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调查报告

城市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6 12:39:14

城市调查报告

城市调查报告篇(1)

问卷围绕调查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对____x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了解情况、以及你对居住的环境卫生改善是否满意、我市在创卫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那些、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工作改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7个方面设计了17道题目,其中包括16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在省政府门户网上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从____x4年7月28日——____x4年10月28日,历时两个月,共有532人次参加网上调查。

参与调查的网民基本情况性别一项中,男性占78%,女性占22%,在年龄结构中,19—44岁占76%,45—59岁占18%,18岁以下跟60以上分别占4%和3%,在职业一项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2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1%,企业工作人员36%,进城务工人员14%,待业人员4%,离退休人员3%,在校学生3%,其他情况占9%。

对参与者是否知道____x市正在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情况,其中82%的市民是知道的,8%的市民有所了解,只有8%的市民不知道,还有2%的市民根本不关心。对于参与者最早知道的途经方式,61%的人是通过市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19%的人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12%的人是通过同事或朋友的介绍,还有8%的人是通过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栏。

参与者对自从____x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城市整体面貌变好了的情况反馈,其中42%的市民觉得有明显改善,34%的市民认为有一些改善,12%的市民认为几乎没有变化,还有11%的市民认为比以前更差。

参与者对____x市大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垃圾处理满意程度的调查,30%的市民持满意,19%的市民比较满意,28%的市民认为一般,23%的市民持不满意;对____x市的空气质量是满意程度调查,35%的市民持满意,23%的市民比较满意,16%的市民认为一般,26%的市民持不满意;对居住的小区卫生、保洁等感到满意程度的调查,33%的市民持满意,15%的市民比较满意,23%的市民认为一般,29%的市民持不满意;对城管监察人员的执法行为满意程度的调查,24%的市民持满意,11%的市民比较满意,25%的市民认为一般,39%的市民持不满意。

参与者对____x市卫生管理部门对乱扔垃圾、乱摆小摊等违法行为,处理是否及时的情况,其中28%的市民认为处理的非常及时,20%的市民认为处理比较及时,27%的市民认为一般,还有26%的市民认为处理不及时;对政府“禁止沿街叫卖,取缔未经批准的沿街的商贩摊点”的观点,其中57%的市民非常赞成,10%的市民赞成,22%的市民没意见,11%的市民不赞成。

参与者对我市不文明现象较严重的有哪些情况,其中24%的市民认为是随地吐痰,18%的市民认为乱丢垃圾,15%的市民认为垃圾丢弃不分类,16%的市民认为乱贴广告,15%的市民认为乱贴广告,还有11%的市民认为公厕卫生。

参与者对我市在创卫过程中急需解决问题的情况调查,其中32%的市民认为是餐饮行业卫生,15%的市民认为是娱乐休闲场所卫生,13%的市民认为是购物场所卫生,24%的市民认为是居民区卫生,还有15%的市民认为是其它方面的卫生。

参与者对创建卫生城市应从什么途径进行的情况调查,其中39%的市民认为政府出台有关政策,18%的市民认为城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31%的市民认为提高市民坏保意识,还有13%的市民认为是其它方面。

(一)加强宣传,树立创卫长期作战的思想。创建难,巩固更难,难在城市卫生动态性强,反复性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群众“创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意识,要将创卫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履行职能,从促进城市管理的高度去思考创卫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持之以恒不断把城市卫生各项工作推向新高度。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常态化宣传,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高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特别是XX政府公众网、XX日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官方网络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开设城市卫生管理专题、专栏,大力宣传中心城区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规定,展示城市卫生管理新亮点,曝光不文明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明晰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创卫长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形成“决策考核以市为主、组织实施以区为主、日常检查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市民自治以街道社区为主”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创卫长效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联创联建、市民自治机

城市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目的

(一)摸清全市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底数。

(二)掌握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需求。

(三)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

(四)为制定政策和编制住房保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五)准确核实全市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信息、填写报表、建立住房收入(信息)档案。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调查工作进度和质量,成立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曾望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黄同志担任,成员由市财政局局长高同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林同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符同志,市民政局局长陈同志,市统计局局长杨同志,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局长赵同志,市公安局政委潘同志,八所镇镇长张同志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赵兴波兼任。办公电话:25527966。

三、调查对象

(一)这次调查对象包括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二)城镇居民是指辖区内居住的全部城镇居民,包括八所镇和其他乡镇城镇居民。八所镇的城镇居民是指城镇规划区内居住的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居民,其他乡镇城镇居民指在其他乡镇规划区内居住的具有当地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

(三)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员,包括省外外来务工人员和省内外来务工人员。省外外来务工人员是指没有本省户籍但在城镇辖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务工者;省内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具有本省户籍,但从户籍所在地市县(乡镇)到(其他乡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务工者。

四、调查内容

调查以户为单位,重点采集全市城镇各阶层群众住房、收入现状和住房需求,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和收入状况,分别填写《海南省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表》、《海南省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表》。

五、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调查员逐户普查和直接入户的调查方式,即调查问卷由被调查人在现场填报。一个家庭只能填写一份调查表,在填写完报表后,被调查人员要将调查表和下列材料复印件提供给调查员:(一)户口本;(二)结婚证;(三)身份证;(四)房产证;(五)家庭成员所在单位出具的住房和收入证明(主要是有工作单位的调查对象),没有单位的,其住房、收入证明由居住地居委会提供。调查员要认真审核(主要是家庭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收入情况、户籍情况、住房情况等),经过认真审核调查表上每一项内容合格后,让调查户主在调查表上签名,然后调查人员收回调查表并报送居委会进行初审,居委会审核后报八所镇审核,八所镇政府审核汇总后报送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其他乡镇的调查情况经所在镇政府审核汇总后报送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

