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6:56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场所精神人性场所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城市活力的丧失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要挽救城市活力,必须真实的体验城市人的生活。

当今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打破了人们原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空间参与性的缺失,城市活力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逐渐被忽略,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城市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在西方,中世纪城市广场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户外交谈、聚会、进行庆典等,共享“公共生活空间”。在中国,街巷空间、集市聚落作为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存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阶段的城市及聚落由于为人们所使用而独具魅力,有些至今仍然是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快速传播且覆盖范围无所不及,人们的社交与公共活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也不再需要从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获取信息,“非场所的、虚假的公共领域占据了我们的城市空间,我们频繁地经历这种区域和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以某种社会的伪装会面,加速的穿过场所,而不是体验场所;并且在这种场所中几乎不存在相识的可能性。非场所性的消费地方和交通区域鼓励无思想的行为和单调不变的行为,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供人们停留,观看比场所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客观上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尽管城市化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当代生活的私有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公共空间的部分功能“过时了”,但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空间对当代生活来说是否真的就不再重要了呢?

在相关理论和研究中,以往城市形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确认,但却不够重视以往城市的功能或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洛杉矶市市政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费弗(Micheal Fever)所说:“在一个像洛杉矶那样的分散型城市里,人们常常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孤独,依赖于汽车……我们渴望步行的生活。人们正在寻求摆脱汽车的方式,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城市中心”(摩根 1996,P.59)由此可知,人们对公共生活空间仍有诉求,公共生活并没有消失,人们渴望并正在寻求更高品质的空间,能够在其中自由的体验场所、享有愉悦的心理感受。

诺伯格―舒尔茨在力作《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独特性格的空间,自古以来,场所精神就被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妥协的有形事实。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将场所特征视觉化,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供人们居住”。他提出,建筑要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场所精神”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同样适用。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来说,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就是创造一种空间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各项行为活动获得舒适的、自然的、亲切的、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场所里,人们赋予寄托和希望并以其为归属,场所感是公共空间必须具备的特征,失去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场所意义。

找回城市中被遗忘的公共环境空间,重新规划和有效利用场所,人性场所无疑使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它能够引导我们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从本质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独立课题,人性场所的研究对象是普通民众而非精英阶层,探究寻常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随意的使用场所以及自由的体验空间,呈现的是大众和全面性,也这正是被以前的建筑学、规划学所“遗忘”的方面。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场所来展示自我,进行社会活动、创造文化,这些就需要空间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情感内涵,公共空间设计若要增强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那么了解人的知觉和感知范围、感知形式是一个先决条件,尺度感是否宜人直接影响着使用者对场地舒适性、归属感等的感受。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而言,凯文・林奇提出,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美好的景观应该能够唤起观察者脑中强烈的印象,他认为小尺度空间的可达性和可控制性都适合更好的体验,形成场所精神,所以他建议的尺度是25―100米,杨・盖尔则建议是70―100米。在实际设计中,根据霍尔的近体学理论,他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在进行空间的规划设计时,把握尺度的宜人度,划分场地设计高差,放置小品或者街道家具等,便能够丰富空间,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形成空间内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氛围。

空间和使用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为人们提供户外、街道活动的场所,但这一点在现实环境设计中却常常被设计师们忽略,例如在交通空间中人们习惯“抄近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合理布置空间,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穿越场地的机会,从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构图成为追求,缺少了人性化的设计环境就会变得没有人气。不同的空间根据不同特点而性质不尽相同,但每个场所都应具备功能,人们的各种活动应当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尊重、满足和支持,因为人的参与公共空间才不会失落、不会被人遗忘。

结语

C・亚历山大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根本上是由那些不断重现的生活事件所组成……它和我们的生活场所密不可分,而它们互相关联的原则,则由我们的文化来决定和维持,并保持其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是供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如果缺乏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和一定的场所精神就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空间的场所意义也不复存在。现代城市设计,应在空间上追求人物一体,从本质上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塑造安全、休闲、交往和回归自然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空间,推动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杨・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公共绿地;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 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1999(2).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3)

