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05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再教育培训;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53-01

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给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带来了新思路、挑战和变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资源取代了土地、资本、原材料等而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取代物力资本而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导原因。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战略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重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这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可以证明。现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在指导思想、培训内容和方法、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创建、培训市场的规范化和企业员工终身教育体系的创建等诸方面尚存在许多难题,必须要经过全面创新、经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经过培训立法、经过学习国际先进培训经验等加以改进,否则,是无法适应发展中的新经济的要求的。所以怎么样分析、研究一条适合我国企业情形的“中国式教育培训”之路,是摆在广大人力资源开发者面前的任务。

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最有竞争力的组织莫过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首先是一个勇于不停创新、善于全面创新的组织,是一个创新人才脱颖辈出的组织。因此我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的企业教育培训改进工作也应针对着创新、针对着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开展。

一、创新教育培训观念

首先要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过去的教育培训思想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培训“注重人才国际化、尊重人才、加重人力资本投资”的新理念,充实认识“科教兴国”、“人才兴企”的战略意义,克服以往只注重眼前好处的短视目光,把提升企业的生存竞争力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潜在能力作为企业教育培训的双重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进行“系统思考”,激发勉励员工“自我超越”,经过教育培训“改善员工心智模式”,以将企业创建成一个有“共同愿景”、有合作精神的“学习团队”。这种教育培训观念实质上便是彼得·圣吉所倡导(率先提议)的“五项修炼”思想。

二、创新教育培训内容

要根据财产结构调整的要求、企业员工的实际素养水平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精心选择、设计教学主要内容,突出企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职业性、前瞻性和复合性。培训内容职业性应具有时代特点,能及时反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不但需要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企业经营办理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企业经营实务、岗位流程和技术、外语、计算机等必备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上,相比领导艺术、电子商务、虚拟企业、企业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创建等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因根据受训对象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需求而纳入教学主要内容。另外,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责任心、奉献精神、沟通与合作本领、创新思维与创新本领的培养训练也必不行少。古人云“有德无才,其德可用;有才无德,其才难用”,道德观、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评价和总看法)、信仰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也是企业教育培训不行或缺的内容。相比大量的必要再就业的下岗员工,创业思维、创业理念教育与再就业的本领培养同样重要。要在培训实践中不停总结、提炼,以创建适合不一样行业、不一样层次、不一样需求甚至不一样地区的“教育培训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库”,以利于有的放矢地提升培训效果。

三、抓紧落实企业教育培训的立法工作

逐步创建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法规体系,使培训工作法制化。制定培训组织、培训师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与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培训方法与本领、培训效果与考核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并包管实施(实际的行为),规范培训市场的创建和运作,把“实施(实际的行为)品牌战略、创造培训精品”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课题(意是指我们要研究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要特别重视对培训师资的资格认证、考核及功夫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四、要把培训投资纳入企业重要的财政预算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按照全国普法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xx年)》(国土资发〔〕154号,以下简称“五五”普法规划),部决定对国土资源管理系统贯彻执行“五五”普法规划的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通报表扬。为总结好五年来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普法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和谋划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六五”普法规划,表彰先进、改进不足、完善制度,推动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现通知如下:

一、主要内容

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五五”普法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情况,制度建设情况,保障措施落实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情况,国土资源管理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农民和县(市)及乡(镇)政府领导等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送法工程”开展情况,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情况,普法取得的效果等。具体检查内容参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以下简称《检查验收标准》,见附件2)。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要根据部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结合当地普法工作实际,制定本省(区、市)“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具体标准,并对各项检查验收指标进行量化,作为本省(区、市)“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依据。

二、检查验收步骤和时间安排

“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与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总结验收工作同步开展,从20xx年5月份开始,共分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6月)。主要任务是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五五”普法规划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为验收工作做好准备。

1.全面总结省级区域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特别是省级厅(局)机关推进“五五”普法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2.组织对本省级区域内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规划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分别形成本省级区域表彰和向部推荐的“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的候选单位、“五五”普法先进个人候选人名单(推荐名额分配表见附件1,“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条件分别见附件2和附件3)。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部推荐“五五”普法先进个人的名单和典型材料,应当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已经按照本省(区、市)司法行政部门要求开展“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不再重复检查。

