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0 18:21: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篇(2)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王家洲.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优势与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

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研发;教育技术范式:教学研究;国家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48-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0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当中,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对高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产生了冲击,要求高等学校强化其教育教学职能,高校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进教学的研究中。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由于教育技术突出强调教学设计,不断努力将新型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因而成为当代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对很多高校教师来说,究竟应当如何开展教学研究、什么样的成果更有助于改善教学、如何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等问题仍不够明确。因而有必要对教学研究范式做更进一步的概括研究,寻找开展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研究范式问题研究简述

库恩最早使用“范式”概念来说明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在库恩的思想中,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对研究特定领域或学科内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理论的本质所持的共同信念、看法或观点。也就是说,一个范式总是包含了研究者群体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方面的基本承诺,是由研究者群体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总和起来构成的共同信念。

由此可以推论,教学研究的范式包含着对教学研究领域特定的共同体、对教学研究的特定认识、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乃至特定类型的研究成果形态等多方面的内涵。从范式的概念来看,从范式的角度描述教学研究,可以更加完整的说明教学研究的不同层面,便于比较不同研究者对教学研究的理解。

教育学科的学者从60年代开始使用这个概念来总结和描述教学研究的不同形态。盖奇(Gege)、多以利(Doyle)、舒尔曼(Shulman)、胡森(Husen)、波普克威兹(T.S.Popkewitz)、特因曼(A.Tuiirlman)等西方学者先后对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进行概括。

1988年,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翻译收录了胡森的《教育研究的范式》一文,开始了我国对西方教育研究范式概念和类别的介绍和阐释。笔者通过CNKI检索看到,1990年以来,题名中包含“范式”一词并同时包含“教育研究”或“教学研究”的文章有205篇,2005年以后一直保持在每年20篇左右的数量上。这些文献当中固然有些并未在教学研究范式的意义上使用“范式”一词,但从文献总量上仍可以看出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表1关于教学研究范式的归纳概括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主要依靠研究者个人经验积累的材料、采用归纳概括的途径来形成结论,并未通过内容分析等方法去收集相对更为客观的资料而寻求更为可靠的结论,使得范式归纳的过程和结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者个人经验的局限。对大家已经熟知的范式,这种途径或许显得便捷:但对研究者个人经验所未及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途径则往往难于发现新的研究范式。(2)多数范式分类的依据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研究方法的差别和解释观察数据的理论视角,且研究方法又更显突出。尽管以上学者并不一定明确说明其范式归类的主要依据是研究方法,但他们概括归类结果却都表现出对研究方法的较多倚重。众所周知,在范式的构成中,研究方法乃至解释数据的理论思想都分别是一个重要的成分,却不是唯一的成分。现当代教学研究往往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甚至这些方法可能基于不同的研究理念,也就是说,研究过程越来越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将研究取得的产品、成果也考虑进来,才能对一项乃至一类研究背后的理念、追求形成完整的认识,从而对形成对范式的分类、概括。(3)进而,以上概括提出的各种范式,无论是在哪一个分类体系之下,几乎全部都是以探索或解释教学现象或规律、深入认识教学过程为目标,属于以获取认识为目标、以论文或著作等文本为成果形态的研究范式。但要想改善教学实践,仅仅认识教学过程规律并不足够。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知行关系”问题,显然,知道该如何完成教学同时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现实中,几乎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就如何教学夸夸其谈,但真正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完成有效学习的教师却凤毛麟角,因而,解决如何用认识指导实践、如何将认识转化为实践的问题是教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以上总结提出的各种研究范式在这个方面的作用都还十分有限。(4)教育技术是教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其研究范式应包含于以上观点当中,但更多的研究者并未在范式层面给予必要的概括描述。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技术形成时间较为晚近,特别是在很多欧美国家中并未明确区分教育技术与教学论,而国内范式研究主要来自教育理论学科,似乎更倾向于将教育技术视为技术人员的常规工作,未能对教育技术研究给予必要的关注。只有盖奇的教学研究范式思想中以机器范式和互动教育技术范式、教学设计范式有所涉及,但也并未得到其他范式研究的响应。

那么,教育技术研究是否具有独特的范式?教学研究的教育技术范式在哪些方面与其他范式相区别?

