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劳动教育

红色劳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4 16:40:47

红色劳动教育

红色劳动教育篇(1)

小平同志的教诲成为学校发展和前进的动力,五十多年来,六马路小学依托这一教育资源,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德育工作模式。

2010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合时代元素,充实学校文化,提高办学品位,让“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这面旗帜及小平精神得到更深更广的传承和发扬。

营造“红色教育”氛围

近三年来,我们深入挖掘“红色教育”内涵和小平精神,积极营造“红色教育”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走近伟人。操场上是以“牢记伟人教诲、遵循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打造红色校园”为主题的80米长的校园文化长廊,里面记录了学校的“红色教育”理念、活动剪影、精彩瞬间等;操场围墙上,邓小平感动世界的经典语录“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传递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主教学楼楼体上刻有醒目的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八个大字“一面读书、一面劳动”。一楼大厅展示着当年邓小平视察学校时留下的三幅珍贵的老照片,以及主屏风上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各楼层都布置了反映邓小平同志的生平、求学经历、革命历程、伟大成就等的经典图片,分为六个主题:世纪伟人、外交风云、戎马生涯、艰辛探索、峥嵘岁月和童年时代。学校还利用网站、板报、广播、电子屏幕等,开辟“红色教育”板块,定期进行宣传。

丰富“红色教育”载体

我们以“讲、学、做”活动(讲邓小平爷爷的光辉业绩,学习邓小平爷爷的高尚品德及理论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载体,在全校开展“邓爷爷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确立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互助、学会感恩、学会劳动”的教育目标,让孩子们从丰富的活动中得到感悟:伟人真的很伟大,伟人其实也平凡,沿着伟人的足迹走,我们也能取得成功!

9月23日,校史上光辉的一天,已成为六马路小学的校庆日,学校通过班队会、文艺演唱会、主题升旗仪式、邀请当年被邓小平接见过的师生回校作报告等各种形式开展纪念与庆祝活动。每年新生入校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校史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把邓小平这位伟人的名字和事迹铭刻于心。为了深化“邓爷爷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自作词曲,谱写了以邓小平视察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校歌,供学生们传唱,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邓小平伟大事迹的电影、文献纪录片,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并努力学习的热情。

平日里,我们广泛开展特色活动。如组织开展“牢记邓爷爷教诲,重温雷锋精神,争做红色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学生争做“四小雷锋”—感恩小雷锋、环保小雷锋、礼仪小雷锋、互助小雷锋;开展“我和邓爷爷比健康”阳光体育活动、“我和邓爷爷比童年”故事会、“小平班”评选活动;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礼仪课、形体课,让学生通过学礼仪知识,行礼貌举止,修良好气质;在全校开展感恩教育,教师学做感恩手语操;等等。

融入时代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视察学校的历史时刻已过去半个世纪,他当年提出的“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自编校本教材,设立校本课程。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创编、印制了校本教材《邓爷爷精神代代传》。全套教材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供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于2011年8月正式用于课堂。教材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邓爷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高尚品格以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其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让其走进社会,拓宽视野。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寻根广安”冬(夏)令营、小记者、小交警、小工人、小农民、军旅生活的机会,从中锻炼自己,获得成长。

第三,家校共育。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幼小衔接、初小衔接、新时期如何做好家长等家教指导。同时,让家长理解“红色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如今,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飞扬,邓爷爷的故事耳熟能详,阳光体育伴随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当白发苍苍的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成长历程时,无不感慨万千—“红色教育”为他们奠定了努力工作回报社会的幸福人生的基础。

红色劳动教育篇(2)

一、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

2.结合“三好”厚基教育活动。制定适切得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活动综合评价,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范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红色劳动教育篇(3)