阶段成果:一是形成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报告;二是报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的候选单位、“五五”普法先进个人推荐名单、典型材料。总结报告、推荐名单和典型材料请一并于7月10日前报部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验收阶段(20xx年7月至8月)。主要任务是由部对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规划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为全面验收全国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五”普法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部委托由有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分管厅(局)长、法规处长组成的6个验收组,分赴相应的区域进行验收(片区划分及牵头单位见附件4)。验收组经部统一培训,由各组牵头单位带队,按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评分表》进行打分,并形成分省验收意见。验收结束后,每个验收组向部推荐1个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的候选单位。评分结果和验收意见作为部对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通报表扬的重要依据。

阶段成果:一是形成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考核评分结果;二是提交分省验收意见;三是提出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推荐名单。

(三)总结阶段(20xx年9月)。主要任务是由部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验收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组织对重点地区进行抽查,积极筹备对“五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的总结和通报表扬。

1.组织部有关司局、单位和部分省厅负责同志带队,对重点地区(包括被验收组和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推荐为候选单位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抽查,检验验收成果,有针对性地了解重点地区情况。

2.集中听取各片区互查情况和抽查情况的汇报,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3.适时召开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五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对“五五” 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研究部署第六个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阶段成果:一是形成国土资源部贯彻执行“五五”普法规划总结报告;二是准备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普法工作会议有关文件。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认真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查验收实施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检查验收工作。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邀请他们对普法工作进行视察检查。

(二)实事求是,保证质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明确检查重点,实事求是地评价“五五”普法规划贯彻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要深入细致地开展检查验收,务求实效,防止走过场,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查验收任务。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制定宣传计划,加强与中央、地方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取得的突出成效,宣传各类学法用法的好典型、好经验。以此为契机,完善普法宣传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老企业 人力资源优化 企业发展

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现有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中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企业中,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老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老企业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其自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出了一批本企业内的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日益突显。

1.管理层年龄结构偏大。在一个老企业中,管理层的年龄大都在40-46岁之间,在重要位子上的人还有15年以上的工作生涯才会退休。这就意味着未来很多年里,企业中其他年轻人的升迁机会变得很少,从而导致了优秀人才要么另谋他就,要么留下来,在沮丧中学会趋炎附势,变得愈加平庸。而10年后,当年正值壮年的管理层会变成老化的管理层,而且看不出有人可以接替他们的位子,而当年的年轻人都不再年轻,管理经验无法得到好的继承和延续。

2.一般员工年龄结构偏大。老企业中的老员工多是随着企业一起成长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会逐渐减弱,制约到自身和企业的发展。

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手段,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企业员工的价值,而员工的价值感会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展现个人的价值,从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在加强绩效管理时,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结合岗位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职务能力等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目标考核、对员工进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等。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以物质奖励辅助思想教育,对于员工进行信任激励、职务激励、荣誉激励、行为激励等,构建起系统的激励机制,为老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给予舞台,给予所为。在企业的发展中,老师傅通过多年的实践,通常都练就精湛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对于新员工有着巨大的价值,如果把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不但是企业的福利,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有所为”。但是他们提炼和总结能力没有那么强,不能形成良好的“教材”。针对这一情况,企业可以成立学科调研组,把每个人一点一滴的技术和经验提炼总结,让宝贵的经验可以得到传承。同时,给予了有所作为的舞台,老师傅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继续为企业发光发热。

3.拟设“职位”,平衡管理层结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不败之地的法宝。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以人才为核心,让一定数量的年轻人接触到管理层,而老干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所以在平衡管理层年龄结构上可以拟设“职位”如“主任助理”、“值长助理”,这样就会出现老人来提供经验,同时又有年轻人可以带来冲劲,保证了生产管理经验的传承。管理层年龄的这种新陈代谢处理得好,我们的企业就会健健康康。

4.塑造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老企业已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基础,在塑造企业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比新企业更具优势。而老企业在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对企业原有的文化进行改造。加强对职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将营建的企业文化灌输到员工的思想行动中,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企业的群体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

