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00:40:32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1)

据此次活动主要组织者、唐云艺术馆首任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创作中心副主任、杭州市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顾宏教授介绍,届时将有许多重要机构与重要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其中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等外交机构及驻华相关使节等资深外交官员和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名家、原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艺术家王伯敏,中国美协顾问、原中国美院院长肖峰,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潘公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江,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徐芒耀,中国台湾文化大学美术学系、艺术研究所专任教授欧豪年,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列宾美术学院教授、终生院长、油画家叶列梅耶夫,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列宾美术学院教授、第一副院长别西科夫,日本美术家联盟会员、东京画院院长马骁,前苏联人民艺术家、塔吉克斯坦人民艺术家苏赫罗布・古尔巴诺夫,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艺术家马哈马基耶尔・塔什穆拉多夫等将相聚杭城出席此次盛会。

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国际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外名家现场创作写生、专题学术论坛等文化系列活动。

西湖国际美术家联谊会简介

西湖国际美术家联谊会是建立在“画说西湖”国际绘画艺术论坛几次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由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上合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先生提议和各国与会艺术家共同倡议之下而筹建的。该会是一个高层次的、公益性的国际民间美术创作交流机构。其指导单位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中国中亚友好协会等。

联谊会的宗旨是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共建精神家园,为增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及世界各国艺术家之间和人民的友好往来,为拓宽国际人文交流空间,促进美术创作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人类和平、进步、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2)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助性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 Duolun 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 in America》、《Art 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3)

成立于1996年的Iaspis,作为一个政府机构,隶属于瑞典艺术赞助委员会,是瑞典视觉艺术基金会中一个开展国际性项目的组织。Iaspis的所有项目资金都来源于瑞典政府每年给视觉艺术基金会的财政拨款,这笔钱实则可以视为Iaspis凭借为公众艺术空间做出的贡献而获得的“酬劳”。在十几年的发展中,Iaspis一直致力于鼓励和支持瑞典当地的个体艺术实践者投身到国际文化交流中,这其中包括了视觉艺术、设计、手工艺技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Iaspis的活动,让这些领域中的实践者们与艺术家、艺术机构、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都建立起联系,并获得一定的资金资助来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或激发更多的创作潜能。

构建瑞典当代艺术的网络

将瑞典艺术“国际化”是Iaspis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这个机构在每年充裕的财政支持下不遗余力地在瑞典国外举行一系列的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展览。

每年, Iaspis会在瑞典国内赞助20多个公共艺术活动的展开,形式包括了放映会,与艺术家对话、讲座、工作室开放展览等,同时每年有超过20位艺术家通过Iaspis国际项目的申请,赴瑞典各地以及一些海外国家的数十个Iaspis工作室进行学习或驻地工作。虽然Iaspis的工作人员通常只有一个总监领衔,以及包括项目经理、协调人以及助理在内共7人,但数量众多的艺术活动和范围极广的驻地艺术项目仍旧让这个机构在瑞典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织起的是一张庞大的当代艺术交流平台网。

跨国交流的门槛

Iaspis在其官方网站上详细列出了从1997年起,每年成功申请了Iaspis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的艺术家名单,每年都有超过20位瑞典籍艺术家以及海外的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在通过Iaspis董事代表团的筛选后,获得了最低为3000瑞典克朗的资助,他们所涉及的项目类型包括:1)赴国外工作或学习;2)参加海外展览;3)赴瑞典进行国际性合作项目。Iaspis对于每个类型项目的资助范围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例如赴海外工作或学习的个人,机构将资助其在此期间的出行、参会以及食宿费用,而在展览项目中,如果申请人参加的展览将由一位独立策展人来策划,那么Iaspis同时也会承担这位策展人的各种食宿及出行费用。

Iaspis非常愿意支持瑞典的艺术家跨出国门进行交流,同时也欢迎国外的艺术家来到瑞典进行为期3个月到一年不等的驻地工作。对于合格申请者的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考察申请人作品的质量以及其在艺术方面实践的成就,而且只有拥有瑞典永久居住权的人或是希望能够在瑞典开展艺术实践的申请者,才会可能成为最后的奖金获得者。

