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6 09:35:03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1)

因为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所构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尽管如此,结合低碳概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较全面的方法综述。因此,对低碳概念中与城市景观具体结合并加以实践利用的部分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 一、低碳概念的景观分类 低碳概念在景观中可以分为的减碳和固碳这两个方面对低碳生境进行营造。低碳是不仅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概念,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不论在减碳或固碳环节,都需要同时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营造减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景观中的减碳概念,其落脚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碳能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即低碳景观能量流的植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的碳源来自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因此减碳可以从其城市宏观战略上进行把控,同时在微观上对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从规划战略方面,怀来的“零碳城”模式对低碳景观的营造具有启示意义,所谓零碳并非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碳源和碳汇可相互抵消的动态碳平衡。清洁能源、创意研发和红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构成了怀来基础产业的耦合结构,这种无碳影响的产业集群构建为零碳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宏观层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怀来借京张高速铁路建设之机,对风能观光等低碳景观旅游产业进行启动,通过营造此类非物质化的、自然的低碳旅游吸引物,来实现其新产业基础上的零碳城理念。 不仅在产业定位上如此,一个城市的景观交通体系也是减碳的重要环节。建设景区之间的零换乘系统,并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使其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能够在降低交通能耗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市民骑车或步行出行,形成绿色交通的良性循环。而且中国园林自古就具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交通体系多以天然石材、草坡花境依随相伴,这种低碳式的景观体系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值得借鉴的。 设计层面上,低碳景观则更多的体现在观念性的引导,即低碳场所精神的景观语汇营造。景观设计在担负着美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功能的同时,还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科普性资源。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江苏常州计划启用2.9亿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这无疑是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进行着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而与此同时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结合景观设施在柏林遍地开花;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兼具景观美化功能的风力发电等。可见景观的美化并不一定需要以碳能源为代价来进行打造。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身对低碳景观设计的忽视与不足。 三、营造固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宏观规划上,可以通过对城市层面的景观序列梳理,以建立城市中的碳源与碳中和场所,预计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的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就是一个典范。东滩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朝着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的目标迈进着。在其城市层面的景观规划中,利用自身沿海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利用丰富的风能、潮汐能以及太阳能来实现电力热力能源低碳化,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进行绿化固碳,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以防止碳资源的流失。 在景观设计上,可以基于节点层面的碳耗能上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固碳设计。利用世博会为契机,成都“活水公园”向人们展示了兼具景观与生态效果的城市污水处理方式。“活水公园”利用本身清水、绿植等景观采用人工湿地和纯自然的手段处理水从而对碳源进行固化,在此基础上还注入了一些原型不曾有的四川特有植被及地域性的成都历史文化元素来增加其亲切程度,使游客更易于接受其环保理念。这种将处理水的方式通过景观语汇的表达,更好地普及了低碳理念,对其有很大的推广和示范性的作用。 而这些固碳景观节点并非只在世博会这类举世瞩目的园区中需要体现,日常生活的此类设计也应得到重视与推广。如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3)

一、背景

城市发展现状与历史割裂的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在普通民众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都越来越重视。在新形势下,城市的规划发展需要注重其内在涵养的表达。文化是一个城市的一笔巨大财富,如何运用并将其有效融合到现代的城市发展中,是目前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2013年,党中央的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继承城市的地域文化这一指导性意见。

二、当前国内对城市门户景观营建的失位

很多城市领导和决策部门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发展,无暇顾及城市的形象展示,对于门户区的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城市门户区的定位、规划以及后期的管理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这些门户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仅仅是城市出入口区一片平庸的土地。

1.对城市门户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很多开发者将门户区理解为城市的出入口,忽略了周边的-环境,并认为其作用也主要只有交通和交通标识作用,忽略了其他环境中门户区景观的意义和作用,或者仅仅是在门户区设立一个巨型的具有标识作用的构筑物来增加标识性。这些都是对于城市门户区景观营建片面化的表现。

