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5 15:25:45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结构和内容由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即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

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

第二,行为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即企业的行为文化,它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第三,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即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四,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即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结构的核心层,它是指企业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共有意识和观念,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精神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精神文化决定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连接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层的体现。四者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必然要与时代同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也要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社会关系更加丰富,使人的本质更加完善和丰盈,人们将在更大程度上追求自身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在人性”的追求上,不应仅把人看作是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人”,在其建设实践中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明确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就是说,人对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因此,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并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它本身也是目的,也是人需要的重要内容。

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是指人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所形成的整体的质所达到的水平,它决定着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态度,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本的品质。

第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真正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广泛,他的眼界、胸襟气度就越广阔,他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

为了实现企业生活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企业文化的构成层次,我们着重从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上谈谈如何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优化企业的物质环境

1、全面优化企业生活环境

(I)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娱乐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

(2)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

2、全面优化企业生产环境

(1)企业布局要符合劳动者的生理要求和心理特征。企业内部的布局,大到厂区的设计、车间的布局,小到机械的布置、零部件、原材料的堆放,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2)企业的厂区环境要绿化和美化。通过种植不同季节的鲜花和常青树,来建造一个春天常驻的花园式工厂。

(3)企业的生产设备功能要完善,设施要先进,在色彩,音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感受。

(4)劳动环境要安全。生产秩序与作业程序要科学合理,劳动强度要适度。

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既要注意企业员工自身的和谐,又要注意员工之间的和谐。第二,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并且要为政清廉、切忌不能把功劳统统戴在自己头上。第三,对于企业全体人员来说,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员工相互之间,都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培训团队学习

众所周知,人才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保证。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使员工快速成长,这是保证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而企业员工技术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对他们的培训。培训是学习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学习,从实际作用来讲,学习是比培训更高层次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2)

1.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视角与方法综述

3.基于TRIZ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4.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究

5.网络互惠程度与企业管理创新关系研究—基于学习能力和成员集聚度的视角

6.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

7.网络互惠程度与企业管理创新——基于知识流出视角的实证研究

8.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的变革引擎模型研究

9.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现状与展望——中国企业管理前沿论坛暨山东省管理学学会2007年理事大会观点述评

10.企业管理信息治理对策与发展趋势

11.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兼与西方企业的比较

12.网络强度和企业管理创新:社会资本的影响

13.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演进

14.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15.基于精益管理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分析——四家企业的案例研究

16.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

17.企业管理创新浅析

18.传统家族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管理

19.法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成效

20.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兼与西方企业的比较

21.企业管理人员成长型心智模式对职业生涯成功影响的研究

22.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23.企业管理创新、整合与精益六西格玛实施研究

24.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25.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

26.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27.中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方法类型选择评价——基于SVM的多案例实证分析

28.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

29.刍议以项目管理作为发展新方向的企业管理创新

30.企业管理创新与六西格玛管理的关系研究

31.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32.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33.浅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34.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

35.中国企业治理与发展战略模式创新研究

36.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

37.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38.纵论中国企业管理之道,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9.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

40.网络密度、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41.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42.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问题研究

43.内容分析法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评述

44.行为科学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

45.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46.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47.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8.浅谈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创新

49.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协同管理

50.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51.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52.德国企业管理控制师的计划编制和监控职能

5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54.论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55.试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6.我国企业管理发展历程及趋势

57.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58.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9.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

60.基于管理风险偏好量表的管理风险偏好实证研究——以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为例

6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浅析

62.试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与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63.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64.“会社”概念与现代日本企业管理制度

65.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66.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转型

67.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创新——基于焦煤集团“分合管理”的案例分析

68.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发展关系探讨

69.论企业管理变革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70.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71.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因素的假设与分析

7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73.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创建研究

74.企业管理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75.试论我国企业管理咨询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76.在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方案研究

77.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78.用企业视觉要素铸就企业管理文化

79.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80.企业管理现代化与ERP的实施

81.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82.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

83.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84.分析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85.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要引入企业管理新理念

86.论新兴媒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87.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88.企业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探究

89.ERP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90.“文化发展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3年年会综述