Iaspis的另一个“国际化”触角便是它在瑞典各地所设立的工作室以及与7个海外国家的艺术机构共同协议合作的工作室,其中瑞典国内拥有12个可供申请使用的工作室(有9个位于斯德哥尔摩),其他的8个分别位于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伦敦(2个工作室)、德国柏林、埃及开罗、美国纽约以及日本东京。海外申请者可以向Iaspis提交国际驻地艺术项目申请,在瑞典国内的12个工作室进行创作,而瑞典的艺术家则可以前往上述的几个海外工作室进行学习或工作,Iaspis将会提供工作室的使用费,一套配备有家具的公寓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费用。

Iaspis提供的丰厚资助,使得一些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自2009年5月起,一项名为“Design Act”的项目就邀请了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挪威等各国艺术家、设计师参与这个实验性的项目,来探索如何定义、呈现并研究关于设计或建筑模型的方法,而由这个项目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网络档案以及公共活动,从而使“Design Act”成为了跨学科讨论、知识和经验交流的平台。这几年来,随着一系列的展览、国际性研讨会的开展,在“Design Act”中被保留下来的资料也编辑成册,被列入了Iaspis的档案库中。

公共项目及出版物发行

讲座、研讨会以及展览,这三种形式的活动成为了Iaspis传播瑞典艺术、设计、建筑及手工艺技术的重要途径,虽然艺术家的视角将会是策划这些活动的原始出发点,但其他参与者们也能在此场景下讨论有关与当期主题相关的当论和实践活动。

Iaspis会邀请那些获得资助,在瑞典进行工作或学习的艺术家们加入公共项目的策划和开展过程。而Iaspis也会接受其他机构的邀请,共同发起一些公共艺术活动。在2011年夏天,Iaspis与DAAR(建筑机构)一同组织了一场“斯德哥尔摩建筑复兴野营活动”,在两周时间内邀请了120个人,包括建筑师、城市规划学者、哲学家、艺术家、产品设计师、策展人等一同参与各式各样的沙龙或户外建筑考察活动。而在今年,Iaspis更注重了活动的开放性,他们邀请国际交流项目中的艺术家们来设定一些谈话的主题和框架,通过谈话让艺术家从中加速自己的个人实践性,探索自己的思维结构。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4)

环境雕塑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占有着重要地位。室外空间存在的环境雕塑能给空间带来文化承载、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氛围、提高空间的认知度等一系列作用。传统的环境雕塑在公共艺术的前提下焕发了新的生机,造型与设计在空间中汇合,在空间中兼具着造型与设计两项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强化设计也是时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要有民主,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这就是选题,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都是答辩评委,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互相启发,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成果标准“投稿”制,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准确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质的表现,等等,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是一个分析差距,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了教学质量。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CDIO;E-learning;艺术设计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130-03

一、引言

在艺术设计类教学的实际培养中,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仍旧是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缺乏教学策略的运用及必要的工程实践指导。在艺术设计领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这些未来的艺术设计从业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E-Learning是英文electronic-Learning的缩写,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缺点,给学生提供宽广的、富有创意的学习空间,有效地促进了传统被动式学习观向主动式学习观的转变。

在现代媒体环境下,通过E-Learning教学模式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可以将艺术设计类课程教与学的功效进一步提高。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经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研究探索创立形成。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其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标准,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全过程为载体,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实践的进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为高等院校培养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实践创新人才提供了指南和实施方向。

二、E-learning教学模式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E-learning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终身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及交往的平等化。E-learning整合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及虚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创造思维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创造性环境。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同传统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方式相比,存在以四大下优势,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

