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28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1)

发展红色旅游,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今后5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经典景区。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这对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比较艰苦的威信县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抓住机遇不坐失,不待扬鞭自奋蹄,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旅游及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突破口,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威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威信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1935年2月4日至14日,红军长征途经威信,中央政治局相继在水田花房子、石坎庄子上和县城扎西召开重要会议,这三次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扎西会议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提出的组织领导问题,保证了的军事指挥权,在实际上确立了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了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及决议大纲,第一次历史性地总结和肯定了以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三是确定中央红军新的战略行动方针,决定改变原定渡江北进的计划,回师黔北,取得了重占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从此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四是对全国各苏区和红军的战略方针、组织问题等作出了决定。扎西会议以博古交权为标志,确定了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全党全军全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转折,彻底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和命运,写下了党史军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极富特色。红军在威信驻留11天,活动期间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较多,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扎西会议纪念馆、石坎庄子上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天险两合岩、红军卫生部驻地旧址杨家寨、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大雪山基地、云南游击支队郭家坟基地、红山顶战场遗址、铁炉红军标语、白水庙红军标语等。1985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来昭通视察,亲笔题写了“扎西会议会址”匾名;1988年,县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二、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威信县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融红色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于一体,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身。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古建筑、革命遗址等,已引起了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具备开发红色旅游的“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区位条件。威信县东与四川叙永、古蔺县接壤,南与贵州毕节、云南镇雄相连,西与云南彝良、四川筠连县交界,北与四川兴文、珙县毗邻。县城扎西距省会昆明630公里,距昭通市280公里,距四川成都420公里、泸州200公里、宜宾200公里,距重庆359公里。威信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的特点,与川南旅游圈紧密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是旅游环境条件。近年来,全国、全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全面启动,昭通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2005年12月26日全省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在威信县的成功召开,为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依托。同时,境内旅游景点与四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区连为一体,以及贵州以遵义会议为主的红色旅游业开发,也对威信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辐射作用。

三是旅游资源条件。威信境内有旅游景点226处,占昭通市的50%,除红军长征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扎西会议会址、两合岩古栈道、花房子旧址等革命历史纪念地外,还有被誉为“西南第一洞”的天台山溶洞、观斗山明清大型石雕群、神秘的瓦石僰人悬棺、天然氧吧大雪山原始森林、天星百里林海等省级风景名胜景区。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威信有42种,列入省和部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处,占昭通市的33%。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

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虽然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从观念更新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订等,均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呈待开发状态,发展红色旅游存在“四大”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落后。威信县境内无铁路、港口、机场,全县仅有二级公路20.6公里、四级柏油路40公里,其余公路均不上等级,特别是扎西会议会址、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3个主要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公路通达能力差,承载能力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威信县仅有宾馆4家,旅馆48家,客房600间,床位2000个,餐馆55家,无上规模、上档次的购物超市和星级宾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规模小,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三是旅游开发人才缺乏。全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较少,且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初中文化的占33.7%,高中文化的占49.4%,大学文化的仅占16.9%。很多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薄弱,不适应新形势下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宣传手段单一。近年来,威信县虽然采取一些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对威信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

威信县要加快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好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12345”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即建设“一条主线”,培育“两级中心”,开发“三类产品”,打造“四个片区”,实施“五项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扎西会议会址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把威信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红色旅游亮点,到2010年,接待规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相当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建设一条主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条件,把扎西会议纪念馆、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扎西烈士陵园、扎西陈列馆、两合岩古栈道等六个主要景点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将六个景点连接成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扎西—两合岩古栈道—石坎庄子上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鸡鸣三省标志碑)。在主线的辐射和带动下,建设一条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线(扎西—观斗山石雕群—旧城天星国家森林公园)和一条自然风光旅游线(扎西—麟凤天台山溶洞—瓦石僰人悬棺—白水江源头—大雪山原始森林)。通过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线带面,综合开发,形成红色旅游带。

培育两级中心:培育红色旅游县城和乡镇两级接待中心。一方面,着力抓好县城市政基础建设,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把县城扎西建设为全县红色旅游主要接待中心;另一方面,把水田、旧城、长安、麟凤四个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成为与县城相配套的次级接待中心,提高产品档次,改善接待设施,分流县城压力,充实红色旅游的层级布局。

开发三类产品:一是开发以扎西会议会址驻地现存革命史迹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以民间手工艺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内涵,开发系列红色手工艺产品,展现红色革命文物,再现历史风貌。如制作伟人雕像、刻画像、红军战图及纪念币、纪念章,草编或藤编红军帽、军包等。二是开发以革命先烈生平事迹及其文选史料、传记等为主的教育型红色旅游产品。将、、邓小平、陈云等伟人的诗词、传记、文选史料、回忆录、音像制品、画册、手迹等编辑成册,制作成精美的红色旅游商品,使其成为凝集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有形载体。三是开发以“吃红军饭、唱红军歌、走红军路”为主的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开办红军长征食堂,组建红军长征文艺演出团,展现红军在威信期间的吃、住、行等生活经历以及传唱的歌谣,让游客体验先烈们在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从中获得教益。

打造四个片区:一是以县城扎西为中心的扎西会议红色旅游区。通过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条件,重塑扎西老街川南民居建筑风貌,打造扎西会议纪念馆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使之成为红色旅游的核心片区;二是以水田为中心的“鸡鸣三省”红色旅游区,突出花房子会议与庄子上会议的历史地位,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三是以长安、麟凤为中心的大雪山基地红色旅游区,展现红军游击纵队的大雪山基地与铁炉红军标语,加强对大雪山原始森林的保护,组合开发素有“西南第一洞”之称的天台山溶洞;四是以旧城为中心的威北战场红色旅游区,重点建设郭家坟营地、红山顶战役遗址以及红军将领墓等景点,组合开发观斗山石雕群、天星森林公园旅游资源。

