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2:25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篇(1)

    一、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以外,多向学生介绍淄博的红色资源,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把优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

    向学生介绍淄博革命烈士石潇红的事迹,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着名的黑铁山武装起义后,他于1938年2月8日率部挺进黑铁山,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参谋主任,渤海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率领部队通过渤海海峡进军东北途中不幸遇难,光荣殉国。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国民党顽固派血腥的“太和惨案”,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顽强抗日的民族精神、革命气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优势。

    二、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要想真正地把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发挥到实处,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红色资源的存在

    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带领中学生去参观毛泽东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学生参观教育基地的详细计划,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重温那段历史,重走那段两万五千里,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那份艰辛和勇气,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悟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学校中多多开展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小主人

    如,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比赛,比赛在全校开展,老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力作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的过程中,觉悟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升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比如,让学生学唱《东方红》《保卫黄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精选《大转折》《英雄儿女》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定期为学生放映,并及时组织开展影评、观后感等小讨论、小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充分运用好本学校的网络资源,办好红色网站

红色文化论文篇(2)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体主义逐渐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而陕甘宁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生活作风,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陕甘宁红色文化,可以纠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加强陕甘宁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摒弃个人主义的自私观念。

二、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价值的多元化是与时代的多元化紧密相联的,是价值主体不断突出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对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与困惑,这种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也会对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得陕甘宁红色文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多种价值观在一个社会中相互影响,大学生由于年龄以及阅历的缺乏,往往对多种价值观难以进行有效的取舍和判断,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价值观选择的困惑。

(二)互联网的冲击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逐步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所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首先,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控制,这就会使大学生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扰,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紊乱。其次,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会使得国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言论混杂其间。而大学生的好奇心又比较强,如果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很可能会受到这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淡薄。

(三)社会现实问题的干扰

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组织里面的一个子系统,是与社会密切相连的。而生活在这个子系统中的大学生,也会受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的影响,比如社会治安的问题、官员的问题以及文化市场消极的现象。由于这些影响社会大环境优化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得到彻底解决的,从而影响到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提高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建议

(一)依靠学校主导力量制定可行性方案

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视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学习陕甘宁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因此,高校应该依靠学校主导力量,不断加强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领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制定方案:第一,设立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以此来切实加强对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第二,设立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其他各级党组织全力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以便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加强陕甘宁红色资源的实践教学

运用陕甘宁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陕甘宁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其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创建高校红色教学基地,将课堂讲授和基地展示相结合,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对陕甘宁红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组织学生到红色景点旅游,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重走红色革命之路,让学生重温历史,提升其精神境界。

(三)将陕甘宁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红色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红色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红色育人;校园文化;运用

“红色资源”作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充历史知识、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伟人精神也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元帅的母校,如何充分挖掘和整合优秀校友这一红色教育资源,提炼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议题。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实施红色育人工程,突出红色教育主线,在校园内建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基地、两个结合、三方参与”的教育模式。由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帮助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深入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一)依托爱教基地建立校内开放式德育教育平台。

1916年至1918年,曾在我校染织科学习的元帅是学校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精神”也是学校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最为师生接受的红色资源。他的事迹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依托精神,建立了校内开放式德育教育基地——纪念园。

整个纪念园占地面积4000余平米,建筑面积2400平米,展厅面积1000余平米,绿化以松、梅为主。园内设有两大主题展厅,实物厅及生平事迹图片展厅。收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多件、部分手稿复制件、生平图片资料几千余幅、诗词书画作品千余件以及国内知名文化人士有关的相关作品,中央、省、市、学校纪念的文章、作品及活动照片等。在整体上营造出体现革命生涯的历史文化风貌。形成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可看性强的特色纪念园。学校将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常态教育,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阵地。将提炼的“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衷心报国,勇于献身;勤奋刻苦,严谨治学;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精神”进入课堂教学,充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合有关章节渗透,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辟专题集中讲授精神。“专题讲、结合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变换授课地点,在纪念园中讲,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讲,面对实物和千余幅图片讲,一方面,将红色资源中的社会性要素、物质性要素引入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纪念园,亲身去体会,去学习,感同身受。这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和爱教基地实践平台的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教育,既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又增强了德育教育的亲民性,使德育教育效果得到强化。

