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6 15:56:56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1)

一、充分认识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是确立住宅建设新观念,在城乡建设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住宅建设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低污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住宅建设发展较快,住宅建设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住宅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等状况,导致了住宅的资源消耗高、循环利用率低。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能耗高向性能优、节能生态型转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通用住宅部品体系为基础,推行住宅性能认定,抓好康居示范工程,推广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节能保温、“中水”回用、生活垃圾生化处理等技术,实现住宅建设等“四节一环保”。

(二)工作目标

1.住宅性能认定。到2012年底,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性能认定率力争达到30%,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性能认定率力争达到20%;要争取建设1个康居示范小区或住宅性能认定示范小区。到2012年底,全市新建住宅性能认定率力争达到35%以上;每个市要争取建设至少1个康居示范小区或住宅性能认定示范小区。

2.住宅全装修。到2012年,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高层住宅全装修率达到30%。到2013年,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高层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其它新建商品住宅一次全装修率达到50%。到2015年,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商品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三市参照中心城市做好各自城市规划区内的住宅全装修工作。

3.住宅太阳能推广。自2011年1月起,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小区的十二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十三层以上的居住建筑,采取试点形式推广。到2011年底,试点建筑面积应达到新开工同类型居住建筑面积的30%以上;到2012年底,试点建筑面积应达到新开工同类型住宅建筑面积60%以上。自2011年1月起,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多层居住建筑,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高层居住建筑,2011年底试点建筑面积应达到新开工同类型居住建筑面积的30%以上,2012年底试点建筑面积应达到新开工同类型居住建筑面积的60%以上。

4.住宅节能设计。住宅设计满足市政府文件《关于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现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竣工后达到节能标准,获得建筑节能评审意见书。并按照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办法》要求,明示住宅工程的节能性能、节能措施、保护要求等信息。

三、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措施

(一)全面实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市政府批准确立后,房地产开发管理部门针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依法提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作为项目建设的依据,并在项目开发单位确定后,将《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作为开发合同的附件予以确定。

(二)严格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及备案审查制度。开发项目竣工后,房地产开发管理部门应对项目的综合验收进行督导、检查,并提出综合验收备案意见。未经综合验收及备案或综合验收不合格的开发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开发企业擅自交付使用的,根据《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

(三)加大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住宅性能A级认定的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拓展住宅性能认定的范围。三级以上(含三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的项目,要按照住宅性能A级评定标准,申报住宅性能A级认定;其他开发企业开发建设的项目,也要按照住宅性能认定A级评定标准,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住宅性能A级认定。凡未实施住宅性能A级认定的开发项目,一律不得参与建设部“广厦奖”的评选。

(四)大力开展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建设部“广厦奖”和省建设厅“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参照建设部开展的“广厦奖”和省厅开展的“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标准和要求,完善我市“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的实施办法,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深入开展。

(五)切实抓好康居示范项目。按照建设部《康居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组织做好康居工程的方案评审、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康居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扩大康居示范项目覆盖范围,提高住宅科技贡献率和住宅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发展方向的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产品体系。

四、加强对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成立市住宅产业现代化领导小组,由市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开发办,具体负责住宅产业化日常工作。

(二)组建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成立由建设行业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负责拟定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要求,组织对住宅性能认定、康居示范工程进行方案评审、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工作。

(三)切实抓好宣传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普及建筑“四节一环保”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及公共建筑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发展节能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2)

关键词: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熵权理论;专家评分

一、目前现状及研究意义

在第四届城市住宅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目前我国大多建筑未达到使用寿命就被拆除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带来环境问题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建筑物频繁拆除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研究从中发现制约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建立建筑物寿命全寿命周期的维护体系,找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新思路,节约社会资源。预测既有建筑使用寿命,对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意见和建议。估算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寿命年限,对未来既有建筑的拆除和改造决策提供意见,对拆除建筑的垃圾处理时间周期表,为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但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比率低,通过对剩余使用寿命的研究对建筑物特别是古代文化建筑的维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既有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