六、调查规模

本次调查调查城镇人口11万多人,户数大约3万户,外来务工人员约1万户,共计大约4万户家庭。

七、组织实施方式

本次调查由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和部署,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牵头并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市统计局协助指导,具体分工如下:

(一)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安排部署、指导和检查。

(二)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发动和宣传、制定调查方案、培训调查方案与问卷的内容、组织调查员或聘请辅助调查员开展入户调查、撰写分析报告、以及协调、汇报工作。

(三)市统计局选调业务骨干协助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进行调查技术指导、数据审核、录入汇总以及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等。

(四)市财政局负责落实调查工作经费。

(五)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居民家庭人口及户籍等数据资料,并配合做好调查员入户调查工作。

(六)市民政局负责提供各街道、各社区的相关信息和低收入(低保)居民家庭户数、人口等数据资料。

(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居民家庭就业、社会保障等数据资料。

八、数据处理及结果报送

市统计局选调业务骨干协助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或者聘请专业机构按照省保障办开发的程序进行数据审核和录入,在规定时间内将录入的数据统一汇总,并将汇总结果报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聘请专业机构对数据汇总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于年月日前报送省保障办。

九、调查质量控制

(一)要严格遵守调查工作纪律,严格按照调查方案进行调查。

(二)现场调查中,在对每一调查者访问记录后,调查员均要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如有错误或疑问应重新询问落实,确保调查信息真实、准确。

(三)调查员对每天的调查结果应进行检查,如发现疑问应尽快重访,不得主观臆造、弄虚作假。

(四)督导员对调查员经过复查送交的调查表,要认真核实无误后,方可签字验收。

(五)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录入人员若发现调查表有错误,要及时记录并报告负责人,必要时应通知调查责任人回访。

(六)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市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调查情况进行抽查,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调查户进行回访。如发现调查作假,则调查问卷作废,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有关工作人员要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对调查对象的资料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和随意。

十、工作进度计划

调查工作进度具体计划如下:

(一)调查工作前期准备阶段:

1.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要成立调查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调查的组织实施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2.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制定调查方案,选定调查人员。

3.月下旬抽选业务骨干参加省保障办组织的培训会议。

(二)调查工作组织实施阶段:

1.月上旬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宣传活动。

2.月上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统一组织人员培训,包括讲解调查方案、访问技巧和调查数据质量审核。

3.月下旬召开动员会,市政府与乡镇领导签订工作责任状。各乡镇、城区居委会要设立调查办公室和安排专门人负责,并将调查工作小组名单和辅助调查员及调查员名单报送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4.月上旬至月底,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调查员按照分阶段、分片区的方式逐户进行现场调查。

5.月日-月底,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和市统计局组织人员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录入和汇总。

6.月上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进行调查数据质量抽查和调查户回访,进一步控制调查质量。

7.月中下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按照质量抽查和回访情况,最终确定调查数据。

8.月初,将调查数据的汇总情况报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9.月初-月中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根据调查数据的汇总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并报送省保障办。

城市调查报告篇(3)

研究信任时,可以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在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中,人们更多依赖的是人际信任。这是一种特殊信任,特点是只信任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他人,不信任外人,依靠熟人关系以及舆论与道德的压力规范和保证着社会信任规则。制度信任是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进入陌生人社会后的一种信任模式,以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等作为保障。现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的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转变。

信任总是与风险相联系。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风险,而对外界不合理信任,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现代社会的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大了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信任的难度,更容易形成信任危机。

信息的掌握也影响人们的信任判断。信息越少,可疑性越大,信息越多,可疑性越小。

信任度是不断变化的。信任关系良性循环时,信任度增加;恶性循环时,信任度降低,直至信任关系完全遭到破坏,信任体系解体,需重新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合作,在参照了国内外先进经验与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完善了社会信任测量指标,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和西安共七城市市民的社会信任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总体社会信任属于“不信任”水平

本次调查发现,中国2011年的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已经进入了“不信任”水平,可以说是到了社会信任的警戒线。

分程度看,对社会信任总体情况持肯定态度并表示“非常信任”的为3.9%,表示比较信任的占49.3%,还有35.6%被访者认为社会信任状况“一般”,另有11.3%的被访者对社会诚信持怀疑态度,表示“不太信任”或“非常不信任”。

在连续两年调查的三个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社会信任程度都有较大的下降,只有广州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北京市民的社会信任感最低,从2010年的“不信任”水平降为现在的“高度不信任”状态。上海信任水平处于本次调查各大城市的倒数第二,已从“尚可信任”水平降为现在的“不信任”水平。而广州本次调查信任度略升,属于对社会“尚可信任”水平。

中西部城市的信任水平比东部高。在比较城市总体信任时,加入杭州市的样本,新增加的五个城市郑州、武汉、西安、重庆和杭州的信任得分均为“尚可信任”水平,明显高于北、上、广。

总体信任程度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在目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大体与市场化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总体信任感越低。因为市场化程度高是一个生人社会,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主要来自于熟人社会恰恰不同。另一个解释是,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呈现一定的差距,因而,熟人圈破裂的程度、人们的维权意识、期望水平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将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作出区分后,这一结论可能更容易得到解释。