(三)强调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参与,开展人性化德育教育实践

塑像、纪念园等一系列教育资源的运用,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搭建以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德育教育实践。

一是学校层面,修建纪念园,并将其打造成高校中少见的校内大学生爱教基地,并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成立了学校、学生两个层面的研究会,在四川省研究会的指导下中开展各种学术研究活动。

二是教师层面,结合这一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教师将参观法、讨论法等积极运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参观法是以弘扬精神为主题,开展学生军训、革命传统教育、校史教育等,把好新生入学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关。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组织到纪念园参观,让学生在史迹文物面前去感知、真切感受,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为切身体验。讨论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精神进行挖掘、传承、弘扬的讨论,写出问题及建议,增进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学生层面,开展实际参与,通过举办学习精神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理论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报、校报、墙报、广播、网络等宣传方式自发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同时,在校团委成立了大学生爱教基地讲解队,鼓励学生加入到纪念园的义务讲解中来。通过讲解的实践,更深入地理解精神的内涵,更深刻理解爱教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义务讲解员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学生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二、红色资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营造出校园实践育人文化新氛围

更加深化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角度多渠道,使精神向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渗透,打造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逐步构建起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爱教基地的建设,纪念园的全天候开放,力图抛弃呆板、单维的灌输式德育授课方式,以此搭建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平台,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深化了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上专题“弘毅思政网”的建设、学校环境建设融合红色教育特征,均采用“90后”大学生所熟悉的形式,将红色教育内容以更为大家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之中。在整个校园形成了积极向上、真实有效的德育氛围。

(二)打造出德育教育的新路径

德育教育的人性化实践初见成效。以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得到,在纪念园中看得到,在课堂上听得到,这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简单、抽象、泛化的说教里脱离出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同时,把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的三原则,开展以精神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也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几点思考

依托爱教基地,实施红色育人的德育教育新形式,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形式与手段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成果体现。二者互为支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围绕红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可以发现:

1.校园文化建设要“持”——持久连续。大学一定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这是大学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而校园文化又是最能体现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这种精神形式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围绕学校的独特资源,不断挖掘,凝练,固化。以红色资源为载体,通过多年的总结、提炼,逐步摸索,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从教学、育人两个环节的建设等多方面打造,已初见成效。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优化发展,不断围绕校园文化的核心做完善。

2.校园文化建设要“近”——贴近师生。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副标语,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我们贴近师生的实际,贴近师生的生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要教育环境要真实可信,契合学生需要,把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通过纪念园的开放式教育平台,突显了教育对象的真实性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体现了教与学的平等性,消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差距。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切合学校实际,围绕学校特有资源,才能营造出具有学校特色,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对大学生成才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玲玲 大学生红色经典教育实施途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院),2010(16)

[2] 朱君 蒋美群 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

[3] 肖庆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红色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遵义;红色文化品牌;营销战略

理论上来讲,任何红色文化品牌,其物质要素都离不开红色遗址、红色文艺和红色产品。因而,研究红色文化品牌的营销战略,就必须对应地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而提出红色文化品牌营销战略的“三重手段”:一是丰富遗址文化;二是繁荣红色文艺;三是开发红色产品。而遵义红色文化品牌无疑又融入了遵义地方特色,是本土化的红色文化品牌,因此,围绕以遵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的营销战略就必须以地方特色而展开。

一、丰富遗址文化

遗址文化是红色文化品牌中的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一个红色文化品牌的营销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拥有丰富的遗址文化上。而丰富的遗址文化,既有遗址本身的历史厚重,亦有后天的精心打造。遵义红色文化品牌中最有历史厚重的遗址文化就是遵义会议会址。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在中国革命最为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下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遵义会议会址是非常珍贵的红色遗址文化资源,以遵义为中心的红军遗址已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遵义会议纪念馆等11 处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种优越的遗址文化地位为遵义红色文化品牌的成功营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自国家《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遵义市在丰富遗址文化方面开展了二项实质性的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重点红色旅游产品建设。遵义市制定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筛选编制重点项目13个,项目资金20多亿元。2004年以来,在国家和省的帮助下,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国家投入1.5亿元,地方投入5亿多元),先后建设完善遵义会议会址系列纪念点、红军山烈士陵园、红军街、娄山关、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园、苟坝会议会址、茶山关、刀靶水、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乌江渡、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青杠坡战斗遗址、女红军纪念馆、红色土城古镇、黄陂洞战斗遗址等20多个,形成系列红色旅游重点旅游区(点)。二是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目前,遵义市已有国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4个。其中4A级1个,3A级2个,2A级1个,正在申报创建的有4个。其中,遵义会议会址申报5A,四渡赤水纪念馆申报4A,四渡赤水纪念园和余庆大乌江景区申报3A。

