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9 21:46:39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1)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2)

关键词: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86-01

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的秦皇岛市,拥有上万年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了很大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逐渐脱离现代生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成为历史永远脱离人们的视野。

一、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资源概况

秦皇岛市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昌黎皮影、满族寸子秧歌、青龙猴打棒、青龙皮影戏、抚宁鼓吹乐、抚宁太平鼓、北戴河的任家班鼓吹乐、山海关喇叭等。目前,一部分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还有演出的空间,但多数都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渐脱离人们的视线,如果不加以保护,迟早会淡出现代生活。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一)民间艺人缺乏产业化发展意识。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人主要是民间艺人,由于民间音乐文化多在民间传播,民间艺人多数不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意识,要将民间音乐文化引上产业化发展之路,需要民间艺人扭转陈旧观念,针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欣赏需求,创新传统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思路,同时也不能失去原有的艺术精髓。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相关政策尚不完善。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方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秦皇岛市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但是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不够明确。作为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如果缺乏政策扶持,很难顺利实现产业化。

(三)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不够。对于还处于产业化发展初级阶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来说,投入力度大小直接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发展资本,而充足的资本则是一个新兴业态顺利发展的关键。目前,秦皇岛区域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上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另外,秦皇岛区域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资源多数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这些散存在民间待开发的音乐文化资源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虽然秦皇岛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但是不少民间艺人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艺人市场意识薄弱,不会将资源转化为商机;2、缺乏系统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带头人将本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表演组织起来,打开市场;3、政府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市场开发不够重视;4、民间音乐文化主管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外界的充分认识;5、当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构,没有形成针对民间音乐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6、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又不懂民间音乐,复合型人才相对较为匮乏。

三、与旅游业相结合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捷径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3)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现状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促进音乐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1 分析音乐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音乐文化产业本身是一种文化产业,更是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而且在艺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文化产业作为艺术产业中的一部分,包括着很多的内容,主要分为核心音乐产业及外延音乐产业,核心音乐产业主要包括音乐唱片产业、数字音乐产业等,而外延音乐产业主要包括音乐录音设备制造业、音乐软件开发产业等。此外,因为音乐产业也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混合型音乐产业,也可以将其划分到广义音乐文化产业中来,如音乐广播、音乐电视等等。

音乐文化产业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第一,创新性。音乐文化产业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生产,但这种文化生产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在人类的灵感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因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第二,知识性。音乐文化产业是一门依靠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且具有丰富的创意灵感设计理论或者能力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一般是以音乐文化理念为核心,集音乐文化、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于一体的知识、智慧、灵感的综合结晶,因而具有较高的知识性。第三,高附加值。音乐文化的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技术等,是具有一定的附加值的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技术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一般的产品或者服务要高得多,这就使得音乐的附加值比较高。第四,强融合性。音乐文化产业是经济、技术、文化、政治、思想等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渲染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特征、政治元素、文化特征和艺术特点,具有较强的融化特性。

2 分析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音乐产业的内容、形式、内涵上都进行了较大程度地发展和创新,也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产品,为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起了助推作用。但是,在我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1 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

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大了,但是因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缺乏自由和创新的元素,竞争力明显不足。音乐产品受到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注重创新和自由的创作元素,使得音乐文化产品滥俗现象明显。当然,也有很多的音乐新作品出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作品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音乐企业在注重音乐产品的生产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市场的需求,大量的投入却换来了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很少贴近大众的文化精品。

2.2 高素质音乐人才不足

受到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制度和教育培训机制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都还不能满足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在音乐人才中,要想挖掘到既懂音乐,又懂技术,还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简直是难上加难,这就给音乐的原动力扯上了后腿,音乐文化产业很难实现快速发展。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

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权保护问题是文化产业孜孜不倦的问题。近年来,有些唱片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创作出了文化精品,却被盗版商侵权盗走或者抢走,使得唱片公司最终经济亏损。此外,因为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产品被免费使用、下载等,都给传统的音乐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使得音乐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归结发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音乐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差,监督力度不强等。

