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0 17:51:21

创新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管理篇(1)

【关键词】创新教学;效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做好学生疏导工作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将会大大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如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站,进行日常的事物管理,同时方便管理者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其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管理中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利用的引导,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目前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日益增多,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抵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良好作用。

二、通过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可

技校学生的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对学生充满感情,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活动延续的基础,只有学生自觉并且快乐的接受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管理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有效的服务,对学生采取引导,而不是单纯的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学生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通过教育心理学专家的分析认为,教育管理的过程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双方的一个互动,是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心理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双方的情感交融,只有用心去管理,才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上与管理者形成共鸣,才能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由于技校学生年龄偏小,很多学生仍然处在青春的叛逆期,教师和管理者一味的单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只会增加学生对其的反感。因此,教师和管理者应当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获得学生的信任,坚持人性化管理,从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关心学生,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学生情绪上的变化进行留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来自教育者的关心。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感情付出并不是单纯的溺爱,应当用情感去鞭策学生,从真实的情感出发,对学生的管理仍然要坚持严格的管理,而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因此,在对技校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接受充满爱的管理。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在于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尊重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发展个人的爱好与特长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种:

政治教育活动:如时事报告会、座谈会、社会调查等,可以结合如大地震、十、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国内外大事、重大节目和纪念日组织各种活动等。

科技活动:如科技展览、家电维修、电脑硬件维修、广告设计图标、汽车美容等。

文学艺术活动:辩论、演讲、音乐、舞蹈、摄影、绘画、书法、文学社等。

文娱体育活动:歌泳比赛、各种球类比赛、武术及各种游戏等。

公益劳动:城乡绿化、清扫环境、定期探访孤寡老人等。

现在很多学生上晚自习玩手机、聊天,可以让学生在晚自习时间按自己的愿望参加活动,以补充课余时间的不足,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动脑筋,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这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因此要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职责,增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方式方法,要有明确的统一目标,有一定的参考,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监督管理,强化教育管理的科学性,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探讨、交流和管理。

五、突出科研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不足是客观事实,一些教师没有科研的条件与机会,个人成长受限严重。要实现教师管理中的人性化,给教师创造更多科研机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重点围绕校企的共同开发等产学研项目开展科研。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与企业的合作开发中,教师的理论研究得以实践验证,并通过实践结果来修正、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只是上好课、带好学生的传统型教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出现,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现场,提早获得锻炼机会,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适应日后的职业岗位。

六、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要以“走出去、谋发展”的思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找到校企共同利益契合点,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成立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统一设计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与实习实训指导书,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校企共赢、共同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人本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有力机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本化的管理理念逐渐凸显,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实现新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人本化理念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知识、有内涵、有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元业.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民主性与高效性关系之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罗文芳.浅论技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圈,2009(9)

[3]黄从戎.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J].希望月报(上半月),2010(3).

[4]刘培培,许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

创新教育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前言

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教育发展及其面临的形势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也需要适时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对已有的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迫切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以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是在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以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管理。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

除了系统地安排政治理论课程外,还必须系统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对固定的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努力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一体化、层次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的政治理论和道德修养知识,又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

2、专业文化素质方面

首先要更新教材,选用的教材要尽量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超前,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要提倡“少而精”、“画龙点睛”的方式,有重点精讲,不求面面俱到,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讨的过程。同时要增加科技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科技活动机会,比如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科研成果展示会等。

3、能力培养

应重点抓好学生5种能力的培养,即生存能力(在校生活自理能力和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群体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主要指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目前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不太适应,尤其是创新能力十分欠缺。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面临形势的需要

当前高校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大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都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高校展开了大学生录取竞争,要面对这种挑战,必须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同时,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而实现好和完成好这些重大战略任务,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持,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而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迫切需要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创新。

2、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高校教

育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却没有跟上,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这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现实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校本化管理、研究性管理、开放式管理等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解决这些重要的难题。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特别是当前出现了一场以有效学校、开放学校、优质学校、跃进学校、成功学校、丰富性学校、学习型学校、多元智能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运动,这些都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所以,为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管理创新。

