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音乐论文

教育音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5 16:11: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音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音乐论文

篇(1)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学习与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在音乐审美需要的支配下,在音乐审美意识的调控下,调动音乐审美能力而进行的音乐审美体验。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在这种令人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中,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关于音乐审美能力,它既包括感受美、领悟美的能力,又包括了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真正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以审美为目的,而审美就是以感性体验的适宜为基础所获得的精神愉悦。通过音乐欣赏这种特定的审美活动,我们在听觉对象上所获得的并不是任何外在的客观知识,而是一种内在的意识。音乐确证了我们的听觉审美能力,使我们从外在的对象中意识到自身的本质。总之,我们从音乐欣赏中所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客观化的体验,我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听到的音乐之声,其实正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声”。

(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关于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在音乐欣赏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接触一部音乐作品,以“听”的形式融入到该作品中,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最终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或是愉悦或是悲伤,这与作品的主题有关,但是无论学生体会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学生的审美享受,透过这种情感,学生会对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等产出思考和感悟等,这种感悟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中,震撼学生的心灵的同时还起到了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等基本知识,从而更深入地品味该作品,在音乐中找到另一种美,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远离烦躁、远离喧嚣,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情感得到调节,其精神也会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的一代新人。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之所以说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音乐本来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感性材料的创造性、音乐形式存在方式的创造性和音乐内容的创造性。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音本身是感性的、非具体的材质,而音乐的声音又是一种非自然地、经过了加工的艺术化的声音,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它完全是通过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将各种音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并排列组合,在内心建立起一座宏伟的音响大厦,再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当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允许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充分地、充满创造性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乐音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又由于音乐内容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音乐不像小说或是一幅画一样具有具体的内容,音乐的内容是直觉的、非想象的内容,它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质三个方面。而这三者都是要靠欣赏者根据各自的音乐素养来感受到,由于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每个人所获得的音乐内容都是不固定的。更多的是当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其实是对音乐的“三度创作”,由于音乐具有很强的感受性,对音乐的欣赏归根到底是主体的创造性意识活动,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自己的主观意愿,同一部音乐作品,有人会感到恬淡,有人会感到忧郁,这正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在这个过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会得到提高的。

(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我国国家建设的未来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责任,要承担起此项任务,学生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如爱国情怀。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因为我国有众多以爱国为主题的歌曲,如《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爱我中华》等,这些都是激情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当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他们会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欣赏这些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爱国情感,这种音乐欣赏教育对大学生既是的一种爱国教育,又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革命理想,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精神,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爱祖国、爱社会的人。除此之外,一般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因此当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还能够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中汲取力量,将这股力量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断推动着学生的前进。久而久之,学生也将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语

篇(2)

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元化国家,56个民族各自多姿多彩、异彩纷呈,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或含蓄或奔放的展现出各自民族的音乐特点,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样式新颖,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情感都寄托在音乐文化的情感中,通过音乐情感几千百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少数民族音乐逐渐的成为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上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中吸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让大学生不仅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音乐内涵,更多的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所在。

二、在高校中继承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完善高校音乐课程安排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既要立足于本土音乐又要完善少数民族音乐的设置,彼此相辅相成,共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主要构建音乐类型、方式、风格为主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课程中要应用于理论结合实践来进行,进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的课程,如《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唱基础》、《民族民间音乐》等。在此之外,应有计划地设置师生户外实践教学去用心灵感受体会民族音乐的产生、艺术风格等。这种方式会让大学生更好的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形式,并受益颇多。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最根本的是以听赏为基础。听音乐是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认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逐渐建立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如山西民歌《绣荷包》、东北民歌《小拜年》、《小看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其次听赏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戏剧,如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再者听赏民歌器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曲《空山鸟语》、《二泉映月》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的途径,其次结合实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三、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音乐课堂

目前,我国大学大部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音乐选修类课程较少,大多以欣赏为主,只有极少类少数民族大学开设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在高校的音乐课程上增添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文化,同时也能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内涵,丰富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广大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中丰富了音乐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观念与认知的所在。我国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能被人遗忘,它有其独特的魅力,象征着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在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是在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熔铸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并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个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多样性文化共同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目前并不是处在普及的阶段,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也并不全面。高校音乐教育吸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从中对少数民族加深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树立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观念、认识价值、思维方式及精神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设少数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到各种各样的独特音乐,还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气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使他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同胞,尊重文化差异性,使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篇(3)

音乐教学对提升学生智力、审美情趣具有其他学科无法逾越的优势。但是,现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守旧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性,使得音乐教学工作单一地只重视歌唱技巧,忽视了音乐艺术审美性与完整性对学生的影响。那么音乐教学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模板,欢迎阅读!