1.规划中的建筑住宅使用寿命。从2005年国家颁布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可知,住宅的使用年限50年,住宅50年的使用年限是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存在的。

2.实际中的住宅建筑使用寿命。2010年原建设部部长刘志峰在“中日百年住宅建设高峰论坛”上指出:“由于我们国家住宅生产方式粗放,加之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只有30年左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我国住宅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至30年。

三、基于熵权理论研究对我国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预测

3.1建立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熵权法模型。将住宅的正常使用寿命经过修正得到城市住宅实际使用寿命。假设影响建筑物住宅使用寿命的因素有j个,根据专家评价法对各影响因素的进行打分。设影响因素集为{x(i,j),i=1,2,…,n;j=1,2,…,m}。其中,x(i,j)为第i影响因素第j个评价指标值,n,m分别为影响因素的数目和评价指标的数目。在预测前,需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越大越好型指标规范化处理为:

3.4既有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50*各因素发生拆除概率的年限=33.4年。

四、总结

城市住宅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于熵权理论建立的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我国既有住宅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3.4年,远低于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延长我国既有建筑使用寿命有很大空间。(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贵文,徐可西,张梦俐.建筑寿命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04:119-124.

[2]王瑞,林振荣,谢永亮,季凯,吕磊.对影响建筑寿命因素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0,02:24-25.

[2]谢善鹏.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3)

【关键词】日照分析;日照标准;日照影响

日照分析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建设项目审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可以起到优化规划方案、改善日照条件的作用,还可以减小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作为环评报告内容之一的日照分析,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

一、日照分析的标准

现阶段,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导致城市建设任务日益增加,用地紧张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出来。随着居民维权意识到不断提高和国家对私有财产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因日照问题所引起的司法诉讼和在各类民事纠纷案件中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日照问题已成为规划管理部门、建筑设计部门和地产开发商越来越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日照标准

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当属与居民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使建筑物获得充足的日照是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居室小气候、提高舒适度等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为了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必须确定一个日照效果的最低限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日照标准。现在最常见的是以日照时间作为衡量日照效果的标准,因为其直观且易于控制。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5.1.3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5.1.1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

1993年出台并于2002年修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住宅的建筑日照标准,其中规定: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内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以及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师应能获得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5.0.2条还规定了,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②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③旧城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二)影响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

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所处的地理纬度及气候特征,另一个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纬度相差50°以上,同一日照标准的正午日影长相差3~4倍多,所以在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日照间距要比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大得多,达到相同日照标准的难度也相应增多。

大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比一般中小城市要大,同一地理纬度的同一日照标准,小城市能达到的中等城市不一定能达到,中等城市能达到的大城市可能很难达到。

1、日照标准日的选择

日照标准日是在在制定建筑日照标准时,为了测定与衡量日照时间,根据纬度、建筑气候区等因素,在一年中选择的某个或几个特定日期。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按其国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标准日,我国采用了两个日照标准日——即冬至日和大寒日。

因冬至日太原高度角最低,照射范围最小,如果冬至日能达到1小时的日照标准,那么一年中其他天数就能达到一小时以上的标准。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1~2个月无日照,东北、西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四层。

2、有效日照时间带动确定

有效日照时间带是指在日照标准日全天日照的可照时间中符合有效条件的时间段。这个有效条件主要指太阳照射的“量”和“质”。太阳照射的“量”是以日照时间来衡量的,日照时数越多,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太阳照射的“质”主要指太阳辐射强度。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一个直接辐射最强,紫外线杀菌力也最强;而接近早晨及傍晚的太阳高度角很低,太阳直接辐射较弱,紫外线能量很少,阳光的强度无法满足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要确定一个有效的日照时间带。过去将冬至日作为日照标准日时,以9:00~15:00共计6小时为有效日照时间带,随着日照标准由冬至日一个档次改为冬至日和大寒日两个档次,有效日照时间带也相应调整:冬至日的日照时间带标准不变,以大寒日为标准日的,有效日照时间带为8:00~16:00,共计8个小时。

