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7 20:29:35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综合性检验,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对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标准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检查和修订标准,可以稳定地保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升的影响,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结合我校2009年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实践,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毕业论文选题问题。如选题的范围、难度过大,导致论文工作量过大,论文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选题偏易、重复、陈旧,工作量不足;或者选题偏离专业方向;或者课题研究无理论或应用价值;或者课题的名称不规范。

(2)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如缺乏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不合理,缺少理论分析和深度,没有联系实际,参考文献的引用、标注错误,论文题目和中文摘要的翻译错误等。

(3)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如论文抄袭严重,论文结构混乱,文题不符,无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编写不规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篇幅过短等。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方面的原因。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说过:“80%的质量问题是管理者的问题”。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①没有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或关键控制点)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主要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文献综述,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②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监督检查流于形式。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对毕业论文的影响:如前导课程设置不当,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等。

(2)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是对学生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②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如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③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较大,时间不充裕等。

(3)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不重视,认为课程的意义不大;②学生急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充足的时间;③学生自身能力欠缺:如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

(4)环境方面的原因。①学校内部环境:如学校教风和学风较差,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②学校外部环境:如社会上的就业压力,科研论文弄虚作假等。

3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高校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具体质量问题,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基于标准化原理,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对毕业论文主要过程中成熟的重复性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完全可以制定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对不成熟的重复性事项或临时事项,可以制定为管理制度或管理规定。如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标准或奖惩制度、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编写规定、毕业论文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最终检查制度、毕业论文评阅和盲审制度、毕业论文资料归档制度等。

(2)认真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的有关标准或制度。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认真组织毕业论文有关标准或制度的宣贯和培训,使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有关标准或制度的意义、内容和相关要求,并严格按标准或制度实施。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应以应用性研究课题为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限定在企业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规、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

(3)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的实施进行检查或监督。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毕业论文进行阶段性检查,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如我校以开题、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归档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基础,对毕业论文进行前期、中期和最终检查。检查的主体是学校督导团和院系两级主管部门。

(4)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指导水平。

一是采取激励措施,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培训等,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

(5)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二是在大一到大三阶段,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为毕业论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6)主动应对环境压力。

一是为应对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时间不充裕的状况,毕业论文时间可以适当提前。如我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但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至第七学期中期进行,甚至可以提前到第六学期末进行。二是为了防止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可以利用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的抽查检测。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2)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发展缓慢,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还停留于“纸上谈兵”,无法付诸于实践。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界至今尚未确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尤其是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并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帐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个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第二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至今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第三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无法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无法激发企业活力。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和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如何计量以及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决定因素问题,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

同传统会计一样,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这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所必须依据的先决条件。

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五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的数据信息对现在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评价都是有用的,无论是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人力资源作出正确的决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信息假设,正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的前提条件。

(二)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可能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管理。这一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如果人力资源不是会计意义上资产,那么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对使用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资产假设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原则,决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由这一假设还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设:(1)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可以控制的。(2)人力资源具有未来服务的能力。(3)人力资源是可以计量的,包括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

(三)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是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要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将来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派生出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按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账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持续经营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前提,即在确定人力资源支出的会计处理时,如果支出影响是短期的,则就费用化,否则应资历本化。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也应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的时,应考虑到其未来收益。

(四)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一个会计实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既劳动力资源。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实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2)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为正确确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质、健康等状况外,还受到管理方式的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动,可以使单项人力资源价值增长、耗竭或保持不变。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动,可以使人力资源的协作力或集体力增强、不变或减弱。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为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我们已经对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会计假设作了分析,那么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应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随着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日趋深入,普遍认为,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来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即用人单位为了获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招聘费和调人费。

2,追加成本。指各种正规的培训费,包括新进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和为了使劳动者者获得工作技能和知识更新而进行的教育培训的费用。

3,使用成本。指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的各种与人力资源使用有关的各种费用。

4,安置成本。指职工内部凋动(转岗分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退职、退休后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按照收益费用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而预提的相关费用。

