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学实训总结

经济学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3:55

经济学实训总结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1)

一、实训基本内容

《会计职业技能实训》包括一个企业连续三个月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实训,十月份的会计业务实训是在学完初级会计后进行的,十一月份会计业务实训是在学完中级会计进行,十二月份的会计业务实训.本学期我们刚把十一月份会计业务实训完。

二、基本过程

1、审核原始凭证。具体包括a、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b、审核原始凭证的全法性;c原始凭证的合法性;d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e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f审核原始凭证的及时性。

2、编制记账凭证。基本要求有:a记账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b记账凭证应该连续编号,c记账凭证的书写应清楚、规范,d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e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f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正确更正。

3、登明细账。其中具体包括:三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多栏式。

4、“T”形帐汇总。这是为登帐所做的准备,它能反应这期间业务发生进有哪几个会计科目,并且能清楚的看到其借贷所发生的余额以及最后余额。

5、编制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这是对“T形帐的汇总,各科目的借贷金额最终是借方等于贷方,如果不平必须从前面的帐中找出错误.

6、登记总账。按照科目汇总表中各科目依次登帐。

7、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通过这十几天来的会计实训深刻的让体会到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会计工作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工作对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严格要求。总而言之,十天的实训让我对“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填记账凭证等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会计学习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能给我们这些的多的实训课,以便我们能不断地查漏补缺,这样更能帮助我们财会专业的学生学好会计这门课,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训,我们对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强。我们这次实训是综合性训练,既是主管会计、审核、出纳,又是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制人,克服了分岗实习工作不到位的不完整、不系统现象。加深理解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实训目的:

不过作为一名学生,最终能够很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功劳,还应该感谢不厌其烦为我们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的老师,感谢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热心帮助!我想我还会珍惜在学校的每一次的学习,而这样的实训学习更是值得我去珍惜!通过实际操作,不仅使得每位学生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工作技能和方法,而且能够切身的体会出纳员、材料核算员、记账员等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会计实训总结接下来,就是登记账簿了,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工作还是我的强项的话,这一阶段顿时让我傻了眼,不是自己不会,而是那些烦琐的工作,实在让人着急。要根据凭证一笔一笔登记不同的账簿,什么总账、明细分类账、三栏式等等一系列帐,真是着急。看着这么一厚搭凭证。。。苦的还在后边,尤其在写数字时,写错一个,都要用刀片去刮,稍微用力,纸就破了。这不仅是考验我们的耐心,更是需要我们的细心。另外,做这些帐,首先要分清哪些业务该登那些账簿,稍微疏忽,账页就报废了。还有,最后结账时要一笔一笔计算每个类型的结果,一大堆数字加加减减,真是做的头大!后来,编制会计报表就简单了许多,由于前期大量的工作,后期只要根据账簿将会计报表一一编制就行了,当然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细心。

放飞的思绪“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对于我而言,喜欢体验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次实训,真真切切的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会计,让我对于会计最初的观点也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会计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细心+一份耐心+一份责任心=人生价值的诠释。虽说很累,但是真的希望学校能够对给学生这样实训的机会,尤其是会计专业,毕竟会计吃的是经验饭,只有多做帐,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游刃有余!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提高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水平,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2)

与时俱进抓冬训联系实际求实效——在2009年度党员干部冬训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摘要在2009年度的党员干部冬训总结大会上,董剑东镇长就此次冬训的组织、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作了充分肯定,并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领导重视,发动有力。二、围绕主线,有的放矢三、内容充实,富有成效一是着眼于解决一个“难”字。二是立足于体现一个“准”字。三是着力于增强一个“活”字。同时通过冬训,我们还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了提高:1、确立率先意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主线。通过冬训,我们形成共识,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打破传统观念和阵旧思维的束缚。本着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目标,提出明年工业规模净增6个亿的目标,并提出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2、确立民本观念,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富民优先,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高度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全力帮助民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分享发展成果,获取应得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确立创新理念,把提升沿江开放层次和水平作为动力源泉。“换一种思想,才能换一种步伐前进”。在沿江大开发的新格局下,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深化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最后就当前重点工作,作一布置:一是继续做好冬训的相关工作。各村各单位党组织要重点完成好三项任务:第一,党代会年会报告的学习和本单位发展计划、主要措施的确定;第二,下发学习材料的自行组织学习和讨论;第三民主评议党员和年终民主生活会的召开。二是认真组织好首季“开门红”。立足一个“早”字,突出一个“快”字,着眼一个“攻”字,快马加鞭抓经济,马不停蹄干事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现经济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首季“开门红”。三是严格把好安全生产关。四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同志们,新的一年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征程将谱写新的辉煌。让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高昂饱满的精神状态,团结和谐的干事氛围,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清正廉洁的干部