3、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解决以往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以往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表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是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宁可保守一些不出问题也不愿意大胆进行教育管理创新,使得教育管理停留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也不注重发挥高校工会等各方面的智慧和作用,民主化程度不够高。二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三是高校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优化配置,不注重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有的高校把教育管理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的位置,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是特别高,而且对于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不够,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管理方面

首先是规定的课程多,选修的课程少;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和新信息少;教学方法是灌输传授多,启发讨论少;理论学的多,实际动手少;考试题死记硬背的多,灵活运用的少等一些。

其次,在学分制计分方法上有不完善的问题,必须改革教学管理和运行体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等教学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管理信息化建设层次低

现在很多教育管理体制中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没有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各组织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互不照应,致使各自为政,自由发展,且很不平衡。培养、教学管理还停留在手工作业,从排课、教师管理到成绩登记,从学院到学校都依靠手工办理。各部门数据不共享的结果是,同一数据要求在研究生院各处室无法统一,多渠道向基层要数据,重复劳动,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3、在科研与教学方面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从理论上讲,在高校里科研与教学同等重要,而且科研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实际上,不少人认为搞科研即可得名又可得利,而纯教学工作辛苦、工作量大、成绩却不明显、在职称评定方面也不占任何优势,所以,虽然在高校教师中有部分教师学识渊博,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对教学却漫不经心、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创新。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全球一体化、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给高等教育开辟了全新的领域,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程度,纳入国际化轨道。因此,高校必须调整思路,了解和分析环境,通过教育创新,实施开放的管理。首先,高校作为“教育产品”的供方必须与需方保持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了解需方的具体要求,摸清供求关系的变化;其次,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企业要根据变化组织生产,根据生产经营的变化选拨人才,高校只有保持高度开放,随时掌握需求变化的脉络,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跟上社会需求;再次,市场经济环境造成利益主体多元化,高校有可能由过去投资主体单一(国家)变为今后投资主体多元,为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就必须与多利益主体紧密联系,主动为他们服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求生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谋发展。而这一切都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前提。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或管理者不仅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而且要成为企业家,既要用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思辩和理念,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和教育规律,又要以企业家的敏锐眼光和魄力,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精于经营和运作,实现开放的管理,搞好开放的教育,使高校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计划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不仅能明显提高对教学大纲的管理质量,也将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随着信息科学和嘲络技术的发展,在高校建立教学网络管理系统成为现实。推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它包括:学习要求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信息、课程安排和调度信息等,以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很方便的上网查询到每门课程的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进度、考试方法、授课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情况。这一信息服务体系也将为学生进行自主选课和自主设计学习方式提供基础信息。

3、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引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是关键。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加强招生、教学安排、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要建立健伞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和设置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将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与教务处进行沟通,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使教学评估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应源于学生的评价和督导专家的评估。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估要以教学检查为依据,重点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科学含理的评价。

要更新教育评价观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教育评价是学校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评价既是对工作的检查.也是激活大学生命的有效手段,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评价中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引人现代化管理科学理念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教育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过去教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现在的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伞面推行素质教育为目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3)教学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实行教学评价的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全国性的教学评价专门机构,也应有专业性的教育评价机构。全国性的教育评价机构应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并负责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主要职能戍是制定大学设置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负责组织实施对高校教育的评价活动以及对新设立的大学资格的审查。各专业评价机构可以由各学科的学会负责组建,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对象可以是同类大学,也可以是同类院系,或不同院系间的相互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

结束语

高校教育管理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体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项工作不仅领导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关心和支持,才能使高校教育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卢晓中.试论高等教育理念与社会需要[J].高等教育,2001(8).

创新教育管理篇(3)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仅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指明了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性行为,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治理,要突出重点,重心向下,方便群众,为居民搭建学习资源平台,打造便民学习服务圈,逐步做到居民有什么需求,我就提供什么服务,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我就随时、随地提供,居民有什么学习障碍或有求助,我们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帮助。

创新教育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理念;方法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一)高校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按传统经验和习惯进行管理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缺少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举动。管理方法因循守旧,甚至宁可进行保守的管理,也不愿意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创新,使得教育管理一直原地踏步,无法适应和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停留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也不注重发挥高校工会等各方面的智慧和作用,无法发挥教育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

