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4 23:24:02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1)

1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着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着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着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 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着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3]。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2)

定陶区南王店镇中学,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034名、教职工83名,正式党员27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学校党支部依托“好习惯储蓄银行”和“导师制”全力打造“红心向党 好习惯益终身”党建品牌创建工程,创设“934工程”品牌模式,每学期每个学生做9件好事,从而养成3个好习惯,教师以“四有好教师”为目标,培养教书育人好习惯。我校在党支部带两下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先后荣获“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特别是今年,在全市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我校又荣获“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誉称号。现将一年来学校支部工作总结如下:

一、营造红色氛围,筑牢红色阵地。“红心向党”设施氛围创建已初见成效,永久性主题标语、红色展板、红心向党灯箱、红色板报、红色主题墙、红色长廊、红色阵地,电子显示屏红心向党标语规范布置党员活动室建设达到六有标准,红色育人氛围浓厚,使全校师生浸润在爱国爱党的浓厚氛围中,彰显学校特色。

二、《四德榜》建设。按照《南王店中学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标准》和“好习惯储蓄大户”好习惯的养成,推选出师生“四德榜”人选。

三、筑红色堡垒,做红烛先锋。学校着力打造文化阵地、活动阵地、岗位阵地,组织党员参加“我来讲党课活动”,大力弘扬党员教师的带头意识,形成争做四有教师浓厚氛围。27名党员与建档立卡户学生建立帮扶关系,7名优秀教师党员与青年教师建立“师徒一帮一”关系。今年1名教师吸收为预备党员,2名优秀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9年1人获“市优秀教师称号”,3人荣获市“一师一优课”,11人荣获“区优秀教师”称号,1人被评为“教育系统模范共产党员”。2020年11月,2名教师荣获定陶区教学能手称号,

四、创红色基地,传红色基因。党建引领,办幸福教育,我校秉承“每个学生都可成才”的办学理念,以好习惯养成为目标,“五育”并举。创建“红色教育基地”,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校、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设红色课程,育红色少年。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阅读课设立“红色阅读”课程,围绕“红色教育”进教案、进课堂,各学科组推出课堂拓展课“红色故事”、“楷模榜样”、“红色歌谣”、“红色图形”等,使红色基因渗透于各学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红色教育熏陶。学校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陶区和南王店镇实际情况开发出校本红色课程《红色鲁西南》。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策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它具有真实生动、形式多样、感染力强、资源丰富、价值永恒等比较优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效果

1. 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教育效果好。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全面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2.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愿望强。红色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学校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播放红色影视、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故事会大赛、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摆脱了过去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愿望比较强烈。

3. 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自发参与多。高校近年来也在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并大力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和进社区实践活动,积极调动了广大师生接受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高校师生组织的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参与意识表现的比较强烈。

4. 红色文化进互联网络,影响普及面广。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建立红色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无疑是高校德育创新与改进的必然选择。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至2004年7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加盟者达到了938家,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81家。它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广泛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影响普及面广。

5. 红色文化进科学研究,科研氛围趋浓。近年来,红色文化进高校科研的热潮也逐渐开始。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湖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红军文化及红色旅游研究所,西安培华学院的红色研究会,等等还有很多高校正在或者将要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起来。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未形成长期机制,缺乏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虽然很多高校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进高校这一举措,但大多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实施细则、效果评价等内容,而且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无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

2. 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经过调查了解,发现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指有组织少活动(或开展活动较少)、有形式少内容(注重形式,并没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有过程少成果(或注重过程不注重成果)、有娱乐少效果(活动娱乐味道浓,教育效果弱)、有学习少体会(或学习后无总结体会,也没有要求交心得体会总结材料)。

3. 红色网站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网站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吸引力;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内容空乏;内容建设追求大而全,达不到红色教育的预期效果;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价值不高;网络的双向互动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利用;管理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网站技术含量较低。

