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生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5 16:52:50

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1)

2、优化课堂质量,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大胆创新。要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觉得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大舞台。

3、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习趣味,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的兴趣点。如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习文化、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4、严正纪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不时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做到有事请事假,生病请病假。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目标与国家、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严抓考勤制度,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是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不仅需要班干部、任课教师日常的考勤登记,还需要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发现学生逃课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逃课多节应全校通报,对违背校规校纪的要坚决处理,绝不手软,做到有检查,有处理结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制度的威慑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2)

摘要 根据体育品德、体质发育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把体育学困生区分为品行学困生、体质学困生、心理状态学困生等三种类型。并针对体育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激趣法、沟通法、互助法、竞赛法、冷却法、温暖法、鼓励表扬法、诱导法等教育“八法”和改变策略的“六个优先”,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体育 学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八法 六优先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以及中等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忽略对一些体育品德、运动能力、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竞争能力差、缺少优势的学生――“学困生”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占班级人数比例虽小,但能量很大,如果不重点教育,不仅会导致其自身的落后,还会影响他人的进步。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大体育观指导下,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要尽可能地逐步缩小差生面,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探索转化途径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本人结合平时的教育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找到症结,摸清成因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学困生。

(一)体育品德方面――品行学困生

是指体育学习成绩尚可,潜能较大,但品德习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考试制度的限制,很多家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育而忽略了质量教育。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些小聪明,有些学生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坏主意不少;体育课上经常破坏器材,游戏中故意犯规,同学不喜欢他们,远离他们,有时他们会感到孤独、失落。

(二)体质健康方面――体质学困生

体质学困生的几种自然表现:①身体肥胖,瘦弱型;②体弱、多病型;③运动能力低下型;④疾病先天型(先天型疾病等);⑤懒散、综合型。

他们的基本特点:因身体肥胖或过于瘦小及身体畸形,掌握运动技能较差,因而出现自卑倾向,活动时他们远远地看着或不主动进行结伴游戏。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同学取笑的对象,为游戏失败而承担责任。还有的因为技能或运动协调性较差,不能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动作要领和游戏规则,惧怕尝试新活动或是有挑战性的游戏,在体育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喜欢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依赖他人帮助,听从他人的安排。

(三)心理状态方面――心理状态学困生

心理状态学困生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型:由于生理素质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差,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在他们的动机中,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更多。

②意志品质薄弱型:缺少毅力,怕苦,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400M跑、1分钟跳绳)难以坚持。

③性格内向,缺少自信型: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经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原因之一是教师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或把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有时视而不见,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

④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型: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心理特点,对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自制力较差,受挫时表现为妒忌、诋毁别人,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骂人,有时还会哭。

以上这些学困生总体表现为:①运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运动怀有恐惧心理,自暴自弃;②个性懦弱,意志力薄弱;③自尊心过强;④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的淡漠心理;⑤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⑥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⑥孤独嫉妒心理。

二、寻求方法,积极教育

要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孤僻等,由此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会更多。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八法”教育。

(一)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

(二)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原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三)互助法

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四)竞赛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对学困生来说相对运动能力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冷却法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时,教师必须是控制住怒气,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六)温暖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班级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七)鼓励表扬法

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回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八)诱导法

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抛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准。

三、改变策略,促进发展

教师要想使学困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教学中针对其特点,除了采用“心育”八法外,还要对他们优先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先关心

对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准不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优先表扬

教师的表扬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并逐步形成内驱力。

(三)优先考虑

在教学中,教师深入细致地对每个学困生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其后进的症结在哪里,是练习方法的陈旧呆板,还是本人基础的障碍;是技术性的缺陷,还是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然后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程度的练习方法。如对他们中基础差的人,可采取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或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补救措施等。

(四)优先练习

许多学困生由于运动技能较差和害怕完成不好练习而当众“出丑”,往往练习积极性不高,练习次数较少,达不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要求。对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优先安排他们进行练习,给他们优先提供练习器械和场地,督促他们认真进行练习,确保他们每堂课都能学有所得。

(五)优先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及时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并有意识让这名学生给其它学生作示范,充分展示他的进步,让他感受教师信任和同学的鼓励,久而久之,其后进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六)优先辅导