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大荔县融媒体中心在掀起学习热潮的同时大力开展学习教育宣传报道工作,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等形式,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聚焦聚力“学党史”,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古田军号》红色电影,凝聚奋进力量。认真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辅导书籍,真正把党的历史学习好、领悟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聚焦聚力“悟思想”,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以绝对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创新运用多种方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真正学出理论清醒、学出政治定力、学出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聚焦聚力“办实事”,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人民的力量,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工作实处。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奋力提高节目的艺术水准和群众满意度。聚焦聚力“开新局”,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奋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4月19日,大荔县融媒体中心负责同志以“牢记奋斗历程 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为中心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下一步,大荔县融媒体中心将从科级领导干部、股室负责人、普通党员干部中选取优秀代表,围绕本职工作、一线经验、业务素质等方面内容开展讲党课活动,通过“比学赶帮超”、“业务大比拼”等多种形式,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实处走、向深处行。4月20日,为了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县融媒体中心特别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赵贤若在中心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之“劳模讲堂”宣讲报告会。通过生动、全面展示劳模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形成崇尚劳动光荣、学习劳模、学做劳模的良好社会风尚。4月27日,大荔县融媒体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举办“品读红色经典 共庆百年华诞”读书分享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大荔县融媒体中心突出“学以致用”,充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中心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贯彻对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有效地履行好职责使命。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平台,精心做好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宣传报道作用,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宣传阐释好关于党史学习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和重要论述,推出一批特别节目、专题专栏和系列报道,展现好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好成果。精心打磨一批庆祝建党百年重点节目,打造更多生动鲜活的“爆款”新媒体产品,以精品力作深情礼赞党的百年华诞。

截至目前,《播报大荔》电视新闻开设《学党史 举旗帜 奋斗新征程》《奋力十四五 实现新跨越》《红色党旗高高飘扬》专栏共播发新闻45条,广播共播发新闻45条,新媒体共播发新闻403条。其中,《播报大荔》微信公众号开设《学党史 举旗帜 奋斗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共播发新闻57条,《大荔融媒体》美篇开设《党史学习教育——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史》专栏共播发新闻235条,《播报大荔》微信朋友圈开设《党史回眸》《历史瞬间》《党史百年 重要论述》专栏共播发新闻72条,《爱大荔》APP客户端开设《党史学习教育——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共播发新闻235条。

红色劳动教育篇(4)

关键词:红色资源;预科;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73-02

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也是高等教育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形式。

预科生的入学教育是整个预科阶段的奠基性工程,是加强和改进预科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入学教育对于预科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效果如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优势,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江西红色资源优势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1]她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从实质上说,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一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江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省共有19个革命纪念馆、275座纪念碑、1258处革命旧址(旧居)和战斗遗址。14个部级教育示范基地全部是“红色基地”,79个省级教育基地中有41个是“红色基地”。[2]其中11个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别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于都县革命纪念馆及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永新三湾改编旧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地、兴国革命历史纪念地和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二、红色资源对于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对人民群众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也已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对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坚定民族预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格体系的主题,是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民族预科生同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加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红色资源体现的正是革命先辈对马列主义的忠诚信仰和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对民族预科生共同理想教育,是通过直观、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注入理性思考,做到融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2.有利于强化民族预科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主要包括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等。我们的民族预科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且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革命先辈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独立、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耻的良好风尚,同时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强化和坚定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有利于激发民族预科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学生最需要强化的素质。当代学生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低下等缺陷。通过利用红色资源的实践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培养其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的意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红色资源所体现的红色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等,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这些精神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象征。借助红色资源,使学生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勤奋劳动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帮助新生认识学校,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的途径,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更能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红色资源和精神的融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

1.通过参观等社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直观感性认识。新生入学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在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时,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南昌工学院就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民族预科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南昌旧居,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同时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等总结活动,分享感悟,交流经验,效果良好。

2.通过红歌比赛等亲身实践活动,深化感受。“红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歌曲”。红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恒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主要原因在于,唱起红歌能领悟出红色的精神,感受到红色思想的熏陶,同时歌词大多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承载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其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丧失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很多学生开口唱出的却是一些连词义都难以明白的情歌。通过红歌比赛,可以带给学生感情上的审美享受,可以唱出一种豪情,催生一股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可以弥补我们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坚定我们的理想,追求美好的生活。