3、日照时间的累计与连续

为争取室内有足够的直射阳光,规范规定的日照时数以采取联系满窗日照较好。但是,受实际间距条件的限制,连续满窗日照往往难以做到。根据现实工作的案例,累计或连续满窗日照对结果影响差别很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累计满窗日照时间为衡量基准。

二、日照分析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工作中碰到的实际案例,在日照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需要做日照分析的建设项目,最好有较大范围的新测量的地形图,一般以拟建项目建筑高度的1.5~2倍投影范围为宜。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地形图一般范围都很有限,若分析所用地形图范围太小,不能较全面、如实地反映建设用地周边的情况,尤其是对旧城区中一些建筑密度大的区域,更要注意地形图的完整,否则会对日照分析的结果造成误差。

2、在做日照分析之前,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最好能去实地看现场并拍照,测量被遮挡的现状住宅建筑的一层窗台板高度,对被遮挡现状建筑的户型和窗户宽度有感官的认识。这样在写分析结果时,对被遮挡的户数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

3、日照分析一定要注意实际地形的高差,尤其是建设项目所处用地地势较高时,宜相应增加与被遮挡住宅建筑之间的退让间距,尤其是进行小区、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时,更要注意多栋建筑之间互相的叠加影响。

4、日照分析只是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和辅助城乡规划管理审批的一种技术手段,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认为只要满足日照要求的规划方案就一定能批准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做日照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拟建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退让间距满足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若本末倒置,将会发生激化群众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居民对城市住宅建筑的需求量不断加快,于此同时,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住宅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必须在传统城市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本文正是从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对城市住宅建筑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论述,接着在此基础上从提高住宅舒适度和环保性这两个方面介绍了城市建筑设计的几条改进和创新途径

关键词: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创新途径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概述

人居环境就建筑领域而言,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娱乐、工作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者的和谐发展。[1]它要求居住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与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功能的复杂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结合, 使这一聚居地的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当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也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节约能源互相协调,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确切讲应该体现三方面的特点,即生态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城市住宅建筑作为人居环境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设计要求:1)生态性。这一点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城市住宅建筑在设计选址、制定具体的施工计划等工作时一定要考虑被选地的整体生态系统状况,即要保证尽量不破坏被选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并尽量与之保持和谐;另一方面,在设计时要把待建筑趋于看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性来提高住宅建筑的功能效应。2)经济性。这是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经济性方面,既要考虑城市住宅建筑整体的工程造价,又要考虑该建筑的居住功能,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建筑的性价比达到最大。3)文化艺术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宅建筑文化艺术性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在现代住宅建筑的设计中,美观性已成为设计师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从这些层面上来讲,现代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必须在两个方面做出改进和创新,即舒适度与环保性,下面笔者将就这两个方面做出讨论。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舒适度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关于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舒适度,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房型、采光、日照通风等等。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渐走向成熟, 近几年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为了加强住宅设计管理,进一步提高住宅设计水平,保证住宅设计质量, 适应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国家建设部提出,住宅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建设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家庭居住行为方式为依据,合理组织室内空间,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努力完善住宅的使用功能。有条件的住宅建设项目可吸引住户参与设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需求。然而,调查发现,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采光不足,日照间距不够

目前一般常见到的大进深住宅,往往室内中部出现“暗厅”,或房间的形状狭长, 中部采光不足。一些住宅为了避免出现面积大于10m2 的暗厅,采取了中部暗厅开口,形成狭长的大房间的变换设计,不仅房间使用不方便, 也不能满足起居厅采光标准中规定的侧窗采光要求窗地面积比大于1∶7的规定。还有一部分住宅套内居住空间均为不利朝向, 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的规定。国家现行标准对住宅间距有明确规定, 一些城市对住宅间距也做出了地方规定,而一些开发商为多出房,房屋的日照间距连最低标准都不能满足,使1层~3层住房基本不能得到日照。还有的住宅日照遮挡严重,使整个单元竖向用户不能得到日照。