形象,全面推动七圩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为早日实现富民强镇的总目标而努力奋斗!《党员干部冬训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与时俱进抓冬训联系实际求实效》党员干部冬训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与时俱进抓冬训联系实际求实效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3)

摘要对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表明现阶段部分教练员和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体教结合缺乏根本性的保障;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意识;业余训练管理体制不完善;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与不平衡;运动员难觅良好的发展;体教结合力度不大,建议以长效教体结合机制为保证,以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为核心,努力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有效解决学训矛盾。

关键词业余训练体教结合问题

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训练体制。业余训练水平的高低对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教结合”是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模式,它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在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模式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与矛盾,本研究对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 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赋予“体教结合”赋予新的内涵,为江苏省提高业余训练水平,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体教结合缺乏根本性的保障

思想决定行动,目前仍有部分教练员和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体教结合的深刻含义,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没有站在运动员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还是片面的只追求运动成绩和名次,急功近利,导致过早的让运动员承受过大的运动量,缺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最终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缺陷,这样的运动员以后成为教练员,同样也不会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就造成了体育与教育部门难以实现结合。

二、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是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贡献,选拔和培养运动技能较高的运动员进入专业队进行训练,从而为我国输送大批量的世界级运动员服务,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早就也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说明了我国当前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竞技训练体系存在着教训分离的矛盾;在新时期我国从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下,如何使竞技运动人才在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不断科学化提高的今天,文化知识水平已成为衡量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各业余训练机构要切实的开展好体教结合并落实好实施情况,把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同样列入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心工作上来。

三、业余训练管理体制不完善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体育管理体制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基础,没有合理的体育管理体制,就无法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管理,也就无法保证体育总目标的实现。江苏省省业余运动训练仍然基本沿用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具有较大的内向性和封闭性,缺乏横向竞争,缺乏整个社会的配合,社会整体功能尚未发挥。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激励。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办学模式上。模式的相对落后,目标不够统一,直接影响了业余训练的效益与发展。由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组成的业余运动训练层层衔接,但结构不够完整,约束力低,多元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对业余训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自由无序发展的状态,纵横关系混乱,条块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社会参与业余训练因没有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导向,使业余训练社会化进程如昙花一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原有的业余训练体制越来越缺乏活力,这种传统的模式己经不适应培养既有高水平运动技术,又有较高文化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江苏省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急需改革。

四、业余训练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素质与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科学训练的程度、业余训练的效果、人才培养的效益、乃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培养出多少世界冠军,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拥有多少个世界冠军水平的教练员。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对教练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江苏省业余训练的教练员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综合业务素质总体上还是偏低,据调查,江苏省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不足10%,属于极少数群体;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但仅仅是表明现象,教练员多是从专业运动员转型,并无多少文化底蕴,应尽快提高江苏省业余训练教练员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开展业余教练员的培训和交流,切实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五、经费投入不足与不平衡

近年省体育局和地方政府对业余运动训练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但受地区经济差异、当地经济条件和政府重视程度的影响,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经过调查发现,虽然业余运动训练经费投入总体上逐年加大,但总盘并不大,江苏省业余训练经费增加大部分都是位于苏中和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县级业余运动训练经费投入,大多年均投入在10万元以下,且有减少的趋势;部分苏北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使得无业余经费投入或投入很少,基本上体育经费都用于吃饭财政,业余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最差的则无业余训练经费投入,如连云港市的赣榆县几年来无任何业余运动训练经费投入。部分地区体育彩票公益金很难到位,更难以用于业余运动训练。此外,受学校“一费制”的影响,目前学校业余运动训练经费十分短缺,导致业余运动训练工作举步维艰。经费投入上的地区差异导致江苏省业余运动训练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难以适应业余运动训练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六、运动员难觅良好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影响着社会上各个行业运作系统。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经济运行模式是以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地级市这一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枢纽在传统计划经济运作模式中的优越性消失。在传统经济运作模式时期,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举国体制有利于国家在短时期内集中力量迅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和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家对体校的学生实行统包统分,解决他们的户口和就业问题,使得体育运动对社会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体校也被推上了市场,加上教育制度的改革,体校学生也要交纳一定的经费,然而在毕业择业时他们却由于学历低、专业性强等原因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就业难是头等大事。同时各用人单位在用人态度上更趋现实,业余训练的学生本身学历低、文化基础差等客观因素导致自己就业困难。

