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节论文

文化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23

文化节论文

文化节论文篇(1)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节 文化内涵 大学生成长 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节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以“节”的形式集中展示大学优势文化资源,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锻炼实际能力、调节身心健康的活动舞台和发展空间,从而提升大学文化精神和内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实践证明,校园文化节和大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需求、行为方式上有天然联系,在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成长成才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独特的作用。

总体上说,大学生参与文化节的热情、积极性和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希望通过这一渠道,或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或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等实际能力;或拓宽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视野,促进专业学习。所以,大学生对文化节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决定了文化节的实际效应大小;同时文化节实际效应的大小,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我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在参与文化节的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感受有较多了解。归纳起来,文化节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和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参加文化节的诸多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有理想,有追求,也有激情,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青春飞扬,激情挥洒,既可以使郁结的情绪得以及时的排解和释放,又可以使文化节洋溢着浓郁的青春特质和色彩。但是,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由于头绪较多,有时独自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彼此互相合作,取长补短。这样,只凭激情是不够的,还要有冷静的头脑、睿智的思考和协作的意识,有不急不躁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一点一滴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如此才能达成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自我展示能力和参与意识显著增强,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尽快成熟起来。我在参加过文化节的学生中做过几次民意测验。在回答“你在参加社团活动中,个人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最大变化”的五个选项时,过半数大学生认为自己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而且更加成熟和富有理性。

二、精神境界明显提升

文化节本身,是由诸多事务性的环节构成的,置身于文化节中的大学生,是以事务性的工作作为自己的活动和参与方式的,既然参与了,那么做事情就是必须的,而且要尽力做好。要做好事情,就需要把自己纳入文化节的程序中,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文化节的宗旨、规则,投入地体验文化节的每一个过程。文化节充裕的时间,丰富的内容,向上的精神,为大学生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塑造其灵魂提供了极好的氛围。以很受学生欢迎的文艺和学术活动为例,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情感和审美需要,涵养人的爱美之心,而且能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浓郁的文化学术气氛,不仅能引导学生勤奋苦读,积极思考,深化修养,而且能给人以感染和熏陶。两者都能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三、自娱活动化作自育功能

大学生参加文化节,大多是抱着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文化气氛的目的,想在紧张、单调的专业学习之外适当调节、放松一下自己,也就是说,是以自娱为目的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选项外,在问及“校园文化节应体现的文化功能”时,六成学生首选文化娱乐功能,四成学生选择日常心理和行为调节功能,三成选学术传承功能。作为个体,大学生各有其人格特质和社会态度,无可厚非。事实上,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不太感兴趣,仅仅是不愿被动地、直接地接受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和理论教条,而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即使是以文化节形式出现的时世政治、思想理论讲座,也是乐此不疲的。因此,文化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育人行动,只要因势利导,善处关键,将大学生的自娱活动延伸成灵活、多样的育人功能是完全有条件的。因为,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接受碰撞,情感相互交融,关系变得融洽,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四、自理能力逐渐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所特有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产物,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既扮演主体角色,又可以是一般观众。在这里没有课堂教学中严格的规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些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在充满着情趣的、无拘束的氛围中,人格得以充分地展现。刚进校门的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的惯性和对新的环境的陌生,不仅在学习上呈被动状态,而且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更需要老师与高年级同学的引导。随着对大学文化的逐步适应,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人自信心逐渐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变化很大程度是经过校园文化节的历练养成的,因为文化节提供了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交流和实践平台,这是在单纯的课堂学习中所做不到的。

五、适应能力得到锻炼

由于年龄、经历、环境、心理诸多因素,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在校园围墙内生活的大学生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具体社会经验较少,面对社会生活时,不是运用现实依据,而是更多地运用抽象的思想概念构建其理想的生活空间。其结果就免不了要碰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各种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往来,为学生理解、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供了亲身感受的机会,并从中提高了自己的协调、包容、交往能力,使学生以此作为了解社会、接近社会、正式进入社会前的一个见习期,为其步入社会作心理上的准备。可以说,校园文化节是大学生从经营自己、积累资本,最终过渡到适应社会的一个桥梁。

上面谈到,大学生对文化节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决定了文化节的实际效应大小;同时文化节实际效应的大小,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校园文化节实际效应和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或文化含量的高下。

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名人学者热情助阵,甚至社会公众也广泛关注……可谓有声有色。既然是大学校园文化节,那么其重点显然就在“文化”上。可以说,浓郁的文化情结,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厚的文化含量,是校园文化节的核心价值和生命力所在。舍此,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文化”绩效最有发言权的是大学生,因为他们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参加者、受益者。当然,媒体与学校其他人也是评判者,即所谓的旁观者清。我所作的调研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节的文化内涵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你对本校校园文化节的文化内涵的评价”的五个选项中,认为学校“比较注重文化内涵,文化色彩浓厚”的占七成,“不大注重文化内涵,文化色彩淡薄”的占两成,表示“不关注,不了解”的仅一成。