二、市民的制度信任状况

社会信任的状况可以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人际信任更为直接,更多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有关。相形之下,制度信任包括对公共机构和组织的信任,隐含着对规则、规范、法律的信任,它较为间接,更多带有普遍信任的意义。

为了深入分析,我们将制度信任分为对各类机构的信任,包括与市民生活最为相关的机构,即:政府机构、公共媒体、公共事业单位或部门、商业行业和非政府组织五大类。

1.政府背景的行业/部门受信任程度较高,商业行业最低

本次调查显示,对政府部门和其他政府所有或由政府监管的部门信任较高,对商业行业信任较低。其中,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得分最高,接近“基本信任”水平。其次是公共媒体和公共事业单位或部门,属“尚可信任”水平,但较2010年有所下降。非政府组织机构信任已跌破信任底线。商业行业信任评价仍最低,属“不信任”。

2.政府机构信任状况

本次调查将政府机构细分为中央政府、全国人大、本市政府、公安部门、法院和检察院等机构。中央政府、全国人大的信任程度最高;其次是对本市政府的信任,在政府机构中居中;而对检察院、法院和公安部门等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则相对较低。

中央政府的信任得分属于“基本信任”的高端水平。其次对全国人大的信任程度也属“基本信任”。对本市地方政府信任得分刚刚达到“基本信任”水平。对公、检、法等国家执法机构的信任得分达到“尚可信任”水平。其中公安部门最低,检察院最高,这一排序与上年调查结果一致。政府机构这种“倒梯形”信任结构,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是相适应的。

3.媒体信任水平

按媒体主办单位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官办媒体和商业民办媒体,按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将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本次调查发现对媒体信任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主管单位性质,即对官办媒体的信任高于民办媒体。其次是媒介形式,对传统的电视和广播媒体的信任高于对新兴的互联网媒体。

传统的官办媒体最受信任。被访者对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等)和本市电视台信任得分属“基本信任”。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本市广播电台和本市党报的信任程度居中,为“尚可信任”。

其次是对新兴的官办政府网站的信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本市政府政务公开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政府网站的信任得分均属“尚可信任”。

然后是对传统地方媒体的信任。地方都市报/晚报既有政府主管部门,又有较强的商业性,进入“尚可信任”水平。

而民办网络媒体最不被信任。本次调查对于一般商业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的信任得分为“不信任”,而对社交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信任程度属“高度不信任”范围。

4.公共事业部门信任状况

市民对公共事业单位的信任属“尚可信任”水平。燃气、自来水、电力部门受信任程度较高,对医院的信任度较低。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共事业部门中,市民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力、燃气、供水部门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均达到“尚可信任”的较高水平。经过多年的规范管理,曾经是市民意见很大的水电气部门,逐步得到公众的信任。

邮政、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办教育部门的信任度均属“尚可信任”范围。近些年各类快递公司的竞争促使传统邮政服务转型,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邮政部门经过努力,得到市民的信任。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更加困难,城市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成为中国大城市公交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次调查市民对公交部门基本是信任的。公办教育虽然面临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面临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难题,但市民对公办教育还是信任的。

市民对固定电信和移动电信的信任程度进入“不信任”水平。电信资费计费标准的透明性受到了市民的质疑,如天价手机漫游费、手机吞话费等一系列违规问题频出。

医院仍成为本次调查中信任程度最低的公共事业部门,市民对医院“不信任”。普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持续多年未得到缓解。

5.商业行业信任状况

商业行业的信任得分属“不信任”水平。其中广告业最不被信任。

银行由于其国有的特殊背景,被评为最受信任的商业行业,达到“基本信任”水平,与其他商业行业普遍较低的信任程度形成极大反差。

家用电器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信任度处于商业行业第二和第三位,离“尚可信任”水平尚差一点儿。

被访者对零售商业、物业管理、农副产品和保险的信任得分属“不信任”水平。

市民对餐饮业、旅游业、药品制造、食品制造和房地产等行业属于“高度不信任”。

广告业的诚信缺失是商业行业中最严重的。大量的虚假广告和低俗广告充斥着市场,民众对广告业的信任得分在商业行业中排名最后。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市面上的广告首先是怀疑。

6.非政府组织信任状况

本次调查非政府组织的平均信任得分属“不信任”水平。具有官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较受市民信任,对慈善机构的信任水平与宗教组织接近。

本次调查将非政府组织细分为工会、妇联、学术性学会、行业协会、宗教组织、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委员会和慈善机构。

市民对与政府联系比较紧密的工会和妇联的信任程度较高,达到“尚可信任”水平。

对民间组织性质的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委员会的信任也接近“尚可信任”水平。

对学术性学会和行业协会的信任,属“不信任”水平。

而对“慈善机构”和“宗教组织”的信任程度已接近“高度不信任”范围。本次调查结果反映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还在继续。

三、市民的人际信任状况

1.亲而信的格局继续保持不变

本次调查显示,市民在人际交往中最信任的是亲属和亲密朋友,其次是一般熟人,而对陌生人则高度不信任,有趣的是市民对邻居表现出矛盾的信任关系。

亲属信任程度排第一位。调查结果发现,市民最信任的还是家庭成员,为“高度信任”。这种对家庭成员极高的信任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独特信任,此将其称为“亲属信任”。

亲密朋友信任排第二位。对亲密朋友的信任同样接近“高度信任”水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亲密朋友仍然进入了个人的核心信任区域,处于个体信任圆环由内往外的第二圈。