3.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巩固教育成果。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来充实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时时身处红色文化的氛围,从而真正内化且巩固教育的成果。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红色资源,一方面可以打造红色校园环境,例如:可以以“井冈山”、“瑞金”、“南昌”等为校园道路命名,以“思源楼”、“红星楼”等为学校的教学楼或宿舍楼命名,彰显学校的红色内涵和红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以红色资源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可以针对新生开展“红色江西宣传”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弘扬“井冈山”为核心的主题创建活动,利用学校的展板、宣传橱窗、校报、广播加强对红色资源教育的广泛宣传,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井冈之星”或“红色江西”等红色网站,构建红色资源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可以举办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演讲等活动,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红色劳动教育篇(5)

【关键词】劳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具体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与劳动基地建设,把实践课与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整合起来,体会农民的艰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学校立足于劳动基地,整合资源,积极挖掘劳动基地的教育资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为了保证学生主题探索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必须开发“劳动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设置了农作物种植区、花卉栽培区、果树栽种区三类实践区域。

1.开辟农作物种植区

“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给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提供广阔舞台,学校开辟了红领巾蔬菜园。这块实践区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主题式探究活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情怀。在红领巾蔬菜园里,依托学校有种植经验的老师和当地果农的指导下,种植了黄瓜、小西红柿、茄子、向日葵、丝瓜、青椒等,由三年级以上各班包干,班主任老师做导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管理。学生亲历植物从播种、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了劳动以及与自然和生活接触的充实感,体会到了探究与知识成长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还有教师,为更好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或请教田间老农,或请教诸多经验的同事,或参阅资料,从中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学习体验。

2.开辟花卉栽培区

花卉栽培区设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花卉栽培区常见花卉有矮牵牛、含羞草、彩叶草、一串红、孔雀草等。这些花卉大多是学生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用种子培植出来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从劳动技术方式(如花卉的水培和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育种)、劳动设备(如自动浇水系统)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加了劳动基地的科技含金量。部分班级和老师利用了无土栽培中比较具有观赏性的水培技术培养观赏植物。这样,学生始终对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满腔热情,还不忘写下观察日记。

3.开辟果树栽培区

果树栽培区有红领巾柿子园、红领巾桃李园、红领巾百果园组成,里面有桃树、李树、梨树、橘子树、柿子树、枣树等多种树种,树种是学校从附近的温萧花圃中引进的。通过《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些果树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实践中,孩子们的天性得到释放,交往能力得到加强,涌现了一批“小小园艺师”,给校园的果树挂上了名片,那一张张植物名片不正是学生能力的展现吗?

结合劳动基地资源,大队部还开展了“劳动基地解说员评比”等活动。在乐清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暨劳动基地观摩会上,劳动基地解说员们生动的介绍,深受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乐清日报还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基地生机盎然景象的新闻,使劳动基地资源释放出更大的教育意义和能量。

二、劳动基地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利用

劳动基地丰富多彩的活动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情境性”资源,指导教师围绕活动主题,灵活地利用劳动基地开展主题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生态领地,发展实践能力。

1.利用劳动基地资源,生成实践主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劳动基地“情境”里,开放的空间催生着各种问题的诞生,例如“这是什么蔬菜?”、“这种蔬菜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花?”等。学生反映,这么多的植物,要是有它们自己的“名片”就好了,只要一看名片,就知道植物的品种和特点,于是就生成了《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通过实地参观学校,联系学校附近的温萧花圃,请园艺师傅介绍,上网查找资料、观察、采访调查、制作校园植物名片、给校园植物名片挂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近校园植物,学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利用劳动基地资源,开展活动研究

有空地的学校建个规模不等的学生劳动基地自是不难,难就难在教师课程意识的真正觉醒、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实践研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基地的综合育人效应的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实践性都决定着不能把学生规限在教室里,而是需要把活动延伸到农田里、沟渠边和大棚内,另外,活动时间可以在课堂40分钟内,也可以在大课间、晨会课、午间和放学时进行。于是科学老师带领学校科学社团学生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搞着一个个实验,有一阵子,花卉无土栽培成了他们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通过上网浏览初步掌握无土栽培技术的概念,认识其优点,了解无土栽培的各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无土栽培风信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劳动基地资源,展示成果活动