文化节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它的传播学术知识的功用上。文化不仅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本身,而且体现在活动所蕴含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学术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柱之一。应该在高校文化节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这是由大学的性质、使命所决定的。大学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场所,其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必然具有导向性和教育性,换句话说,大学文化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是教育,是知识和学术。

其次,文化节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内涵是弘扬人文精神。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而大学生的素质代表着国民素质的中坚和未来。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是文化节天然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质。校园文化节的主体是刚从未成年人转向成年人的大学生,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和创造冲动,心理和行为需要非常广泛,文化节必须充分考虑青年人的身心特点,符合青年人的成长规律,因此,文化节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是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的。

信息交流与雅俗兼顾,是文化节又一文化内涵的体现。文化节可以使院系之间、学生之间,甚至校际之间联系紧密,交往频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资源和信息共享的作用。文化节是第二课堂活动,是专业学习之外的有益补充。上述调研表明,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文化气氛的娱乐功能是大学生参加文化节的重要目的,因此,过于严肃、专业的东西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调动大学生参加文化节的积极性,使文化节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考虑内容和风格的多样性和公众性,避免曲高和寡。

文化节论文篇(2)

1.1理念推进,夯实节约思想基础

南通邮政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活动的要求,并专门下发文件全面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

1.1.1突出全员性,注重宣贯广度

南通市、县邮政分层组织多种形式的节约型企业创建教育活动,通过全员大讨论,统一员工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做到不漏一个班组、不漏一个员工,强化邮政员工“花自己的钱、办好自己的事”的理念,增强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节约型企业文化、提升邮政企业经营效益的意识。

1.1.2坚持全面性,拓展宣贯深度

市、县邮政对各职能部室、专业、网点、投递部以及支撑部门的经营、支撑、管理等主要成本进行全面分析,查找企业及本部室(专业)“跑、冒、滴、漏”现象及根源,从全成本角度教育并引导员工,提高对勤俭办企业的认识,增强了员工以厉行节约为荣、奢侈浪费可耻的主人翁意识。

1.1.3注重多样性,扩大宣贯效果

市、县邮政充分利用企业OA网、邮政信息、《南通邮政报》等资源,运用多层面会议宣贯、观看视频、讨论、座谈、推进会、征文、查漏献计、金点子征集、视频(PPT)制作比赛等形式,实现节约型企业创建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深化、寓教于乐,激发了邮政员工践行节约型企业文化的内生动力。

1.2专题推进,突出节约治奢建议

以查摆问题、全员献计等专题行动,增强全员责任意识,激发员工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自觉性,主动践行节约行动。

1.2.1层层查疏漏,推动节约出实招

南通邮政在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宣传教育入手,分层组织各自查摆节约型企业创建问题147条,使每个部室、每个员工在查找问题中增强节约意识。市公司将问题梳理后,以责任书形式分解到各部室,部室对照后制订整改措施,完善精细化管理办法。县局比照市公司做法认真推进。

1.2.2全员献计策,降本增效大智举

南通邮政积极发动全员为节约型企业文化创建献计献策,共征集合理化建议322条。建议涉及节约理念宣贯、节约行为养成、节约制度制订与执行及监督检查等方面,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通过合理化建议征集、消化,激发全员降本增效的创新火花,推进员工践行节约型企业文化行动。

1.2.3践行靠自觉,打造节约新风尚

海安邮政局集邮公司“人走灯灭、人走机关”,如东邮政局推进缩量用纸行动,市公司幸福支局员工践行色带芯自己换,纸张双面用,下班理皮筋等,这些都是邮政员工践行节约型企业文化的缩影。让电脑及时“睡眠”,及时关闭电源,多用OA邮箱、QQ等工具……共点企业省“邮”之灯已成员工自觉行为。

1.3活动推进,营造节约文化氛围

南通邮政以专题征文、视频制作比赛等为载体,既增强了员工节约意识,又营造了节约文化氛围,促进了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

1.3.1节约大征文,集聚全员大智慧

2014年4月,南通邮政在员工中组织“创建节约型企业”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89篇,并对评选结果进行通报。征文活动既引导广大员工立足岗位思节约,又展示了各自节能减耗的经验,还收集了基层降本增效的金点子,更集聚了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夯实了节约型企业创建基础。

1.3.2视频制作赛,强化节约新理念

南通邮政注重在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企业动漫载体的作用,组织“节约型提效益降本增效我践行”主题实践活动宣传作品制作评选,共5个视频、23个PPT作品参赛。各单位、部室均组织观看了节约型企业创建宣传教育等视频,拓展了宣传载体,提升了宣传档次,增强了宣传效果。

