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5:07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篇(1)

你猜猜谜底会是什么呢?

可能,你压根也没想到,这个对人的脑细胞有很大杀伤力的谜面,谜底竞会是"语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与人交往交流不可能像《格列佛游记》中的"语言的妙用"描述的那样:用实物交流、用手势比划、用眼神示意!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

口语交际不仅能体现人的言语能力,而且能体现人的交际能力、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和谐发展的大问题。

我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不会抽烟费火草,不会说话招人恼"、"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伶牙俐齿""穷凶极恶"等等道尽了语言的无穷魅力。

德国诗人海涅也曾这样形容语言的魅力:"语言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与人交流是一门学问,一种技巧,一种修养,一种品位。

与人交流三注意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融洽,生活惬意、工作幸福。人与人之间少些口角分争,多点和谐快乐。

说了这么多,你也许会说,别卖关子了,到底是哪三注意?又怎样注意呢?

呵呵,别着急啊,在介入我要谈的主要问题之前,我想给你先讲个历史故事:话说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个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洲府,打破罐洲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就封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煞是兴奋!他也心想:"同是一块儿玩大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去了也不会倒霉吧!"于是,利壮穷人胆,他也兴奋地去啦。和朱元璋一照面,他就舌不打结,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到熟,大家就争抢着吃,把瓦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全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把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哽在喉咙口,最后吞了张青菜叶子才把红草带下肚里去。。。。。。"朱元璋没等他说完就气得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故事里的两人都是朱元璋昔日的苦朋友,都想投靠朱元璋,为何两人的命运这样悬殊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简要谈的问题:口语交际中"与人交流的三注意"。

口语交际中"与人交流三注意"是指"注意对象"、"注意场合"、"注意用语文明"。

1.什么叫"与人交流注意对象"?怎样注意对象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是说我们与人交谈,或作演讲,或同人讨论、辩论、都要从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人家能否接受。我们要了解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修养、个性,以及对象当时的心态、情绪等实际情况从而进行语言选择。上面故事里身首异处的人就是忽略了朱元璋现在皇帝的身份,还以为是当年大家都还落难的时候,说话不注意场合、对象、用语不妥,官没捞着,反而丢了身家性命。

对象制约着语言运用,还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语言选择问题,二是内容取舍问题。

语言选择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不同的语句,还要注意语气和语调。

有个年青人出差,途中与一位大爷聊天。言谈中年轻人问:"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的说:"三岁!"年轻人听了十分尴尬。

在选择词语时,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尊卑长幼、亲疏远近等。例如,我们对长辈称呼"你家儿"读音"NI JIE"(相当于"您")、"我妈(嬷mo)"、"老爸",既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又融洽了彼此的关系。

内容取舍,是说由于交际对象所具有的背景知识不同,说话时也要灵活变换。否则,很容易闹笑话。例如,一卖菜大爷说:我老人家,起得早,和夫人一起用完膳就来买菜,客官吼吼(瞧、看的意思)我这老朽容易吗?

2.什么叫说话注意场合?怎样注意场合

说话注意场合,是指要因地点、场合的不同而调整用语。

在正式场合,说话必须严肃认真,不能不着边际的乱扯;

在非正式场合,则可随便些,也可坦率直言;

在喜庆场合,可多讲些吉利话,有利于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浓;

在悲痛场合,不要任意说笑,要注意与当时的环境气氛一致。

对同一交际对象也应当因场合的不同而异。例如对一位同学提出批评,在公开场合,应说得委婉些,否则会引起对方反感;而在两人之间交谈,批评可直截了当,因为他感到你是在诚心诚意的帮助他,自然会愉快的接受你的批评。

再比如,"吃饭了没?"这句话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它也是人们步入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但有时也会出现:问者无心,答者无语,令人尴尬的局面。假如你刚好从厕所出来,迎面来了熟人,笑问:"吃了没?"你肯定汗颜了,没词!这就是场合问题。倘若不注意,尴尬的岂止一个人呢?!

3.怎样才用语文明得体

做到用语文明得体,还要从称呼、语气、态度、内容、用词方面考虑。不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要委婉,尊重别人,这是人的文明程度的反映。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也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讲的是: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啥病?"

护士随口答道 :"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

病人问:"像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

护士极不耐烦的回答: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吗?没听说吗?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探究悲剧产生的根源:原来是用语不文明、不得体惹的祸!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意大利。但丁语)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流。在口语交流中把握好三个注意,就可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又可养成语言得体、用语文明的好习惯。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新时展的需要、人与人交往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口语交际中"与人交流三注意"让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发展精神文明,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文明人!