91.中小企业管理变革之道

92.知识流出——连接外部环境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桥梁

93.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思考

94.基于煤矿企业管理的脆弱性评价体系研究

95.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96.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研究

97.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98.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3)

.lzk808 { display:none; } 论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与理论模型研究

一、创新组织要有敏锐性

一个企业创新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组织者的领导与指挥,这个组织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级管理人员。创新组织者的“创新敏锐性”应具体体现: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掌握管理新理论、新方法。要站在企业发展的前沿,紧跟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潮流,对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企业外部管理理论、方法,要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为我所用,从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善于发现管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不断深人调研、跟踪和分析,摸清企业管理现状,发现和明确制约管理发展的瓶颈在哪些方面,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哪些领域,为创新工作构建突破的平台。能够准确把握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的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并有效地引进、嫁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解决管理难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可以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不足,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发现结症所在,并有利于我们超脱狭隘的和短期的利益,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所在。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以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矛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经验办事。系统思维已成为管理创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学会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维逻辑与一般人的相反,善于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喜欢思考问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

2、更有效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知识依其存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know-what)、分析性知识(know-why)、运用性知识(know-how)。在知识经济中,智能通过对信息和理论的综合和运用,创造出新的事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智能在知识经济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知识。由于管理科学的客观存在性和实践应用性,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管理科学的共识,即管理是运用性知识。barnard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将管理这种运用性知识称之为“艺术”的论断,他认为“艺术”属于一种“行为知识”,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barnard的论断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毕业论文网

三、企业管理创新跨案例分析与理论模型研究

1、案例研究数据的结构化。本文通过“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案例研究,探讨和分析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所以选择“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进行剖析需要这样一种研究背景:允许在各关键管理问题上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则具有满足该要求的几个特征。首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是由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的评选活动,从2001年第一届至今已经进入了第6年事实数据说明它是中国目前各类评选中最严谨和最认真的,是颇具权威性的评选活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每一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都由几个核心企业所主导并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它们极力宣传自己的企业管理活动,在其官方网站上均有管理经营比较详细的资料,包括大事记、新闻、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这些公开文件和宣传材料为我们理解企业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和竞争重点提供了机会。第三,由于这些企业是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著名企业,因而享有广泛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大量较为详细的二手资料,从资料的易获得性来讲,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第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广泛关注,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研究了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春兰集团这12个案例。为了更加便于跨案例研究的开展,除了以文档形式来表示个案研究报告外,本文还制作了个案研究汇总表,表格结构如表1所示,表1同时标明了每个案例相关研究方面证据的充分程度。在正式数据库中,所有证据都被排列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包括资料的来源及其内容,以便于下一步跨案例研究的开展。 论文

2、跨案例研究的分析思路。跨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总结出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并构建理论上的模型,研究将首先依据管理创新概念的分析框架,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中的一种。依据案例分析框架,从“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和运用。结合理论研究与跨案例分析,以及上述归纳出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本文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模型,见图2。

四、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1、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企业管理创新是顺应现代企业的根本要求,为企业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发展管理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制定更新计划。为了顺应时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引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在企业管理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甚至进行重新排序组合以便有效实施可行性变化,从而创新出一种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整合运用科学技术,把企业置身于创新的实践中。 论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我们应该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力争为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要具备规范性和灵活性。首先,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要有先决发展战略,要设置规范化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分配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当然企业的管理创新中,也要注重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的更进,对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分工进行重新调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内部及外部条件下,适当做出管理上的变化,避免企业的资源浪费,体现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共生关系;问题;策略

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后,活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实现了最大化。然而,关于企业的党建工作却呈现出了一些缺陷情况,所以,目前应积极寻求企业文化创新对推动企业党建工作顺利进行的优势作用,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企业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中心工作、凝聚全员以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使得企业改革工作的内涵更加的全面,将企业内部潜在的能力全部的挖掘。