二、关注教学资源研发——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带动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出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出调整的同时,坚持开展这项工作。同年11月,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将精品课程工作具体调整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政策引领下,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团队的重点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说明课程建设在组织实施、教学与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与收获。因而,尽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或获评的课程曾受到一些批评,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仍不失为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对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是掌握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研究情况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对CNK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文献计量分析,以下概要说明检索过程和获得的数据结果。

笔者将“精品课程相关文献”界定为题目中包含“精品课程”的文献,于2011年2月对CNKI中2003年-20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剔除数据库错误文献后得到3324篇精品课程相关文献(相应检索结果会因CNKI更新而变化)。其中期刊文献和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为2999篇和58篇,其篇均被引用频数分别为1.8690和0.9655,表明精品课程研究具有较高的专业相关性,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掌握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发展情况,笔者于2013年7月6日再次进行文献检索,两次检索获得的期刊文献和优秀硕士论文两类文献合计数量如图1所示,显示出2003-2010年期间精品课程相关文献数量逐年上升的情况,表明精品课程研究曾一度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投入。但2011、2012年相关文献数量较2010年有所下降。

筛选2011年检索获得的文献,剔除宣传性文献后得到2735篇研究性文献,占期刊文献和硕士学位论文总量的89.47%。经逐一浏览主要内容将文献归并为10个类型,课程案例报告类文献数量最大,达到期刊文献和硕士学位论文总量的36.67%,分别概要介绍某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主要论说课程教学思想和实践效果,大多综合总结课程经验,面面俱到而有欠深入,虽然数量最多,但就本文关注的问题而言则有效信息较少。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理念或支持研究类文献分别达到19.59%和17.30%,在研究性价值较高的相关文献中成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研究类和教学管理类文献分别仅有2.91%和0.49%的比例,精品课程应用研究类文献也仅占1.41%。以上5个类型的文献以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合计占期刊文献和硕士学位论文总量的61.07%。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研究类文献是精品课程相关文献中教学研究的主要类型之一,可进一步分为4个子类,各子类文献的分类计量见表2。

不难看出,教学手段相关的两类文献的数量明显高于教学理念方法相关的文献数量。出于我国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表达习惯,教学手段是一个更加广为接受的术语,很多人将其视为教育技术的同义语。仔细推敲教学手段的含义可以看出,这个术语主要对应于教育技术学领域“媒体”和“资源”的概念:当某种学习资源通过特定的媒体得到传播,其整体正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教学手段。

根据以上文献数量情况可以看出,在2003-2010年期间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当中,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尤其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成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资源的关注不仅在文献数量方面显现出来。就人们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和建议来看,教学资源也受到更为普遍而急切的关注。无论是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同源自麻省理工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CW)进行比较,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及性”的研究,还是从不同角度对精品课程资源所做的计量分析与评价,乃至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背景下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其核心问题都是教学资源。这已经说明教学资源对教学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工作调整当中,一方面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名称细化调整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也将负责执行这项工作的机构由高教司理工处调整为条件处,也显现出对作为教学条件的“资源”的进一步关注。

三、来自教育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研发范式

1.教学资源研发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教育技术范式

在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分析中看到,教学资源研发类研究与其他研究明显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研究理念与成果追求、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群体等多个方面,对应库恩关于范式的描述可以看出:教学资源研发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研究范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出教学资源研发这种新型教学研究范式,是基于精品课程相关文献的实证分析,如果需要,更大范围上的实证依据也不难获得。

(1)在研究理念与成果追求上,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确信,创新开发的教学资源能够结合教学问题实际情况而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有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因而教学资源研发范式更多的致力于追求教学资源形态的研究成果,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其他教学研究则主要追求研究报告、论文和著作等形态成果,更关注对教学规律取得理性认识。

(2)在过程与方法上,执行产品研发的思路、创造出新颖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资源研发活动的鲜明特征,常见的调研访谈、教学实验或逻辑思辨、人文诠释等则作为产品需求分析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方法。

(3)在研究群体方面,精品课程相关文献中的资源研发类文献的作者群是教学资源研究范式的研究群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更大的范围上看,教育技术学领域一直关注课件、教学平台等的研发,实际上已经将教学资源研发作为主要研究范式;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立体教材开发等研究也可视为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案例。

