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洋教育论文

海洋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3 20:32:32

海洋教育论文

海洋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海洋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海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23-03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引起国内外各界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日趋成熟,全体公民对此应有国家意志层面的清醒认识。我国涉海高校作为国家海洋发展人才储备智库,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把握时代脉搏,既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又与时俱进,引入海洋史观、海洋战略教育,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有益创新与探索。

一、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的意义

所谓历史观,指人们对历史的一般看法。历史观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顺应这种规律的经验积累,一种历史观的形成对人们价值观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海洋史观的出现则是人们偏重于以海洋为观察历史的视角,对人海互动以及海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深刻认识。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其整体性在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世界性的”[1]。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已融入世界的当代中国人必须以世界史的眼光导航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方向。尽管“陆地史观”一直是中外学者考察中国历史的基本模式,但占地球70%面积的海洋客观存在,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发展对海洋的倚重,引起学界以海洋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正实现“陆地”与“海洋”的视野通融[2]。这种历史视野的进一步拓宽,无疑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新的路径选择依据。从国家战略看,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海洋权益也即“海权”,包括国家现实的海洋利益、又包括国家长远的海洋利益,既包括海洋经济利益,又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利益[3]。对海洋世界的关注,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鸟瞰民族、国家、人类社会发展全貌,多维度审视历史走势并做出民族、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这种来自民族自觉的历史观决定我国未来民族复兴的成败,海洋史观的培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国家发展战略发生重大飞跃,涉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敏锐洞悉时局,肩负高等教育强国使命,理性梳理中国新的海洋观,将海洋史观以及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高校课堂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效传播空间,最终塑造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又能高瞻远瞩的战略型人才,海洋教育大有可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修课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普通高校历史学通识教育的唯一课程设置。该课旨在引导新时期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国史、国情,从而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以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4]。“纲要”作为政治理论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引入海洋史学、海洋战略教育,培养国民海洋意识,势必在国民素质、价值观培养层面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有所贡献。

二、基于“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条件

以“纲要”课程讲授为线索,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海洋史观的培育,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有的内容,也是海洋史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一)海洋史观教育符合“纲要”的本质要求

什么样的历史观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不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当前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主张,都是我们党经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而未来我国实现现代化,更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当前,我国海洋战略的规划与实施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海洋观的确立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因此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有之义。“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大学生海洋史观以及海洋意识培养教育相适应,是树立正确海洋史观有力的教育平台。

(二)“纲要”的历史学学科特征为海洋史观培育提供教学方法论的便利

我国海洋战略的从无到有以及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抗争、崛起相始终。在教学中,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为主线,辅以人类海洋文明史演变的红线,两条线索的历时性契合,形成二者历史观论证所需史料的共享,多视角的历史审视交汇,立体透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现代化崛起的演变途径,二者相互印证,对大学生肩负强国使命,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纲要”课程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为海洋史观培育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对广大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方法。当前,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形成是我国长期以来改革开放国情发展的结果,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对我国当前海洋战略具体实施的了解与把握,加强高校学生的全球意识,深入领会海洋史观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培育具有战略思维的有用人才。

三、基于“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路径

首先,应充实、丰富、梳理中外海洋史教学内容,阐释人类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其次,努力将海洋史观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主旋律契合,做到既坚持阐明本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的,又能提供新的历史视角,培养学生海洋史观、海洋意识,开阔历史思维,二者相得益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法中,宜采取多种历史学方法论,由微观到宏观的教学过程演绎,诠释海洋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引导学生对国家海洋战略的综合性分析与研究。

(一)在历史讲述中呈现中国海洋文化风貌

没有对过往历史的梳理与反省,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历史观。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有着深刻渊源,海洋文化历史与民族发展历程相始终。成书于汉朝的古籍《淮南子》,就已记述了先秦时代东南沿海海洋民族及其海洋生活。其载:“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而悖,失处则贱,得势而贵”[5]。表示了对越人制舟航海生活习俗的尊重与敬意,这种文化仍见于当今东南沿海人民生活中,甚至凝结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古代东夷部落以及广泛活动于东南沿海的古越民族,具有鲜明的海洋民族文化特征,是我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纵贯整个中国历史,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大明帝国先进的航海技术、规模巨大的海上经贸代表了当时全球化趋势的最高水平,形成以中国为中心、以太平洋为交流空间的“亚洲经济圈”[6],并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盛世载入史册,也为当前构建亚洲区域合作以及中国特色现代化模式提供参考。直至近现代,围绕南海,广大华人华侨活跃于东南亚(南洋)的拓殖创业,华人社会群体出现,形成遍布全球的华人华侨文化。同时,在近代,中国在西方现代海洋文明挑战下,在海洋开发上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中国现代海权初建。通过对中华文明中海洋文明的历时性讲授,使学生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的同时,多视角全方位了解我国文化中的海洋性特征,对当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走面向海洋的国家发展道路选择充满自信。