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大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方便游客旅游生活,保证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二是景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加强对景区内与游客游吃、住、行、游、娱等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接待水平。三是红色旅游商品开发工程。立足自身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四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工程。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拓宽宣传促销渠道,大力宣传旅游资源,提高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五是旅游环保工程。把红色旅游开发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强对革命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营造良好的红色旅游氛围,建立当地居民与红色旅游开发之间的和谐关系。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编制发展详规,规范旅游开发秩序。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委托权威机构编制具有长远性、前瞻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威信县红色旅游景区详细规划》,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二)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承载能力。一是抓好出境公路建设。加快出川公路改造步伐,尽快启动威信县城至镇雄凤翥公路改造项目,建设连接云南、四川、重庆的便捷通道,把威信旅游与四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区连为一体,使威信旅游业融入川南旅游经济圈、金沙江中上游水电开发旅游经济圈。二是加强境内公路建设。新建扎西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花房子会议会址三个主要红色旅游景点环行公路,对县城至各乡镇公路进行改造升级,改善景区交通条件。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新建城市旅游文化娱乐中心,增加中高档宾馆、饭店数量,丰富游客的文化娱乐生活,改善接待条件。四是加大名城保护力度。按照名城保护规划,改造名城保护区居民住房,展现川南民居风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名城形象,提升名城品位。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举办红色旅游节,做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扩大威信在外界的知名度,打造威信的旅游形象,叫响威信红色旅游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威信、认识威信,到威旅游。

(四)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围绕把扎西会议会址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整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三大资源,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走“红”“绿”结合,以“绿”托“红”、以“红”带“绿”之路,使各景区景点既见物、见景,又见思想、见精神。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2)

[关键词] 中央苏区 红色图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央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这片红土地是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关于在根据地建设党、土地革命理论和红军建设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都是在这里初步形成的。在这里,出版发行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和《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在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领导下,苏区图书文化事业在根据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版了一大批注重联系中国革命实际高质量的图书,成为根据地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宣传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

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

1930年春,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全国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对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理论概括,即“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立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无疑义的是正确的”。[1]它标志着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理论初步形成。对红色政权的理论引导和预见,是对“左”倾路线“城市中心论”的否定。1931年11月,在红色政权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以国家形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为向人民群众宣传苏维埃政权是代表工农群众意志和愿望的政治权力机构,是和帝国主义、封建统治性质完全不同的新型的政权模式,苏区出版了《苏维埃政权》《中国苏维埃的政纲》《苏维埃组织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等书籍。

1933年11月,先后到兴国长冈乡和上杭才溪乡,就如何开展乡苏工作,改善党和政府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作了调查。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苏区还出版了总结根据地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经验的著作《乡苏维埃怎样工作》《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其中《乡苏维埃怎样工作》一书,就是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时上课的讲稿。而《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这两篇著作在“二苏大”作为会议文献,发给了与会代表,成为在苏区革命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具体运用的典范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它为初步解决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在农村坚持革命、壮大力量,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产业工人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几。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主要力量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因此,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在党内占大多数。1928年11月,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斗争的实践经验,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问题”,强调“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

1929年12月,由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系统回答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分析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办法。决议指出:党的领导机关对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出身所产生的种种不正确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和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是使得这些不正确思想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编辑各种教育同志的小册子,有组织地分配看书”。[2]古田会议决议初步回答了在党员队伍以农民成分为主的情况下,如何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标志着建党学说初步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为贯彻执行古田会议精神,1930年1月,红四军政治部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书。在红四军和古田会议精神的推动下,苏区各级党组织编印出版了《党的建设讲义》《党的组织问题》《党员须知》《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讨论提纲》《共产主义与共产党》《新党员训练大纲》和《训练材料》等党建书籍。旨在对苏区广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教育。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著作在苏区出版。这篇著作阐明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初步形成了作为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思想路线的提出,使根据地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有了更自觉、更明确的思想基础。

三、体现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宗旨

大革命失败后,党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土地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29年4月,率领红军到达兴国,深入农村调查,亲自发动群众,在实际斗争中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根据党的六大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称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更正。同年7月20日,在亲临指导下,中共闽西“一大”在上杭召开。大会总结了闽西土地斗争经验,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进而明确: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对富农不没收土地,争取中立;对小地主没收土地,废除其债务,但不过分打击;对非恶霸地主及其家属以生活出路政策。这个决议比井冈山和兴国《土地法》又有新的发展。会后,闽西纵横300多里的地区内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1930年2月7日,在赣西南的吉安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扩大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武装,深入土地革命。会议在“一要分二要快”的指示下,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即《二七土地法》)。赣西南的土地斗争蓬勃开展起来。为使党的土地政策深入人心,苏区先后出版发行了《兴国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二七”土地法》《南阳会议决议案》《查田运动指南》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土地政策文献。这些文献在广泛宣传党的土地方针政策,体现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以及用法律形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革命斗争成果,促进土地革命深入开展,发挥了出色的组织和鼓动作用。

四、促进红军部队正规化发展

从苏区创建起,反动军队就不断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为加强红军建设,以及向初步正规化发展,1931年10月,在讨论即将成立的苏维埃中央政府远景规划时,特别提出,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1931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以下简称红校)在瑞金成立。红校成立后,经常到红校上课。指出:“学会与提高新的军事技术,应该深入到红军中去,红军学校应该为了这一目的去尽他最大的努力。”[2]

红校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军校,教学方针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巩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使每个学员都懂得为党的事业而英勇奋斗。政治教科书有《政治工作讲义》《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等。二是军事课程。红校遵照的指示,一方面研究的战略战术,一方面总结自己创造的经验和战术。编写的军事教科书有《作战知识手册》《实兵指挥》《战术与战略》《步兵教程》《坑道教程》《炮兵教程》《野战筑城教程》和《对于防御飞机与毒气的简明知识》等。三是学文化。学校自编了文化教材,帮助学员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在的重视和关怀下,红校这所人民军队的熔炉,为红军培养训练了数千名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其出版发行的军事建设类书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适合红军建设的特点,使得广大红校学员乃至全体红军指战员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科技知识,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从而在夺取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中,丰富了军事战略思想内容。