1.3.3宣传加激励,营造文化浓氛围

积极利用《南通邮政报》、邮政信息、企业OA网、宣传栏(橱窗)等,宣传以节约型企业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约文化建设,张贴节约型创建标语、图片、标识(提示牌)等,组织全员大讨论、座谈及推进会,介绍节约做法。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激发员工积极性,营造节约型企业文化的创建氛围。

1.4重点推进,提高节约文化实效

突出人力资源优化重点,坚持配置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目标,全力推进邮政人力资源盘活的综合工程。

1.4.1理念出效益,锤炼节约好行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基础。南通邮政注重以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树立节约出效益的理念,开展全面梳理,注重问题细节,发动全员谋划,设立节约监督岗。以分层宣贯的形式统一员工勤俭办企业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节约”向“我要节约”的转变,在经营管理中自觉践行节约文化。

1.4.2优化出效益,盘活人力大资源

市公司对发投、营业及中心局实行撤岗(班组)、并岗(班组)和兼岗等措施,优化劳动组织方式,盘活、挖掘和优化现有人力资源,推进大平面作业,提高工时利用率,2014年分别实现减员18人、11人、10人,减少县局封发24人,充实营业窗口58人,盘活了前端、激活了后端,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

1.4.3制度出效益,推进精细化管理

市、县邮政各职能、生产部室对照节约理念、节约标准,制订并完善了节约型企业创建措施和办法,激励员工参与修订涉及经营管理的办法、制度及流程、考核办法的梳理完善活动,共修订完善12类51项制度、办法等,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推进了企业管理精细化,夯实了制度出效益的基础。

1.5践行推进,全员参与节约实践

注重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增强员工节约意识,在参与中既当“啄木鸟”,更当践行者,以全员参与推进节约文化建设。

1.5.1立足本岗位,注重节约小事情

员工根据岗位特点,自觉做好节约小事,利用光源少开灯,空调温度统一定,照明改造降亮度,文件学习采用电子档,营业报表实行电子流程,储蓄业务多用共享信息,公事封套重复使用、单册领用指标管理,采购招标保持节俭。现在员工之间常说的就是节约二字、常做的就是节约小事。

1.5.2胸怀全企业,关注节约微行动

邮政员工在做到随手关灯、断水和双面用纸等节约小事的同时,注重在窗口服务中践行节约行动。柜员耐心指导用户填写业务单册的相关项目,减少因填错导致的单册浪费;技术人员通过创新解决了储户开户必须从复印机打印身份证件的问题,改为直接从营业平台打印客户身份证。支撑人员也都注意节油节水。

1.5.3流程重新造,实现提速更增效

市、县邮政适度对18个邮政网点调整作业时长,实行法定节假日休业等措施。对城市网点、有投递或无投递的农村网点三种情况推进汇款打印流程优化,并通过汇票专号共享信息,实现了汇票次日递。依托中心局系统实现营业、投递系统间窗投、转退等业务处理信息共享,实现了省时、省力、增效。

2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南通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员工的节约意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

2.1节约型企业文化理念得到升华

注重以宣贯、讨论、座谈、践行为手段,引导员工充分认识节约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企业必备的文化底蕴之一,创建节约型企业就是弘扬传统美德的具体行动。成功把企业节约小事转化为员工自己家事,把节约型企业文化理念内化于员工心中,实现邮政企业文化理念的再升华。

2.2节约型企业文化载体得到拓展

有效运用并拓展宣传教育载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是南通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做法。利用《南通邮政报》、邮政信息、OA网、宣传栏等企业原有资源,组织员工用PPT制作节约型企业创建宣传作品、视频教育片,制作节约提示牌等,为员工在参与中理解、认识节约意义创造条件。

2.3节约型企业文化特色得到放大

南通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既注重从上而下的宣传教育,做好方向性引导,也注重员工参与的座谈讨论、征文、献计献策等自我教育,实现认识的自我提高,更注重全员关注企业节约小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践行行动。自觉践行已成为节约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色,夯实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2.4节约型企业文化机制得到完善

坚持以员工参与查摆节约漏洞、完善节约制度献计献策为动力,从经营、窗口到支持保障、职能管理等不同层面,较好地实现“一减三节五建立”的目标,即减少冗员,实现减员增效;节约业务酬金、节约生产成本、节约管理费用;建立健全水电管理、酬金管理、接待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五大制度。

2.5节约型企业文化行为得到提升

将所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灵魂”———节约型企业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南通邮政通过近年的实践,使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深入人心,增强了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每个员工都行动起来,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克油、一张纸、一支笔等。

2.6节约型企业文化成果得到彰显

节约就是要用原有消耗创造更大价值,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效益。全区2014年1~9月邮政业务总收入84990万元,同口径增长8.8%;有效收入70946万元,增幅达16%;总成本67475万元,占总收入比为79.39%,较2013年减少1.74个百分点;欠费(不含小包折扣因素)、库存,尤其“三公”经费较2013年均大幅下降。