1.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间的共生关系

1.1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特质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具有价值优质特性;也就是时刻以企业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以及整体利益为前提,对企业个体之于社会系统的价值最优化特征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研究;主要是让企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资源的开发、整合以及利用,系统性、全面性的稳定发展。其次是具有系统整合特性;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应积极应对来自于原企业文化的各类阻力,要具备领导层大力倡导与践行、每级企业组织的良好协作、全员积极主动参与等系统建构。最后是具有组织自觉性;企业进行文化创新时,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定位、目标企业构想等的前提下,培养企业全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创新的宗旨是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外,要以企业与社会协调共生为前提,将不包含在企业中的社会群体纳入到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核心环节中,坚持企业和社会同发展、良好服务社会的目标,让企业为人民群众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内,要将全员当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动力,积极促进企业和全员利益、事业以及命运这三方间共同观念的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中应加入职工的个性需求与创造性劳动方面的内容,从而让职工高效发展和企业长盛不衰构成同实践中两个层次不同的目标。

1.2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

企业中的党组织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对企业执行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依靠企业职工,倡导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积极主动投入到企业核心决策中;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工作,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当前,企业应全面贯彻国家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诸多的相关文件,将企业党建作为系统建构,将企业文化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从而促进两者间的共生系统建构的形成。

1.3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间的共生关系

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在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上具有内在联系及实践联系。从理论层面角度上分析,在指导思想方面,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均应发挥先进性与导向性作用;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均应具备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和领导成员构成的交叉性;从实践主体层面角度上分析,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均应具备群众性和参与性特点;从内容载体层面角度上分析,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在具备时代共性的同时还应满足企业个性;从效力发挥层面角度上分析,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应有人本性与实效性。从操作层面角度上看,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少不了党建的系统支持,而党建工作应树立科学理念,完善方式方法,将企业文化创新当做重要载体,时刻关注企业决策、监督、执行环节,以全面体现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所以,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间的结合,具有显著的成效。

2.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足

实际中有不少企业并未将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纳入到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环节中,并且,也未归列到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中进行充分考虑,两者间的有机结合更是无从谈起。如此一来,将导致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停滞不前,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未紧密联系,同时,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因得不到党建的支持而无法全面贯彻落实,阻碍了企业文化建设。

2.2难以构建民主作风

企业因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响,无法形成良好的民主作风。从党内民主情况上看,具体表现在:实际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存在不足之处,“一言堂”情况屡见不鲜;基层党组织生活有待完善,民主生活流于形式等;从企业文化角度上看,表现为:企业全员不具备必要的主人翁意识,仍有“明哲保身”的观念;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发现企业管理问题不及时上报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管理者有了与盲目决策的机会。

2.3规章制度不配套

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后,多数企业仅仅对围绕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为重点的制度变革予以了足够的重视,而对围绕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为重点的管理创新缺乏一定的关注度。首先,有部分企业领导依旧在“经营上级”还是“经营企业”间徘徊。由于市场化、民主化缺乏完善的选聘机制,加之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不到位,有的企业领导者仍注重政府部门的态度而并非市场规律,无法编制适应于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制度。其次,有的企业所构建的制度偏重于人才引进、技术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等能尽快实现经济效益的环节,而关于建立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尚未积极有效实施。由于规章制度构建存在不协调,直接阻碍了企业资源整合系统的构成,无法将企业潜在能力全面挖掘,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停滞不前。

3.实现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共生的具体策略

3.1价值观念的培养

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全员统一的价值理念,确保企业文化工作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创新。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寻找浓烈的时代特色,做好理论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主要指导方针,即现代企业的党建工作要积极参与群众基层活动中来,促进企业更好的管理,保证企业经济发展中有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着手以获取利益的均衡点,有效通过自身的创新工作将企业实际经营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还应树立起改革与创新的理念。企业党建工作不仅要保留自身的良好工作传统,还要引进一切发展中取得的成果,企业文化创新工作不仅要进行经验的全面总结,找出规律,还应在构建中不断丰富自身经验,促进成果的进一步提升。

3.2将党建与民主管理有机结合,推动民主参与体系的制度化运行

民主其实就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目的方面,民主主要反映职工人员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在手段方面,民主能够对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予以合理的协调,充分体现群策群力的优势。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应始终以人为本,全面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社会效益、企业利益以及个人价值的形成。利用党建来奠定党内民主,利用企业文化创新来拓展党外民主,同时,还要保证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机结合及统一。比如,某企业通过构建完善的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条例、职工代表管理办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施细则、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使得职工民主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