(二)通过中外海洋战略比较研究,认清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纲要”以1840年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主要阐明中国迈向现代化之路的曲折与艰辛。东西方文明发展道路的分道扬镳,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现代化命运。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与西方殖民者一系列海上军事冲突与战争的失败,由封建帝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纲要”课程历史逻辑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海洋史的重大事件。反省中国与西方较量失利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依托现代海洋文明,激发技术的进步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及由此导致殖民主义扩张的结果。为使学生更深刻领会其中内在关联,宜采取比较历史学的教学方法。

公元1500年左右,以世界地理大发现为契机,意味着人类海洋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也在这一时期日益凸显,差距也从这里开始。恩格斯敏锐指出:“这是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的时代,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以及与殖民地的贸易的时代。从此便开始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海军武器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成效的时期。”[7]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围绕海洋赢得巨大财富,争夺海权直接导致殖民主义扩张的国家战略实施,西方海权思想创始人马汉认为:“所有殖民地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天然的,他们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这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并逐渐演变成正规的、政治性的海洋历史的一部分。”[8]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明朝中后期为分水岭,中国封建帝国由盛而衰,与国家海洋战略导向的转折直接有关,比哥伦布实施的国家航海计划早60―70年的“郑和下西洋”不久为“海禁”政策取代,统治者耽于海洋冒险对封建帝国统治的威胁,沉湎于传统农业与贸易带来的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国家发展因循乏新,陷入历史循环的老路。鸦片战争后,清朝在海上的一系列屈辱与失败,直至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等一系列历史事实,最终导致为后来居上的西方殖民者所侵略欺辱。通过东西方共时性海洋战略横向比较得出结论:“纲要”所阐述的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正是西方国家海权战略实施,打败大清帝国的无情事实。尤见现代国家发展海权战略的至关重要,是树立正确务实海洋史观的关键内容。

(三)运用案例教学,全面展示海洋史观的深刻内涵

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目前,对国家海洋利益的维系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权益、海洋防卫等内容。海洋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单纯一维的历史教学无法综合分析、理解、评估国家海洋权益全部内涵,因此,结合“纲要”涉及国家海权变迁的历史事件,引入一系列涉海概念、海洋理论、海洋科技、国际海洋法以及海洋军事的相关背景与知识点,更能引起学生对海洋学的关切与深入研究。如在“纲要”绪论中,讲述古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一节,侧重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具体研究,涉及海洋地理、航海技术、海洋贸易、海洋政治秩序的全方位了解;又如,结合“纲要”课程中清末列强加紧侵略瓜分中国步伐,全国出现边疆危机一节,将归属问题作为个案,把握我国捍卫国家海洋国土的线索与抗争。此案涉及清末中日琉球归属问题谈判、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二战时《雅尔塔协定》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中国的合法性、1951年《旧金山和约》美国委托日本管理,最后,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58年通过《大陆架公约》,对岛屿归属的有关规定。由此引起围绕海洋资源的岛屿归属较量,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维权的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的探究。由微观入手,全方位切入国家海洋权益各个领域,使学生形成对国家海洋权益的宏观认识,涉海案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激情。

