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洋产业分析

海洋产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46

海洋产业分析

海洋产业分析篇(1)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海洋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产业结构优化;SWOT

中图分类号:F42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02

国际海洋经济理论认为,当前陆地资源已经出现危机,而海洋资源却没有充分开发,未来必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空间。为此,各主要发达国家早在二战后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甚至出现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11年年初,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承载着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大开发的国家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资金与技术等原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出现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海洋开发战略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为此,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为例,运用SWOT方法,对其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现状

1、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山东省政府于2003年开始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海上山东”建设稳步推进。2004年,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半岛城市群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经济增长贡献率64.8%。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2009年,山东省出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传统海洋产业全面复苏,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新兴海洋产业高速发展。201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其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1395.1亿元。 “海上山东”的发展轮廓已初具规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总体开发框架的关键。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形态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一、二、三产业,此为原始阶段,海洋只是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第2阶段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一、三、二产业,此为初级阶段。当时海洋产业的发展以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同时带动了旅游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二、三、一产业,此为中级阶段。这说明当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海洋矿产业及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而高级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三、二、一产业,在这一阶段,传统的海洋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升级,新兴海洋产业规模扩大,海洋第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并未达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过相关调研和数据分析,将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深度挖掘,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匹配组合,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制定行动计划。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山东半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成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东省内有9条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国第一;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拥有24个国家一类港口。山东半岛地区已经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港口中、航空为主体的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

(4)自然资源丰富。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选择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等六种资源对沿海各省市进行丰度指数评价,山东位居第一,表明山东海洋资源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

(5)投资环境优越。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创建了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按照国际惯例简化手续,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资企业理想的投资园地。

2、劣势分析(Weakness)

海洋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海洋产业 大连区域经济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大连未来诸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之一,确立和实施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海洋经济对大连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必要分析海洋产业对大连总体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大小。

二、海洋产业对大连区域经济贡献度分析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AHP法绘出层次结构图如图2-1所示。

(二)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并检验其一致性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元素aij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

A层次对于O层次的相对权重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其中 W为权向量,W=(0.5,0.5)表明A1和A2两个因素对上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相同。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四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及其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数据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3-1 B-C总排序表(C对B的组合权重)

CI=0.0218,RI=0.74,CR=0.02946

表2-2 C-D总排序表(D对C的组合权重)

CI=0.049,RI=1.12,CR=0.04375

由结果可见,港口运输业对城市的发展起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港口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高,是大连港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结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大连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最优排序依次为: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渔业、造船业、盐业。重要程度依次为:0.333、0.206、0.330、0.085、0.044。港口运输业凸显出外向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棣华,于婷.浅谈大连海洋经济的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9.(12)

海洋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92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省发展海洋高薪技术产业提出策略建议[1][2]。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3]。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100亿~1900亿欧元,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5]。

1.3 人口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占日本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 /4和国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竞争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2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复杂性、研究的艰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调查、监测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我国近海的资源环境状况;海洋技术装备落后,海洋基础建设缓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高;促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药物资源,形成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 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经济现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也为 “十二五”时期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和辽宁等省市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开发,将海洋高新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如:以技术为依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合资模式——利用外资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产业园模式——创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及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等模式。

3加快推进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条件是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产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分布过于集中,科研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产业积聚度不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

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要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相关鼓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政策聚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建一批“科工(农)贸一体化、销一条龙”的大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在工作指导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级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的市、县(区)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入驻基地企业可享受各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境外先进专有技术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重点产业及配套生产企业购置土地或物业方面给予补贴。帮助致力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解决人民币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给予部分贷款贴息。

3.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集聚海洋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尽快落实山东风投引导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进风险投资集聚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风投引导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集聚,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的人才高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重点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补贴或部分返还,并在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实行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立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结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 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商务商贸、教育、居住、医疗、旅游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引人入胜的海洋生活环境,成为郊区生态环境优良、形态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关键。

参考文献:

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发展统计比较[J].经济论坛,2011,8:144.

郭军,郭冠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张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3.

胡建廷,郑冰,马健.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刍议[J].科学与管理,2006,3:27-30.

