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洋数字经济

海洋数字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54

海洋数字经济

海洋数字经济篇(1)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发展战略;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部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社会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节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技术科学、名师讲堂、“名师导航”系列讲座。

海洋数字经济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

一、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统计工作主要由人工来完成。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软硬件设备都得到了升级和更新,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和研究、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等,使得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建立了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体系

1原始数据库将不同信息源、不同载体的历史海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历年海洋经济统计取得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原始数据库,支撑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原始数据库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历史资料数据库、海洋经济专项调查数据库、海洋资源现状数据库、沿海社会经济数据库和海洋经济规划建设情况信息库等。2基础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为其他数据库提供技术性支撑,为海洋经济统计的分析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包括涉海基本单位名录库、主要海洋产品名录库、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涉海法律法规数据库、海洋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数据库、海洋基础地理信息库和海洋资源环境背景信息库等。3主题数据库将原始数据、基础数据和综合数据进行加工和分类,形成主题数据库,以便进一步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主题数据库主要分为分产业主题数据库和分地区主题数据库。分产业主题数据库是依据海洋产业来划分的数据库,包括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和服务、海洋相关产业等主题数据库。分地区主题数据库是按照我国各区域主要经济指标来建立的主题数据库,包括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各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等。4应用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是在原始数据、基础数据、主题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指标,建立满足公众需求和政府决策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公报、分析报告、政策建议等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和公共数据库。

(二)建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

1数据采集、传输、审核和处理系统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审核和处理系统是海洋经济统计业务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审核和处理系统是采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实现各沿海省市数据的网上录入、报送、编辑、审核、汇总、分类和管理,以确保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业务化运行。2海洋经济统计分析系统基于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等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多种统计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多目标、深层次的对比、分析、加工,对海洋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为海洋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针对热点问题编写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三)健全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公开化体系

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信息除了保密信息外,其他不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已通过多种形式面向社会,为公众所知、所用。这些海洋经济基础信息、公益性信息资源已通过互联网,被社会共享。每一个从事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单位都有门户网站,每一个门户网站都包括机构新闻、工作动态、信息公开等栏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通过互联网实现社会化。

二、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统计是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管理是对海洋经济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存储、检索、应用、分析、运算和管理,满足用户对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对信息资源分析结论的运用。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管理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信息统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管理。

(一)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缺乏规划与协调

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包括地理遥感、海岛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与规划、海洋科技、海洋执法等多方面内容,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需求迫切。目前,国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管部门来统筹管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也缺少高层次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很难从全局上统筹规划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无法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高速流通和合理运用。

(二)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存在信息资源浪费现象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海洋经济信息系统和业务平台不断建立,如国家海洋局建设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专网、海岛管理系统、908数字海洋传输网络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系统和业务平台都是孤立的,各专线和系统仍没有实现整合,各系统数据之间无法实现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愈发严重,数据信息对网络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安全隐患包括数据因各种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无法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中断,计算机犯罪,病毒传播。这些安全隐患直接影响海洋信息统计的发展。

三、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策略

(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海洋经济统计水平

1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在信息化浪潮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统计工作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统计信息资源,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促进统计信息的共享,以实现标准的统计信息标准、规范的统计报表体系和高效的统计业务流程。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正在努力朝着规范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方向推进,实现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2 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提高信息存取效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时效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其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其基础是海洋经济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1]159。

(二)加强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资源是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2]。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信息资源能够重复使用,它的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而且信息资源具有整合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信息资源具有流动性、共享性。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涵盖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遥感、海洋物理、海洋环境等多个领域,来源多样、格式繁杂。从用户角度看,可分为面向科研的海洋信息(基础数据、产品数据)、面向公众的海洋信息(预报产品数据、生态环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和有偿使用数据(原始调查数据、二次产品数据和监测数据)等[3]。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是海洋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之一[4]。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科学整合、全面共享、合理利用是实现海洋经济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取海洋经济数据,为海洋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在整合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为保障,加强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系统与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高速流通和合理运用。

