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31 14:48:41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篇(1)

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战略新兴产业篇(2)

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是2011年一季度大陆政商两界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高频率下产生的热气,令各地方政府蜂拥而上,提前规划布局。但表面繁荣之下,现行体制、产业核心技术、市场拉动、投融资体系、财税扶持政策等五大方面隐隐发出惨白的色泽。

拖延的规划细则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第4个月份将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细则仍未出台,这令备战“十二五”的各方焦躁不安。 如像新奥掌握全球仅此一家的微藻出油技术在大陆新兴企业中寥若晨星。

据悉,有关部委并非不着急。工信部新任部长苗圩也一度表态,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细则预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出台。

为求规划细则出台,从去年2月至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已召开四次部际联席会议。不过,相关草案,至本刊截稿前,还在部际间修改。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迟迟未能出台,参与政策制定的多位专家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首先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厘清很耗费精力。

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行业,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等这些,无章可循。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完全对应的行业类别。

而对于“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内涵界定亦颇费思量:优先扶持哪一个、扶持力度多大、如何补贴、何种技术路径选择?

这些技术性争论,看似因小失大,拖延大局。不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部长冯飞看来,慢也可能是好事。可避免因政策出台仓促造成制度设计缺陷,以免重蹈“4万亿”大投资“急就章”覆辙。“毕竟调结构比救急更着眼于长远。”他说。

部门拉锯

不过,技术界定之所以争议颇多,还隐藏着更深的动因。

“根本原因是由市场准入产生的部门间利益冲突。”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3月对内地媒体表示,其他国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中国更复杂,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

目前,大陆各经济部委,都有自己的附属机构和企业。多年来,“条条”的发展更多是依赖于主管行政部门的利益争取和维护。“因而在政策的部际协商中,难在项目、资金、技术、产业化方面达成一致。”一位知情专家说。

部际间的利益切割有时已到水火不容地步,“有些部门指定扶持项目,甚至指定企业,然后通过补贴直接给自己的企业资金。”安邦咨询的高级合伙人贺军向《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屡见不鲜。

一个典型例子是,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本已不存在技术问题,但至今未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此外,由于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选择上表现出过多偏好,过分干预技术研发路径选择与资金投入流向,导致行政指令或项目审批方式过多。

一位受访专家担心表示,这将加大技术和投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的不确定性,即很多技术还没成熟时就可能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比如光伏领域的多晶硅制备技术,一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曾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有着痛彻体会。当年在行政主导下,全国彩电业一窝蜂引进阴级射线管(CRT),等到95%零配件国产化了,国外推出平板显示技术,到如今已是升级到高清晰液晶。这边中国是巨资买进,那边国外却用中国的钱升级研发,结果跳不出别人代际更替的技术牢笼。

徐冠华称,用行政命令指定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路径,短期确实有利于政绩、形象,但后果是,各种资源自然要向海外引进项目倾斜,这等于压制国内产业生长空间,强化了西方主导的国际产业格局。

技术还是产能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成功与否的根本。目前在7大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除局部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外,很多宣称自有知识产权的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

近年来,树立的新能源发展观念往往期望通过产能的迅速扩张、而不是技术创新来引领并提高市场份额。这使得内地新能源产业很快跟“过剩”联系在了一起。恶化了新奥集团等一批真正向欧美实现技术输出的内地企业环境。

习惯并擅长引进技术和投资实现产业规模化,还造成因引进耗资过巨,抑制企业二次开发和技术升级,对自主研发形成挤出效应。

中国国家专利局有关资料显示,全球86%的研发投入,90%的研发活动,95%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全球6万个跨国公司,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和技术的许可费占到98%。

在新大陆总裁王晶看来,目前许多企业,连物联网究竟是怎么回事都没搞清楚,就急于抢搭政策顺风,狠狠炒作概念。事实上,物联网的感知、传输、智能的传感器及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并没有知识产权。