海洋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SSM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84-05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1]。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 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海洋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环渤海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断提升自身的海洋经济建设水平,使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 271.76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2 015亿元,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直接、具体的联系,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和总量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为区域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在此,笔者重点研究影响海洋经济的12个海洋产业,通过SSM分析法得出环渤海地区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经济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概况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区位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地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协调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向北与俄罗斯、蒙古相连,向东则与日本、韩国相连,向南与中国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连,向西是中国亚欧铁路大陆桥的起点地区。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了大连经济圈、沈阳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胶济经济走廊和胶东经济圈,并一直延伸到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各个区域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相连接。京津唐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密集,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渤海、黄海还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环渤海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最新隆起地带。环渤海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又一重要经济发展带,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为了全面地了解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概况,笔者应用纵横比较法[3]分别从横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全国海洋经济进行比较,从纵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进而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1.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是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说明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第二产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环渤海产值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相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产值最低。除了产业贡献之外,在海洋经济中环渤海地区还为全国提供了32.97%的就业率,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 环渤海地区历年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图2清晰地表示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2001―2008年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各年份所占全国海洋产值的比重。总体上看海洋产值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海洋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海洋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急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迅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三大产业中产值最多的产业。

三、研究过程

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殷克东[4]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构建了评价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模型。谢奉军[5]和刘克利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海洋产业,张耀光[6]等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海洋产业。在此,笔者通过SSM分析法分析未来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状况,通过灰色模型预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情况,从而为该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SSM研究分析法。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7]最先提出的。运用该方法将需要分析的区域经济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作比较,得出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可比较准确地对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该区域将来的经济发展目标。

SSM的数学模型[6]是:假设某个区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的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为bt。同时,依照一定的原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j0,bj,t(t=1,2,...,n)表示研究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参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则有:

(1)区域与参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分别为:

rj= Rj= (j=1,2,…,n)

(2)以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可得:

b′j= (j=1,2,…,n)

这样,在[0,t]时段内研究区域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式依次为:

Gj=Nj+Pj+Dj 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Gj=bj,t-bj,0 PDj=Pj+Dj

Gj=bj,t-bj,0=Nj+Pj+Dj

其中,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引入Kj,0= Kj,t= L=/

K为所研究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参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研究区域对于所在参照区的相对增长率为L。将L分解如下:

L==×

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且0≤L≤1:

W= u=

L=W×u

2. 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特别适用于因素众多、结构复杂、互补性好、涉及面广、层次较高、综合性强的社会经济系统及其主行为特征量的预测,诸如总人口、总产值、总产量、国民收入、消费水平、生产效率等。GM(Grey Dynamic Model)模型是预测、决策和控制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的心脏,能较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预测未来”本质上是个灰色问题,因为一个未出现的、没有诞生的未来系统,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信息,且处于连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

GM模型的微分方程为:+aX(1)(t)=u,系数向量a=[a,u]T 方程中X(1)(t)为X(0)(t)的依次累加值,求微分方程的解,得到时间函数:(1)(t+1)=(X(1)(0)-)e-at+,再还原便得到:(0)(t)=(0)(t+1)-(0)(t),这两个方程即为GM(1,1)预测的基本计算公式,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GM(1,1)对近十年的各海洋产业数据进行预测。

(二)研究结果

1. SSM分析结果。根据SSM分析法可得表2、表3、图2和图3。

(1)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Shift-share分析。根据表2可知:从产业结构来看,滨海旅游、建筑工程、海洋油气、交通等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速度,说明这些产业与全国相比具有增长优势。但造船和海盐落后于全国,存在明显不足。Pj的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从12个部门结构来看,对环渤海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是海洋化工、造船、交通等产业;海水利用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比重非常小,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Dj的值越大,说明区域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从表1可知环渤海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最强,海盐和造船与全国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综合分析可得,在增长速度、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方面均较强的部门是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较弱的海洋产业是海盐产量和海水利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分析结果深入了解各海洋产业的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使海洋产业均衡发展。

(2)总体效果分析。根据shift-share分析表,笔者分别计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的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总的结构偏离分量P以及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借以判断环渤海地区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见表3)。