3 分析促进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创立音乐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音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从品牌经营出发,逐渐打造属于自身的音乐文化品牌,加大创新力度,支持音乐创新,尽量避免文化产业的复制粘贴滥俗现象发生。其次,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这个基础,经济与科技这个平台,打造基于传统音乐文化创新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音乐文化产品,更要从音乐文化产品的策划、创作、生产、宣传、营销的各个环节中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培养音乐文化专门人才

在当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调整好人才教育结构,培养高端人才、营销人才和音乐人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要积极开设一些音乐经济、音乐管理、音乐营销等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专业,并加强高校的师资、教学设备、专业技术等的培养,促进音乐专门性人才素质的提高。其次,音乐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力度,组织员工参加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最后,社会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育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激发音乐创意人才创造音乐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如音乐产业论坛等。

3.3 健全法律建设

为了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音乐法律法规的建设,保护音乐文化产业的知识版权,拓展音乐产业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音乐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保护音乐文化企业及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落实音乐保护产权的保护政策,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依法打击损害音乐市场秩序的非法网站,为合法音乐企业拓展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迎芬.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传统发展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1(24).

[2] 王玲.中国音乐产业刍议[J].文艺争鸣,2010(10).

[3] 陈英子.强化“六大意识”优化文化产业政策环境[J].新长征,2011(12).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4)

关键词:音乐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72-02

随着文化产业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音乐作为文化的前沿,音乐产业也迅速形成,并形成较完善的商业运作机制。因此,如何壮大我省音乐产业,如何保护我省的音乐市场,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协调音乐产业与音乐事业的关系。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对音乐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认识,这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也是关系到音乐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和民族音乐如何保护发展的问题。音乐商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它的市场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如何推动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音乐市场机制,都迫切需要我们对音乐经济活动展开深入的研究。下面就我省音乐产业的现状和开发做简要论述。

一、音乐区域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

“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模式中的“艺术”这一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市场化方式,从事音乐产品生产和提供音乐艺术服务的活动的总称。它是围绕音乐产品的商业活动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其主要包括以下层次:音乐产业是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目的。音乐产业必须是以市场化方式进行。音乐产业是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活动总称。音乐产业中的各种活动依据各产业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当音乐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时,音乐就不再以单纯的艺术形式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了,它已成为一种产业——音乐产业。音乐产业的理论构建,是在把音乐看作一个生产音乐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产业基础上展开的,是在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下把音乐当作商品,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音乐产品和服务展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产业中的不同要素以特定的方式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以各自独特的存在形式发挥着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产业体系。

二、黑龙江省音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省音乐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有较好的音乐基础

我省音乐基础较好,曾出现许多优秀的音乐团体和著名的音乐人才。历史上,中国北方诸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黑龙江起源,金朝雅乐在汴京的宫廷奏响,古老的民歌在黑土地的上空回荡。19世纪末,这里是西方音乐传入东方的入口,最先奏响了共和国诞生的交响曲,建立了我国第一支管弦乐队。曾云集了中国众多的音乐名家,创办了蜚声海内外的“哈尔滨之夏”。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是音乐家成长的摇篮。在这片黑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过的音乐家代表人物多达200余名。

2.音乐产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

我省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复杂的民族构成,广阔的地域空间带来的语言、生活习惯以及情感表达的差异化,使我省的音乐呈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多种文化的融合和较早的音乐资源开发,使我省的音乐产业开发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演出业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开始稳步回暖,已经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市场化运作的演出团体伴随着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演出案例,比如一些演出团体和企业的融合,推出了一些音乐剧的演出,哈尔滨歌剧院与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联办的“哈尔滨住宅之声合唱艺术团”,与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联办的“哈尔滨舞蹈团”,取得了“文企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推动文艺演出市场向着政府调控、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发展。

3.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我省的音乐产业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优势,构成了自己的一些品牌因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盛大举行,对于繁荣黑龙江的音乐产业发展,建设音乐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积极的影响。不仅为中国音乐提供了表现平台,更是给国外的音乐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的舞台,形成促进音乐产业发展的平台。音乐剧也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构成了黑龙江音乐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我省音乐产业发展的不足

