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4 12:03:25

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篇(1)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1993年全国六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3、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论文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企业DVD压缩碟

DVD压缩碟现象

早在1999年,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在企业内部,研究运用新制定的MPEG4压缩技术国际标准,试生产过压缩碟。然而这项颠覆传统赢利模式的技术,并没有为我国音像企业所采用,反而使得我国整个音像行业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DVD压缩碟为何使音像企业如此惊慌?

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1999年1月形成国际标准,采用MPEG4压缩技术。以前只能借助一些播放软件在电脑上播放,局限了其传播范围。从2004年开始,DVD压缩碟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使得其具有了音像出版物的特征,从专业软件消费群进入大量普通音像制品消费群。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一张压缩碟可以容纳10集电视连续剧或8部故事片的内容。所以,这张轻巧的DVD压缩碟它能够在短短两个月内,兵不血刃地让中国音像业至少10亿元的财富化为泡沫。

对于非法使用MPEG4压缩技术生产盗版音像制品应该严厉打击。但是,如此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为正版音像企业采用,却被盗版光碟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和收获价值了呢?本文拟以此为例,分析企业抑制创新和创新滞后的原因。

企业创新滞后的原因

路径依赖使企业抑制创新

表面上看是正版出版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对抗行动,实际上它是对新经济模式或者新游戏规则的拒绝,使得在这场技术创新的市场较量中全面败北。目前音像业的游戏规则是:发行商靠发行碟片的数量收回其购买音像发行权的投资,批销商靠每张碟片的批零价差计算利润,出租商亦是如此。当MPEG4压缩技术1999年成为国际标准时,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企业内部试生产过压缩碟。但在现行游戏规则条件下,采用压缩技术,势必会使整个音像制品碟片数量减少和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该技术会颠覆传统的赢利模式。所以,即使在“音像SARS”面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改变游戏规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不参与DVD压缩碟的生产,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全力打击盗版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

实际上,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着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即当一项技术创新从发明到应用,直到技术成熟后,报酬递增现象出现,从而形成自我强化力量,促使应用现有技术获得好处的参与者排斥新技术,依赖旧技术。正版企业对传统盈利模式的投资和经营所产生的既得利益,会牢牢“锁定”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选择路径和步伐。而作为技术和市场创新的新进入者比市场垄断者有更多的创新激情,成功的技术和市场创新使新进入者成为垄断者。成功的技术创新也使垄断者保持新的垄断,因此原市场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少。通过技术和市场等创新,新进入者可替代垄断者,但垄断者只能代替自己,所以这些已经成为垄断者的企业都不愿通过创新打破游戏规则。

缺乏创新精神是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企业家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且需要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在一些传统市场领域,可能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敏感应该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而对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就是对技术、原料、工艺和商业组织的盈利性应用,否则任何“高科技”都不能转化为所谓的“产业”。

从正版企业知道并在企业内部曾试生产过压缩碟这一点上来看,目前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家们,缺乏企业家特质,不仅没有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文化环境,也没有形成“以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

由于创新不仅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暗礁,企业家们总结发现“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所以多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当面临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时,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求助于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而不是通过技术、市场和渠道等创新和开拓赢得竞争。然而先进的颠覆性技术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它不仅颠覆了现有行业的既得利益,也必将最终导致音像制品行业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是推出新技术,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来都是痛苦的。旧技术的拥有者因为已经获得市场优势,成为这种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会竭力反对新技术拒绝推广新技术,而新技术的拥有者则会补充以至淘汰旧技术,分享甚至取代原来技术拥有者的市场优势,这是市场竞争残酷性的体现。这一过程尽管无情,却保证了整个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实惠的产品。

我国企业走出创新滞后困境的途径

争做市场的领先者

20世纪的中国多数家电业走过的是一条“比着葫芦画瓢”的模仿和跟随的道路。就连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也给自己定下了“只仿造、不发明”的章程。如果说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的模仿和跟随战略还具有一定的效力的话,在摩尔定律发挥作用的十倍速时代,使得其市场地位、产品地位与被模仿者之间产生了清晰的差距,而当你拿着模仿的东西去和别人在同一个舞台竞技时,赢的机率将是很小的。