2.规划设计不尊重地域文脉

规划设计缺乏特色和内涵,并且未能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景观体系。很多地方对于门户区的景观设计和规划局限于地表开发,而不重视其更深层次作用的表达。部分门户区的建设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和本土特色的表达,但是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过于形象化,给人一种是对于本地文化构成元素的简单堆砌感,杂乱无序,毫无章法;历史文脉要素分散,连续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达到承接过去、彰显当前和展示未来的作用。

3.门户区本身过于独立化和非持续性发展

门户区本身过于独立化,缺乏与城市内的联系和城市外的过渡,这些反映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以及其他各个层面上。城市门户区景观一旦建设完成,就意味着需要后期维护和管理的投入。但是很多城市门户区景观在后续的管理上非常不到位,导致了后期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一个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各个层面呈现出动态的特点。很多城市门户区景观在建成之后始终没有根据城市的最新动态进行对应的调整,没有保持良好的弹性。

三、城市门户概念

目前,对于城市门户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根据对“门户”的释意,我们可以将城市门户理解为是城市的出入口和周边的环境空间所共同构成的区域。但是与古代不同的是,城门、护城河等已经不再适合目前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功能,早就成为了历史。现代城市门户不再仅仅是界定内外空间的地段,而是以“流通”和“过渡”为目的的场所。根据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笔者将城市门户定义为:城市门户通常是指位于城市交通枢纽地带,在地里位置上承担着进出城市的通行作用,包括城市公路、铁路、航运、水运等交通系统的出入区域,具有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特色等方面的功能,并且承担着城市内外各个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功能,城市门户区域的稳定有利于整个城市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城市系统流畅的运行。

四、城市门户景观的系统结构要素

1.宏观层面

对城市门户景观的理解需要整理清楚其构成要素。正如H•雪瓦尼指出的,一个城市的构成要素,可以被视为在城市设计中的相互联系的构架,并且可以运用要素,对城市进行描述。城市门户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在宏观层面上与城市的各方面相互协调,还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形态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承接城市结构形态的形式、构建城市内外的生态环境互通的桥梁、呼应城市的本土文化元素、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协调的规划建设。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主要是聚焦在城市门户景观本身的系统构成,主要包括:进入城市门户的引导、景观形式语言、建筑风格、生态循环系统、体验区。

3.微观层面

成功的城市门户景观设计,对细节的把控一定要到位。在追求整体景观效果的同时,也要对细节之处进行不断的推敲,使得景观在细微之处体现细腻的一面。城市门户景观的微观方面包括:铺装、照明、小气候、标识、基础设施等。

五、城市门户设计原则

1.概括性原则

城市门户作为对外传递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需要涵盖城市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门户区面积的限制和各要素的诸多繁杂,景观设计师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所选出来的元素需要有较高程度的概括性。

2.标志性原则

具有明显的标志元素是城市门户景观的一大特色。城市门户区需要有显著的标识性景观,使人们能够在即将进入城市门户的时候,就能事先看到这个标志性的景观。而充当这一角色的,可以是一个大型的景观标识物体(图1)、也可以是与周围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空间等(图2)。

3.人性化原则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景观设计师需要将人们的生活考虑到环境中。正如J•雅各布森所言。城市不是艺术创造的成果,因为艺术仅仅是生活的精选,而城市是最广泛、最复杂的生活。城市门户景观设计需要从人们的基本需求到精神层面的需要进行研究,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到门户景观设计中,使之成为一种智慧的设计、触动人心的设计、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在交通密集的地方,会使身在其中或者周围人的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如果此时景观中的空间围合、尺度等缺少一种情切感,就会造成功能主义式的“失落空间”。城市门户空间不是简单的由交通系统占据的穿越性空间,它和城市内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与此同时,其自身也有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生活体验活动。因此,归根结底,城市门户区的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根本要素进行考虑。