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部件和高性能碳纤维,80%以上依靠进口;新一代光伏电池、LED芯片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同样也是受制于人。

特别是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没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自然就慢。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现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亦坦承,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这种情况下,徐冠华坦言,将目光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对传统产业有所忽略,这是一个战略迷失。

在科技部门看来,若侧重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可能更有自主创新的空间。

目前,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例如,美国采用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华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

技术路径选择上过度依赖全球化,不重视通过产业政策实现自主创新,也使得中国产业链条的其他环节没有动力去成熟。比如,科技服务行业中,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专利和专利技术交易服务滞后。这些造成有的地方科技研发成果相当可观,但转化成产品的激励却不足,最终丧失领先优势。

诸侯再掀竞争

“条条”陷入胶着,“块块”则是疯狂。

中央政府鼓励什么,地方政府就运动式一哄而上。这条旧辙,再次陷住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抢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尚未出台,就已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列为支柱产业,更有胆大的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后,各地方政府更是“围堵”国家发改委,争抢落地项目。从各地方爆出的配套规划内容来看,7大产业,几乎每个地方政府所做的配套规划都提到了,甚至局部省区提出9大产业、11大产业。

一拥而上之下,一些地方把本地既有的一些优势产业也“塞”进战略新兴产业的范围之中,如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业等。这些“加塞”的产业,很多不具有高成长性,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符。

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官员不得不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行解读,以帮助各地“纠偏”、“消肿”。

不顾产业、人才和技术基础,地方政府争投资、拉项目,力图短期内上规模,这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的阴影。

“规划同构化将导致投资效率下降,相当一部分投资要打水漂。”吴敬琏表示,产业发展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根据各自的优势竞争出来的。

另一些观察人士则看到了重蹈上一轮经济刺激计划造成产能过剩的危险。

不过,地方非理性冲动背后,实际是在理性算计着中央的更多政策、资金扶持。对此现象,本刊记者从有关人士获悉,中央高层极为忧虑。

冯飞认为,国家对区域性规划应该附加上技术条件,地方对接规划时必须考虑有没有技术能力。“否则没有技术门槛,各地很可能是‘轰轰烈烈起步,灰溜溜收场’。”

战略新兴产业篇(3)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决定》里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尽管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决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时说,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再放眼世界,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利,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决定》说,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因此,《决定》指出,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因此,《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巩固基础研究、加速推进产业化、有序促进大规模应用为主线,大力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因此,《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以卫星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因此《决定》里指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

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近10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应以巨大内需市场为后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决定》里指出,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因此《决定》里指出,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必须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因此《决定》里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亟需改善哪些地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众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从《决定》起草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包括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等。

(三)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包括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等。

(四)完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等。

(五)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包括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等等。

战略新兴产业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自主创新;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60-04

经济危机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动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崛起。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后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力图从金融危机中快速复苏并在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密集创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新兴产业的概念早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就提出来了,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后经济危机时代各国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岳颂东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支柱产业,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工信部将其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其内涵为:一是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战略性领域能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二是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朗文商务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一国认为对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产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才能称之为战略性产业:一是能够对经济带来外部性;二是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高增长产业,且产业的领导者能够拥有绝对和持久的优势;三是该产业在一国GDP贡献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

21世纪的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新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与此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正在缩短,新的产业发展和超越机会已经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面对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被放在了重点地位。从此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方面,美、日、欧等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如果再依靠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投入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难度将很大;另一方面,IT革命引起的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步减弱,而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科技又没有突破。为了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是唯一的办法,所以,各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政府扶持新兴产业的力度前所未有。美国政府把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奥巴马上台之后,采取一系列补贴、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措施,累计140亿美元来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正在进行一场涉及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新能源革命,该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将使美国继续领跑世界经济。欧盟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旨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法国政府为了发展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而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日本政府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将今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放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医疗与护理以及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另外,日本制订了“技术创新25",作为其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英国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发展低碳产业使其经济发展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走出衰退。德国政府为了应对低碳经济要求和世界经济发展,对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三家研究单位给予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以上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各国政府在培养和扶持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都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三)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