(四)将滨海地方史引入教学

海洋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差异巨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将滨海地区涉海历史引入“纲要”教学是增加学生对海洋学感性认识的重要渠道,是广大学生理解海洋文化、国家海洋战略深层内涵的桥梁。随着我国国家层面对海洋文化的国民教育重视,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发展起来,在教学中,坚持“纲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学宗旨,适当介绍滨海地区渔民生活风俗、以“海神”“妈祖”崇拜等为标志的海洋、中国传统航海、造船技术、海商贸易的过去与现实、滨海社会、社区运作、渔民转产转业的内在与外在驱动、海洋执法等等,针对海洋科学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点,提供综观视角。地方历史沿革的海洋教育、海洋史观的培育,也使学生增加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激发学生对人类海洋文明历史的学习与探索热情,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结合思政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开展海洋社会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海洋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仅以课堂为阵地的海洋教育已不能反映我国海洋文明建设的全貌,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海洋文明了解的求知欲,应结合全国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社会实践环节,了解我国海洋国情,关注海洋现实,以期大学生对未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实际掌握与深刻领会。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考察与了解我国现代海洋军事,熟悉与研究国家渔政、海监等海洋执法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执法行动,对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跨区域渔业合作、岛屿开发管理、渔民转产转业、我国航运业作调查研究等,可以使大学生对我国海洋事业深入细致地结构性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现代人才的海洋使命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有高校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资源,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载体,在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流意识形态下,以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为线索,丰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植入中国海洋学与海洋史内容,使该课成为高校人才海洋史观培育的教学阵地,积极贯彻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主张,优化大学教育资源,提升大学人才培养层次,造就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光勇.导论――走向全球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2.

[2]李红岩.“海洋史学”浅议[J].海洋史研究:第三辑,

2012,(5).

[3]何立居.海洋观教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4]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

[5]齐俗训[C]//淮南子:卷11.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日]滨下武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蒋一国,于连坤.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经济思想研究[M].

海洋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 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37-02

目前,在海洋经济的扩展牵涉国家利益而备受国际瞩目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与时俱进,紧扣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新形势下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海洋经济发展要求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培养优质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结起来。本文试对海洋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外很早就有关于海洋经济的教育研究。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建议日本政府结联产业界、学术界,开设海洋教育课程等。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要求加强公民的海洋观教育。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设立了“海洋补助金计划(Sea Grant Program)”,大力支持海洋教育和科研。英国在20世纪后期形成了以南安普顿大学为核心的海洋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成员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社会重视人的素质高于所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备受社会青睐,由此海洋科学成为报考者的热门专业。

随着21世纪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从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研究的学者才逐渐增多,例如勾维民教授撰写的《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阐述了海洋经济与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以及为健全海洋经济专业提出了建议,还有《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郑卫东)和冯士所著的《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等,这些学者都认识到了海洋经济发展下教育改革以及尽快建立健全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科研主要停留于专业技术学习或技能锻炼和培养海洋相关产业的专业人才上,缺乏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海洋教育计划基本上是单一的专业教育计划,一切服务于专业,一切为了专业,没有体现一个人的全面成长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单薄,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我国来看,作为引领高等海洋教育发展方向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基础教学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烟台大学的基础教学部等教学中,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没有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成熟模式。这在无形中使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关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相脱节,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开放性

在地球的表面,陆地是相对固定、独立的,而海洋则是相互交融、没有阻断。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要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都以相通的海洋作为共同合作的舞台,相互协作、互利共赢。于是海洋的广博开放带来了海洋经济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的公海部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完全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正是因为海洋这种开放性,倘若一国欲行不轨,也更容易造成对他国的侵犯。海洋经济的特性,要求培养劳动者具备两种素质,一是铸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俭朴谦恭的品行操守,二是固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大原则,坚决捍卫祖国的,遇到挑衅决不让步。

(二)流动性

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任何一种海洋开发、生产活动都会带给周围或造成环境资源影响,即一个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无论是海洋运输、还是海洋旅游,海洋捕捞),都会快速地传输到周围的资源环境、人、企业和国家,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巨大损失。目前全球形成的警示案例很多。被认为数是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的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只因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就拿养殖来说,近乎毁灭美国南海岸整个渔业;2012年4月,因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导致康菲和中海油遭百名养殖户的而被要求巨额赔款。

海洋经济的流动性要求从事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改变“短期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保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筑诚信、勤劳、负责、高效的廉洁意识,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对各种因素做好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具有放眼四海的综合判断能力,做出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及时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少不应对后人和他人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

(三)风险性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目前人类的海洋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如油气资源的海底开采,要达到水下几十乃至上千米,其成本高、时间跨度长。二是海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海洋族群背井离乡,以船为家,四海漂泊,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电视文娱活动,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甚至会遇到海盗、抢劫等人为灾难。长期的“海洋生存”方式,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一方面具有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果敢应对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具备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舍己为家的奉献情怀。

