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1:16:36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1)

关键词:文化;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41-01

经济的大发展促使社会各方面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并采取了一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环境艺术设计以促进创造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为前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明显的社会时代烙印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以文化为基石,优秀的环境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为依托,所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特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如此,文化对设计艺术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从环境艺术上来讲,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的。环境艺术在形式上,是指人们通过直觉方面上的体验而感知到外部形态、状态、尺寸、颜色、方位等比较直观的形态。环境艺术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对形式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维,就可以显现出来。它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有着直接的反应。另一方面,文化对环境艺术的的形式上也有一些影响,因为文化可以对整体环境的情境、氛围、个性有着最显著的影响。这会对人们的情绪有着独特的刺激。所以我们说,文化对环艺的影响可以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会引起欣赏着的一系列的心理状态的转变。比如,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的思维体验。那么从这点来讲,环境艺术就更需要人们的文化渗入,只有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成为使大家认可的艺术作品。

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某一时期内,人们所有的相同的思维定势。文化对环境艺术的意蕴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又是指什么呢?环境艺术的艺术意蕴是指环境艺术作品形式层面的结构因素,是通过一定的艺术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作品内涵。它包括环境的形制、场景、属性等内容。那么他与形式上相比较,是需要人们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才能够进行的。那么文化对此方面的影响最为巨大。因为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关系,涉及到一部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问题。那么这就要求环境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进行认真的文化思考,将其进行一定的文化渗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兼备”。为何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要强调文化的作用呢?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够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内心,而形式只能短暂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通过各种形式和特殊元素,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将文化真正的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来,就如我们所熟知的朗香教堂和流水别墅,他不仅从外观上给人们留下印象,而且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享受。这种精神的享受就是指文化上的一种共鸣。以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例,他以一种耳朵的造型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又将听觉器官和教堂的倾诉功能练习起来。给人们这种文化上的体验,具有一种意境美。

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意蕴层面不仅仅从形态、结构和内涵三面体现。而且对人们的情感体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情感体验就是指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功能,还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国家的设计艺术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环境艺术方面还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那么如何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就是我们目前应当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就讲究“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看来,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他给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提出了一种重大命题,就是如何能够将中国的环境艺术事业提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所熟知的北欧设计,擅长以人为本。既然北欧各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那么我国也应当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情感因素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例如,阿尔瓦·阿图所做的一些设计,具有典型的情感因素,他将自己对北欧的热爱,以及北欧人民对自身环境的热爱,融入到了建筑、环境艺术上。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远流长,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进行“情”的设计,只有这种设计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环境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个性化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50-01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3)

关键词:地铁建筑地域文化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城市不同区域的纽带,城市生活越来越不可缺少的方便出行工具.地铁大部分区间及车站位于地下,这造成其建筑的属性与民用建筑迥然不同,地铁被称为快捷运输系统,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提供高密度,大运量,较快速度且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从该点出发,地铁空间有六个独特属性:

1.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 社会 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当前城市生活人口流动频繁的具体体现。

2.媒介属性:地铁其作为运输工具,一般情况下被视为类似公共汽车的一个过渡界面.是一个空间压缩,较拥挤的媒介.人们在地铁当中,希望迅速到达目的地,离开这个过渡界面,设计者们也往往考虑其媒介属性,忽略了对其的美化.

3. 流动属性:地铁较快的运行速度,其大多数时间在地下的运行状态,使人们对周围空间的变化不敏感,视觉焦点丧失,人们觉得烦闷,焦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几乎为零,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 “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 科技 水平和美学标准。注重对地铁车站公共区部分的装修,赋予其时代及地域特色,不仅可以使人们心情愉悦,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文化的整体品味.对出地面的风亭出入口,可以结合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成为该区域的标识性建筑.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 历史 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 艺术 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 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 时代 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目前中国通行地铁的城市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青岛的蓝色文化,地铁可以通过充分运用港、湾、滩、景等物质形态资源将关于海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海洋风俗以及海洋人文科研成果等非物质形态蓝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出来.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外来人口很多,绝大部分将地铁作为首选交通工具,如其能与城市特有的文化结合设计,不仅为地铁带来了活力,也为城市形象和文化的深入人心做出积极的贡献.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绝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积极创新,从传统中寻找灵感,得到与时代相符的全新的视觉语言。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建筑应各有特色,期待设计者结合各地区特点作出带有文化印痕的原创设计,纵观世界,伟大的建筑作品,总是如此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蒙特利尔地铁系统居全加拿大首位,共拥有68个站点,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巴黎地铁站,充满独特装饰和艺术展品,颇具人文特色。与其他城市的统一风格不同,蒙特利尔的地铁站设计征集了众多设计师的灵感创意精华,站点之间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总体来说,蒙特利尔地铁站十分重视公共艺术宣传、展示,配有众多雕刻、彩色玻璃工艺品,以及不少精美壁画,艺术气息十分浓厚。