(4)从学科归属的角度上看,教学资源研发是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范式。这不仅体现在从事教学资源研发的主要人群、研究理念与研发过程等方面,而且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教学研究对教学资源问题的关注主要来自教育技术领域的引进和推动。我国最早在题名中使用“学习资源”的文献是张祖忻、施行1980年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上的《学习资源》一文;而最早在题名中使用“教学资源”的文献则是赵志明1997年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上的《电子教学资源的成本收益分析》:迄今为止,题名中包含“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的文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文献来自教育技术学科。

2.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成果的价值是判定一种研究范式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长期以来,在以往的教学研究范式下,教学研究一直强调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规律的探索,强调研究的认识属性和价值,形成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这样的努力虽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或参考借鉴价值,却并不能够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直接的支持,而广大师生最为需要的帮助却恰恰是这种支持。教学资源研发范式以教学资源为主要研究成果,这种范式的价值首先表现为教学资源的价值,也就是说,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价值主要通过教学资源对师生的支持作用体现出来。

(1)教学资源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作用

教学资源对高校教师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学实践的直接支持和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引导。对高校教师来说,其教学的改善和发展主要依靠教学资源的创新和推广。一本内容和形式都编排恰当的教材或教学指导书,一个形象直观的交互动画、一道引起学生思考的习题甚至一个贴切的隐喻等等,这些资源能够为教学带来的帮助远远比论文和著作更为直接而实效。这一方面是因为更多的教师并不能够充分研读浩如烟海的论文和著作,另一方面,思想和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学计划或方案、教师演示的条件或教师讲解时使用的材料,才能在教师工作中实现。即使高校教师能够抽出时间来研读教学论文和著作,如果没有相应资源的支持,也不开发相应的资源,他们也就很难将思想、理念转变成为教学实践活动。因而这些教学计划或方案,包括经过有效性检验的习题、隐喻等等敦学资源能够更为直接的支持教学。

不仅如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也同样需要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学发展是一个实践的概念,仅仅通过研读几篇丈章、儿本著作,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能力能够得到的发展大多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教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的改进。教师只有通过对特定教学方案的执行和体验或对其他教学资源的利朋而切实改善了教学,才能真正对教学资源中包含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因而教学资源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

(2)教学资源研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人们习惯于将教学内容和教材做近似理解。但实质上教材是资源的一种形态,而教学内容则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知识和态度,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则实质上是行为习惯或动力定型。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表现为资源形态,包括教材或其他形态。但只有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资源才能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从而启动学习过程,因而,获取并使用适当的资源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进而,教学内容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未知”领域的局部说明。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学过的知识等去解释新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已知”去解读“未知”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唤醒、补充、直观化相关的经验,从而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方面,成为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此外,教学资源还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不同的学生对资源的需求与期望并不相同,某些资源会更适合于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研发丰富的资源,才能确保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效。

(3)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意义

教学资源研发范式并不直接追求教学的知识本身,而是追求教学知识的技术转化和教学资源与过程的技术创新,是教育技术基本理念的鲜明显现,同时也代表着教学研究从科学研究走向技术研究的一个发展走向。很多学科领域都早已完成从科学走向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并存的转变。教育教学领域的知识探索虽然关注实践,但一直未能走上明确的技术化的道路,这恐怕是教学研究未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充分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也代表着教学研究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途径。

3.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特征

追求资源形态的研究成果是教学资源研发范式最关键的特征,在这一前提下,教学资源研发同以往研究相比,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兼顾学生学习资源和教师工作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能够支持教与学活动的各种人力和物质条件”。从使用教学资源的主体来看,教学资源可分为教师工作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两类。对学生学习来说,教师的讲授、演示乃至对各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学生学习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善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改善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教学资源研发的理念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资源,同时重视教师教学工作资源的研发。

(2)强调“设计的资源”

从教学资源的来源上看,教学资源可分为设计的资源和利用的资源两类。在以往的教学资源建设当中,“利用的资源”占有很大比例,但由于可利用资源并不能够准确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对学习的支持作用有限。教学资源研发的理念强调基于学习需求而设计和开发专门用于学习的资源。

(3)关注微观层面的资源创新

从教学资源的形态上看,教学资源可分为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由于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而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则同具体的教学情境联系更为密切,因而,在追求教学支持系统的创新的同时,教学资源研发范式更强调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强调在微观层面上针对特定学习者、特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具有实际效果的资源创新。