1.主题性模糊

主题可以把一个空泛的文化现象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作为音乐的产业发展同样如此,而我省的音乐产业开发虽然拥有一定的资源和基础,但却缺乏主题性的指向,没有特色、不分主次、零散混乱、区域特征不明显,把握不住整体开发的方向。这就难以形成一个具有显著特征、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和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和价值链条。

2.缺乏集群性开发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提高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我省的音乐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都是单独的、分散的,无论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剧,还是一些企业和文化团体合办的音乐团体,以及其他一些音乐产业的开发,都缺乏在区域上的联合和结构上的集聚,无法形成一种集群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群众的参与性不强

我省的音乐产业发展缺乏群众的参与性,即使是“哈尔滨之夏”这样的大型音乐盛会,群众的参与性也不够。而群众的参与是音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是音乐产业开发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宣传和群众音乐素质的提升。因此,政府要加强音乐产业发展相关宣传和大众的音乐教育。

4.产业关联性较差

我省的音乐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音乐剧的演出、歌舞的表演,趋于一种单一的表现形式,缺乏音乐产业整体开发的关联性。比如,音像等音乐制品开发、音乐欣赏和音乐娱乐的标志性场所、音乐器材的制造和销售,以及其他相关的音乐制品的开发等等。这种单一的发展结构使我省音乐产业发展缺乏生命力,无法形成产业结构的拓展和价值的延伸。

三、黑龙江省音乐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以创新推动黑龙江省音乐产业的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与创新内在的关联早就引起了国际上多名学者的注意。有趣的是,他们的研究都指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地区才能成为将来世界的文化中心?同样,他们的结论也具有相似性,那就是具有创新氛围和创意能力的区域将是具有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区域,也是未来最具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地区。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音乐产业也就注定了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音乐产品的消费显得相当苛求,不但要求最新,而且要求最酷,获取更要最快。这样一种心理无疑导致了音乐产品与服务对创新的无节制的需求,也间接地反映了创新的保鲜期将有可能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同时,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用户对音乐产品的获取也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方便简洁,这也要求音乐产品尽快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以创新来推动音乐产业的不断进步。

(二)以机制来完善黑龙江省音乐产业的发展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发挥作用的各要素以及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一个完善的发展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因而,我省音乐产业发展要拥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机制。首先是政策机制。政府部门应该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的优劣势、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健全政策机制,为我省的音乐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是管理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管理是将各种互不相关的资源组合达成一个目标的总系统的过程。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每个自主功能的发挥都依赖于管理。文化企业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实体,是文化产业有机体的组成细胞,只有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使产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我省音乐产业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定的集聚性开发,建立良好的产业链条,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发展态势。再次,要建立创意机制。从国际背景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内容的音乐产业正在经历技术升级、产业融合的重大转型。对优化和充实一个地区的音乐产业的创意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提升地区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北京音乐创意园的创建,就是北京市音乐文化产业机构优化和功能拓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5)

在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要做到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就应该合理地利用双方发展的动因和支撑性因素,建构起适合于二者发展的运作(生态)系统,最终又必须落实到付诸实践、如何操作的问题上来,因此,研究二者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尤为重要。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建构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各级政府政策策略的制定,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构建形式等等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政策策略制定、民间音乐开发与保护和建构文化产业三大块面。本文对此做一些讨论。

一、持续性发展的政策策略制定的操作模式

由政府制定颁发的政策和法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作用力大过于任何其它的作用力。所以,关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以及相关联的事项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等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如何制定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

要制定二者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首先作研究分析,理清各种关系,找到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正确依据。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产业是一种形式,文化是它的内核,重要的在于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产业,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化产业。要使其产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必须是文化形态的维护和文化价值的保护,这是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关键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最后形成诸如法规、措施之类的政策和策略。其操作模式概括为:

旅游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文化当然是它的内核,它的产业形式是旅游产业。对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而言,它就更加具体一些,它是旅游文化产业之一种,它的内核就是民间音乐文化。因此,维护民间音乐文化的形态、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它存活,是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关键所在。其操作模式概括为:

按照上述操作模式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是基于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其价值的保护,并结合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的,因而,它们的实施会对二者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起到政策上的推进和保证作用。