3.3加强人才管理,推动职工全面发展

在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做好人才管理工作,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连,一方面,在党建工作中,应注重企业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工会组织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企业各时期改革的重难点,集职工培训和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为一体,全面体现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具有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好党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对党管干部的方式加以整改,使其完善,实现多样化的选人用人渠道,强化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构建适应于企业领导及各类人才的培训、考核、任用、教育、评价等体系,始终遵循着长效育人、以情动人的基本原则,将企业党建纳入到人才培育体系中。

3.4在企业组织的基础上开展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

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系统共性的实现,不仅使企业党建更进一步的深入基层中,增强了党建实际影响力;而且还使得企业文化创新在组织上形成了自觉性与保证性,保证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中积极有效的运行,全面落实。企业领导要切实根据党的领导与指挥,在企业内部进行交叉任职,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党组织的企业领导力以及保证企业按照相关法人制度健康稳定运行,同时构建党政与行政组织,这样,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就会得到组织的强有力支持,进行统一安排、系统性的规划。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党建应有助于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同时,对企业文化创新予以正确的指引、规范;企业文化建设要给予企业党建必要的支持,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在企业内部中的进一步深入,并且,要和企业党建互补互利,充分发挥交叉作用,从而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者单位:南京中电熊猫晶体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立强.推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0(8):27—30.

[2]抓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发展[N].延边日报,2010年.

[3]许涞华.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核心内涵探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01期.

[4]周波,杨鹏飞,徐镇镇.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1).

[5]刘向阳.企业党建工作重在做实[J].国家电网,2011年08期.

[6]张晋华,杨鹏霞.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N].山西日报,2010年.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创新国际化;折衷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本土化理论;产业升级理论;资源基础理论

一、引言

创新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或直接建立国外R&D机构以及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等形式将技术创新活动扩展到国外,以创新资源获取的全球性、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组织网络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范式。它使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交易网络。企业可以更广泛地借助组织外部的知识和信息源构建自己的技术知识结构。

理论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全面认识创新国际化的生态环境,准确把握和测度创新资源国际分布、流动和全球配置的动态与趋势,这样才可以制定适宜、有效的国际化路径和政策。尽管目前常州市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创新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但仍然能在恰当的理论指导下,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和赶超。

二、常州市创新国际化发展中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国际化折衷理论

邓宁提出的一种具有影响广泛的关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称为折衷理论。获得、利用及开发三种关键的优势是企业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其中包括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 advantage)。

常州市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国际化战略来获取上述三种优势。首先,东道国技术资源丰富,常州市企业通过走出去战略可以充分享用这一重要资源。各国和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也各有不同,如日本筑波科学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英国剑桥的科学园区等。通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包括丰富的高级研发人才、领先的科技资源和最新前沿资讯等。这样,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常州市科技型企业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解决当前困挠常州的高级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有利于跟踪科技强国的研究开发最新成果,捕捉各行业发展前沿资讯,整合各种有利资源;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研发资源便捷地利用,更容易获取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集聚所产生的输出效应,促进边做边学的机制产生,在知识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积累,最终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长期竞争优势亦由此产生。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际市场竞争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供应链竞争时代,常州市企业急需通过所有权优势提升在整条供应链的地位。

目前,常州市企业大部分仍处于供应链中的最低端,只能从中赚取极低利润,并且受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制约比较严重。通过创新国际化战略,企业逐步从低端迈向中端甚至高端,从加工为主转向研发和品牌营销,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长期的对外开放和以技术换市场的失败经验表明,单纯的外部市场的交易关系并不能保证技术创新水平的逐步提高。内部化优势旨在以企业的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才能更好地解决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因此,常州市政府必须推动科技型企业积极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通过中外合作、独资、中外合资等形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者通过兼并和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克服外部市场上的交易障碍,获得先进技术,增强内部优势。