表3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部门的总经济增量(G)很大,且L>1,说明环渤海地区总体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且W>1,说明环渤海国民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值很大,且u>1,说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部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可以使结论清晰直观,环渤海地区各海洋产业部门所属类型显示明确。如图2所示,首先把坐标系平均分为8个扇面,然后标出环渤海地区11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海洋产业集中在A类地区,属于部门优势增长产业。图3反映了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偏离分量情况,从扇面中可以看出:交通、油气位于扇面1,表示环渤海地区这两种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很强;建筑工程分布在扇面2中,说明该部门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制药和造船位于扇面4中,说明这两个部门是环渤海地区基础差但是发展较快且具有后发优势的部门;海盐位于扇面5中,说明其属于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海水利用位于扇面6中,说明该产业是基础很差但发展较快的部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扇面位置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2.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结果。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涉及因素多、结构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对其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测方法选择需谨慎。张晋清、张耀光[8]应用灰色关联度对海洋产业进行分析,刘思峰[9]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笔者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预测分析,图4反映了通过灰色预测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仍占主导地位并推动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以上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分析可知: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强势产业,但海盐产量、海水利用等产业仍处于劣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渤海地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海洋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10],构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达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的,最终使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龙头”。

(二)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环渤海地区应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强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以中国海洋局、科技部联合的《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中将环渤海地区定为重点发展区域[11]为契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率运行,提高海水利用效率,提升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多层次的科技、信息等人才的培养,建立各个省市之间的海洋信息交流平台[12],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各省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环渤海地区由三省一市构成,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省市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突破产业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各省市优势海洋产业的联合发展,共同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先进的海洋技术,加大海洋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共同制定适应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协调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参考文献:

[1]曹忠祥,任东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5,(86).

[2]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张耀光.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5]谢奉军,王文祥.基于AHP方法的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J].决策与统计,2006,(17).

[6]张耀光,韩增林.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7]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8]张晋清,张耀光.灰色关联度模型在海洋产业分析中的应用――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10]刘洪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3,(1).

[11]陈小弟.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EB/OL].,2009-06-08.

[12]孙加韬.中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亟需深度调整[J].开放导报,2010,(3).

Marine Economic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Bohai Bay Area

Wang Li, Wei Daiping

(Studies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tial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海洋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产业联动理论;海洋产业;长三角

一、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海洋产业空间单元,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目前在三个海洋产业单元中,长三角处于第二位,海洋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备受学者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而且海洋经济也被列入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由此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内很多学者对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广泛研究,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学者大多以上海、江苏、浙江单个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行政区间的产业关联关注度不够,很少对长三角整体海洋产业进行研究。但从2011年开始,关于长三角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向云波的“关于长三角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张效莉的“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向云波的“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及其一体化研究”、寿建敏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潜力探析”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研究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问题,而本文主要是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如何发展海洋产业,强调的是海洋产业的联动发展,以实现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升级,实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个区域内的核心竞争力。

二、 产业联动理论概述

1. 产业联动的内涵。吕涛(2007)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和表现形式,总结产业联动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互利为目的,依靠企业具体行为实现,并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四条特征。海洋产业联动也是如此,并且海洋产业联动不仅是互利关系,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表现为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此外海洋产业对资源禀赋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其产业联动的模式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在联动模式问题的分析中,会具体阐述。具体来说,产业联动是指以产业联系为基础,以互利双赢为目的,在市场机制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双重指导下,产业间形成的良性互动的关系网络。

2. 产业联动的基本类型。产业联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产业间生产要素相互流动,进而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比较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二是企业基于垂直的产业链关系、共同的战略目标等合作发展,这比较符合产业经济理论;三是各政府制定统一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产业联动分为区域内联动和区域间联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内的产业联动。

三、 长三角地区实现海洋产业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1. 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就海洋资源而言,长三角地区在滩涂、浅海、港址等海洋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由蒋白粪,梁海棠,季子修分析可得,江苏在滩涂、浅海资源较国内其他沿海省市有比较优势;浙江在岸线、浅海、滨海旅游资源较国内其他沿海省市有比较优势;上海依靠区位、科技和人才等优势在海洋产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就海洋产业而言,长三角地区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四大产业具有相对优势。这四大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0%左右。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主产业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在海洋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如下的产业格局:江苏省以海洋能源、海洋化工、船舶,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为主产业。浙江省以海洋风力发电、船舶修造为主产业。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等,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2. 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条件评价分析。曾刚(2011)指出,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关联度、交通设施的便利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似度均与区域内产业联动正相关。对海洋产业来说,区域内海洋资源禀赋差异程度,也是影响海洋产业联动的主要因素。下文从这几个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的可行性。