二、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操作模式

在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价值的维护是在合理地开发运用中的保护,同时又反过来,只有做到合理地开发运用,才能够做到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价值的维护。这样,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即: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

民间音乐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根据现实的严峻情况,我们曾经实行过很多的保护措施,诸如保护区、文化村之类的形式,想把它们锁定在一微小的区域内,像实验室一样地让它们保持存活,事实证明:这难以做到。但是,旅游产业提供了一个展示民间音乐的场域,这就是等于提供一个生存的机会,也就是给民间音乐提供一个活态保护的机会。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可以用开放的形式,重建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有望能在旅游这一行业中,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保护民间音乐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精髓部份,所以,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个动态过程中,其最高级的目标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是这个动态过程操作的中心。

在整个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过程中,原生态民间音乐,包括各种音乐的品类、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特征、音乐的地域和民族特征,音乐的操作者,乐器和乐队的构成,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赖以生存地理和人文背景等内容等等,仍然是内核,总的一句话,文化是其内核。最后落实到产业上,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之产业只是一个载体,但是,这个载体也是活态的,它把上述的一切内容承载于一体,按照产业的运作方式,完成产业的功能和使命。藉此,来完成整个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

这种操作模式,用一言以蔽之,即是:以文化为内核,以活态为中心,以产业为载体;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此二者形成互动的相辅相成的运作体系。我们将其概括为:

三、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持续性发展的政策策略制定的操作模式,也讨论过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操作模式,理顺了我们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我们最基本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讨论如何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问题了,这就是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的构建。我们拟定从总体上的一般操作和各种类别的具体操作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并且用一般模式和具体模式分别表述之。

1.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指的是,建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的一般性的操作模式。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具有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它的内核;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旅游产业的良性运作是中心;旅游文化产业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在于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所以,首先必须围绕保护民间音乐的文化形态的和价值做文章,这是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关键。接着充分考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保持产业这个载体的活态性,也就是能够良性运作。

这里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地域性的问题,为产业选址,把产业建在哪一个地方最合适,对于这个问题,除了考虑产业以外,还必须考虑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要与原生态音乐的环境紧密联系,最好是不能脱离原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做到不脱离,也要做到体现出原生态的环境;一个是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目的,即求异性,注重打造产业的特色,其特色的打造也要围绕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形态特色和风格特点,同时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等,由多方面综合决定;一个是要考虑到产业的效益,要能够获得较为长久的利润。

因此,建构具有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的操作模式,就是以文化为核心,把文化性、地域性、特色性和长效性这四个大项结合在一起,做综合考虑,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长效产业。这种操作模式称为一般模式,其结构情况如下:

般模式:文化性(核心)+地域性+特色性+长效性

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思路,是最一般的表达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2.具体模式

具体模式指的是,在建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时,建构各类具体的产业所形成的操作模式。

在实际的产业建构中,一般模式结合各种具体的因素会产生各种具体的结构形式,它们形成各种类型,在此,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作具体模式。从这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讲具体模式是一般模式融入其它的因素后,从另一个角度新生出来的。这时,一般模式的内容已经上升为原则性的东西了,它成为一个总的做法。在这种总的做法得以确保以后,又由具体模式决定具体的做法。具体模式的结构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在此我们参考目前一些分类的习惯,根据投资者、举办者和产业的外部结构形态进行分类命名,将其主要的形式概括为如下的具体模式。

(1)政府资助 主打品牌

“政府资助 主打品牌”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出资以主打品牌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举办者是政府部门,由政府拨款或者采用其它的形式进行资助,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论证,挖掘某民间音乐事项的文化价值,代表性的风格特色,理清其与民族、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预计可能的经济效益,然后,决定产业的地址,再构建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策划出具体的表演程序,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互配套的其它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设施等等,把其打造成代表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旅游文化品牌。由政府部门对产业进行管理,管理的措施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各级政府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打造这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主打品牌,政府部门可以分级管理,也可以联合管理。此种模式基本上隶属于行政部门,受行政措施和行政管理的影响较大。