明确创新变革的永恒主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我国企业如果不加快速度变革和创新,必然被突然变化的大环境所吞噬,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必须变革。电子巨头索尼的掌门人出井伸之把互联网和宽频称之为划破制造业天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两颗陨石。例如:网络点到点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许多传统实体企业关于渠道和财务体系建设的陈旧观念。从客户解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体系、结算体系完全是按点到点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生活,实际上给传统传媒产品带来了一个新市场,音像企业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树立创新变革的理念

德鲁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更不是一场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所以说,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无形的,这些‘对手’在我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对于企业来说,决策者意识到市场发生了变化,却“不愿变化更新”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切失败,归根到底是理念和思想方法的失败。如果我们能够在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无论竞争对手多么强大,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在大变革的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优势更快的变革,否则只有死掉,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功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建立新的产业游戏规则

企业竞争使用的四种成功方法包括:建立优势层、松动的砖头、合作和改变规则。改变规则就是拒绝遵从行业领导者制定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依靠改变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崛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瑞典的宜家公司、诺基亚公司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一批成功的公司就是拒绝遵从传统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竞争游戏规则,从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现在竞争的速度和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竞争变得越迅速,竞争者所拥有的优势也越短暂。管理大师盖瑞汉默在《领导革命》一书中说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因此,任何一个竞争规则都将无法被长期“占有”。它只会被打破,然后不断被新的游戏规则所取代,每一次被打破的过程,就是一次革命的过程。企业任何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都可能转瞬即失。按常理企业成功之后产生一定的惰性,惰性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将过去的“优势”发扬光大更是顺理成章,可是偏偏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的因子,稍不留心,游戏规则就会被更改了,企业转眼又要去面对“死亡的幽谷”。

DVD压缩碟的出现,有可能促使音像企业建立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创新精神,打破原来僵化的体制,创建新的市场赢利模式,将技术创新开发、市场创新和渠道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正版音像出版企业如果能够盯紧市场和技术演化的蛛丝马迹,把握住未来的走向,打破前面的成功模式,重新调整策略,尽快实现新压缩技术的产业化,甚至重新架构组织和企业赢利模式,赢回失去的市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全面考量竞争对手

如果问一家我们的企业家:“对于你来说,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一连串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名字,市场经理们常常为强大的同行而担忧,他们认为这些同行中的佼佼者,是阻碍自身发展壮大最主要的“敌人”。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在每个行业中,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是最重要的竞争力量之一。最终才是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DVD压缩碟吞噬五成正版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4

2.梁发芾.DVD压缩技术不是非法技术[N].南方周末,2004.11

创新能力论文篇(3)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创新能力论文篇(4)

论文摘要: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 无论是透过“李约瑟问题”,还是纵观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都折射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与落后。如何能够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加快赶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笔者认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前提,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从科技创新内涵看我国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科学创新主要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过程;技术创新具体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即科技成果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科学与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科学创新过程中同时伴有应用研究的创新。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既是科学理论、科学规律的发展,又是技术原理的发明和创造,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创新是资金向知识的转化,而技术创新则是在资本的支持下,使知识通过市场向效益、利润的转化。促使资金向知识转化和使知识向效益与利润转化的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借助外在辅助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整个转化过程中人是关键,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大小。因此,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人们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挖掘人们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学习和培养,学习和培养的过程既是个自主的过程又是个受动的过程。在这个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与培养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社会价值观念等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宏观方面入手,创新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微观环节。要从源头、从幼儿、从家庭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 从我国科技创新现状看人才培养 从科技创新的性质表征、行为表现、创新体现的意义看,可把科技创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创新是以传统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为基础而进行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诀窍的创新;第二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的创新;第三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原理的变革和创新;第四个层次的创新主要是指基础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第一、二层次是沿着当前(有的是世界水平)的技术理论和发展路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探索性地去做出新发现、发明和创造。我国目前主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1986年3月2日,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建议跟踪研究世界高技术发展。同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制定了“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实施重点突破。这条科技创新路线的特点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发展道路走,技术路线是成熟的,技术源头在别人手里。搞技术引进进行跟踪研究并创新,出发点是积极