“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就是会弹琴唱歌,什么时候又要要求会写文章?”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音乐教师这样对我说。我说“李逵只会冲锋陷阵,又为何要求他研究兵书呢?”《孙子兵法》是孙武对当代及历史上长期战争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兵法布阵方法;《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一生医学实践的总结,它是祖国医药学的宝典,将永远闪耀着民族的、科学的光辉。冼星海、黄自是我国优秀的人民音乐家,但他们却有着大量的音乐论文,这也是鲜为人知的吧?我们在读他们的音乐论文时,也会感到如欣赏他们的音乐作品那样淋漓酣畅、激情澎湃!当我们赞叹大海波涛的壮美时,我们会常常忘记它的动力源泉来自那司空见惯的、平平凡凡的、抓不着、看不见的风吧?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3、著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4、可加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后注:如今教师要在学校中职称等进一步,必须要会写论文,教科研是硬道理!这却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所欠缺的能力,有那么多优秀的同行被这一条硬杠子拦在中级或高级门外,真是可惜,而且这一股论文风愈演愈烈,客观环境也要求我们不能等下去,拿起手中的笔吧。我一直想写点这方面的东东,可惰性使然,同时又感还无这资历,故至今也未下笔,今天从网上看到这一段文字,深感合我心意,贴出来共享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篇(4)

论文关键词: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和谐

1绪言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由极限和制定极限的两者和谐而构成的。相互对立性质的和谐,不同性质物体的和谐统一就是宇宙,是有秩序的“Kosmos''''。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制定了秩序。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有“形”的宇宙是有秩序的,没有“形”的宇宙是没有秩序的,“数”就是给予万物形象的主宰。毕达哥拉斯学派确立了世界万物以数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数”制定了自然、神、心灵和宇宙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体系中数是主宰(theone),是世界万物的根源,具有善的属性。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理论中数是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2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论

古希腊时代观照声音世界的态度首先联系Harmonia思想,之后探究宇宙、自然和人的Musike。所谓Musike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music)”的词源,来源于Zeus和Mnemosyne之间出生的九位女神Musai,指她们在Apoll。之下主管文艺、音乐、舞蹈、哲学、天文学等人的所有智能活动的女神行为ii。因此这Musike的概念和今日我们知道的音乐概念有一些差异。古希腊时代的Musike意义更贴近于创造整体艺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的,如演奏乐器等这样的行为当时用melo。或no~等词汇。当时古希腊普遍认为Musike超越人能力的神秘力量或给予灵感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行为或现象。

在这种古希腊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毕达哥拉斯思想中,音乐具有联系人和宇宙的和谐,表现Harmonia的音乐不是简单的助兴的行为。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发展这种和谐观的人。因Harmonia体现了混乱和不和谐带来秩序的属神原理,所以音乐也具有两种价值。音乐像数学一样使人看到自然的结构,为心灵带来和谐净化内心和身体。毕达哥拉斯认为具有这种重要意义的音乐原理很难在知识的其他领域,特别是缺少“象征表象体系”的学生内心世界扎根成长,他开始寻找规划音乐要素可以沟通的方法iii。这件事像Plato所说一样,使毕达哥拉斯成为数学音乐论的莫基人1Vo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现论点既成事实了。