战略新兴产业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学推进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64-02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广泛共识。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地积极布局新兴产业的热度迅速升温,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局面。但一些地方对于这一产业的实质及其发展思路把握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倾向和思想误区值得高度关注。其表现为产业战略基本雷同,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和思维路线。为了“抢占战略制高点”,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在未经充分论证且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就一哄而起,大举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短期内大干快上。为争投资和上项目、上规模,有些省市投资计划动辄就是万亿甚至十万亿。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新兴产业当成一项简单的政绩工程,不是从扎实的基础工作做起,而是一心想走捷径,热衷于从国外引进技术,买进零部件拼装或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尽管可形成产业规模,但缺乏创新能力,更无从掌握核心技术。这些新兴产业在“大干快上”的同时,也将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但若由于缺少宏观协调规划而造成无序竞争,就可能把本来的好事变成坏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需要有相应的内外因条件或环境,绝不可通过低水平盲目规模扩张来实现,应当在宏观产业战略布局和前瞻性规划指导下科学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既要有时间紧迫感,更要有科学的推进策略。为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和上马一些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尊重规律,应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根据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向和本地产业的现实基础,形成切实可行的科学长远规划和相应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兼顾技术、市场和资金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分别确定引进、跟踪、跨越等多种不同技术发展方式有序地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高成长性、高回报率但同时又具有高风险的产业,其最大特点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各地政府在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尤其是投资时,首先须对其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防范盲目投资冲动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机、电脑芯片,其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平均周期以几个月计算,往往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登场,而上一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其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旧技术的每一次更替的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相应的整个产业链被淘汰(例如GSM手机在淘汰模拟手机后又将被3G手机淘汰,液晶电视淘汰显像管电视后又将被更新型电视淘汰),原来投资的生产线将因此报废的过程。其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意味着它的巨大风险性。倘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大规模上马,不但不能抢占先机,反而会导致低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并迫使大量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例如,去年各地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多晶硅光伏电池,使其产能猛增了约20倍(4 000~80 00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1/3,已经造成严重产能过剩。其产品的98%只能靠出口,而多晶硅材料靠进口。但国外企业每公斤成本仅30美元,国内企业却高达50美元,成本价比市场销售价(48美元)还高,且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国内生态环境,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即使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也需靠政策补贴才能维持,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太阳能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发电成本,倘若没有国家政策补贴,企业根本就无法生存。这种新能源企业上得越多,国家负担就越重。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目前所有新能源技术都难以大规模取代传统能源。到2025年,新能源技术都难以商业化运行。一项新技术被广泛采用,平均需要25年,我国现有的财力显然难以长期补贴如此众多宏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因此,那些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的“新兴产业”既不可持续,又没有经济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要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发展动力和基本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其高成长性、高回报率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具有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倘若没有雄厚的研发基础的强大创新能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长期生存或立足。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不是靠认识高、上马快或投资规模大得来的,而是需要靠科学把握发展客观规律,在科技创新动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内因)及良好发展环境(外因)共同作用下,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夺取的。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即使某一时刻拥有或引进了最先进技术,也会随着世界技术进步飞速发展逐渐落伍,或被淘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产业曾先后引进过许多先进技术和数以百计的生产线,投资规模不能说不大,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至今仍需进口,技术仍需不断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怪圈,始终无法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瓶颈是缺少核心技术和可持续自主创新实力,这是推进策略须关注并解决的首要问题。

基于任何产业发展都需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壮大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的推进应按先打基础继而提高做大做强的顺序稳步推进。其推进次序应当从激活产学研主体创新动力入手,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第一要务,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新兴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重点突破了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技术,才能推动国内技术和产业发展动力的深刻变革,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生长点,进而做大做强延伸到产业链,于是新兴产业成长就有了坚实的生存发展基础。