一般熟人信任排第三位。对一般熟人、一般朋友、单位同事、单位领导的信任属于“尚可信任”。这种与一般熟人、一般朋友、单位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多是基于业缘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分析发现,市民对这种人际关系表现出了基本的信任,这种信任处于个体信任圆环由内往外的第三圈,是对人际圈最中心只对亲属和亲密朋友信任的补充,可以将其称为“熟人信任”。

陌生人信任度最低,为“高度不信任”。对网友的信任程度更低。市民对陌生人这样没有任何既往关系人群的信任,和对通过不可控的虚拟网络环境建立起来的网友的信任程度是一致的,都表现为高度不信任。在此将其称为“陌生人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对陌生人信任行为所承担的风险极高,低信任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调查中,市民对邻居的信任接近“尚可信任”。分析发现,对邻居的信任程度为典型的“熟人信任”和典型的“陌生人信任”这两种信任特征并存的状态。即在参加调查的市民心目中,邻居这个群体存在着两方面的特性,一种特性来自于因同居一地所形成的一种熟人关系;另一种特性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居住方式与交往方式的极大改变,使人们对邻居产生了像陌生人一般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信任中,就出现了有些人把邻居当成自己信任圈子里的人;有些人则对邻居有着极高的戒备。对邻居群体这种“信任矛盾”现象,相比中国传统社会“远亲不如近邻”的地缘信任,是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表现之一。

2.初次见面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问及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情况下会相信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在初次见面时,人们会相信那些具有名望或良好声誉的人,有50.4%的人选择此项。在初次见面时如果朋友介绍也更容易获得信任,有49.4%的人选择此项。有32.2%的人表示,如果之前从他人口耳相传的信息中听说过这位初次见面的人的相关信息,会对增强双方的信任有帮助。还分别有9.8%~18.2%的人认为如果对方有良好的业绩,或高社会地位/职位,或有难以取得的各种资格(如医师资格),亦或是高学历,也会在初次见面时为彼此的信任加分。调查中有15.6%和12.0%的被访者表示,如果初次见面的人是校友、同乡等有共同归属者,也会增加信任感。另有14.1%的人表示自己不会相信那些第一次遇见的人。

3.责任心、志同道合、理解他人是建立人际信任的三大因素

责任感是建立可信任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人格因素。本次调查显示,在建立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时,最看重对方的人格特质因素是“责任感”,有46.7%的人表示会与那些有责任感的人建立关系。其次分别有40.5%和32.4%的人选择了会与“可靠”和“正直”的人长期交往。接下来“言行一致”、“对人或事公平”、“体谅别人”和“坦率”等人格特质的选择率也达到了21.6%~27.0%。

志同道合是建立信任人际关系的关键行为因素。本次调查显示,建立可信任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因素是“个性合得来”,有49.8%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与我有相似的兴趣及偏好”,有43.4%的人选择此项,还有28.0%的人选择“与我有相似的思考模式”。有35.0%的人表示会和那些“会维护其他人的权利”的人建立关系,有29.0%的人愿意与那些“可以随时联系得到”的人交往,另有24.1%的人与那些“可以容易而且明确地沟通”的人交往,还有22.0%的人希望对方拥有“准时”的特点。

理解他人和自身水平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态度和能力因素。本次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建立中,人们最看重的是对方“理解别人心情”的态度,有61.2%的人愿意与那些能够理解别人的心情的人交往。口才也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因素,56.2%的人喜欢与“具有说服力”的人交往。“专业知识与能力”、“可以尊重不同的意见”、“领导能力”和“达成目标的能力”也分别有28.7%~38.3%的人选择。

四、分城市信任程度比较分析

1.各城市行业大类信任程度比较

(1)中西部城市市民对政府的信任高于东部

本次调查的中西部郑州、武汉、重庆和西安四城市对政府信任度的平均分为72.1分,比本次调查的东部京、沪、穗三市平均分65.9分高出6.2分。

(2)重庆市民对公共媒体信任度低

各市市民对公共媒体基本处于“尚可信任”水平。西安和武汉市民对公共媒体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郑州市民对公共媒体“尚可信任”。北京、广州与上海市民对公共媒体的信任属“尚可信任”,但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4.3分、9.0分和5.1分,降幅明显。重庆市民对公共媒体的信任度最低,为“不信任”水平。

(3)对公共事业部门信任度北京市民最高,广州最低

北上广的市民对城市公共事业部门的信任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北京和上海对公共事业部门信任高,属“尚可信任”。广州市民对公共事业部门的信任较低,属“不信任”。三市较2010年分别有3.3~6.1分的降幅。

(4)重庆市民对商业行业最不信任

各城市居民对商业行业的社会信任评价均较低。重庆市民对商业行业的信任最低,属“高度不信任”,广州和武汉市民属“不信任”。

(5)武汉、广州市民对非政府组织基本信任

本次调查武汉和广州的市民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程度最高,属“尚可信任”水平。上海市民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程度接近“尚可信任”水平。本次调查的三个北方城市郑州、北京和西安市民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水平属于“不信任”。重庆市民的非政府组织信任程度最低。

2.不同城市人际关系信任比较

总的来看,武汉市市民的综合人际信任程度最高,属“尚可信任”。郑州、北京、上海和西安的人际信任得分也同属“尚可信任”水平。广州市民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水平属“不信任”水平。重庆市民人际信任程度最低。