创新能力论文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个性思维能力思维空间

主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大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敢冒拙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门捷列夫为什么能发现元素周期律?就是因为他有了强烈的创新动机,甚至连做梦都渴望把元素排列成一张有规律的表格。爱德华·琴纳为什么能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就是因为他亲眼看见天花病人的痛苦,作为一名医生,他时刻想着创造一种办法预防开花。所,才从挤牛奶的农妇身上发现问题,获得成功。古往今来,哪一位有发明建树的人不是靠强烈的创新欲望而走向成功的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对创造力的错误认识;认为创造力只为少数“天才”拥有,普通人不具备;创造力是先天的,后天无力培养。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只是有些人没有挖掘而已,从而树立起他的创造的信心。

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的做法是:(1)课堂上让出点时间多让学生来讨论、来讲解,由学生向学生提问。这种功能交际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能使教师改变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而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课堂,信息交流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提高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也给他们提供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2)不直接报答案在处理单项题时,让学生给出答案,有争议的情况,就展开讨论,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比我给出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3)保留一些知识点给学生我们没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讲解学生,而是把某些知识点留给他们自己思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帮助他们广大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学生的创新个性首先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上。在复习重点句型时,我们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

例如:①在It’s+形容词+of/for+todosth.句型中,用for还是用of,主要取决于其中的形容词。通过教师指点,由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两者区别点:形容词若表述人的性格、品质等用of。(a).It’sveryofyoutohelpme.形容词若只是对动作的一般性描述用for。(b)It’simportantforhimtolearnEnglishwell.讨论后,在老师的启发下,使学生找到为句(a)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如果加上一个动词be的适当形式,则两者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句(b)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没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即:

句(a)可以说:Youarekind.(则用of).

句(b)不能说:Heisimportant(则用for).

接着,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用of的形容词还有:nice,clever,good,right等;用for的形容词还有easy,difficult,dangerous等。

又如:②HefounditveryimportanttostudysituationofRussia.向学生提示这类句型改成复合句时的要点,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HefoundthatitwasveryimportanttostudysituationofRussia的结论。简单句与复合句的互换规律一下子就给学生找到了,枯燥无味的句型练习一下子成了学生饶有兴趣的趣味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在无疑问处设置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本无疑之处巧妙设疑、激疑,揭示问题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例如:SEFC3Alesson18Advertising中有这样一段话:Advertisingisnowascientificbusiness.Oncemangerswouldsayjokingly,IknowthathalfofwhatIspendonadvertisingiswasted,butIdon’t,Knowwhichhalf…在此提出Whydidmangerssayso?教师再进一步提示联系第一句话,最后学生得出结论:Becausenotalltheadvertisingisgood/scientificinthepast.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更培养了学生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2)深层次提问,挖掘其内涵学生应永不知足,勤于探索。故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深层提问,挖掘内涵,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例如:SEFC2ALesson14.Howanewspaperisproduced一文教学中,我们在最后提出:TheOlympicmottoisSwifter,Higher,Stronger.Thenwhatcanbethemottoofjournalist?学生们可以分析报纸的特点,最后得出“Fastest,Newest,Last”这一结果。象这种深层次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其回答本身就是学生具体创造性的体现。

(3)精心设疑,激发兴趣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首先,它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它还能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提问并不容易。问题应该是精心设计过的,不能太难,否则会让学生没有兴趣回答。总之应该是结合实际的、值得讨论思考的。如教JEFCBook2A,L39时,课前可先提出