(二)创新国际化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其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Theory of Small Scale Technology)。小规模技术理论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究而形成的,主要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公司竞争时表现出来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拥有在民族产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其次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最后是实施产品低价营销战略。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即使是业务范围和企业生产规模不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优势,这摒弃了原来那处认为只有垄断的技术优势才能打入国际市场的错误观点。常州市企业应该以此为签,积极寻找自己的切入点,打入国际价值链的中上游。

(三)创新国际化技术本土化理论

基于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关注,众多产业学家和经济学家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本土化理论”。根据他的分析,对科技不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处于其特定的环境中,技术升级亦是在此种环境中进行,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环境有显著不同,主要是要素成本与质量有本质区别;其次,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于商品有其自身的特殊偏好和需求,为了更好地迎合当地的消费需求,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土化设计和改造,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并且对于市场的把握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对于产品的本土化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讲从生产成本上看更具有优势,在小规模生产中,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好;最后,正是因为技术上的劣势,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对市场的研究之中,通过准确地细分市场,开发出与名牌产品特征不同的具有差异化的消费品,通过在较大的市场中准确定位自身的立足之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常州市的大部分企业仍以技术引进、模仿、吸收为主要的技术提升手段,基础性、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极少,这点从企业申报的专利大多集中于新型实用型专利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通过对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根据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适当的改造、消化和创新,使生产出的产品贴近我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价格、购买能力和消费偏好、产品质量,这使得一部分产品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更具竞争力。该理论有助于常州市企业重新审视自已的竞争优势,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从技术模仿中如何寻求竞争优势,进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在与国际性的大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创新国际化产业升级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增长,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经济学界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发达国家企业致力于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处于尖端的高科技领域;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其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目的是掌握和发展现有的生产技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研究与开发性。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阐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投资的结构,特别关注新兴工业化地区,国家由发展中转变为发达、产业由传统转变为高技术的变化趋势。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促进技术创新与积累、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等众多方面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将为研究常州市企业创新国际化战略奠定理论基础。“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态势,但民营经济仍是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因此,灵活运用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并结合常州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激发企业做大做强、向外向型、科技型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能力。

(五)创新国际化资源基础理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安蒂思·彭罗斯教授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管理单元又是一个综合了长久以来由管理决策确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成长动力的源泉恰恰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这位经济学教授通过建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强调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突出特征和功能,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并把资源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更关注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获取、配置和整合能力,而不是其竞争规模。因此,常州市企业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时,应当以资源的获取、配置和整合作为重点工作,从而提升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的效果。

其于上述观点,常州企业的创新国际化发展若想取得理想成绩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常州市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有效的创新资源。资源的投入对于各种层次的技术创新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全球范围内识别有利资源,并获得这些资源是成功实施常州市创新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因素。从微观层面即企业角度来看,较好地利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特有资源,与东道国企业开展交流,充分配置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活动的产生和扩散是企业创新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其次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常州市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公司自身的技术资源与外部创新资源熔合来实现更大的竞争优势。有限的资源通过资源配置可以实现物尽其用,使企业创新成本降低,增强企业创新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最后是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对创新增值活动的全球性整合是全球竞争的本质。整合是一个企业战略的关键维度,随着企业在价值链中角色的逐渐复杂化与交叉化,整合有限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基于此认识,将企业拥有的资源与企业外部可获取资源成功地进行整合,是常州市本土企业由创新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

三、结束语

创新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这要求常州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化带来的机会,与此同时规避国际化的风险。这就要求深入研究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全面认识创新国际化的生态环境,准确把握和测度创新资源国际分布、流动和全球配置的动态与趋势,制定适宜、有效的国际化路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龚绍林.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趋势及我国对策[J].当代财经,1996(12).

2.陈菲琼,虞旭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反馈机制研究:以万向集团OFDI为例[J].财贸经济,2009(3).

3.朴抱一.知识力密集型企业——华为20年启示录[N].中欧商业评论,2008(3).