人际与交流篇(2)

论文关键词:词块,交际法,英语口语流利性

 

1.引言

词块是一种多词乃至句子层面的较为固定的词汇程序结构。词块兼词汇和语法的特征和功能于一体,具有可预制性,整体提取性,程式性等特点。随着现代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深入,广大语言研究者开始广泛注意词块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

口语流利性概念的确定是一个尝试性的工作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经验及成果出发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根据Lennon (1975:136)和Sajavaara (1987)对口语流利性的解释,作者倾向认为口语流利性的发展应包括语言连续性、语言准确性、语言适当性三个方面。

应用词块进行外语教学的突出的研究者是Nattinger &DeCarrico 以及Lewis (1993)。他们在归纳总结词块教学经验及理论研究后时提出以下原则:1)语言教学应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2)词块是语言教学的起始点和中心。3)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以最大限度发挥词块对语言发展的作用cssci期刊目录。

本研究假设:在交际法条件下应用词块能有效的促进英语口语流利性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讨论词块是否能促进英语口语流利性的提高。

2.2. 教学实验对象

教学实验对象是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襄阳)60名年龄为22至28岁的技术人员。这些学员在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接受正规的英语口语培训。所有60位通过前测的学员都有10年在校学习英语的经验,研究者假设这批学员有教学实验同质性。

表1 控制班与实验班前测成绩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

 

 

 

Equality of

Variances

Equality of Means

F

Sig.

t

df

Sig. (2-tailed)

Mean Difference

Std. Error

Difference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066

.798

.300

58

.765

.0900

.2997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300

57.932

.765

人际与交流篇(3)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人际与交流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37-01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5 结语

为适应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受到国际化的教育,还可以成为适应国际社会的人才。但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困难也是巨大的,所面临的问题也来自多个方面,所以,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不断克服困难,提高自身实力,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123-125.

人际与交流篇(5)

关键词:外事角度;高校;国际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外事部门作为重要的枢纽职能部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如何发挥外事部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外事部门不仅要开通海外渠道、寻求合作,更多的是需要与学校的各院系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协调工作。在开展国际交流的工作中,学校应该逐步形成落脚在院系、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院系和教师在国际交流中应积极地创造机会,参与和推动学校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面对教育国际化,首先应明确国际交流的地位,做好国际交流的高层谋划。外事部门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主管部门,有义务协同学校领导与院系共同做好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做好引领工作,明确国际交流在学校的发展地位和在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系统地规划学校长远的、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明确院系在推动学校和学科国际化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将国际化水平(如外籍教师专家数量、学历留学生指标等)纳入院系主管的考核标准,促使学院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来确立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其次,健全外事连动机制,建立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外事部门需全力构建以学部、院系、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外事工作体系,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地全方位推进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外事部门需定期组织召开学院外事联席会议,加强与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的合作,将外事工作与学院日常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国际交流的宣传,提升教师国际化理念和国际交流意识。外事部门应发挥各种宣传方式,推进学院将国际化这一核心理念纳入各学院的工作思路中,使国际交流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只有将国际交流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每位教师形成国际交流中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来。除此之外,外事部门承担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需积极寻求海外资源,扩大渠道,为院系开拓更多海外合作打下基础。

再次,争取国际交流经费的支持,为院系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保障和支持。经费支撑是院系和教师顺利开展国际交流的保障。外事部门除了管理好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外,还需积极从国内外数量众多的基金会民间学术组织争取国际学术合作的支持。这些经费不仅是院系国际合作交流的保障,也可以根据院系国际合作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与有效性程度进行分配,从而形成对院系和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和学生联合培养,建立联合科研中心,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国际交流的主体是院系里的教师,而要与国外大学学者交往,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事部门需积极为教师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开展国际交流创造各种机会。除了鼓励教师参加公派出国项目外,也需为教师出国培训、深造、参加国际会议等提供丰富的机会,帮助其开阔国际视野和思路。学院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需要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因此外事部门需要配合学校通过“”“长江学者”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青年优秀人才,使他们带动学院的发展,与本校的优秀教师相互合作,担负起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任务。

除此之外,结合院系实际和需求,引导院系与国外一流学科对接。院系之间存在国际化发展、外事管理的差异,外事部门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服务部门,需要对院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学校日常国际交往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院与国外合作学校的一流学科进行对接,并对对接情况进行跟踪,亩更好地为双方合作提供服务。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外事部门要发挥其作用,而且需要院系的配合,加强院系与外事部门的合作,加强优秀人才建设,充分把握时机,善于利用海外优秀资源,培养本地外事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主动适应国际化形势,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2-7.