4. 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不够,引入渠道不够畅通。在现实中,一些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事情,导致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社会层面的关心支持,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的渠道不畅,学校利用社会红色资源不够。另外,很多“红色”研究成果、“红色”专家等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也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来。

5. 面临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难题。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的运用带有单向灌输痕迹,红色文化精神外化程度浅,延伸空间小,将其内化为学生信仰力量的程度相对不足。除此以外,高校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大多以注重研究本省红色文化,对区域的、全国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与其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缺乏沟通和合作,最新研究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共享。这也是怎样继续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的又一难点。

二、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对策

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途径。

(一)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和指导,提出相应得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实施计划的方案,并做好评估,进行量化的考核。同时,可由校领导,院领导负责实施该项文化建设,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稳步展开。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二)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

针对“五有五少”的现象,高校应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比如:借鉴社会活动形式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借鉴外校经验创新本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开发红色文化精品。变“五少”为“五多”:多活动、多学习、多成果、多体会、多总结,大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三)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

加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是占领文化主阵地,抵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电脑、手机和电视是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加强红色网络建设,占领手机红色信息传递高地,开通校园红色影视频道等方式都可以使大学生迅速快捷地接收外部信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机制建设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渠道不畅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第一,倡议实行弹性或免费收费制度。高校应向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发出倡议,尽快对学生实行红色景点免费制度或弹性价格制度,降低把社会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教育的成本,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第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所谓“走出去,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求红色资源,畅通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顺利地引进高校,并加大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避免师生出现不知道红色资源在哪里的盲区。

(五)建立红色文化研用结合机制

针对怎样继续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其吸引力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研用结合”机制来进行,一方面加快对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还没有开设研究中心的高校应加快步伐,已经开设的高校仍要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各个研究中心之间要相互加强联系和沟通,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的行动中。

除上述对策外,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各个高校的特点不一,开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可具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实施。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坚持,红色文化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催人奋进,并激发和增强师生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 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 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4)

1.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

目前,各个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探索都卓有成效,典型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这不但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响应,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探索的新途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红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非常必要。利用红色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知识精髓,同时还可以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完全地发挥出来。将红色资源相关的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之中,就可以将其穿插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中。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就可以为学生讲解红色革命文化,确保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红色精神的科学内涵,这样他们才可以对我国的国情、国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对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中适当融入红色资源,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其体会到中国发展奋斗的整个历程,进而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关于红色资源的选修课程,确保学习目标和任务更具针对性。如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就可以开设关于延安十三年历史的相关课程;在江西,就可以考虑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史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可以从校外邀请专家来开展讲座活动,确保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1]。

2.建立高校红色教育基地

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红色资源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再配合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本原则,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中国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广泛,高校可以利用好这一条件,与当地的红色资源部门联系起来,创建红色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生融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实践基地的建立,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进行参观,并且让大学生成为志愿者,参与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之中去。如利用课余的时间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担任红色教育的解说员,为其他学生或者游客解说相关的展示,并且做好相关信息的普及。这样就可以实现角色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大学生不但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同时还可以成为教育者,将育人和育己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在无形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活动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红色旅游;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03-03收稿日期:2016-05-11

作者简介:张倩(1984―),女,陕西渭南人,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先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受到我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见》中还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求高校大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今,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一直以来研究理论大多是抽象概念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丰富的物质性资源,更是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它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历经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胜利道路。中国革命途经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等多地,其中呈现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许多伟大的革命精神,通过故地游览的方式,能够深层次领会革命精神内涵。可见,红色旅游是革命历史遗存和文化的一种融合性旅游。红色旅游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进行全覆盖性扩展,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同时,通过旅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实化,让大学生可以看到、摸到、体验到,进而形成立体式的教育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红色旅游是读解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有效的方式之一。首先,它是“寓教于游”的过程,通过旅游实现学习、教育的目的;其次,它是一种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旅游过程完成学习、进行教育是红色旅游所独有的;最后,它趣味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广泛传播。