4.陈劲.创新全球化——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范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6)

一、引言

所谓企业创新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外部,促使企业产生创新欲望和要求,继而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如Chumpeter、Schmookler、Freeman、Mowery、Rosenberg、李垣、张钢、项保华、万君康等人,都对创新动力进行了研究[1-2],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而本文则试图以一个崭新的视角,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构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并运用协同论的主要观点对该系统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途径。

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定义及组成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以系统的形式存在,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也不例外。根据系统的定义,本文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定义为:由自主创新动力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顾名思义,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与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包括市场需求拉引力、市场竞争压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行为支持力等四个创新动力要素;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则包括企业利益驱动力、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感染力、激励机制催化力、创新能力保障力等五项创新动力要素。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与其他系统一样,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也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在这一环境中,包含着系统之外对企业自主创新有间接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社会文化环境、政府体制环境、生产要素市场等。虽然与系统内部的要素相比,这些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小,但是它们通过与系统内部诸动力要素的作用和联系也会对自主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演化的协同学解释

自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理论之后,人们开始对协同的概念有了认识。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或称协作,即协同作用之意,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3]。协同论是研究复杂大系统在一定外部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化的机理和共同规律的理论。“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理论的高度概括。

协同论是继耗散结构理论之后产生的又一重要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虽然哈肯和耗散结构论的创立者普利高津一样,都是从系统内部的非平衡寻找有序形成的根据,但是,在对系统演化规律研究的具体程度、普遍程度、适用和应用范围,以及理论推导的严密程度上,协同论较之耗散结构论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把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协同论是一门横断科学和边缘科学,它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因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如何通过协同各子系统间的关系,通过各子系统的通力合作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企业创新管理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在这些方面,协同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作用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有序之源

协同论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任何一个含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在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条件下,通过各子系统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各子系统相互默契合作的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能够自动地在宏观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出现新的稳定状态。所以,无论什么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在协同效应原理看来,都是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又协调一致的结果。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包括了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全部促进因素和条件,只有动力系统有序运行才能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换言之,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涉及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行为等企业外部要素,更涉及企业的文化、能力和制度等企业内部要素,这些系统要素是创新动力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创新动力系统中各自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动力系统要实现新的有序结构,仅仅依靠上述动力要素各自独立地发挥作用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所有的动力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并且要力争达到协同。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的政策行为与市场的繁荣发展相协同,即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行为有利于市场的创新需求发展和有效竞争;要实现市场的发展方向与科技进步的趋势相协同,即市场的创新需求和有效竞争恰好与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的趋势产生共振[4];要实现科技进步的趋势与企业利益相协同,即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能够为创新的企业带来多倍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协同[5],即企业家创新精神能够与企业的创新文化相辅相成;要实现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企业创新能力相协同,即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创新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只有让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内的各动力要素发生协同作用,才能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产生2+2>5的效果,从而促进整个动力系统的统一和联合作用,自动产生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进而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二)自组织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演化的根本途径

协同论指出,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多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时空有序结构。系统演化的这种过程,称为自组织。根据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实现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可见,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要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自组织发生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个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以保证外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入,这是自组织的外部条件;另一个是系统必须包含多个子系统,且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这是自组织发生的内部条件。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要实现自组织,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

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在此需要引入“熵”的概念。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其降低表明系统的进化和有序。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够进化和有序,主要是因为能够从外界引入负熵流,抵制熵增。因此,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必须充分开放,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才能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演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结构。

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作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两大构成要素,需要与系统的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具体表现为,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结合并适应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的未来发展要考虑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偏好;市场竞争的格局发展更要关注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情况;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状况更应符合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可见,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必须通过开放与外界环境充分进行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如果只将目光限定于现有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而忽视了系统内外的信息交流,将导致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熵增,发展为无序的结构。

政府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同样需要与系统外部进行广泛交流:首先,政府政策(如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当符合当前的政府体制和建设目标的要求;其次,政府需要了解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使政策投入(如政府购买、政府资助等)能够量力而行;再次,政府行为要顺应社会公认的文化传统,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最后,一国政府的政策来源除了考虑本国已有的相关政策,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引入负熵流,才能使企业创新动力系统的自组织得以实现。

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和钻研,还需要与系统外部进行广泛的信息与文化交流。具体来说,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吸取相关的科技信息,如发达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不断充实创新动力系统内的技术供给;也可以聘请国外的技术专家到本国工作或进行学术交流,以开阔科研人员的视野和创新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派遣科技人员到国外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开放,不断吸纳和引进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在比较和鉴别中取长补短,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不断获得发展。