毕达哥拉斯认为节奏和旋律在模仿人的自然听力很难觉察到的天体的移动。音乐受支配于万物根源的数,所以它是宇宙形成原理又是作为伦理价值的物理音响存在。毕达哥拉斯观念中只要正确使用音乐,它为心灵的各个部分带来和谐,镇定内心和身心通过净化恢复和提高健康。这种观念内含音乐教育的音乐道德观念,对古希腊人来说每个音乐的tonoi道德性质,音乐的数秩序反映在人的心灵,音乐影响人的行为并可以改善人的性格v。所以在古希腊时代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最早在古希腊介绍音乐教育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通过音乐教育强化了古希腊社会的凝聚力,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毕达哥拉斯相信通过感觉进行说服,教育人具有实用性意义,让受教育者欣赏美丽的样式或构成,聆听优美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明确的节奏和旋律,确立了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发展的音乐治疗,协调人的不良习性,欲望和精神状态,使之恢复纯洁的精神状态,进一步通过特定旋律治疗身体上精神上疾病。这跟草药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个道理,通过适合的旋律除去精神上干扰因素塑造和谐状态vi。他把这样的音乐治疗方式试用在他们的共同体。晚间学生人睡之前毕达哥拉斯为他们演奏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驱逐白天的内心兴奋。为了让他们做个好梦用音乐制造气氛,使之内心平安做好安息心灵的准备。到了清晨他用没有装饰的舒适声音和里拉琴的演奏,使用特定旋律和歌曲来驱逐整晚带来的无知觉,使他们解除疲乏。毕达哥拉斯掌握了什么样的节奏和旋律对人有益或有害,从而能够控制悲哀、愤怒、失望、嫉妒、傲慢等情绪。为生病的身体和心灵开了特定舞蹈和动作处方。毕达哥拉斯喜爱演奏亲自制作的八弦里拉琴,他认为相似双簧管的管乐器阿夫洛斯((Autos)动摇人的内心不适于治疗,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人认为弦乐器比管乐器更有治疗效果。

关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治疗能力古希腊有相传的传说。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观察天空行走在Kroton市内。经过酒店时有个青年大声吵闹。这叫Taummenia的来自外地的青年,亲眼目睹了他的情人从别的男人家里出来,伤心之余在酒店喝酒听管乐器笛子的演奏。随着时间的流失青年人沉醉于酒和音乐,控制不住情绪大声吵闹要放火。看到这情景毕达哥拉斯连忙要求乐师停止正演奏弗里几亚调式vii,换为慢板庄严的强强格((spondaic)节奏。乐师换了音乐之后青年镇定了情绪,旁人趁机说服他安静的回家viii。这音乐治疗行为使毕达哥拉斯在当时行使奇迹而名声大振。

毕达哥拉斯精通音乐的理由不仅仅是他有卓越的演奏或演唱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卓越的听觉能力(hearing),以至达到能够听辨宇宙的音乐即天体之间的和谐。在这种能力基础上创作了表现自己思想品德的音乐,就是采用适合的音色、节奏、节拍、音程来模仿宇宙的音乐,并演奏给学生听。结果,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以理解音乐来认知艺术、技术和人行为中的至高者的属性。还有他们体系化的和谐音乐论为确立古希腊美学打下了基础,起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并为建筑和雕塑发展给予了间接影响。

篇(5)

【关键词】环境美 艺术美 创造美 体验美润德 育德 辅德 蕴德

一、以环境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创设润德的物理空间

班级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环境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一门“隐性课程”。作为德育主任的我,每学期都进行班级文化墙评比,美化教室,让孩子能够友善地学习和生活。如今的学校,踏进教室可以看见教室两旁张贴的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温馨悦目。见到教室后面开辟植物角,花草树木十分养眼;“我型我秀”“学习乐园”等系列友善园地的美化、温馨悦目……教室的布置,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整洁美、简约美的育人环境。

二、以艺术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实现了育德的做法

1.挖掘音乐教材的内在思想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应该牢固的树立德育意识,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不少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在音乐表演中体验协调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

3.在歌曲学习中认识内涵美,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一首歌曲是由词、曲组成的,歌词则体现了歌曲的具体内涵。一首优秀的歌曲,它的优美健康的歌词,往往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时,抓住歌词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便能收到较好的德育功效。

三、以创造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实现了辅德的作用

围绕课题我在教研组内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不同的年级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展开了教学研究。我尝试通过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学校大课间活动一直营造浓厚地艺术氛围,我们从健体、培德、养智、审美、社会适应等角度出发,整体规划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操作流程以及评价体系,由此构建出校本课程——“快乐大课间”。“快乐大课间”全程用音乐指挥,融音乐、艺术、体育为一体,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一体。在激昂的出操号引领下,步调一致地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激情入场,我们在各种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又自行创编了多种校本化的校园集体舞,一组组圆圈,一阵阵拍手、一声声问候快乐着学生的心灵。老师们带领学生共同活动,和学生融为一体,校园变成了和谐的乐园,欢乐的海洋。