苏区红色图书作为一种简捷的覆盖面较广的革命舆论工具,以其独特的宣传方式,在革命实践斗争中,为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3)

论文关键词:莲花 红色资源

论文摘要: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中段,是萍乡这片政治底蕴与经济底蕴深厚的热土的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县,主要景点景区有1O多个,如莲花一枝枪纪念、花塘官厅等。本文主要着重介绍莲花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状况,并结合本地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提供一些建议,为发展本县旅游资源提供条件。

莲花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兵井冈的决策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莲花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县数千优秀儿女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县在册革命烈士3481人,开国将军13名。本地红色资源十分宝贵,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现阶段,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本地红色资源加以清理、重建、保护、整合,进而推动莲花红色资源的发展和传播。

一、莲花红色资源的地位 莲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5个“全红县”之一 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了莲花县境。26日,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是在莲花县,坚定了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1928年2月,中共莲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重建莲花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并配合红四军29团攻克莲花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各乡也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莲花县全境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区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个“全红县”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县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资料记载:安源路矿工人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仅1930年5月、6月和9月,就有3500多人参加了红军;1932和1933两年时间,仅莲花县就有4574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其中涌现了朱辉照、朱云谦等13位共和国将军。中国人民有几支部队其前身就诞生在莲花县。 二、莲花红色资源概述 莲花花塘官厅:位于莲花县城南琴亭镇花塘村,莲花县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中共湘赣苏维埃政府一大会议在此召开。、王震、肖克、王首道、、项英、曾山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在这里战斗过。后又为“列宁学校”,官厅现存1986年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同志为其亲笔所题的“列宁学校”牌匾。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位于神泉乡境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在棋盘山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三年游击战争,棋盘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棋盘山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棋盘山召开了坚持赣西游击战的军事会议,组建了湘赣苏区游击队。二是同志在棋盘山险些被误杀。棋盘山还是一部分新四军开往前线的出发地,曾山同志来棋盘山指导工作,促成了赣南新四军的改编,改编后的新四军一部分从这里奔赴战场。同时,棋盘山自然风光独特,原始生态优美,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景区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于一体。 莲花垄上村新四军组编及驻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江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l937年l1月底,在湘赣边坚持战斗三年多的红军游击队员300多人分别从武功山、九龙山、五里山、牛形山、柑子山、太平山等地下山,向地处武功山的莲花垄上村集中,组编为新四军部队。部队由延安派来张秀等人负责培训、指导。

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莲花县是全国有名的红色县和将军县。馆内陈列着该县大革命时期被敌人用惨无人道手段百般折磨数千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还陈列了共和国莲花县十三位将军的生平简介、丰功业绩。是瞻仰先烈、教育后人的一个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革命标语:在莲花的一些革命遗址以及邻近的一些地方,都保存着一些革命标语,有秋收起义时期的,有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比如莲花花塘官厅的后墙上、莲花路口村的民房墙壁上等处都保存着一些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标语。这些标语以及标语墙都应该是很好的红色旅游资源。

将军园:座落在玉壶山中心景区,是全国闻名的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安息之地。甘祖昌将军高风亮节的事迹曾感动了整个中国。在将军园瞻仰先烈,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对教育后人意义十分重大。

总之,莲花的红色资源丰富又富有革命历史文化价值,但目前在资源的发掘、整理、利用、保护等各个方面,有喜有忧,其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城

秋收起义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

未开放

高洲乡

秋收起义

莲花花塘官厅

未开放

琴亭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医院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修械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被服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硝盐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

可以接待游客

神泉乡

井冈山斗争

莲花垄上新四军驻地

未开放

垄上村

抗日战争

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城

三、莲花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

莲花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时代久远,而且都有所保存,特别是它们能够反映我国革命时代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重要事迹,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莲花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发掘利用工作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起来,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只有少数景点能接待游客,还有大量红色资源未被开发,造成红色资源的浪费。同时,未能将这些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削弱了它们的影响力和宣传力。例如高洲军事会议地址,花塘官厅和红军医院等都没有被开放。

(二)当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高,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整理、利用有所行动,但还没有完全摆上议事日程,有些红色资源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比如花塘官厅里里外外杂草丛生,门窗破旧不堪,屋瓦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简直变成了危房。

(三)当地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或是根本没对一些红色资源采取保护措施。例如,高滩军事会议旧址多年成为一户人家的住处,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店。从房子的外部看,很难想到它会与红色景点挂钩,即使走进里头,也只能看到头像等褪色的牌子。

(四)红色景点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例如,目前可以称上莲花县建设程度最佳,游客人数最多的莲花一支枪纪念馆,二楼被闲置,堆放木头等物品。

(五)红色资源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莲花革命烈士塔四周被涂涂画画,布满粉笔字迹。

(六)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虽然莲花县已经成立旅游局,但是真正意义上专门负责红色资源的人员没有。莲花一支枪纪念馆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没有讲解员,对游客缺少吸引力。(七)红色景点附近的交通,饮食和住宿等没有保障。多数红色景点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直达的车次,而且没有路标指示其存在。周围几乎是居民住宅,没有提供食物的餐馆和提供住宿的旅店。

(八)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需求不大。红色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等价值,应该得到当地人的高度重视。而且,红色资源没有突出其井冈山斗争和秋收起义等特色,品牌效益低,整体吸引力低。