5,流动成本。指职工因解聘,辞职而了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的解聘费用或职工“跳槽”过程中发生劳动争议诉讼费等。

6,机会成本。指职工在调动期间耽误工作而造成的损失,或者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7,沉没成本。又称旁置成本。指的是已经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某种原因没有加以有效地使用而闲置起来造成的损失。

8,重置成本。职工调动后,要重新物色合适的人顶替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帐户体系的设置,会计界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初步确立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除保留传统会计中的有关帐户外,还应增高以下帐户: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帐户。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方面投资总额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帐户。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资总额和增加、减少及其余额。

3,“人力资源投资”帐户。核算企业因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所引起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的增加和由于人力资源的离职而导致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的减少。

4,“人力资源投资摊销”帐户。核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累计摊销额。

5,“人力资源投资损失准备”帐户。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成本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但是并非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一方面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取得邢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另一方面,为了充分遵守谨慎原则,企业应计提的人力资源损失准备。“人力资源投资损失准备”帐户用来核算企业计提的人力资源损失准备。

6,“人力资源投资损益”帐户。该帐户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的损益。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首先,开始意义的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帐面上的人力资源资产并不代表人力资源所创造或所能创造的价值。从而也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的归属,而只是将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因而也就不能从跟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以过去创造出的价值为计量基础,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它所能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既可以是人力资源过去创造的价值,也可以是人力资源将来能够创造的价

值。人力资源会计主要不是以投入价值而是以产出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正确,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它的计量方法有悖于传统会计原则,这使得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在西方至今未与财务会计融和,而只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和确认问题,也就成了焦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扬弃按笼统总利润分配的传统观念,创立利润分块责任制,社会平均利润税后全部按资源分配,内涵利润税后小部分按资分红,大部分留成论功性赏,生产者(人力资源)运用生产资料(物力资源)生产的产品价值是由C+V+M组成,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V是生产者的社会平均必要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M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创造的剩余价值,分为社会平均利润与内涵利润两块。具体而言:

社会平均利润是按投资额乘以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来计算的,是一个硬指标占用物力资本越多,上缴社会平均利润的任务越大,又能形成自我约束投资机制,杜绝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社会平均利润是简单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所创造的最低利润,可作为总经理受托责任最低的“量”的界限,少罚多奖。还要强调指出,这是全员在社会平均生产力基础上,运用生产资料,所创造的最低利润,全员已按月领取工资(最低收入),所以税后社会平均利润应全部按资分配,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最低收益。

内涵利润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先进的经营者与员工)运用物力资源,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创造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利润,是一项价值指标。但是,没有物力资源的条件作用,这一部分价值仍然创造不出来。所以,税后内涵利润小部分(30%)按资分红,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享有越来越多的额外收益;大部分(70%)留成,首先重奖先进经营者,然后按事前事中各责任中心所创造内涵利润的一定比例分配给先进个人,以保证先进经营者与员工的报酬越来越丰,激励全员在同一社会资本利润率起跑线上竞争,形成依靠科技进步多创造内涵利润的公平竞争机制。

可以看到,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然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也有明显的不足。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仍然没有解决人力资源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而且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也又待于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不足之一,即由于采用的计量基础有悖与传统会计原则,因而西方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只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探索。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不足之二,仍然没有解决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即便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反映人力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由于它不能实质上明确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因而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出价值的分配权。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来确定;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的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受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它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的劳动者部分。在把前述四个概念引如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四)重构会计恒等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1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投资

减:累计人力资产投资摊销

人力资产投资净值

人力资产价值

减:累计人力资产实现价值

人力资产未实现价值

2流动资产

······

3长期投资

4固定资产

5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

······

6其他资产

······1负债

·····

2人力资源权益

人力资本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职工教育基金

劳动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

未付奖金

公益金

人力资源权益分红

人力资源权益分成

人力资源权益公积

3所有者权益

资产合计负债及权益合计

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应包括两部分:

1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将人力资产列示与资产负债表方之首,是因为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为了反映企业用于职工的历史成本以利与进行用人决策,应列示“人力资产投资”;为了反映人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服务潜力的预测总价值,应列示“人力资产价值”。

2人力资源权益信息的披露。人力资源权益应包括人力资本,法定人力资源权益和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人力资源项下以“人力资本”反映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投资;以“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基金”,“劳动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公益金”,等,反映法定的人力资源权益;以“人力资源权益分红”,“人力资源权益分成”,“人力资源权益公积”等反映人力资源权益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

四,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面对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呼唤,我们应该改用人机制,从制度设计中体现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实质性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了,研究和改进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并将其尽快付诸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养老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技工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

第二,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有资源显示,我国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46%,技校工人队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技校程度的占30。4%,大专以上文化的占2。6%,显然有着巨大的开了潜力。我国经济建设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收发室了我国的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了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吸能扬长避短,根据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开发潜力大的特点,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化包袱为财富,这才是我国资源开了战略中最为明智的的选择。

第三,明确劳动者权益,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共同创造价值,亦应共同分享剩余利润。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我们坚信,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将会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从仅重视单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到重视所有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从只考虑教育的经济价值,到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了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一句话,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其实行,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章:

1,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会计研究/2001。1/易庭源

2,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会计研究/2000。10/袁振兴

3,人力资源会计-----二十一世纪的会计主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8/周婕

4,刍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体系/财务与会计/2000。4/罗春艳、高昂

5,建立人力资源权益会计要素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0。11/赵如兰

6,试论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财会通讯/2000。7/叶际刚、宋丽梦

7,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评述/财会通讯/1999。11/徐国君、刘祖明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校外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论文选题和研究,要结合校外单位的科学研究实际、工程技术开发实际、产品研发与应用实际,研究目标是解决企事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从研究选题、资料查阅、实验设计、科研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写作等,学生都要在校外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和水平。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戛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非常重视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虽然近些年国内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德国则占教学计划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一节课,都配有2~3节的实验课。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只占10%~20%左右。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学培养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人力资源本科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程现只开设5门,一共才8周学时(仅占总学时10%左右),分(仅占毕业总学分168学分的5%左右)。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践课程软件,而只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一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其次,招聘和培训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都是单独开设的,并配备了相应的实践课。而我校不仅把招聘和培训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开设,而且在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课堂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系列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很多专业课都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组织授课。学生们在讨论前应积极主动地根据案例有选择地收集背景资料,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以及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比单纯由教师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而现在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课程还是侧重于教师单方面的理论教学,忽视了课堂实践教学。

(三)实训实习教学

现在国内很多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院校都为学生实训和实习难题困扰。校外的实习实训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公司,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工作能力;而校内的很多还只限于上机软件练习。

(四)毕业实习和论文

现在我校管理类毕业论文实习和论文的情况是,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很少有学生真正到实习单位脚踏实地地实习工作。学生在没有实习体会,而且教师在没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沟通的情况下,在第七学期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公布选题,让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并选择指导教师,然后教师在网上挑选认学生。本科生从大四的10月份以后直到第二年6月份,正是学生求职、考研的时期,没有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不少学生不是东抄西择,就是网上下载,写出的文章根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另外,是否每位本科毕业生都要采取做毕业论文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12年从工商专业转型过来的,我们企管系22位教师,有3/4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专业中的项目管理方向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们中有教授4人,博士后2人,其中一半教师有博士学位。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具体实践过诸如工作分析、薪酬管理与设计、绩效管理与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有不少老师,现在还不具备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能力。

二、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优化建议

(一)完善教学培养计划

首先,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例如,现有的人力资源本科2013版培养计划中,第三学年秋季的“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第四学年秋季的“国家公务员管理”和“领导学”,这三门课程原本应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当时考虑到原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覆盖面应广泛些,而现在已经转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此所开设的课程不应庞杂,而应专一深入些,应删除。其次,2013版培养计划中,仍然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专业课,例如:“工效学”,“劳动和社会保障学”和“劳动合同的设计”,而这三门课程在其他本科院校普遍开设。再次,课时分配不尽合理。例如:“财务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开设48学时,而“人力资源管理”却只开设32学时。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B调整为48学时。最后,应将第三学年的“招聘与培训”(32学时),分开设为“招聘与配置”(32学时),“培训与开发”(32学时),并相应地配套开设“招聘”和“培训”的实践课程。