(2)企业投资 商业运作

“企业投资 商业运作”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企业出资以商业运作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某个经济实体或者其它的团体,他们看中某地的某一民间音乐事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发现其文化价值、代表性的风格特色,预计可能的经济效益,确认其开发价值,决定产业的地址后,进行招标,引商投资,决定承办者。然后,再由承办者理召集人马,构建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策划出具体的表演程序,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互配套的其它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设施等等,以商业化运作的形式组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这种产业受行政的控制较少,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形式进行管理,受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影响较大,风险很大,人才的流动频繁,追逐利润的机制作用力很强,要谨防其对文化价值不是很注重的现象的发生。

在这种模式中,有由一家大企业投资的,也有由几家企业联合投资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拥有最高的权力,掌握着整个产业的命脉。若他们只关注获利,而不关注文化的话,这样的文化产业,最终会变异和转型,要不然就会因其失却文化价值而难以维持下去。因此,要谨防这一负面影响。

(3)民营集资 乡镇企业

“民营集资 乡镇企业”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当地村民集资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某村某寨在原生态音乐的某一种类型上具有很悠久的传统,具有很高超的技艺代代传承下来,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村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地分析论证,觉得很有开发价值,于是集资兴办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这种产业受行政和商业机制的影响相对来讲都比较薄弱,受专家观点的影响也不是很深,所以,它的内容和环境、音乐项目的结构形式,音乐表演程序和操作形态,风格特征等等,都是较为原生态的。像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大多都有这样的产业项目。其运作方式具有半商业化和半行政化的性质,由村民自己组织一个专门的组织,根据居民们的统一意见实行管理。

(4)政企共建 半政半商

“政企共建 半政半商”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与企业出资联合举办的以行政与商业两种手段兼顾的形式运作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某个企业,他们联合一起组织专家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等,确认其开发价值,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也可以通过招标选择承办者,由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等等,政府和企业双方都可以派人参与管理,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可以直接对产业起作用,同时产业也接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5)校企结合 半企半学

“校企结合 半企半学”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以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一般由学校组织人力,也可以特邀部份专家组成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等,确认其开发价值,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也可以通过招标选择承办者,由学校与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等等,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可以派人参与管理,学校的教育对产业的影响很大,产业往往是学校的实验场所,成为学校的教学课堂和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参加项目的策划和表演,同时充当管理者。

(6)政企学校 三位一体

“政企学校 三位一体”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企业,也可以是学校,一般在政府的调控下由三方面组织人力(其中学校和研究所是专家学者集中之地,所以学校是中坚力量)组成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调查,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民间音乐的形式,挖掘其文化价值,确认其开发价值,预计其经济效益,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像“校企结合半企半学”一样,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由学校与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组建等等,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派人参与管理,产业可以得到行政的强有力的支持,学校的教育和研究所的科研对产业的影响很大,产业成为学校的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策划、表演和操作的管理。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6)

关键词:音乐文化遗产 音乐课程 定位 教材 计划 师资队伍

做好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传承”,因为真正意义上做到对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单单是要学到手、学得好,还要确保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质量流传下去。以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帮助我们实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在这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但是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更是培养教育人的人才,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高校音乐课程相结合,不仅有利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普及,更有利于培养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一、寻找课程定位,制定课程目标

高校开展的有关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音乐课程是一门探索研究性的课程,既可以面向江西省各大高校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设,又可以在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只是在内容和授课的角度、深度等方面有所不同。自2004年9月江西省政府转发了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江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来,江西省确定了实施保护工程的一系列政策,并且面向社会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民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文学、美学、艺术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具备了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江西省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高校音乐课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从美学、艺术学的角度,对江西省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从多方位审视民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本课程主要以课外实践、专家讲座、省外交流为基础,结合课堂理论研究为学生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就传统戏曲这部分来说,一方面,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并掌握有江西地方特色传统戏曲的特点,如赣剧、采茶戏等。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对这些基础知识做个大概的了解,不要求掌握具体的东西,只要求知识面大、广泛就行;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在了解科研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独立完成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达到具备一定技能的教学目的;而非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也要做到学以致用,这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还能为家乡的传统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总之,不管是非专业学生,还是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法观,更加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重视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选定教材,撰写教学大纲