七、体教结合力度不大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的制约,教育和体育部门存在认识上还不统一,特别是对竞技运动员这个特定的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要么过分强调遵循普通教育一般规律,要么强调一般运动训练的规律,没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分地区对体教结合工作不重视,缺乏统一协调,缺乏政策上充分保障。体育、教育两张皮,结而不合,合而不紧,学、训矛盾还比较突出。如有些地区主要以体校负责业余训练,学校承担文化培训,由于结而不合造成训练质量与文化学习之间造成很大矛盾,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没有得到成绩。

八、结束语

江苏省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深化教体结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高度,正确处理好夺标与育人的关系,切实增强深化教体结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加强运动学校文化教育工作为重点,努力提升办学水平,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建立长效教体结合机制为保证,大力推进与学校联办运动队的办队模式,以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为核心,努力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江苏省体育局局管科研课题(TY8413)。

参考文献:

[1]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体大出版社.2003.79-99.

[2]牛玉芝.上海市重点中学在"体教结合"模式下试办二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7).2:75-78.

[4]张义亮."体教结合"―探索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11.1:64-66.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模块设计

会计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划分为建账、日常处理和期末处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工作内容和提高实务操作能力,我们结合会计工作内容、会计岗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初步设计了会计实训必需的四大模块,即建账、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出纳岗位工作、纳税登记,并从这四大模块入手,分析、阐述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会计课程后,如何让学生有目的、直观的、仿真的进行会计工作的训练。

一、建账模块

任何企业在成立初始,都面临建账问题。即根据企业具体行业要求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业务情况,购置所需要的账簿,然后根据企业日常发生的业务情况和会计处理程序登记账簿。所有我们要求学生实训的第一模块,即必须掌握如何“建账”。一个企业至少应建四本账册:一册总分类账;一册现金日记账;一册银行存款日记账;一册活页明细账。

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模块

经济业务账务处理主要包括日常经济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三部分。这一模块的会计工作内容多,在选择实训内容时,既要选择有普遍性的经济业务,又要选择有特殊性的经济业务。下面阐述该模块的主要实训内容:

1、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1)根据实训资料采用专用凭证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整理、传递;(2)根据实训企业的日常业务采用通用凭证编制相关记账凭证。

2、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登记账簿

根据实训企业资料及前期会计凭证进行日常账簿登记,通过实训操作,能够让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各类账簿登记的一般技能要求;(2)熟练规范地根据前期工作成果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并按全月三次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3)掌握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以及总分类账的登记方法;(4)能够采用适用的错账更正方法,对实训中出现的各类错账进行更正。

3、期末业务处理——对账、结账。(1)根据实训企业的资料及在前期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期末账务处理,并登记相关帐簿;(2)编制总帐科目试算平衡表、核对银行存款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3)对帐无误后进行月末结帐;(4)整理并装订会计凭证、账簿。

4、期末业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1)根据实训企业资料及前期工作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2)根据实训企业资料及前期工作结果,编制利润表。

三、出纳岗位工作模块

出纳是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本单位的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有关账务,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财务印章及有关票据等工作的总称。出纳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要求出纳员要有全面精通的政策水平,熟练高超的业务技能,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下面阐述该模块的主要实训内容及具体要求:

1、明确工作目标。在进行该模块实训操作前,首先要学生掌握出纳岗位的工作目标。

2、工作态度和能力要求

在掌握以上出纳具体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训企业的具体业务,通过实训操作,能够让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工作态度要求:要做好出纳工作首先要热爱出纳工作,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作风的培养在成就事业方面至关重要。出纳每天和金钱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出纳员必须养成与出纳职业相符合的工作作风,概括起来就是:精力集中,有条不紊,严谨细致,沉着冷静。精力集中就是工作起来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为外界所干扰;有条不紊就是计算器具摆放整齐,钱款票据存放有序,办公环境洁而不乱;严谨细致就是认真仔细,做到收支计算准确无误,手续完备,不发生工作差错。

(2)技能要求:打算盘、用电脑、填票据、点钞票等;

(3)能够填制与审核现金收支业务原始凭证如:工资表、报销单、借款收据、领款收据、差旅费借款、报销单等;并能模拟现金收付款业务的办理。

(4)能够填写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等银行结算票据并模拟银行结算业务的办理。指导教师先示范,然后再由学生操作。

(5)能够辨别出纳凭证:包括与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有关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每日结出余额。如 重要的凭证进账单,指导教师先示范,然后再由学生操作。

(6)能够进行期末对账及结账,月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现金总账、银行存款总账余额核对;月末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四、纳税处理模块

该模块是在各门会计课程中几乎不被重视,也是学生掌握较差的一部分,但在实际会计工作是不可缺少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将纳税处理单独作为一模块来设计实训是必要的。