(三)实现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

1 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XML、GML、云计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实现和推动了海洋经济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随着海洋经济信息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各国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制定了各自的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管理技术和安全体系等。不同的标准规范给信息数据共享和流动带来了麻烦,降低了数据交换的效率,无法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现阶段,对于如何获取、使用、管理海洋经济信息,海洋经济信息的所有权归属和保护,我国仍缺乏明确规定,因此,急需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制定针对海洋信息数据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明确海洋基础数据信息属于国家所有,非调查机构或私人所有,保证海洋基础信息流动渠道畅通,实现信息共享;二是设置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海洋经济信息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类海洋数据库,建设数据各级节点和主干网,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信息共享各级节点,实现海洋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全面共享。2建设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平台海洋经济信息包括地理遥感、海岛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与规划、海洋科技、海洋执法等多方面内容,信息来源多样、数据复杂,数据查找耗时又费力。因此要推进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就要先从整合着手,整合各项专项调查数据、历史数据,通过综合集成平台建设,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多用途、综合性的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海洋经济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为海洋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全面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四)完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

目前我国现有海洋信息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设、数据交换、产品制作、信息系统建设等,仍缺少海洋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检索、应用、分析、运算、管理等相关标准规范。对现有相关海洋信息标准规范进一步整合,研究制定海洋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共享标准、网络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内容,构建和完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标准体系,并且要满足各种海洋信息资源标准化需求。如:海洋原始数据和各项目数据内容丰富,格式多样,不同的系统和平台无法导入相应的数据,兼容性差;不同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获取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和预处理方法不同;不同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用户需求存在差异等。要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结构性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标准体系。

(五)建立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

海洋调查和监测数据不仅是我国宝贵的信息产品和资源,更涉及到国家海洋领土安全,因此在共享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同时,必须建立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来保障海洋经济信息安全。海洋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由策略、防护、检测和响应组成的完整安全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不受诸多威胁的侵犯,确保连续性,将损失和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5]。海洋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网络接入安全、网络传输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实现主要包括实现多级的访问控制,对网络中不同的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护强度和不同的访问控制力度;建立身份认证和授权系统,采用口令、双中心(证书认证中心、密钥管理中心)、双证书(加密证书、签名证书)等认证方式来实现身份认证和授权。应用系统安全的实现包括建立应用系统网络全方位的病毒防范体系;建立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备份系统。网络接入安全要采用防火墙和安全隔离系统做好网络接入的保护和隔离,防止非法访问;采用漏洞扫描系统,及时修补系统漏洞。网络传输安全要加强对网络传输数据的加密保护。

参考文献:

[1]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2]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3]张峰,金继业,石绥祥.我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进展[J].海洋信息,2012(1):1-16.

[4]林绍花.制定海洋信息化规划,加快海洋信息化发展[J].海洋信息,2007(1):2-5.

海洋数字经济篇(3)

摘 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测绘技术进进入了以3S(GPS、RS、GIS)技术为代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测量为主体的海洋测绘新阶段。对海洋测绘信息网络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是这个新阶段面临的任务。

关键词 海洋测绘;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74-02

0 引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洋测绘主要以测量深度和底质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扫声纳和海洋重力仪的应用,让海洋测量可以得到海底地貌和海洋重力场数据。而双频测深仪的应用,让我们可以对深度、淤泥厚度和底质类型等进行测量或判别,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探测船只配备的探测工具可同时完成多个测量任务,获取海洋的综合信息,提高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这时海洋测绘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很有必要性。

1 我国信息化测绘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在逐步的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并逐渐走向成熟。信息测绘技术是在目前测绘形同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指的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运行环境,及时有效地向各地区的各类用户提供地理空间等等方面的综合信息。信息化测绘最为我国由传统测绘向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策划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信息技术在海洋调查中的应用

