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教育感想

红色教育感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5 16:53:03

红色教育感想

红色教育感想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34-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被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其主要功能有导向价值观、塑造品德、陶冶情操、培养新思维四种,各高校在实现思政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着手改善,从而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完善。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的功能

首先,导向价值观的功能。理想信念是一种追求,也是前进的动力,拥有了理想信念,人生才有了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红色文化融人了革命先辈的智慧、真诚、执着等先进的理想信念,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开设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塑造品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中,一些人能够按照道德准则办事,而相反的,一些人则会跨越了道德准则的界限。高校学生长时间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初人社会不能更清楚的分辨是非,所以,高校教育需要红色文化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再次,陶冶情操的功能。红色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情感,包括军民鱼水情、战友之情、同志之情,通过开设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好的感知这些深厚的、真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最后,培养新思维的功能。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新思维的生长,从而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红色文化实现思政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红色文化教育没有落实。随着近年来红色文化热潮的不断袭来,各高校已经认识至U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没有将红色文化具体落实,主要表现为:红色氛围不够浓厚、红色文化教育过于形式化、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其次,学生对红色文化没有强烈的认同感。文化是一种行为导向观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和外在行为。红色文化固然是先进的文化,但是与现在高校学生的历史距离太遥远,学生没有感同身受革命的场景,所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够团。最后,红色文化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新时代条件下的高校学生的性格是多变的,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悲伤到极点,学生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性格的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高校教育开设红色文化教育,远离学生生存的实际,所以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首先,加强社会对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感。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所以需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充分协调,否则势必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效果。发展红色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要想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扶持红色文化的发展;二是提供红色实践的平台;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促进红色文化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教育将红色文化教育落实。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所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还需要借助学校的摇篮进行培育。学校将红色文化教育落实,可以采取这些措施:一是引导红色文化走进课堂,二是红色文化融人校园文化;三是利用网络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学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深人人心。再次,推广红色文化教育走进家庭。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将红色文化教育引进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待到读高校时对红色文化的接受能力更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性,是学校等任何方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长时间对红色文化耳濡目染,可以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强大作用深深的融入到孩子的心里,伴随其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并终身受用。最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辩证法原理告诉我们,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可以使实情事半功倍。社会各界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是外因,而学生需要自身去接受,这则是内因。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需要红色文化教育与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也需要用红色文化教育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需要红色文化教育采取的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红色教育感想篇(2)

关键词:湖南红色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

一、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概况

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大批革命英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形态主要有物质层面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精神层面的红色教育资源两种,前者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纪念场馆等,后者如文献、故事、诗词、歌谣、电影、电视及其他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泛,蕴涵深刻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价值。诠释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它凝聚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勇于实践、勇于奉献、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本真实的、有说服力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的鲜活教材,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达到了有机统一,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教学导向。

2.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红色教育资源,蕴涵着拯救民族危亡,建设强大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求实与创新精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1]教师要善于把其优秀成果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质内容,将湖南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衔接起来,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将此专题与革命精神衔接起来。在介绍的革命经历时可以有选择性地放大型纪录片《》,并结合的诗词,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如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的诗中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指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可以把雷锋精神与之有机衔接,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更真实地感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开发和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等等。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凸显湖南红色资源教育的选修课,从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体现湖南红色教育资源运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有利于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可以较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并且有很多内容学生在高中时有所接触,因此很多学生对此不是很感兴趣,如果能有声有色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则能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好素材。例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红色学术报告;邀请红军老战士讲革命传奇故事;举办红色革命精神专题演讲比赛;举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书画作品竞赛;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经典影视作品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4.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理论的深刻性及抽象性,大多数学生对其采取消极的态度。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充分挖掘和巧妙运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如经典歌曲、影视片段、图片、经典文献等,可以使多媒体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而创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门课程中都可以运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感染力。比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穿插一些经典的歌曲、影视片段、图片、文献等,且方法可以多样,如红歌既可以用来导课也可以用来辅课还可用来圆课。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感受红歌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及情感力量,强化课堂德育效果。再如体验式教学,体验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亲身体验、内心感悟。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对过去的历史既缺乏感性认识,又缺少理性思考。如果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对学生进行讲解,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体验式教育,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湖南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革命遗址、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在韶山纪念馆,的一件件遗物震撼了大学生的心灵,他们静静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件件遗物的来历,那件有73个补丁的睡衣、那双连鞋匠都无法修补的皮拖鞋,那件接见客人用的假衬衣、衣袖、那张生活费账单……同学们说:‘留下来的遗物,不管大小,无不反映了艰苦朴素、爱国爱民的伟大人格’,‘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一生,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2]

总之,将湖南红色教育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君,李树生.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品质评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0卷第5期.