1、总体目标设计:由于税种较多,学生在进行实训操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进行实训。通过这两个税种纳税处理实训,帮助学生掌握从事企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理论知识,能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应纳税款的计算与核算,并据以填制纳税申报表、办理纳税申报工作等。

2、实训内容及其方法设计:

(1)增值税纳税处理内容及其实训方法设计

主要内容: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纳税申报的程序与方法。实训步骤及方法:①根据模拟企业某月经济业务资料,分组训练确定企业当月销项税额;②根据模拟企业某月经济业务资料,分组训练确定该企业当月进项税额;③根据模拟企业某月经济业务资料,分组训练计算该企业当月实际应纳增值税税额;

方法: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及纳税申报程序,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值税申报缴纳的具体业务处理,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参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训。

(2)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内容及其实训方法设计

主要内容: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和应缴所得税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预缴与年终汇算清缴)等。实训步骤及方法:①根据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资料,计算企业在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据实预缴的所得税税额;②根据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资料,独立计算年终汇算清缴时模拟企业全年利润总额;③根据资料,独立确定应税所得额中纳税调整项目,并据以计算模拟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④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税率并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汇算清缴应补(退)税额。

该课题论文只是我们研究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一个开始,以后我们将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不断总结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职业教育设计丛书)。

[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基础实用基础》(精品课程)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5)

2、课程开发的实施

2.1第一次实验。08级营销5班全班共60人,有45人于2010年2月—6月在上海参加顶岗实习,其中31人在上海易初莲花超市工作,14人在上海世博园实习。这批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3个学期,在第四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后,在第五学期回校继续学习,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采用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08级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分别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基础英语等8门。专业基础模块:管理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法、基础会计、高等数学。专业必修模块:营销与策划、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现代推销学、公共关系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涉外商务谈判、网络营销、零售学。实践模块:市场营销管理实训、广告与策划系统实训、就业指导与训练、军训理论与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及论文。选修模块:音乐欣赏、摄影、演讲与口才等7门课程。3年共安排学时:287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422学时,占总学时49.44%,实践/实训教学1454学时,占总学时50.56%。

2.2第二次实验。09营销班5班全班39人,在上海迪亚天天超市参加顶岗实习人数为22人。09级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等8门。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修模块:营销与策划、市场调研、商务与谈判、消费者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现代质量管理实务、现代推销学、公共关系学、企业定价、网络营销、财政与金融、零售学。实践模块:专业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与训练、毕业实习及论文等4门。选修模块: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2门课程。总学时:286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214学时,占总学时42.4%,实践/实训教学1652学时,占总学时57.6%。

3、结果分析

3.108级顶岗实习反馈。在08级参加顶岗实习的45人中,有39人认为: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6.6%;42人认为理论知识、技能知识需要加强,占93.3%;28人认为实习回来后学校开设课程应侧重基础类、实训类,占62.2%;41人认为顶岗实习很有必要,占91.1%。根据08级的课程设置和实习情况,09级的课程设置把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基本都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在第五个学期安排了现代质量管理实务、商务与谈判、企业定价、财政与金融、网络营销、零售学这些基础类、实训类课程。

3.209级顶岗实习反馈。09级5班22人于2011年2月—7月在上海迪亚天天超市顶岗实习。有18人认为: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1.8%;20人认为技能知识、实践知识需要加强,占90.3%;18人认为实习回来后学校开设课程应侧重总结类、实训类,占81.8%;19人认为顶岗实习很有必要,占86.3%。综合08、09级两批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我们将11级课程设置调整为:

(1)把原来的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模块、选修模块调整为素质养成模块、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3大模块;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6)

中共中央最近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干部教育条例》),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班学员,在党校认真学习了这个条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谈谈对这个条例的认识和我们应该贯彻的方向。

一、干部教育条例是我们党培养党员和自身发展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是把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培训作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转折关头的紧迫任务,作为在重要历史时期着眼未来、积蓄力量的战略举措,不断开创和推进了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领导骨干和专业人才,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规章性文本。随着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改革攻坚和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求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尽快有一个大的转变,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

每一次培训活动,都应强调联系实际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我们青年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应勤奋学习,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善于学习,展示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做到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干部教育条例给我们党员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干部教育条例》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系统总结了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鲜成果,首次以法规形式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表明我们党对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迈进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学贵有效,教贵有法。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的主要方向。作为一名企业管理干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伟大事业,需要处于领导和管理岗位的各级各类干部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主动把握经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引导广大搞经济的干部学好基本理论,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紧密联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面临的新问题,把学习理论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时期的青年干部应该成为学习《干部教育条例》的典范