4.地域性原则

体现本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城市门户景观的一个重要意义。城市门户景观的设计要运用景观化的手法将城市文化要素融入空间环境中去,具体需考虑的方面如下:(1)自然层面①要尊重城市原有地形地貌,但这种尊重并不是简单保留以前的地形地貌或者被动性的完全适应,而是要将其和门户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创造性的结合。②要尊重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和植物群落构成了每个城市极具特色的自然形象,所以对本土植物的运用也是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传统的表现。③需要尊重本土气候因为不同的气候可能造就不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水纹条件、不同的景观效果。另外,不同的气候条件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到了不同地方园林景观的风格的形成。(2)社会层面市门户景观不能割裂城市文化,应合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来为景观设计增添色彩。在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创造兼顾历史文化的城市门户景观。每个城市在历史上由于条件的限制和风俗观念的不同,在生活过程中利用当地的材料发明创造了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造技术。在城市门户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适当利用本土建造技术能够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3)人文层面城市门户景观设计要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协调,体现历史文化并不意味着将历史与城市的现状分割。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历史元素也在不断形成。所以要保持城市文化的持续性,就要将历史与现在相互衔接。城市门户景观地域性的表达不是简单地重复或者模仿历史,而是将其与现在城市的新形象形成一种新的结合。

六、城市门户设计方法

1.现状调查

城市门户景观的组成元素多种多样,包罗万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让其与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对场地现状和城市现状有足够地了解,这样才能使最终的城市门户景观设计方案具有现实操作性。具体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调查城市门户本身的现状。

2.理清制约条件

首先,要和城市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等上位规划对接,遵循上位规划的设计原则和定位。其次,需要就城市门户现状的条件展开合理的分析,分析哪些因素对后期的规划设计存在制约。最后,需要分析人们的审美观念,要以大众的审美意识为参考,了解人们心中理想城市门户的形象是怎样的。

3.确定设计目标

城市门户景观设计目标的事先确定为后期具体的规划设计明确了方向。城市门户景观设计目标的确定要跳出一般景观设计的目标的限制,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考虑。宏观方面城市门户景观需要展现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等,微观方面城市门户景观需要运用具体的手法呈现城市门户品质,包括交通、绿化、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

4.设计构思

对于提取设计概念素材的选择,需要经过缜密地分析和筛选,对于所选的素材一定要能够充分显示地方特色文化,无论是在视觉层面上还是心理层面上都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对所选取的素材要进行景观化的手法处理,对其进行一定的解构、组合、改造,以便能够更好地与现状相结合。

5.依据城市门户景观设计的概念、考虑因素、设计原则勾勒方案

以城市门户景观设计概念为基础、以确定考虑的重要因素为参考、以总结的城市门户景观设计原则为依据,最后勾勒出城市门户景观设计的最终方案。最终的设计方案需要符合最开始确定的种种目标,达到预想效果,并且需要对最终的成果进行多方探讨。必要时,可以通过调整使得方案更加完善。

七、结语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4)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景观园林发展概述

园林城市的景观就像一张张名片,用园林景观作为设计城市名片的理念,让很多的园林景观成为城市形象代言人的形象。正如故宫之于北京、西湖之于杭州、油菜花之于婺源、避暑山庄之于承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充斥在每个人的视线和触摸之中,将所在城市的形象打造得个性却又贴切,突出了每个城市的特点,这些园林景观城市或现代,或古朴,或灵秀,或雄浑,或简约,或繁复,不管是哪种风格,都能够看出城市正在全面建设园林景观城市的决心和痕迹。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且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忽视生态效益,过分重视景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美观以及净化空气等多项指标的要求,许多城市的绿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建设中,对园林的资金投入不断地增加,而且城市绿化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太过注重前期的规划和建设,却忽视了后期的维护,导致了园林的绿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大部分的园林绿化管理中养护较为被动,而且设施也非常陈旧,甚至有的城市只有在进行检查或者评比之前才会临时进行管理和养护,使得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有些城市甚至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或者专业技术队伍、资金不足、体制不健全等,更不用说使其主动地对城市景观园林进行有效及时的施肥、浇水、除草等养护管理。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绿化环境养护工程的正常发展,导致园林的绿化不到位,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园林设计不考虑国情

