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0 16:06:37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1)

一、“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艺创作与生产成绩显著。几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以繁荣文艺创作与生产为首要任务,相继创作了《大渡壮歌》、《商颂》、《甲骨惊魂》、《殷都春秋》、《玄鸟西翔》、《故道情》等一大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的戏剧和文艺作品。其中,《大渡壮歌》荣获全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银奖,舞蹈《扇韵》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银奖,大型豫剧《故道情》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加强对崔派艺术的研究和发掘,出版了《崔兰田传》、《崔兰田艺术研究》,完成了崔兰田戏曲音配像工程。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专题文化活动及社区文化活动320余项。其中,配合全市“一申四创”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抗击“非典”等活动,连续举办“欢乐今宵”双百场文艺演出、元宵戏曲晚会、*-*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等,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加省级以上演展赛事活动百余项,获各类奖项近400项,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农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先进文化大院和百强文化站、民间艺术基地等活动。“十五”以来,林州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汤阴县(剪纸)、内黄县(农民画)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安阳县曲沟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林州市城郊乡文化站等6个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几年来,我市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十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了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教办楼、市解放影剧院改造、林州市“三馆”等一批建设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县级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文化馆、文化分馆11个。2003年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正式动工,“两馆”规划占地102亩,建筑面积39248平方米。

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强殷墟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完成了规划、展示和文本编制等工作。配合“四创”工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袁林神道开通、天宁寺整体保护性修复和明、清仓巷街的翻建等工程。全市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钻探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物资料。同时,强化和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连续十年实现了馆藏文物安全年。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几年来,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配合全市“一申四创”等工作,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暑假期间网吧专项治理等活动,共组织全市规模集中行动百余次,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同时,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高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育、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音像、文化娱乐、演出、艺术培训等综合型文化市场体系,各类经营场所已愈千家。

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城市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没有保障,城乡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有的缺项,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影剧院设施陈旧,全市影剧院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陈旧设施,加之影剧院市场萎缩,影剧院的放映收入和效益下滑严重,全系统350名职工生活困难。

——文化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亟待研究。

——文化体制、机制不活,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目标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艺术创作与生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文化设施,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加强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发展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村镇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切实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文物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培植开拓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河南的文化强市。

(三)目标和任务

1.艺术事业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艺术创作“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繁荣艺术创作与生产。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题材,努力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争创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文华奖”。强化艺术生产的市场意识,重视市场操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选题论证,把剧目生产、演出与市场运作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并注重音像、影视作品等后续关联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利用。

坚持“三并举”方针,突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戏创作。加强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提高,积极继承和发展以崔派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加强剧目建设,培养优秀戏剧人才,积极参加全省、全国戏剧大赛活动,力争每年都能推出新人、新作,五年内打造出一部舞台精品剧作,力争获得部级大奖。

进一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时制定出扶持、资助、指导三种层次并存的改革方案,从养艺术转向培育、指导艺术发展和繁荣,使艺术创作、生产、演出、营销都处在市场竞争与广大观众选择的机制下,激励艺术团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艺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经营人才,争创“梅花奖”。

加强艺术教育,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不断强化艺术教育质量,探索教育新模式。安阳艺校要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寻求与其它高校合作,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尝试订单式教育,争取办成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

2.社会文化事业

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结合我市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要根据“建成文化强市”和“安阳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城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形成全市文化集聚、辐射中心。各县(市)要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社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到2010年,市级文化先进县达到在全市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办好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安阳悠久灿烂的文化,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安阳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加大我市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规划的前两年,完成市群艺馆美术中心和音乐厅后续建设。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市内各区建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市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公共图书馆事业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藏书丰富、检索便捷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图书馆(室)体系。逐步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当地的中心馆和枢纽馆,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要在全市城乡大力发展图书馆服务网点,形成辐射网,形成寓文献阅读、情报服务、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媒体、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全民“知识工程”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加快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成安阳市图书馆新馆,使之实现文献的数字化、缩微化、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成为我市的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并于2008年争创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市县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的设施标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