对于缺少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薄弱并且市场处于初始培育期的新兴产业,其推进次序应以研发优先及小规模投资试点项目为主,技术路线宜采用引进或跟踪策略。因为,此时新兴产业成本高、接受程度低、投入大,产业成长需经历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和风险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坚持研发先行和以小规模项目试点为主,一来是防范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二是防范新兴产业技术快速更新带来落后技术被淘汰的巨大风险。发展新兴产业并非不能借助引进技术,但决不能只靠引进技术,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无法引进的,单靠引进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没有任何“战略性”意义可言,其本质上与低水平制造加工业一样,不仅会造成产业利益大量流失,还会形成对外的技术依赖,丧失发展主动权。对基础薄弱的新兴产业以引进技术形成小规模项目点方式稳步推进,意在缩小差距,学习并熟悉新技术,同时,也可在小规模生产经营过程中培育市场和积累经验,并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借鉴、创新和提高来培育自身研发队伍及增强研发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来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及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逐渐增强,才可进而推动上下延伸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并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而对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或有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产业,其推进策略可采用抢占先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即大手笔直接投资布局相关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依托自己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并快速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从技术创新的产品设计开始直到最终的产品制造,构造完整的产业链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关系未来经济生存发展空间的国家战略,其科学的推进策略应建立在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基础之上,应着眼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把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创新实力作为突破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The promoting policy of the strategic newly emerging industry

ZHONG Qing-liu

(Party school of the directly organ of Hunan province committee,Changsha 410001,China)

战略新兴产业篇(6)

5月24日,刚刚获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区域内省市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方面给予了若干叙述,这被相关人士有意解读为长三角地区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序幕。

在湖南,政府部门明确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被比喻涌向本地的“第三轮产业浪潮”。重庆市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将从领域和17条产业链组建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与国家目前的提法相比,还增加了“新兴装备制造业”一项。

在广东,本地政府部门指出,“十二五”期间财政将每年新增安排20亿元,共100亿元,其目标也是毫不含糊地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然而,在产能过剩等前车之鉴的阴影下,方兴未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囿于体制、技术、政策、市场等大环境,各种正面负面消息,已是盘根错节,纵横交织。

应者云集

地方政府的热情,来源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定向。

历经金融风暴、4万亿财政刺激,中国经济痛定思痛开始谋求实质性的转型:转变增长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经济,当然,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

去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词汇,开始由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几次座谈会上进入专家视野,并提出了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在内的七大主业。

随后不久,通过新华社,站在国家高度,表达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期望,并强调将加大投资力度。

2010年2月初,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以下简称“部际小组”),成员由包括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

5月,有消息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望在8月完成初稿。据悉,初稿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将被细化到11个产业。如果顺利,最快在今年9月,《规划》将正式出台。

政策尚在酝酿之时,各方角逐已然“风起云涌”。

中央政府的计划是,第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先由省市集中申报产业规划,然后再选取多个省市进行试点。为此,各省市的相关官员无不积极“备考”。

《规划》制定期间,从2月到4月,部际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包括区域调研、重点行业调研和政策问题专题调研的系列调研活动。所到之处,地方政府皆投入十二分的热情。

还在去年11月,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从美国考察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回国,就被广西、浙江等地陆续“抢去”参谋当地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事实上,据报道,最近被地方政府“争抢”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专家远不止赵刚一人。

今年4月,重庆更是趁“2010年第九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举行之际,高调召开了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峰论坛”,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皆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东北,一份来自吉林省政府网站题为《吉林省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思考》文章明确提出,“在国内外新兴战略产业竞争中,吉林省理应先行抢入。”吉林一位官员也自信满满地表示,相比其他省,吉林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技术、电子信息等领域,更具有比较优势。

不过,就在吉林邻省的辽宁,在今年2月就早早提出《辽宁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在财政支出结构中,2010年辽宁省对于新兴战略产业给予40亿元的贴息。而辽宁省发改厅一位负责人还透露:“40亿元只是很小一部分。”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 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然而先期发展相对成熟的新兴产业,因其各地的竞相追捧,却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实。