[2] 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红色教育感想篇(3)

“红色资源”学生学校思想教育互动模式 “红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补充历史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的平台。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思想教育与“红色资源”的互动,发挥好“红色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在学校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红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成为我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劲动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红色资源”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和丰功伟绩。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学生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得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到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祖国的现在,坚信祖国的未来,明确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利用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和良好的学习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多种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建设祖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二)“红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代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新特点。因此,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内的主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较有效的手段,但是往往采用说教灌输的形式,过于严肃、沉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了晓之以理,却难以动之以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红色资源”是教育对象知而不深,知而不全的历史足迹,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既有人物景观,又有碑牌文字记述,甚至有在线的历史影音。对于处于学校狭窄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既富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又能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学习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德,带给学生无数的遐思和启迪,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二、学校思想教育与“红色资源”缺少互动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在组织方面缺乏积极性

随着说服教育次数的增加和程度的增强,学生的对立情绪会反抗为一种心理上的自卫。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积极采取现场体验式教学形式和方法。因此,学校除了应该结合课本加大宣传之外,还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资源”基地,身临其境的感受所学的知识,增强所受教育的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信念。但是,目前各类学校由于经费、安全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对组织学生参观“红色资源”基地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进行社会实践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红色资源”基地进入学校的主动性不够

宣传教育是“红色资源”基地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巩固阵地宣传的基础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来看,“红色资源”基地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缺乏主动深入学校校园的意识等问题,“红色资源”基地不同程度的困境,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烈士先辈越来越陌生,“红色资源”却有淡出学生视线的趋势。因此,“红色资源”基地应该主动出击,与学校积极联系,开辟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课堂,否则将使“红色旅游”基地面临丧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功能的危险。

(三)“红色资源”基地在展览方式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红色资源”基地在展览方式上太枯燥,太生硬,多为图片、文字、实物,顶多加上雕塑,画像。很多图片和文字过于晦涩,因年代久远而与现在学生的欣赏习惯相去甚远,即便具有丰富知识的学生有时也感到懵懂难辩。在展览形式上往往是“橱窗+镜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内在的感染力和外在的吸引力。如在革命圣地延安,展示形式为“一个窑洞、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部老式电话机”,吸引力较差。因此,应该让“红色资源”基地“动起来”,寓教于乐,让思想教育更加深入,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对“红色资源”基地产生认同感。

三、如何实现学校思想教育与“红色资源”的互动

(一)学校自身方面,应采取多种形式,把红色资源贯穿于各个环节中去

1.把红色资源融入到德育课程。将红色资源直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则应体现红色资源内容以及红色精神教育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计划得到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撑。

2.把电化教学与专题展览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视的特长,播放“红色资源”基地的资料,以生动活泼的画面语言来表达需要传授的内容,吸引学生,使他们真正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并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应该经常和“红色资源”基地进行联系,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邀请基地到学校进行专题展览,实现足不出户亦可一览老区革命文化,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把“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开辟红色资源专栏,开设相关“红色资源”网站,网站内容应切合时代特点,贴近现实,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发相关软件,打造“红色资源”的网络世界。在校园网上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宣传红色资源,展示红色资源,营造红色氛围。实现对受教育者跨越时空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式教育,使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从有限的现实空间向无限网络空间拓展。

4.把学生提问与讲解员讲解结合起来。应该改变那种“有组织的来,无纪律的看,没收获的走”的参观形式。要精心组织,做到既有知识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参观欲望。在参观过程中,以师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以教师当主导,按设定线路,分段设置问题,不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学生把一般参观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向讲解员提出,然后由讲解员回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参观的预期效果。

(二)“红色资源”基地方面,应该主动出击,提高品位,增强吸引力

1.在硬件建设方面,“红色资源”基地应该营造整体空间意境和庄重、肃穆、壮烈的纪念性氛围。建筑设计应庄重而富有时代感,各建筑单体的风格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可以把教育内容与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旅游中自然地接受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更加突出,让学生具体、深刻地了解、