2、通风不畅

有关部门的调查测试发现, 在一些地方住宅户内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在严寒冬季室内空气污染指标超标现象严重, 严重威胁居住者健康,原因是户内通风设施配置不足和不畅所致。

3、小高层住宅不设电梯

国家现行标准《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或住宅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 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目前有的城市建成的住宅大多数为7、8层的住宅,而这种住宅几乎都不设电梯,明显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

此外,诸如套型设计不合理、建筑设计过于呆板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到城市住宅建筑的舒适度问题,所以,要想提高城市住宅建设的舒适度,必须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环保性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关于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环保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住宅建筑要和节能效益、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不仅注重建筑舒适性,更要注重降低能耗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住宅建筑要讲究经济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对建筑设计提出过“经济、适用、美观”的方针。其排列顺序首先是经济,第二是适用,第三是美观。这个排序不但对过去有指导意义,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下面笔者就将融入环保性的一类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进行简单介绍。

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是住宅区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当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真切自然。起伏多变的地形总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浪漫和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也要倡导以乡土为主, 并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上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以人为本”。这一建筑设计原则不单只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欲望,还要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应有的平衡关系,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3)建筑设计师要必须具有环境、生态、节能意识,坚持创造高品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

设计理念

在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环保性理念中,主要设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态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园林绿化和微型生态系统的构建等;二是节能方面的问题,这方面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者新材料的使用来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实际的住宅建筑设计中,这两方面的问题是相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住宅主体的城市住宅建筑,在设计中从大的方面必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舒适度和环保性。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分析影响着两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然后在这些基本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此外,在设计过程还可能面临这两个方面相对立的情况,这时要从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着手,尽量保证住宅建筑的性价比达到最高。

参考文献:

[1]要宇.浅议城市住宅建筑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0(4).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5)

宏观

产业

中德住宅产业经贸合作洽谈会在京举行

中日住宅性能·部品认证制度研讨暨推进住宅全装修现场会议在镇江举行

北京举办节水型器具推广展示会

最新住宅部品

国外特色住宅

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及其产品标准

制定低层轻钢结构住宅标准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召开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技术研讨会的通知

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研究与应用

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历程

全面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钢结构住宅的结构选型

华丽联合的造房运动

美国的多层轻钢结构住宅

北美轻钢结构在别墅建筑中的成功运用

薄板钢骨建筑在日本的研发和普及

提高住宅品质鼓励多层住宅配置电梯

真干“……那水岸”

行业刊讯

2006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节能省地型住宅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火会成功举办

依托住宅产业化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中国建筑节能与模式创新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倡议书

提高居住水平改善生活环境

加强引导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安徽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奋力崛起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提升安徽住宅建设水平

我国第一幢自保温混凝土结构住宅房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真空玻璃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及其应用”通过建设部科技司验收

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状况和建筑热环境分析

增强法律意识有效防范风险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住宅产业上台阶上品质上水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住宅建设

打造康居精品引领健康居住——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安庆香樟里·那水岸项目技术介绍

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研究

再说A级住宅和康居示范工程

行业刊讯

中国房改30年

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推动山东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由物业税“空转”将推广至全国而想到的……

如何看待我国的房地产走势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

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

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实施

浅谈住宅平面设计

景观设计发展演变之我见

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

论城郊住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浅谈城市广场规划建设

城市滨水住宅区设计研究

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6)

【关键词】生态住宅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态住宅的理论定义和内涵

要研究城市生态住宅设计首先要从城市生态住宅定义开始。生态住宅是一种生态型建筑,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统一的概念和定义,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绿色建筑、健康住宅等。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义如下:绿色建筑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资源经济原则。既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利用;气流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和利用等。(2)全寿命设计原则。在建筑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减少消耗和环境影响。(3)人性设计原则。人的一生七成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室内的环境质量。