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的辅导是促使他们转化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找出他们之所以体育不好的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针对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克服畏惧心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学困生在每一个学校都普遍存在,只要我们重视他们的存在并努力转化,教师多关注他们,因材施教,一定能让他们得到最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M].体育学刊.2005.9.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当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后,学生的思想就会发生变化,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地学习,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灵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当他们走向工作方位后就会倍受青睐。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初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通过班会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思想决定高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细致、耐心的指导下,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当学生掌握了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就会把他们应用到实践中,去尝试并且指导实践。理论是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基础,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开主题班会,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变成内涵,从而展现出机智勇敢、勤奋努力的优良品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认识。当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德育教育时,学生的思想也就得到了提高。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中的其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让学生感恩先烈们为我们的付出,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在运动会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拼搏、坚持不懈,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合作、竞争和拼搏;在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艰苦朴素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把它们发扬光大……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新颖别致,改变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快乐地了解这些德育教育,并且继续传承下去。还有“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学生有了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在行为表现上就会脱胎换骨,发生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素质。

二、教师模拟示范,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校园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要个要求自己,争做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重视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教师就是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最佳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铭记,并且耳濡目染地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抓好师资队伍,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迷人魅力、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有了榜样的带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征程上就会越走越远,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教师展示:我也可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在校园中创设环境,让学生去实践

德育教师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学生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在。校园中由于学生的粗心大意而导致丢东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拾金不昧: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当某个学生拿了很多东西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教育学生主动地提供帮助,关心他人;当学生遇到老人或小孩的时候,也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当学生牢记了这些美德后,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展现一名学生的优良品质。

另外,校园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理想阵地,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努力地建设好校园文化。通过对校园的布置,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的布置、廊道文化的建设、名人名言的张贴、校训、办学理念的展示,这里面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这里可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的飞扬。

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景交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并且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展示。在实践中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实践就会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努力奋斗、相互帮助的局面,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德育教育。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一份责任,所以,教师应该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这里不断地提高。

五、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就说明了教师要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所授课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因为“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提高了自己的涵养。

总之,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所有成功或者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展现,因此,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根。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浅谈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J].克山师专学报,2010.09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4)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学生对信息技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可是一旦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时,有的学生反倒有一种负担感,觉得又多了一门要学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是―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应把计算机视为一个工具,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

二、从学生产生的疑问入手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有时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有时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教师要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在关键处点拔,并有意识地扩展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通过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从“任务驱动”原则入手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很好地利用“任务驱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利用“任务驱动”原则进行教学,要求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某一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运用学生的储备知识、网络或其它渠道,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

在信息技术上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犯下科学性错误。如一些老师常常教学生“按这个”或“点那个”,可是这些词汇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按”和“点”在计算机操作术语中是不存在的,正确应为“单击”,而“这个”或“那个”究竟指的又是什么。含含糊糊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这且不说,有些教师混淆了计算机的一些专用术语,造成知识性错误。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5)

关键词:外招生;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71-02

1 外招生的特点

客观地说,外招生的基础与内招生相比起来有一定差距,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外招生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港澳地区,以澳门地区为例,当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多样化,他们可以分别参加澳门大学招生考试、中国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台湾对澳门招生考试,另外还可申请欧美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学。这些考试彼此不冲突,所以很可能出现一名学生被多所大学录取,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学生从其自身条件出发,在同等情况下,素质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被欧美和香港等地大学分流,只有相对选择余地较小的学生才会到内地就学。

不过所谓素质较高并非绝对,这只是体现在当前录取制度下,外招生在考试能力方面较为落后,并不代表在综合能力方面外招生处于落后地位。就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而言,外招生普遍在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社会知识丰富。外招生普遍在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方面不如大陆学生,这是外招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外招生在入学时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年级时这一情况有所好转。而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知识基础方面,由于外招生所接受的中初等教育与大陆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导致其和大陆学生有显著差距。这都造成了外招生教育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部分基础过差的学生采用预科教育的形式,系统补习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后,再按照高等教育的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不过与外招生薄弱的理论知识基础相比,他们的社会知识相对丰富得多,国外教育体系通常比大陆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性和基础能力培养,这在导致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同时,也带来了在社会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外招生经历相对丰富,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文化都有实际接触的经验,知识面也相对较广,这也为他们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知识,在对金融、经济、社会学等方向课程的理解学习上有先天优势,掌握起来效率较高。