温哥华自1985年以来,便拥有一套高架轻轨网络用于服务大众。干线上的47个站点为市中心和市郊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图中所示的高架轻轨站点设计与其它城市的地铁系统截然不同。它采用了木料、金属和玻璃,塑造了站点的圆润外形,中部留有过街天桥,底部还保留了高速公路通道,几个交通系统互不干扰。而通透的外部框架设计让乘客能够在站内一览美丽的都市景象.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 现代 艺术 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 科技 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铁建筑应成为生动,别致的建筑,而不仅仅作为交通工具看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地铁已经深深刻上了自身的烙印,如能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征,突出当地特色,地铁建筑不难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室内设计 ;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之间的关联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民族特性且历史悠久的优良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当代室内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运用各种方法创作出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两者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满足用户需求;其次,当代室内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设计师通过室内设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当代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1.当代室内设计中哲学流派的体现

中国哲学流派主要有儒、道、佛三派,儒家和道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同的哲学流派,会直接影响室内设计效果。道家追求的是亲近自然,在设计时,可以让外面的光线进入室内,照亮室内,同时,让用户可以看到户外的自然环境。佛家思想提倡通过个体的直接体验来达到精神愉悦的目的。在设计中,可以通过颜色表现氛围,突出佛家禅意,如家具设计中选用一些不太复杂的线条来表现其空间属性,用一些胡桃木、樟木来表现禅意。

2.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的体现

在古代,人们喜欢用一些装饰性的东西来点缀环境,使空间看上去更加和谐,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一直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花瓶、窗花、字画、布艺以及具有一定含义的古典物品,不仅可提高居住环境的视觉美感,也能看出住户的生活态度,拥有传统元素的装饰品可以反映出住户的文化涵养。

3.当代室内设计中书法的体现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经典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且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书法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艺术感和大众参与性。在古代,书法一直是有志之士所擅长的,他们通过书法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书法作品也一直是设计师惯用的元素,如用书法作品制作的壁画或者屏风,给人一种复古却不失现代风格的感觉。

4.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家具的体现

家具设计是室内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家具设计中得到了更好的运用和体现。对于室内环境而言,家具的摆放效果会影响到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喜欢采用复古、纯朴的传统家具,使家具界面的颜色、图案与整个房间的门窗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出住户对居住环境的讲究,达到视觉美感。另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实 用性可以更大。木椅改造成简 易楼梯等设计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5.在当代室内设计传统图案的体现

中国传统图案文化既具有美的享受又具有收藏价值,传统图案通常出现在壁画、挂屏等地方。传统图案有老虎、龙纹,在一些高雅的地方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景图画。在当代室内设计当中,图案的装饰作用主要通过花瓶、家具、天花板等体现出来,巧妙地运用传统图案,能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美感。

三、结语

当代室内设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两者之间有着紧密关联性。当代室内设计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转变,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方便设计师进行室内设计,一方面可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室内环境作品,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 珍.试论当代室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J].艺术科技,2014(1).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5)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创意产业 文化形态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经济与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转型,最近十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国内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成长中。基于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经济性,如今全球创意核心产业每年产值达80000亿元,并且以7%的速度增长;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GDP、就业、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在全速发展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产值的增长看,它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带来了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费化。使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存在形态、接受方式及整体格局发生了质的变革。视觉传达设计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九十年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即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之所以称其为创意而不是创新,就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人的天赋对文化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一种智慧运用。文化产业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一个易拓展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综合概念,也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新型产业。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的产业形态关系中内涵与性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已经从传统工艺美术、装饰、装潢逐渐发展形成更为包容、内涵丰富的新型学科范畴,延伸到影视、动画、广告展示、影像新闻、数码、网络、游戏等更广阔的新兴领域。从本质上说,它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从现实层面看,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和选择的重要支撑力量。

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提出和学科兴起,是伴随着商业经济发展、传播媒介技术革新与进步以及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和心理学等不断兴盛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多种细分专业和学科综合性、共通性的新兴学科类型,它的出现在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艺术设计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不仅客观上促成传统艺术设计版图的重新划分与确定,亦呈现出与其他艺术设计领域相区别的独特形态和内涵,也极大拓展了传统艺术设计应用的领域与范畴,特别是其媒介信息形态的图像化视觉符号特征,媒介技术的科学性、前沿性以及媒介传播环境、过程。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揭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变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突显其综合性、交叉性多学科背景以及在今天视觉文化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总体上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规模和运行机制,但国内相关文化产业研究还非常缺乏,人才、创新产品与产业的结合仍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缺乏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的交流平台,没有形成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产业研究环境和条件;同时,因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密切联系实际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在政策、实施上已经形成战略性成果并产生广泛影响,但这一态势迄今尚未在我国产生应有的反响与影响。在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上也是如此,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与建设性成果的有限供给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落差,设计实践与产品开发缺少基本的宏观的市场研究和产业策略支持。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涉及理论与实践两大核心问题,更因为其市场化运作、科学技术基础与创造性视觉文化表达的特殊属性,具有典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新型学科特点,能否突破传统学科体制的局限,形成以视觉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为核心,艺术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产品开发创新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与基础条件,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与瓶颈。