一讲到信息技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对计算机的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产生的,目前已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发展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能够完成从点到面的大量的信息查询工作。在大型船舶内建立一个计算机局域网可以再传内实施数据处理。对于沿海地区,海洋学家一般运用无线电或者人造卫星来观测还留的温度,使用移动电话来观测浮标等等。目前,很多国家的测绘船上都已经备有具有相应功能的计算机,例如有可以在浅海进行调查的机载激光测深仪,有可以用来测量深海的多波束侧深仪,有深海测扫声呐,还有将海底地壳变化和GPS相结合的调查系统。

3 数字化海洋信息的管理与提供

随着海洋测绘的数字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海洋测绘被提了出来,而且海洋测绘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信息化海洋测绘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国际上以地图生产为主的服务逐渐被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所取代。空间地理信息的开发已经被许多国家列入了发展战略。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数字化地球”的计划,随后欧洲、日本等国家也都加快建立署计划地理信息系统的步伐。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测绘,但是在信息服务的功能和机制方面都没有跟上现代化测绘转化的速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这就为海洋测绘服务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带动海洋测绘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只需要访问一个集成化的地理信息系统门户网站,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各个地区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检索和查阅,方便快捷。

4 信息化海洋测绘应注意的问题

实现海洋测绘信息网络系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数据的版权问题,数据的版权在信息管理的技术层面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版权的保护机制;2)政务的信息化。政务的信息化指的是通过因特网来提供电子。海图、信息服务和电子航海通告等等。关于怎样使NEC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3)信息的可靠性。有关海洋的信息在网络上被广泛应用,很多数据和信息可能会存在质量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地加强对海洋信息和数据的控制和整理。

5 海洋测绘信息保障网络系统

海洋测绘信息保障网络系统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并在网上建立海洋测绘数据库,开通一项简单灵活的用户操作界面,方便各地的用户及时的进行海洋信息查询,一方面实现区域海洋测绘信息的一系列功能,如在线浏览、查询、航保信息等等,另一方面解决了数据库的链接与搜索问题,从而实现对电子地图的统一查询、搜索和多媒体新信息显示等功能。海洋测绘系统主要包括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两部分,前台展示包括海洋综合信息子系统和在线视频会议子系统和海洋测绘信息WebGIS子系统;后台管理部分包括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方面。海洋测绘信息查询是通过网络对重要海洋测绘数据快速查询和定位显示。主要包括:查询定位、信息浏览查询、周边信息查询、最近查询等。

5.1地名点杏询定位

用户如果需要查询地点,只需在系统中,输入查询地点名,准确地点或者模糊字段,系统就可以快速的定位信息,定位到该地名点,并高亮闪烁届示。

5.2 周边信息杏询

周边信息查询指的是首先以用户要求的距离为依据建立夜歌缓冲区,再将查询内容缩小到这个缓冲区内,以方便用户对相关信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查询。

5.3 地图报表输出

地图报表输出所依托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用户进行查询时所提供的具置及数据类型等等作为查询条件,系统库自动的输出符合条件的地图数据内容,并以报表的形式展现的用户面前。

5.4 最近查询

最近查询仍然实现建立一个缓冲区,该缓冲区是以用户所提供的地名为中心的,系统首先把用户所查询的信息缩小到用户所提供的缓冲区的范围之内,再根据用户的搜索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

6 结论

海洋测绘信息化不仅仅适应适应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的要求,还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海洋测绘体系不断的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信息化测绘作为我国由传统测绘向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策划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是提升测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宁津生,张祖勋,祝国瑞,等.高新技术与测绘学科发展[D].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2003:3-8.