(2)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自己的见解。外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中国大陆有较大差异,虽然仍受到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体现出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内地生相比有所差距,但经常表现出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显示其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例如在政府经济学的课程上,对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内地学生普遍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外招生则认为政府的本质是暴力组织,是通过强权来固定收取“保护费”的一种形式。这更接近于政府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对政府职能和运作规律的理解。

(3)课堂纪律散漫。外招生的行为习惯偏于自由化,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对大陆的各种管理规定存在一定的漠视甚至抵触情绪,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散漫。通常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旷课现象也不罕见,上课时也常见发短信、玩游戏机、看小说、聊天等多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仅仅当课堂内容真正引起他们兴趣时,他们才会认真听讲,而当他们觉得乏味时,课堂纪律对其学习行为的约束性是相当乏力的。

(4)动手能力强。与独立性强、理论知识薄弱等特点相对应,外招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是因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通常较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初等教育应试化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在金融、经济类课程中,对于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推导,外招生通常处于劣势,但是涉及到案例调查和总结、以及调查分析过程,外招生表现得更加自如熟练。

(5)协调组织能力强。在沟通、协调、组织方面,外招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这同样是由于外招生所处的基础教育环境中通常重视社团活动,外招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从而使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在注重团队绩效的经管类专业中尤其重要,在相当多的课程中都需要分组讨论、协调分工,外招生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突出,但通常能较好协调,令团队展现出高效率。

(6)学习目的性强。受到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外招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经常问的话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并且对于知识的用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套标准通常侧重于实用、侧重于短期。对于他们感觉到有用的知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他们觉得无用的知识,则采取鲜明的消极态度,几乎不投入任何精力。

(7)计划性与自制能力较差。由于成长环境自由松散、所受诱惑繁杂,外招生普遍表现出自制力与计划性较差的弱点,在对待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往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课程作业一拖再拖,即使最后补交,也相当大一部分是抄袭。总之,无法制订和执行相应的学习计划,对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外招生的主要特点如上所列,这些特点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例如自制力较差也影响到课堂纪律,它们一起构成了外招生在各方面和内招生之间的综合差异。

2 针对外招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针对以上客观存在的差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外招生所表露出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些主要经验可总结如下:

(1)分流教学法: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方法,针对外招生和内招生的较大差异,编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学进度、计划、难度、侧重点、风格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有的放矢,非常有针对性。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内招生采用较抽象、量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斯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做到每个定律的推导和理解都要求较高,对相关例题熟练计算;而对外招生采取具体、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公式的要求较低,重在对具体现象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分流模式效果较好,两个班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期反馈都相当理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分流教学的方式。

(2)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格外受到外招生欢迎的方式。虽然案例教学同样也受到内招生欢迎,不过外招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欢迎程度更甚于内招生,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的抵触程度也远比内招生强烈,这就决定了案例式教学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普通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先介绍理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讲解论证,但是对于外招生来说,这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理论讲解阶段,他们往往就因缺乏兴趣而怠学,这样不但影响案例效果,也导致对案例兴趣不足。这些具体现象是和外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学习计划性较差等特点相对应的,要解决这一现象,靠硬性约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增加案例内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现实性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开始即通过现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时,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当这些案例与现实情况结合紧密、形式生动时,其效果更佳显著,外招生能在其吸引下保持住注意力,顺从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而提炼出一般规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吸引――分析――提炼――验证”的步骤,而其中每个步骤,都必须与案例相结合,至少准备两个以上的案例,才能适应外招生的特点,达到理想效果。