(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改单纯的“填压式”理论教学为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在案例讨论中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模拟训练,在学生扮演角色中体会知识和技能。这样课堂教学也可以安排在情景实验室进行,通过音视频监控系统,对诸如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试进行训练。

(三)实训实习和实验教学改革

1. 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校外实习实训要做到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贯彻“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原则,保证长期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学校出面联系企业公司,这样,一方面学校借助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反过来,企业也可以借助实训观察选拔优秀的本科生毕业。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咨询和设计工作。

2. 实验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实践软件中,仅有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教学软件,人员素质测评软件。缺少专业课教学软件,例如,专门配合“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等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软件。情景实验室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而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情景模拟实验室仍是一个空白。因此,学校应逐步投资予以建设。

(四)完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践环节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实多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毕业实习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将学生安排在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或相关单位进行,并与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同步进行。学生到实习单位锻炼,以获得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感性知识。学生实习返校后,开一次师生面谈交流沟通会,学生就实习单位体会做一次全面的汇报,并提出自己做论文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进行双选,万不可以不考虑学生的情况,而由教师主观臆断地出题。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做起论文来没有热情兴趣,这样的论文也没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现在的本科毕业生都是通过做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实践的,那么是否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的调研,为该公司做一份方案设计。据了解,现在北京有些院校已经进行着方面的尝试,效果很好。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多与企业联系,承担管理咨询社会服务工作,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其次,鼓励教师多参加一些企业实务方面的培训及研讨会;再次,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或本专业毕业生做专题讲座,还可以聘请公司资深业务骨干与教师一起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实践课程。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本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培养,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需要社会企业实务界配合学校一起共同培养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Corinne van Velzen,Monique Volman, Mieke Brekelmans. Simone White. Guided work-based learning: Sharing practical teaching knowledge with student teacher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2).

[2] Klemp, Torunn.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y[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Professional Practice .2010,7(1).

[3] 范冠华.美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基于学生胜任力开发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2.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有创见性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应用过程来体现并完善的。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与上述过程完全契合。学生在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怎样从纷繁冗杂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而且要学会怎样围绕既定课题搜集资料,如何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对有关资料进行甄别、加工处理,学会如何写作等。而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在研究活动中必备的基本技能。

2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2-4]以及作者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实践的分析、总结发现,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1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欠缺

此方面的能力是当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在高校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仅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但是缺乏关于论文格式、写作规范以及学术素养的系统讲解与训练,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不阅读专业学术期刊。这造成大部分学生不会进行详细的文献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不知道专业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格式规范,不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及阅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毕业设计对学生的高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

高校一般都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然而,在此期间,不但高校要面对社会各界对其毕业生就业率的评价,而且学生也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艰难的升学考试。这势必造成学校和毕业生比较一致地重就业、厚升学、轻学位论文。主要表现在:1)一部分学生在这个学期忙于制作简历、找工作,出入各类招聘会等,时间上与毕业设计相冲突。2)一部分同学忙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等相关事宜,占用了大量毕业设计时间。3)一部分学生为出国而准备各种考试和申请材料,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并占用毕业设计的时间去考TOFEL、GRE以及其他一些考试。总而言之,时间上的冲突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根本无法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认真查阅充足的文献并进行研究,只是应付了事,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抄袭的现象。

2.3教学资源匮乏

众所周知,近几年全国高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而教学资源并没有完全随之改观,造成教学资源的紧张。主要表现在:1)硬件条件不足,比如试验设备的缺乏、图书资源的不足等。实验设备的缺乏使得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涉及硬件实验时往往由于条件限制只能止于理论分析的层面,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图书资源的不足使得学生很难对当前研究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把握不准研究前沿等。2)教师资源紧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此外,指导教师还要承担其他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教师的精力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直接影响了在毕业设计选题与审题过程中的工作状态以及整个毕业设计日常指导工作的质量。