(1)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源禀赋分析。从海洋资源禀赋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各沿海城市的资源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如江苏的连云港区位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和旅游城市。南通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我国的四大渔场之一。上海和杭州的海洋自然资源有限,但拥有海洋科技人才优势,而且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宁波拥有众多优良港湾。舟山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海洋资源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要求区域间必须进行联动,避免同质资源引发的无序竞争,协调发展,发挥整体优势。

(2)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梯度分析。从海洋产业构成角度分析,长三角内部海洋产业的产业梯度明显。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及海洋船舶工业第二产业多集中在沪、浙两地。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水利用等第一、第二产业多集中在江、浙两地,其中第二产业的海洋盐业、海滨砂矿、海洋油气产业分别集中江、浙、沪。长三角区域内产业梯度的分布状况,为区域内海洋产业转移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

(3)长三角地区交通设施状况分析。从交通设施状况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交通最发达、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长三角地区“三小时都市圈”之称。长三角内部便利的交通设施,有利于加快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吸引外部投资和联系区内伙伴,促进产业联动。

(4)长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长三角地区汇集众多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人才济济。如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长三角地区在海洋产业众多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另外,长三角地区文化传统相似性很高,各种新理念、新思想跨区域交流频繁,合作创新氛围浓厚,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交流合作,加快产业关联网络形成。

四、 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模式分析

长三角地区在海洋产业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产业规模大、附加值高,能显著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产业,按照这些标准,长三角地区应该选择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制造和滨海旅游业等五个产业。这些海洋产业占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80%以上,既包括传统产业,又包括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利于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下面分别以这五个产业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如何进行产业联动。

1. 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联动模式分析。本文研究的海洋渔业是包括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等四种活动的狭义的渔业,属于传统的海洋第一产业。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产品整体附加值比较低,集中度比较低,大规模企业几乎没有。另外,长三角地区相关海洋渔业企业没有差异化经营,同质性突出。根据海洋渔业的产业特点及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的现状,应强化海洋渔业的深加工比例,提高相应的科技含量,延长其价值链,推动其向高价值链转移,采取价值链联动模式实现产业联动,提升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具体来说:

(1)通过区域内的兼并重组等措施,构建大型的渔业企业。上海的渔业企业相对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和江浙渔业企业的联动,可以弥补上海资源匮乏,江浙企业资金技术匮乏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提升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的整体竞争力。

(2)根据长三角两省一市各自的海洋渔业的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经营。上海由于城市化水平高,海域面积小,但资金、技术强的特点,可以以远洋捕捞和渔业深加工为主。江苏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良好的海水养殖条件,因此江苏可以考虑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做大水产品粗加工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浙江的海洋渔业是长三角地区产值最高的地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产量居长三角首位,因此浙江可以大力发展综合渔业,并提高远洋捕捞的比例。

2. 长三角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联动模式分析。长三角地区的港口群在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但各港口没有形成差异化,集装箱价格竞争激烈,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竞争优势。根据长三角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现状,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港口的比较优势,建立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合有序、整体协同的长三角港口体系,通过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的港口,优化资源,实现产业联动,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

(1)调整长三角地区各港口的发展定位,建立以上海港为航运中心,宁波北仑港为副中心,负责中转运输,其他长江内河港口为航运中心的内支线港和喂给港的港口体系,充分发挥各港口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把上海港打造成国际级的枢纽港,利用上海港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港口快速发展,各港口有序运营。

(2)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各地区交流合作,信息共享,统一规划,促进协调发展。此外,以洋山港和北仑港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上海浦东、南汇和宁波的海洋服务业,提高长三角综合竞争优势。

3. 长三角地区海洋生物医药联动模式分析。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长三角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应当加强资金、人才等资源整合,获取产业规模效应,提供良好的服务创新、保护创新的环境,采取基于创新的联动模式实现产业联动,促进整体产业快速发展。具体来说:

(1)依托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浙江医药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等各医药产业园区,以及连云港市医药行业发达地区的基础,整合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各种资源,筹建海洋生物医药实验室和资源共享中心,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开发研究合作,加强科技自主创新。

(2)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生产开发企业、科研机构等知识密集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竞争力。