目前我国国内的景观园林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设计时过分讲究几何性,追求对称景观,却不尊重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无谓地增加了开挖量,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植被遮挡、自然起坡等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图纸上的景观设计重点无法在实际地形中得到实现。

3、景观园林风格的迷失

有些城市注重对景观概念的炒作,不论规划规模的大小、场地的用途和性质,均采用同一种手法,不管是对法国浪漫的情调,还是美国现代化的简洁,都只是一味的对其概念进行简单的复制,却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某种概念应该体现的文化和内涵。

4、缺乏事情控制意识

设计人员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时,没有遵循“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的原则,只是单纯地追求景观效果。他们认为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技术人员的事,而预算人员也如此认为,这样出现了从前期开始就不实际的设计理念。

5、忽视细节的设计

通常在设计中,虽然图面看起来比较漂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尺寸却不讨人喜爱。比如花坛和水池的边角较为锐利,广场的大理石地面太过光滑,水池周围没有加设围栏,对历史人文景观没有进行深入了解等等。在这些设计中,设计人员只注意到景观园林的美观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居民所注重的安全和使用方面。

三、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1、遵循生态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将会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内容

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自然的设计将是最受到重视的设计。在设计中结合自然是对景观地域性的尊重,设计过程中在当地寻找灵感和自然的元素,能够将当地的灵性和性格淋漓地表现出来,突出当地的特点,形成它独有的景观文化。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同时还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和生态之美,节约用水用地、运用新的清洁能源、恢复并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等都是将要成为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必要考虑内容。

2、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园林设计,将会打破高墙深锁、独立一体的格局,不再将设计目光放置在围墙之内,而是将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的考虑之中,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公共空间系统,走向社区化。

本文上文中主要对城市景观园林进行概述,其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再对其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城市建设设计中,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并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从本质上改变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邓华,杜威.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民营科技,2011,(03).

[2]胡媛. 议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J].青春岁月,2012,(02).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城镇绿地;植物群落;群落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city of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landscape, but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arden plant community and the design of concrete analysis,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fellow.

Keywords: garden plants; Town green space; Plant community; Commun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园林绿化工作已成为美化城市,建设城市的主力军,园林绿化施工主要是园林植物的栽植过程。植物材料基本是移植而来的,移植成活率及植物长势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重要反指标,而植物群落的设计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探源

自从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被梯度分析与排序等定量研究结果的支持以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间这2种对立观点的争端,但客观上促使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广为应用到人工营建的植被,包括园林绿地等城镇植被,国内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也由此开端。20世纪90年代初,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在我国开始见诸报导,历经10余年酝酿、积累,近年来文献激增,形成城镇园林绿地对象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

2 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讨论

早在国内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开始广泛应用之初,然而时至今日,虽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仍然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概念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完全依赖于个人专业素养,能否对园林学专业知识与群落生态学理论兼收并蓄,找到两者间合适的结合点。因而,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问题,对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广泛应用,仅仅是因为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抛弃了严格限定的条件,是在城镇园林绿地这一特定对象或风景园林专业这一特定领域中的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一种模糊的外延式扩展。概念应用的大体脉络可理解为,植物群落是一定地域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那么园林植物群落,即是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这种简单化的扩展延伸,从目前来说并不存在理论逻辑上的障碍,但是关键在于概念应用的真正意义与实际价值,即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们对实际对象的理解,是否能切实可行地寻求深化的理论诠释,是否能推进实践技术的实质性进步。

笔者以为,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定地域范围的园林绿地空间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满足特定视角的群落生态学要求的不同植物种个体的聚合。