[2]邬智,赵矩明,王德林.对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10(5):54-58.

人际与交流篇(6)

关键词: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55-04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开展警察教育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管理、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它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警察院校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许多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以信任、规范、参与网络、文化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资本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0年正式提出后,经詹姆斯・科尔曼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作为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是以信任、合作、规范及认同为核心,以参与网络为载体,使参与者更有效地共同行动,促进个体内部与相互间协调、互惠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理论与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强大的社会资本存量对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一)信任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心理基础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广西和东盟警察教育训练机构以共同利益和信任为前提,以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内外大局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为目标,搭建高层次国际警察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教育训练的交流合作活动。为了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给参与博弈的各方带来损失,这种交流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对共同参与的行动后果共同承担风险的行为,这意味着博弈的双方或各方要求建立一种对称性的信任关系。信任是对他国未来行动的一种预测,判断他国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就是对他国声誉的评估,对促进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发挥着作用。首先,信任具有重要简化功能。信任以内心保证的安全感代替信息的匮乏,促使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他国家的相关利益以及国家之间的分歧,简化交流合作程序与实践,减少国际冲突,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次,作为全球合作的重要纽带,信任有助于增大国家间透明度,减少国家间交易成本。正如伯纳德・巴伯所言:“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或一种社会体制中为所有成员增进利益的创造者。”再次,在现代社会,互惠、道德义务以及社会责任与信任具有维护交流合作秩序的功能,并为不断相互作用的交流合作者和体制提供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期望,促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正常运转。

(二)规范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运行准则

规范是指人们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交流与合作目标,通过长期博弈而形成的、对人们相互作用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则。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作为一种社会规定,它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和习俗等,影响并规定着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具体利益、行为、交流合作以及国家安全目标的工具。它贯穿于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过程中,从交流合作意向的形成、交流合作的具体施行以及交流合作的监督等都离不开规范的约束和调节作用。“社会资本所包含的信赖与互惠规范有助于促成自发性的合作与协调,可以用来改善社会行动”。有效的规范可以为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提供一套框架与秩序,使交流合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依赖性,减少交流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信任,创造互惠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地促成合作,促进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围。有效的规范还可以“促进互利主义道德观念在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并有效抑制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观念”,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增强透明度,减少合作者对合作伙伴的担心,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建立一种正式和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减少机会主义的威胁,降低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减少管理与监督成本,把阻碍交流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交流合作的稳定与有序,为巩固和发展交流合作关系扫清障碍。正如科尔曼所言:“有效规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社会资本,规范对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因此,它能够有效规约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行为,促其达到相互沟通、理解、认同和协同,并在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和集体行动,形成交流合作的整体性秩序,从而提升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渠道与载体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提取一定资源的、持续性的、体制化和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于人与人特定的亲属关系、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等各种现实网络之中,“体现为约束网络社会和团体成员并使合作成为可能的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共同价值和行为取向等”,并通过某种制度化的关系和行为来得到保障和加强。中国和东盟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反复筛选,选择那些遵守国际交流合作规则、信誉较好的警察院校作为合作对象,互利互惠,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交流合作人员在中国和东盟各国警察院校之间频繁流动,结成广泛的同事网络,又会与同学网络、朋友网络、血缘网络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一个范围广、领域多、链接多的交流合作渠道与载体。这些关系网络可以促进广西和东盟的警察院校、警察机关内部与外部间有效联动与相互配合,创造出良好的交流合作环境,使得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容易快速流动,警察机关、警察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资源互补、知识共享、人才支持、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信守诺言、遵守行为规范的美德和声誉,培育强大的互惠规范,促进广西与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信息沟通,提高交流合作的互信程度,提高交流合作效率,使交流合作变得更容易。

二、社会资本缺失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社会资本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其是推进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资源,但在当前复杂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社会资本总体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这构成了对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

(一)信任有待深化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另一方倾向于相互合作而不是盘剥自己的合作的一种信念(beHef)”。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涉及许多因素,信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交流合作的必要前提。交流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承诺,只有彼此相互认可,各方信守诺言,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通过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政府层面到民间交流合作层面的全方位展开,中国-东盟各国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双方安全关系、政治关系和战略关系的互信不断增强,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互信既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基础也是挑战。由于中国与东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双方在冷战结束之初形成的是一种负向认同即对双方交流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还存在许多阻力因素。例如对中国有疑虑和担心的“中国”、矛盾错综复杂的“南海问题”和悬而未决的“”以及美国介入东亚事务都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交流合作各方很难在互信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和正常交流合作事务的开展,不但提高了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更增加了交流合作的困难。