(4)强调教学需求分析和产品教学测评在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研发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需求分析、资源设计与开发、资源应用与评价。需求分析环节要完成学习需求分析的工作,即针对学习者在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时事实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而明确资源研发的目标,对拟研发的资源做出足够清晰的描述。资源的应用和评价与常见的教学实验研究相近,通过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观测来评定资源的效能。

四、教学资源研发范式的发展

本文基于对国家精品课程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教学资源研发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型范式,这种范式与其他范式无论在研究理念与成果追求、研究过程与方法和研究群体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根本上看,一种范式是否能够存在和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是否创造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实当中,教学资源研发范式下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丰富,为教学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也仍然有待加强和改善。不断研究开发、从而创造更多有效而新颖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资源研发范式发展的关键。

但就目前而言,教学资源研发在教学研究中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更多的研究者将资源研发视为技术人员的工作,对其研究属性未能给予充分的认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对资源研发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教学资源可能是微小的,并因其“小”而为人们忽视,但这些微小的资源却往往是教学中非常需要的支持条件:对一个深奥抽象的理论原理的教学来说,一个准确解释理论内涵而又便于被学生接受的比喻可能非常微小,但能够给学习提供的帮助却无法估量,可能延续很长的时间、扩散到很大的地域范围,并最终影响一代又一代众多的学生。很多教师甚至专家可能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或创造出某些自己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相应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激发资源研发的积极性。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进程中,知识产权问题一度引发争议、有关部门专门就此立项研究充分说明产权机制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产权认定,教学资源研发成果的地位也就很难确立,这个问题在人们习惯于文本形态的研究成果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教学资源研发范式本身也有待进一步地完善,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进而才能纠正人们对资源研发的认识偏差、促动相应机制建设。当前教学资源研发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资源研发中对教学的研究不足。教学资源研发应由教育技术人员、课程教学专家组成团队协作完成,教育技术人员同课程教学专家保持密切联系是资源研发的前提。

篇(4)

论文摘要:重视教育研究方法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写好教学研究论文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研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以及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要领。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解释、分析、探讨以及控制和处理最终获得一般性的教育原理和规律的研究活动。它是有计划的、系统的完成从现象、问题到答案或规律探索的一整套过程。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育改革 

第一,通过良好的教育研究,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二,通过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思路,为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计划、规划与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第三,通过教育研究,把教育、教学和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 

2.提高教育研究水平,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问题的暴露,越来越要求加强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工作者及教学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逐渐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但是,与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还不相适应。通过在《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刊发的研究成果中反映的共同问题是:经验性文章多,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少;描述性文章多,定量分析文章少;空泛议论文章多,实验研究成果文章少;旧题重作文章多,开拓创新文章少。这些都反映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及教学研究人员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研究,讲究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践,就可以促进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现代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方法论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对人才研究的重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广泛深入地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一系列新的变革,从而引起了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 

二、写好研究论文,保证研究质量 

教育研究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对交流和推广教育研究成果、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总之,论文丰富了教育科学,因此要重视教育论文的写作。教育论文的写作要领如下: 

(一)论文结构与要素 

1.引言: 

一般说来,引言部分通常应表明作者选择其论题的目的和动机,也可以提供有关该论题的背景介绍。换言之,引言部分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该论题,以及作者对该论题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作者可以提出将要讨论的问题,或是将要论证的观点,或是在文章中将要运用的理论依据或研究方法。 

2.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了能够证明中心论点,建议作者将中心论点分为几个分论点来仔细逐一论述。在提出分论点之后,用数据、材料、事实等来论证其正确性。或是用反面的例子和公认的错误的观点来进行反证。 

3.结论(或称结语):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论部分,作者可以总结已论证的观点,或换一种方式表述论文的主题;也可以回答论文的引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在结论部分切忌引出新的论题。 

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3种),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1)注释:一律用脚注。如果在行文中需要对文章某处加以进一步说明或标明文中引用别人的话语的出处,都可采用脚注的方式在本页页脚将其注释出来。 

2)参考文献:论文所选用的参考书籍应在5种以上,参考文献应具学术性和权威性。中英文籍分开列出,且不必翻译。论文的正文之后需另取一页附参考文献。 

(二)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步骤 

1、撰写步骤 

1)拟写提纲 

拟定提纲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要从全面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 