2.4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的选题就是确定设计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选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毕业设计成果的最终质量。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工作量估计不足。有些选题范围过窄,工作量太小;有些选题又过大过难,学生根本无法完成。2)缺乏新意,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有些选题过于陈旧,无法体现时代的前沿研究;有些选题过于理论化、空泛,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3)针对兴趣不同的学生,在选题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有时造成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做不了,不感兴趣的还要勉强做。综上所述,在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训练的情况下,时间上又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实验条件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指导教师又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认真全面的指导,如果选题方面再存在一定偏离性的话,可想而知,毕业设计将不可能得到较好的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不能够得到保证。

3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由上可知,目前各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课程

建议各高校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有目的地在低年级开设文献检索、论文写作以及学科前沿系列讲座等课程。在论文写作课程中,进行写作技巧、格式规范的系统训练,尤其应强调论文写作中的学术道德修养,禁止诸如抄袭、修改数据等不良行为。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翻译课程,还应督促其涉猎一定的英文原版教材,以期对专业词汇和常用术语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纷繁冗杂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还能够独立地围绕课题搜集资料,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对有关资料进行甄别、加工处理、写作等。

3.2科学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时间

科学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时间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减少学生因就业和考研等原因对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造成的侵占,各高校可在第七学期初就给每个学生布置毕业设计调查、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等任务,以延长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角色,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指导教师要定期跟踪,真正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动态,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度进行,以期能在寒假后的新学期尽快进入毕业设计的实质性阶段。甚至可以更加灵活,如从第三学年开始,任课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些题目供学生尝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思考和选择,这样效果会更好。

3.3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是扩招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在合理调配和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管力度,使高校自身的教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只有这样,高校的硬件资源配置才能上升到一个新水平,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件学习环境,不断促进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教师,改善师生比例;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教师队伍水平建设,尤其加强新进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建立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4选择合理、适当的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尽量选择结合工程实际的课题,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或相关的课程建设。当实际课题不足时,允许选择部分假拟课题。无论是实际课题还是假拟课题,都要达到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突出进行工程训练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应有不同的侧重,具体要求应在各专业方向编制的毕业设计指导书中加以说明。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并且要适应现代技术进步的形势;避免选题过大、过小、过窄、过深,应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任务。如此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3.5建立有利于毕业设计创新的教学机制

为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意识并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高校需对现有的毕业设计操作模式进行一定的改进并积极探索新的毕业设计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选题来源于企业,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建立完善的网上双向选题方式,将所有指导教师的题目放在网上,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生也可以给出自己想写的题目,指导教师再来审核是否满足毕业设计的要求。这样,通过双向选择进行协商沟通,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更有积极性,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毕业设计的考核成绩与老师的教学奖金及学生的评奖评优相结合,激励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毕业设计 团队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43-0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聚焦中国的水利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研究及部署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要求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推进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可持续发展水文转变。创新决定在发展,创新关键在人才。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对水利事业的发展将提速,对水利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作为水利工程领域的基础专业,涉及到水文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与保护全过程,是指导水文水资源业务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供求关系及其解决的科学途径,探求在变化环境下如何保持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治水观念的转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已日渐发展为一个由多学科相互交叉支撑的专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培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以适应业界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每一位从事该专业的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起步晚,专业建设从总体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传统的“一对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即一人一题,一师多生,使得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相互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与配合。为适应专业发展新形势,培养本专业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有必要对传统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为此,本教改项目小组以南昌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着眼点,提出了基于团队的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新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提高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 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介绍

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就是根据学校毕业设计的各项规定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从工程实际与科研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指导教师小组,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2]。同时,在有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可将上述模式进行拓展,将研究生科研团队也引入到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协助指导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通过构建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增强老中青教师之间有机结合,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同时,以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导向,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协作精神,进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质量,以适应新时期水利人才竞争要求,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水利人才。