四、以体验美为教育活动内容,实现了蕴德的途径

在艺术节中,学生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集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这样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既可检验学生的艺术表演水平,更是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风貌的展示,让学生在艺术美感享受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寓教于乐。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审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为了德育活动中体现美与德结合,我还设计开展了低碳生活小制作活动,家长亲子制作的作品,精彩各异,无论是悬挂在校园内、还是展示在活动中,都能感受到手工作品的制作美、装饰美;每月的中队会展示语言的美,孩子们在一次次的编谜语、创儿歌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到了语调的平仄、语音的押韵,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真切感受。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打造和谐艺术校园文化,本学期已作为我课题的目标,处处体现着艺术美素养的提升。和谐而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样说: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充分重视德育渗透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J].音乐研究.2004(02).

[2]蔡际洲.音乐论文特点探析——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1).

[3]孙国忠.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

[4]翟学京.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刍议——兼及对理论作曲课程设置的认识[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4).

篇(6)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来 源自 3 e d u 教育 网

一、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 水族民歌旋律音调与水语声调之间自有一套内在的规律。笔者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集》中读到杨锦和的论文《论谈傣族语言诗词与民歌曲调的关系》,文中第一部分傣族语言六声与民歌旋律关系的论述促使笔者对于水族民歌音调的形成产生了思考,欲借鉴杨锦和的方法对水族民歌音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在上述两位水族民歌研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补充。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水语的声调分为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笔者根据水族声调调值特征将水语舒声第6调与促声第7调分为55(高平调),舒声第3调分为33(中平调),舒声1调分为11(低平调),舒声4调分为53(高降调),舒声2调与促声8调分为31(中降调),舒声5调分为35(中升调)。同时按照声调调值类别的近似关系,将高平、高降、中升划归为声调调值中的高范畴声调;将中平、中降、低平划归为声调调值中低范畴的声调。我们通过一首水族民歌①来看一下各声调在歌曲中音域的安排和处理情况。1.高平、高降、中升为高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sol、升fa、mi三音,中平、中降、低平为低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re、do二音。2.两个不同范畴声调相连接,如高范畴连接低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下行的走向,低范畴连接高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上行的走向。为了旋律的平稳进行,在高范畴与低范畴声调的连接之间偶有使低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高二度或是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低二度的现象。在个别情况下几个低范畴声调之间间插的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可偏低一个二度音程。3.同范畴的两声调相连,音调旋律多以同度进行或是加以二度、三度的级进进行装饰。4.水族民歌句首、句尾的旋律音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原因为句首是前喊性的固定引言、句尾是固定的衬词,两者都具备一个稳定的语言声调框架,使得水族民歌形成了一个仅句首、句尾音调较为固定的歌曲形态。即便是由于水族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仍然呈现出旋律形态较为一致的句首与句尾的旋律音调,即李继昌等研究者所说的水族民歌有一个固定的歌头和歌尾。5.由于水族民歌歌词声调不同,受歌词声调的限制,水族民歌没有形成固定的旋律音调唱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同时也造成了水族民歌调性的游离性特征。由此看来,水族民歌的音调特征可概述如下:水族民歌音调的节奏较为简单,节拍自由;调式以宫调是为主;调式音阶有do-re-mi-sol和do-re-mi-升fa两种;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较少跳进;旋律音调的形成与水语语音的调值之间有着程式性的联系。这种程式性的联系可以看做是水族民歌在代际传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规则,是水族民歌的“民族密码”。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展示了水族民歌古朴的风格色彩。水族民歌简洁精练的音调特征是水族人民保存民族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水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承载着民族文化知识传播的重任,水族民歌的实用性功能远远超过了其艺术审美功能。水族民歌音调的简洁性特点使水族民歌便于传承,有利于长时间的演唱。同时由于水族民歌歌词的独特结构和压腰脚韵的诗性思维特点,民歌音调的选择就更应为歌词的构思创造条件,使歌手不用为旋律音调的选择而分心,集中精力进行歌词的编创。