如何有效地整合海洋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三、契合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挖掘海洋经济典型案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海洋及海洋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典故、案例、形势和政策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海洋及海洋经济的现状和地位,利用典型案例,增强他们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可列举青岛大禹集团是怎样成为“青岛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诚信企业”的,从而加深“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可以选取上海市“走出去”企业领头羊光荣称号的上海水产集团所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及其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国先进的海洋经济企业在面对台风或其他恶劣天气时是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些小插曲的应用,一方面加大学生对海洋经济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将工作效率、廉洁、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在领土的讲解中,可借助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回顾历史,充分展示中华儿女抵御侵略,誓死捍卫民族权益的伟大壮举,促使大学生增强“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的感触,加深对海洋国情的了解,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利益,促使他们担负起利用海洋发展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摆脱落后,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实训锻炼”是一条长期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校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议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大好发展态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空间。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港口物流、现代渔业、现代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群实习、实训或者岗前培训,现实会告诉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磨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调研,通过现场的观看、思考认识海洋生态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感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利用节假日,鼓励大学生从事海洋旅游服务活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协作,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大学生从事以上丰富多彩的“海洋工作”,均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经费投入,拨款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储备资金,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培养一批具有优秀素质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具备“双证”,应当属于“双素质型”,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将“双素质”分解为三类:首先,政治理论素养高。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次,业务精干。熟悉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律,掌握相关职业(如旅游、物流、水产等)的运营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结合职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富有活力。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打入青年学生群体,能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能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开展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总之,在经济、人才高度社会化的时代,特别是在海洋异国纷争、焦点问题彼此起伏的时期,我国的高等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政治学专家:中国必将成为现代海洋国家[N].环球时报,2008-01-15.

[2]张伯玉.日本通过第一部海洋大法[J].世界知识,2007(7)

[3]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J].海洋信息,2002(1)

[4]高抒.高校院系管理与社会服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海洋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海洋教育 小学 爱国主义

海洋教育是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岛自2011年将海洋教育纳入小学课程,以山东沿海地区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背景,引领学生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文化与生活、海洋开发与科技、海洋生态与环保和海洋权益与国防等六大领域自主探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立志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一、 传播本土海洋文化,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目前,我国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部分民众对海洋和海洋国土的认识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讲述和传授海洋文化,包括我国的海洋历史和海洋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所拥有的宽广海域的热爱,对祖国灿烂的海洋文化的热爱,对在海域上工作的海洋建设者的热爱等等。培养学生为海洋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反对任何损害海洋的言行。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制高点,而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屿岸线超过14000千米,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通过上网、访问、查阅书籍等途径了解海洋的相关知识,如我国面积最大的三个海岛(台湾岛、海南岛和崇明岛);我国己探明海洋石油天然气储备量最大的海区是(南海海区);我国近海各海区中平均水深最浅和最深的分别是(最浅的是渤海海区,最深的是南海海区);我国(浙闽沿海)海区潮汐能最为丰富;我国最大的产盐省份是(山东)等等。

在海洋历史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秦汉时代我国就已经向海洋进军,以及汉初南越国曾经和欧洲、西亚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络绎不绝;元代以及明朝嘉靖之前海上贸易的繁荣昌盛,郑和下西洋等故事,将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

小学生在祖国辽阔海洋和灿烂海洋文化的熏陶滋润下,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发展都同这一片海洋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中切身感受到海洋赋予我们的物质、文化、精神和心理的力量与财富。

二、分析当今的海洋现状,忧患意识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对海洋资源无序、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所以,教师应教导学生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重视海洋发展,重视海洋环保,推广环保行动。

另外,教师要向小学生强调我国的海洋的主权现状,针对当前的焦点问题包括东海地区与日本的钓鱼岛主权之争、与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关于南沙群岛的主权之争,加深学生的忧患意识。教师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得他们能够在我国海洋领土受到威胁,国家尊严受到挑战之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爱祖国的海洋”主题教育进社区活动,深化了学校的海洋特色教育,向社区居民展示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同时增强了学生保护海洋领土的意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以行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镇的各个学校分别开展了活动,在《海洋教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胶西小学开展“青少年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旨在挖掘与提炼海洋教育内涵,保持与提升海洋教育的办学特色,丰富海洋特色德育工作内涵,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事业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做贡