海洋数字经济篇(4)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海洋而衍生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领域等方面特有的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海洋文明国家一般靠近海洋,土地贫瘠,手工业比较发达,善于航海和从事海外贸易、开拓海外殖民地。

当然,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一种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虽然与海洋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海洋文明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容忍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在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的同时,不断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发展求生存。

海洋文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海洋文明的源头

海洋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是地中海孕育的海洋文明,作为西方文明之源,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中海是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理环境独特,大部分地区依山傍海,陆海交错,拥有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由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汹涌的狂涛无法使它掀起大的波澜,因此它不仅潮差不大,而且比较平静温和。地中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岸线曲折,半岛众多,天然良港无数。以东地中海之一的爱琴海为例,它由北方的色雷斯、东方的小亚细亚、西方的伯罗奔尼撒、南方横条状的克里特岛合围而成。其间陆海交织,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海水较浅且相对平静,海内任何部位距离陆地不过50海里,一旦风起云涌,船只可以随时返回港湾。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地中海人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展拓的文化类型。于是,地中海成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摇篮之一。

以擅长航海和海上贸易活动为特征的地中海文明的发展,使地中海沿岸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进而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从而使这一区域的人类发展历史快于其他区域。但同时,为了争夺市场、保护海上贸易通道,也使地中海周边国家过早地卷入了争霸地中海的纷争。

腓尼基海洋文明

说海洋文明不能不说腓尼基。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东岸地区一系列小城邦的总称,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人以商业、航海、殖民三大特点著称于世。

腓尼基地区多山,山地盛产造船用的珍贵木材。所以,腓尼基的造船业很早就发展起来了。由于它是西亚和地中海的海陆交通枢纽,因而商业相当发达。腓尼基人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等地运来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转运到地中海各地贩卖。与海上商业相适应,腓尼基的航海业同样发达,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航海民族。

在政治制度方面,腓尼基建立了一些城邦,都位于海路和陆路贸易路线的交会点。如西顿、推罗、迦太基。城邦政治以民主政治为主流。由于城邦居民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海外贸易,商业活动须以平等交换为原则,而贸易也需要自由的环境,容易形成平等自由的观念,易于民主政治。

公元前12世纪初,腓尼基达到极盛时期。从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各邦开始利用航海优势,向海外进行殖民活动,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各地。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远征非洲。其在非洲北岸突尼斯建立的迦太基,后来发展成地中海东部的强国。正是因为航海业的发展,腓尼基人的对外贸易越做越大。他们所贩卖的商品荟萃了各个地方的特产:有来自远东和印度的谷物、酒类、纺织品、地毯和宝石,有来自黑海的铅、黄金和铁,有塞浦路斯的铜、柏树和玉米,有非洲的盐、象牙和奴隶,有西西里岛的酒和油……腓尼基人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杰出贡献,就是发明了由22个辅音字母组成的文字系统。后来,希腊人在这套拼音字母的基础上加上几个元音字母,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师承希腊字母,创造了拉丁字母。这就是现今欧洲各种文字字母的渊源。

古希腊海洋文明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若干个小块平原,但又多为关山所阻隔。土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海产资源比较丰富。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航海使古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并使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旗帜和摇篮。

古希腊海洋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因素之后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海洋文明,它对以后地中海地区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神话传说及航海技术和手段等方面。

政治方面。古希腊国家内分为许多小城邦,各个城邦之间在文化上相互认同,有统一的风俗语言,但在政治上是自治的;城邦里的公民在政治上有权利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司法事务。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以雅典为代表。实行民主制是政体上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经济方面。通过航海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泛古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古希腊与古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古印度的商业贸易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加之货币的流通,形成了一种融合东西方特色的新型经济体系。在古希腊化时代的经济繁荣中,古希腊的确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古希腊也是当时海洋扩张、征服的头号海洋大国。

文化方面。古希腊的征服文化,促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大规模地冲撞和交融,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古希腊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发生了飞跃发展,伟大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此外,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也相互影响,古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甚至传到了古代中国。

思想方面。古希腊人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那种强调人生而平等、充满世界主义精神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它的诞生,让人类看到了伟大哲学思想的光芒。

宗教神话方面。古希腊人主张“人神同形”的宗教观念,消除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这样有助于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的产生。古希腊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为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肥沃的土壤。