四、对莲花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莲花经济的发展是发展莲花的红色旅游资源先决条件,因而开发和利用起莲花的红色资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同时也会带动莲花经济的发展。同时,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宣传莲花的红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贡献力量。因此,莲花有必要为本县的红色资源开发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目前,最关键的是莲花要把本县的红色资源保护起来,同时提高当地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以下是我们经过置身莲花调查后,结合所学知识,提供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莲花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完善红色资源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到具体的个人的制度,抑制进一步的破坏现象。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红色景点安排讲解人员,或挑选优秀的志愿者,为游客进行讲解。

(二)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完善红色资源场馆的建设。可以在红色资源场馆内装饰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图片等艺术品,调整灯光设置,播放相关革命历史和文化宣传短片;设置感言台或留言簿,让游客各抒己见,抒发感慨,留下宝贵的建议;进行“真人秀”比赛,让游客或模仿革命人物,或演出相关历史事件,通过亲身感受当时的场景,在娱乐中了解相关历史,学习相关红色文化。

(三)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色诗歌创作或朗诵比赛,红色歌谣大比拼等形式,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像广大群众征集富有莲花特色的红色资源口号,宣传册,红色主题曲等等;充分利用莲花雪鸭等名菜的知名度,举办厨艺大赛,吸引各方游客的到来,在大赛环节上加上红色景点的宣传。

(四) 提高莲花的地区接待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景点旁是满是当地人生活和休憩的家园这一特色,发展富有莲花风情的饮食和住宿服务。游客可以在当地人家里了解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见解,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增加其旅游的含金量。

(五)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达性,注重县内外交通的连接。整修破损的路面,加快县内公交车的普遍化;在通往红色景点的路上,设置路标,可以通过路标设计大赛,选择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路标。结合景区周围路窄不宽的现状,可以设立自行车租借点,让游客边骑车边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观,快快乐乐的到达景区;也可以成立一批特殊的高素质的摩托车或小三轮车驾驶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六)充分利用莲花多山多树的优势,发展果树种植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收获果实的喜悦;设置山中寻宝(仿制的革命红品等),开发革命根据地等游戏,提高红色之旅的趣味性。

(七) 将莲花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例如分为秋收起义红色景点,井冈山革命红色景点等等,提高莲花红色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八) 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一方面旅行社可以促进莲花红色资源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红色景点游客的增加。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外资,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组)

2.《引兵井冈莲花决策论文集》

3. 《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4)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五年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7%,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成为西部内陆地区的小康建设达标县。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老区人民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的红色基因,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2017年5月16日,遵义市红花岗区钟正萌区长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发展

遵义市红花岗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平台,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高新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8亿元,比五年前净增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00亿元,始终保持全市第一,获批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农业增加值实现16亿元,是五年前的2倍。

用创新的理念抓住发展的机遇。红花岗区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传统工业创新升级,通过探索生态产业化模式来推动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发展,主动抢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造一批产业平台、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活力红花岗”。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骨干企业。

用开放的心态建设发展的平台。以申报和建设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打造各类开放平台,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吸附能力。认真抓好软环境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坚持“非禁即入”、“非禁即许”原则,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上海星动力遵义红星科创园、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遵义分园等招商平台建设,形成“政府+平台+资本”的招商新模式。大力“筑巢引凤”,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放眼欧美,紧盯日韩东南亚,承接好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成渝地区产业分工,努力建设“开放红花岗”。

用优惠的政策打造发展的环境。在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引导、创业引导等各类基金,采取入股、资金奖励等方式扶持企业上市、入规。培育和引进具有引领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关联性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确保建成5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提升改造坪桥新材料基地,做优铝、钛、锰材料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年产值400亿元以上。率先在全省建成集医药医疗、康体养生、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大健康新医药产业园,实现年产值6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新能源研究院加速发展,形成产研战略联盟,确保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10万辆整车下线,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建成中野绿智创客小镇,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用合理的布局优化发展的结构。遵义市红花岗区着力产业的布局和优化,并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培育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药等主导产业,为创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启动中野绿智创客小镇和碧云峰大健康产业园(一期)建设,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园企业建成投产和通过GMP认证。加快贵州钢绳、赛德水泥等企业异地搬迁技改和13万吨铝深加工、坪桥工业垃圾循环利用热电站项目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出台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城市棚户区改造,打造一批商务楼宇,积极引进金融后台、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业态,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器等主题楼宇和楼宇群,2016年全年新增楼宇企业100家。大力支持遵义国际商贸城、新雪域等市场发展,促进城区传统商业向新兴市场转移。加快推进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馆、电子商务城、遵义游乐园、东欣城市综合体、星力时尚消费街区等建设,建成万里湘江沿河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金融、咨询信息等现代生产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西部三镇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绿色果蔬和生态休闲两大主导产业。金鼎山镇做好康养文化和果蔬种植两篇文章,完成黔北生态镇建设,发展以葡萄、草莓、蓝莓、猕猴桃为主的鲜果基地,新增1万亩特色果蔬,着力打造“文化古镇・果蔬之乡”。巷口镇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建设1000亩兰花和紫薇基地;开展大棚和林下种植,建设1000亩食用菌基地,着力打造“花谷果巷・山珍之乡”。海龙镇发展以1000亩优质贡米、2000亩水晶葡萄橹鞯奶厣农产品基地,改造提升海龙温泉酒店,加快海龙土司园提档升级,以500亩园、红豆杉种植园为示范点,建成3―5个生态庄园,着力打造“生态庄园・特色小镇”。

从农村这个板块来讲,红花岗区的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少,他们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房屋等,所以脱贫重点工作主要放在建档立卡、精准帮扶上,区委区政府和乡镇的干部基本都有帮扶对象,做到责任到村、帮扶到人,目标是做到贫困村全部出列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吵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条件成熟的实现“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从城市这个板块来讲,红花岗区的部分城区居民因为在城市改造、工业转型过程中成为“干居民”,他们没有生产资料,缺少经济来源,相对于农村贫困户来讲生活更为困难。所以,红花岗区提出了城乡同步、城乡同策、城乡同力的“三同”思路,对城区“干居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党委政府重点在技能培训、创业就业上下足功夫。