关键字: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特征

一.引言

公共艺术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一切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式都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作品经常是构成一处特定景观环境的主体和视觉的焦点,在空间形态、比例、色彩、质感、人们情感等方面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构成与建筑及人居环境之间的完整。公共艺术只有与城市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协调一致才是最适宜的,从大环境和系统的角度认识公共艺术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二.公共艺术的形式

公共艺术景观除强调它的公共性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以外,在价值上,还尊重不用的文化差异,体现出多元丰富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视觉上的审美,还强调了趣味上的“正面性”,功能上的“纪念性”等特征,在作品形态上,也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是让艺术作品走向公共空间

走出美术馆,走出工作室,让个人的“架上”作品走进公共空间,成为让公众共享的艺术。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流程,使艺术成为真正公众艺术。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时候只要是一个好的创意,就会吸引众多艺术家和公众来积极参与的。

(二)走向生活的艺术

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不仅仅是视觉审美上的协调,也是与这个生活环境的协调一致。在早期,艺术的出现被看作是高雅的艺术、富人的天堂,公共艺术的产生使艺术从工作室、展览馆走向大众。一方面,它的表现越来越贴近生活,充满平常生活的情趣;另一方面,他所用材料也更加平常和廉价,表现的内容充满了生活的幽默感。在法国巴黎的5月、10月,很多艺术家会集中开放自己的画室,供人们参观欣赏,很多艺术家都利用了廉价的材料,表现的十分有个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三)以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的形式出现

以这种面貌出现,为它们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这也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常见方式,具有雕塑的形态,又丰富了原来意义上的内涵。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规划师精心布置的,公共艺术几乎都不会以一种孤立状态存在于环境中,通常都是与周围环境组合在一起。公共艺术以视觉要素的形式出现,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对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斯图加特,它是一座山城,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因此道路上的雕塑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些雕塑造型的顶部具有一定的识别性。

(四)壁画与玻璃艺术

壁画可以说是艺术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最早形式。在欧洲,建筑壁画应该是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第一步,很多国家都有过推动自己的公共艺术的政策,例如,在法国,为了不拆毁旧的建筑,艺术家在这些建筑立面上进行绘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品形象和品味。在国外很多城市街头,都能够看到很多这种描绘生活的写意艺术,使人感到欣喜、惊讶和浪漫。

(五)在时间上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

随着公共空间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艺术家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所以作品的坚固与地点的固定越来越不受艺术家的喜爱。公共艺术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相对于传统雕塑的永久性更具有灵活性,它们只存在于某个时间段和地点。例如法国巴黎一件被冰冻住的衣服,冰慢慢融化,好像在传达着:我们终于可以在某个困境中挣扎出来,可是要慢慢等待,这决定于周围的环境,好像自己无能为力,这个等待的过程就实现了艺术家的观念。如果去欧洲旅行,也会看到很多很好的街头艺术,它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乐趣。

三.公共艺术的特征

(一)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

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用、普遍适应的艺术,它是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的。

(二)公共艺术应引入社会学

公共艺术景观强调了公共性,是与社会、公众、空间相互作用实现的,它的方法和观念首先是社会学的,其次才是艺术学的,只有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才是一种可能有效地艺术方式,它的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

(三)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公共艺术景观场所的设计受到多方便的影响,其中艺术家受环境影响和对城市认识、价值取向都会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所以这些作品都是个性鲜明的,是艺术家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四.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放性使公共艺术景观涉及到全民的生态意识,涉及城市用地、水资源绿化等众多环境,涉及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涉及到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体现的生态、人文意识使得很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的和谐。

(一)绿色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实施,绝不应脱离对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思考。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很愉悦生命精神的环境,而仅是纯粹的艺术物件,或者以破坏和失去前者为代价,那么艺术的魅力及其内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细心地将公共艺术创作设计,融入到其地区的生态及景观维护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遗产

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与本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是分不开的,它建立在城市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基础之上,并对自然和人性深度关怀。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中心区域及广场,而是使其在城市分区规划中融入,成为不同形态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迁,给我们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这些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五.结语