(二)管理形式缺少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弊病之一就是管理缺少实效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流于形式且尚未完善。使高校的教育管理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增强教师责任心和教育科研能力。现有的规章制度虽然在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上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制度只是死板的约束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表面行为,无法发挥管理制度动态的、科学的管理效果,无法激发师生的自主性。即妨碍了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发挥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还会限制师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管理结构缺少科学合理性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安排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高校把教育管理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的位置,高校教育管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限,无法使高校教育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目标,在这样一个知识和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落后的管理下的师生素质是可想而知的,无法满足人才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久而久之,会导致高校声誉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启动了高校教育改革。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发展方向,高校也不例外。为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除了采取通过扩招扩大学校规模,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外,还应对高校教育管理实行改革。因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高校毕业生素质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弊病。如高校只在学生数量上膨胀,没能及时以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改善教育管理的方法、改进教育模式、改进教育管理制度。或者高校教育管理虽然进行了改革,却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是“旧瓶装新药”,则势必造成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上述现状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改革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二)是高校适应高校教改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高校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是我国高校还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激烈人才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形势。在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高校只有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尽快运用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运用科学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校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管理的创新改革。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一)“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崭新教育理念,它是与德、智、体、美并存的一种教育思想、意识和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能够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改革中表现为不仅能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变化,最主要的作用是能促进高校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首先,教育管理创新是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表现为: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教育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潜力与爱好,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有利的条件。其次,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指导。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如果墨守成规就会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再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成效。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创新教育还要求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辩证地对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从教育的内涵界定教育目标、层次结构、教育形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社会环境。以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为背景和依据,通过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扩大高校的开放程度,以便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开放化、科学化的办学新思路。创新型高校教育管理的模式之一是人本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就是将人的因素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管理过程中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专家、教授搞好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通过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手段,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形成全校师生主动参与教育管理,从而形成“不治”而“自律”的良好教育管理风气。激励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成就期望值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因此,高校创新型教育管理应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与满意度。

(三)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创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和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在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一系列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管理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就是建立健全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应在正确把握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人文性的激励机制,以服务和满足师生的心理需要为目的,真正考虑制度的教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能够在自主性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高效教学,实现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此外还应实行校、院、系分层负责制,使责权清晰,实现有序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实行学分制。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在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自由地选择课程,且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完成学分或迟后完成学分而毕业,既保证学习质量,又可节约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费用。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对学术事务的创新、科学的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活动。

(四)创新型师资队伍

首先,应健全制度,采取措施,严格管理。既要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又要通过优厚政策和待遇留住人才。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并通过制度化考核,综合评价,采取分流、交流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师资,保证教师队伍高素质。其次,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聘请各行业的精英,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家、知名作家等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管理篇(5)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具有天生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从资金筹措到市场运营以及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等一系列的知识,这就为创业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懂财务,会管理,精核算,以后创业会少走不少弯路。而且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也比较乐观,政府对创业提供资金和法律支持,各地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1.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原有的创业课程的基础上,可以相应的增加一门创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问题,创业者应具有的素质,创业需要具备的条件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且在创业课程中渗透专业课程,将与创业相关的财务及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以案例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的筹集、使用、控制等,也学会规避风险以及市场管理。为创业提供技术支持。2.转变教学方式,增加创业色彩首先,扩大ERP课程的开设专业,只要是经济类的专业都应该开设这个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各种角色,增加创业经验。其次,增加成功者教育,即让学生多倾听成功人士的讲座,让他们懂得创业的艰辛和取得成果的甜蜜。再次,让学生进行模拟创业,首先,让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以后,给学生发放创业基金,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3.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形成社团,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参加创业大赛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性等奠定基础。成立学生社团,形成固定的模式,让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形成自主创业的梯队,也为学生交流创造平台。这样在全校财务管理专业当中形成良好的循环,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即可,学生成为这个社团的主要活动者,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更好的学到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4.增加创业实践在原有的创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大学校和社会合作的力度,形成学校、社区、企业全方位、互动式创业生态系统,学校加大和社会企业合作范围,与创业培训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其他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成立创业和管理咨询机构,不断丰富教学和实践案例。5.改革考试方法积极推进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创业主体、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准绳,以激发学生潜力为目标,进行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全面改革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法,注重过程化教育,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综上所述,民办高校要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还仍然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做好校企合作,创立创业园,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师生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陈锐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创新教育管理篇(6)