古罗马海洋文明

希腊文明衰落以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在地中海的统治。罗马原本是第伯河畔的农业小邦。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罗马人成了意大利的主人,不久又继续向海外扩张,征服西西里、撒丁、科西嘉诸岛及地中海沿岸诸国。到公元前1世纪,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在殖民地设立行省,委派总督统治。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地中海遂成为罗马的“内海”,海上交通空前发达,海上贸易日趋兴盛。地中海周边各被征服地区人民所缴纳的贡赋(粮食、牲畜、木材、黄金、宝石、奴隶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运抵意大利和帝国的首都罗马,或按照罗马统治者的旨意调运到帝国各地。由罗马附近的奥斯提亚港向外辐射的7条海上通道,将罗马与地中海各地联系起来。罗马的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罗马人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罗马人牢牢控制了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直到罗马帝国的衰亡。

可以说,古罗马在早期继承了希腊的海洋文明,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有与希腊相类似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它在精神领域基本全面接受了希腊的文化遗产,因此使得古代海洋文明在希腊文明消亡后还能延续几百年。但总的说来,古罗马并没有得希腊文化的精髓,继承的多,原创的少。它的奴隶制度也使它不可能进一步发展最初形态的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的复兴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海洋文明的精髓――开放性、多元文化共存及开拓进取精神,在欧洲几乎不复存在。直到文艺复兴,海洋文明的精神才由意大利开始在欧洲重现。以海上外贸的再次活跃为契机,欧洲在思想文化和政治上再次呈现开放和多元并存的态势。开拓进取精神在一个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复兴,最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从这一点上说,文艺复兴也是海洋文明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为第二次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这一次海洋文明的复兴以及地理中心的相对快速转移有很多原因。概括起来,有知识的因素、地理上的原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

在知识因素方面,第二次海洋文明的复兴是以重新发现古希腊的文明开始的。人们学习古希腊的精神,拓宽了眼界,使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天文学的进步和地理观念的更新,为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准备了条件。

从地理上的原因来看,随着中世纪末欧亚间物质文化交流的增加,地处欧亚交流要冲的意大利自然成了主要的受益者。所以,海洋文明的复兴也就首先在意大利开始。然而,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路经中亚和地中海、黑海的欧亚间交流通道受阻,意大利在地理上的优势随之丧失,海洋文明的中心开始向大西洋沿岸转移。西班牙和葡萄牙是首批受益者,它们有在地中海海上航运的经验和技术,又可以吸收意大利过剩的航海人才来充实自己,很快就成了新的海洋文明的主宰。

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方面,荷兰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成为一个海上强国。英国后来居上,更是得益于它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固守封建专制制度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很快衰落了。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比之封建社会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创性。所以,面对新的海洋文明,一种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创性的程度,成了它能否成为这一文明的主宰的决定性因素。

反观海洋文明的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盛极一时,却有始无终,仅就开放性和追求人性的自由,使它无法维持其盛极时庞大的版图。英国的地理条件,使其在承接海洋文明的时候毫无阻障,它一度领世界风气之先,这也是有历史的必然。而美国更是由一些来自欧洲的叛逆者和思想活跃之士,集海洋文明之精华与富饶广袤的新大陆于一身,以极强的主观愿望创造了一片新天地。

海洋文明最为重大的意义莫过于,它打破了人类各民族在地球各区域原本相对独立的文明发展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各民族之间彼此吸收对方的文明成果,从而使各自的文明形式发生了系统性的质变。在海洋文明的初始阶段,西方人就已经把世界其他民族文明的精髓吸收殆尽。他们很快掌握了先进的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拥有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与航海经验。尤为关键的是,西方装备着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其他民族以冷兵器为主的军队进行作战时,占有了战场的绝对优势。海外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让西方人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最终引发政治制度的革命。