一、红色旅游的界定

红色旅游, 简单而言是旅游与红色主动结合的。中国红色旅游实际上起源于解放初期,即开展的革命圣地瞻仰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活动,这是红色旅游的萌芽阶段。我国在红色旅游的最初阶段仅是开展有组织的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通过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推进而发展起来。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我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两百个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成千上万个革命历史遗址。每一个景区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知识和区域地理风貌。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将红色旅游的概念明确。也就是狭义的概念具体定义为: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以此为承载内容,通过以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让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进行缅怀学习。最终概括为:红色旅游是以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革命战争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物质内容为核心,开展教育学习的文化性旅游。但此概念不全面深入,在《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又对红色旅游概念的范畴进行扩大,将1840 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过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都纳入红色旅游资源范围。这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被普遍认可的概念。

二、红色旅游的特点

1政治教育性

政治教育性是红色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在红色旅游过程中通过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怀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重走长征道路等形式进行学习,达到激励今人、教育后人的目的。

红色旅游是我国特有的,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他们的智慧与血肉之躯修筑革命道路,并在进行革命战斗的过程中形成了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遵义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革命先辈在这一系列精神的合力支撑下,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才赢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成立了新中国。这些革命精神本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而红色旅游的内容正是革命战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及其承载这些精神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这些革命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民来说是一笔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生命线,要牢牢坚守这条生命线,以保证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健康发展。而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内涵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的载体,特别是其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重点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众多学者早已开始研究红色旅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中,虞新胜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成为我国政治和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他指出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的优质资源与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运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成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杨乾良提倡让高校利用红色旅游加强对大学生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革命传统教育,开发新型的红色旅游模式,让红色旅游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让其具有教育意义,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政治教育性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最终目的,是红色旅游延续和存在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进行红色旅游这一活动,让大学生不仅仅学习革命历史,了解革命事迹,更重要的是领会革命精神,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红色旅游是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红色文化和我国优良传统进行的良好整合过程,它是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者进行无形的教育,这也是很好地引导我国人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

2实践性

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过程。首先,红色旅游是一种真实环境的体验,旅游地的历史遗迹或事件发生地及其环境氛围都是传统课堂教育所不能模拟的,这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触。受教育者身处具有现实感的环境,能受到更强的感染,对红色文化产生共鸣。其次,红色旅游重现和塑造了老一辈革命者进行革命的艰苦奋斗过程的环境。这使得旅游者能够亲身体验艰苦奋斗的真实环境,是我国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而且舒适,但红色旅游地大多经济相对落后,直至现在还有人民生活一直比较辛苦。 通过红色旅游让大学生步入红色之地,亲身进行实地体验,这样更能触动他们内心,让他们记忆深刻,更会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而对他们起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作用。红色旅游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活的朴素环境,也是在艰难环境里培育其革命精神的良好途径。

3趣味性

红色旅游是“寓教于游”的一种旅游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主动地与教育主体及环境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而且深化教育的实效性,这比传统教育方式达到的效果更好。如今,国家繁荣昌盛,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对于新中国成立和发展根本就没有直观的认识,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等革命精神的具体内容,仅仅是通过学习课本上知识了解的,思想触动有限,显得较为苍白,难以引起未参与其中的学生共鸣。因为红色旅游地深刻记忆着我国在建立和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事迹,所以我国将红色旅游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中阵地。通过进行红色旅游让大学生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红色旅游以实地、实景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加形象、具体,让大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于游山玩水中,不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更能发挥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时代性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成熟、壮大的发展和奋斗历程,还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胜利,不断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质。例如,在2004年,新中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恰好也是红军长征出发七十周年,同时是邓小平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结合这一系列主题,全国各地开展纪念活动,掀起了一股到革命圣地参观、游览学习的热潮。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时恰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重要的两项纪念活动共同作用,再次掀起红色旅游的发展热潮。由此,在政府指导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红色旅游已经全面跨入市场化阶段,与政治、经济发展同步,体现了时代性。