总之,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更具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配置,会让企业身体健康,焕发青春。而针对老企业中存在的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绩效管理、给予老员工有所为的舞台、塑造企业文化等措施来解决老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梅.人员素质测评在企业人力资源优化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12(2)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4)

一、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样,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节水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着力进行制度建设,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二、学习张掖经验,切实理清思路

张掖在节水型社会建设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了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通过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初步建立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是张掖经验的主要内容。各地要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张掖经验的学习活动。

学习张掖经验,要结合中央治水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加深对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理解;要联系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住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着力点,大胆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途径。学习张掖经验是否取得成效,关键要看治水的思路和观念转变了没有,要看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了没有。

学习内容以汪恕诚部长张掖会议讲话要点、索丽生副部长讲话以及试点经验交流材料为主,有关内容已印发各地,各地可采取会议、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三、因地制宜确定试点,积极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水利部在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已逐步取得成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水利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张掖会议的要求,尽快确定本省、区、市的试点,扎扎实实地把试点工作开展起来,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

各流域机构要抓紧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把用水权分配作为重要内容,尽快确定各区域用水指标,明晰初始用水权,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工作基础。

各地试点建设要特别注意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的确定,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等几个关键环节,在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鼓励公众参与节水上下功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创新统领试点,以试点促进创新。

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中要因地制宜,有所区别。缺水地区要突出水资源总量控制,充分利用水市场机制;丰水地区要注重定额管理,注意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要将本省(区、市)确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于2004年2月底前报水利部,水利部将予以公布。

四、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相结合,部署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是长期的过程。通过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总体部署为"两步两个层次"。"两步"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前期,水利部重点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有示范性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是大中城市和地(市)级地区。这个阶段的试点突出创新和特色,能够基本覆盖我国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类型的地区,并能紧密结合国家水资源配置的宏观战略。第二步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以省和流域为单元的试点工作,建设省和流域节水型社会示范区,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两个层次"就是开展试点工作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通过确定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带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水利部、各流域机构指导下进行建设;第二个层面是省(区、市),确定本省的建设试点,为本行政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

各地要按照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相结合,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深入分析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节水潜力,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统筹安排节水型社会建设布局,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五、加强研究,广泛宣传,奠定和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科学基础和社会氛围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森林资源规划与设计及调查;提升;思路

中图分类号:S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引言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及调查是保障国家森林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都是做为重点工作来管理。具体来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县(旗)为单位,为满足森林分类经营、编制经营方案、为科学培育、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1]。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并且可以借此建立或更新原有森林资源档案,制定采伐标准,实行森林资源高效经营管理,指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2]。从统计来看,全国大部分省(区)已基本于近年完成相关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收获是巨大的,但从整体调查进程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一方面为了更加有效的统计和利用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和提升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效率。

二、提升森林资源规划与设计及调查的主要思路

(一)扎实准备,为森林资源调查开展打下基础

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性及意义是非常突出的,尤其在现阶段各种矿物质大量燃烧产生的污染气体、尘埃颗粒逐渐增多。另外由于人们大量的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前提下,森林的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各种污染气体,固定二氧化碳,防风固沙。但森林面积广大,生长环境复杂、种类繁多、技术性强、经费消耗大、耗费时间长,而且调查中可能随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很可能就因为这一点问题,调查就无法继续。因此,调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多的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保证调查顺利进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必须落实到小班,所以准备工作可以以小班为单位,不同小班之间根据调查地域各自做准备,有利于提高前期准备的针对性。

(二)加强管理,为森林资源调查开展提供保障

森林资源调查工作需要在《森林法》规定的基础上,不断的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指标的落实和组织管理工作,严格实施“事前培训、过程检查、成果验收”三个环节管理[3]。首先,调查前的培训,包括被调查区域的村落、单位和个人都要事前“通气”,相应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的与调查一线的工作人员沟通,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指导解决,关注调查进展,必要时需要调整调查思路;成果验收,要按照标准严格验收,奖惩分明。对于能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任务的调查组或者人员,要给于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最大限度调动调查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这些调查前期、中期、后期的工作,实行全程的监控,这可以有效的促进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及时总结,为森林资源调查开展累积经验