该表述着重强调,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应用,可以不完全具备或满足自然的植物群落特征,但必须考虑概念应用的实际作用与意义,因此要求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或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视角。这样在概念应用之初,会首先探询概念应用的前提与目标,从而减少概念应用的随意性,保持概念应用的科学严谨。

3 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主要存在2个显著问题,一个是理论概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群落的鉴定,另一个是有关群落性质问题的悖论体现。

3.1 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

从理论概念到具体群落的鉴定,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存在重要影响。在自然植被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虽然通过群落鉴定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应用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由于可以依据自然群落发育过程、空间地带性规律、群落外貌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使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较为客观地实施鉴定。而城镇园林绿地群落,人工构建于城市地区强烈干扰或退化的环境,片断化甚至高度破碎化,导致要较清晰地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以及研究对象的边界、结构与外貌特征等内容,都存在很高的难度,这就决定了适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园林植物群落这一特定对象,这也是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普遍存在、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问题之一。

3.2 有关群落性质的悖论问题

有关群落性质问题的悖论体现,主要表现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得以扩展应用,源自于群落个体论观点的实证,群落个体论观点本质上为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在许多的园林植物群落研究或营建实践中,有意、无意间,却更多追求的是机体论观点的内容,即以植物种间关系为核心的群落整体性,并把它作为群落概念在园林应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现象。有关自然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机体论这2种对立的观点间,在植物适应环境、植物与环境的整体性关系上并没有大的分歧,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机体论观点强调群落植物种间的整体性联系,事实上的确存在有些种群对群落具有强烈依附性的现象,但是群落种间关联研究也证实了个体论观点,群落内植物种间关系更为普遍的是零相关或弱相关,而且有的相关性更适合从植物共同适应环境的角度加以解释。Tansley(1920)一方面认为机体论观点过于假设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植物群落在许多方面是表现为整体性的,应作为整体来研究,这种见解后来发展成为生态系统概念。因此,从自然植被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发展进程看,似乎可以认为,群落的整体性应更多考虑植物共同适应环境的特征、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对于园林植物群落尤其如此,园林植物群落,除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外,同时它还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艺术性,为了保证其功能实现,并不排除必要的维护管理,因此即或是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整体性,也不一定成为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目标。设计构建种间关系密切、群落与环境和谐,并且自然性、社会性、艺术性兼具的园林植物群落,很可能只是一种理想,较为现实的是在保证既定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群落适应环境的整体性,借此提高自然属性、降低管护成本,或是适宜倡导的发展方向。

上述2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源于对植物群落生态学的继承本身,不过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中表现更加突出。问题的解决,既同其概念界定、概念理解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并不完全在于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该如何定义,而在于适宜的应用视角,以及应用过程中合理的尺度把握。不过保持清晰的概念、明确概念应用的目的,明确概念边界及其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将有助于对问题的重视与解决,从而促进群落生态学理论、方法在园林中的科学理解与适宜应用。

4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方法进展与建议

4.1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方法进展

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得以应用的同时,就提出“设计人工植物群落,提高园林绿地质量”。正式开展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探索性研究应用,针对湖北省城镇园林绿地建设,提出了知识型、抗逆型、保健型、观赏型、生产型、文化型、防护型7种植物生态群落的类型,强调从功能角度进行植物选择,并提出具体的设计配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认为“绿化系统内建立大量开敞绿地的同时,应注意植物群落结构构建的研究,因为在自然界,植物都是以群落状态存在的”;以及借鉴“接近自然的林业”的理论观点,为实现“回归自然”的理想,“还必须有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以现存的人工植物群落为基础予以保护、改造和发展”。

综上所述,有关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研究,主要从特定功能目标要求、特定群落结构特征或特定景观美学特征,进行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选择与配置的研究。历经多年探索与讨论,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构建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得以不断完善,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并解决几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推进技术实践。