4.文物和博物馆事业

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新体制,使文物保护和利用成为我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加强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从*年到2020年,要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控制建设区的协调建设,将殷墟保护区建成集文物保护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文物保存完好,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的文物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凸现文物遗址的表现力度,增强遗址的景观视觉效果,建立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监测系统,达到实时监测与调控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切实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文物深层次内涵,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文物开放单位的管理,制定文物利用规划,创造优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建文旅结合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使我市文物发展事业与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相适应。文物综合开发利用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完成安阳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艺术、古代建筑等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大力推进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职能,提高陈列展览的科学艺术水平,为社会奉献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等科研单位,利用现有文物保护科技力量,建设区域性、专题性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提高我市文物资源和博物馆的知名度;加强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造就一支过硬的文博工作队伍。

5.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繁荣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促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和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法治手段为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为发展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文化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我市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发展,鼓励和扶持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艺术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少年儿童的演出,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演出团体、艺人来安演出,提高我市演出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殷商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加强音像市场宏观管理,着力培养音像品牌企业,到2010年,连锁门店占全市连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总量的50%以上。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建设、完善全市技术监管网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改善行业形象;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力争连锁网吧占全市网吧总量的55%左右。深化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鼓励电影发行、放映一体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制订切合实际的娱乐业发展规划,大力倡导特色经营,推广量贩式等新的经营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和管理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以繁荣市场为中心、以调整市场结构为重点,推广艺术品经纪、等模式。

加强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员的管理,打击违规、违法演出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音像制品经营模式和监管措施,不断加大打击走私盗版的力度,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成熟规范的音像市场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监管,严禁经营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文化服务项目,加强网吧行业自律,创建绿色网吧,组织健康有益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环境;认真解决影响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规范娱乐市场;规范艺术品经营秩序,建立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型文化经营活动尤其是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监管能力,培养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能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6.对外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以殷商文化为品牌,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规模,提高交流层次,提高安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台、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优秀文化艺术团体赴港澳台、国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努力将我市优秀文化艺术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认真策划,组织甲骨文、殷墟文物、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赴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展出,推进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建设。积极寻找途径,利用和台湾艺术团体原有的交流基础,进一步扩大影响。让崔派豫剧走出国门,并邀请港澳台等地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访问演出。

7.文化设施建设

“*”期间,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展示我市形象与发展水平的文化设施,并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利用,使安阳市的文化设施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一是积极推进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要立足部级博物馆的定位,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搞好该博物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做好博物馆陈列、布展和文物征集工作,力争使该项目在“*”期间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全力完成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要将该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中等城市一流,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公益文化建筑精品。三是配合殷墟保护工作,完成大型青铜雕塑“商魂”建设。四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力争用3-5年时间,在现有国有影剧院、娱乐场所的基础上,经过撤并、转制、翻建,对现有国有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影剧院等一批综合性、群众性文化场所。要加强对城市建筑、街道社区及公共场所的文化形象设计和改造,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城市雕塑等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力求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机统一,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性格,彰显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五是强力推进县(市)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1至2处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着力提高文化设施的档次和品位,不断完善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的设施,使其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六是完成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搬迁新建工作。

8.文化产业

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文化产业运行的框架,使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以文艺演出业、文献信息业、文博展览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品档次。成立安阳市民办公助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杂技团。通过租赁经营、整体拍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转变经营机制,盘活各影剧院现有资产,积极探索困难文化经营单位解困、脱困之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对国有文化经营单位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内黄农民画、汤阴剪纸以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思路;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逐步探索建立文艺演出、音像发行、文化旅游各类文化集团的路子。同时,积极培植书报刊、艺术培训、房地产开发等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三、主要措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的目标责任制,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使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变目前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一是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事业单位,给予经费保证,并保证其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对高雅的、示范性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增大扶持力度,改革投入机制,增加演出场次补贴,建立振兴崔派艺术专项资金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等。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保证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尽快开工,并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各县(市)也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改造或新建一批文化设施,特别是没有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或者是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县(市),要尽快立项建设。四是切实落实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提高文化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三)加强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和稽查队伍,严禁临时、借调人员上岗执法,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专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筹建安阳艺术职业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解决我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实现我市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