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团队为主体,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成果总体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有研究生参与的,研究生全过程协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流程。(见图1)

2 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以便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现以笔者所带的毕业设计为例讲述毕业设计团队的开展方法与具体流程。

2.1 确定合理的选题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笔者所在的南昌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以“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为工程背景,分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和“南山水库大坝工程――水文水利计算”两个题目(见图2)。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均是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初期为确定坝体尺寸而开展的水文水利计算,两题目内容之间存在着联系紧密,涉及设计洪水过程推求和调洪演算两块内容,但又有所区别,一个是针对有实测洪水资料的,一个无实测资料的小流域,在设计洪水过程推求上有所差异。这样通过团队毕业设计模式,可有效锻炼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两个选题均要求计算机编程完成,与专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2.2 组建毕业设计团队

(1)教师团队的构建。

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故笔者在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中选择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并由1名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中年教师担任负责人,对团队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起协调和组织作用。指导教师团队共同负责毕业设计团队的指导工作。同时,在笔者的团队中吸收了2名研究生协助老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

(2)学生团队的建立。

学生团队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团队的整体优势,学生团队的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的原则。在毕业设计选题公布之后,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挑选1~3名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学生团队。进入团队的学生并不需要全部都是精英型的,只要学生对选题有兴趣、能与人和睦相处就可。笔者所在的南昌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设计学生团队由3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组成;同时,安排了1名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

2.3 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首先,毕设前期阶段,在选定了毕业设计课题、组建团队后,指导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下发给团队成员,并约定时间召开毕业设计沟通会。在毕业设计沟通会上,除教师团队、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团队外,我们还邀请研究生团队三方共同参与。根据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选定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任务书及指导书,对课题具体的任务和课题要求向团队成员作详细的说明和安排,明确个人工作内容与团队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纪律问题。其次,毕设中期阶段,组织团队成员按时召开周进度会、月进度会,通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学生每天做好周工作日志,指导教师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研究生团队引入到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中,一起协助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事实上,他们的加入分担了指导老师的不少工作。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交流方便,指导效果显著。毕设后期阶段,指导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论文撰写完成后先由具体指导的教师进行评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方可参加答辩。

2.4 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

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3,4]。对团队毕业设计而言,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考评,再结合日常讨论、中期评审及学生答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团队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团队较好地完成了课题任务,毕业设计成绩3名学生中有2人获优秀,1人获良好。由于通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学生表现都较为出色,答辩得分比较高。

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研究生。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 结语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成为每一位该专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及所在南昌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多年实践经验,从团队组建、毕业设计选题、过程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对阐述了一些实践体会。连续四届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的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有较明显改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然而,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也必然具有不同内涵,需要高校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深入研究与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升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动态及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8-20.

[2] 刘卫林,刘丽娜,彭友文,等.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0(1):89-92.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由传统的四大阶层逐渐分化为十大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目前,社会分层已引起了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妨碍了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分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它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却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影响

所谓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是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学生获得基本相似的学业成就。高等教育学业结果的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1.大学生就业公平是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体综合实力相当的大学毕业生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而面临不同的就业境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社会资本丰厚的毕业生更易在短期内以更少的成本找到薪资待遇优厚、性质稳定和发展前景广阔的工作,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教育结果的不公本文由收集整理平。从现实来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不利影响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存在差异:对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影响较弱,而对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影响较大。[2]

2.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社会资源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在相同的时间内抢占就业先机。笔者认为,在社会分层中不同阶层所拥有的家庭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多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着重要影响。