现代的公共艺术景观范围更为宽广,是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甚至整个大地都能成为其展示的舞台,也体现在景观规划师、城市建筑学和艺术家之间的融合。公共艺术景观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融于和属于整个城市,设计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公共艺术景观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3.8.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4)

长春市地处我国松辽平原中部,是东北亚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东北通往大陆腹地枢纽地带。该城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年温度变化显著,尤以银装素裹的冬季美景为最大特色。长春市区海拔在 250-350 米之间,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平原,东高西低。伊通河贯穿城市南北,作为长春的母亲河,风景秀美、环境怡人,流经长春市多个城区,是难得的自然景观资源,成为代表长春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景观。

2 地域景观与文化传统

长春充分利用冰雪优势,结合天然的环境资源,开展冰雪旅游和冰雪产业。长春冰雪旅游节、瓦萨国际滑雪节等集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于一体,已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同时融入冰雪雕塑艺术、冰雪摄影、民俗展示等文化要素。近年来,在影视产业发展的推动之下,长春表演艺术逐渐形成集团式发展。地方戏曲“东北二人转”在民间流传广泛,地方舞蹈“东北大秧歌”也从民间走向舞台。长春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浓郁的关东民俗、萨满文化、高丽风情等构成了长春的民俗与民族特色。这些带有显著的地方色彩的民俗要素是构建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风景。

3 地域景观与地方产业

汽车制造业是长春城市人文品牌,以汽车产业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汽车文化、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健全。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曾为新中国拍摄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影视产品基地。此外,长春大力培育会展产业,目前建有大规模的国际会展中心,并已经建立了“城市雕塑作品展”、“农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展会品牌。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现具有强大的玉米加工及化工醇生产能力,鹿茸等鹿产品一直是长春的品牌之一[1]。长春正在逐步树立以科教带头、多元文化共荣的城市人文气质。

4 地域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4.1 居住空间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曾为新中国拍摄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影视产品基地。长影世纪村位于长春市中心区朝阳区,建于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由红旗街、湖西路和两条规划路围合而成的区域内。整个居住小区面积 20.5 公顷,绿化率 40%,临近红旗街商业区和南湖公园,畅达多条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小区内的公共绿地中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介绍电影文化以及电影发展史,主要景观节点有多组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电影为背景,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该项目将房地产项目与影视文化相嫁接,创造复合型地产,旨在建造中国独有的超大型影视文化社区,弘扬影视文化,服务回报于社会。

4.2 街道空间

长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特色街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共鸣,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2]。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代表,始建于 1907 年,街道两旁至今保留着许多时期建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街道两侧各个历史时期特色建筑由北向南绵延分布,是积淀城市历史、体现现代建设、引领未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街路。近年来,长春市对这一路段上的 42 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恢复,并对其街道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后,此段街区的面貌有所改观。该街道将打造成为东北土特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吸引各地游客,促进旅游消费,推动商贸发展。

4.3 公园空间

长春的城市公园较多,这些城市公园既是集中的城市绿肺,又是所在城市区域的景观中心,遍布市区的各个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公园占地约 92 公顷,是一个集当代雕塑艺术、展示世界雕塑艺术流派的主题公园,公园不但秉承体现了现代雕塑的文化品味,还将园林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是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一座现代城市雕塑公园。在规划上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造园学说以及现代规划理念相结合的构思,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主入口大门及两侧弧形引导墙,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相得益彰。不对称的景观广场,运用巧妙的轴线转折,通过拱形桥与主题雕塑遥相呼应。公园内荟萃了全球 100 多个国家顶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之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已成为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天地。

4.4 广场空间

长春城市广场受到“中心放射”的道路格局影响形态呈圆形。长春市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长春市的城市标志之一。文化广场位于长春市的城市中心区,总用地面积 21.25hm2,东西长约 469m,南北长约 453 米。广场的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成为一体。中心广场中央建有 37 米高的主体雕塑“太阳鸟”,借用了中国古代神化传说的内容,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太阳鸟这一形象,以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 1 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及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道路用地,总面积 40000 平方米,还饲养了 3000 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市民休闲娱乐广场。

5 结束语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亲水景观滨水区亲水性水景景观设计亲水活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滨水环境是指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的空间区域。是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之一。