具体看,家庭成员信任各市都很高,平均为90.6分。

熟人信任北方城市高,南方城市低。其中北方郑州市最高,南方重庆市最低。

陌生人信任各市都很低,仅为27.4分。其中重庆市最低。

五、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1.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社会欺骗现象严重

信任经验是个人信任感的重要来源。对社会上守信/失信状况的判断也间接影响到个人的信任感。

七市市民认为我国社会欺骗严重。2011年市民对社会欺骗现象严重程度判断平均分为58.2分,属于程度“严重”。本次调查让市民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可能存在的欺骗现象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各城市市民估计的严重程度在49.7~68.0分之间,上海市民对社会欺骗现象严重程度的判断最高,为68.0分,广州最低,为49.7分。

具体看各种主要欺骗现象,广告、地产、食品、药品行业信任危机严重。

欺骗现象最严重的是广告,属于“非常严重”。

其次是房地产开发商或房地产中介的欺骗。对许多市民来说,一生最大的投入就是房地产,买房子耗尽了一家人一辈子的积蓄和心血。所以房地产开发商或地产中介的欺骗所带来的影响极大。本次调查中房地产欺骗严重程度属“很严重”的欺骗水平。

近些年,市民用来养命、救命的食品和药品行业危机不断,食品、药品行业制假的新闻常见诸报端。调查中市民对这两个行业的欺骗作假严重程度评分属程度“很严重”。

政府部门被看作是主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机构。市民对政府工作人员渎职或不作为的行为比较反感。本次调查市民认为公务员的渎职不作为现象的严重程度属“严重”。

对引导社会舆论的公共媒体,市民认为其欺骗现象“严重”。

对代表公众利益的社会团体中出现的欺骗现象的严重程度判断属“严重”。

市民认为陌生人欺骗现象“严重”。

2.社会欺骗影响社会信任

市民的社会欺骗感受对其社会总体信任、政府信任、媒体信任、事业单位信任、商业信任和非政府组织信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发生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如温州动车追尾、佛山小悦悦事件、扶起倒地老人被讹事件、房屋双卖和倒塌事件等。这些都影响到市民的总体社会信任。对社会总体信任影响显著的有陌生人欺骗、政府工作人员渎职或不作为,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或中介欺骗,越是感知情况严重的人,对社会总体信任程度越低。

政府信任受到对政府工作人员是否渎职以及社会团体的欺骗的感知的影响,感受欺骗程度越严重社会信任度越低。

媒体信任水平受到市民对公共媒体、社会团体欺骗现象严重程度感知的影响,认为这些情况越严重,对媒体越不信任。

对商业行业的信任显著地受到了药品行业欺骗、虚假广告、陌生人欺骗以及地产行业欺骗的影响,越是认为这些现象严重的,越是对商业行业信任度低。

3.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影响社会信任

本次调查中用“请问您认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乐于助人还是只关心自己”一题来测量被访者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市民认为社会上有一半多一点儿的人是乐于助人的,还有近一半人是只关心自己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那些认为其他人多是乐于助人的人,对社会更信任;那些认为其他人多是只关心自己的人,对社会更不信任。统计发现,这个观念对个体的社会总体、政府、媒体、事业单位、商业行业和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影响相关关系都非常强烈。

六、主要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1)2011年我国社会信任总体状况不理想。社会信任总体为“不信任”水平。

(2)我国社会信任水平近年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底信任下降的原因可能来自于频繁发生的公共事件,如温州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小悦悦等事件的曝光,冲击市民对社会的信任感受。

(3)我国社会欺骗现象严重,市民普遍有过被欺骗的经历。

(4)我国社会信任现状中存在积极因素。一是53.2%的人对社会“非常信任”或“比较信任”,二是市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高,三是市民对银行的信任程度高。

2.主要建议

(1)政府要做诚信的表率,做到信息公开、办公廉洁,坚决打击。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市民对政府信任较高。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公开力度的加强,民众对信息的掌握和理解有较大的提升,对的现象也愈加敏感和关注。所以政府要以身作则,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有效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进而对社会信任起到积极帮助作用。

(2)全社会有计划开展道德污染治理工程,下狠手打击假冒伪劣。制假贩假泛滥已经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影响。应建立起信用体制建设,规范诚信的奖惩措施,建立和完善个人与组织的信用档案,提高假冒和欺骗的成本,使社会信用运行健康平稳。

城市调查报告篇(4)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城市环境污染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对于受访者反应的种种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 ,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尽量使用可循环再用的日用品。还有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要爱护植物,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也是为保护环境献力量的一种做法。在个人方面要注意,平时不去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多参加一些环境宣传活动;时刻记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政府部门方面,应采取有力,有效,有法可依的方法,改变群众观念,开展少而精的宣传活动,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有一半以上人类活动的结果,我们人类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只有先保持环境,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是发展工业的前提,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可能说等到环境被破坏的无法治理的时候才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知道加强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观念,保护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奠基性工程。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城市调查报告篇(5)

一、问题及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但用高标准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在城市规划和硬件建设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前几年财政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该更新的没更新、该改造的没改造、该完善的没有完善。槐里路、金城路、南关西路排水不畅,雨涝季节常常出现“人工湖”景观,最深处达1米多;公厕数量有限,卫生条件差,群众反映强烈。城区内包括几个居民小区至今没有一个公共停车场,所以随着近年车辆剧增,车辆无序停放,街道也显得十分拥堵。