比如,目前我国已经有将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甚至,个别省市已经制定出打造上千亿元、上万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规划。

概念盛宴之下,应者云集的现实,却令冷静者隐隐生忧。

下一个战略制高点

地方政府着急于抢滩新兴产业的布局,中央政府也旨在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中抢占新一轮战略制高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据报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被深刻认识,目前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

在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则被称为“下一个4万亿”或“2010版”经济刺激方案。

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回暖,“4万亿”救市被视为短期经济刺激的“强心针”。一两年以后,效用迅速减退,各地地方政府也不得不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如果说新兴产业是国际间政经力量抢占的战略制高点的话,那么,对国内各省市来说,它同样是战略制高点的一种竞争。这时候,不主动就是被动。

不过,如果世界各国都“太主动”,世界经济将不得不走向新一轮激烈竞争,胜者为王。而若是国内各省市皆过分主动,则可能步入另一种情形,即产能过剩。

“在奥巴马提出他的新政策之前,我们就提出要发展中国的新兴产业,但一年半以来,我国在很多重要领

域很可能要再次失去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伟直言不讳地说。

升级版GDP?

“现在地方政府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本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剧锦文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对新兴产业一直进行着跟踪研究,在对当前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后,他认为,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很多地方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这将造成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他说。

一个并不鲜见的现象是:只要有人提出新兴产业,一些政府和企业就会迅速跟进,盲目投资,结果往往是造成巨大的浪费。

据了解,全国已经有17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很多县级城市也提出打造物联网产业。张永伟表示,概念性的炒作使业界对发展新兴产业的认识产生很多误区,其结果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一条主线。

产业形成产能之后,又会陷入低层次竞争,不是靠技术赢得市场,仍然是靠价格占据市场。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照明、电子信息、现代医疗等基本上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我国虽然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但平板显示技术领域至今存在四个“短板”:新代线的集成技术我国没有掌握,关键的部件和材料还是靠进口,所投资的设备和装备基本上是拉动了国外装备业的发展,在平板显示领域几乎没有什么专利技术。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顾问、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保育钧“警告”称,千万不要仅从概念出发,离开关键技术谈新兴战略产业。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解决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技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作为一个后来者,优势很少。

“深层次问题,现在去想的人还是不多。”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国务院参事李庆云说。

在他看来,现在各地在发展新兴产业中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得已的转型,地方投资呈现出盲目性;二是抓大贪全,很多地方在实施投入中追求面上的效益,先抓点,然后再来做大。

其结果,就是一哄而起,往往还伴随着前端技术“扎堆投资”,后续环节、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堰塞湖”现象。

在产业化方面,高新产业的要求非常苛刻,技术出现以后,要快速产业化,有些技术起点不低,但产业化上出现困难,造成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这在电动汽车上最为典型。

“新兴战略产业,我们必须要有,这是国家产业升级的根本,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投资方式。”李庆云表示。他认为,首先必须依赖原创,其次是投资和消费,新的技术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产生产业化的效应。

国家电监会原副主席邵秉仁表示:“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项目更要慎重,要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新的浪费。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长期过程,现在需要扎扎实实地多做一些工作,深入研究,切忌炒作概念、切忌空谈。”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在市场准入、示范推广、基础设施、政府采购和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不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以求有序推进。

如何避免“新瓶装旧酒”

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后,中国迅速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同时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而对于有着“下一个4万亿”之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是否会沦为旧有概念的翻新?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跟十大振兴规划中的产业有很大不同。”剧锦文表示。

十大振兴规划中,主要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一些产业,包括钢铁、装备制造等,这些都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核心是中央企业。因为都是国有企业,政府的支持主要是用减税、直接拨款的模式,非常明了,见效很快。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目前则比较小,科技含量高,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它涉及三个关键词:新兴科技,新兴产业以及战略性。