一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对文艺单位的宏观调控力度,弱化微观管理,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面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二是加快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步伐,完善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增强艺术创作、生产实力,繁荣创作,多出精品。三是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

文化事业发展篇(2)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xx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部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xx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xx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工作;完成了东方红影剧院财务审计和不良资产核销、影剧院资产和土地评估等工作,编制了东方红影剧院《产权交易 方案》和《转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剧院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事转企职工经济补偿等数据测算,制定完成了《**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同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演艺集团组建等工作也在进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将于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甲骨文发现110周年。我们及早动手,从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筹备庆祝建国60周年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方面。为配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正在组织剧本创作,拟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题材的室内舞台剧。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风过山野》剧本已完成,正在组织排演。以**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原支部书记许东仓同志事迹为原型的电影《村支书日记》剧本已完成,正在筹资拍摄。同时,我局正在筹备创作一部以马氏庄园为历史背景的豫剧《马青霞》。

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春节期间,举办了元宵戏曲晚会、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等60多项文化活动。5月,举办了纪念**解放60周年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积极开展20xx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9月份以来,组织举办了20xx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并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系列活动。同时,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也精心组织专场文艺晚会、文化下乡、“百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书画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抓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扎实有效

20xx年,我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优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今年以来,组织举办了“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28500张;开展了针对物资交流会、庙会期间各类演出场所组织从事色情淫秽、暴力和严重违法表演活动的执法打击工作;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统一的4次“闪电”行动,严格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市场14600(家)次,出动车辆1892(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2314(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场所233家,立案调查191家,下发文化行政执法整改意见书274份,暂扣电脑主机、网络联结器197台(部),停业整顿29家,文化行政执法现场检查笔录1263余份,下达安全消防整改书200余份,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加强法制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

二、关于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乡、村、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三是设施落后。尤其是县(市、区)和农村,文化设施欠帐多,文化设备陈旧不堪;四是活动单调。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五是队伍不强。随着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层文化队伍并没有随之扩大,尤其是不少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艺术创作与生产方面。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精品不多。四是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文化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文化活动的市场策划意识、能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资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属影剧院均停业多年,外欠债务(1200万元)、内欠职工工资(500余万元)和养老保险金(150余万元),影剧院改革启动资金如不解决,转企改制很难实现。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过程中,在职工安置、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要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实现改革目标。

三、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扎实基础;四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天优势;五是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切实解决“三个问题”。

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要树立文化主角意识。全市文化工作者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决摒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思维。我们的文化工作不但要善于搭台,还要会唱戏,而且还会当主角。二是要树立文化经济意识。文化工作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工作不仅仅是花钱的工作,而且还是赚钱的工作、赚大钱的工作。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消耗资源少、效益大的特点。要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使文化产业进入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三是要树立文化权益意识。一方面,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当前,一些国外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冲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借机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通过健全的文化网络、完善的文化设施、优质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产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敢于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乃至国外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体制,走出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文化事业发展篇(3)

近年来,广电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广播影视业整体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广播影视产业体制改革见成效,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有广播影视企业资源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国有骨干影视企业和企业集团。

广播影视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大众传媒,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产业。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传媒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如何把发展迅猛的文化传媒产业打造成中国经济的新亮点?除了转变发展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转变广电运营的机制来实现广电事业产业的全面振兴。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广电媒体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企业化管理、资本化运作只是破除体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的手段,它的核心是用全新的开放的市场观念来看待文化资源,来支撑文化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