第二个不同是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的不同。2015年,红花岗区在贵州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了,但是西部内陆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这几年红花岗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小康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在贫困人口乃至全国人群的收入提高、生活改善上还要努力。

第三个不同是重点扶贫与普惠民生的不同。红花岗区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脱困工作有了明显改观,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普惠民生存在差距。

据钟正萌区长介绍,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共享,共享的体现,我们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民生事业建设方面。近几年,红花岗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以及市民的需求,大力推进民生改善、提供民生服务。加大城市功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力度,按照公共服务的标准加大加快投入,迅速补齐短板,来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的民生保障,逐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创业难、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红花岗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面增强社会保障,确保2019年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城市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计划,将城市贫困人口纳入精准脱贫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困难人口脱困任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覆盖城乡、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效”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创业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统筹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继续扩大社会征缴面,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实现特殊困难人群帮扶救助全覆盖。加强养老和托幼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流动人口关爱措施。积极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的补助。

红花岗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着力推进民生改善。进一步加大脱贫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今年计划搬迁农村贫困群众88户256人,实现2000名贫困人口脱贫,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城市贫困人口信息台账,精准帮扶政策,完善帮扶机制,实现4500名城市贫困人口脱困。新增城镇就业2.95万人,完成职业培训1770人以上。完成城区和农村学校提升工程(一期),新建幼儿园7所。建设2所综合医院,改建2所乡镇卫生院,完成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解决政府性工程遗留问题,建设40万平方米还房。完成金鼎山、海龙、巷口集镇供水改造工程。完成建制村100公里道路硬化。完成中心城区100条社区排污沟改造(三期)。完成城区32个农贸市场专项整治。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弘扬遵义精神建设文化高地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

据红花岗区钟正萌区长介绍,红花岗区是老遵义市,是当时遵义市唯一的城区,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住居等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都在红花岗区,所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是红花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红花岗区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培育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红色文化高地,增强文化自信,为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思想动力。

“遵义会议”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为我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遵义市主城区的红花岗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生态、促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率先在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启了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传承是思想和灵魂洗礼,是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的一脉相承。红花岗人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使命担当,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健全红色传承体系,坚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基因根植黔北,红色圣地璀璨夺目,遵义这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遵道行义・自强不息”城市精神更加彰显。依托各级教育平台,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缅怀革命先烈中感悟崇高,在追寻党的奋斗足迹中激发斗志,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红色文化自信,把红花岗区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高地。

近年来,红花岗区坚持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遵义红色文化的引领。兼容并包的开放文化是推动大开放的活力源泉。红花岗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文化感召和精神激励作用,引导全民树立开放胸襟和包容胸怀,营造“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让创新创造蔚然成风,让开放活力涌动如潮。

贫攻坚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战场,红花岗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争当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让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信仰血脉永续。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5)

一、“三会一课”计划

(一)支部党员大会

每季至少召开一次,因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主要内容包括:

1.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历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本年度党建工作要点;根据上级党组织有关要求部署支部民主评议活动等。

2.学习传达中央、省、厅党组和机关党委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省直机关工委、厅机关党委有关通知等布置党建相关工作。

3.认真部署开展“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党建活动。

4.总结和通报支部工作情况。

5.公示支部党费收缴、使用情况。

6.讨论和决定需要由支部大会决定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支部委员会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原则上为每月上旬召开,遇特殊情况或必要时,支部书记可随时召集,主要内容包括:

1.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对X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八八战略,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省纪委和厅党组的重要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政策文件。

2.研究部署落实支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具体措施、清廉财政建设重点任务清单。

3.研究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组织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重大事项。

4.按有关规定及权限研究中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选聘、任免等重要人事事项及其他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事项。

5.研究“三重一大”决策事项;

6.研究年度党建工作安排。

7.研究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分析报告。

8.研究讨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

9.研究上级党组织留存党费使用计划及年度党费收缴、使用情况;

10.研究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及其他需要党支部决策的重大问题等。

(三)党课

每季度不少于1次,其中支部书记至少上一次党课。以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材,结合各个时期党建工作要求及公司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性修养、党风党纪及理想宗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党课,传达学习全省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2.根据“不忘初心、决胜全面小康”主题安排支部党课。

3.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主题安排支部党课。

4.根据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四次全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等要求,结合“最多跑一次”及业务改革创新发展等安排党课。

二、主题党日活动计划

原则上每月第四周星期五固定为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间,遇有特殊情况可以调整。重点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助推中心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等方面,以集中学习、“X”党建论坛、党员实践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结合“三会一课”“党员集体政治生日”及工作调研、上门服务、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提升党员队伍能力素质等,强化政治性、体现仪式感、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使主题党日活动成为党员学习日、议事日、奉献日、关爱日和党性锻炼日。主要内容包括:

(一)集中学习。组织党员及发展对象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历次全会精神、党章党规等,学习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交流讨论。

(二)“X”党建论坛。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及XX发展,邀请政治及农业、法律、金融业等相关行业专家作专题报告和专项辅导,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升论坛的质量和效果。

(三)党员实践

1.组织参观学习:组织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党建示范点、爱国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学习、回顾党的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现场教育、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2.开展“三跑”服务:按照“三服务”活动要求,定期组织党员骨干带头走进合作银行、走进乡镇街村、走进数据集聚点,着力解决XX业务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政银担合作、金融支农创新试点项目推进等XX业务发展实际,联合基层合作机构开展支部共建,深化“上门服务至少一次”、基层现场调研等活动。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6)