从选择依据看,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清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杰认为,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上,“战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兴”则是指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但张永伟调查还发现,一些地区,存在用老的体制、老的办法来发展新兴产业的现实。不少地方对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判断、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存在不同的看法,对发展新兴产业条件的判断也存在不同意见。

一些地方看不到新兴产业中一些新技术的发展条件,认为发展的时机未到,只喊口号,却不进行投入研发: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产值,希望以此来拉动当地投资,出现“抓一把稻草就形成产能”的现象。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用短期目标来否定长期目标,比如新能源发电成本是比较高的,这是一个短期中的问题,以此来表明政府不宜发展新能源。而事实上,政府看准的长期目标应该允许短期问题的存在,不能以这个不成熟那个不成熟来否定新兴产业路线。

对于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高世楫认为,现在制定的新兴产业规划大部分还是聚集在应用技术上,像新能源、信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除这之外将服务业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中,这个值得考虑。

正是由于体制和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匹配,出现很多扭曲和不协调。有些部门比较随意来圈定新兴产业,没有长期跟踪所选新兴产业的发展。

对此张永伟认为,现在选择哪些可以进入新兴产业,标准还是由政府来认定,政府的依据就是听专家的,但是出现了技术上存在却不能进入产业化的也被安排到了新兴产业化当中,所以选择专家对政府来讲也很重要。

“我们的优势是传统产业,因此更应关注如何将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再与我们国内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保育钧说,“脱离实际考虑规划,这是要误事的。”

他举例说,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家电中,推出物联网冰箱等产品,就是很好的新兴技术应用模式。保育钧特别提醒道,现在很多企业戴着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帽子,只是为了争取政府优惠政策,这是很危险的。

发展仍旧有章可循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认为,有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已经非常难得,发展新兴产业需要韧性,走的是“十年磨一剑”的路线。

虽然新兴产业发展有很多问题和争议,但还是有章可循的,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和国外经验。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总结出了七条发展新兴产业的共性:

第一,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的领域发展新兴产业。

第二,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设计,才能实现新兴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需要体制创新的是靠政策补不上的,政策的问题有时候是市场所解决不了的。

第三,发展新兴产业主要依靠新进入者和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要通过利益调整培育多元的市场结构。

第四,市场是选择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基本力量。

第五,在发展初期,政府支持与必要的规制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政策的支持既关注研发也重视产业化。

第六,重视主流技术的升级,技术提升与市场应用要良性互动,重视培养“初级市场”或利用“边缘市场”逐步升级;既要防止过于支持低端的市场,而让低端走进高端,也就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又防止过于追求高端,技术标准定得过高,让给国外技术主导本国市场应用进程。

第七,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标志。

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海闻有一个观点:“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有高新科技引领,但是高新科技并不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他看来,在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产业的升级和变化,中国发展最需要的是制造业。

海闻建议,由于中国都集中在比较窄的产业链里面,这就需要把产业链拉开,使这样巨大的生产能力不是完全集中在一两个产业之中,这样才能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张永伟也认为,国家应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特定战略性领域,以多元路线实现技术领先,在此前提下,以我为主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争取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

他建议,要为新兴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用新的体制新的政策来扶持新兴产业,应该先制定路线图,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具体的新兴产业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发改委也将新能源列在未来大力发展产业的首要位置。

清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杰认为,国家对于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是有通盘考虑的,在这种考虑中,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已经很明确,这意味着未来它可能得到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更多支持。

战略新兴产业篇(7)

关键词:新思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受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落后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国内国外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性显著,且发展潜力巨大,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推力。基于此,结合“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国情,探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新思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主要发达国家日渐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威胁,对我国发讼的同时,将自身的关注点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其中以中低端市场为其战略重点。比如在2012年时,美、印等国家及地区采取联合措施抵制我国的光伏产品,导致我国大批企业频临破产,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而智能制造行业则受到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影响,面临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此外,近年来我国比较优势日渐削减,受政策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地价高、招工难、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变化,使得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项目过程中受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