4.2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发展建议

4.2.1 明确合理的技术定位

对于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体系中要有合理适宜的技术定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是以群落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侧重群落结构功能关系进行植物配置的技术方法之一,服务于提升植物造景的目标。汪菊渊先生在为《植物造景》(苏雪痕编著)一书所作的序中,对植物景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等概念性内容都有明确的论述,强调性重复了书中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2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一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指出“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讨论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艺术与构建时,介绍了园林植物造景生态设计、区域设计、文化与科学艺术设计、立体设计4大设计艺术,探讨了植物造景中的植物配置、群落构建,较好地体现了对植物造景、植物配置与植物群落构建概念关系的把握。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是园林植物配置技术的基础与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结合园林艺术开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能更好地服务于植物造景的目标。

4.2.2 落实具体的“群落单位”

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的设计思想,对小尺度城镇绿地建设特别是植物景观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寻求技术实现。前文在讨论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存在的问题时,已经提及鉴定一个园林植物群落的困难程度及其影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实际对象,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从群落角度设计的结果。然而,对于新建城镇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倒是完全可能根据基质的性质、地形、土壤类型与土壤性质、功能分区、园路等自然与人工设计要素,进行空间单元的区划,落实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群落单位”,真正做到以群落为单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为今后园林植物群落的景观变化、环境效应等方面的动态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群落设计方法不断优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4.2.3细化群落的设计内容

园林植物配置包括2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重点要求设计说明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植物造景的艺术性特点与植物空间的构成等。前苏联的园林植物配置,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如将冠型分为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3类,将花形花序分为6类,配置植物时从平面、立体、色彩、树丛疏密度等方面考虑到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同时还从林学的角度注意配置的乔、灌木比例,针、阔叶树比例,树木密度和树种比例等,形成园林植物配置理论。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可以考虑以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为主体,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吸纳、融合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内容与要求,深化、细化设计内容。目前的植物群落设计,较多是参照植被分类的群丛单位,提出各群落不同层片的优势种,作为群落构建的依据。单就群落物种构成而言,从群落生态学角度,也有深化、细化的余地,如亚优势种、伴生种、随遇种与偶见种的确定与应用,以及群落空间结构基本特点的设计限定等方面的内容。

4.2.4 重视环境背景与环境效应

模拟地带性植被以及近自然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构建技术,为园林植物群落的科学营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际的环境背景。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发育演化过程,是植被生物系统与土壤等环境系统的协同进化过程。在强度干扰、甚至高度退化的城市环境中,很难具体判断能与环境协同的植被演化阶段,这就使得“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完全有可能没有获得与之匹配适宜的“近自然”环境,群落的自然属性及其稳定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离预期相差甚远。因此,无论从前文所述群落性质的环境决定机制,还是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协同的生态演替原理,都要高度重视环境背景对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性影响。而日益丰富的有关园林植物群落环境效应的研究,是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生态学原理设计构建特定园林植物群落的主要科学依据,也是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构建技术有别于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的一个根本特征。

4.2.5 建立园林植物公共服务平台

合理优化的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必须基于对园林植物的深入了解。在这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2大问题,一是设计人员普遍缺乏较深厚的园林植物专业素养,另外就是相关基础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有关园林植物生长数据,成为园林植物群落科学设计的关键制约。在美国,基本上每个州都有其绿化树种资源的开放式数据库,包括分类特征描述及其图片、生态习性与分布、开花时间与景观特点等,为科学绿化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值得借鉴。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6)

中国地域辽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地域性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表现在每个地区具有的特点上。文化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下形成的,因此,文化也具有历史属性。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的不同,文化可概括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习俗、文学、艺术、思维、价值观等。而地域文化可理解为某一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可以理解一个国家所有地区、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在我国,学术界对地域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有序的文化。