滨水空间的特征具有(1)开放性亲水空间应该是所有人可以使用的对象,必须遵循开放空间的原则。(2)可停留性空间的活力不仅取决于其中的人数,也取决于人们停留的时间,如果人数不多但停留时间长也会增强空间的活力。(3)多样性鉴于亲水活动的多样性,亲水空间提供活动场地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提供不同的活动空间。并且提高人们可参与性,增强空间的吸引力。(4)可达性可达包括行为的可达、视线的可达和心理的可达。容许人们到达、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5)可参与性滨水空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空间的积极性,强调人在其中活动,以及活动对于空间的意义。

滨水环境根据其概念分为三种类型:滨河型、滨湖型、城市湿地。

(1)滨河型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河流”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水道”。我国这一类型的滨水空间占大多数。

(2)滨湖型一般指较大的湖泊或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工湖的滨水地带。这类湖体水面大都比较平静,水位都较为稳定,比较容易形成亲水空间。

(3)城市湿地城市湿地为位于城市区域内的,受到城市活动影响,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气。

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1)自然景观:包括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生物等。(2)人工景观:包括构筑物、堤岸、亲水设施、码头、游步道、广场、小品设施等。(3)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地域文化、城市记忆等。

滨水景观设施是指依托于水体建筑的,满足观赏者使用或供人观赏的小型设施,包括水中汀步、水中树池、临水平台、下水踏步、码头等。

(1)水中汀步水中汀步指设在水中供人通行的石块,一般由天然石材或混凝土制成,其形状材质千变万化富有美感。(2)水中树池水中树池是指设在水中的种植池,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增加环境层次。(3)临水平台临水平台设在水边,供人休息、观赏。设计时应精心考虑通行路线及周围环境,使人有景可观。(4)下水踏步为了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在堤岸线上选择合适地段,将其设计为阶梯状踏步,以供人沿阶而下近距离观赏水景。(5)码头及其他小型水景设施

滨水地段亲水景观塑造的方法体系,其中包括滨水地段的空间塑造、利于亲水的驳岸形态处理、可参与的水环境设计、景物塑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滨水地段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线性空间和节点空间。滨水地段的整体空间特征是呈线形分布,通常长度延伸几百米甚至几公里,而宽度只限于水岸交界的几十米范围内。

线性特征符合水域空间的自然特征,表达了一种方向性,具有运动、延伸、增长的意味。提供足够长度的滨水步行空间是满足运动的首要前提。

节点空间也可认为是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尺度较小的节点空间。但由于形态、区位、建构方法等的不同而使节点空间独具特色,从而往往成为更有吸引力的空间。在滨水地段,动态人流往往大于静止人群,人们更喜欢沿着水边走动,无论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还是由于环境的支持,但运动的人需要休息,不停浏览扫描的视线也需要有停顿点。因此,在适当的地段,打破连续均质的线形空间而设置的一系列节点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沿水的堤岸应设计成无阻力的流线型,避免平直、减缓流速,减小水浪。避免出现生硬突然的转折,以免产生紊流。

在近水岸的地段增设一些必要的设施和进行适当的景观处理,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要素一一水,提供一些人与水更为接近的场所,为人们参与到水环境中,发生深层次的亲水行为提供可能。水是天然的帷幕和背景,面向水较大面积的水面可以形成更加完整的景观,并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戏水活动。将平台伸入水中,使人更加感受到水面的开阔,并体验到水浪袭来的惊喜。事实表明,在近水岸一些凸向水中的部分,非常吸引人。