认识历史。总之,要注意美化基地环境,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2.在软件建设方面,“红色资源”基地自身应该在挖掘精神内涵上下功夫。只有主题准确,才能紧密联系实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和展示,给学生以知识的普及、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同时,“红色资源”基地应采用实物、照片、图表、模型、雕塑、全景画等形式,运用声、光、电等手段,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应该提高讲解员队伍素质、丰富讲解内容。学生对历史、对红色资源的感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解员的讲解。因此,对于讲解员必须精挑选、严管理、厚待遇,经常进行普通话训练,表演技巧,发声用嗓,礼仪仪表,实地考察等内容的培训。还要为学生有针对性地编写解说词,提高讲解内容的品位及文化内涵。

3.主动出击,加大宣传力度。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日趋活跃,“红色资源”基地应该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变“看门守摊”“坐等上门”,为“开门迎客”“出门请客”,组织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精品展览,到大学校园中巡回展出,使“红色资源”基地“冷清”的局面得以改变。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有新景观、新事物、新典型涌现,应该及时发现、精心培育,将其纳入“红色资源”基地范围。各级新闻出版单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示范基地的宣传工作,运用大众传媒和其它方式,加大宣传介绍教育基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员,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党史文苑,2005,(4).

[2]杨罡.红色资源的心理效应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05).

[3]刘水芬,刘斌.论井冈山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20).

[4]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优秀硕士论文库,2008,(10).

红色教育感想篇(4)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资源是沉淀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凝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的,能够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各项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特定价值的精神符号和物质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具有正确性、启示性、增值性的特征。正确性是指红色资源作为正义胜利的印记,见证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启示性是指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道理和规律对当前及未来的建设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并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丰富;增值性是指红色资源只有被利用才能实现价值,其价值不会随着物理属性的消耗而减损,反而会随着利用频次和深度的增加而提升,这是红色资源的价值最独特的性质。

2013年6月25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这就把学习党史进一步提高到事关全局的重要地位。“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3]多学习多重温,心中就能增加许多正能量。故而,一定“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所蕴含的精神营养深邃且丰富,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学习和汲取。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5]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必须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把提高能力和增强党性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对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别山红色历史孕育出丰富的大别山红色资源。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大别山地区坚持了28年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史进程,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抗日战争的重要支撑地和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大别山区近百万人英勇牺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无论顺境逆境,大别山人民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彰显出崇高的精神风范。今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依然是共产党人砥砺品行的不竭力量、永葆本色的精神“钙片”。

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要靠制度,二要靠教育。要想顺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党性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内化为思想认识的认同,进而外化为行动的自觉。然而,传统的党性教育路径,多以课题式教学、灌输式教育为主,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感染力欠缺,难以真正达到触及灵魂、震撼心灵、锤炼党性的目的。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对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推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别山干部学院以大别山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核心,通过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等多种创新路径,形成富有大别山特色的党性教育样式。

二、大别山红色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一)大别山红色资源的特点

1.内涵丰富。大别山红色资源内涵丰富,不仅有物质形态的革命旧址、纪念地,还有非物质形态的经典红歌、革命故事红色诗词等,已经形成了以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名人故居等为主(物质形态),红色歌谣、革命文献、革命故事(为文化形态)等为辅的立体结构,内涵十分丰富。一是丰富的物质形态红色资源。大别山区现存革命旧址和纪念地920处,其中部级45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大别山区有15个。二是丰富的红色非物质形态资源。大别山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民歌、民舞、民间曲艺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为民众喜闻乐见。例如,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大鼓书《王秀松大义灭亲》,快板剧《张南一豪气冲天》,皮影戏《三打白沙关》,革命故事《吴焕先单身打土豪》、《徐凤英火烧打鼓寨》等。

2.相对集中。大别山区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新县、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等地。在新县,就有革命旧址遗址、纪念地365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16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个。红安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其中部级重点保护单位40处。金寨县有革命旧址288处,其中部级保护单位7处、省级2处。

3.知名度高。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要历史元素,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大别山红色资源。大别山区将星璀璨,英雄云集,这里诞生了两位共和国主席董必武、李先念,留下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战斗足迹。1955年到1964年共和国授衔的少将以上将军共有1614位,从大别山走出或在大别山战斗过的达到349人,占全国将军总数的21.6%。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有五个(湖北红安、大悟,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六安)。