(二)在城市美化方面:作为西安卫星城市,又是全省三个县级市之一,城市的基本卫生和基本秩序比较到位,但城市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档次不高、特色不够鲜明、城市美化水平偏低。特别是城区主要街道风貌差,次要街道立面视觉效果差。街道、广场安装的路灯、景观灯档次不高、缺乏个性。加之城区的绿化面积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东城区),老居民区和城中村脏乱现象突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美化效果,不利于提升城市品位。

(三)在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方面:我市城区农贸市场仅为3个,截止目前按照有关标准,改造相对比较合格的也只有1个,其余2个农贸市场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设施简陋,功能不全。由此引发的市场暴市、以街为市(西南巷南端的饮食马路市场、影院路的菜市场等)脏乱差,堵塞交通等大量城管问题,菜农卖菜难、市民买菜也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在市容市貌方面: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店门前随意堆放垃圾、倾倒油污和废水、乱张贴广告和标语、乱写乱画、借助树木违章搭建和悬挂物品、损坏公共设施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店门前随地吐痰和乱扔瓜果皮核、烟蒂、纸屑、攀折树木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三是店门前乱设灯箱,非机动车辆停放无序,流动商贩乱摆摊点等现象较为突出。

(五)在市民综合素质方面:一是在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荣誉后,个别部门有松动厌战情绪,特别是一些社区、居委会对城管工作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二是市民综合素质偏低,特别是大量流动人口加入城市,由于缺乏卫生意识和城市意识,随地吐痰、乱扔白色垃圾、乱摆摊点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发展成为城市管理尖锐的对立面;三是部分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不强,家园意识不够,对城管工作漠不关心,对违反城管规章的违章者不仅不制止,反而加以同情,站在执法的对立面,影响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原因及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状况,其原因及分析如下:

(一)城管宣传的氛围不够浓厚。“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城区居民既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又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居民城市意识淡薄,对城市管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行动上不够自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在宣传方面力度不够,无论是管理职责的宣传,还是执法活动、为民服务等工作的宣传,没有形成一个全覆盖、高密度的宣传网络,致使很多执法活动和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城市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城市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管理工作尚未引起城区居民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建轻管倾向,认为管理工作是软指标,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设施相对薄弱。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原有规划、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了城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沿街楼、沿街店铺过多,极易引起门前乱停乱放、店外经营、乱扯乱挂等现象;二是城区道路两侧没有足够空间停放车辆,致使车辆乱停乱放,治理工作难见成效,特别是几个大型商场超市,占用人行道停放车辆,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三是城内功能齐全、管理到位的农贸市场数量有限,部分小型市场、马路市场取缔难度大;四是“城中村”较多,尤其是沿街房屋参差不齐、破旧不堪、建设档次较低,制约了城市品位的提升。

(四)机制不够健全。执法机制上,体现在罚款收费执行、乱停车辆处罚、噪音污染查处等方面,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造成专项执法工作难以破题;管理机制方面,体现在“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上,缺乏有效的抓手,致使“门前三包”责任制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城区驻地街道办、社区的管理职责还需进一步明确界定。

(五)执法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增强。部分执法队员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与构建和谐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执法方式、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创新意识,不符合当前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动服务意识不够,个别队员工作上责任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足,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工作效果。

三、建议及对策

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奉献”的思想,就要做到虚事实抓、事实真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绩效,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管理之路,构建城管与城市的和谐。

(一)从狠抓公共设施入手,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落实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市城管委协调指挥、检查监督、综合议事等作用,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定期组织检查、分析城市规划、建设、改造、管理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及本市实际,建设2至3个公共停车场。住建局要在居民小区,尤其新建小区停车位、停车场的规划建设方面严格把关,防止功能异化,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为重点,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规范停车秩序。与此同时,在城区还必须建设一定数量条件好、功能全的公厕,充分体现人性化城市的理念。三是合理布局,并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自建几个设施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净菜市场、瓜果批发市场及饮食“一条街”,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疏通了城市交通,更为重要的是规范了饮食摊点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条件,消除了老百姓饮食安全隐患。另外,重新设置旧货交易市场,使粮食路真正整洁起来、亮丽起来。四是从彰显个性,突显汉唐雄风的角度出发,要在以加快公厕建设、景观照明、路灯照明、路牌设计、交通标识牌、城市的立面造型、色系要求等配套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公用市政设施档次,实现城建城管新突破。五是下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方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克服困难,解决如槐里路、金城路、南关西路等城区多处路段排水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下势立茬开展“噪音扰民”、“黑车宰客”、“非法营运”、“街道飙车”等各类专项整治,维护城市形象,消除城区交通安全隐患。

(二)从落实“五项”制度抓起,彰显城市魅力。一是落实常态化教育引导制度。坚持宣传、教育、引导机制的常态化,进一步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常态化、制度化,始终做到政府网站开辟专栏,电视上举办专题,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氛围。二是落实执法责任制度。在加强执法队员业务学习和素质提升的同时,按照“局管面、队包片、队员包段”的分级管理模式,对执法人员实施“定岗、定路段、定时段、定责任”的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城管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严格执法程序,落实管理责任,规范处罚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三是落实执法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对内要发挥执法督察的作用,监督检查执法队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文书档案情况,定期组织法规业务培训,实施内部绩效考核、按时发出督察通报等。对外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对机构分布、办事流程和职能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法时限、执法结果等内容向社会公开。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辖区主动征求不同层面的批评意见,努力实现信息畅通、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多赢效果。四是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考核办法,建议由市三创办办牵头、城管执法、财政、住建、卫生、食药、工商、教育、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每月进行一次“门前三包”工作大检查,形成“一次提醒、二次曝光、三次通报”的工作机制,对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彰,对落实不力、门前环境卫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城区企事业单位、社区、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建筑施工现场、车站的管理单位以及其他组织要继续坚持环境卫生每日小扫除,周五大扫除,每月一自查的管理制度。五是落实城管执法保障制度。针对部分执法职责还存在“履行难”等问题,要建立违章车辆查处移送和执行机制,做好违章车辆的锁档和执行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建设、城管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信息,规范城区建设,加大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力度;建立处罚案件执行机制,对拒不执行的违法案件,由城管执法部门及时移送法院,由法院依法强制执行,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城市调查报告篇(6)