日前,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涉及众多新的学科内容和领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适逢当代文化产业、体验经济、创意生产力高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视觉文化创意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种种难题也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地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人们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对于设计师而青,文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这也将使整个创意产业向着更加宽广的空间延伸发展。

文化是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门类,是一个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够提供就业、培训、经济增长和出几创收机会的产业。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有了品位,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我们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必须深深植根于这肥沃的土壤。要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觉传达设计做大做强。作为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它有着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及表现手段,简单地学习传统,单纯模仿传统的形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现实。实际上。对于传统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的学习,这个在以往阶段所经常忽视的问题,才是我们在创造时代新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应该值得关注的。赋予传统形态新的时代面貌,使传统真正意义上获得生机,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

科技是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业的支撑。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这一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从摄影、电影、电视的发明,再到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传达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的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

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我们必须迅速地把握这一客观趋势,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视觉传达设计内容产品的开发。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的科技化与科技产业的文化化,特别是高新技术如IT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新的时代使设计理念、制作手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现代设计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往简单、落后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逐步被先进的新兴媒介以及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所取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平面视觉设计为主的表达,发展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形态语言;从表现手法上,由以往偏重于美术形态的表现,到重视商业营销,关注消费心理和产品个性的设计表达;从设计范围与传播形态上,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几种媒介,发展到今天综合化、多元化的媒体时代,视觉语言从“静态”延伸扩展到“动态”,从平面走向“三维”乃至“四维”的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是只满足于基本功能和属性的需求,而是使设计触角更多地关注新科技、新材料、新手段的应用,以及探索更富于时代特征的个性化“语言”表述,并由此创造了比任何时候更丰富的设计语汇。

进入21世纪。人类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产业必须与新兴高科技、新媒体信息文化产业联手,实现数字技术基础上的高端融合。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疗法会趋于设计的内省思考与灵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多元观点的设计理论形成的论据的争辩。

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在今天已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命运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创意理念的层出不穷、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风起和文化创意阶层的茁壮崛起,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与应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地把握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动向,密切关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深入研究和探索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I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6)

当今学术界的某些观点认为,现代艺术设计属于西方文化范畴,源自于西方,其理念与中国无太大关系。笔者认为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特别是中国“和”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历史基础与前提;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超越与延续。其次,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性,它们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西方现代文化及其现代设计思想有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和”文化精神。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讲究“天人分立”,讲究人可以战胜、征服自然,结果导致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与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这一严重的后果致使西方社会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绿色设计、环保节能的概念。这种观点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事实上,现代西方文化特别是艺术设计已经吸收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人甚至提出了“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新理念。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化包括艺术设计也应从现代西方文化特别是艺术设计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我国现代文化特别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

二、“和谐化艺术设计”

“和谐化设计”的概念及核心“和谐化设计”的概念。所谓“和谐化设计”,也叫“和谐化艺术设计”,是指在现代艺术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和”文化精神为指导,在处理人、作品(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构成作品(产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调和其矛盾与对立、使之获得动态平衡,建构一个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求。四、“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容就是指现代艺术设计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协调关系。主要包括:设计主体关系的和谐、设计主体与消费主体关系的和谐、主体与客体关系和谐、客体关系的和谐、设计主客体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等等。

(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

“主体”包括设计主体和消费主体,是设计中人的因素。“客体”是指设计对象,即由材料构成的产品或作品,它属于设计中的物的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设计中人与物关系。客体是联系设计主体与消费主体的中介与桥梁。主体与客体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设计师与产品或作品的关系;二是受众与产品或作品的关系。要建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实现设计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设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作品或产品是设计师的创意和设计意图的物化,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要通过作品或产品来表现;另一方面,设计师是产品或作品的直接创造者,设计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产品或作品的艺术品位和特色。当然,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在产品或作品中的体现程度,受到设计手段的制约。所谓“设计手段”,是指设计师用以作用于设计对象的一切因素,包括物质手段(硬件)和精神手段(软件)。设计手段是联系设计主体与客体的中介,采用何种手段对设计效果的影响极大。在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现代艺术设计中,必须建立和谐的人——机关系。电子计算机是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在人——机关系中,人永远处于主动地位;人制造和利用电子计算机为人类造福,绝不能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奴隶。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电脑及网络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每一个现代设计师都应当把学习和掌握电脑及网络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这是建立人—机—产品(作品)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