4.事迹感人。大别山可谓是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当革命处于高潮时,大别山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母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大别山人民信念坚定,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当时10万余人口的新县,就有5.5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许世友,新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7次参加敢死队,12次负伤,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上将,因其卓著的战功、特殊的性格、忠国孝母的情怀和富有传奇的一生,在他身上表现出的忠、孝、义、勇、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深受世人敬仰。

(二)深入挖掘大别山红色资源,充实党性教育内容

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发掘,应深化大别山革命历史的研究,努力还原历史本源,探究其思想本质和精神内涵,充实党性教育内容体系。

1.研究红色历史。深入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对相关史实、史料,进行整理和开发,力求用真实鲜活的记载、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再现历史,为党性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推出有系统介绍大别山革命历史的教学丛书,将大别山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的编印成口袋书,供党员干部阅读学习;拍摄全景式反映大别山革命历史的文献纪录片,并对大别山出身的老将军、老红军及其后代进行采访,广泛搜集口述史资料,制作反映革命先辈坚定信念和崇高品德的电视访谈片,丰富和充实党性教育内容。

2.发掘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发掘大别山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着重总结提炼革命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和现实启示、革命先辈人格化的精神风范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获取历史镜鉴和道德样本,使党员干部对照反思,真正懂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微,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摒弃什么,从而更加明辨是非,坚定走正确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整合教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需要统筹协调好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场馆、文物档案等资源,并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效益。大别山的红色资源,从地域上看,广泛分布于鄂豫皖三个省各个县区;从隶属关系上看,分属文化、旅游、文物、民政等不同部门,场馆、人员、资料等分头管理、各自为政,各教学点在功能定位、布展内容、教学讲解等方面有相互重叠和同质化现象,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必须树立大别山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建立大别山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沟通协商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合理调度。在教学设计上,围绕坚守信念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各个革命旧址、纪念地的作用,使不同的教育内容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服务教学主题,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教育效应。

三、以“动静结合”党性教育模式实现党性教育路径创新

在看来,“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加强党性教育,需要在三个具体操作层面 “下功夫”,即:着手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信的问题;要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化的问题;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用的问题。因此,贴近党员干部的特点与需求开发编排党性教育课程,构建“动静结合”的党性教育模式,实现党性教育体系创新,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动静结合”的党性教育模式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往往应遵循“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这一路径,这就需要在情境前置方面多下功夫。[7]“动静结合”的党性教育模式,就是通过现场体验、课堂讲授、互动研讨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努力营造红色氛围,创设革命场景,激发真情实感,启迪理性思考,将“动起来”感性体验与“静下来”理性感悟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情感共鸣,然后情感交融,进而引发行为的持久改变。让党性教育走近历史,走近现实,走近心灵,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引发思考,在历史回顾中震撼心灵,在灵魂对话中珍惜当下,在情感交融中转变作风,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转变、有所提升,使学员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正能量,实现“从感动到反思,再到感化”的转变,从而树牢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达到入脑入心的培训效果。

1.营造氛围,在感知中接受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红军服、教唱革命歌曲、播放红色影视、向烈士敬献自己制作的小白花、讲解时同步播放红色背景音乐、学员房间配红色书籍、学院所在地街道悬挂将军和烈士照片及画像、开班唱国歌授班旗、班旗签名等形式,着力营造氛围,让学员感受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激感,在感动中接受教育。访谈教学和红色故事会,请红军后代、烈士后人讲述前辈的革命事迹,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来触动学员心灵,引发思想共鸣。情景教学,让学员走近历史场景和细节,直接感受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现场教学的讲解和专题讲授,让学员在历史发生地,真切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把教育培训融入故事、情境、行为之中。

3.启迪思考,在感悟中接受教育。结合干部教育的特点,采取座谈讨论、案例研讨、情景再现、互动交流、撰写体会等方式,引导学员自觉自悟、探究思考,由情感交流、心灵对话到理性升华。使党性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以现场体验式教学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现党性教育路径创新

1.通过在历史发生地的现场反思来增强党性教育教育效果

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堂课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学员走进历史发生地,重温历史事件,感悟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将鄂豫皖首府博物馆、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烈士故居、许世友将军故里等开发成现场教学点,透过对历史的回顾,向学员解析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如何在生死考验面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以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行动来捍卫理想信念。