XX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

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

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

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

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1.35%。

年轻人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

XX大学教授张颐武

对青年人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特的一面,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体事件时,眼前的生活经验常与他们原有的理论脱节,他们选择的结果会背离原来学到的道理。这是价值观和日常具体事物两个层次的问题,体现出年轻人的人格两面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青年用原来学到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经常成为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抽象地教育学生,忽视了把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当这些离开学校的年轻人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把原有的道理忘在一边,他们还无法很好地掌握抽象与具象间的平衡。

对这种脱节不必过分紧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弥补人格的裂痕。具体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在正在开展的礼仪教育,我们就可以从恰当掌握身体接触的距离着手,通过掌握规则,把这些东西内化成为自身的精神。

青年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

青年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往往面临许多来自内外部的压力,能否适应压力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总的来看,当代城市青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经济方面的压力。其中,选择工作压力的人为437人,比例为42%;选择没有压力的人为269人,比例为25.9%;选择经济压力的有161人,比例为15.5%。

压力能够激发斗志,也可能威胁人的健康,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压力。调查中可看出当代城市青年对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同时,他们面对压力多数人能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去调节自己,缓解压力。

面对压力,八成人能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己,缓解压力,而不是选择向社会发泄的方式解决不满;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11.4%的青年选择退缩逃避,17.3%的青年束手无策。

加强社会的支持系统 减少工作压力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

工作成为年轻人主要压力与问卷调查的人群有关。因为参与调查的人,大部分是刚上班或工作年限很短。对这群人而言,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作会一直是他们的主要压力。

从目前看,几种就业压力在现在聚合了:一部分是新增就业人口,也就是说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就业,另一部分是城市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第三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也需要在城市中找到位置。因此可以说,今天的年轻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而且这种压力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大的缓解。

既然压力是存在的,如何缓解压力应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年轻人自身可做到的是要不断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选择,甚至具备一定能力后可赢得更多的机会。但缓解压力更主要的需要全社会整体运作。我一直强调应加强社会的支持系统。街道、学校、社区、社会团体、政府都应加入支持系统中,通过系统我们可以监控各地的就业情况,实行有效疏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对缓解年轻人工作压力是最有效果的方法。毕竟青年人自我充实只是个人行为,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给予年轻人最有力的支持。

“有兴趣”成为择业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当今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依据被选率从高到低排序的前5项分别是:有兴趣(62.4%)、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41.6%)、有挑战性(40.9%)、福利好(28.2%),而稳定(17.7%)、靠实力晋升快(17.5%)则排名靠后。这说明,青年们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寻求发展的阶段。这说明当下年轻人更加注重开发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促使青年择业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稳定的重要性则大大降低。

在未来角色设定方面,最受当代城市青年关注的角色有高级管理者/经理人(17.6%)、行业/技术专家(16.3%)、教师(12.2%)、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者(11.9%),从这一点来看,城市青年对于未来的设定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择业理想化和现实化存在矛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沈杰

调查结果体现出,当下青年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手段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了寻求发展的更高阶段。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已经成为支配青年择业的重要因素。归根到底,这是中国从温饱型社会进入到小康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在温饱社会,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对于职业的“社会地位高”、“稳定”、“有权力”这三个因素的考虑排序不高,说明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很少有那种传统的对单位依赖的心理和官本位观念。这表明,随着人们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增强,“铁饭碗”意识逐渐减弱,青年更注重的是职业所能提供的个人发展前景,而不是守护着一份牢固的工作本身。

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但最受当代城市青年关注的角色却是高级管理者和经理人。这说明什么呢?前者测量的是青年人的价值认同感,后者测量的是青年人的实际选择。测量结果说明虽然青年人非常理想化,但还是要面对现实。

将兴趣和金钱结合起来的工作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很多人现在还无法实现。无法实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我们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如果可以将兴趣和金钱结合,可能这种择业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消费观念

具有明显的享乐取向

当代城市青年具有独立的消费能力,每月平均的总支出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这一范畴,每个月消费在1500-1999元之间的占16.8%,每月消费在2000 -2499元之间的占11.6%。

由于多数人刚开始工作和社交,所以,在消费上以吃喝玩乐为主导,而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开支几乎微不足到。在消费支出中,餐饮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3%;用在化妆品和服装上的消费排名第二,所占比例为12.1%;用在娱乐、交际和影视方面的之处为10.9%。而学习和书籍报刊杂志的消费则比较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3.4%。

城市青年的消费观念具有时尚和理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追求流行,喜欢名牌,重视产品质量,喜欢独具风格的产品。如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的比例达52.9%,喜欢追求流行和时髦的占35.7%。同时,重视品牌和产品质量也是这批青年共同的消费特征,61.6%4的人愿意多花钱购买高质量的物品。