献。青岛百盛希望小学开展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德育评价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坚持将德育工作与当地特色、海洋实际相结合,将学校的海洋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到“五星小真人”的德育教育之中,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海洋教育工作当中;苑戈庄小学积极开展现代海洋教育,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将海洋教育的“点”落在了“海洋德育”上,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青岛中小学启动蓝色海洋教育实验项目,通过海洋节、文化节、科技节和体育节等活动,着眼于当今海洋和航海领域的热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围绕海洋知识开展的有奖问答,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紧扣海洋实际,让中小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提高对海洋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增强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激发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小主人、未来的接班人,教师要在海洋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其立志为海洋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海洋文化教育课堂建构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24).

海洋教育论文篇(4)

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在讲话中说,“两馆”是鼓楼区以及南京市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两馆”新馆开馆,对南京市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增强市民国防意识、打造双拥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指出,宁海路街道在社区建立起了全国首家海洋国防教育馆,对于推动全民海洋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海洋国防教育馆是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开展海洋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国家海洋局将继续不遗余力对相关工作进行大力支持,将鼓楼区打造成全国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区。

朱文泉上将在开馆仪式上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从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要求进一步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开馆的两个新馆,一个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一个关系到江山永不变色。

海洋教育论文篇(5)

(一)开放性

在地球的表面,陆地是相对固定、独立的,而海洋则是相互交融、没有阻断。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要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都以相通的海洋作为共同合作的舞台,相互协作、互利共赢。于是海洋的广博开放带来了海洋经济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的公海部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完全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正是因为海洋这种开放性,倘若一国欲行不轨,也更容易造成对他国的侵犯。海洋经济的特性,要求培养劳动者具备两种素质,一是铸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俭朴谦恭的品行操守,二是固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大原则,坚决捍卫祖国的,遇到挑衅决不让步。

(二)流动性

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任何一种海洋开发、生产活动都会带给周围或造成环境资源影响,即一个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无论是海洋运输、还是海洋旅游,海洋捕捞),都会快速地传输到周围的资源环境、人、企业和国家,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巨大损失。目前全球形成的警示案例很多。被认为数是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的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只因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就拿养殖来说,近乎毁灭美国南海岸整个渔业;2012年4月,因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导致康菲和中海油遭百名养殖户的而被要求巨额赔款。海洋经济的流动性要求从事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改变“短期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保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筑诚信、勤劳、负责、高效的廉洁意识,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对各种因素做好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具有放眼四海的综合判断能力,做出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及时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少不应对后人和他人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

(三)风险性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目前人类的海洋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如油气资源的海底开采,要达到水下几十乃至上千米,其成本高、时间跨度长。二是海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海洋族群背井离乡,以船为家,四海漂泊,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电视文娱活动,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甚至会遇到海盗、抢劫等人为灾难。长期的“海洋生存”方式,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一方面具有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果敢应对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具备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舍己为家的奉献情怀。如何有效地整合海洋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二、契合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挖掘海洋经济典型案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海洋及海洋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典故、案例、形势和政策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海洋及海洋经济的现状和地位,利用典型案例,增强他们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可列举青岛大禹集团是怎样成为“青岛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诚信企业”的,从而加深“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可以选取上海市“走出去”企业领头羊光荣称号的上海水产集团所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及其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国先进的海洋经济企业在面对台风或其他恶劣天气时是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些小插曲的应用,一方面加大学生对海洋经济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将工作效率、廉洁、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在领土的讲解中,可借助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回顾历史,充分展示中华儿女抵御侵略,誓死捍卫民族权益的伟大壮举,促使大学生增强“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的感触,加深对海洋国情的了解,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利益,促使他们担负起利用海洋发展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摆脱落后,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实训锻炼”是一条长期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校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议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大好发展态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空间。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港口物流、现代渔业、现代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群实习、实训或者岗前培训,现实会告诉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磨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调研,通过现场的观看、思考认识海洋生态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感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利用节假日,鼓励大学生从事海洋旅游服务活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协作,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大学生从事以上丰富多彩的“海洋工作”,均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海洋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 海洋环境科学 培养计划 特色课程