(3)讨论法:外招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这种特性导致其纪律性较差,但是同时也可加以引导,提升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讨论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内招生中开展讨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内招生受多年教学习惯影响,通常不踊跃发言,但外招生却无此缺点,上课时如果教师将发言权交到他们手中,他们往往是相当欢迎的,并且有热情和精力发表评论。利用外招生这种特点来引导其发言,就可以让其在讨论过程中主动、深入地思考,并且通过讨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讨论法应用得当,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改为主动,其效果产生本质提升。只是讨论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对于一门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开始时就定下大规模应用讨论的基调,同时确定分组名单,并由任课教师亲自加入讨论,引导和规范讨论行为,至少在课程中期令讨论方法成熟,才可起到显著效果。

(4)实践法:对应于外招生协调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法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实践教学法可以说是案例法的衍生,其对学生带来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因此更受到外招生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以经管类课程为例,采用实践法教学时,要求其亲自动手调查、分析、撰写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接触到具体事实,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会发现一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现象,诱导其主动思考,弥补书面知识的不足。所获得的是系统的、生动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实用性强,迎合了外招生学习目的。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6)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2-01

一、学困生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学困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差距,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中人数不多,但影响面广。从现实情况来看,学困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思想品德或行为表现比较好,只是学习比较差的学困生。第二种是思想表现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双差生”。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缺陷外,大多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方法

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的学困生,作为教师,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他们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使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1、排除学困生心理障碍,促其转化

(1)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学困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抬不起头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让学困生体会到做人的尊严。事实上,学困生只是暂时处于后进状态,且多数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只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适宜的条件,学困生就一定会变成优秀生”。

(2)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由于学困生受到的批评相对较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为此我们应该给学困生多一点信任,少一些责难,多几份关爱。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相融,“亲其师,信其道。”

(3)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4)排除厌学心理 ,找到其兴趣点。学困生的成绩差,表现为“对上学毫无兴趣,提起学习就头疼,厌恶逃避学习”。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5)排除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 。有些后学困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如我班有个学生就是因学习上的惰性而渐渐成为学困生的,我对他讲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及其对人的要求,从思想上不断消除“读书无用论”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接着我对他加强督促,“扶他上路”。我事先准备好试卷给他补课,让他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先做,结果连最基本的题也不会做。然后我帮他复习,让他再用相同的试卷做一遍,结果进步了不少,他尝到了一点成功的甜头,这时我又给他讲了勤奋学习就有好成绩,勤奋出天才的道理。经过反复多次的努力,使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校要举行写字比赛,在班上选拔赛前,每天晚上我都去指导他练习写字,结果他在班上得了第二名。我抓住这个机会及时对他进行教育和鼓励,使他懂得了只要勤奋努力,成绩一定会进步的道理。这时,我又送给了他一句名人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后来他真的变得勤奋了。

2、以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要了解学生。所谓了解学生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或其他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及心理特征的思想活动。

(2)教师要热爱学生。古往今来,凡是优秀教师没有不爱自己学生的。学习全国先进教师的事迹,总结成功经验,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热爱学生。

(3)教师要关心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呵护和关爱学困生。尤其在学生受挫折或苦闷时教师去接近他们,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使他们敢于向老师敞开心扉,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方协作,共同转化学困生

教育学生的方法篇(7)

[关键词] 法制 教育 意义 方法

引言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是要害的一环。所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小学生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面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浅谈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价值。

1.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式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遵纪守法,提高整体素质。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学校要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工作:

①开设法制教育课。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教材,有专职教师,或从当地公检法机关聘请干警担任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学好法律知识,在平时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测验。

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学校法制教师主讲①,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给学生进行主题讲座,尼木县中学聘请了尼木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担任尼木县中学的法制副校长,并且将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作为固定的法制课,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③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语文、常识、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文道结合,细水长流,滋润学生,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

④组织学生开展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

⑤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情景模拟等显而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爱好,尼木县中学法制副校长,组织学生到尼木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参加旁听,切实提高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效。

(2)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搞好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①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制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②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3)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建设。①成立法制教育办公室或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②。目前有好多学校已对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但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教育效果不好。②学校可以挑选思想品德好和热心这项工作的教师来担任法制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地学习与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教育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他们刚刚踏上人生的成长之路,心理状态脆弱,易受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易受外界的影响。纵观在所有中小学生罪犯中,部分罪犯就是从小养成了犯“小”罪的习惯,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任性妄为地做些违反学校纪律或小偷小摸的犯罪行为,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让我们携手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起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