现场教学寓理于情,寓理于史,把革命旧址旧居转化为新课堂,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教材,通过生动讲解和精彩点评,提升培训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党性教育教育效果。

2.访谈教学“引发共鸣、以情感人”,让党性教育更入脑入心

以访谈教学的形式,让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述历史,由红军后代、烈士后人亲口讲述前辈的革命事迹,走近历史场景和细节,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来触动学员心灵,引发思想共鸣。如聘请革命的亲历者和红色后代作为嘉宾,开发《大别山中一家人》、《大别山劲松刘名榜》、《老两口的新长征》等“红色记忆”系列访谈课程,让主持人与其互动交流,并配合运用声音、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讲述革命者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革命家庭对理想信念的传承。通过这种真实的讲述,使学员的思想受到触动,灵魂得以洗礼。通过“引发共鸣、以情感人”,方能使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真正进入学员的头脑,融入学员内心,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3.情景教学用再现的“历史”鼓舞人心锤炼党性

将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艺术作品之中,辅之以声、光、电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情节,渲染人物冲突,让学员自觉融入情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涤荡心灵。在情景教学环节,推出舞台剧《红色大别山》,分为序幕、唤醒、骨肉情、坚持和终章五个部分,再现了吴焕先闹革命、周大娘牺牲儿子解救王树声等历史故事,展现大别山革命历史,讴歌了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而前赴后继、牺牲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大别山区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局面,让学员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大别山厚重的革命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员在观看和参与演出中接受教育。

4.体验教学以亲身实践让党性教育更具体更生动

以“探寻红色足迹、接受群众教育”为主题的体验教学,让学员体验革命情境,感悟革命精神。设计“穿红军服、走红军路”环节,让学员感受革命艰辛,体验革命先辈坚定信念的高尚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并将红色拓展训练与绿色生态体验有机结合,让学员在感受革命先辈不畏艰难险阻、坚持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的同时,领略大别山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体验生态文明。在“入农家、体民情、接地气”环节,学员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提升工作能力。“走千里跃进路”环节,让学员体验当年刘邓大军跋山涉水,克服千难万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领略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加深对千里跃进的历史贡献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东:《论如何提高“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学习论坛》,2015年第4期。

[2]:《学习党史国史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第1版。

[3]:《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河北日报》,2013年7月12日,第1版。

[4]《在视察机关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6日,第1版。

[5]:《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3日,第1版。

红色教育感想篇(5)

摘 要: 由于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中比较活跃、相互碰撞,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红色资源作为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土红色资源的运用现状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本土红色资源的途径。

关键词: 本土红色资源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少数大学生贪图享受,失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红色资源作为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本土红色资源的运用现状

1.高校利用本土红色资源认识不足。目前,一些高校对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有教育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土红色资源在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鲜有高校把本土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之中、把校园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任务来抓、把网络红色Y源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来建,亦鲜有高校设立专门经费开展本土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都源于高校及其领导对红色资源的特有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本土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2.高校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挖掘不多。目前,有些高校虽说开展了红色资源教育活动,但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忽视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真正内涵、精神和时代价值的领悟,没有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鲜有高校对本土红色资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清理,对其红色精神内涵进行挖掘,使本土红色资源体现出来的红色精神没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能使本土红色资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

3.高校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保障不力。从2004年起,虽然国家规定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免票,但是对红色资源景区仍实行收费制,这就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据了解,目前只有少数高校为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立专门经费。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不易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

二、本土红色资源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大学生价值的载体,各高校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思路,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方法。但当前在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力点和结合点找不准、教育途径和方法固化等问题。今天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应开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红色资源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比拟和替代的教化育人功能和作用。如能把本土红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途径。

2.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当前,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解决其实效性,而红色资源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土红色资源离学生很近,甚至一些真实的革命史实就发生在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身上。红色资源具有让革命事迹穿越时空、价值永恒和不可再生的特性,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他们情真意切地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解放、人民幸福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革命精神、思想作风和优良品质,让他们真正地跨时空感受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经历、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领悟每个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实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引领力。