(一)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众所周知,网络是开放的系统,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图、文、声、像兼备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可以达到影视设计方向学生对声像显示效果的要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可以满足网站设计课程对交互实践的需求。在开放的学习资源中,有直接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创造思维培养内容,也有与艺术设计学科紧密相关,同时蕴涵创新思维启发的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于开阔艺术设计类学生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空间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资源的即时性

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尤为重要,设计作品或产品需实时体现本设计领域新潮流、新动向,能够解决行业内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E-learning教学模式可以将“时效性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使教学更具时代性和时效性,多途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增长,且与时俱进。

(三)相对自由的学习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企盼着适合他们需求的学习时间表和解决方案。而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媒介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在任意时间、地点随时接入课程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另外,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种自由的学习模式也可以节约资源,扩大教育覆盖层面。

(四)群体协作的学习模式

E-learning能更加方便教与学很多方面活动的展开,包括课程更新、小组讨论、同伴协作、师生接触等。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是学生根据特定的学习目的,在沟通、交流,分享资源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在E-learning环境中,这种学习共同体对创造思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既可以强化学生的社会功能,满足学习者在团体中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又可以引导资源信息交流,使学习者在团体中与团队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基于CDIO的E-learning艺术设计课程一体化设计

(一)模块化的理论课授课体系

CDIO模块化教学是高等教育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独立教学模式,教师可自主将几门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融合,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进行模块划分,保证每一个实践项目包含其相关的、可作为支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模块。结合E-learning平台,可以将理论课程更好的模块化,该授课体系的构建可以使理论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实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从根本上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实问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技能掌握类与设计理念类。其中,技能掌握类课程往往占比较大,且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本文以技能掌握类课程界面设计的E-learning学习为例,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分解为模块如表1所示。

(二)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因此,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借助E-learning平台进行远程虚拟研讨、在线指导能构建实践教学的真实环境,是对艺术设计面对面教学的一项有效的补充。二者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十分重要。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可以就艺术设计课程实践内容方面进行探索与重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与企业接轨引入真实项目需求。此外,教学所有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整个过程应明确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具体分工,并保证基本资源的提供以便设计顺利开展。设计团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探索并综合运用实践知识,学习基本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积极沟通交流锻炼团队精神,进而全面提升艺术设计工程实践能力(表2)。

其中,TM(1.1)和TM(3.1)分别表示教师教授,和实践教学。HT为提交项目成果物,ODT为提交项目作品并答辩。

(三)任务驱动的习题环节设计

习题设计是项目设计的有效补充,能及时检验学生对已完成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本文提出了任务驱动的习题实践环节设置。即针对特定的习题课程,教师根据习题课内容事先布置任务。CDIO理念强调团队工作和交流,过程中可以通过Presentation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和本小组的解题思路与别人通过E-learning平台分享,从而也锻炼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这里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产品建造及过程把控能力。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的、有衔接的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本科教学阶段,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通过项目设计可以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的、系统的结合起来。

(四)基于过程评价的考核体系设计

课程考核改革的创新点在于将传统的理论考核变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环节。其中,日常考核和阶段考核隶属于形成性考核,期末考核隶属于终结性考核。通过对整体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实现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的最终目标。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阶段考核两部分。

日常考核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在口头演讲和团队协作等特定任务中表现情况,评估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接收能力和观点的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记录成绩,未来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阶段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实践课的表现情况和实践成果物完成情况。考核内容主要是对阶段实践成果物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时间随实践课进行。每一阶段实践课结束,授课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物以及实践报告给予评定,并在教学手册上记载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但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或问题,此时教师需适时的给予指导。

2.终结性考核

期末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设计课程综合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考核内容为本课程整个理论学期的所有授课内容。考核形式为提交项目成果物并做多媒体演讲(Presentation)。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在整个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过程中发挥自己作用,进行有效的工程实践。

为了更好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善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在E-learning平台中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并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11――学习考核,强调应该考核学生在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考核。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艺术市场; 创新; 价值; 形式