3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南通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为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得到的主要启示如下。

3.1领导率先垂范,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态度,展现的是一种求实作风,树立的是一面榜样旗帜。南通邮政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的实践证明,领导带头,万事不愁。

3.2作风建设深化,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

切实解决奢靡之风问题,既是落实作风建设要求的具体行动,也为规范和压缩企业“三公”经费支出,杜绝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铺张浪费行为以及推进节约型文化建设提供新动力。

3.3全员认识到位,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提高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会变“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自觉践行以节约办企业的思想。

3.4人力资源优化,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要资源,而人工成本也是企业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固定成本,抓住人力资源优化这个企业降本的核心问题,节约型企业的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会迎刃而解。

3.5管理制度完善,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只有不断完善、持续优化制度建设机制,企业才能实现规范管理、高效运作,才能更好地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

3.6降本增效明显,是推进节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文化节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制度文化养成教育对策文化心理

制度是一种规范性文化,“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行为指出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样式”。①高校制度文化实际是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②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存在与大学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及文化心理调适制度,其本质是行为问题及影响人行为的思想观念、习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畴。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既是大学养成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互动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的组织形式(结构)和存在于高校中现实的正式、非正式制度(规范)的总和以及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以及变革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理性原则和认可程度等观念体系的总和,包括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度以及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它既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也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等,既是高校发展中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的结果,也是学校为适应教学管理由专门部门经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支撑,是调节高校社会关系的稳定器。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陶行知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的行为规范和严格的管理与教育实施过程。高校制度文化既是养成教育的外壳支撑,也是内在价值保障,二者协调发展,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功能。

1.制度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文明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熏陶作用,尤其是高校制度文化对养成教育效果的扩张具有重大影响。从心理学上讲,人类有归属感、受暗示性、无意识等心理特征。在归属感的驱使下,个体会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一分子,自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暗示和感染,这些影响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品德结构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一所高校的制度性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言行形成影响,符合道德的言行会受到鼓励、支持和肯定;不符合道德的会受到谴责与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事人改正和转化,这种转化就是高校良好制度文化下学生自觉调控的结果,而非他人强制的结果。因而,制度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不过,当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达到了更高的阶段之后,制度规则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在养成教育的早期所起的重要作用。

2.制度文化是德育养成目标合理定位的基础。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③德育目标的定位必须合理,必须与养成教育的目标一致,而且不能与学校、学生的特有文化习性相差太大,如果德育目标的定位太过于保守,大大落后于学校和学生的现实情况,那就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会妨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制度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制度本身的科学性。这是制度的规范性特征在制度文化中的体现。它指的是制度的形式是公正的,同时制度的具体内容也是公正合理的。只有当制度具有科学性才能满足教育管理的需要,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预期目标”。④

3.制度文化是探索高校养成教育规律的结果。高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而制度文化的形成正是这种规律探索的结晶。我们探索高校制度化的发展规律,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能够保证养成教育持久而有效地进行。这种机制应当是按照公正的原则,由严密的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组成。这种机制应当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形成客观看待事物的宽广眼界、审视客观世界的批判精神与开拓品质,这些恰恰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终极关怀。

二、我国高校制度文化缺陷对养成教育正功能的弱化与泛化

制度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完善的高校制度化建设是管理成熟的标志。传统的制度文化是一种约束性文化,它用“不准”“严禁”之类的话语形态把人的行为和精神圈定起来。这种制度文化常常以管理为标榜,在管理之中,又常常是只“管”不“理”或重“管”轻“理”。这种制度文化在对人进行约束的同时,纵容制度的扩张,导致“泛制度化”,严重削弱了对养成教育的正向功能。

1.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与延展性弱化了养成教育的功能。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制度文化的外壳和依托,对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直接导向作用。由于高校制度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特征,具体规章制度形成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缺乏完整的系统性,甚至出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抵触、同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局面,极大地弱化了制度文化的养成教育功能。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制度之间的指导思想差异很大,有的比较灵活,有的充满刚性,有的体现对大学生的引导,有的强调大学生对纪律的遵守。由于制度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连贯性,造成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缺乏延续性,从而延缓了其整体建设的进程。

2.制度文化培育参与机制的匮乏淡化了民主意识的形成。目前,高校制度文化多数是管理者考虑到管理的需要自上而下制定的,很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它忽视了作为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参与权,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造成广大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与信任感,因为“意向制度要获得完全的效力,就必须使人们相信制度是他们自己的”⑤。高校大学生对制度文化形成过程的缺位与匮乏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民主意识,缺少参与精神,并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严重削弱,对我们培育具有现代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大学人文教育目标十分不利。