(二)客体关系的和谐

客体关系的和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客体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谐;二是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谐。首先,产品或作品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产品或作品的形式构成关系的和谐。前面讲过,西方传统美学是特别重视形式美的,受其影响,现代艺术设计十分重视产品或作品的形式构成关系的和谐。比如:平面设计一般由文字、图案、色彩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形式美。其中,文字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某些平面设计中,甚至可以文字为主题。图案由点、线、面三个要素构成,协调点、线、面的关系,是构造形式美的关键。可见,能否构造和谐的色彩关系,对设计效果的影响极大。

(三)设计主客体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所谓“和谐化设计”十分注重设计主客体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设计主客体与环境的关系是指人、产品(作品)与环境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设计离不开环境。“如果我们脱离环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创造。”艺术设计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学者把研究设计主客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称为“设计生态学”。从设计生态学的视角看,设计生态系统是由主体、客体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离开了环境,设计生态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主客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环境对主、客体产生重要影响。就自然环境对设计的影响而言,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比如,当代西方有的设计师受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产生灵感,提出了“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等新理念。

三、结语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篇(7)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与生态人类学;和谐发展

艾伦・卡尔松是环境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发展做了重要推进作用的研究。斯蒂芬・R・凯勒特的理论著作对景观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约束力。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他不断用成功的实践和理论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进行着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景观设计这种以多学科综合、运用科学逻辑的方法针对生态危机进行有效处理的解决途径。生态人类学是一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学科,而景观设计的本质有着深厚的文化学、生态学以及人类学的基础,笔者即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来解读景观设计。

一、文化人类学与生态人类学视角的选取

文化人类学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W.H.霍姆斯创用的,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史,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对全世界不同民族做出描述和分析。集结了各种人类文化活动与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它为了解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资料。

文化人类学视角的选取有两点原因: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和生存沿袭为内容进行研究的,这就为景观设计在内容上、空间上的布局提供了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一个思想和原则前提;其次,文化人类学不仅在景观设计之前对它有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同时文化人类学是一个不断延续研究的过程,他会把景观设计带给人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状态重新整合纳入人类的文化发展之中。这就给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材料并不断引导改善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而生态人类学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是为了应对全球性的不断变化的生态危机而产生的新的学科。生态人类学的分析视角是生态学分析视角和人类学分析视角的结合。

二、景观设计对人与环境关系认知的变化

1.《从自然到人文》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艾伦・卡尔松是环境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反对形式主义的景观设计,他揭示形式主义角度感知和理解环境的肤浅性,割断自然欣赏对于艺术欣赏的依赖,进而论证科学知识对于适当、严肃的自然审美欣赏之必要性。同时卡尔松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当中也不断反思,寻求什么才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欣赏标准。当然这个问题是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不断变化,比如说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水平的改变,但其最初的对只追求形式的景观设计角度的批判,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是一种进步,也是自然环境的美好发展方向的相对正确引导。这从人类文化发展上来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也是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实现要求。

2. 《生命的西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斯蒂芬・R・凯勒特讲述了童年时代的重要性,还着重讲述了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来重建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环境的有益联系。书别强调的是,现存的环境危机是因为设计的失败,而不是现代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更好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的矛盾。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价值内涵,以及通过恢复性设计来创造和体现这种内涵。侧面看出斯蒂芬深刻阐述的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一直提倡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关怀是一致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环境,从环境的角度优化人得生活环境,达到共赢的状态,体现了21世纪新的人类文化观念和生态观念。

3.总结以上人与环境的认知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化与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解读有关景观设计与人类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书籍可以发现景观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关于人与环境关系认知论的发展。如果说艾伦・卡尔松的《从自然到人文》是对人类需求单方面的关注的话,那么《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斯蒂芬・R・凯勒特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阐释了人类文化的发展需求与自然地生态环境共存的人文关怀。

三、景观设计的变化与当前的定位

《从自然到人文》提出的是关于景观设计审美取向的问题,首先我们明白我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自然状态,他是能带动我们情绪的视觉系统,与我们生活中的感觉息息相关。但是基于作者的研究只是批判性的,加上景观审美标准的大众标准的多样化,我们很难统一成一样的景观感受,只能是反对形式上的景观表现,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扭捏造作景象。《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现阶段通过科技手段有能力使对自然使用与人类发展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兼顾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快乐,自然,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无论是《从自然到人文》对感官上的探索,还是《生命的栖居》对人文与环境高度的关怀,人类对自身及生态文化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人类文化生态角度解读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不再盲目的没有依据的发展,而是可以在更多变的尺度上思考与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使人类社会朝着更和谐,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从自然到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