1.引言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处于一流的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根据自身的特点、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是二本学院的立足之本,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设置。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以海洋环境科学为特色的培养方案的设置。

2.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根据学院确立的以“理论基础适度、专业特色明显、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制订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

3.培养计划设置的原则

根据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能力”的基本原则;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制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因此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应有的作用,培养海洋环境领域的实业人士。

4.特色培养计划的设置

4.1地方建设的需要

浙江是个海洋大省,省政府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遥感应用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及外海远洋渔业开发技术等作为科技兴海战略的重点领域。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临港石化、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海洋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压力,海洋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培养海洋环境科学的急需人才,是满足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事业对人才的需要。依托地方发展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区别于其它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学生。

4.2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要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其核心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尤其是海洋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海洋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环境法、环境评价与规划、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以及环境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3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而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特色辅助课程、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强化课程。培养计划80%以上涵盖了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舟山地方特色在环境学中增设了海洋环境科学(双语);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中我们开设了海洋管理学、海洋专业经济学、海洋与环境法、海岸带综合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自然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化学海洋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地学(双语);环境技术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海岸环境工程、港口环境污染防治、海水分析化学、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环境科学实验有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海水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一(一周)、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二(三周);环境科学实践教学有社会实践调查(一周)、认识实习(一周)、专业实习(十周)、毕业论文(十周),其中基础实验128学时,专业实验256学时,专业实践26周。

4.4培养计划特色的体现

课程设置突出海洋特色,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生态学、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水淡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验教学突出海洋特色,指导学生利用海洋环境科学技术、方法进行海洋环境污染的调查、海洋环境容量的分析、海水养殖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资料的整理挖掘、环境影响的评价和环境治理等系统的研究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海洋特色,已与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中心、浙江海洋研究所、岱山、嵊泗、秀山海水淡化厂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建立了多处具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实验基地、教学改革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依托当地的涉海类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不仅为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和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个选择。

科学研究突出海洋特色,环境教研室教师有近二十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基金有四项,都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容量分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有关,学生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新苗计划、校级科研项目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呈相关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计划体现了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进行,不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的指导思想,同时更新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时代适应性、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式。

本项目得到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2010040)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的资助,还得到了环境科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大力帮助。

资助信息: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处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家军,俞亚萍.由大学人才培养计划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22(8):80-82

[2]宋凤敏.闵锁田.刘智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改革与修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9):11-12

海洋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 民族教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39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生命教育的核心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要珍爱生命,除了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教育学生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当然也包括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类的生存的自然环境。

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英语教材中第九单元“Unit 9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一课中谈论的是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海洋动物。在课中结合了两纲中的生命教育对教学进行了渗透。教育学生要爱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我利用课前准备时间,组织学生们观看著名获奖纪录片《海洋》(Oceans),从而引出了本课课文的主题,同时引导学生们思考与海洋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Why is the sea the cradle of life? In the video, what animals and plants are you interested in?”等。通过以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们对海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和老师一起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他们的手绘和摘自网络的与海洋相关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的制作和收集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海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

在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阅读理解和知识竞赛教学环节,在阅读理解环节中,让学生们先阅读课文内容,然后归纳段落大意,课文段落内容设计如下:Para.1:海洋的地球上的分布。Where can we find ocean on the earth.Para.2 ~Para.3:介绍了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 of sea animas in the ocean. Para.4:人们从海洋中获取那些资源。 What do people get from the ocean? Para.5:我们必须保护海洋。 We must protect the ocean. 通过阅读和归纳段落的学习让学生们对海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不仅明白了海洋的重要性,更认识到海洋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保护海洋及其生物的迫切性。

在竞赛(A quiz)环节中,首先学生们看到的是1~9的数字,学生们选择数字后,点击该数字出现需要回答的问题:1.What covers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Earth? 2.What covers almost three quarters of the Earth?3. What is the largest animal on the Earth? 4.Name two intelligent animals on the Earth.5.What is the largest animal on land? 6.Name two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oceans. 7.Name two kinds of seafood people can get from the oceans.8. Is water important to people? 9.What must we do to protect the oceans? 为了体现竞赛的特点,加深学生对问答知识点的印象,采用了自由选择数字由对方回答的方式。通过竞赛不仅让学生们加深了知识点的学习,还让学生们认识到海洋对人们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