这样一些问题:Whatisalift?Doyouliketobeinalift?WhatKindofbuildinghasalift?Howdoweusealift?学生们马上会热烈响应,急于表达。然后可再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最后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ydoesn’theusetheliftforthelastthreefloors?学生会因此而展开激烈的讨论。答案有好多,如Heisshortforthebuttomofthelift.Maybethepowerisoff.Hewantstodosports.只要是合理的答案,都应是好答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问答,学生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了解这篇文章。如在学完SBIBLesson69-70《项链》后,给学生一个讨论题:HowdoyoulikeMathildeLoisel?就文章的主人公进行讨论。有的同学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有些同学对主人公的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展开了批判,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了本文的内容,又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能把学生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争的心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投去一石,泛起涟猗层层。巧妙设疑,给人启迪,培养学生养成遇事好问,勤于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

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必须求变求异,而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平时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知识讲解要求做到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词多义”等渠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这本书花了我10元钱。①.Ispenttenyuaninbuyingthebook.②.Ispenttenyuanonthebook.③.Ipaidtenyuanforthebook.④.Thebookcostmetenyuan.⑤.Ittookmetenyuantobuythebook.

又如:“他参军有三年了”。

Hehasbeeninthearmyforthreeyears.

It’sthreeyearssincehejoinedthearmy.

Hejoinedthearmythreeyearsago.

通过一句多译的表述法,求变、求异,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重要句型及不同时态的用法。这种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求变求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论文篇(6)

[关键词]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些学者就提出社会的轴心正由政治、经济转向文化,文化正在成为财富的源泉。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要求文化企业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本文将分析中国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一、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1]竞争力是竞争主体争夺某种东西或资源时的能力,WEF的《关于竞争力的报告》(1985)提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美国《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2]有中国学者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3]无论如何阐述竞争力的内涵,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则是其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化,现代市场经济中非价格竞争越来越多,而非价格竞争则主要靠差异化的存在,有差异化才能够使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或一国的某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差异化的水平。这是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与差异化所致。国内和国际一些著名公司成功的实践表明:企业推行产品差异化战略,有利于塑造和完善企业形象,诱导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消费偏好,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买方市场形成,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趋融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产品差异化战略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而差异化战略是建立在企业的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因此,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约翰·奈斯比特和帕特里夏·阿伯丁在《2000年大趋势》中预言: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艺术既是文化财产,同时又是经济源泉。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益,艺术将使旅游业大受裨益,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提高不动产的价值。”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是该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美、日、英等国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最大的产业,一个国际传媒公司的产值可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美国400家最富有公司中,1/4是文化企业。而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400余家美国大众传播公司的总收入高达1500亿美元。美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年前的第12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美国的娱乐业已成为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文化产业中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加拿大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建筑业。英国艺术业拥有17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与其汽车工业不相上下。英国旅游业收入的27%直接来自文化艺术。日本娱乐业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产值,诸如艺术、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出版、茶道、插花、法语学校、闲暇、娱乐等文化产业,加之文化符号促进商品买卖,年收入可达数十万亿日元。澳大利亚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占全国劳动力市场的10%,文化产业年产值近200亿澳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是澳大利亚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出口行业。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规模还非常小。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由于大型文化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因为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文化也许是无国界的,任何优秀文化或文化产品,都应当成为全球的共同财富,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或文化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越来越需要由企业作为主体或平台,同时其中也越来越具有商业价值,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情况。资料显示,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娱乐市场和出版市场,时代华纳、迪斯尼、索尼等9大媒体巨无霸支配着全球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跨国化经营,一方面使文化市场的开发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质,推动了文化全球化趋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整合国内、国外的文化资源,进而拓展全球市场。这样,各国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就不再为各国文化企业独有,文化资源的争夺加剧,文化资源的有限性被强化,发达国家大型文化企业尤其是凭借科技、经济优势在再度创作加工,特别是数字化空间拓展方面几近完美程度的能力,由此经由整合开发获得高额附加值的知识产权,反过来以高额利润再倾销回该国。这样就形成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国家统计局根据我国的国情,构建了一个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四个一级指标:(1)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它主要反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2)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技术推广等活动,该指标可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3)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因此该指标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4)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与制度体系下,外部环境对地区创新能力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对于文化企业我们不能照搬制造业企业的指标体系,但出口能力即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应该可以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文化企业的生产制作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创新能力的变化。