2)撰写初稿 

a初稿的内容尽量充分丰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写成材料仓库。 

b要合乎文体范围。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读,避免采用不合语法的口头语言或科技新闻报道式文体。 

c要写得干净些、清楚些。初稿最好使用页面字数不太多的稿纸,四周有足够的空余之处,以便于进行增、删、改、换等。 

3)修改定稿 

a修改观点:一是观点的修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说明它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有无深意或新意。 

b修改材料:通过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分精练、准确和鲜明生动。 

c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 

d修改语言:包括用词、组句、语法、逻辑等。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引,因此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研究工作,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做好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活动,积极探讨教育真理及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新实践;研究生;教学研究型大学

作者简介:邹铁方(1982-),男,湖南涟源人,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9-02

高校如何应对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是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事,因此,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全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根据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注意到科研团队为高校内高效的组织模式,在科研、教学等诸多方面均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故本文将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再在此基础上给出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研究生的管理与培养。学者们从招生质量的控制、培养管理机制、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导师指导模式、学位获得、培养经费等方面[2-4]开展研究,探讨提升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办法。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中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并取得不错的效果。[4-8]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工作更多是针对于已经成熟的研究生院内的管理模式,而对于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的研究生管理方法研究的较少。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更多的要求,很多传统的教学型大学逐渐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要建设好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单就科研而言,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总体已经落后于985、211等名校。要快速而可持续地提升科研实力,研究生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在此过程中对于研究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创新来源于实践,因而在当下,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需保证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校企合作是当前一种有效的模式。但注意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所处环境,成熟的校企合作机会不多,再加之研究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而仅靠校企合作模式很难给研究生们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人才优势,因而需要发挥这样的优势为企业服务,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以技术输出为手段,由此觅得实践机会。

考虑到研究生专业性强的特点,校企合作在操作方便性上肯定不如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模式。而科研团队是当下及未来高校内的一种高效组织形式,其在破除科研单干现象后能发挥出团队优势:既能营造学科交叉环境,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并发现新的创新点;又能取众所长,形成合力,获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还能在团队中通过有效的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提升科研团队成员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9-12]但对于处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的大学而言,成熟的科研团队还不多,为企业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系统性大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因而需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以团队为主体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以及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

基于此,本文将以科研团队为载体,探讨出一条可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通过在团队内部制订严格规章制度以提升研究生基本技能并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以技术输出为手段,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确保研究生得到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再在两者结合的情况下,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具体的培养措施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需以团队为基础努力创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又需通过严格管理确保研究生具有正确的科研技巧与方法。

1.研究方向的确定

学位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研究方向的选择。高质量的研究方向是产生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因而利用科研团队,借助师兄师姐的传帮带的优势,尽早让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并确定研究方向,则显得非常必要。考虑到研究生招生的差异化,则需要差别化对待:对于保送的研究生,则从确定保送伊始就要求其进入实验室并跟随师兄师姐们学习基础知识及研究所需基本技能,且要求其本科毕业论文需与科研团队研究方向一致;对于考上的研究生,则要求其在确定考上后,进入实验室跟随师兄师姐们学习基础知识和研究所需基本技能。

2.研究生科研团队创新项目设定

研究生科研团队创新项目是各级别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补充,对于已经申请到国家、省、校级别项目的学生将不再允许其申请科研团队创新项目,反之则可。申请时间为研究生入学第二年初(即研二第一个学期前两个星期内,可提前申请,但不可推迟),申请方向与科研团队方向一致,申请内容与开题方向一致,研究期限2年,申请经费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并考虑项目的实际需要。加强中期考核与结题考核,未结题或未获得项目资助者将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

3.学术报告制度的建立

学术报告制度的建立及实现应注意以下几点:规范化、学术化、人性化。考虑到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大多数科研团队尚处于组建初期,规模还不是很庞大,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报告氛围,则首先需从规章制度上入手,可将学术报告制度作为一门必须课来开展,规定研究生每年至少需多少次报告(其中英文报告1~2次)并达到一定的成绩才能拿到学分,未拿够学分的不能参加答辩。而对于具体的操作细节则可先采取固定日期时间、固定报告人的方式,确定报告频率;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办公场地确定报告地点,在规模较小时可仅用笔记本电脑开展报告,随着团队的慢慢壮大再去教务处申请用于学术活动的专门教室;最后则是从PPT制作、表达能力、内容创新性、内容科学性等方面建立研究生平常科研考核档案,采用由导师组给学生打分的方式对学生日常科研质量进行考核。