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针对广电行业提出了“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等要求,为广电行业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化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的改革。要坚持公益性质,重点推进机制转换,积极推进节目考核和播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要以电视剧为重点,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要切实加强频道频率管理,推进电台电视台经营性的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转企改制。在其他节目制播分离方面审慎把握,确保电台电视台牢牢掌握节目内容的审查权和播出权。尤其是在推进三网融合过程中,要做到节目的播出平台不能放,内容监管不能放松,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文化事业发展篇(4)

1、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内涵

要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首先要明白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教育优先发展就是把教育发展摆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是在我国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然后将国家投资的重点、发展的重点放在教育的一种战略选择。教育优先发展其实就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具有长远眼光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就使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具备了全局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优先是与全局中的其他事务相比较而言的,是指在长远的社会事务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某一事务先行。一个国家,就长远发展的需要而言,把教育发展优先于社会其他行业是必要的。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整体布局上,确立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地位;咋爱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的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政府起主导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决策、组织、实施、评价等行为去落实,也只有施之以政府行为,才能带动各行各业支持“教育优先”的社会行为,从而保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目的达成。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教育优先发展不等于教育唯一发展,不可走极端。教育如果不能和社会其他事业发展保持应有的平衡,就会把教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教育优先发展也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2、教育优先发展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教育优先发展是由教育、人、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人的一生需要两种“食粮”,除了我们狭义上所说的“物质食粮”外,还有“精神食粮”。前者依靠农业生产,后者就要依靠教育。这就决定了农业和教育在社会各项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农业解决了人类的生存,教育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生命的延续其实就是文化的延续,文化延续的方式就是教育。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就在于:第一,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第二,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第三,教育在人和文化之间所起的传递和继承作用。教育、人、社会三者的关系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理论问题。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和人类的自身存在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基本形式,即个人与社会。一方面,在人类社会中,人类本质由个体决定,社会只是人类的群体形式,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总是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上。因此,教育的作用、功能、意义、价值的发挥的基础就在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手段和工具,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结果。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没有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无法存在与发展。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就其根本来说,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和其集中的综合表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如果站在历史与大局的高度,并且主要从教育的正向功能来考察的话,它主要表现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两个方面。由于个体决定人类的本质,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体构成,所以,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总要落实并首先表现在个体身上。社会的发展进步,靠的是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素质国民的培养必须要由教育去实现。所以,不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教育都具备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教育优先发展势在必行。

2.2、政策依据

就历史而言,结束后,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了“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强调了要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发展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用一代伟人长远的目光为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在80年代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的认可,并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6年,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科教兴国战略正式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着重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上都起这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想要持续繁荣下去,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我们一代乃至今后几代人的共同任务。

3、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体现

3.1、经费投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持续性的较快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教育资金投入的总量明显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较快增加;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不断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修订。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一,在义务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一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二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除西部省区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面责任。第二,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央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第三,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在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基础上,再投入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第四,建立和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

3.2、特殊政策

特殊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生免费教育;二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3.3、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地位和待遇也在逐年提高。国家要求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许多省份已开始执行这一规定。

二、实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工程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深入,市委提出“教育、环保、安全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根据我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了成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采取以下四方面的对策是必要的。

1、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建议成立教育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市委常委同学校和教育重点项目直接联系制度,每年召开1—2次教育工作专题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问题。整合多部门办学力量,将全市所有与教育相关部门的校舍建设、师资力量调配、设备添置、招生培训安排等统一纳入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撤销现有的多余的教育辅导站,减少教育部门的内部管理层级,减少教育行政管理成本。实现每年集中力量办一两件大事、要事,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2、逐步加大在教育上经费投入。一是逐步提高预算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校舍建设与维修和学校教学设备经费纳入全市的财政预算。逐步清理、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债务问题。对以前乡镇(街道)中小学的债务交由乡镇(街道)负责解决,市财政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助。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大对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政策,教师三项奖金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地方出台的津贴、奖金等制度的教师与公务员一致,做到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对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发放特殊补助金,稳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3、逐步加快教育上的资源优化整合。尽快确定《XX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小学地区布局调整实行邻村跨乡(镇)办学。各乡镇(街道)要在建设规划中优先安排好学校、幼儿园的建设用地,提前预留。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由市政府统一处理,处理后所得资金全额用于学校建设。X年之内,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布局调整和标准化的学校建设;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契机,加快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将我市的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获得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快速完成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实施全市幼儿园布点规划,将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和房地产配套幼儿园建设。