(二)规范有待加强

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规范是指在特定的交流合作共同体中相互认可、信任并具有约束力能够自我维系的一种社会规则。在国际关系中,它是对国际行为体制度化了的“以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行为标准”,能为人们的社会行为确立起一个合法性的边界,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帮助达成各国意愿的契合,建构和实现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减少国家间互动的不确定性,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仅靠信任、认同和声誉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套相应的约束性和调节性规范,有效保障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服务贸易协议》等一系列文件,组建了多种多边合作协商机制,为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和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我国改革开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的产物,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授权基础上的一项涉外警察教育服务贸易活动。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交流合作中的教育、利益回报、适用法律、中国与东盟法律渊源和法系的差异、教学语言使用、优惠政策法律界定等问题日渐凸显,加上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缺乏规范性、全面性、权威性的条约和协议,双方仍然只是停留在探讨、研究和意见交流的阶段,真正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使交流合作只限于签订协议、参观访问、开研讨会等,还没有长期、中期、短期专项培训,交流合作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与政府积极提倡形成较大反差。

(三)合作网络有待健全

“行动的成功与社会资本正相关”。社会关系网络既是社会资本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会资本本身。交流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广,与他人联系越密切越频繁,意味着其社会资本存量越大。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与他人联系的数量与规模,还取决于与他人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质量。因此,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依赖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特定行动者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大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本数量的多少”,依赖于其摄取的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过去孤立于国际社会的状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东盟形成了从双边到多边、从政府到民间的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关系网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网络急剧扩大意味着中国的国际社会资本增大,但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网络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现有的交流合作大多是政府层面的合作或者是政府主导下的或行政力量推动的,还缺乏政府、市场、社会多层次的组织互相交叉、互相组合而成的立体网状的组织机构。同时,当前我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侧重于偏向封闭、内向型,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开放度和国际视野,国际化程度比较低。有关公安部门和警察院校还未真正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缺乏把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强烈意识,没有真正成立相关管理机构或部门,也尚未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体制、机制,以支撑、规范、推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发展。

三、培育社会资本,促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

(一)树立警察教育训练的国际化观念

国际化是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借鉴国际经验,拓展国际空间,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新形势下我国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公安院校、训练基地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单位和国(境)外警察教育训练机构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干部国际化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优秀中青年领导及后备干部”。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公安部把广西相关警察院校列入全国首批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政法院校之一。因此,在全球化、国际化、区域化背景下,要牢牢抓住机遇,把握当今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依据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具体部署,更新警察教育训练的认知,树立国际化观念,不断地增强国际合作意识,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主动开展国际警察教育训练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国际上警察教育训练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训练资源引进力度,推进教育训练国际化工程建设,积极构建警察“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将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国际化、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广西和东盟国家发展、CAFTA建设、国际警务执法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增加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信任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促使信任产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中成员间物质利益的等价交换,而在于其他,即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共享规范价值’,还在于通常存在的‘义务与期望’关系”。互信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前提,是促成国家集体行为的一般逻辑。因此,中国要世界推广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全方位地参与地区合作,努力推动东盟地区主义向前发展,在尊重东盟在地区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影响,维护中国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向世界展示自己和平的、合作的、负责任的、以追求世界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大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的期望和信任。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年)》,妥善处理双方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和拓展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增强CAFTA的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东亚地区整体发展与繁荣,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以睦邻、互信、对话、合作为核心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不断地得到巩固与发展,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提升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规范社会资本

建立和完善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各国相互依赖的过程,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自我约束性,即稳定的国际合作必须通过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在国际关系领域,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和机制是国家间信任的重要制度保证,并与国际合作呈现相关关系。中国和东盟各国要充分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各国复杂的法律关系,在WTO的法律框架下。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种族事务的原则,限于警察教育训练的原则,自愿合作的原则等,完善调整组织机构法律地位、组织内外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关系和内部争议解决的规范。要认真解决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法律冲突,要以战略眼光,科学地预测警察教育训练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现有的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法律法规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和价值评价,对于那些不相适宜的、有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制定出一些有利于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规范社会资本建设。要参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融入区域性警察教育训练的特点,建立健全中外警察教育训练管理制度,构建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联络机制、定期会谈机制、对话协商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和教育训练准入机制,积极探索并创造独具警察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合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现代大学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四)构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网络社会资本