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必须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人、财、物、信息的交流,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增加创新动力系统的人才供给。一方面企业要通过科技教育和岗位培训挖掘企业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6];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招聘手段及多种优惠措施广泛吸引国内外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使创新动力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二,要扩大创新系统的资金筹集。除了企业自筹外,还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手段从外界广泛地吸取各类资金,使创新动力系统源源不断地引进资金负熵流,从而不断地得到进化。第三,要广泛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只有不断吸纳外界的最新信息以引入负熵流,才会抑制由于信息老化而导致的信息熵增,进而才能避免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

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也需要充分的开放与交流。例如,我国的海尔集团正是在吸收和借鉴了欧、美、日和中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他们把德国文化中严谨的程序化、规范化、理性化的作风,日本文化中精诚一致、忘我奉献、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美国文化中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勇于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等观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而为海尔集团的自主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企业只有不断借鉴和融入其他国家和企业的优秀文化,才能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熵值不断减少,有序程度不断提高。

总之,从系统的角度而言,封闭意味着熵增、落后和衰亡,开放意味着有序、生命和进步。因此,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要充分地开放,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克服内部熵增,才能使系统不断地得到进化和发展。

2.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是有序的动力。非线性作用,是指复杂系统中要素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方式,由于描述这种相互作用的方程是非线性微分方程,所以称之为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线性相互作用相比,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不独立的相干性、时空的不均匀性和多体的不对称性等特点。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机理和必要条件。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由混乱无序变为井然有序。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不仅要素数量多,而且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见图1)。这种非线性关系不仅决定了系统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而且还决定了系统发展的方向具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因此,尽管开放为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朝着高度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及势能,但是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还必须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完成。所以,通过非线性机制调节,使自主创新动力系统获得完善和发展,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首先,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政府的政策行为和科技发展这四个要素。这些外部动力因素不仅各自独立地驱使着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而且彼此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市场需求的状况会使市场竞争的格局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一定的引导作用;政府行为(如政府购买)会对市场需求的结构进行调整,政府政策(优惠政策)会对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科技的发展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科技发展也会改变市场竞争的现状;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反过来也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可见,企业外部创新动力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它们之间的相干和协同作用会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创造条件。

图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图

其次,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的要素之间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包括利益驱动、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这些企业内部的动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为:利益驱动力会增强企业家的创新与风险意识,强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作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有无会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改善具有不同的作用,也会对企业的内部激励机制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又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见,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非线性作用,引导这些因素发生协同作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向有序性演变。

最后,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与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如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会对企业利益驱动力有调节作用,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会对企业利益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家精神的发扬、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内部激励机制的改善发生引导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内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又会通过各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内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十分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这些作用加以有效利用和引导,将会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自组织起到很强的推进作用。

因此,要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转,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充分利用系统的开放性,不断地从外部环境大量地吸收人才、物质、资金和信息负熵流,为系统的自组织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进行系统内部的调整,使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不断加强并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建立和维持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使系统走上协同发展的道路。

(三)序参量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演变的主导因素

序参量是用来表示系统宏观有序程度的量,是相变热力学中的概念,被哈肯借助于用来描述系统进化中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哈肯认为,在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无数参变量,它们可以区分为快驰豫变量和慢驰豫变量。快驰豫变量是指在参变量中占大多数,在临界点附近受到的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的状态转化不起明显作用的参变量。慢驰豫变量是指那些在参变量中占少数,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无阻尼现象,并且衰减得很慢,对系统的状态转变起决定作用的参变量[7]。序参量实际上就是慢驰豫变量。

哈肯在伺服原理中明确指出:快驰豫变量服从于慢驰豫变量,或被慢驰豫变量所役使,整个系统的有序演化被为数很少的慢驰豫变量的行为所决定,成为主导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因此,只要能够明确对演化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够把握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发展的方向。