在丰富遗遗址文化的具体手段上,一是要改变遗址文化静态的展示方法和单一的旅游模式,采用体验型旅游模式。现在,由于各红色文化品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红色革命旅游圣地之间的游客资源争夺也日益白热化,导致游客在选择旅游地时就有了选择余地,他们的品味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很多游客都有一种想融入红色旅游之中,亲自参与体验的心理,希望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基于此,遵义的红色遗址文化也应采用体验型旅游模式,以迎合游客的这种心理诉求。以遵义红军街为例,可融入黔北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可让游客实现角色扮演:比如扮演红军、茶馆老板、打铁匠、小老百姓、小商贩等,从而使他们再现在老城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通过吃红军餐,穿红军装、购买一些黔北名族服装等风俗特产,来体验20世纪30年代的黔北日常生活;甚至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在娄山关附近山地开设马场,让游客穿上租用的红军服装,携带租用的红军装备,体验当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虚拟战场氛围,并将之拍照摄像作为旅游纪念。二是要融入现代元素,采用高科技的多媒体展示方法。采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的现代展示技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引起视觉重视,使当年岁月的真实情景再现在他们的脑海里,达到久久挥之不去的旅游印象。“遵义红色旅游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体验经济中旅游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引进形式多变、内容新颖的体验元素,对景区产品和旅游线路进行体验性设计。”这就需要采用必要的图文说明和文物陈列加上多媒体的声、光、电结合,甚至是全景化的现代技术,制造虚拟实境,提供给游客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游客到更感性的立体认识。

二、繁荣红色文艺

红色文化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红色文化;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010年3月,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最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重庆市大力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就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先进典型。而军校学员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军的重要生力军,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如何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构筑一道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坚固防线,切实增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就成了亟须军校政治理论教员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坚强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某种程度上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1.全球化浪潮使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增加了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频繁,为我们博采众长,吸取各国文明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军队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不断碰撞和交流,造成社会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乘虚而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我们的青年学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2.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知识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便捷地开展,使学员接受教育的途径也由单一的课堂接受向全方位接受转变,信息的快速传播也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局限;但是,学员在利用电脑等现代科技终端接受信息的同时,可能为西方散布的反动信息所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仗,确保学员始终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立场。

二、红色文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宝贵资源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要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其实,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从时期的“又红又专”的指示,到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放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的要求,再到新时期主席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方针,无不昭示着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格外重视。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红色文化一直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法宝。

1.何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是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精华的伟大结晶。可以将其凝练为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前者是指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后者是指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代表了红色文化的特质,是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我们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坚强防线。

2.红色文化在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①强大的激励作用。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征程中,革命者和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壮丽场景和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无不体现着为伟大理想求索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无悔献身的英雄气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革命英雄主义将永远熠熠生辉,不断激励青年学员追求理想、献身国防。②丰富的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堂先进典型报告会都是鲜活的教材,都蕴含着先贤们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以红色文化为素材,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高尚理念、彰显时代精神,使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液,促使学员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学习先贤们的深厚爱国之情和强烈历史责任感。可以说,红色文化独特的感召力、感染力是不可替代的。

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要在管理、内容和形式上狠下功夫,追求实效

1.在管理上,要以顶层设计、保障实施为着力点,确保设计科学、保障有力。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积极作用的关键。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作的开展要求在院校政治委员的直接指导下,由院校教务机关和宣传机关组织相关人员和政治理论教员共同制定方案,反复论证,务求科学合理、紧贴实际、切实可行。规范的制度和充足的保障是方案顺利实施的坚强后盾。方案的顺利实施必然要求严格规范的操作制度和有力的资源保障,唯其如此,才能确保红色文化的作用持久地发挥作用。院校领导特别是政工领导和机关要亲自指导红色资源教育制度的制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做好学员队教导员和政治理论教员的选配、保证各种后勤保障的有力到位,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