高校在选定教材时,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出版时间,最好选择是最近出版的、或已经更新了的书籍;另一方面,要注重地方特色,我们就要选择有关江西地方特色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内容,最好是结合当地实情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同时高校要大量收集、整理民间文化素材,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

其实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向导,大学生更应该把实践与书本上的理论结合起来,音乐专业的教材与非音乐专业的教材可以大同小异,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到统一,教师对于非专业学生在上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的内容,而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应和教师一起收集一些曲例进行学唱,并听取教师的讲解以加深印象,不仅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亲身去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上好这门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大纲的撰写,因为教学大纲能使大家在知识接受上统一方向,从宏观上把握住这门课程。笔者认为,本课程是门探索性的课程,对于如何上、怎么上好这门课,教师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应当集思广益地与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师们一起进行讨论并撰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一方面要细到把每个章节的内容定下来,这样才便于教师们的课前准备及课堂发挥;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进度统一,便于课程结束后对学生接受的知识进行考核。

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特色、教学理念及策略、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这是上好这门课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像传统戏曲这个章节,我们可以举出江西最有名的两个剧种赣剧和采茶戏进行讲解,从它的种类、地方流派、唱腔结构、艺术特点、知名演员、优秀剧目等几个方面来介绍。

三、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的课程应该安排一学年(2个学期)60个课时左右,每章节的内容控制在3课时左右,每星期上一次理论课,所有内容以江西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为例,可以按照类别选择讲解,例如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四大类中可以选择一到两个讲解;像其中的民歌、赣剧、采茶戏等都是江西地方的特色,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安排集中讨论、田野实践、竞技比赛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另外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挑选一些较有名的曲例或沿着作者、历史沿革等方面展开讲解,与学生共同探讨我们的地方传统文化。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为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不相同,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广泛了解,不要求精学,如对于一些名曲名人只要做到了有大致的了解可以算是过得去,听到音乐能说出类别和曲作者、演奏乐器、剧种就行。

四、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注重一定的策略,才能确保好的教学质量。如进行课堂讲解与专家讲座相结合、集中讨论与个别研究相结合、课堂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实践也相当重要,因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无形性,只有下到乡间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才能知道它的变化。所以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合理设计课程实践这模块。像组织演出、成立戏曲爱好者协会、社团等等,进行各种排练、比赛都是很有效的实践学习方式。

另外,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广泛收集教学资料也很重要。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设备,播放一些DVD、碟片等音像资料,集中分析作品、作者及生平、创作背景等,组织学生课后个别研究、课上集中讨论解决问题,同时组织多次的实践任务,可以下乡进行文化交流、田野采风、观看乡村演出等活动中进行资料采集,为的就是促进更深层次的探索性研究,不断进行创新、拓展,契合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征。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高等学校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高校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就要更高,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希望也在教育。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就要对教师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实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态势,利用多种方式讲授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将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考试模式中去。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在岗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文化素养,尽量做到师资培训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篇(7)

关键词:屈家营古音乐,保护现状,创新开发

 

廊坊自古为元、明、清三朝的京畿门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宋辽时期,两国疆界分廊坊于南北,杨家将守三关的英雄悲歌就发生于此,至今永清县仍保存着的宋辽古栈道,就是宋辽对峙时宋太祖赵匡胤所建的战争防御体系,被誉为“地下长城”。正是因为廊坊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才铸就了其璀璨的文化。

任何音乐文化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熏染,在廊坊固安就流传着一个很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那就是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中国文化之瑰宝”的“屈家营古音乐”,与西安仿唐乐舞、湖北编钟乐、北京智化寺古乐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乐。固安的“屈家营古音乐”,乐风古朴,音乐以其严格的教习制度,保持了古乐的纯净,直至今天仍彰显其特有的古韵。从永清县保存的“地下长城”到固安县的“屈家营古音乐”,就印证了廊坊悠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近些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对“屈家营古音乐”进行了多方面的保护工作。笔者在对“屈家营古音乐”现状进行了多方了解和调研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屈家营古音乐”的现状