三、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分析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

1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离已经成为一个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当前社会影响下,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研究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及价值取向,却对学生的真实需求不重视,甚至忽视德育的个性价值研究,仅从片面上对德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强调,这使道德内容失去了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里抽象的东西。二是高校重视大学生正面教育,对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热点问题却一直忽视其影响。同时,在德育方法上偏重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对学生道德实践与行为养成不重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忽视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对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兴趣根本就没考虑,更别提对学生的接受态度和程度进行分析,仅仅是强加价值观到学生身上,并要求学生通过考试来无条件地服从。总之,在单一流向的这种德育方式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自觉性、自主性,更不利于主观能动性发挥,必然导致学生学习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中道德行为之间的知行不一。三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实际脱离。现行教材从版式到内容统统滞后于时展,对社会上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当代学生面临的敏感问题和各种矛盾回答不力。

2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片面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进行集中式教育的方式,忽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认为管住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才是自己的工作内容。这种教育理念严重限制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甚至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过分地强调,而对大学生的主体价值一直忽视,过多地强调统一思想,却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不够重视。

四、红色旅游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正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统一过程,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这一个连续的过程与时俱进地长久发展,而开展红色旅游教育为这一过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舞台。

1红色旅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1)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正确判别外部世界,以此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这与我国红色旅游的教育作用不谋而合,其政治色彩更是趋于统一。我国人民素质的基本素质就是爱国主义,通过参观游览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更加深入,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信念的重要部分,为大学生提供了鉴古知今的大课堂。可见,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相一致。

(2)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旅游地为载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扬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重点从旅游爱好者的角度系统介绍关于中国革命的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遗址、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通过说教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红色旅游,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新创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在我国,红色旅游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一种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参与性更突显,大大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2红色旅游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红色旅游是对我国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革的体现。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围绕课本、课堂被动地接受集中式的灌输教育。红色旅游让大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走入现实生活,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红色旅游是旅游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通过亲身游览红色景点、感受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从旅游活动中主动地进行革命精神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总之,红色旅游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的主体,让主体主动地参与学习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大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红色旅游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课本的形式来抽象地展示的,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来学习内容。而红色旅游是通过红色资源让大学生放松身心、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历史知识、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学习内容,让学生身在其中,主动地在游中学、学中游,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立体化。总之,红色旅游通过空间立体结构的直白展示,让学生更容易主动接受教育。红色旅游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结构。

4红色旅游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融合形成红色旅游,创造了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是一个在游中学、学中游的实践学习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历史,同时更能认清现实,深入认识社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变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为体验式学习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例如,重走长征道路,在井冈山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歌、扫一次烈士墓的体验式旅游活动。在这种旅游氛围的烘托下,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可见,红色旅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体验过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随着现代化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校应该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体验式教育与传统的灌输式的静态教育相结合,并逐步以动态体验式教育为主,适应现代化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所以各地高校应就近与当地的红色旅游单位进行永久合作,共同推进各自发展,联合建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红色旅游,体现红色教育资源的德育特色;重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同轨迹运行,实现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6)

我校从20__年12月开始就有计划地制定龙涤小学“红色之旅”主

题读书活动方案,并要求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根据活动具体安排进行总结:

(一)20__年1月—3月1日为读书阶段。

要求1——6年级学生积极认真阅读《红色之旅》、英雄人[文秘站:]物、革命历史、伟大领袖等革命书籍,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从教师假期家访的情况了解,我校的学生都认真阅读革命书籍,并从电视、广播、电脑以及家人那里学习并了解了许多革命故事,极大地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二)20__年1月--3月1日为读书征文阶段。

我校3-----6年级将读书征文活动作为寒假作业一项重内容。学生们紧扣“红色之本文来自文秘站网旅”这一主题,就读本中的十二个主题、文中的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个细节,深入地写出了自己获得的体会和认识,以参加这次读书活动为契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三)20__年3月3日--3月17日为读书活动阶段。