3.制度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倾向削弱了公平和自由价值观的形成。任何规章制度都具有公平价值、自由价值等秩序价值,当前许多高校热衷于搞校园经济,追求经济效益,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也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忽视了与全体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忽视了规章制度应有的公平价值。在高校,“官本位”思想突出,学术隶属于行政的现象直接压制了学术自由,对大学生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思想养成造成摧毁性的后果。在校园文化的塑造中,学术团体应当成为主要塑造者,因为只有学术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体现大学精神与大学价值。⑥以行政来引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结果就容易滋生“制造学术”现象,制造学术泡沫,导致学术腐败,扰乱学术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难免会沾染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甚至有的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学术习气,不能静心于踏实的研究与探索。

4.制度文化缺乏人性化关怀降低了文化心理的认同。高校制度文化具有刚性,校内各级人员,基于制度本身的约束力以及对各种制度的认可,其行为自由必须接受制度文化的约束,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或谴责。但目前高校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惩罚居多,校园规章制度严酷,缺少人性化关怀。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大学生群体受到的压力空前,人性化关怀就显得更为珍贵。在大学所有的教育资源中,“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和管理理念。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只有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尊重人权,满足人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才会主动参与到制度文化的形成中去,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和守纪精神。

三、发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养成教育功能的路径设计

1.优化与融通制度文化,推进大学生制度化建设。加强高校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整合与融通,增强高校制度文化的系统性与传承性。大学制度文化既是对规章制度硬性规定的认同与遵守,也是对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等文化心理的培育。所谓的大学生制度化建设,就是指大学生自觉地把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当做自己发展和修养的目标,把存在于外部的制度规章内化成自己内心世界中的道德原则信仰,并自觉加以实施的过程。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对高校制度文化的参与机制。要使全校师生拥有学校发展决策制定的参与权和对重大事件的质询权,使他们能参与到校园管理制度尤其是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提高他们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同与敬畏感。其次,整合校园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提高其合法性、权威性与可操作性。需要对高校校园制度文化进行梳理和整合,绝不能出现相互抵触、甚至违反法律的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最大限度降低执行的阻力。再次,加大高校制度文化改革,坚持以人文本,把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高校在制度的取舍中,应当从“人之好奖不好罚”的本性出发,多采用奖励性规范,尽量避免惩罚性规范,把人文关怀与纪律要求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学生的纪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文化节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1-02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时,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鲜活生动的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历来讲究衣冠上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容、节日仪式及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重衣冠、重礼仪的传统。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农业文化特点,节日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日子,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基本一致。所以在每个特定的节日里,不同民族、不同的作物生产,就呈现出丰富的节日饮食。

3.礼仪结合的仪式文化

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而祭祀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祭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古老的祭祀过程中有一整套严密的仪式,使得最终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庆祝并实现,仪式的固化从而强化了节日的意义。

4.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

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最淳朴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期间的相关节日仪式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日仪式大多与祭祀仪式相关,人们在祭天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期盼得到天地自然的恩惠,体现出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5.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出的审美追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当中,人们通过节日仪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特别的东西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节庆仪式中都展现出美的品质,可以概括为:人情之美、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

6.神秘的宗教意蕴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传统节日更是源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为节日文化的形成、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浓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凝练,已经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心理认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而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怀最自觉的一个特殊仪式。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族人民盛装出席,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期盼国运昌盛、发达和家庭美满、幸福的对联,人们在爆竹声中互致问候、同享欢乐。

(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春节当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在驱疫避邪的古老传说之外,更强调的是合家团圆的意义;还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接灶神、送灶神等都有严格仪式,期盼灶王爷能把吉利带给人间,还有扫尘、洗浴、贴门神、放鞭炮、派发压岁钱等,处处透视出人们在严谨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敬畏和珍视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畏和珍视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相当一部分节日实际上都是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报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际上就是讲究孝悌,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敬畏。

(四)崇尚人伦亲情

崇尚人伦亲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人伦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礼节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实践的角度让人们在家庭内部践行尊尊亲亲的礼数。

三、高校的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一)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在节日期间聚拢了人气,节日文化也通过节日仪式的集中展示,传递出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人们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让学生们直接走进了传统节日的心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和敬重,寄托对死者的追忆之情,趋利避害,寄托着对丰收、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价值观念。

(二)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如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物象符号、节日诗词等,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具体内容可以从每个节日文化中选取,也可以进行节日之间的比较讲座。

(三)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课题研究

学术界可以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对相关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召开传统节日文化学术会议,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与相关民俗机构合作开展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资料收集及课题申报工作;开展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

对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研究的同时,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要拓宽视野,进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把节日文化与地理学、建筑学、气候学、天文历法等交叉研究,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脉络,为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而发挥作用。

(四)编写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充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文化。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节日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尝试研究制定传统节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资源编写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读本,使学生系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以保证节日文化书籍能真正发挥实效。首先是通俗性,要保证文化读本的通俗;其次是故事性,传统节日与宗教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节日传说故事,可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最后要突出文化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读本中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方便节日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兴趣。

(五)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加深德育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体会庄重的仪式、劳动艰辛、敬天保民、孝敬长辈等的历史渊源,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在设计实践主题时,使活动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志趣相投。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蝉变、文化发展多元化对节日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失缺。赋予高校德育机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来推动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为创新高校德育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郭建平.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与意义述评[J].教育改革,2008,(11).