1.1“屈家营古乐”的历史渊源

“屈家营古音乐”创始于元明时期,源自佛寺,后流传于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其演奏多以音乐会的形式出现。它的这种演奏形式也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音乐形式。音乐以吹奏和打击为主要的演奏乐器。论文大全。其演奏的乐器包括管、笛、笙、鼓、镲、钹、铛和云锣,也有用于集合会员和初会开道的大号铜锣。“屈家营古音乐”的音乐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宗教佛事、民间哀乐、故事传说、封建宗法、军政事务、自然生态、节令、动物、景致与儒家学说、人物、事迹等诸多方面。其现存的作品有《玉芙蓉》、《纣君堂》等13支套曲;《金字经》、《讨军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贺三宝》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曲。由普通流行的传统曲牌和本身独有的曲目两大类组成。在演奏时,每一个演员都有其固定的角色,有总管、攒管、香首、师者和一般会员、会友等。

“屈家营古音乐”的演奏有其特定的时间。一般会在,农历正月初一与七月十五这种传统活动日中演奏。正月初一的演出是拜会和游庙。七月十五的演出是纪念祖师师旷和超度亡灵。除此之外,平时在赶庙会和给丧事送乐以及参加求雨等活动中演奏。

从“屈家营古音乐”的古乐文化,到演奏的曲目可以窥见,其音乐内容和演奏风格之丰富,乐谱之完整,技艺之精湛,显示了它的独特,更显示了它600年来声声不息的旺盛的生命力。

1.2 屈家营古音乐的保护现状

自1984年起,当地文化部门就开始了对“屈家营古音乐”进行紧急的抢救及整理保护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屈家营古音乐”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等百余位中外学者及专家,曾慕名前往固安县考察“屈家营古音乐”。他们一致认为:“屈家营古音乐”的乐风相当于西方巴赫时代的音乐风格,音乐平和、古雅,是我们现在能听到的唯一的古代宫廷音乐。1987年6月19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音乐学术讨论会,“屈家营古音乐”以其特有的音乐会形式参加表演。与会的二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观看其演奏,之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屈家营古音乐”是世界古老的音乐艺术之一,堪称“世界音乐之根”。其“屈家营古音乐会”被世人所瞩目。

“屈家营古音乐”在受到国内外音乐界钟爱和褒扬的同时,河北省及廊坊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已经行动起来,对它进行保护和整理。2009年6月由河北省文化厅监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录制,由河北百灵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北民间音乐传统曲目集成(CD)》中收录了全省31个代表性音乐会的传统经典曲目,共计432首,其中包括廊坊的屈家营、南响口等在内的十一个音乐会的录音和录像。收录廊坊的“屈家营音乐会”、“南响口音乐会”等音乐会乐曲160首,时长约14个小时。在录音、录像期间,演奏“屈家营古音乐”的民间艺人,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演奏技艺。其中最具特色的有双管演奏乐手,他能同时吹奏两个管子;双云锣手同时能敲击两个云锣,其技术之精湛、花样之繁多,让在场录音、录像及文字记录的专家们叹为观止。

1.3“屈家营古音乐”的延续与继承

从古至今,我国的音乐教习多以口传心受为主。“屈家营古音乐”就是仍保留着以身口相传为文化链接而得以延续的,可以说它是活的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了解,那曾经古老沧桑的宫廷雅乐了,更多的是摇滚、爵士音的冲击。那么,要想使“屈家营古音乐”这一文化瑰宝得以继承,培养传承人,创造古乐更多的传承人资源,已成为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北省文化厅已于2008年正式将演奏“屈家营古音乐”83岁的老乐师冯月池和32岁的年轻乐手屈炳庆,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屈家营村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员,按音乐会会规有条不紊地向老乐师学艺,为古音乐的传承增添了新的活力。因为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其特殊性,河北省文化厅做出的这一决定,为传承人的保护和开发新的传承人资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论文大全。