3.有利于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某些教师依然按照固有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定位于只是听课的学生,没有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教学效果不佳。红色资源以事实为依据,以历史为主线,从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其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内涵丰富,寓意高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源泉[2]。通过利用红色资源所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历史联想到现实,从理论说教转为亲身感悟,让大学生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和顽强的精神,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本土红色资源的运用途径

1.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设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3]。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这为本土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作为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本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的作用,丰富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各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本土红色资源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如红色旅游、重走红色革命之路、重温红色历史等,也可以在现场举行特定的入党、入团和主题班会活动等,学习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教学,让学生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吸引力。

2.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推进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生活等活动中,由学校主动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4]。高校应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本土红色资源为着力点,重塑校园文化,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使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在红色文化中受到深刻洗礼,提升精神境界。校园红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红色资源为内容,以红色精神为主题,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5]。校园红色文化重点是推动红色精神全面融入校园,将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勇于开拓、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精神内涵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倡导,形成让全体学生自觉遵循的价值追求。

3.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推进高校网络红色阵地建设。“网络是新时期传播红色文化和发挥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载体和途径”[6],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普及,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进行线下教育外,还必须关注线上教育渠道,将网络作为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网络具有资源共享性、便捷性、互有裕不受时间及地点限制的优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网络资源优势和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普遍性,加强与本土红色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红色资源教育网站,开通公众微博、微信,集中展现各红色资源基地承载着的革命奋斗历程,把重要的革命事件、重要的历史图片、重要的革命著作和重要的人物简介呈现给学生,开展红色纪念活动,开辟红色论坛,构建起“时时可得、处处可及”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网络阵地建设上,栏目设计要考虑吸引大学生关注、参与和互动,要体现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让学生通过红色网络阵地建设实现环境熏陶,潜移默化,使其思想受到教育、得到深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2.

[2][3]何军新.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以湖南红色资源为例[J].神州,2011(10):127-128.

红色教育感想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36 ― 02

一、 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普遍的知识教育,一种没有差别的技能传授,而是阶级思想、阶级意识的教育,只能于阶级社会中产生,产生于各个阶级有意识地将本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灌输于本阶级成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过程之中。”而红色文化就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 ,这就能够将红色文化很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并且能够使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智力成果等,为我们在进行创新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提供了丰富题材,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红色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彰显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强调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促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为其又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质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载体。所以,红色文化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进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

红色文化既包含红色物质资源,又包含红色精神资源。各种形态的红色文化又有各自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所以,红色文化这种多样性的种类和形式,使得物质的和精神的红色文化统合在了一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种教育方式、教育载体及教育环境,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能够提供独到、高效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红色文化记载了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其保留下来的大量图片、实物等,在教学中可以以展示的方式将这些文史材料作为教学的材料,使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鲜明的方式显示出来。利用好现代网络科技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将影音式教学方式引入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来,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红色文化中的人、事、魂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帮助学生理解教课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其次, 红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的主要功能为主流政治导向、旅游经济刺激、先进文化引领、高尚道德教化。②其中,政治导向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功能,文化引领、道德教化是其重要功能,刺激经济增长则是红色文化的衍生功能。从红色文化核心功能来看,它“在政治上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在内容上灌输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利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健康完整的人格。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红色文化中也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先进的伦理观念和丰富的道德教化内涵。所以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为大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当下这个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是非观显得极其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 融入到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不仅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将道德信念和道德规范人格化,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二、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所以,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内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凸出表现是价值观念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变化在给他们带来精神上解放的同时,也可能使他们陷入精神迷失之中。所以,将红色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就决定了它也能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思想引导功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先进性与人民性,对学生不仅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自觉的抵制一切错误言论和思想的诱导,能够让他们始终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放在主导的位置。人们的意识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红色文化中所包含坚定的政治信念、忠诚的政治信仰、坚决的政治意志及明确的政治态度等内容, 有利于加深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推行,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的认同,促使教育对象自觉对国家、共产党和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上保持真确的认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红色文化的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马克思曾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这表明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内容,既包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伦理观念,又包括根植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特有的新时代的文化形态。这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资源。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在不断弱化,同时集体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开始淡化。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全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动力,而且能够通过发挥知情意行的心理机制,促使教育对象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主体意识,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包含英雄人物和普通大众的先进事迹所彰显出来的文化价值,使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迹更加鲜活和丰满 ,让学生能够在了解熟悉历史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和情感上得到共鸣,最终逐渐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是大学文化自觉的培育主体。弘扬校园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有效路径。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弘扬红色文化,应该契合青年群体“新鲜活泼”的品性,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来展开。