文化节论文篇(5)

论文摘要对棉花进行科学的化学调控,能有效促进增产增收,提高棉花品质。棉花使用缩节胺进行调控时,应注意因地制宜与合理化控、喷药时间及使用剂量、使用方法、调控过量的补救措施方面问题。

棉花进行科学的化学调控,能有效促进增产增收,提高棉花品质。近几年来广大棉区棉农对棉田开展化学调控有所认识,但还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在施用时间、激素含量、施用倍数、施用次数上的不科学,盲目施用,该用时不用,该减时不减,造成失时、失量,呈现出旺而失控和控而过严的“高大空”与“黑矮小”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与品种、地力、水肥、棉花长势长相、密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前期施用具有促下控上的作用,中后期主要是控制棉花旺长,塑造理想株型,简化中后期管理,最终获得优质高产。

目前棉区基本上都用缩节胺进行化控,缩节胺是内吸性棉花生长调节剂,能防止植株疯长,降低株高和果枝长度,使株型紧,结构合理。用药后能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变浓变深,从而提高对光的利用率,利于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植株抗旱抗逆能力。调节营养物质运输,合理分配光合产物,促进棉铃发育和结铃,防止烂铃和落铃,增加坐果率。棉花使用缩节胺进行化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合理化控

缩节胺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施肥量大和棉花容易旺长的棉田,天气干旱而灌溉条件差的棉田不宜使用。在棉花受到病虫等自然灾害、生长受到抑制时,也不宜使用缩节胺化控。使用缩节胺前,要“看天、看地、看苗”。“看天”就是天气是否连续干旱,“看地”就是看棉田土壤肥力和施肥量大小,“看苗”就是棉苗的长势,只有棉花处在生长良好的环境和生产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才宜适用。

2喷施时间及使用剂量

喷缩节胺要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宜在上午10时前(开花前),下午闭花后,以免影响开花授粉和受精。喷施时间第1次在棉花现蕾后,用15.0~22.5g/hm2(纯量),对水450kg/hm2进行喷雾,能控制旺长,减少赘芽,起到提高茎杆强度和韧性的作用;第2次在初花期,用缩节胺30.0~37.5g/hm2,对水600kg/hm2进行喷雾。主要促进棉花稳健生长,利于在最佳结铃期多结铃,结大铃;第3次在打顶前后,用45~60g/hm2对水750hm2进行喷雾。有利于抑制晚蕾生长,促进上部成铃,增加铃重。喷施后棉花叶片绿色变浓,是叶绿素增多所致,但仍应合理施肥。要根据棉田苗情长势,核定用药量和稀释倍数,严禁随意减少用水量和加大用药量,从而影响药效或引起药害。

3使用方法

棉花用缩节胺进行调控,应掌握前轻、后重、多次的原则。根据地力、长势、肥水条件、栽培模式灵活掌握。对化控的时间、次数、用量多少不一刀切,苗期、蕾期对长势差的可少用或不用,但在开花、打顶前后2次不可少。在化控时应均匀喷湿棉花叶片,以无水滴落为宜;但最好喷施在棉叶背面。因为棉叶背面角质层薄,气孔多,吸收快。如果喷施的缩节胺水溶液还有小部分多余,切不可再重复喷雾,以免造成调控不匀。如喷施后6h内遇雨会影响调控效果,可重喷。缩节胺不能和碱性农药混用,但可与有机磷、菊酯类农药及根外追肥混合喷施。

4调控过量的补救措施

有的棉农因使用剂量及浓度掌握不当,导致控制过头,会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可采取如下补救措施。

4.1及时灌溉

有灌溉条件的棉田,应及时灌“跑马”水。

4.2追施化肥

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进行沟施或穴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4.3根外施肥

用磷酸二氢钾1.50~2.25kg/hm2,尿素7.5~15.0kg/hm2,对水750kg/hm2对棉叶正反两面均匀喷雾,隔5~7d喷1次,连续喷2~3次。

4.4喷九二

九二是一种高效植物生长激素,主要作用是使细胞分裂速度加快,促进细胞增长。用量22.5g/hm2,先用少许白酒溶解后加水750kg/hm2,对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陆学云.棉花栽培中全程化控实用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5):24-25.

[2]王书平,王洪信,崔红亮.化控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07,25(2):67.

[3]胡庆文.用缩节胺对棉花进行全程化控的应用技术[J].河南农业,2006(3):25.