在景物营造中绿化方面,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

在景物营造中场地的设施有:(1)围护设施围护设施的形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亲水程度。对于不具防浪作用的栏杆,除下部为防止儿童落水而严密外,则应尽量做到通透。由于安全因素,高度不宜低于l.lm,但在800mm到900mm的高度应增设一级扶手,从而使人在行进和驻足时都能很自然的接近栏杆,有所依靠,更利于观水。还可以有一级供踩踏的平台,可以很窄,紧贴栏杆底部,高度300mm以内,以方便儿童观水。不宜采用软质铁链之类材料,只会减少依靠的范围。(2)休憩设施最有效也最实在的休憩设施是各种形式的座椅。滨水地段的座椅应该连续不间断地布置,消除步行者的疲劳,也为丰富活动的发生提供条件,从而延长人们在水边的活动时间。(3)雕塑在现代都市空间中,雕塑作品作为人与空间环境进行交流的媒介和情感信息的载体,具有改善空间视觉质量,提高空间的文化品质,使空间变得更有意义的作用。滨水地段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具有“单纯、空旷的背景,”为环境雕塑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水面铺装对水体表面进行适当的装饰,我们称其为“水面铺装”,应该是一种操作性强的可行办法,如铺在水面的彩色帆布、水中飘浮的甲板、木桩等,对景观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本土木学汇编,滨水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滨水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丹麦〕杨•盖尔,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低碳化建设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建设的理念

“低碳”一词进入景观设计领域是在21世纪“低碳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说法,也就是对可持续景观提出了更加明确和量化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景观也不是直观的反映在降低碳排放量上面,而是对一种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形式的追求。

低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低碳技术,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一个手段,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同时在景观材料,施工建造和景观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低碳发展、清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建设格局

(一)将城市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格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不断损毁,山脉被开凿,河流被改造,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本身变成了一个超大型能源消耗综合体。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建设格局首要任务是保持自然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应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中,使城市变为生态系统的板块之一。此做法的意义在于使自然景观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主体,免于受工业思想指导下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中对材料、能源、人力、资金等过度消耗。

(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消解公共空间景观使用壁垒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支撑。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小农意识的存在,城市中的绿地系统经常以条块分割的单位形式存在,不同大小的分散化绿地景观常被管理于各单位围墙之中,不对外界公众开放。部分城市公园采取门票收费的方式管理运营。这些城市绿地的管理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使用壁垒。市民若想享受自然景观需要外出远行,增加了城市系统的能源消耗,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增高,与城市低碳化建设相违背。因此,城市中单位和公园的绿地系统应该向公众开放,纳入城市公共景观中,使之成为市民日常

(三)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应该加强对城市湿地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城市周边的湿地系统正面临萎缩,城市碳排放造成的热岛效应加剧了湿地系统的水分蒸发,而城市扩张对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已严重威胁湿地系统的地下水补充能力。湿地系统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能有效改善调节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发展同时具备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改善功能。城市中的湿地系统能为多种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对于净化空气环境,缓解旱涝灾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首先需要保护湿地系统避免继续遭受人为破坏,其次应着手恢复和发展湿地系统,充分认识并利用湿地系统对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设计方法

低碳型城市景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尊重场地的属性,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实现低碳化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对于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索: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特征,设计施工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和地理结构的破坏,尤其要注意保护和继承好自然地理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独特景观。从低碳建设的理念出发,也要先根据对不同地域的分析做出最适合次独特地域的景观。例如在山地基础上进行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适宜依山随势设计登山台阶,步移景异,此种方式的景观设计既能够建设出理想的景观效果,又能节约建设成本。笔者认为,合理的节约建设开发成本,是低碳理念精神在城市建设成本控制上的应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物料要低碳化,建设理念也应低碳化,不能只追求景观展现和忽视了建设造价。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设计低碳化的景观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同时它们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景观,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对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设计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自然林地的保护设计。例如在城市公共景观中自然存在的水体,设计者应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最佳的设计方式是使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设计者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但应尽可能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达到景观预期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成本费用,还能做到城市景观与城市自然形态相得益彰。同时城市公共景观低碳化建设中,科学合理的利用风、光、水等自然资源,有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低碳化的目标。