2景观设计的概念和目的

景观设计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皇家园林都是绝世罕见的景观,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我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我国的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园林的景观都代表着我国的文化。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中华大地上有很多优美的历史园林,但一直未出现系统介绍这些景观设计的书籍。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在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关怀是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优美的景观可为游人带来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由于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历史都独具特色,因此,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景观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存,它是在这一地域生活的人的精神载体,比如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它是这一地区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景观与当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发展至今,中华大地上的景观众多,它们不仅仅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表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地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后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象征。一般可从3方面研究地域文化,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域文化是在这3方面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地理、文化、社会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社会特征。虽然不同地区景观的外观不同,但其都有相似点,比如均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这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不同地区的景观均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经过相互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相同,它也在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在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们代表着这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状况。地域环境是比较稳定的,而景观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景观系统是一个不断适应当地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环境的动态运动过程。在历史发展中,景观系统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环境碰撞、交流,当景观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时,不可避免地将产生新的景观系统,新的地域文化也由此形成。

4地域文化带动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是人的集合,也是文化的集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文化会影响居住者的需求。中国式的理想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景观。我国东南水多、西北山多,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城市。在川、湘、云、贵等多山地域,建筑与自然山势相融合;在苏、浙一带,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出行还是劳作,都与水息息相关,当地的景观也多与河流相伴。景观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江浙地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吴越文化,代表着这一地区的特色。江浙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比如绍兴古纤道、岳飞墓庙等,都为当地文化增色不少。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好本地的文化特色将为城市设计增光添色。

5结束语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篇(7)

关键词:商务中心;设计原则;总体构思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62-02

1 工程概况

恒威商务中心建设用地位于宁波鄞州新城区南部商务区6-A地块。项目用地性质为贸易咨询,用地面积6581m2,总建筑面积20603m2,其中地上16618m2、地下3985m2,建筑密度33.3%,容积率2.53,绿地率20%,建筑层数地上10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39.6m。用地北与有氧公园隔河相望,西临蝶缘路,东侧为规划的五星级酒店和商业水街,南临规划区内道路。

2 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

(2)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3)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 总体构思

恒威商务中心位于宁波南部商务区的门户位置,有着良好的景观资源及交通条件。为将本项目设计成一个具备高品味商务平台的商务办公楼,同时又是南部商务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设计进行了思考:

3.1设计从需求出发

(1)当代办公的新需求。由于数字化时代来临,远程办公、移动办公、家庭办公成为现实,人们不必刻板的呆在办公室里处理个人工作,所以办公室的意义正在由提供单纯的工作空间转向为员工提供集思广益的交流空间发展。商务的流动性、协作性日益突显,大量事务依赖于外部商务服务。因此,要求现代办公建筑具有强大的商务配套作为支持。随着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办公环境的舒适性和景观条件都已成为衡量办公环境品质的重要标尺。

(2)项目目标客户群的需求。本项目目标客户拟定为成长型中小型企业,其特点是经济实力有限,业务侧重于知识经济,办公模式灵活多样等,因此,他们在进行选择时对面积需求并不一定大,但对品质要求很高,并且非常重视公司形象。

(3)城市生活的需要。本项目地处鄞州新城区商务区门户地带,应对周边城市活力作出积极贡献。所以,虽然是商务办公区域,也应是一个适当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区,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3.2提出策略解决需求

针对需求我们提出与之相应的策略,概括为三大概念:商务街区概念、生态办公概念和弹性空间概念。

(1)商务街区概念。以人性化尺度建构具有亲和力的街区空间,街区贯穿园区,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步行主线。街区概念可以利用组织商务配套所要求的多样化复合功能空间,包括商务服务、餐饮、娱乐、便利店等;街区概念可以提供各具特色的非正式交往空间,而非正式交往空间是员工交流思想培育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街区概念还可以提供独立尊贵的IEO办公楼,即“独立式生态办公楼”,树立企业形象。

(2)生态办公概念。通过整体规划、空间设计和细部设计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整体生态设计观,强调以简约、实用的生态手段塑造高舒适度的节能型办公空间和富于情趣的环境景观。

(3)弹性空间概念。设计方正柱网营造可自由划分的办公空间,套内面积50~1500m2随意分隔。部分楼层采用5m以上层高,可自由设置夹层增加空间使用潜力,鼓励客户创造个性化办公空间,见图1~2。