文化节论文篇(6)

一、创业文化的构成分析

到目前为止,关于创业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表述。在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所谓创业文化,“就是能够开拓创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事业和新产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吉林社科院院长邴正,2010);“指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模式和制度法规的总和。”(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教授辜胜阻,2007);“就是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环境、文明环境、软环境。”(江西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余品华,2005);“指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创立成果的总和。”(中国科大副教授曹威麟,2002);“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总和。”(《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编辑邓建生,2000);等等。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文化离不开社会实践,创业文化是随着创业的兴起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从当代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重视角对创业这一社会实践的交叉认知。因其概念内涵与外延边界的交叉性与模糊性,所以,对创业文化的确很难下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准确、边界清晰的定义。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创业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人们可以从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去直观地感知或从各自特殊的职业视域去理性地分析。对创业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判断某地区创业传统是否深远、创业氛围是否浓厚的基础,是推动创业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创业的前提。所以,我们有必要超越一些学理上的争论,将创业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实践意义上的归整梳理,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理解、把握和运用。

从精神层面来讲,创业精神是创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创业文化首先表现为民众与创业有关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状态,离开了这一核心,任何层面的创业文化都将失去存在的可能。《孟子?梁惠王下》是最早使用“创业”一词的中国文本――“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此处,“创业”的本义为“创立基业”、“创建功业”;《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江西省委、省政府则率先把它解构为“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可见创业精神具备与否关键在于“创”字,而“创”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精神力量,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善谋实干、革故鼎新。一般来说,一个具有强烈创业精神的人都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达既定目标决不罢休的坚定意志。

从实践层面来讲,创业活动是创业文化的生动体现。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2年以来连续多年的《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研究表明:中国全员创业活动指数2002年为12.3%、2003年为11.6%、2005年为13.7%,2006年达到16.2%,总体上属于创业活动日趋活跃的国家,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已超过日本、新加坡而位居前列。在这些研究数据中,以浙江、广东等地的贡献最为明显,而这些地方的创业文化也是最为浓厚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2004)》研究认为,温州、深圳的创业指数居全国前两位。如果没有广大民营企业的不懈追求,恐怕是无法支撑起这些研究数据的。比如,温州作为全国创业活动高度活跃的区域,在中国企业集团500强里,有17家是温州的企业集团。据2010年1月公布的数据,温州个体工商户已达46.27万户,占浙江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的14.9%,相比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增加了3.09万户。目前,温州的私营企业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创造了中国GDP增量的约60%;解决了社会新增非农就业人员的80%以上;中国企业集团500强里,有17家是温州的企业集团。这些均表明温州的创业文化极其深厚,温州是百姓创业的沃土,人人经商办厂,个个创业致富,不仅已成为人们生活出路的根本选择,而且已成为人们的创业目标和价值理念。

从舆论层面来讲,尊重创造是创业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重创造的社会意识,没有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就不可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也不可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没有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会使创业主体对创业望而却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才能留住创业人才,吸引创业人才,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制度层面来讲,制度创新是创业文化生成发展的机制保障。体制创新可以为创业文化的培育带来新的契机和强劲动力,我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业文化的典范。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发表重要谈话,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而为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1993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条,在从业人员、登记手续、经营范围、注册资金等各方面都放宽了政策。同年,有关部门将私营经济不准经营的50多个品种降为35个品种。此后,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正是抓住了当年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了企业发展的飞跃。数据显示,在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私营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6%。2005年2月,国务院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各种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地方政府更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各省市先后出台了数百项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配套办法。很多民营企业正是乘着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的东风,从走街串巷的小打小闹,到初具规模的产业化发展,创造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二、创业文化培育的关键环节

创业文化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具体在以下几个环节显得特别重要而关键:

一是政府大力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坚决破除“行政即管理”、“管理就是审批收费”的旧观念,牢固树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与民争利,还权与社会,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树立信用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增加市场化成分,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逐步实现政策透明化、决策科学化、办公信息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整顿执法队伍,提高管理效率;改变工作作风,减少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打造公正透明的信用环境,构造失信处罚机制,对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与创业者给予政策倾斜,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创业环境。

二是舆论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创业文化建设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创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各级干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以及社会、家庭对创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支持,把创业文化建设提高到深化素质教育、丰富德育内容、开发人才资源、创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形成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者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手法弘扬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有助于创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通过弘扬创业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失业观和价值观,使人们逐渐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激励创业者摆正心态,正确看待风险,勇于面对挑战,增强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形成鼓励支持和崇尚创业、宽容创业失败、帮扶再创业的人文环境。

三是搭建实践平台。创业文化繁荣的地区都具有适宜创业的实践平台。比如,中关村以众多的高新科技园区为创新载体,包括海淀、丰台、昌平、电子城、亦庄五个园区。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网通等知名高技术企业,IBM、微软、三菱、摩托罗拉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此设立的研发机构或投资的企业,以及境内外上市公司等在园内入驻,共同构成了中关村创新经济的载体。