一是大力开展《干部教育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干部教育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全面把握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加强市场经济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更新培训。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干部学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等履行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确保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以贯彻实施《干部教育条例》为动力,紧紧围绕我县建设“一户两地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进一步学习党的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增加自己勤政为民、服务为民的本领。要立足特色,突出创新,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创新,是推动教育培训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路子、开创新境界、取得新发展的源泉。企业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应紧密联系实际,创新方式方法,例如“请进来”,引进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有针对性地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作讲座,对企业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走出去”,加大区外培训、市外培训力度,让领导干部扩大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沉下去”,选派企业人员下到车间乡、外出市场锻炼。把市场广阔天地当作培养企业干部的大课堂、大熔炉。

经济学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 管理类专业 校企合作 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刁爱华(1979- ),女,江苏泰兴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3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围绕区域经济特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立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区域经济,加强校企合作,使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间产学资源互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符的有效模式。

一、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型管理类人才

2008 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 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确定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新政策,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这些重大决策,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在广西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加快北部湾发展步伐,2009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未来十年,将着力打造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14 大千亿元产业及新材料、新能源等4大新兴产业,明确了广西工业“14+4”框架体系及工业化发展路径。北部湾畔,风起潮涌涛声急,最急的莫过于对人才的需求。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 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量为:物流9.58万人,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12.32万人。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广西已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战略投资者,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甘肃金川集团、中国中铁西南投资、国电集团、广西建工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在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投资建设总部大厦,利用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桥头堡的平台,积极扩展面向东盟和中国西南的业务。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内各个经济区,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的成功无不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效应。广西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过程中,管理活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素质的具有相应专门能力的管理类人才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西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培养适应广西经济发展变化需求的应用型管理类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高职管理类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立足区域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必要性

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符合广西经济发展需求,尤其要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结合区域性、行业性与自身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与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加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动态和企业管理现状的了解,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强调高职应用型高素质教育的共性外,还要注意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方法因地区、领域、行业、岗位、人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要求,只有让管理类师生走进现实的社会和企业,才能真正感知现代经济管理的精髓,从而切实地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管理类专业教研如果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的背景就会失去其生存的活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通,校企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因此,高职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开展和促进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与众多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校企结合、学工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基于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内容不断深化扩展,合作模式和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应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主动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1.“工学交替”模式。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商贸、运输、金融等行业迅速崛起,对管理、国际商务、营销等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些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也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参观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在企业人才中择优聘任为教师,企业即学校,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交替进行,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同时,逐步增加在企业的学习时间。

2.“订单”模式。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大西南、西部唯一出海通道,属于“承东、启西、联南”的交汇地带,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广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管理类人才尤其是物流人才紧缺。据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五年内网络化经营运输服务型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新增约2.3万人,因此,可与不同的物流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3.“工学过渡”模式。会计与统计、电子商务等专业培养的人才为职场热门人才,要求具备相当的电脑及软件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且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企业接纳学生实习较困难,因此,可开展前两年学校学习与实验室实践练习相结合,逐步增加在实验室的实践练习时间,第三年安排企业顶岗实训。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否则,脱离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校企合作就只呈现在形式上,很难真正使学校和企业深入结合,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业难、学校持续发展困难,企业也会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

四、改革创新,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契合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相继作出了科学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新“总部―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总部经济”的概念风靡全国。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战略。2010年7月,南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决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发展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正成为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发展总部经济不仅需要高端人才,而且需要建设总部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管理人才。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总部经济”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可借鉴总部经济运行的机制与管理模式,构建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高职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总部,着重加强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与企业共同协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在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围绕“总部”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构成“总部-基地”的培养模式。

2.校企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一方面,鼓励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进驻校园,引进企业建成“校中厂”,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广西桂华物流公司合作,在我院建成桂华物流机电学院教学工厂。另一方面,选择管理严格、信誉度较高、接纳学生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校外紧密型的实训基地,在企业开设教学课堂,校企双方分担项目化教学任务。同时,接受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3.校企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式。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地处广西经济发展首府南宁的总部经济发展集聚的企业资源优势,设立由行业龙头企业级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和学院、系领导、专业教师组成的理事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连接,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发挥区位优势,深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创新,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发现两者之间新的契合点。高职管理类学生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之路,对管理类岗位人员的需求,企业最有发言权。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向兼职、培训,利益价值的互动对接,可以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切实提高高职管理类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正榜,王乐.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姚奇富.总部经济: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9(12).

[3]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4]储朝曦.推进校企合作 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J].中国乡镇企业,20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