4.奖励制度

奖励的正面作用永远都不会弱于处罚的作用,甚至比处罚更为有益于研究生的成长,因而加强对于研究生奖励制度的研究意义非凡。对于研究生的奖励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项目、论文。项目主要奖励申请到的国家、省及校级研究生创新性项目,而论文则奖励发表的高于研究生毕业要求的论文。设置相应级别的项目奖励以及论文奖励标准,形成制度并实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5.企业实习制度

为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在团队管理基础上开展企业实习。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寻找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其二是训练学生掌握解决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对于寻找合适的企事业单位的问题,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的科研团队最适合通过技术输出的形式,甚至不计劳动报酬地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小问题,既可为发现科学问题提供丰富土壤,又可有效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研究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训练学生掌握能解决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的问题则需借助团队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管理确保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尽早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既掌握基本技能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更好地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对于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的高校而言,则更需探讨相关制度与方法,确保在转型期既能培育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还能为转型提供一定动力。考虑到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大学的现状,成熟科研团队还不够多,校企合作还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则提出可借助组建科研团队为抓手,通过严格的团队管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技能,通过技术输出的手段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机制,从研究方向、科研团队创新项目、学术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及企业实习制度等方面入手给出了有效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更快更好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特别对于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努力培育高质量人才与提升科研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宁莉,刘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0-21.

[2]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78-82.

[3]李志平,韩惠鹏.影响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13-16.

[4]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2(2):74-82.

[5]谭媛媛.研究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20).

[6]刘淼群.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贸,2008,(6):141-142.

[7]张胤,徐宏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实证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47.

[8]李艳,刘泽军.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2-3.

[9]王冠.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10,26(2):65-70.

[10]张宪立.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7-8,11.

篇(6)

一、抓课题,使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关键在于选择什么课题,这将决定研究的价值与实际运用效应。为此,学校在指导教师确立课题时,引领教师要围绕教学坚持做到:

第一要让课堂充满激情。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心中有爱,爱是可以穿透任何障碍、融化任何坚冰的力量;第二要让教学充满探索。要求教师要不把问题当问题,要把问题当财富。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积累和提炼,善于总结和提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学历,不在于教龄,不在于水平,而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研究的意识,有没有改革的魄力,有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如果都具备了,那么你离名师、特级教师就不远了。第三要让教育充满思想。为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一是提倡学习,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二是大思考,积极践行思想有多远,实践就能走多远;三是大实践,实践出真知。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我们随时随地开展实践与研究,而科学实践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书育人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让教师在学习、研究、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教育心得,让其形成序列的智慧,确立课题及课题研究目标,由此提升教育思想,解释教学现象,提示教育规律,预见教育未来。

二、抓活动,使学校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活动即行动。活动是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的载体,课题或专题研究也只有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得以深化和提高。目前,新课标实验教材正在实验、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与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交互作用,发生“撞击”,教师更需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新课程理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教育科研中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为科学,取得的效果也就会更加明显。

对此,学校抓教育科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干”:就是在一线脚踏实地地干,这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科研就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第二个环节是“想”:这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是科研的关键环节。第三个环节才是“写”:在新课程中遇到的理论或实践应用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目标,方法与策略,写出具体的研究内容,主攻方向和预期取得的教科研研究成果。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写下来,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第四个环节是“展”:就是展示教师、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至二次的展示,观摩活动,把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学生学习方式及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抓方法,使学校教育科研走捷径

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就是要在发现以前传统教育行为中不符合现行教育的地方,认识后尽快研究纠正。教师在深入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后,借助理论反复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达到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对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同步;2.教育科研与教师学习理论及经验借鉴同步;3.教育科研与教师自我反思同步;4.教育科研与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同步。

篇(7)

>>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面向就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研究 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教育2.0时代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探讨与分析 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专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方兴林,余萍,李金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2):7-8,11.

[3] 崔党群. Logistic曲线方程的解析与拟合优度测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1):112-115.

[4]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1): 7-9.

[3] 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4] 林丹明,梁强,姚明安,等.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70-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