我校根据具体情况,在假期开展“红色之旅”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参考读本提供的活动建议,又相继开展了各种活动,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内容、有特色、有质量、有效果。

1、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渗透革命精神。

学校以综合实践课程带动各学科活动,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及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渗透并适当创编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

2、开展“红色之旅”导游团的小小导游竞聘活动。

每个班级开展此项活动,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育活动的结合体,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学生们用心去读红军的故事,去学习革命精神,学生们的精彩解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革命胜地,那远久的革命年代,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让身边的人一起了解了革命历史,弘扬了革命精神。

3、开展了“我与革命英雄同行”的读书交流活动

学生们宣讲革命历史,陶冶道德情操,爱祖国的情感如一眼清泉涌出他们幼小的心灵,红军将士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的品质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绽放光芒。

4、开展“英雄人物激励我成长”的主题队报制作活动

学生们争着阅读革命书籍,用心去摘抄革命资料,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革命的洗礼,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活动形式,使本届读书教育活动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先辈光荣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生动课堂。

5、开展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活动

学生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让我们感动;慷慨激昂的演讲,让我们振奋;“英雄故事知多少”的竞赛大比拼,让我们感慨,仿佛看到一批批小英雄在茁壮成长。

6、各班召开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队会。

在队会上,看到了辅导员的精神风采,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深化了革命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张扬了个性。同时整理了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队会教案集锦和班级活动总结集锦。

6、举行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国旗下双语演讲。

庄严的时刻,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从此激励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7、全校通过主题队报、宣传板、广播站、电视台、革命教育宣传片等开展宣传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角度的去了解革命,弘扬革命,内化学生的行为,洗涤学生的心灵。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7)

因势而动 站点加载新课堂

2016年以来,株洲市为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各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阵地作用,创新开办了党员教育新载体――“红色讲堂”。

科学设置内容,突出讲堂姓党。株洲市以“党性素养、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红色讲堂”宣讲党规、系列讲话、红色历史和创新创业等内容。去年8月12日,株洲市交通运输局举行党员教育示范型“红色讲堂”,全局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周金宗赶来为大家讲授党课《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参学党员干部都深受触动。周金宗说:“讲堂姓党,这是我们创办讲堂的第一原则。每一期我们都要提前制订好授课计划,并提交上级领导把关,决议通过后再实施。”对于宣讲内容,株洲市制定了一套审议流程,务求宣讲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灵活设计模式,扩大讲堂覆盖面。株洲市的市、县两级组织部门牵头,依托各级远教站点开设了示范型和流动型两类讲堂。示范型讲堂主要面向机关单位、大中型企业党员;流动型讲堂主要面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员。例如,“红色讲堂”创建了O2O交互平台,基层党员、企业员工在工作之余就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访问平台,体验多样化服务功能。张岚是株洲县的一名电力检修工人,平常四处奔走,难得有时间参与集体学习。自从“株洲红色讲堂”微信公众号开启以来,他一有空闲就用手机参与微信课堂学习。“无论何时何地,会用微信就能参学,这样的课堂才贴心!”张岚说。

举办拓展活动,推动讲堂走进基层。各地围绕“两学一做”,利用“红色讲堂”平台开展了很多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天元区开展了微党课微宣讲竞赛,荷塘区开展了微党课演讲赛,醴陵市开展了“两学一做”花鼓戏巡回演出,炎陵县开展了巡回集中授课……各类拓展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犹如阵阵清风拂过基层党员干部的心田。以天元区的主题微党课竞赛活动为例,该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形式活、效果实”,每堂党课时间限定在6~8分钟,切入小巧,构架简洁,非常接地气。天元区的基层党员都说:“这样的党课上起来很轻松,也很受益。”