(三)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公共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应用先进的低碳科技技术,例如在低碳科技下的雨水回收、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土壤保护、太阳能利用等。在城市水体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中,可采用生态驳岸、人工湿地、动植物污染处理、水体自净等技术。例如生物港野生漂浮岛是一个漂浮的栖息地,它通过组合多种经过特别挑选的植物和大面积的培养基,以及一个专门的微生物和通风系统来有效地维护水道健康。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水花园、河流、溪流或废水,以消除过剩的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公共景观能有效的节约各类能源、资源,同时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废料,为城市市民提供和谐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与自然生活环境。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低碳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城市建设中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未来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者的职责所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绿色环保设计的焦点会聚焦于低碳化建设。当前,以低碳理念为主题的各类环保景观,尤其是以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景观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方向。以生态公园作为起点的城市低碳建设,将逐步影响到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笔者认为,只有将低碳化的理念准确理解,并在低碳化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战略格局到建设选材,直至达到设计效果的各个环节全程施行低碳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才能取得低碳化建设的胜利,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的大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华等.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

[2] 吴叶.从低碳环保角度看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布局[J].教育观察,2010,9.

[3] 于杨.浅谈透水性铺装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4] 王贞等.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景观 水资源 生态资源

一、 城市公共景观的价值及体现

我国工业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大城市中现代服务业的兴起,稀缺性城市公共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把城市公共景观看做一个媒介,通过它所属的公共性特征和机制的大众化目标可以将城市中最广泛的人组织起来,利用城市公共景观的发展时空属性和价值外延,能扩大影响范围,让城市中的任何角落的公民都参与到它的发展中。社会中的公民无论任何阶层、集团都能通过参与城市公共景观的相关措施和政策的制定、监督、执行与评价等过程,把城市公共景观当作一种过程。对于城市公共景观的价值而言,其对城市公民的健康、人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使得城市公共景观价值提高成为人们的期盼,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理想特征的追求。随着城市公共景观价值领域的拓展,城市景观价值整体动态评价机制的构建,和以公共景观参与为途径的价值实现,城市公共景观和城市发展形成一种十分密切的价值关联和动态体系。综合以上对城市公共景观价值和体现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人们通过对城市景观参与的形式、技术手段及法律制度的探索,凭借城市公共景观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图式,从公共景观建设性发展思维的角度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规模,使得城市公共景观更注重其价值体现。

二、水务系统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资源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拿水务系统来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增加,城市水体公共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将城市公共景观中的水体环境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标准,引发人们对公共景观环境的定位和思考。不论地域和国界,城市公共景观中水体的运用设计都源远流长。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周文王开凿“灵沼”,是开创人工观赏河的始祖,自古就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爱水咏水,借水来抒感,赋予了水文化深厚的底蕴。中国古人以歌言志,以水抒情的风格,使得中国人爱好并擅长发现自然中的美,在对美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以水来表现城市公共景观的文化内涵,再加上水对于所有生物的重要性,使得现代化的城市公共景观离不开水体系统的作用。

在国外,从公元前1417年到公元前1379年,西方国家一直密切关注着水文化的发展,据悉,埃及国王三世为皇后在其家乡附近修建了人工水景池塘,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园林和意大利的台地园都运用到以喷泉为主的水景,该水景非常讲究规整堆成、黄金分割,以及有序化和图案化,西方设计学者认为自然美本没有对称之说,美本身是有缺陷的,如果不经过后天的人工改造、加工、打磨、雕琢变不能称之为完美。

三、水务系统在城市公共景观中的表现形式

水景的通俗意思即水上或海上的景色,现在多被人看作人文景观,例如瀑布、喷泉等。城市公共景观中的水体景观指水体与周围相关因素共同构建的风景类型。按照其所处的环境可以将水体环境大致分为自然界中的水体景观和城市水体景观。前者属于自然结合,后者多与城市人工环境建筑相结合。水体景观以环境景观要素出现,可以改善环境,给观赏性水生动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成为城市绿楔,还具有防灾防旱和蓄水排水的功能,柔性防护隔离,体现城市历史或独特风貌,同时园林水体景观也有传达历史信息的功能。城市水体景观是时展的必须产物,它在构建城市公共景观的同时,与市民的居住环境,居民活动有关,与城市文化的延续息息相关,起到美化城市,微调节城区气候的作用。