四是完善支持政策。利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引导基金;或通过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切块支持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等方式,按照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无偿拨款,定比或定额提供启动资金支持,设立财政周转金有偿使用、定期回收,为创业贷款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设立风险补偿金等思路,加强对创新创业的财政支持,重点支持有区域影响、就业带动效应显著的创新创业试点试验和示范项目。引导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增强面向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能力。鼓励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快担保产品的创新,重点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拓展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探索为中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服务。鼓励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为重点,提供微型融资担保服务。从项目信息、项目开发、创业辅导到政策咨询、工商注册等方面,面向城乡创业者特别是进城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城市双失业家庭和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在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重点鼓励城乡创业者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或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开发配套的创业项目或发展相关服务业,优先解决其经营场地困难,并提供用水、用电优惠服务。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以学校为主阵地,在全社会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把创业教育作为所有学生的课目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突出加强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和相关社会机构等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创业培训,举办各种与创业相关的培训班,对有创业欲望的人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一些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工商税务的基本知识、创业资源的利用、创业风险的控制和盈亏平衡分析等各方面知识,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通过社区和市民学校对广大市民进行创业教育,为特困、低保、失业人员和农民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并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各种媒体上传播创业文化。

文化节论文篇(7)

关键词:自然通风相对湿度空气品质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住宅工程经历了提供必要的居住条件和满足一定的舒适性要求两个发展阶段。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提高建筑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密封性能的节能效果是有极限的,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IAQ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有学者提出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即在不牺牲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能耗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显然,在众多的空调方式中,自然通风降温是最经济、最符合生态要求的空调方式。然而,能否实现室内持续的开窗通风受建筑物所处微环境的制约。微环境包括建筑物周围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流场、空气品质等,而它们均受建筑规划布局、建筑造型、绿化、水景等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绿化对建筑周围空气温湿度、空气品质和噪音的影响。

2绿化对温湿度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状况会对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实测表明:绿化草坪、水泥地面、裸地面在夏季工况下,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表面温度差异较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处微气候、建筑物的热工状况、建筑物室内环境等,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影响建筑物能耗的绿化可以细分成两种——环境绿化和建筑物绿化。

2.1环境绿化

环境绿化是指建筑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表绿化,它包括草坪、花坛、树木等。环境绿化基本上以大面积的草坪间以灌木为主,道路两侧及广场周边以乔木为主,形成室外场地的立体绿化景观。这种绿化方式的优点在于草坪满足了人们在林立的楼群之间需要开阔场地的心理需求,道路两边的乔灌木可以有效的降低车辆行驶噪音对建筑的影响。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利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直接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此同时还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有效降低该区域的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文献[1]的研究表明:相同时刻水泥地表面的温度大于草坪地表面的温度,该差值在下午16:00时达到最大值,约为10℃,两者之差的最小值出现在4:00左右,差值也在2℃以上。裸地与草坪两者温度分布的差别与水泥地和草坪的分布差别类似。相同时刻裸地地表的温度明显高于草坪地表温度,在下午2:00相差最多,约为12℃,夜间有所降低。相关研究同时表明绿化地面与裸地面、水泥地面相比较,对峰值温度的出现有延迟作用。在调节空气相对湿度方面,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茂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

2.2建筑物绿化

建筑物绿化是指对建筑物外立面、屋面的绿化。与环境绿化相比,建筑物绿化对建筑节能的作用更直接。主要表现在:夏季,通过植物冠盖、叶片的遮阳作用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量,释放水蒸汽,改善建筑物外表的热、湿环境,降低建筑空调负荷,实现节能;冬季,绿化主要起屏蔽作用,减小风压对建筑物的作用,从而减小冷风渗透和外表面对流换热损失,降低供热负荷,达到节能目的。

实测结果表明:在室外气温38℃时,无绿化建筑物的外表面(深灰色外墙涂料)温度最高可达50℃,而有绿化建筑物外墙面温度为27℃;有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较无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约低3~5℃,降温效果明显。

日本学者的实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的平屋顶,在种植草坪的情况下,可使室内温度降低约7℃。

为达到夏季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冬季即起到对风的屏蔽作用又不至于降低太多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的绿化目的,建筑物立面的绿化应以多年生落叶攀缘类植物为主,屋面以种植草坪为主。超级秘书网

3绿化对空气品质的影响

合理选择绿化用花草树木品种可大幅度提高室外空气品质。树木、草坪净化空气是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道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人均拥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

4绿化与噪声防治

植物能够降低噪音是因为植物的叶片能够将投射到它上面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叶片的轻微震动能使噪声能量得到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米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米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低10~15dB。

5结论

在夏季工况下,通过绿化可有效降低微环境的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和含尘量、降低噪声危害,改善建筑物所处环境的热工状况,为建筑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提供条件,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