二、水族民歌的口传性传播与传承

水族民歌多在婚丧嫁娶、节庆吉日的场合演唱。民俗活动时间是水族人熟悉民歌曲调和丰富自身水族民歌储备量的最佳时期。水族民歌的传承不存在正式的师承关系和正规的学习渠道,属于自然形态的口传性传播。后辈水族人多是在各种场合耳濡目染,有意模仿,日久便有所成。水族地区也存在家庭长者对后辈子孙偶尔有意识的教唱行为,但不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主流方式。水族民歌的传承方式正如蒲亨强教授提出的“剽学”方式,“即基于兴趣动机的,采用偷听或模仿式的,教学关系、内容、目的、场合、时间极其灵活自由的传承方式”。①旁听、揣度是掌握水族民歌的主要途径。现阶段,黔南都匀市水族民族乡与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行水族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包括水族民歌在内的水族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笔者在水龙民族中学、阳和民族中学的调查中得知,现今水族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行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如水书的内容涉及风水、测日子等知识,在无神论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下学生们将水书上的这部分知识当成迷信看待,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水族民歌传承的阻力在于水族语言的掌握。城镇的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部分水族学生失去了学习水语的日常语言环境。很多水族学生只能听懂本民族语言而不能言说是水族民歌传承的瓶颈。我们在水龙马联村的调查中发现,马联村小学对一、二年级的学生用水语教学,从三年级才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马联村小学的这种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教学方式可为民族语言的保护提供帮助。我们认为,保护民族语言环境是保护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根本。笔者在三都县政府招待宴会和水各村水族卯节旅游接待以及三都县举办的水族民歌比赛等场合欣赏到了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各地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浪潮也许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背景下,赋予水族民歌一定的商品价值也可以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辅助手段。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简洁性特征在于水族民歌所承载的实用价值功能,水族民歌的音调在时下追求歌曲的音乐性与审美性的意识形态之下难免显得不合欣赏者的口味。水族民歌在当下的传承需要在已有音调的基础上做适度的改编以实现其审美价值功能,但改编要遵循不丧失掉本民族民歌特色为要。如今,三都水族网上由民歌手石绍霞演唱的歌曲虽有现代化的配器和旋律的加工,但不失水族民歌特有的韵味,可为水族民歌的改编提供借鉴。我们认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旅游经济为平台,不失时机的对外展示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以政府为主导,主办水族民歌歌王争霸赛,促进民间传承民歌的积极性;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在中13①罗传开:《音乐与民族》,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83页。②这部分观点与韦祖雄讨论所得,在此致谢。小学阶段普及水族民间文化及民歌的教学;以文化部门为引导,组织力量对水族民歌进行加工改编,使水族民歌适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三、关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几点疑义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三都水族民歌的歌曲结构存在地域差别。三合、水龙、塘州、中和等地的部分水族民歌没有前喊性的开头音调,直接起唱;而周覃、九阡的部分水族民歌有一个前喊性的音调,然后开始起唱。水族民歌内部存在如此大的地域差别,个中原因值得音乐学工作者们深入调查。在李继昌老师的水族民歌研究资料中记载:水族民歌调式音列为do-re-mi-sol,最高音sol在老年歌手或男性歌手的演唱中间或也唱成升fa,形成调式音列中的色彩变音。笔者在2010年9月开始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在水龙、中和、塘州、周覃等地妇女演唱的水歌中也出现了疑似升fa的音高。笔者与李继昌老师的调查时间相差约30年,是否在这30年间,水族妇女演唱的音调受水族男子的影响?还是水族妇女演唱水歌的音调中也存在这个升fa音现象?水族儿歌的终结音均为mi,与其他类民歌的终结音形成明显的区别。“以宫音为主音的音阶是吉祥的,适合于所有的各种场合。人们出于实用的目的对男孩子演奏以角音为主音的旋律,因为这种旋律产生好战的情绪而且预示着长寿……”①水族多数民歌的终结音及儿歌终结音的选择也含有如此古老而深邃的内涵吗?从笔者的实地调查与三都水族音乐工作者录制的水族民歌录音资料分析来看,部分水族民歌结尾有一个下滑的尾音,结束于“la”,且结尾的“la”音在歌曲中乐句的结尾偶有出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记谱中怎样对待这个结尾的下滑音,是完全忽略还是在记谱中注明这个结尾滑音,毕竟这个结尾滑音不是偶然现象,似乎成为了部分水族民歌的习惯性下滑音,有专家认为这个下滑音是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7)