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运行载体和渠道。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是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发展载体和渠道,拥有更多的国内外社会关系网络,是推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承办地和中国一东盟国际区域性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等优势,积极利用东亚合作、东盟地区论坛、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论坛等现有机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东盟秘书处、区域性合作组织等的功能,构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主导系统、协同系统、协作系统和辅助系统相互联系的运作系统。要在组织上尽快成立从事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工作机构(东南亚警察交流培训中心),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援外(外警)培训、引进国外智力等平台,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参与交流合作、探讨交流合作、研究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最大地聚焦国际视野、聚集各国智慧、增进各方互信,推动中国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发展。要创新《公安部外警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外警培训、边境警务会谈(会晤)、国际警务合作、警务联络官等跟踪联系制度,逐步形成纵横交织的多维跟踪联系网络,加强学员与中方的感情、友谊和继续深化、持续扩大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促进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渠道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广西警察院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际与交流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实效 口语交际能力

出于口语交际的频繁性和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贴合当今时代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还要兼顾其各类交际活动中关于如何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其能够文明地与他人顺利完成沟通,实现人际交往的可能。所以,关于口语教学,应当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侧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的人际交流素养得以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助益所在

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口说,还要能够教会他们如何说得得体、说得到位。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其一,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得益。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读”与“写”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听”与“说”能力的训练,由此致使学习能力不均现象普遍。然而,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也是最为基础且最重要的存在,偏废任一方面都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能够让学生摆脱“哑巴”标签,乐于表达;由不善言表,走向能说会道,实现“以说促写、从说促读”,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二,对其他基础学科之得益所在。学有所成从来都非一人体悟,个人在埋头苦学之余,仍然需要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讨,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比如通过激烈辩论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因为随着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懂得如何发问,如何探讨与沟通,无形之中做出了对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推动行为,最终拉动了整个学科成绩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特点

人类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先决行为,便是口语交际。由此,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基于提高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开展系列教学活动。我国目前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教学形式较为随意,而内容亦未成体系。受制于小学生的心智特征,语言知识与词汇积累尚待填充,言语的实践能力相当有限。而实践性,也是口语交际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口语交流,锻炼交流能力。因此,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二,用语结构松散,词汇过于单调。口语交际属于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话语总在反复穿插与反馈,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较长、较复杂的句子进行交流,造就了用语结构的松散。此外,小学生尚处语言学习和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语言实践能力与语言知识方面不够丰富,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简单的语言交流开始,以使其能够清晰、明白表达自身意思。

三、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实效的方法与建议

1.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交流的热情。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还要注重区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他们塑成高尚的道德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确保所创设的情境真实,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其次,情境创设要生动有趣,既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满足其表现欲;再次,情境创设要富有内涵,与当代学生精神需求相契合。比如教师可以《我长大了做……》为题创设情境,这是属于“交流”类的话题,其回答都是开放式的,所以选题应以小学生关心、热爱的话题为主,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展开思考,积极讨论关于自己“长大了做什么”,由此实现思想交流,让学生对于表达的自信心加倍,调动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主动性。

2.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吸引学生敢于说且爱说。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表达方式,认真倾听他们的各种表达,拉近二者间心灵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融洽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交流表现自己。此外,借助双向互动式交流对口语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样大有益处,比如在展开《学会转述》这个话题时,可挑选一名学生扮演“李响”,再请另一名同学向他转述“通知”;教师在这一转述过程中要注意启发“李响”向转述者提一些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礼貌性的交际语言等,这样单方面的转述变成双向互动式交流,通过频密的对答,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敢说、爱说。

3.善于发掘学生优点,树立学生交流的自信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不爱交流、不敢讲话,并非因生理缺陷所致,也不是说话能力的丧失,主因多半是缺乏自信,害怕说错话引发他人嘲笑,或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等等。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一分细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吝赞扬,逐渐培养学生对交流的热爱与自信。比如在展开《教你玩游戏》这个话题时,可将此建立游戏基础上,但应在教学前告知学生展开这一交际话题的要求,指导学生预先做好准备,如搜集、整理与游戏相关的资料,熟悉、掌握其他同类游戏的玩法等,以便之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备而来所表现出的熟练表达或及出色操作,都能获得赞赏,从而使学生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4.结合多种教学方法,鼓动学生自主参与交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借此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爱动、好表现的特点,选用表演式的方法锻炼其口语能力。比如在完成《说话要注意姿势》话题内所提供的情境图的讨论后,可适当补充几个类似的现象让学生练习,又或是在学习《学会劝阻》话题时,列举一些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让学生用所学的“劝阻”方式实践劝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单靠一朝一夕或是一个方法、一次培训便能实现,它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训练,采用各类活动促进学生间互动交流,激发交流热情,引发交流兴趣,按照实际学情不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