森林调查工作涉及的工作内容繁多,工作量大、环境恶劣、持续时间长,经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同时也会收获意外的经验。因此,调查队伍要针对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随时产生的经验,不定期的反馈和总结,力求最大限度的缓解因各种不利因素对调查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收集每一次调查获取的经验。如调查技术问题解答及时通知各调查工组认真学习,尽量减少对下一步的调查工作的影响;定期到各工组收集已完成的图、表、数据,把丢失和泄密的情况降低到最低。尤其是目前很多使用的掌上电脑、GPS定位仪等所产生的数据大部分都是电子版的,需要存放在存储器之中,这种情况更是需要及时的收集、备份,以免因为下雨、碰撞等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

(四)优化设备,为森林资源调查开展构建动力

调查方法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而目前很多调查队伍仍然沿用手工作业,主要还依靠图纸、大罗盘测量。显然,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现阶段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比如目前应用较多的PDA(掌上电脑),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辅助个人工作的数字工具,主要提供记事、通讯录、名片交换及行程安排等功能。PDA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就有非常大的优越性,比如加载遥感影像图,减少小班区划工作;定位、导航功能;电子地图编辑功能;小班数据的采集;导出数据等工作都可以由PDA完成[4]。同时设备的更新也为调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现代化电子设备的使用、维护都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而只要能够合理的使用这些新型设备,的确可以为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三、结语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强调出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应该如何查清森林资源,对此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是该章程并没有对制定林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等工作作出明确的规定[5]。而实际上,调查与规划设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工作,规划设计为调查指明了方向急需要调查的内容,调查为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下阶段,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及调查工作应在现有调查工作取得相应成果和突破的基础上,再重点把调查工作的结果如何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做更多的探讨。我们相信,只要及时的反思、总结,我国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与调查工作必然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勇,肖舜祯.关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10,24(3).

[2]王钦昊.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及调查方法的思考[J].林业勘查设计,2011(3).

[3]刘文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总结与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区。煤炭储量、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40%、30%、34%,丰富的资源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支持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新疆的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能源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疆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综合考察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选取1978-2007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及能源消费总量考察能源产业总量情况;其次,以1978-2007年能源生产结构系数和消费结构系数来考察能源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通过对能源产业总量及结构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量上看,自1978年至今,新疆的能源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能源生产总量发展迅速,而能源的消费总量略低于能源生产总量。2.从结构上看,1990年后新疆能源产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的产量所占比重上升很快,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能源支持,以及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新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略有变化,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以煤炭为主。

(二)新疆近年来金融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金融业也逐步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逐步成熟、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经营机制不断转变,在新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493个,金融业从业人员54145人,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形成。2005年以来,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近年先后成立了华融、长城、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东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工作组,依法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不良资产,对改善全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业服务和支持体系渐趋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基础,逐步加大了新疆能源、交通、电力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促进工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了能源、交通、冶金、通讯、电力等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及一批效益优良上市公司的资金需要。此外,努力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金融支持助学、就业力度不断加大。

三、新疆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反映能源产业发展的指标和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y1(能源产量年增长率)及y2(能源产业生产结构系数)来反映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在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指标并用来综合考察新疆金融发展,选择以下指标: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证券业/外源融资总量(x2)、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考虑到新疆地区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证券业数据只能从1994年开始,时间跨度较小,不适合做长期分析,因而本文主要考虑x1、x3、x4与y1、y2间的关系。

采用时间跨度较小的年度样本研究的可信度较高,但难以反映长期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本文选取1985-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新疆金融发展与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基于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建立一个稳定模型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根据Dickey―Fuller检验确定各时序数列的平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检验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和因果作用方向。采用常用的ADF检验统计量对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水平下,二阶差分后的DF值小于α=0.05的临界值,达到平稳。结论是:变量x1、x2、x3、 x4 、y1、 y2都是二阶单整的。

2.Johansen协整检验

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说明,x1、x3、x4和y1、y2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Granger Causality分析

如果一对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至少在某一方面存在granger原因。上面已经检验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J.Granger提出的Granger causality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为真实的因果方向提供有用的依据,可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包含有助于改善相互预测的信息。

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1可以得到格兰杰检验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滞后阶数取为2)。

四、实证分析结果及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地区1985-2007年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和因果作用方向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避免了“伪回归”出现,提高了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对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得出结论如下:

(一)通过应用协整技术对服从二阶单位根过程的所有变量做分析,解决了传统经济建模中非平稳性的难题。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与能源产业产量与结构之间均具有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是明显的,其中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和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对新疆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单向推动作用,这说明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业对其的间接融资作用,同时保险业融资对其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此外,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化可以通过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疆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晓彤.Eviews操作与实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高鸿.金融在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J].经济师,2005(11).