4、加强教育发展软实力。

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每5年对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制度。加大对名师、名校长的宣传力度,并对名师、名校长进行相应的奖励。促进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养成。评选十佳教师、校长,市政府给予每人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职业学校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级工以上的教师,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功底与教育功底的双向同步发展。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组织骨干教师兼职支教、优秀教师巡回讲学,实行导师制度,科学合理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张,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引导学校更好更快地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高中的招生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办出自己的特色。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创建省、市示范专业,改变职高教学“普高化”的错误倾向。实施名校集团化,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积极吸引外地品牌资源,主动与全国各大城市的优质学校合作办学。用足、用活、用好本市名校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品牌。

三、总结

文化事业发展篇(5)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必要性;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19-01

一、前言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是反映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服务社会和人民为核心,坚持非营利的原则,由文化单位来组织进行生产、传播一些社会主义先进主流文化方面的活动,通过无偿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必要性

(一)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

人民文化基本权益的保障不仅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文化成果能够实现人民共同分享的有力支持。

(二)促使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几年来,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因此必须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文化事业对民族成长、国家建设等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比较有力持久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发展还极其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各级干部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公益性文化的“公益”的性质要求由政府来主导。政府应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上予以有力的支持。同时,要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转变政府职能,及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上,完善各项政策,确保人民的文化权益,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机制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其地位,加快其投入、运行、管理等环节法制化、公开化,避免投入的随意性、间断化。同时,应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生产、传播先进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应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行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制定政策。另一方面,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完善资金投入,不断鼓励社会各界都能加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队伍中来。不断引导社会各种资金,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一些个人、团体或企业等资金来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进行资助,从而构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资金体系的多元化,开创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共同加入、参与新局面。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缺乏创新就会导致落后,人们的需求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满足。因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对其内容、方法进行创新,引进市场模式,为其提供新的活力和因素,从而使其实力和品位得到不断提高。文化部门应结合市场具体情况来确定公益性文化的具体项目和形式,再把一些项目通过宏观调控的形式转让给企业、团体或个人,使其根据政府要求进行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服务。这样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市场相结合,有利于其发展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从而使社会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创建文化品牌、提高服务质量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应积极创建文化品牌,优化社会人文环境、促进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创建应在政府领导和监督下,由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团体、个人等共同参与、相互协作来完成。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优质的服务质量来自具有较文化素质水平的服务人员,因此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促进其文化素质、业务水平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从中享受到良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其公益性文化权益也能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事业发展篇(6)

关键词:内蒙古 文化事业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26-01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民族文化产业顺应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潮流,正在成为国家和民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内蒙古素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使其完成经济价值的最大转化,为内蒙古经济及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对内蒙古文化事业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不够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内蒙古文化产业在体制改革上的力度不足,文化体制缺乏管理、经营等诸多配套体制的整体变革。比如,在文化经营体制上,国有文化单位出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混乱的局面,界限模糊不清,职责不明,导致内部运行机制落后、僵化,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内蒙古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模式单一。传统的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过小,以信息化和科技化为主的影视业、软件业等发展缓慢。同时,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结构臃肿,不懂得运用创新思维进行优化。还有一些地区各自为战,同质化严重,使文化资源严重浪费,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3.文化建设地域失衡

内蒙古各盟市旗县的文化发展进度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内蒙古存在巨大的地区经济差异,大多数地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只有少部分地区思想观念较为开放,文化产业比较发达。这是因为,在文化改革推进过程中,起步晚的地区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改革推进进程比较缓慢。

4.文化企业综合实力不高

由于受到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弱、散、小的地区特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少之又少,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业难以集中涌现,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同时,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没有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致使一些民间文化甚至濒临消亡。