(二)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针对国内外形势,就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和对外贸易等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长足发展。但是政策的贯彻落实却不甚理想。究其根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为:1.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虽然保证了政策合理和意图明确,但是却并未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落实方案,相关监督体系配置不完善,最终导致落实效果不佳;2.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对政策的方向和扶持额度均作出详细介绍,但是后续配套资金不到位,使得政策落实缺乏基本保障。比如在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文件中,国家明确规定了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并对实施风险补偿优惠政策,旨在通过资金扶持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相关企业均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使得政策贯彻落实成果不佳。

(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不完善

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药品行业发展中,药品审批、定价及进入医保目录等环节中受体制机制的影响,长期存在周期长、效率低和相关评定标注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药品行业的有效发展。同时,在医疗健康行业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领域,市场化进程偏缓,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行业发展障碍较多。此外,现阶段我国信息化水平较高且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对原有的产业监管系统造成了巨大挑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过程中,标准不一,口径不同,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规范性。

(四)技术、人才、资金支持力度较低

我国制造行业关键技术缺失较为严重,众多产业发展所需的传感器和传感芯片大部分依靠进口,甚至微机电系统芯片国内市场处于空白状态,全部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我国高端行业的发展水平;并且我国很多新兴技术经济性较差,很多领域的创新产品成本造价较高,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市场化经营,在发展中处于依靠政府补贴的局面。此外,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发展对人次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的人才,但是我国教育资源及相关的专业设置很难满足上述要求,从而导致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人才支持不足。

二、“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新思路与方法

(一)保证重点领域和关键关节改革创新的有效性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依赖性有所降低,在日后发展中对科学合理的制度需求更加明显,力求通过制度引导实现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聚集,从而为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重点领域和关键关节改革创新的有效性。例如我国应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的发展与改革路线图,将改革任务按时间节点进行配置,保证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创设试验区,为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积攒有效的经验,并将成功经验辐射全国。此外,针对具体行业,我国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立法和管理体制,比如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应围绕安全立法、数据产权归属和信息情报等方面开展有效的立法及监管工作,以此加快该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而针对药品行业,国家应完善药品注册管理制度,对价格调整和招标采购等工作进行明确规定。

(二)加大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力度

参考“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再结合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综合局势,“十三五”期间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做好“十二五”期间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督评估工作,并针对新形势制定合理的政策与规划。例如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大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力度:1.在监督评估方面,国家以评估结果为出发点,成立特定的监督小组,对相关部门政策和规划的实施细则进行监督,并且在监督过程中着重评估政策和规划的实效性,对其中不符合实际或成效不显著的政策予以调整或废除;2.保证资金落实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政府资金的指导作用,并引导民间资本流入,以工程承包的形式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保证产业发展中资金供给充足;3.成立行业发展监控体系,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建立行业信息反馈常态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内外部局势变化、企业发展障碍和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反馈,以此保证国家及时了解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

(三)完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保障要素

技术、人才和资金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避免三者缺失造成的不良影。例如在新型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应注重技术经济性的提升,在环保装备制造、智能设备制造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建立完善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度,尤其明确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以此消除新技术高端产品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同时,国家应根据新兴产业增长特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扶持高校加强信息技术、生物和航天工程等专业的培养力度,并且在人才培养中创建“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并选择合适的高校与企业开展试点工作,以此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此外,在资金方面,国家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财税金融体系,创设产业发展基金,并允许吸纳社会资本,并针对股票发行制定新股发行注册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受当今局势影响,“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十二五”期间会有所降低,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制定的标准化与落实的及时性,从而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姜江.以新思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

[2]董树功,李晓光.天津市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思路[J].天津经济,2014(05).

[3]于丽妍.谱曲作词唱新调――探索青浦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思路[J].华东科技,2013(01).

[4]陈鸣,匡耀求,黄宁生,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思路与新对策――对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C].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2013.

[5]李振立.山东省促进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