[4]宋国玉.基于协整分析的东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 [J].科技与产业, 2007(7).

[5]申振东.贵州能源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7).

[6]刘贵生.金融支持西北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观察思考,2008(9).

[7]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

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交通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四川交通将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以建设出川大通道为重点,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支撑,着力构建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面对交通事业新形势,为全面做好“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交通人才工作,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交通事业人才队伍,为全省交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十分重要,故此笔者对“十一五”末四川交通系统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

1.人力资源现状

1.1人力资源数量

截至2010年四川省交通系统(调查样本集)在编职工总数约为4.7万,从业人员总量约为600万,人才总量约为25万。从数量上看,全省交通系统人才基本上能适应现阶段交通产业发展。

1.2人力资源类型

四川交通系统人力资源中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比重分别为18.6%,25.9%,55.5%,该结构基本符合四川交通事业特征及其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类型结构分析表明:高层次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23%、1.98%和4.27%,由此可见当前四川省高层次人才相当匮乏。

1.3年龄结构

人的创造能力和年龄关系密切,年龄结构是群体结构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35岁以下比重为22%,36至45岁比重为40%,46至50岁比重为19%,50岁以上比重约10%。基于现代管理学理论,可以看出当前四川交通系统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整体创新能力较好,可以适应当前交通产业发展需要,具备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分布。

1.4学历结构

学历层次体现了人才受教育的水平,体现了人才群体受教育的层次。学历虽不完全等同于能力,但学历是具备能力的基本条件。调查反映出四川交通系统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分布特征:中专36%;大专26%;高中以下24%,本科及以上14%。

图1-1四川交通系统人才学历结构与全国水平对比示意图

从图1-1可以看出,四川交通交通系统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存在高端不足、低端剩余的现象,整体呈现头重脚轻的分布格局。与全国相比,四川交通系统学历结构也存在学历结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迅速提升学历、增强职工素质将是四川交通系统应对日益繁重交通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

1.5职称结构

职称是行业对专门人才所拥有的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志。它与学历不同,职称代表的人才当前的水平。截止2010年,在统计的12555名交通系统人才中,初级及无职务8281人,约占67%;中级职务3569人,约占28%;副高级426人,约占3%:正高职务279人,约占2%,该比例基本不协调。

图1-2四川交通系统职称结构与全国水平对比示意图

与全国平均水平(图1-2)相比,四川省交通系统人才的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比例偏低,中级技术职务人才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级及无职称职务人才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带来较大的人力资源影响,并且对交通产业内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未来人才的交流、发展不利。

1.6从业经验

总体来说,从业经验在6年以上的老职工人数最多,比例达到了84.56%,而从业经验在两年以内的新员工比例不到6%。由此可见四川交通系统对职工的从业经验比较看重,更愿意引进从业经验丰富的人才。这种人才观念不利于引进从业经验不够,但创新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才进入四川交通系统,不利于提升人才队伍活力和创新能力。

2.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现存问题

“十一五”期间四川交通系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还不能适应21世纪交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中央实施人才战略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仍存在着许多与交通事业健康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

2.1人才总量不能完全提供交通发展所需要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根据相关调研成果,估计目前四川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从业人员量约为600多万人,其中在编职工总数约为25万左右,系统内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学历、初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技术等级的各类专门人才约4.7万人,与交通发达省份

比如广东省14.8万系统内专门人才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2.2人才素质和能力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下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1类型结构

表1-1三省交通系统人才结构对比表

管理人才

技术人才

技能人才

四川省

18.39%

14.52%

67.09%

广东省

24.9%

30.9%

44.2%

江苏省

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