[关键词] “二七”陂头会议 经验教训 启示

1930年2月6日至9日,在主持下,红四军前委,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赣西特委在江西省吉安县(现为青原区)陂头村举行了联席会议,为时4天,史称“二七”陂头会议。出席会议的除前委代表、宋裕和、熊寿祺外,还有赣西特委代表、红六军军委代表、红五军军委代表、苏维埃党团负责人李文林及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五十余人。、黄公略、刘士奇、曾山等被推为主席团成员,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会议,会议由主持。

“二七”陂头会议是一次对中央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会议。它不仅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和赣西南的政治形势,明确提出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指明了赣西南党和人民斗争的前进方向,统一了党内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建立了一个新的、坚强有力的、能适应革命斗争迅猛发展需要的党的领导机构,对于推动赣西南地区革命斗争,迅速开创新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对形势的判断脱离实际,错误地估计了赣西南党和干部队伍的现状,伤害了部分干部等历史局限性。认真总结这次会议,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们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二七” 陂头会议的历史经验

1、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

“二七”陂头会议通过详细讨论,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这一土地法比《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更为完备。体现在:在没收对象和内容上更明确、在分配对象上更全面、在废除债务和农业税征收方面有更新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方法上坚持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原则;“反对迟迟分配土地,指出不论何地凡暴动驱逐了豪绅之后,须立即没收土地分与农民”,提出了赣西南土地斗争“一要分,二要快”的要求;[1]在债务废除方面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支持穷人翻身,坚决反对剥削的鲜明的阶级立场。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根据地内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被压迫的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农村的主人。二是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极为高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苛捐杂税废除,农民生活很快得到改善,1930年10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都喜形于色”;他们都添置了衣被和农具,特别是大部分人讨老婆没有困难了。[2]四是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土地问题的解决,对于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农民迅速地分清共产党和及其两种政权的优劣,极大地调动起他们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根据地的发展。

2、严格的纪律约束和政策规定,是共产党践行为民谋利宗旨、扩大阶级基础的保障。

联席会议为了实现攻打吉安,夺取江西全省,扩大苏维埃的战略任务,为红军地方武装及政权机关规定了严格的行动纪律和财政政策。

行动纪律主要有:1、各部队及工农群众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城市未得命令不得自由到民间及商店去搜索;2、各部队到达地方特别是城市应有计划的分配部队及负责人员去搜索应该搜索的处所捕捉该捕捉的人犯;3、关于没收反动派财产及捉拿人犯均归政治部指挥处理,关于搜索残余敌人及没收反动派军用品均归司令部指挥处理;4、凡罚款、筹款、没收及处理人犯均须由政治部或群众政权机关明白宣颁;5、不得破坏学校及邮政;6、没有政治的必须时,不得破坏公共机关及民众一切物品用具;7、禁止没有政治意义及群众基础的烧杀。

财政政策主要是:1、红军军饷及政权机关的用费主要应向豪绅地主取得而不应增加中小商人的负担;2、商店资本在二千元以下的不筹款,二千元以上的按照比例要求捐助军饷;3、向豪绅地主筹款用罚款名义,向商人筹款用捐款名义;4、对于豪绅地主所开的商店于其商店资本部分仍按照比例向其捐款子,于其豪绅地主部分则加以罚款;5、反动分子所开的商店经过宣传取得中小商人的同情之后,可以没收,否则仍不要没收。[3]

这些纪律与政策,体现了党为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也是我们党发动劳苦群众,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消灭敌人的锐利武器,是对敌人造谣惑众污蔑共产党的有力回击。这也是共产党和红军深受群众拥护战无不胜的无形力量,是夺取胜利和巩固胜利的关键所在。

3、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建设是创建、发展、壮大农村根据地的必然选择和成功之路。

联席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确定红军和赣西南党的主要任务是:“一扩大苏维埃区域,特别提出争取江西全省的口号;二、深入土地革命;三、扩大工农武装”,指出“由于这三大任务的实现,将使南方各省反动势力次第消灭于红旗之下,广大群众团聚在红旗周围,成为推动全国革命的一大动力”。[4]会议批评了赣西南有些地方割据两三年才迟迟建立政权的错误,指出必须立即纠正这一现象。“二七”陂头会议前夕的1930年1月5日,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评那些对时局悲观估计和当时党内存在的不愿做艰苦工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错误倾向,肯定了式、式、李文林式(“李文林式”根据地就是指赣西南东固根据地)、式的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和正确方向。

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设红色政权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发动农民群众、赢得对敌斗争胜利,创建农村根据地,不断推广红色区域,发展壮大武装力量的必然选择和成功之路。

4、坚强有力的组织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保证。

“二七”陂头会议前,赣西南地区设有湘赣边、赣西、赣南三个特委,因省委遭敌人破坏,没有统一领导,互相不通声息。湘赣边特委与赣西特委虽然在遂川于田会议上决定合并,但未正式宣布建立办公机关,赣西南党组织仍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闽西、粤东虽建立了党的特委,处于边陲之地和流动状态,交通不便,敌人封锁严密,通讯技术落后,情况隔绝,既得不到上级指示,又相互不通消息,不利对敌斗争,又不利经验交流和相互支援;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都先后来到赣西南,是赣、闽、粤、湘一带的主力红军,虽隶属中央军委领导,但因中央军委在上海路途遥远,敌人阻隔,实际处于各行其是,独自为战状态。这一时期,赣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存在各作主张,盲目行动的现象,对于粉碎敌人“围剿”,巩固与扩大根据地,完成“三大任务”十分不利。因此,“联席会议为指导广大的武装斗争,指导在斗争局面下的土地革命的深入,政权的建立和武装组织的扩大,有组织最高的领导机关的迫切需要,以前中央任命的指导四军及随四军所到之处的地方工作的前委,应该扩大其任务,变更其组织,担负这一伟大的使命,四军则组织军委指导之”[5]。联席会议为了统一指导赣西南、闽西、东江等区域的斗争,决定将红四军前委扩大为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和赣西南、闽西、东江等红色区域的指导机关――共同前委。前委由17人组成,为前委书记;为统一赣西南地区党组织和革命工作的领导,会议决定将中共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和赣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赣西南特委,指定刘士奇等为临时负责人,联席会议所建立的统一领导机关,新的、坚强有力的共同前委,适应了革命斗争迅猛发展的需要,对于推动赣西南地区革命开创新局面,为江西苏维埃的发展和红军协同作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二七”陂头会议的重要启示