被淹没的中国海洋文明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王朝版图,也有过开拓海洋的辉煌业绩。唐宋时,我国的航海走出国门,开辟了众多的国际航线。唐朝组建庞大的水师,多次越海东征高丽。宋王朝则组建众多的禁军水军、厢兵水军和巡海水军抗击金军南渡。唐宋时期,因倡行海运、开放门户,成为我国古代海运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唐宋之后的元朝,与世界交往达到历史高潮。15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海洋文明达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顶点。1405年~1433年,郑和率领一支由数万人和百余艘船组成的庞大的宝船队,先后7次历时28载远涉重洋,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37个国家和地区。此壮举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的顽强精神,而且显示了中华民族高超的航海技术和杰出的航海能力。

遗憾的是,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早期认识和探索并没有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带入真正的海洋文明。其原因,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尽管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却诞生于黄河流域,然后在长江流域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海洋文化没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与世界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之间明显地相互隔绝。中国的航海者们只是把自己高度发达的文明单向地传输给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秦汉以后,中国人便以地大物博炫耀于四夷。在文化上唯我自大,对外来文化一般持“俯就我范”的态度。

海洋数字经济篇(5)

被视作中国新一轮楼市调控高潮、上月由国务院的“国十条”,于上周二迎来了它的第一张成绩单。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7.3%,涨幅创下纪录,其中,90平米及以下的新建商品住宅(因为符合“适度住房消费”而最受官方鼓励),价格上涨幅度更是达到22.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和“国十条”出台后市场一片看跌背道而驰的是,上述两个数字与3月份比较,不仅未跌,反而分别上涨约1.5%。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数据,还是中国国家统计局以现有的“和谐数据统计法”计算出来的。而就在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南开大学就坦然承认,现行的房价数据统计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掩盖了房价的差异性、波动性,国家统计局考虑在这两方面进行改进”。

即便撇开其可信度不谈,最新的房价数据还是会让中国的决策者们感到甚为尴尬。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这些大中城市的房价在如此严厉的调控中不降反升?

关键的原因,是最高层力推的这一轮调控,正在遭遇地方政府、甚至包括像住房建设部这样的主要执行部门的“软磨硬抗”。人们期望中的与“国十条”配套的实施细则,甚至是一些基本的界定标准,至今还“如抱琵琶半遮面”。

综上所述,此轮调控尚未跳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空调”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就已经开始上演利益博弈。若不想继续失信于民,中央政府的矛头恐怕就应当不仅仅是指向开发.商们了。

救援希腊方案助欧盟进步

近几个月来希腊危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经过多番协商后欧盟与IMF终于定出救援方案,并由希腊及德国两个最关键国家的议会通过,在5月中可以正式启动,发放第一笔对希腊贷款。救市方案出台,是金融危机深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希腊、欧洲以至全世界的金融经济都将有深远意义。

对欧盟尤其欧元区来说,救希方案出台也掀开了欧元区发展的新页。希腊危机暴露了自1999年成立的货币联盟的一些重要弱点,一是缺乏应付成员出现信用危机的紧急机制;二是未有严格执行“稳定与增长协约”(StabilityandGrowthPact)要求控制财赤的规条。希腊的情况尤为恶劣,除了财赤长期大幅突破上限外,还造假数欺瞒欧盟。这次希腊危机迫使欧盟采取行动,在IMF协助下建立了救急及严控财赤机制的雏型,今后将可在此基础上吸收实践经验,建立起规范化的正式机制。恐慌肆虐中国股市

市场担心政策药力过猛

过去的12个月对中国股市来说是惨淡的一年,投资者深受房产泡沫、货币紧缩以及潜在经济放缓之困扰。

中国经济曾从信贷危机中强劲反弹,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但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促使政府收紧了货币政策并限制向快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放贷。股市因此受到了冲击,表明投资者担心这些措施可能药力过猛。

此外,中国股市面临的还有供应压力――大量股票将发行上市。预计中资银行将在内地和香港的股市筹集约740亿美元,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将进行规模至多30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投资者还担心中资银行向地方政府发放的刺激性贷款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中变成不良贷款。