统筹资源 架构讲学一条龙

为了使讲堂有源源不断的资源,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株洲市从教材、师资和实践案例三个层面发力,进行统筹管理。

“课程教案库”为讲堂提供源头之水。入选师资库的讲师围绕课程类别,结合个人特长,精心备课,经市委组织部审定,汇集整理成主题鲜明、教育目的性强的党员教育“课程教案库”。比如炎陵县先开展课程分开评讲,再建立精品“课程子库”,按部就班地建立起充实的教案库。教案库依托炎陵县域内优秀的红色文化以及炎帝文化资源,立足炎陵县情实际,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亲和的语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其中,《中村集中政治思想教育意义和启示》《炎帝神农文化――中华文明之源》等优秀课件,素材均来源于本地,深受基层党员群众喜爱。

“师资共享库”为讲堂输送人才储备。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单位党组织推荐、市委组织部审核的办法,从全市各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以及优秀业务骨干中,层层遴选有理论素养、有实践经验、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乡土化”讲师,建立市级“师资共享库”;各县市区从本地筛选乡土师资,建立“子库”。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孙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叶志钢结合孙家湾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讲述了应怎样做一名合格党员。基层党员干部都表示,他们非常喜欢听叶书记讲课,“本地人,讲本地的事儿,说的是本地的大实话,我们爱听”。

“示范基地库”为讲堂创造实践教材。从全市各类示范点、纪念馆、实践基地等现场教学资源中,遴选汇总20个教育意义突出、便于参观考察和实践的教育基地,建成 “示范基地库”。茶陵工农兵政府作为“全市示范基地库”之一,2016年共接待观摩学习的全市各单位、企业数十家,“青色的古石砖,一些黑白老照片,记录的不只是战斗的历程,更有一段‘红色政权摇篮’的辉煌!”一位来参观的学员感慨地说。

目前,三个资源库建设卓有成效,聘请了近百名讲师打造市级“师资共享库”,征集了102堂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教案库”,“示范基地库”也在进一步遴选扩充中。

品牌立身 推动党教常态化

株洲市把“红色讲堂”作为一张基层党建工作名片来打造,力争创建党建品牌,促进党员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开办示范讲堂,以品牌赢口碑。市委组织部选定站点,按照统一安排师资、统一布置场地、统一讲座流程的要求举办示范讲堂,带动全市“红色讲堂”推进提速。教育局党委积极筹办教育系统“红色讲堂”,组建了完善的师资库,并迅速推出全年学习计划,成为全市示范讲堂。去年9月20日,市教育系统以“拨亮精神灯塔,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紧贴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讲堂活动,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罗伟应邀做了题为《弘扬长征精神,砥砺道德品行》的授课。

建立多元讲堂,以内容塑个性。株洲市鼓励各县市区在红色讲堂开办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行形式和内容创新。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基层涌现出了“情景讲堂”“田间讲堂”“掌上讲堂”等新形式。其中,醴陵市部分乡镇以“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橹魈猓在该市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开讲,建立了一种体验式、实践式的学教模式。该纪念馆曾是土地革命时期醴陵南四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在简短的缅怀仪式和重温入党誓词后,来自该市“红色讲堂”师资库的两位讲师分别以《追忆革命沧桑岁月,传承激活红色基因》和《南四区苏维埃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授课。面对着馆内的大刀、梭镖、红旗等一件件红色文物,听着讲师抑扬顿挫的讲解,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全景式地再现于人们的脑海,参学者都流连忘返,直到宣讲结束仍意犹未尽。

加强督促指导,以常态聚人心。市委组织部对落实“红色讲堂”制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全市进行通报表彰,各县市区的评比情况纳入组织工作精细化考核范畴。红色讲堂开办以来,市委组织部和各县市区分别组成专门班子,进行实地指导。根据各单位各地区的实际和党员学习教育的需求,从工作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场地布置、配套举措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精心组织、环环相扣,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促使党员教育“红色讲堂”形成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