首先,学校应发挥好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引导作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题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就当前来说大部分高校中还是缺乏红色文化的氛围,一阵风式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模糊,也就不能够真正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应该制定长期的有效机制来确保红色教育的顺利开展,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提供制度和人财物的保障,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等特征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在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要制定可行的红色教育计划来保障红色文化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来支持高校对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在进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可开展各种体验式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理解、感受红色文化所传递出的正能量。通过体验式教育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新鲜的文化感受。这些活动的举办要注重策划,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理解和践行红色文化所传达出的理念。

其次,关注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从而评价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并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在一定意义上,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并不以为着闭门造车,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来展开。红色文化能够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一是大学生红色旅游为自我体验活动提供了条件。受教育者通过对红色遗址和纪念地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自我体验活动,不仅能对红色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而且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来进行相关的研究进一步的来挖掘红色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二是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训练活动提供条件。在大学生的周围有众多的先进人物值得学习,推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服务与社会大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自己在服务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三是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纪律规范为大学生的自我节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范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造的内涵深厚的红色文化中展现出的纪律严明的精神,对当下受教育者来说不仅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材料,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在学习红色文化中与纪律相关的内容来拟定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并遵照执行,以此进行自我教育。

〔参 考 文 献〕

〔1〕杨宇光,胡松,朱小理.红色文化的功能及其转化的必然性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14. .

〔2〕李霞,曾长秋.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其拓展〔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60.

红色教育感想篇(7)

关键词:红色资源;预科;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73-02

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也是高等教育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形式。

预科生的入学教育是整个预科阶段的奠基性工程,是加强和改进预科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入学教育对于预科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效果如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优势,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江西红色资源优势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1]她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从实质上说,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一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江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省共有19个革命纪念馆、275座纪念碑、1258处革命旧址(旧居)和战斗遗址。14个部级教育示范基地全部是“红色基地”,79个省级教育基地中有41个是“红色基地”。[2]其中11个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别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于都县革命纪念馆及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永新三湾改编旧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地、兴国革命历史纪念地和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二、红色资源对于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对人民群众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也已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对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坚定民族预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格体系的主题,是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民族预科生同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加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红色资源体现的正是革命先辈对马列主义的忠诚信仰和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对民族预科生共同理想教育,是通过直观、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注入理性思考,做到融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2.有利于强化民族预科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主要包括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等。我们的民族预科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且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革命先辈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独立、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耻的良好风尚,同时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强化和坚定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有利于激发民族预科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学生最需要强化的素质。当代学生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低下等缺陷。通过利用红色资源的实践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培养其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的意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红色资源所体现的红色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等,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这些精神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象征。借助红色资源,使学生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勤奋劳动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帮助新生认识学校,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的途径,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更能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红色资源和精神的融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

1.通过参观等社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直观感性认识。新生入学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在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时,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南昌工学院就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民族预科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南昌旧居,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同时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等总结活动,分享感悟,交流经验,效果良好。

2.通过红歌比赛等亲身实践活动,深化感受。“红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歌曲”。红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恒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主要原因在于,唱起红歌能领悟出红色的精神,感受到红色思想的熏陶,同时歌词大多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承载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其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丧失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很多学生开口唱出的却是一些连词义都难以明白的情歌。通过红歌比赛,可以带给学生感情上的审美享受,可以唱出一种豪情,催生一股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可以弥补我们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坚定我们的理想,追求美好的生活。

3.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巩固教育成果。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来充实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时时身处红色文化的氛围,从而真正内化且巩固教育的成果。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红色资源,一方面可以打造红色校园环境,例如:可以以“井冈山”、“瑞金”、“南昌”等为校园道路命名,以“思源楼”、“红星楼”等为学校的教学楼或宿舍楼命名,彰显学校的红色内涵和红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以红色资源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可以针对新生开展“红色江西宣传”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弘扬“井冈山”为核心的主题创建活动,利用学校的展板、宣传橱窗、校报、广播加强对红色资源教育的广泛宣传,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井冈之星”或“红色江西”等红色网站,构建红色资源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可以举办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演讲等活动,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