关键词:学校管理 创新观念 体制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深层次的变革,它对现代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提出了严格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受到普遍的关注。家长及家长委员会、教师协会、社区委员会、政府组织和群众团体、各种利益集团都在向教育施加影响。教育与管理必须迎接各种外来的冲击与挑战,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争取学校管理的主动权,保持组织适应和应付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必须创新,组织必须创新。作为一校之长,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

人们常说,办好一所学校需要这所学校的教师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但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却常常是取决于这所学校有一位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者负责制的推行,教育管理者行使管理的权利越来越大。教育管理者的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进程。欲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作为一校之长,务必做到:转变在观念上,落实在管理中。当前首先应该树立教育管理者新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它体现了一种整体视野和整体思维。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21世纪的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应该将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确认为人类和社会据此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的一种过程。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极为重要。”可见,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清楚,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真正的质量是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应当体现在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也就是说,应当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创新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苗子。

2、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都是好学生的学生观。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现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有:懂得如何学习,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能够综合和组合各种信息,具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习。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清楚,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学习化的社会,对学生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在智力上发展他们,更要在情感、态度、习惯、人格等方面去影响他们,使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开发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因此,创新教育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一定是全优生、高分者,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3、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的教师观。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次艰巨的工作,必须依靠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教师驾驭创新教育的得心应手的本领,就不可能有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清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次,他(她)应当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潜力的开发者、创造思维的引导者、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4、要求教育管理者树立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知识观。

创新教育认为知识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结构体,知识的获得主要体现在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的完善,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身心发展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学生从事什么活动,怎样从事这些活动,是决定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学活动要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学生主体活动问题,努力优化学生主体活动,既要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领域,保证学生主体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又要优化学生主体活动的状态,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从事学习活动。

二、建立新的管理观

转变了教育观念的教育管理者,还必须致力于建设一套创新教育管理激励机制,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观上,我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过程管理”。

传统的管理通常会注重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和最终广大教师的执行情况,而不注重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怎样具体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这就是忽视了“过程管理”;在当前,要加强过程管理,主要一点就是教育管理者要能深入课堂,多听几节课,去看看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了,是否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了。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理教师“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有所创见,让学生的知识与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体会成功的愉悦。

2、用发展的眼光实施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一种“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怎样让学生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必须要转变的,教育管理者评价一位教师,评价一堂好课,要以教学对学生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学会了什么,也即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尺度。简单地说,也就是既要看教师的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又要看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行为养成和思维培养的力度等,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上面,那我们的教育管理会毫无意义。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青年学生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群体,管理者再用一种封闭性的观点和办法对学生简单地说“不”或“允许”与“不允许”,收效肯定是甚微的,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来实施管理是当务之急。

3、为教师的创新“松绑”。

创新教育管理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本文重点谈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要学生学会这种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在萌芽状态,都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的扑灭在中国学习联盟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的火花;考试也应鼓励创新,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酌情给高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求异,达到创新的境地。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的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例如,在进行“氯气实验室制法”的演示实验教学时,学生弄清楚了实验装置设计程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证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理解了控制反应条件,对比试验等实验方法,我先让学生观看本节8页的装置图示,再让学生思考:(1)该装置是否能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l2?(2)添加哪些仪器和试剂可收集到纯净而干燥的Cl2?(3)如何验证Cl2的漂白性?不一会有的提出“浓盐酸易挥发,气体中气有HCl气体和水蒸气。”有的认为:“排空气法收集Cl2容易混空气”。有的说:“难以确定收集满否”等等。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要求上台进行演示。第一次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后面学习HCl、SO2、NH3、CH4、CH2=CH2等气体的制法时,学生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又如我们在演示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79页[实验3—5]时,由于生成的SO2具有刺激性气味而影响课堂气氛。我们趁机诱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学生积极思维,设计改进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有的说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棉花;有位学生设计了用“W”型试管组装的实验装置,在演示浓硝酸与铜反应时也被我们采用。

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