关键词: 孔子 乐教思想 乐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陷于穷途的孔子一方面兴办私学,专心致力于和门人学生教学相长,一方面整理编纂六经,其中就包括早已失传的《乐经》。江文也在《孔子的乐论》一书中评价孔子是一位具有十足音乐细胞的艺术家,这是不足为奇的。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及对音乐的理解在当时是无人与之相媲美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孔子与乐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据某位研究者的说法:神农、伏羲等英才相继出世,文化高尚……伏羲氏遂作五弦琴及三十六弦瑟。又如《琴操》中记载道:伏羲作琴。《世纪·补三皇本纪》中也说道:太皞庖牺氏……作二十五弦瑟。因此,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音乐可以追溯的年代与人物了。

而乐的概念的出现,则又要向后推迟几代了。针对先秦各时代风格有“夏代勤俭,殷代维新,周代礼乐”一说,司马迁也在《周本纪》中记载周代“兴正礼乐,制度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因此,周公旦制礼作乐之说也就有史可依了。学者们关于乐的由来也众说纷纭。一说,乐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祁海文先生在《礼乐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一书中考察“先王乐教”时指出,秦汉时人多将乐之起源归之于传说中的先王之作或先王令其乐官制作。如《世本·作篇》以为乐器为先王所造,《周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祁海文先生还认为,乐在上古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连,“宗教祭祀功能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1]这一点从作乐的目的——“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可以看出,从《吕氏春秋·承云》帝颛顼“祭上帝”也可以看出。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古代教育的内容如《诗》、《书》、礼、乐原本都是所谓‘事神’之事”。[2]徐复观也曾引《周礼》、《周易》证明上古音乐与宗教之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乐起源于史前时代先民表达心理情感的艺术活动。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在《乐论篇》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是说,乐是起源于对于人的情感的正确引导的需要。通过乐,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善心,防止邪的腐蚀,这也正是乐的社会作用。《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的,情则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对乐是上天和神赋说的突破。

此外,也有人将乐的起源追溯到礼,甚至认为乐本来就是礼。《说文解字》谓“乐”字“象鼓鼙。木,虡也”,认为“乐”的古字“樂”像木架上置鼓,这说明乐原本也是从礼器演化而来。语言文学家罗振玉先生认为“乐”字的甲骨文“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象调弦之器,犹今弹琵琶、阮咸之有拨矣……如今日弹琵琶者用拨以代指甲一样”。[3]因此,“乐”与“礼”可以说在字源学上是一致的,也显示出它们相当密切的原始联系,礼乐不分家。总之,乐最初起源于先民的祭祀活动,随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结合,影响人们的内心思想并外化为制约人们的行为活动,最后变成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和准则,与礼水融,到周代加上“德”的内容,形成完整的治国安民的系统思想,为后世沿用。

二、孔子与乐

孔子与乐有着深厚的渊源。首先,孔子对音乐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受力。《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司马迁不惜笔墨,叙写了孔子学习文王所作的“操”之琴曲。他是从师襄子,但是却不顾老师要其一直向前赶进度的催促,而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感受音乐的内容和内涵。从音乐的拍子节奏到音乐表达的情志,最后到作曲者其人的感受,孔子是真正体悟到一段音乐的韵味。这使得他的老师也惊叹不已,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已然超过老师。这让师襄子既惭愧又欣慰,以致马上起身,再拜致意。

其次,孔子对音乐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从这两则史料不难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热爱非比寻常,一曲韶乐,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让孔子三个月内不知肉味,进而发出感叹:“音乐的美妙竟然可以到达如此的境地。”可见孔子对音乐如痴如醉,沉浸其中。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得让。上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段话可见韶乐演奏气势宏伟的场面。它经过夔之手精心创造,优美典雅,深深打动孔子,因此孔子称赞其:“尽美矣,有尽善矣。”(《论语·八佾》)这在另一方面上又为《韶》“中华第一乐章”的地位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孔子,那么韶乐将可能埋没几千年甚至消失殆尽。在唱歌方面,孔子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极高的模仿力。“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史记·孔子世家》)别人唱的动听的歌曲,孔子会要求唱者重唱一遍,自己随之加入合唱的行列。这不能不看出孔子对美好音乐的向往及热爱音乐的心情。至此,将孔子归入音乐家的行列也就有据可依了。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认知力,以及鉴赏力都是当时的佼佼者,难怪他晚年要致力于编纂《诗经》,保留其中精华以传后世。孔子与乐确实有深厚的渊源。