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开销有所控制和把握,不会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愿冲动性的消费。40.2%的被调查者每月都有储蓄,47.2%的人能达到收支平衡,只有5%的人经常借债。

加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石绍华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商品、广告、媒体正向全世界渗透,中国已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今天年轻人的支出主要用于吃喝玩乐,他们受消费主义文化观念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这一点很重要,而具体的消费比例相对不那么重要。

很多人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思考和批评,如“构成了价值的等级秩序的制度保证”,“掩盖了收入的不平等”,“带来环境恶化”等,这些是有关社会、环境、道德伦理的;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2000年我们曾对未成年人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发现,消费主义倾向越高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越不愉快: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消极情绪较高,对他人较不信任,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有问题。

不论从大局看还是从个人看,在年轻人中加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91.5%的人表示以后会要孩子,而且33.9%的人认为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比较合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生男还是生女不再关心,调查显示,年轻人对女儿的喜爱超过儿子,13.6%的选择喜欢女儿,11.9%的人选择喜欢男孩,74.5%的人认为男女无所谓。他们认为生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增添家庭的生活情趣、拥有爱情的结晶、使自己成熟。赞同“养儿防老”观点的只有不到20%。

青年中有60%的人愿意自己抚养孩子。他们对子女的养育问题十分关注,认为教育孩子不再是女人的事(62.4%)。与父辈相比,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86%的人认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子女“过度关注”的倾向,约40%的人认同“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调查结果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

《父母必读》杂志的主编杜廼芳

造成城市青年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重男轻女”的观念是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在生产力低下、劳动方式落后的年代,人们主要通过高强度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因此,男孩就是家希望。现在,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一代父母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可能更注重后代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生活方式,更关注他们是否快乐,将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等等。子女早已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而且,就当代城市青年目前的切身感受来说,男孩女孩已经不是他们家庭幸福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后代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长,个性能否得到发展,是否能够得到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查反映出的结果和目前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晚婚晚育成为普遍现象

当今城市青年的婚恋观念仍保留中国人传统的特点,但对网恋、婚外情、婚前会等非传统的婚姻观念,不少青年也能接受。

认为网恋可获得真正爱情的达到25.2%;赞同婚前有34.8%,明确反对婚前的仅为25.9%;33%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外情是可以理解的。

择偶观念已打破传统的“门当户对”,如今的青年在择偶时,比较关注对方的人品以及两人是否相爱和投缘等因素。除此之外,男性对于女性的身材相貌更加关注,而女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仍会考虑对方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晚婚已成为当今青年中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男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女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则为27岁左右。晚婚的结果必然是晚育,被调查者中打算要孩子的年龄平均为29.7岁。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

《婚姻与家庭》主编左心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天的年轻人对情感和性采取比父辈更加开放的姿态。虽然对于婚前和婚外情不应提倡,但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不能给年轻人框定一个范围,告诉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以往“自我禁锢”发展到“自我约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面要做的是引导而不能横加指责。

虽然行为上年轻人越来越开放,但其实现在人与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这也是为什么青年人结婚越来越晚的一个原因,当然此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更加注重个人发展,更加注重自我。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人越来越不容易相信别人,自然在情感中不容易投入。他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爱的能力。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索取,像调查结果体现的那样,男性看中女性外貌,女性看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年轻人其实不懂得爱的本质。

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别人负责是年轻人应达到的境界,虽然很难,但需不断努力。

八成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谈到将来时,预期“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的达到八成,占到81.5%。其中,乐观程度最高的是健康状况,达88.1%;其次是人际关系,达76.6%,即使是排在最后的学业和工作前景,也被72.9%的人看好。

对于眼下的生活,55.2%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大家目前满意度最高的仍是健康状况,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81.6%,在人际关系方面,这一数字达到76.6%,满意度最低的仍是学业和工作前景,但即便如此,也有50.4%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但显然今天的年轻人仍然非常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62.4%的同意这一观点,持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意见的则占12.53%。

针对自身最关心的问题,前三名依次是人际关系、未来发展和经济收入。其中选择人际关系的达53.2%。但对“知识”积累的关注率相对较低,排名仅居第七,比例为16.4%。“思想/精神品质”则更不被大家关注,它的排名仅为倒第三名,关注率只有11.3%。

这一代年轻人与上代人乐观原因不同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张建新

从总体来看,当代城市青年对对于目前各方面的评价总体是良好的,同时,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均高于当前的评价,可见,当代城市青年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一代,这种乐观和积极也与我国现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一代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的乐观不同。我们刚从“~”中走出来,国家百废待兴。我们之所以对未来乐观,是因为思想开放带给了我们希望。而今天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社会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

虽然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文化上的转型总是落后于经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62.4%的年轻人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个问卷是在高校进行,一定不会有这么高的比例。

城市调查报告篇(7)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对于受访者反应的种种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 ,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尽量使用可循环再用的日用品。还有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要爱护植物,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也是为保护环境献力量的一种做法。在个人方面要注意,平时不去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多参加一些环境宣传活动;时刻记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政府部门方面,应采取有力,有效,有法可依的方法,改变群众观念,开展少而精的宣传活动,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有一半以上人类活动的结果,我们人类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只有先保持环境,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是发展工业的前提,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可能说等到环境被破坏的无法治理的时候才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知道加强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观念,保护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奠基性工程。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