中国文化商品贸易逆差巨大。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部分,文化商品贸易属于服务贸易。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要开放文化市场,国外的文化服务商品大量涌入,不仅挤占我国文化商品市场,而且对居民意识形态状况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文化服务商品也要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问题就是不可回避的。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以可口可乐、麦当劳、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已盯上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中国的文化企业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应对这种挑战。中外文化贸易逆差悬殊的事实说明中国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与其他贸易领域的巨大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近年来在文艺演出市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中国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据统计,2003年我国音像制品的进出口金额之比在两年时间里从不到2:1进一步扩大到9:1。[4]从表1中也能反映出中国文化企业竞争力不足。

但是,也应看到中国部分文化企业已经开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随着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产品流通和消费空间,培育了中国文化企业竞争力。从表2可以间接反映出部分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转贴于

尤其是我国软件企业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提高。近年来,软件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有所突破,软件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软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软件出口由1999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8亿美元,六年间增长了十倍。软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日软件出口占较大比重。从表3可以看到这些是得益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影响中国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

按西方已有的研究,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家、企业规模、国内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四个方面。中国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企业家影响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而从1997年开始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Hay集团和《财富》杂志合作所进行的研究,也证明企业家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Hay集团对年度“全球最受推崇的企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它在榜单上的排名有相当高的相关性。Hay集团的调查发现,企业的领导风格对于公司创新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领导风格往往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那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操作在公司中的推广和充分运用。而中国文化企业多数都脱胎于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家也大部分来自于原有各单位的管理层,这些人或是擅长于行政管理或是精于某项文化艺术创作,而对市场经济规律掌握较少,缺少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因此,影响了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企业规模影响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一是企业规模过小会造成创新投入匮乏的局面。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2年为0.83%,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规模小还会带来企业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不足。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同时,绝大部分创新人才分布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使其很难吸引创新人才。其次,优惠政策难以到位。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政策,如文件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而实际上,此项政策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能够得到部分落实,而中小企业尤其是文化企业由于其研发费用界定困难,因此,优惠政策不易到位。而从表4能够看到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规模远大于中国,四大文化产业巨头中,即使最低的年收入总额都达到了137.55亿元,2002年底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按2001年营业收入总额排名的“中国企业500强”,其中入围的文化产业企业有三家,其中排名第14和第28位的分别是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度的收入总额分别是6611769万元和3830000万元(占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1.02%)。另外一家还是准文化产业类企业,那就是华侨城集团,排名第125位,2001年度的营业收入总额为843361万元。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的规模与整体实力还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影响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因素。

第三,国内需求影响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市场需求是外在拉力,市场竞争是外在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所以谁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更有效,市场地位就更高。所以,国内需求构成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动力所在,企业创新的首要目的是获取利益,关键是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但是中国目前人均经济总量偏小,居民文化消费有限。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在100位以后,2003年人均GDP才首次突破1000美元,刚刚跨入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门槛。即使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3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表明,2001年我国人均GDP(购买力平价)为4400美元,但与当年世界人均GDP(购买力平价)7376美元相去仍然甚远。这说明中国仍然是一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人们还不可能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文化消费。2001年城乡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人均支出690元,农村居民人均支出192.6元,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教育支出又占有很大比重,实际上真正用于娱乐和文化服务的支出大约不足一半。

第四,政府政策影响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一个文化贸易的出口大国需要有一整套经常调整的、重在推动本国文化贸易国际化的法规和政策,包括文化贸易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商品结构、区位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等。美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文化资源小国变成文化输出大国,就有政府政策的因素,美国没有文化部,它的文化产业归商业部管辖,但在以复制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迅速做大的同时,美国意识到了原创的重要性,意识到最终是“内容为王”,政府制定了相当有效的文化政策,鼓励、扶持原创艺术的发展,进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使美国的文化企业得了先机,不仅可以取得高额利润,而且可以利用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同时,政府政策包括对技术市场相应中介服务的完善措施,促进企业获得技术创新信息灵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高;政府政策还可以支持文化产业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旅游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竞争实力。这些相关产业或者是核心文化产业的延伸,或者是为核心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