三、孔子的乐教观与乐的作用

孔子是战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音乐家,但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将自己对乐的感受融入到其教育观中,传达给他的弟子。孔子认为,人之学,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这里的乐并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而是由欣赏音乐而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是内心之乐,是人格与性灵。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是有巨大影响的,这种影响从天地万物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道德品质发生作用,如“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乐记》)“乐者为同……同则相亲”。(《史记·孔子世家》)放眼整个宇宙,乐表现出天地之间的调和原理,其自身具有宇宙性。从伦理层面上看,乐则统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通过乐达到相亲相爱的情感联系。对人的教育最终归结为对乐的养成,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乐给人带来“德育”的影响,在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同时培养人的品德,改变人的气质。好的音乐,让人平心顺气,消除人的欲望,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步调一致,欣喜欢爱,相亲相敬。[4]《礼记·乐记》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观其舞,知其德”;“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因此,乐具有提升人们内心修养与培养人们思想道德的双重作用,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是孔子的另一个重要的乐教观。当时的乐是用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音阶以及复杂的乐器之间的配合产生的和谐的旋律,反映着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有序性,各阶层之间恪守互不冲犯、上下有序的和谐秩序。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希望人们在乐的作用影响下,接受礼所规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将人们的伦理同心理协调统一起来。因此,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乐曲、乐舞。大夫季氏是正卿,按规定只能用“四佾”,所以,当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对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怒不可遏,认为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见孔子将乐上升到一定政治高度。乐作为约束人的行为规范成为周朝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从治国意义的观点看,孔子将礼乐与一国的刑法、政治等同并列[5]。其实,礼、乐、刑、政,它们的方法与效用本不相同,但最后却殊途同归,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在上下无别、秩序荡然无存的时代,孔子认为拯救人民脱离涂炭之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正名,而礼乐则担负了此项重任。一直不受重用的孔子到了晚年则专心退隐故乡,教导门人。他的教育理念中诗、书、礼、乐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发出“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慨叹,也是对礼乐制度寄予厚望的真切表达。乐区别于礼的外在形而上的规范约束,从内在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人们的思维观念之中,并融合在制度礼仪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乐也有匡正纲常伦理、宗法规范的作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一乐教观说明了仁、礼、乐三者的关系。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礼乐也十分重要,否则也不会将礼乐上升到仅比仁低一级的地位了。孔子希望自己的言论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然而他的终极目标还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思想给统治者以建议,在士卿阶层得到认可贯彻,使得政治通明,社会安定。因此,以礼乐治国的思想也蕴含在孔子乐教观之中。《论语·先进》中孔子与几个弟子谈及治国方法中不难看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的治国志向,孔子独爱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和冉有都忽略了礼乐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公西华虽然十分崇尚礼仪却没有把它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孔子之所以只赞赏曾皙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皙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礼乐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乐治”是一种通过平和、温暖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在听乐—享受乐—守乐制(礼制)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教育感化和改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规范之民。孔子就是希望通过礼乐教化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培养人们忠君爱君的思想[6],从而使得君臣、君民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政治安明,社会和谐。

综上,乐给人带来内在人格上的修养,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进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片安详和睦的状态,并且“乐”加之“德”辅助统治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纲常伦理、规范制度,从而有力地治理好国家。难怪孔子把乐作为一项重要课程要人人学习“乐”,人之修身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乐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更是治国安邦、政治安明的重要途径。

总结:乐是古代人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通过乐章的内容,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洗礼升华,以其“和”的性质对人起到“化”的作用,通过对人的情感、性格、意志潜移默化地带给人影响。通过乐器的制度,乐章的演奏规则,告诉人们遵守礼仪法度,长幼有序,君臣宗族需要按照规范运行下去。乐不仅仅带给人身体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上的引导;不仅仅教导人们和睦友爱,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形成忠君爱国之思,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乐在古代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传承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是一种思想,一种状态。至此,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已不言而明。

参考文献:

[1]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周武彦.为“乐”字正义.音乐研究(季刊),1993,3(1).

[4]谢丽娜.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