4. 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产业联动模式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相关总产值、修船完工量、从业人员等多项指标处于全国首位,全国排名前十的造船企业,一半以上在长三角地区。从国际上看,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工业在技术和附加值方面还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偏低,存在无序竞争,船舶工业的配套能力也比较弱。根据长三角地区海洋船舶产业的特点和现状,造船企业及配套企业、相关研发创新机构应密切联系,采取集群模式实现产业联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如下:

(1)坚持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改善产品结构。依托长三角地区强大的船舶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发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提高船舶配套设施科技含量。

(2)加强长三角地区船舶企业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避免无序竞争。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和外高桥船厂应该主要是高端船舶制造为主,如大型集装箱船;浙江扬帆船厂、浙江船厂、杭州东风船厂重点发展渔船、液化石油气船;江苏金陵船厂重点发展化学品船。

5. 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产业联动模式分析。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上海的崇明、浦东、奉贤,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以及江苏的连云港为依托的长三角滨海旅游度假带。长三角地区的滨海旅游业可以采取区域旅游整合模式,实现各区域旅游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提升滨海旅游业的竞争力,拉动经济增长。具体如下:

(1)注重滨海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江南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如海岛旅游产品(以浙江为主)、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以江苏、上海为主)及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等。

(2)开发高端滨海旅游产品。依托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发展邮轮产业,逐渐聚集包括国际客运、游艇的高端涉海旅游服务产业。

五、 政策建议

上文针对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联动发展模式,这些模式能否成功,很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制度建设。为了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顺利进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并执行以下相关政策措施:

1. 建立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政策平台。目前长三角地区没有海洋产业相关平台,海洋资源不能实现跨区域有效配置。应建立包括信息收集与交流平台、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和海洋产业发展的跨区域综合调控平台等相关平台。

2. 建立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知识产权合作与协调平台。通过筹建长三角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形成跨省市的司法和联合执法的海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海洋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大力推动长三角海洋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3. 建立统一的政府协调管理机制。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在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力度仍不足,应从立法层次强制规范,指导地方政府构建多方合作机制,促进协调发展。

4. 建立跨区域的海洋人才流动政策。目前,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海洋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三角需要构建基一个跨区域海洋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整个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任祥,葛雪.长三角海洋服务业协调与联动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12,(1):314-318.

[2] 向云波.长江三角洲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2011,(7):1-2.

[3] 张效莉,等.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经济,2012,(6):43-48.

[4] 向云波.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及其一体化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2):1363-1367.

[5] 寿建敏.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潜力探析[J].生态经济,2011,(4):66-69.

[6] 吕涛,等.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2-4.

[7] 刘钊.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财会研究,2009,(1):74-77.

[8] 曾刚,等.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理论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2):18-25.

[9] 蒋白粪,梁海棠,季子修.江苏海洋开发的资源环境条件评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2):132-136.

[10] 毕田田,等.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协调对策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2,(2):88-89.

[11] 向云波.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 赵迎欢.“技术联动”需要诚实守信[J].科技管理研究,2007,(3):35-37.

[13] 都晓岩,卢宁.论提高我国渔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一一种产业链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4.

[14]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15] 贝竹园,等.发挥优势优化上海海洋产业结构思路探讨[J].海洋经济,2012,(12):41-45.

[16] 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J].社会科学家,1994,7(5):83-88.

[17] 林兰,等.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1):6-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2CGL031)。

海洋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海洋产业 陆域产业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兴起,海洋经济产值在全国和各沿海省市GDP中所占份额日益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渐显现。2006年,我国以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计的海洋生产总值达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1%,而这个数字在2001年仅为93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8.48%;2006年,涉海就业人员为2960.3万人,一年新创造工作岗位180万个,海洋产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从众多的海洋产业中选择重点发展,从而构建科学的海洋产业链,正成为各沿海省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将以灰色关联度方法为基础,采用综合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海陆产业的关联关系做以下研究。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以此思想来计算灰色关联度。曲线形状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从而据此判断影响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1.灰色关联度

(1)确定系统特征序列

对一个抽象的系统或现象进行分析,首先要选准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即系统特征序列,以及影响该系统或现象的m个相关因素序列,用它们来反映我们所要分析的问题。分别计为:。