根据序参量的定义和特征来考察,本文认为,企业利益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慢驰豫变量(即序参量)。原因在于,从企业外部来看,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虽然在初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拉引和压迫作用,但这两个要素在动力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会衰减很快,不能对系统状态的演变起决定性的作用;科技的发展虽然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通常某一类科学技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速度就会放慢,甚至会发生停滞,因而也不会对动力系统的进化起明显作用。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和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但归根结底,是为增强企业的利益驱动力、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服务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获得某种经济利润或者取得某种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利益是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最根本的驱动力,它始终保持着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吸引和促进作用。由于企业利益对创新活动的动力作用持续而稳定,且衰减很慢,所以在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企业利益就成为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序参量,决定着创新动力系统的进化方向。而其他的内部动力要素,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内部激励机制的实行、企业家精神的发扬、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目标服务的,受企业利益目标的支配和役使。由此可见,在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中,企业利益是系统进化的主导力量,只有调整和把握好这个序参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创新利益保障机制,才能使创新动力系统向着更高级的有序转化。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如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再加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面临更多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成功突围,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图变求新,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积极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创新理论由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其“社会创新理论”里第一次把创新理论引入管理领域,认为创新就是赋予企业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企业通过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外管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ray stata将管理创新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相区别,指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企业管理中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他认为管理创新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所在,与欧美国家依赖技术创新不同,日本是第一个靠管理创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产业实力的国家。

国内关于管理创新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资源整合论。芮明杰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二是管理方法论。常修泽等人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的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 “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把降低交易费用视为管理创新的目标;三是创新综合论。赵登华则把管理创新定义为除技术创新以外的各种创新,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战略创新。根据这一概念,管理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即“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其有效运转”;“提出一个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其中,新经营思路和新管理模式要求对所有企业而言都是新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创新必须是可行的,并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我国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小企业在长期传统、固化的管理思想下形成了企业重制度轻文化、重物轻人、重有形轻无形等落后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于受自身素质所限,其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差。一些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凭借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和摸索的市场经验取得了成功,但是仅凭经验管理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决策缺乏理性。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决策时更多的是凭借个人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决策,很少做周密、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这种缺乏理性的决策经常会导致中小企业盲目跟风,低水平模仿,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壁垒、市场环境和技术能力等因素,人为地造成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企业成功的奥秘在于善于战略创新且战略意图清晰。而我国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忽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思考与制定。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导致企业经营活动没有明确方向;发展战略不清晰,使得企业领导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设备更新、产品研发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缺乏投入,进而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创新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甚至有些企业还处于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满足于引进设备、仿制产品所带来的短期效益,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同时,由于中小企业难以像大企业一样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结果必然是难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加之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外来人才发展空间有限,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常常是“合则留,不合则走”,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1. 创新管理理念。“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引领企业成长的导航灯。中小企业若想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并且成长为一流企业,就必须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不断汲取成功者的经验,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思想,与时俱进地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济学家历以宁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受到冲击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人才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源的占有,而是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人才已成为21世纪决定企业价值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应通过管理创新,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营造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尊重人才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之势;其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发展趋势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不断、充分地了解顾客需求,并通过提供一流产品、一流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要紧紧围绕顾客的需求加快产品研发和服务的创新,不断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更加完善贴心的服务。第三,要树立现代竞争理念。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企业要由竞争转向竞合,与同类企业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四,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企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创新组织结构。企业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管理学家孔茨认为,正式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在指挥链、职权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过去那种产权模糊、管理薄弱、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缺乏协调相互脱节的局面。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并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和总经理(执行机构)之间相互独立、权责利明确,在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其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共享,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已不受管理制度的制约,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其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客户的能力。因此,这种网络化、扁平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正是未来企业组织创新的新趋势。

3. 创新战略管理。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动态性、系统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导致其高成长率和高死亡率并存。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当企业面对重大变化时,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外部环境恶化,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对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敏感把握能力,做出冷静、理智和准确的判断,找准企业的定位,选择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带领企业成功突围。实施战略创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外包策略。强调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关键业务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战略创新要求管理者有更高的智慧和现代竞争意识。美国的斯穆尔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竞争管理不是要击败对手,而是要建立与发展商业生态系统,与对手形成战略联盟,最终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