欧元危机怎一个“救”字了得

希腊危机的本质就是欧元危机。欧元的“超”性质,使得希腊危机很容易扩散到其它国家。“货币传染”和“财政连坐”的负面效应,令所有欧元区国家提高警惕,一次又一次提高了救援力度。只不过,这些救援措施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改变欧元的“超”性质、令欧元有所依附,才是关键。

各国财政政策改革是大势所趋。希腊的福祸全都来自于身处欧元区的这一事实,也全都来自于“超货币”与“超国家联盟”之痛。欧元区只实现了货币政策的统一,却没有做到财政改策统一,这种二元结构缺乏对欧元区内成员的财政监督和干预;而一国的困境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整个货币联盟的稳定。

欧盟大规模救助,单纯强调“救”的方面,是一时的急招。然而,欧元危机,怎一个“救”字了得?灭火更须防火,改革欧元体制,才能真正解救欧元区之痛。

中国表明要建“海洋强国”

中国国家海洋局11日《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年》,表明中国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海洋战略原则。为此,中国要扩大管辖海域,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而且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同时形成海洋防卫战略和海洋科技战略。

至今,中国国家海洋局下辖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海洋发展》年度报告出版了三集。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报告也以低调形式。但是将报告内容与近年中国海军与海洋发展结合观察,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扩大管辖海域”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楚,随着中国国力以及海上经济利益的发展,这一趋势已无可避免。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年》指出,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股市表现全球倒数第五

在今年全球表现最糟糕的股市榜单上,债台高筑的国家名列前茅。希腊高居榜首,接下来是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和西班牙。但是,排在第五位的却是中国。

中国股市的下滑(上证综指自1月份以来已下跌16%)出乎许多投资者意外,因为在当今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世界上,中国被广泛视为经济增长的灯塔。

海洋数字经济篇(6)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数字海洋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建成海洋与渔业视频会议室,实现了国家、省、市、区四级联网运行。开展了海域监控分中心建设,完成监控室操作台、监视屏幕等设备的安装调试,新增海域监控点两个。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前三季度对全区11个海域监测点、3个入海河流监测点进行了水质检测2次,预计全年将开展3次。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开展海岸线集中巡查监管活动30次,发现并制止涉嫌非法用海案件8起,依法处罚2起。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和网格化监督检查9次,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106批次,检测合格率100%。

(二)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

现代渔业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万亩卤水虾生态养殖基地完成投资606万元,实施了“环保节能型工厂化参虾立体生态养殖”项目,建设育苗室3000平方米,改造精品养殖池塘8个共60亩。万亩海参养殖基地新改造标准化池塘2500亩,发展海上养殖网箱1.5万个、共计1000亩,培育海参苗种5000万头。科技兴渔力度加大。积极推广“参藻贝”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引进推广鼠尾藻、羊栖菜等藻类新品种100亩,引进培育抗浒苔鱼种“篮子鱼”12万尾。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育苗实验,成功孵化仔苗8万尾,我市首家水产原种场“康胜松江鲈鱼原种场”于今年10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完成投资30万元,开展了区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二期续建项目,新购置仪器27台(套)。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争取国家和省、市增殖放流专项资金550万元,共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淡水鱼20万尾,放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渔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对8个街道、229个社区、9个居委会的渔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表填报率达到100%、差错率为0。

(三)加大渔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力度,渔业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强化渔船检验力度。完成渔船年度检验工作,共登船检验渔船1626艘,为渔船增配救生筏1个、救生衣38件、灭火器283个,对69艘达不到适航要求的渔船下发《渔业船舶检验不合格通知书》,整改后通过了检验。开展渔船整治年活动,组织开展了“三无”渔船整治、渔船标识整治、挂靠渔船清理、清剿火患等4项专项行动,共调查核实“三无”渔船16艘,清理异地挂靠渔船14艘,查处主机功率不符渔船188艘,我区渔船标识的合格率达到100%。扎实做好伏季休渔管理,发放张贴《致全省渔工、渔民的一封信》、休渔通告2000余份,加大海上执法巡查密度,强化港口供油供冰单位和水产品市场的管理,堵住违规捕捞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确保了我区休渔秩序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惠渔补贴政策,前三季度为240艘渔船、4712名渔民办理了渔业政策性互助保险,预计全年投保渔船300艘、渔民4800人。在全市率先完成渔业油价补助的申报和发放,共为1114艘捕捞渔船、197艘养殖渔船申报并发放补贴6977万元。开展浒苔打捞处置,协助烟台市3天时间制作亚沙会海域浒苔拦截网2万米、布网1.3万米,确保了亚沙会的成功举办。根据市浒苔应急处置指挥部要求,出动攻兜船40艘对前海海域的浒苔进行打捞。