2、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为:一种体现在住宅室内和住区的居住环境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光和空气品质等,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如平面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健康住宅围绕人居环境“健康”二字做文章,是具体化合实用化的体现,更强调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二、生态住宅设计的范围和原则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的范围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以整个住宅区在城市环境中的布局为主要考虑对象,针对住宅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方位、地址、周边环境情况、气象等因素,对住宅选址进行规划设计。二是以住宅区内的生态规划布局,如广场、道路、院落、主题建筑物、小品等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

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1)自然协调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持和维护景观、各功能区之间的和谐统一。

(2)体现个性和地方特色原则:尽可能保持本土原生植被,树木、花草品种,选择应坚持本地特有品种、濒临珍惜物种优先的原则。考虑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特色。

(3)整体优化原则:既要在整体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要考虑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要素,从最优化角度规划住宅区的景观与人文布置,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优化关系。

(4)生态化原则:区内各种人类活动、经营性项目及建筑都必须符合“健康、和谐、无害”的生态学思想。

(5)多样性原则:既包括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经济与经营的多样性。

(6)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还必须有客观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有客观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战略,确保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生态住宅区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住宅区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或城市的缩影,它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水平,反映着人民在生活上和文化娱乐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生态住宅整体布局构成,一般受住宅的地形地貌、居住区规划形式、居民的习俗、习惯和文化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室外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也不尽相同。

(1) 点、线、面室外空间环境系统: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室外空间环境系统,使用于当前居住区的一般规划结构形式、即居住区-组团-庭院。由多栋住宅组成点状组团室外空间环境,居住区级所设置的公共领域空间如居住区公园活动设施等构成了面状空间环境;联系各部分的道路则成为“线”状室外空间环境,如北方的一些城市住宅组团。

(2) 带状室外空间环境系统:沿居住宅的主要道路形成带状室外空间环境系统。这种空间系统一般适用于狭长地带,最好沿住宅山墙展开,使每栋住宅的居民都容易到达自由自在的室外空间环境。

(3) 盆地型地势住宅区设计:住宅区坐落在山间,其整体规划主要考虑雨水处理、地面透水性处理、风向风口的处理等因素,布局设计时考虑到地区特性。

(4) 风向型特征住宅整体布局规划:风向考虑是生态住宅区规划亲近自然性原则的一个重点考虑因素,对于处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国家来说,冬夏两季的风向变化较大,另外风力和温差变化也较大,所以在设计住宅区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规避严寒对住宅区居民的影响,并让夏季凉风在住宅区内能够畅通,避免闷热的天气。

(5) 城市中心住宅区整体规划:处在城市中心的生态住宅区规划要点主要考虑与交通的关系,目的是消除噪音对住宅环境的影响,并考虑到整个住宅的绿化特点,充分利用住宅区空间营造绿化环境。

四、实行城区生态住宅设计建设的途径

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的目的是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区,要实现城市的生态住宅设计必须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其建设途径主要如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多层次的调控结构:在生态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充分考虑城区自身的特色,制定出具有城区特色的目标。

(2)推行生态设计:推行生态设计,是着眼于城区人工空间环境的生态综合,既包括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空间置换,也包括有效利用资源,并注重空间营造技术的经济性,对各空间层次的功能,尺度与景观等地域特色的具体形态进行整体把握。

(3) 建设生态文化:人是生态城区的核心,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自觉的环境意识。

结语:

要真正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在城市的生态系统方面,致力于营造优美的环境,保护和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体系,使城市的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张凯.科学出版社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7)

【关键词】人居环境;相关标准;范围及其要求;对策和途径;作用

On the Habitat little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Wang Ke-feng

(Kuitun agricultural seven divisions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Kuitun Xinjiang 833200)

【Abstract】Of five on it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Key words】Living environment;Related standards;The scope and requirements;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Role

人居环境建设五大条件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1. 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

(1)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

(2)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

(3)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2.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2.1 自然环境方面。

(1)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2)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3)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2.2 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3.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内容。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5. 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