1、只有妥善处理解决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实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七”陂头会议提出“一要分,二要快”的土地分配要求和颁布 “二七”《土地法》,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土地问题及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共产党为群众谋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成功体现。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广大农村人口的迫切愿望。农民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工程不可也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关乎大局甚至全局。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什么时候重视农民问题,什么时候党的中心工作和建设就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争事实。

2、只有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我们党才能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二七”陂头会议在对赣西南党和干部队伍现状的估量方面,有不当之处,联席会议后,赣西南发动了一个时间较长、危害甚烈的“打倒机会主义的政治领导,开除地主富农出党”的政治运动,将许多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投身革命多年,出生入死、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同志,视为地主富农,毫不留情地清除出党,并和逐渐发展起来的错误肃反政策、肃纠缠在一起,杀害了一些发动革命、领导革命的骨干。在复杂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对敌斗争中,前委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界限,没有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教训深刻。新时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始终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课题,先后在县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尔后又在全国所有党员和党组织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前不久又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这些都是为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工程的进程。

3、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和判断国内外形势,我们党才能驾驭复杂局面,才能顺利地进行革命和经济建设。

“二七”陂头会议上,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估计分析过于乐观,认为世界革命高潮和中国的革命高潮很快到来;另外会议对赣西南地区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农民暴动、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色割据区域等工作虽给予了肯定,但又认为不是主流,夸大了赣西南党组织的缺点错误,说成是实行机会主义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联席会议对“攻取吉安”的战略战术部署是十分正确的,把握了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和国际国内形势。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和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才能驾驭复杂局面,顺利进行革命和经济建设。

4、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具体工作和革命实践中少走弯路。

“二七”陂头会议后,赣西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是继井冈山斗争之后又一次重大发展,促进了党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认识,产生思想理论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1930年5月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号召人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6]历史实践证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向实践学习,不断总结群众的新鲜经验,就能在具体工作和革命实践中少弯路,少受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的影响。

5、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必须建设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能否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尤其“二七”陂头会议召开前后,在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成为亟待解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在赣西南和当时红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相当严重,极端民主化,重军事政治而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流动游击的流寇主义等错误,在党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七”陂头会议上,整顿了党的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有效防止小农意识、非无产阶级思想和流寇主义意识。可见,只有加强党的领导,统一对政权和军队的领导,从思想上建党,才能为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才能担负起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注 释:

[1]参见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59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P363页。

[3][5]《江西党史讲义》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1984年10月编,P465-466页。

[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226页

[6]《反对本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著作选续》P48-55页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王勤、刘受初、孙达生,《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M],中共吉安地委党史办、吉安师史系、中共吉安县委党史办编写,1993年10月第1版。

3、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篇(7)

[关键词] 红水河 忻城县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95-02

去年六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协调发展综合研究》课题,把忻城县划归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这给忻城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融入红水河经济带发展圈、实现忻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着重探讨来宾市忻城县所处红水河流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忻城县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优劣及“借船出海”加快忻城县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忻城县在红水河流域经济带中凸出的地理位置

红水河位于广西西北部,发源于云南东部,在贵州省望谟县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红水河多峡谷、险滩,水量大,落差集中,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忻城县位于红水河下游,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下辖12个乡(镇);全长659公里的红水河在忻城县境内过境总长59公里,流经5个乡(镇)。忻城县与红水河流域沿江县(市、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大石山区贫困带。忻城县属喀斯特地形地貌,全县石漠化率为28.8%。贫困人口15.03万人,占总人口的36.66%,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带。

2.少数民族聚居带。全县聚居着壮、汉、瑶、仫佬、苗、回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89.98%,属少数民族聚居带。

3.库区移民集中带。境内有乐滩、桥巩两个电站库区,移民涉及到全县11个行政村1.5万人。

4.水上交通航运带。流经忻城的红水河最后汇入珠江,在忻城段通航里程59公里,沿岸设有9个停泊码头,150吨机船四季通航;沿水路南下可直达梧州、肇庆、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水路成为忻城“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

5.能源资源富矿带。红水河发源于云南东部,流域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广西涉及到河池市、南宁市和来宾市等。红水河及沿岸拥有丰富的水能、电力、石材、锰锌煤矿等矿产资源。

6.文化生态旅游带。忻城县有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有“小三峡”之称的乐滩库区、中国南方最大的薰衣草庄园、令人神往的神秘湖等,忻城县现已经列入红水河旅游圈中的刘三姐旅游区,是广西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二、红水河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忻城县发展成效

1.经济总量提升迅速,发展速度较快

1.1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忻城县工业产业包括水电、制糖、制药、缫丝、化工冶炼、新型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近年来,忻城县积极融入自治区“柳来河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本县的优势资源,加快“点石成金”、打造大石山区石材产业等,201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2.61亿元,增长5.6%。

1.2 农业发展立足特色,品牌效应逐渐成效

忻城县盛产桑蚕、金银花、佛手瓜、珍珠糯玉米,是来宾市的“桑蚕之乡”、“佛手瓜之乡”、“金银花之乡”;马泗高龙果蔬合作社被评为2012年度广西农村合作之星;忻城恒业丝绸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来宾市第六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忻城县农业总产值达29.06亿元,增长3.5%。