5.文化消费意识比较薄弱

从市场发展来看,内蒙古的文化消费市场规模较小,人们消费意识薄弱,消费能力统一偏低。2012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内蒙古全区城镇居民在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上的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6.69%,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大部分省市。文化消费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文化产业市场消费空间的相对狭小,从而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

内蒙古需通过规范相关政策法规,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区分公益性和竞争性行业,并针对二者差异,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模式。同时,深化各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等,运用先进的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在产业结构方面,地方政府可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和扩大企业投资,使当地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链和集群效应。

2.培育文化消费意识,促进消费增长

提高内蒙古地区人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是推进当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具体措施如下:(1)发掘文化资源与民间工艺资源,并加以研制、开发和生产,建立种类齐全的文化商品市场,开发假日文化产品和项目,面向城乡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范围。(2)拓展健身、养生等新兴的服务项目,打造大型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合理引导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增长。(3)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创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将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向全国市场。(4)发展各种中介组织机构,使其成为连接文化产品、服务产品和消费市场的中间环节。(5)扶持农村牧区文化市场。比如创建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度假山庄等文化休闲产品,促进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活动。

3.探索特色文化建设,塑造品牌影响力

内蒙古可依据当地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首先,梳理现有的文化优势和资源,分析筛选历史古迹、歌舞表演等资源,找出独特卖点,进行策划和销售,创建真正的民族文化品牌。其次,可将影视剧产业作为创建文化品牌的突破口,利用昭君文化等资源开发当地独有的优势题材,推出精品名作,再通过集约效应,形成传媒、会展等文化消费产业链。最后,结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体验、饮食文化体验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条龙文化产业集团。

4.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为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内蒙古需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的注入,培育优质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政府可一方面着手打造报业集团、影视集团一类的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另一方面发展一批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其提高文化内涵,加快市场开拓。此外,内蒙古政府还可以积极促进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国有企业的丰富资源,合作共赢,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集体发展。