1.4“屈家营古音乐”的建设

为了抢救、挖掘、保护“屈家营古音乐”及“屈家营古音乐会”之形式;为了发扬光大这一民族文化,从廊坊市到固安县都采取了很多有效地保护措施。其中,固安县出台并实施了抢救保护“屈家营古音乐”的“五个一工程”,出版了一本古乐图书(即赵复兴编著的《古乐奇葩》,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8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并录制了一套古乐光盘、还培养了一支年轻队伍、建设了一处阵地、形成了一个很具规模的产业。政府部门通过县、乡、村三级融资的方式,解决了音乐会堂土地使用的问题,先后完成了会堂通柏油路、通电、打井等基础性建设工程。2000年春,屈家营音乐会堂建设工程开始正式启动,会堂位于屈家营村东,占地9.8亩。2005年8月,会堂主体落成,建筑面积达966.5平方米。从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对“屈家营古音乐会”的建设,为喜爱和研究“屈家营古音乐”的爱乐者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2. 对屈家营古音乐的创新开发

2.1在现代文明下古乐保护的新矛盾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与它至今仍存在的环境即“生境”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保护古音乐不仅是要留住它的声和形,更要注重保护使之生存的这种“境”。正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它“不仅存处在一种历时性的‘传统’中,而且处在一种共时性的‘生境’中,……其共时性的‘生境’,也不会是一个封闭性的单一的‘点’,而是一个能和相关文化、相关生态、相互影响或互相作用的动态系统”(1)。也就是说,当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其所存在的文化生态,其性质就可能发生无法估量的改变。

在现代文明的经济大情境下,要想使具有古乐特色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展,一般地做法是把其推向市场。一些音乐制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原素。那么,这种古乐进入经济市场就会脱离自身的生长环境,将失去原来固有的古韵之味。在市场化的今天,如果为了保留其原味而没有融入现代的理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屈家营古音乐”要进入经济市场,人们是否能接受这种“新”的古乐表演,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矛盾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当今,若想永远的继承和保留“屈家营古音乐”,那么,进行科学的,全面的保护,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开发,形成产业化才是它的必经之路。产业化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只有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古韵之味如长青之藤永远不衰。

2.2 借高校教育优势,寻找专业人才

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的高低,首先要看其国人对其文化的知晓。那么,对国粹之精华的知晓首先要靠教育的传播。

2.2.1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给古老音乐注入了春天的魅力

高校是传承教育,施教学生的沃土,如能让古乐在课堂上响起,让年轻学子们感受古老的“屈家营古音乐”的魅力。聆听和观赏这种以笙、管为吹奏,云锣为打击的音乐合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创作欲望,从而使他们成为这支研究队伍的生力军,让古老音乐永葆春天的魅力。

如果将“屈家营古乐”以音乐鉴赏课的形式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改编创作,并与原来的古乐进行对比欣赏,这样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和创作热情。学生们还可将它做为毕业论文的一个研究方向,创建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专业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研究。

2.2.2通过高校教育培养的专业精英,建设多元产业化团队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产业化开发,既要保持原生态、又要有利于传承,还要进行表演上的创新、提高音乐的观赏性和传播性,是一系列矛盾的探索性的事业。那么,多学科的参与,与多元化、系统化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屈家营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隶属于礼让店乡,地处京、津、保三大城市的中间地带。可借助周边高校的人才优势和高校的学术环境,研究一套合理的开发战略,即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专业精英,建设多元产业化团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战略手段。论文大全。在京、津及廊坊市各高校具有音乐、经济、市场营销、管理学、史学、传播学、旅游管理等众多专家,在他们的把脉和引导下,能从更高层次探索古乐的产业化之路,提升古乐的鉴赏价值,为产业化开发做科学的技术指引。

通过对“屈家营古音乐”现今的保护和开发,要想使这支古乐不像夜空滑落的流星,只有一闪即逝的光芒。那么,只有坚持走教育传播古乐文化,教育培养精英,政府为其制定专门之政策,大力做好传承人的培养,走产业化之路,才能使“屈家营古音乐”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永远不会流失的并闪光的钻石。

注释:

①杨晓.音乐学院与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创作,2007年第二期.

②周文中,邓启耀.总序――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5.

【参考文献】

[1]固安县文化体育局.屈家营音乐抢救保护工作的情况.2009,3.

[2]中国艺术报莫让古乐再“断弦”——老音乐家与河北屈家营音乐会的保护.

wenhuacn.com/news_article.asp?classid=11&newsid=4576.2006-12-22.

[3]欧阳时来,查振华.音乐类文化遗产商品化模式探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为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