4 建筑设计原则

(1)企业形象。用鲜明的建筑语言缔造最强烈的建筑意向,树立令人难忘的企业形象。

(2)景观办公。通过视线将办公环境与周围景观结合在一起,使建筑空间与北部河流、公园呼应衔接,并达到建筑与城市景观的统一。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主旨,以一种具有人类人文因素的构成方式与尺度设计建筑内部空间。

5 建筑整体布局设计

5.1布置格局及其功能

根据建筑规划及建设单位的要求,本工程主楼为10层L形板式高层建筑,沿基地东南侧布置,西北侧为3层裙房,整体形成一个“U”字型的院落布局。主楼东南角紧贴高层建筑控制线,尽量避免用地东面超高层建筑的遮挡,并争取更多的日照条件和形象展示机会。由于大厦沿蝶缘路不得设车辆出入口,北侧及东侧都不临城市道路,因此南面的规划道路是机动车出入口的唯一选择。本工程在用地的东南角设车行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安排在建筑东侧,既考虑了便捷性又考虑了隐蔽性,使建筑南侧和西侧的主要形象面不受到干扰。大厦主入口朝向南侧的规划道路,通过架高的灰空间进入室内。大厦西侧设置人员次入口。建筑周边消防车道环行布置,建筑东侧及南侧预留消防登高场地。

5.2塑造时尚清新形象

高层建筑往往以其宏伟的尺度和巨大的体量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决定和影响着其所在城市区域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作为一个位置及功能都非常重要的建筑,在建筑语言的创造上宜在大尺度上做大手笔的处理。矩形,与任何纯粹的几何形体一样,已经成为经典与永恒的象征。设计以L形为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略作变化,创造既经典又时尚的建筑形象和现代与恒久的人文气息。设计强调工业技术特征,以横向线条分割的立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其整体形象宏伟、浑然大气,直线型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建筑立面结合各种细部的精心处理,力求创造一座清新的办公大楼形象。建筑外墙以深色铝板、透明与半透明玻璃以及金属百页精心组合,形成秩序分明的虚实关系和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见图3。

6 建筑结构

本建筑长度不超过规范限值时,不设伸缩缝,对于超长结构或体形不规则时通过设后浇带来解决超长问题及不规则问题。地下室结构不设伸缩缝,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内掺聚丙烯纤维)无缝施工法施工,采取在适当位置设2m宽的膨胀加强带及加强配筋的方式解决超长结构温度应力;或采用30m左右设1m宽后浇带方式。主体结构均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中的SATWE计算;对于特殊复杂构件用手算进行抗弯、抗剪、局部承压复核。基础采用PKPM系列JCCAD进行计算。楼板按实际情况分单向板、双向板进行计算,并参考电算结果按弹性楼板配筋,边梁支座按简支边,中间梁支座按固定边,并考虑相邻跨板的负弯矩平衡。

7 景观设计

本工程景观与空间的关系分为两个层次:外景基地北面的河流与城市公园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我们通过南高北低的布局手法,将城市景观与室内空间拉近距离,使之成为建筑的外景。内景整体建筑呈“U”字形布局,中间形成一个半围合、向外部景观开放的内庭院,通过水面、台地和植物的精心布置,庭院内的绿化景观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成为建筑的内景。

8 流线设计

8.1车行流线

由于基地沿蝶缘路不得设车辆出入口,北侧及东侧都不临城市道路,因此南面的规划道路是机动车出入口的唯一选择。本方案在用地的东南角设车行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安排在建筑东侧,既考虑了便捷性又考虑了隐蔽性,使建筑南侧和西侧的主要形象面不受到干扰。

8.2人行流线

大厦主入口朝向南侧的规划道路,通过架高的灰空间进入室内。基地西侧设置人员次入口。

8.3消防流线

建筑周边消防车道环行布置,建筑东侧及南侧预留消防登高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