1.3 服务业不断发展,旅游业逐步壮大

2013年忻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6亿元;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忻城分公司所有产品用户数有273655户,其中固定电话数130026户,宽带互联网用户数达66182户,移动手机用户77447户。旅游业方面,2013年旅游工程总投资5亿元(含投资2.5亿元兴建南方最大的薰衣草庄园),莫土司衙署、神秘湖、红水河乐滩库区、内城莫曼壮锦源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县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加快,总量不断增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由2005年的49.6:28.0 :22.4发展到2012年的34.1:35.6:30.3,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通过改造提升制糖、缫丝、制药和冶炼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石材产业集群,使石材业成为忻城县新工业支柱产业。

3.城镇化成果凸显,县城辐射力提升

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强。创新实施城镇建设与扶贫搬迁、教育园区、城市综合体、工业园区相结合的大石山区城镇建设“四个结合”新路子。启动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城南新区万景城项目,打造大型城市综合体。积极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推进芝州明珠、山水福城、熙龙湾小区、土司国际文化广场、管道燃气等项目建设。思练、红渡两个副中心镇和大塘小城镇建设在火热进行中,辐射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4.民生逐步改善,农村得到发展

忻城县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保良好发展势头”目标,扎实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2013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2.8万人;新增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98.67%,排在全市前列。2013年县财政投入4720万元,筹措资金6.83亿元,改扩建幼儿园、小学共37所;建成186个全民健身场所;实施村屯巷道硬化41个,总长98.79公里;农田水利渠道集中连片硬化107公里;农村新房建设竣工1965户,农村危房改造3861户。

三、区域协调背景下忻城县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后劲乏力。近年来,忻城县经济总量提升迅速,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周边和发达地区相比,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上排名靠后。如,与相邻的宜州市、兴宾区相比,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两项重要经济指标上,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差距都很大。由于忻城县是欠发达贫困地区,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乏力,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2.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2012年忻城县贫困人口15.03万人。库区移民带涉及遂意、红渡、新圩、果遂等乡镇共11个行政村,淹没土地1800亩,移民人数1.5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8亩左右,低于全县人均的1.38亩;目前,忻城县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扶贫开发任务相当艰巨。

3.财政收入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2013年忻城县财政收入3.72亿元,规模小,财力有限,机关运转、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大部分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由于财政总量少,融资困难,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4.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步伐缓慢。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原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如县境内唯一一座跨红水河大桥红渡大桥,多次维修至今已是危桥,忻城县处于“有桥不能过”和“有电站缺电”、“有河缺水”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5.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从总体上看,忻城县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养殖业、食品加工业,还是旅游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都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还处于低层次、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以特色文化旅游业为例,目前资源开发还比较粗放,仅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层次上,旅游初级产品少,深加工产品更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拉动作用没有凸现。

6.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目前忻城县石漠化面积(岩石70 %以上)达699.3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为27.5%;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2%以上,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植被稀疏,林草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不强,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四、红水河流域一体化背景下加快忻城县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1.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红水河流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县、乡、村路网建设,重点加大红水河沿岸通航设施及忻城港区北巷作业区建设,建议新建一座跨红水河大桥,完善忻城通向大西南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构建起 “通江达海”的现代化立体大交通格局;加快通往各重要旅游景区的三级公路建设;开展屯级路建设大会战,全力解决群众行路难、交通难的问题。

1.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县境内中小水电资源,特别是乐滩旧电站改扩建工程,提高能源保障;加强实施新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网架结构,形成安全可靠的输配电网络,提高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1.3加快水利和牧渔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设城区和乡镇防洪排涝工程,全面提高县城和乡镇抗洪防洪能力;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建本县高产、高效、旱涝保收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对电站封闸蓄水后形成的滩涂、库区水面的研究,开发水面相关产业;继续推行沼气池建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1.4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加快红水河旅游专用码头建设和各景区旅游道路建设,提升各景区之间旅游连接道路等级及接待能力,完善主要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信、交通标识、厕所等设施设备;兴建一批酒店、度假村、旅游特产店、购物区等旅游接待设施;购置一批高档次、功能完善的旅游专用车辆和游轮。

2.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召开,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抓好思练、红渡两个副中心镇和大塘小城镇建设。建议县人民政府在实施旧城改造升级,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的基础上,考虑逐步将县城中心移(扩)至红渡红水河畔,扩大县城规模,使忻城真正成为红水河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3.创新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

在扶贫工作方面,建议县领导认真研判县情,用好用活国家扶贫开发新政策,创新扶贫开发新方式,竭尽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取得实在效果。

4.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4.1在农业方面。红水河流域经济带的农林产品基本雷同,营销手法基本同一,为此,建议县政府成立一个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入一定的资金,专门针对本地珍珠糯玉米、蚕丝被、金银花茶、土司酒、哈密瓜、脐橙、红河鱼等大宗农林产品或特产,在注册商标、申请品牌、产品包装加工和市场营销方面先人一步、高人一筹,使忻城县由种养大县的发展方式转变到营销大县,实现现代农业。

4.2在工业方面。根据本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材、电力、茧丝绸、制糖综合利用等四个“10亿元”支柱产业。建议县人民政府成立专业队伍深入研究,甚至与国家行业部门对接,想办法挖掘忻城县工业发展的新潜力,加快忻城工业化发展步伐。特别是这一轮把忻城县划归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根据红渡、城南工业园临近红水河的区位优势进行重点建设,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园”。积极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电子产业、物流产业集群,作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极。

4.3在特色文化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忻城县有利旅游资源,做强做优忻城县旅游业,要以我县已经列入红水河旅游圈中的刘三姐旅游区、广西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契机,着力打造以土司文化为龙头,以红水河为中心的红水河旅游经济圈,策划系列现代旅游产品,形成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神秘探奇“三种旅游”的有机结合;建设完善薰衣草庄园项目,推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4在第三产业方面。根据目前忻城县的物流业:一是流进多流出少;二是物流园区少的现状,建议要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和“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商贸流通与生产加工良性互动,承载为广西及周边地区发展服务的功能。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