(2)变量因子的初始化

原始数据的量纲往往不同,为了能进行比较分析,需要统一量纲。对于系统特征序列合相关因素序列,记初始化后的数据分别为:

其中对于,

(3)计算关联系数

的关联系数为

为分辨系数,越小,分辨能力越大,通常有。

(4)计算灰色关联度

则即为系统特征序列与相关因素序列的灰色关联度。

2.综合灰色关联度

(1)灰色绝对关联度

灰色绝对关联度以及之后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都是仅指对所考察的两个序列,两个序列的地位具有对等性。灰色绝对关联度以计算序列相对于初始值的变化的绝对量为出发点。

(1)计算系统特征序列与相关因素原始序列始点零化像:

其中对于,

(2)计算统计量

(3)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

系统特征序列与相关因素序列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简称绝对关联度)即为:

2.灰色相对关联度

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与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之联系得数量标准,与的变化速率越接近,灰色相对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

(1)求初值像,具体步骤同1.2

(2)以下步骤与2.1至2.3 同

记与的灰色相对关联度为,简称相对关联度。

3.灰色综合关联度

如与分别为系统特征序列与相关因素序列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与灰色相对关联度,对于,称为与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简称综合关联度。 是绝对关联度的权重,在本文中取值为0.5。

二、山东省海陆产业间灰色关联度的侧度

在上述灰色关联度中所提的计算序列与的灰色关联度过程中,考虑到了其它非i的相关因素对与的灰色关联度的影响,较为全面地利用了系统信息。在进行海洋一、二、三产业与陆域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时选用灰色关联度为计算方法。

以山东省海洋一、二、三产业2000年至2005年的产值所成的时间序列为系统特征序列,分别以同期山东省陆域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所成的时间序列为相关因素序列X1t、X2t、X3t。按本文灰色关联度所介绍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得结果有表1

注: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至2006),以及《山东统计年鉴》(2001至2006)

采取同样方法,笔者分别以山东省的主要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的产值所成时间序列为系统特征序列,以陆域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相关因素序列,时间区间同样为2000至2005年,计算可得相应得灰色关联度,如表2。

注:数据来源同表1。其中海洋旅游业总产值04年前后发生变化,在此本研究将旅游业总产值统计口径统一到04年之前的方法上,即取青岛、烟台、日照、东营、威海、潍坊这6个沿海市的旅游外汇收入之和

由表1可知: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为0.638;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830;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37。可见与海洋第一产业关联的紧密度排序依次是: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陆域第一产业。按照分类标准,海洋第一产业即海洋渔业及其相关产业。海洋渔业为陆域第二产业(如食品加工业、制药业等)提供必要的原料,陆域第二产业也在为海洋渔业提供相关的机械设备作为支持。同时,海洋渔业也与陆域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餐饮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渔业产品直接为陆上餐饮业提供原料供应;陆域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海洋渔业产品的流通,同时旅游业也因海洋渔业的发展多了选择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测算结果表明海洋渔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海洋渔业主要受制于海洋自然环境,而与陆域第一产业特别是淡水渔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是由于二者尚处于较为独立的发展状况而造成的。

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570、0.676、0.636。可见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域第一产业与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相距最远。海洋第二产业可以看作是陆域第二产业的延伸,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的紧密关系就不足为奇。结合表2以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船舶制造业为例,它的发展与陆域第二产业中的设备制造业、冶金业等紧密相关,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达到0.743。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盐业则与陆域第一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原料等),灰色关联度高达0.902。

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01、0.653、0.639。海洋第三产业的两大支柱为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它们的发展与陆域第二、三产业休戚相关。海洋交通运输的对象主要是陆域第二产业中所生产的货物以及所需的原材料,陆域第二产业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海洋交通运输的货源供给情况,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为0.642,大于与陆域第一、三产业的关联度0.563和0.616。滨海旅游业则更与陆域第三产业中的内陆旅游业和陆域交通运输业密不可分:每年有大量的游客经由飞机、汽车、火车涌往海滨旅游胜地,并带动陆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各大旅行社也往往会推出兼有沿海与内陆游览内容线路(如青岛-泰山-曲阜),使海陆旅游连成一体。因此,滨海旅游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688,超过海、陆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度0.639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宋 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张绍良 张国良: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比较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系统工程,1996(0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