     这三个色块分别代表着: 尖端艺术, 消费品艺术, 民间艺术

     艺术从来都不是无价的,并且等级鲜明。

几千年来,艺术的最高礼遇,是被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所拥有,以此名扬四海。最好的艺术,往往深藏在皇帝君王的宫廷里,最好的艺术家终生为皇族服务,甚至代代相传。最好的艺术品有时候也会出现在与统治阶级相关的宗教场合,例如教堂或者寺庙,但只会为极少数的人欣赏到。世人往往只能通过摹本和传说,来仰望最高端的艺术珍品。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年前的艺术珍品,但不能拥有它。

    民间的艺术是民间的艺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特有艺术形式。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用品被人们所喜爱。在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影响下,民间的艺术具备了地域性的特征。有一些民间的艺人也是代代相传的,他们面对的消费群就是普通的大众。另外一些民间艺术,是来自于人们自己的创造。有一些民间的女性从小就在家里学习刺绣等艺术劳动,目的是美化自己的生活。民间的艺术,无论是制造者还是受众,都是广泛的。

这个艺术的金字塔结构代表的涵义就是:极少数人享受着尖端的艺术,一部分人用消费的方式享受着艺术品,民间的艺术自产自销。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个金字塔的构架是稳定的。但是现在,它已经不存在了。往后的发展中,它也不可能再出现。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的形式依然存在,艺术的价值得到提升,艺术的传播随着它自身的轨迹在发展,但它原有的结构已经被颠覆了……

1 当代艺术传播的现状

1.1 艺术评论家

评论家是当代艺术的权威者,艺术家和观众多是在评论家的指引下,寻找着艺术的方位。

一些评论家活跃于各级权力机构,是知识型的政府官员,也有的出任政府的高参,其观点与著述对当政者有相当大的影响。仕途型高参型的文人能在较大范围发挥作用。还有一些评论家大多是高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国际化是艺术评论家重要的谋略手段。他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成为前卫艺术家与国际社会联系的纽带,成为前卫艺术的代言人。西方社会正是通过他们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状态,并且通过他们的策划在国外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并召开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而这些评论家的言论和著作便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渠道。

1.2 上海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盛会

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0年的历练,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更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构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十年来,上海双年展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第五届的“影像生存”、至如今第六届的“超设计”……

经过十年发展,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亚洲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展,在艺术界得到了海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认可。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上海双年展本身也在面临窘境——在普通市民心中知名度不高,缺少企业的赞助。

上海双年展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中外美术交流的平台,使艺术家们很容易地能在展览中看到全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作品,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让世界各国艺术家了解中国。通过这样中外艺术家同台展示的方式,在各种现代传媒的广泛宣传下,让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绘画都能与世界各国有充分地沟通。上海双年展展出的同时,也有很多优质的艺术展同时开展,聚拢在双年展周围的,不仅仅是媒体和观众,还有一些实力很强的艺术家和资金雄厚的艺术投资人。在这种情况下,双年展激发的是整个行业的新鲜血液的脉动,意义深远。

1.3 艺术家主页和艺术家博客

中国的艺术家主页,最早出现在《美术同盟》,《美术同盟》也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家网络个体信息传播中心。当《美术同盟》以字母排序法,开设了众多艺术家的主页搜索页面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艺术家参加其中。主页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艺术家的个人介绍和作品照片。艺术家主页最主要的功能,是让艺术受众能方便快速的查到艺术家的资料。提供一个线索,无论是艺术家的单个作品的名字,或者是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只要有一个线索,就 可以 将一切都搜索出来,让所有的 视线都集中在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上。

艺术家的博客,是一种在艺术家主页的框架上加载了艺术家私生活的升级版本。艺术家的博客内容厚实,往往是在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中往返。艺术家博客中既有艺术家最新作品的资料,又有艺术家生活中发生的琐碎事情,还有艺术家的强烈的意识表白。让受众能轻易进入艺术家原本不被公开的私密生活。艺术家也能坦然对待各种受众的注视以及信息反溃。博客中的留言系统,也将受众们的发言并存在艺术家的博客中。艺术家博客的链接页面,将艺术家的交际圈子关系网也勾勒出来。从一个艺术家主页链接到另外一个,这也是一种以艺术家的关系为线索的传播状态,由艺术家自己来导向。