(1)经济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家庭经济资源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经济基础,是毕业生求职成本的重要来源。“家庭收入水平”及“亲友财富状况”作为毕业生经济资源的指标体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取有较大影响。毕业生求职成本(包装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以及人际交往成本等)有绝大部分来自家庭。[3]家庭经济资源肩负着增强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力的重任。因而,经济资源优越的大学毕业生择业面更广,很少因经济问题而放弃更好的求职机会。同时,经济资源丰富的毕业生对增强自身就业资本(职前培训、考证)的投入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于家庭经济资源不足的毕业生而言,他们唯有通过兼职或是向亲朋好友借钱来支付求职中的一些开销。在现代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就业就是比财富”的不良风气。此外,在教育收益方面,经济资源较好的毕业生更占优势。经济资源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收入状况。有研究表明,拥有经济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资源越多则工作落实率、升学率和起薪都越高。

(2)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家庭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上。文化资源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引导性资本。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毕业生文化资源的重要指标,在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的期望和选择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就业期望越高,同时给予求职方面的建议和引导就越科学。反之,父母文化程度愈低,对子女就业期望就越低,从思想上能给予子女的开导就会相应减少。可以说,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从子女的执行力、求职意向、职业情操中展现出来。文化资源不足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独立自强,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而在职业期望上也往往不高。文化资源贫乏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来讲,会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向独立自强;从消极方面来看,也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出现自卑心理而陷入职业困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职业发展乃至人生的发展。

(3)组织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家庭组织资源是指家庭从社会组织中获得支配人力、物力、信息的权力。[4]组织资源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立足的垫脚石,它具体表现为一种“权威关系”,主要是通过父母和亲友的最高职位来体现。因而,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和亲友最高职务越高,那么大学毕业生可调动的组织资源就越强大,在一些高声誉、高工资、高福利的就业机会面前竞争力就越强。总之,家庭组织资源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月薪范围、单位性质和工作前景都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家庭组织资本”越丰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越高。家庭组织资源贫乏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更为努力,更迫切期望改变现状,但因许多非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不公正对待,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入一些新成立的小公司上班。实际上,通过动用组织资源获得的就业机会往往在就业的时间花费上较少。因此,组织资本贫乏的大学毕业生就必须依靠自身努力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也容易处处求职碰壁。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容乐观,亟待政府给予有利的政策支持。

总之,社会分层中家庭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都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简单来说,社会分层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机会的获得以及就业质量——单位性质、薪酬标准、职业晋升空间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减弱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负面影响的对策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存在贫富悬殊,受教育的结果都不可能做到一致公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教育又是促进社会低层向高层流动、平衡社会不同利益阶层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弱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媒体和大学生四方的共同努力。

1.发挥政府的职能

要加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与监督职能建设,构建一个人员专业、服务规范、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程度,消除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同时,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以有形的劳动力市场为主体,以无形网络市场为载体,及时有效地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此外,加强对就业信息的甄别、筛查和监控管理,取缔和规范市场中介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创建一个相对合法、透明、高效的求职竞聘环境。规范招聘方的人才选聘和管理机制,力争构建一个公平、高效、公开的多元化就业市场。只有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缩小阶层差距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2.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加快高校结构的调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理念要多元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在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定位。高校必须分工明确,研究型大学注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人才,而一般高校尤其是高职技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和职业性人才。[5]总之,这种新结构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或特色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市场的前景和现状推进课程结构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并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高校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拓宽就业信息传递渠道,完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实现就业信息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快捷、全面的招聘信息,为来自穷苦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的毕业生开设免费的就业辅导课程及求职心理咨询。最后,高校应群集群策,动员各方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加强与国家劳动与就业保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信息反馈,积极整合在校教师资源,广泛开发国内外校友资源,努力增强毕业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农村及特困家庭毕业生的各种资源。

3.加大媒体的舆论宣传与监督力度

首先,应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公平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消除错误的舆论导向。其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新风尚,传播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理念,以此修正少数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负面影响,在全社会树立大学毕业生踏实敬业、奋发向上、英姿勃发的精神面貌,争取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再次,应在高校中组织媒体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一系列励志宣传活动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信、从容地走向社会。最后,针对就业中的非法竞争,要加大舆论媒体的监督力度。尽量将领导干部子女的工作公开透明化。

4.大学生应“内外兼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