劳动基地资源丰富多样,一年四季果蔬飘香。学生们精心培植的小番茄、玩具南瓜、茄子、黄瓜等,都成学生的最爱。如何展示这些果实呢?美术老师别出心裁,结合劳动基地的蔬菜果实,设计了一堂《蔬果造型》成果展示活动课。学生通过观察,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剪、切、拼接、雕刻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及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看着学校劳动基地绽开美丽笑脸的向日葵,老师们又想到了利用丝网制作向日葵,设计了一堂《制作丝网向日葵》成果展示活动课,通过了解与丝网有关的知识,知道丝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丝网花的制作技术,巩固扎、拼接等制作技巧,提高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总之,学校选取劳动基地为切入口,改革劳动学科教学内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红色劳动教育篇(6)

------劳动教育现场会活动报道

为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区教育局在局长和教研员带领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劳动观念及劳动习惯的培养;大力弘扬传统劳动教育,立足学校实际,打造学校特色,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于12月11日代表区参加了全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展示活动。

我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农村学校,现有学生留守儿童较多,大多需要寄宿,结合农村地域特点,依托“五色劳动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根基,整合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扎根农村,扎实做好学生劳动教育。助力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掌握生活、生存技能;从培养劳动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红色劳动教育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目标和思路;开展方式

学校特色建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阶段,办好每一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特色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从根本上讲,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就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校的不断进步,并从单纯的教育内部的圈子转向教育、社会内外结合看质量。“学校特色”的概念有近百种之多,通过甄别,我们学校根据自身内部发展需求和条件,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根据学校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导文化精神,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确定学校特色建设从红色文化入手,打造德育特色强校。

1 我校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的根源

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屹立在优美的百色后龙山脚下,右江河畔,具有100多年建校史、红色革命传统浓郁。它从一出生就染上了红色的印记,它创建于1905年,红色文化底蕴厚实。1929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其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矗立在原校址中央,那块宝地是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八一希望学校”。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蒋正华、李铁映曾亲临学校视察,蒋正华誉学校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老区教育的明珠”。确定学校特色建设从红色文化建设入手,打造德育特色强校,是对办学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2 我校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弘扬百色老区革命传统,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办学理念“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坚持德育为首,构建“以德励志,以德育行,以德陶美,以德欢心,以德健体,以德育智”德育模式,用百色精神培育一代新人。

根据学校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优化、创新学校特色内涵,提高学校特色品味。我校特色建设的总体思路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初级阶段——确立特色。确定行动方案,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中级阶段——打造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搭建有效平台,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扎根课堂,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使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高级阶段——彰显特色。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积极追求办学的个性化、特色化。

3 我校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的开展方式

(1)营造文化环境,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 为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学校采取主要措施有:一是悬挂肖像格言。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大量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悬挂了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肖像,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们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二是打造红色景观文化。学校建成红色广场,象征学校办学理念的雕塑矗立广场中央,七株红叶李象征着红七军。三是建好校外德育基地。学校把百色起义纪念碑园、百色起义纪念馆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写参观日记,谈参观感受。

(2)丰富活动载体,让红色歌声在学校上空飘扬。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丰富的活动载体。为使红色精神教育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对红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扎实加以推进。一是将德育工作序列化。切实加强纪律教育,切实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切实加强理想前途教育。二是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播红色歌曲,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舞红色精神,激励学生学习革命精神,争作“四有”新人。三是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创建文明单位、绿色校园等,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将献爱心教育、助残捐助、敬老爱老等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扶危济困,心系天下。

(3)开展校本科研,让红色书香浸润校园的每一颗心灵。 红色文化的铸就,需要有坚强的教育科研作后盾。为使红色文化教育有配套的教材,专门组织教师到当地文物馆、档案馆等查阅资料,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编印校刊,还开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童谣》等,三套教材收录革命斗争故事、诗词及革命歌曲等。规定校本教材是学生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二是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全校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共同探讨红色资源开掘与整合的真谛,浓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教学平台,深化红色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4)铸就校园精神,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学校特色建设,最终归宿是要凝炼为学校的文化精神。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设计,既规范学校环境、规划布局、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从学校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学生礼仪与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完善。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后勤等管理规范,对教师、学生、班级的管理进行全方位检查和评比,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将红七军的军人作风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有机结合,规范军训的管理模式,学生军训不仅仅停留在操场上,军官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