(四)挖掘整理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强海洋文化挖掘整理。已收集整理相关传说、歌谣、民俗、历史、文化等3万余字,提出了创建省级海洋文化示范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举办涉海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了蛤蜊节、东夷鱼祖郎君节等海洋文化节会,启动了休闲渔业体验游活动。举办全国钓鱼比赛60场,其中“丸九杯”比赛吸纳全国490名钓手参赛,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钓鱼竞技比赛。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普及。开展了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城阳广播电台播发了“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倡议书,开展了清洁海岸线和送海洋法律法规进社区等活动。

二、当前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对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影响较大。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需要尽快研究现代渔业发展的新思路、培植新亮点。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自然生产力持续下降,渔民增收困难。三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受陆源污染源和入海河流的影响,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海洋与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渔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捕捞业受资源衰退的影响,后劲不足,渔民转产转业渠道不宽;渔业养殖产业结构升级不够,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海洋文化、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指导,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在渔业经济中比重太低。

三、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国际航空城战略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海洋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一年。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大依法管海、科学用海、平安渔业建设和创先争优的力度,着力做到“四加强、四突破”,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效,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

(一)以加强“数字海洋”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海域使用管理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完成海域动态管理数字化运行平台建设,实现近岸海域信息的数字可视化管理。二是严格落实海洋管理各项制度。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各类用海项目的审核,严格管理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完善《城阳区海域使用金征管用办法》,做好年度海域使用金征收、海域使用权证书审验及换发工作,积极排查调解用海纠纷,进一步规范用海行为。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用海保障。三是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市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对全区主要入海口、排污口、重点海域监测点进行海洋环境监测3次以上。四是加强海洋执法检查。实施“碧海”、“海盾”专项执法行动,积极组织开展海岸线巡查监管,重点加强非法围填海防控,及时发现并查处海域、海岛和海洋环境违法案件。

(二)以加强现代渔业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虾参贝藻四处万亩基地的发展质量。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黄海一号”、“黄海二号”等抗病毒性对虾品种,加大参藻贝立体生态混养、海上筏式养殖海参等新模式以及松江鲈鱼、篮子鱼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加强资源修复力度。在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以上。三是进一步促进休闲渔业整合升级。开展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全出竞进、评星定档活动,提高休闲渔业的整体发展质量,积极争创全国休闲渔业示范点。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筑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基础。全面推行养殖生产五项制度,进行质量抽检100批次以上。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创建无公害基地和产品4个。加强精深加工水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海参、对虾、贝类、大宗鱼类等养殖品种加工企业。加大水产品宣传促销和推介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全省十大渔业品牌推介会等会展活动。

(三)以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在促进平安渔业上求突破。

一是抓好体系运转。充分发挥渔业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和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全面监控渔船的方位动态,及时有效传递预警预报信息。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区、街道、社区、渔船四级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做到区级设监督员、街道设检查员、社区设协管员、渔船设联络员。三是强化制度落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制度、渔船编队制度、安全日报制度、进出港签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开展2013年度渔船年审年检工作,重点加强渔船救生、消防、通讯等安全设备的监督管理,确保渔船安全适航。完成280艘渔船、4700名船员的渔业互保保险承保任务,参保率达到100%。

海洋数字经济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