1.4 平面媒体和电视传播中的当代艺术

当今的平面艺术媒体种类丰富多样。 被大众熟知的有《艺术世界》《美术文献》《艺术家》《当代艺术》等等。这样的平面媒体是以传统权威的姿态,报道艺术的专业资讯和艺术评论家的言论。它们的语言是官方的,严肃的。

传统的平面艺术媒体也是一种有时效性,具备文献价值的经典传媒。这些期刊可以在国内一些城市的路边书报亭购买到,发行量较大。几乎所有此类期刊都有出版合集,合订本的常规。这种按照时间编排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传统艺术平面媒体将艺术资讯做成编年史论的权威姿态。

电视媒体是中国的第一传媒平台,受众有几亿人口。影像的表达,是最具效果最全面最直接的传播方式。艺术栏目的稀少,主要原因是:电视栏目制作成本运营成本很高,投资风险大;电视媒体是依靠收视率来作为评断标准的,而艺术是小众文化,收视率不高。

1.5 创意集市-艺术家摆地摊

英国伦敦有 一个叫做Spitalfield’s Market的市场,它被称作“创意集市”。市场中有多位年轻的艺术家摆摊设店,出售自己创意制作的商品。通常他们出售的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将创意融入到生活,将爱好变成工作,他们生活惬意。这些艺术家多数受过传统的艺术院校的教育,将艺术内涵转化成创作,并且将艺术的创意做成了低成本,高内涵的产品。这样的概念更突显了艺术的作用-让生活变的美好,也让艺术家抛却了功利心,更自由和轻松的去创作。时间久了,这个市集渐渐出名,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创意集市。前不久,在北京一个楼盘举办的活动中 ,也宣扬了这种概念。来自中国各地的艺术玩家们到豪华的楼盘里来“摆摊”。这些艺术家原本通过书籍,报纸,互联网上的创意论坛彼此之间有一定了解,通过这样的“创意集市”活动,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交流了一番。这次“创意集市”的活动中,所有的商品都是原创的,因为小批量生产而价格便宜,也因为产品面向大众而特别受欢迎,出现了火热的销售局面。艺术不一定要出现在博物馆展览厅,也可以出现在市集甚至路边的地摊上。艺术也不一定是给少数人服务的,也可以面向大众,切入生活的各个角落。

异想天开,奇迹尔创。艺术家的梦想,艺术家的原创,就在创意集市中展现。 对未知领域的推理、构想能力,是人类走向成功的起点,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只要艺术家敢想,可以涂鸦,可以狂想。一个看来狂妄或者幼稚的梦想,同样业具备很强的实现性。

2 艺术的种子在艺术的土壤里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7)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创新与发展。但是与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化创新极为必要。本文拟从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入手,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从而探究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关键词:茶理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运用思路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一、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二、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最后,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融入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为该训练活动开展寻找到更全面、更符合运动训练特点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满足其发展趋势。实施体育文化艺术经验与具体文化内涵理念相结合,就是说将各种适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传统体育茶文化理念内容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模拟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而增进学员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

四、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实施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其具体需要:首先,要注重将整个茶理论体系中的各项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艺术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借鉴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创新发展。而想要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界定。当然,在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应该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确保两者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性和标准上的统一,从而为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开展奠定相应基础。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论体系开展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艺术交流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结合。实际上,影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传播活动,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在充分借助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元素,从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下,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相关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实施以赛促学的方式,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应用茶理论体系,将为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将该运动的具体发展趋势与项目的具体特点相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在茶理论体系传承时,必须对茶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嫁接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五、结语

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学习与传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训练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系统化融入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茶理论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将其与整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相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刘明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61-165.

[3]谭金明.文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比较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