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在影视、出版、发行等文化领域,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文化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创新优势,提高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施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西方文化产品进入的挑战。必须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陶冶情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日益国际化。文化产业竞争实力的强弱不是文化资源存量之间的较量,而是在全人类的历史文化资源平台上的转化实力之间的较量。中国民族文化要大胆地“走出去”,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和风采。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为此要借鉴我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大胆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审批权;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

其次,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比较表面化地理解一些西方文化企业的运作规律,单纯强调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热衷于打造各类“大片”或鸿篇巨制,以为这样就可以迅速培育出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事实证明,知名品牌,特别是知名文化品牌的培育,财力大小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关键还是要基于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看它能否根据公众需求和文化市场现实,有效组织经营,而文化产业有效组织经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为此,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仅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精英,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形成文化产业的经理人蓄水池,促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鼓励文化企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应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形成以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要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兼并、重组、联合等现代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优化和提升原属国有文化资产,促进其竞争能力的迅速提高。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第四,建立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应实行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从行政管理为主到法制管理为主转型,文化管理应是导向性管理,政府部门应在建立起文化市场良性运转的体制后,逐步退出对文化产业的计划行政式管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国家资助。对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物陈列馆等)、高层次的表演艺术和民族艺术以及有价值的出版物,国家给予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二是税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要区别对待。对于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则以低税率或减免税给予扶植;三是利息。通过国家银行的贷款利率,调控文化事业。用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产品生产创作活动;四是社会集资。通过立法,鼓励个人和企业赞助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文化基金会。同时政府对赞助者还可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引导赞助的投向,促进全社会关注文化企业创新、支持文化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蔡骐、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陈辽.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须突破六大观念误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4]陈煦.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0(5).

[5]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学术月刊,2000(2).

[6]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

[7]花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J].上海改革,2000(12).

[8]花建.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战略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0(5).

[9]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0]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1]雷光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向探析[J].湘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12]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13]向有明、王玉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1).

[14]赵振宇.中国加入WTO对文化产业意味着什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2).

注释:

[1][美]乔治·斯蒂格勒.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77.

[2]狄昂照.国际竞争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34.

创新能力论文篇(7)

1创新能力培养与教材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基本工具,在高校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深化的今天,各级各类的学校出于各种目的,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订购所谓最佳教材,选购的依据大多是各专业名师或教育部规划的所谓权威教材,以满足教学计划中教学任务的要求。但许多教材在实际设计上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设计,由于经济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素材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容,而实际的教材并有没根据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专业知识及案例素材。

2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实践教学模式近期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同时也在用此方法进行招生及解决就业问题。但在实际中,实践教学的操作效果不得而知,在整个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进步,似乎收获的效果并没有投入的资金比例大,所以如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是现阶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探讨了若干年,关于其中的考试改革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目前大多数的观点都认为,现行的各类考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现状的情况下,如何完善高校的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形式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考察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考试内容来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跟进是考试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4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创新型教育方式的践行则需依托于创新型的教师,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渊博的学识素养及创新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活动中,教学模式往往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没有做到够帮助学生理解及消化所学知识,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误入歧途。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教学模式的目标改

革强调能力目标和拓展目标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仅注重知识目标调整到重视能力目标和拓展目标上来,鼓励和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应该突破过去较为僵化的刚性理念及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经济环境的需求空间进行分类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个体特征及专业爱好,从而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设定,以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发展。

2进行教学组织的改革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招收学生也有文理科差异,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特点,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开展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以灵活的课堂形式将授课对象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分开授课,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来分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要缩减教学内容中陈旧过时的理论,更新补充新的理论和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经济学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其次,摈弃与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是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学到最新经济信息的途径,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根据经济的发展来完善自身的创新思维。

4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师要积极开辟课外教学领域,采用多种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互补,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理念及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全面的改革创新手段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