城市公共景观的水体类型:第一,城市大型水体环境。指濒临城市的海洋、湖泊、大江、大河等大型的动态水流域,它是城市交通和运输的枢纽。其次,城市中型水体环境。指城市中那些宽度在100m以下的小河、小溪,以及被城市包围的面积小于2Km的湖泊。这些纵横交错的小河成为城市的水网肌理,它们是城市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绿化环境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城市小型水体景观。指城市中的各种水体景观设施,这些美化环境的小型水体景观包括水池、沟渠、喷泉、瀑布等,花费的成本少,却能给枯燥无味的城市生活带来生机,小型水体景观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城市公共水体景观的形成。水的特性决定了水在常温下是液态的物理特征,其观赏效果取决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以及周围的环境。不同形状的盛水器皿决定了水的不同形态,一般要求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由于不同的水质和各种水的不同用途,可以使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水体周围的外界因素,比如风、温度、光线等都会影响水的观赏效果。因此水体景观便在人们为了营造美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2)水体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

1.宁要“活”,不要“死”。水给城市带来了生机,流动的水可以给城市带来灵动与活力。水的流动使得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水的动态循环使城市的面貌永远保持青春,城市的水系就是城市的血脉,水的流动就好像血液在血脉中的流通,“活水”较“死水”来说有力的保证了城市肌体的健康。2.宁要“弯”,不要“直”。地球表面的所有江河都是奔放的,具有多样性弯曲是河流的本质,在设计水体时,宁要“弯”,不要“直”。客流纵向蜿蜒,曲曲折折,形成激流和缓流,深潭和浅滩,世界上没有一条天然河道是笔直的,整齐笔直的河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蜿蜒曲折的流水才能滋生出生气和灵气。

(3)常见的水体景观的种类。

1.静水 静水是园林设计中形式最简单的,可作室外蓄水池,池内可筑山、设瀑布和喷泉等。水池的设计讲究平面形式的变化,园、方、曲折都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定,规则的水池和自然式水池(湖或池塘)都采用了静水的设计。2.流水 流水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很常见,主要包括溪流、河流和人工水渠等。通过设计不同形状的主景石、水量、水深来表现景观的效果。3.落水 落水有瀑布、水帘、叠水等。在设计这些水体景观时要计算出水量的大小,水量的不同会营造出不同的气势。瀑布多是自然景观,小场地很难规划处宏伟的气势,在园林设计中多采用水帘或叠水等形式。4.喷水 喷水的设计多用作设计喷泉,它是城市动态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在其中加入光效,使得喷泉的设计千变万化。喷水设计运用广泛,在广场、街道、小区以及私家花园都有喷泉的存在,喷泉这种水景造型日益得到人们的亲睐。

(4)城市公共景观的用途

综合分析表明,城市公共景观可用作园林水体景观,如以水为题材设计出来的喷泉、瀑布、池塘等,冰灯、冰雕是水在常温状态下的另一种观赏形式。水务系统中的负离子具有清洁作用,矿泉水具有医疗作用,在改善环境,调节气候和控制噪音方面都起到显著的作用。水务系统也给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在娱乐方面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如游泳池有用、湖泊中划船等。它也给观赏性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必须的环境。在交通运输中,如游艇、交通船都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对于自然灾害,水务系统也起到有效的作用,它能汇集、排泄天然雨水,作护城河、隔离河,在干旱条件下作防灾用水。

四、如何治理城市公共景观中的污水排放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使得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景观水体多为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面积小,很容易受污染,因此环境监测局致力于改善城市景观中的污水排放问题。景观水体污染的防治应做到以下几点:(1)避免外源污染物的直接污染,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是维护大型景观水体水质的必要条件,如果过不加管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会使水体因污染物过多得不到有效降解。(2)选择好的景观水水源,在选用水源的时候应该选择水质达标的水体。(3)防止尘土、落叶、垃圾的侵入,这些看似微小的污染物会使水面悬浮垃圾,向水中释放营养物质造成营养过剩。(4)加强对池底、护坡及周围环境的维护,受外界环境影响,池底容易滋生青苔,使周围环境遭到破坏。(5)优化景观水体的设计,不科学的设计会使景观水体中出现死角,那些死角往往是水缺乏流动使水质恶化,因此优化景观水体的设计对景观水体和周围环境的维护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 王敏,赵和生,城市公共性景观价值体系与规划控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