5.扩大产业投资,培育文化人才

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内蒙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比如,鼓励民族院校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挖掘稀缺民间艺人,设立专项鼓励基金,使其手艺得到传承;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调动基层文化能人的工作积极性等。这些举措能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的文化事业建设也步入正轨。倚靠着草原文化、民族资源,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难得一见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积极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才能把握时机,有效促进内蒙古文化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事业发展篇(7)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大残疾人非常关心,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广大残疾人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盲文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广大盲人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殿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各级政府保障盲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盲文图书馆是照亮盲人群众心灵的明灯,肩负着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肩负着广大盲人群众的殷切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想再强调几点,与大家共勉。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努力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把盲文图书馆建设成为全国盲人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与健全人相比,盲人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难度要大千百倍,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往往更加迫切,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往往更加强烈。希望盲文图书馆紧紧围绕满足盲人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盲人基本文化权益这个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盲人服务的意识,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要求落到实处,为盲人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丰富精神世界、相互交流沟通提供最佳平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服务全国盲人群众为己任,贴近盲人实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发挥作为服务全国1233万盲人的“五大中心”的作用(注);服务至上,就是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如何为盲人群众做好服务来安排和展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体现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便利性、权威性的要求。体现公益性,就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对盲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全部免费,包括到馆借阅、邮寄借阅、文献查询、专业咨询等服务都要免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为盲人免费送书、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人群;体现综合性,就是要针对盲人群众的需求,不断拓展为盲人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丰富馆藏,收集和提供更多盲文读物和盲用产品,开辟更多电子阅览区、上网场所和互动体验空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为盲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让广大盲人群众更好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体现示范性,就是中国盲文图书馆要在全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阅览室或盲人读书角、盲人阅览席位,在信息、技术、资料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有馆藏资源都要最大限度地为全国盲人共享,让盲人群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体现便利性,就是一切从盲人实际出发、一切为盲人群众着想,无论是到馆借阅还是在线服务都要体现便民利民的要求,努力营造方便、快捷、亲切、温馨的服务环境,在服务设施、服务流程、技术手段、馆藏安排、休息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现权威性,就是要把中国盲文图书馆建成为全国盲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最高殿堂、最高学府,提供最权威的资料和最专业的服务。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把盲文图书馆事业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既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也包括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就是按照“国家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受众、改善服务”的要求,结合盲文图书馆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盲人服务的新路子,用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的落实,保证每一位员工始终对盲人文化事业带着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爱心,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就是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把加强自主创新与强化社会依托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盲用软件和终端阅读设备、电子盲文显示器、盲人智能导航系统等盲人信息化科技成果,推出更多更好的盲用信息化产品。要加快盲文数字图书馆建设推广步伐,向盲人群众提供更为先进、更为广泛、更为便捷的服务,让盲人群众共享科技进步成果。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盲人视障文化资讯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盲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时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三,以加快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残疾人群体是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包括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爱、更特殊的照顾,因此对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要有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措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当前,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来体现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要加快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基层文化阵地和各项文化惠民工程,都要提供便于残疾人参与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增加面向残疾人的文化服务内容,向广大残疾人免费开放,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文化权益。各级公共图书馆首先要把盲人阅览室、盲人读书角、盲人阅览席建立起来,以此为契机推动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对残疾人一视同仁。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推动各方面盲人文化服务迈上新的台阶。要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增加残疾人的栏目和时段,特别是电视节目要尽可能加配手语和字幕,便于残疾人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在这方面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快发展残疾人出版事业,出版更多有关残疾康复、生活技能、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书籍,推出更多有关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教材和普及读物,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残疾人追求美好生活、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优秀作品,生动展示残疾人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要积极支持残疾人艺术发展,扶持残疾人题材作品创作生产,帮助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解决实际困难,推出更多像《千手观音》那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展现广大残疾人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展现我国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和人权事业进步的成就。

第四,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努力把盲文图书馆建设成为开展国际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交流的窗口、展示我们人权事业进步的窗口。盲文图书馆是开展国内外盲人文化交流合作、展示我国盲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应该为推动中外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交流合作、促进国际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积极搭建国际盲人文化交流平台,在有关方面支持下,举办国际盲人文化论坛、盲人文化产品展览推介等活动,把盲文书刊、盲用信息化产品纳入参加国际图书展的内容,更好地展示我国盲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我国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盲人的人文关怀,展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手段,增加外语语种,加大推介力度,努力扩大我国盲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大盲用信息化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和走出去的力度,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标准,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华文世界盲人群体共享现代信息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提供便利工具。要加强与国外盲人组织、盲文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交流、互利合作的机制,积极借鉴国际上盲文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成熟经验和成功做法,不断提高我国盲文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

第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盲文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盲文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关键靠人才。通过去年和今年的两次调研,我深深感到中国盲文出版社和盲文图书馆这支人才队伍,是一支默默奉献盲人文化事业、富有爱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的优秀队伍。与一般的出版社相比,盲文出版社在技术运用、工作流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工作人员运用专门软件输入和翻译盲文;与普通图书馆相比,盲文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盲人群体已经从求生存逐步进入到求知求乐求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的阶段,对学习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盲文图书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支队伍也特别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把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和培养后备人才结合起来,着力建设一支热爱盲文图书馆事业、掌握盲文特殊教育技能的工作队伍。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更新观念、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强化技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激励盲文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对盲文图书馆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光荣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为盲人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残疾人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扶持,给予更多关爱,办更多好事实事,促进残疾人群体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紧紧抓住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重大机遇,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一个新高潮。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总结借鉴中国盲文图书馆迁建的成功经验,大力协同、相互配合、多办实事,扶持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多渠道参与残疾人文化建设,为残疾人群体奉献爱心。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把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央外宣办、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文化主管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权益。要大力宣传社会各方面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爱心和善举,宣传残疾人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关心、关怀,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