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村镇建设论文

村镇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34

村镇建设论文

村镇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建设问题对策建议

在2006年年末,国家银监会同意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批准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个省(区)初始试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之后,各地发起设立农村村镇银行之风盛行,按照银监会的申请,经国务院同意,决定扩大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范围,将试点省份扩大到全国范围。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的建立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截止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只有杜尔伯特润生村镇银行通过初审,上报黑龙江省银监局审批。在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立的初始阶段,如何总结、归纳试点省(区)和其他已建立农村村镇银行的先进省(区)的经验,在建设过程中规避各种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其他省市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立的具体环境,提出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的具体办法,力求减少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阻碍,进一步强化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的试验性成果,开辟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的良好局面。

村镇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起人商业性质浓厚

按照银监会的规定,农村村镇银行主要发起人都是银行机构,在截止到目前已成立的36家村镇银行中,除6家银行机构持股比例不详之外,30家村镇银行中银行机构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22家,34家村镇银行中不存在自然人持股的有16家,可比较的自然人持股比例超过企业法人持股比例的只有6家,可见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以中国农业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撤并网点、采取收缩经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农村经营的利润率比较低,经营风险又偏大,不如在城市中经营效果好,因此才采取撤出农村金融领域的做法,依照银监会的规定发起组建农村村镇银行可以被视作“重走旧路”,虽然规定了在今后情况允许的时候银行机构要撤出,但银行机构持股比例过大,在撤出时势必会影响农村村镇银行的正常经营,对于存、贷款客户的维持稳定都可能产生影响,这些在发起设立农村村镇银行的时候都未加以考虑,但需要在今后的农村村镇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加以预防。

(二)农村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性质远未体现

农村村镇银行应该是立足于农村社区,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的,也只有这样,农村村镇银行才能够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真正的扎根农村。

但进一步仔细分析目前的36家农村村镇银行,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湖北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大足汇丰村镇银行设立在重庆经济圈,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设立于随州市区,其贷款的对象目前还只限于小企业,并没有起到任何服务“三农”的作用;在其他试点村镇银行中,很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也更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农村经商人员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而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资金却很少能顾及。

另外,注册资本金偏少也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成果,在36家试点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金少于1000万的有甘肃武都金桥村镇银行、四川富民村镇银行、内蒙古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甘肃汇通村镇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等五家,注册资本金的偏少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目前的农村金融领域,资金缺口很大,急需大量资金,农民贷款的热情很高,但同时农民的存款能力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很多村镇银行都是在靠着股东的持续注入资本金来维持经营,即使是这样也存在着贷款占存款比例远超75%限额的情况,以上种种情况的存在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性质远未体现。

(三)外资银行的潜在威胁

农村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势必会对原来的农村金融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外资村镇银行,根据汇丰银行的计划,准备在3年内开设30家外资村镇银行,假如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汇丰银行在全国每个省(市、区)都建立几家村镇银行,特别是在其他银行业机构无法提供服务的老、少、边、穷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建立了大量的村镇银行,在适当的时候连成网络,势必会造成外资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独大”局面,考虑到其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较低竞争力,会对其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最终有可能掌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绝对控制力,甚至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而在粮食主产区,根据贷款质押条款和农户联保协议,如果存在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向外资村镇银行抵押贷款,在存在巨大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不排除土地经营权被外资村镇银行收回的可能性,假如这种情况大量存在,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对外资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加以足够的审查,注意肃清各种潜在的威胁。

(四)没有理顺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关系

众所周知,以前的农村金融服务由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共同提供,在银监会同意开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之后,这三股新势力必将打破原有的势力划分格局,从目前试点的成果看,村镇银行由于其可以开展更加广泛的业务,在试点工作中居于领先地位,各界对村镇银行建设的热情也比较高,在此先不考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考虑村镇银行与其它农村金融组织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目前的村镇银行处于试点阶段,从各地已成立的36家村镇银行来看,除两家是外资全资之外,34家村镇银行发起人中有3家是信用合作社、作为信用合作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如何处理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之间呈竞争关系,在发起设立之初没有明确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发展,但由于各地村镇银行都是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存在一些偏差在所难免,但应该在今后加以杜绝。

(五)激励性与约束性相融的薪酬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制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村镇银行高管以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和承担债务责任,因违反法律、法规或或村镇银行章程,超出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授权范围作出决策,致使村镇银行遭受严重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第三十七条同时指出,“村镇银行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可见,虽然监管部门意识到了对银行经营者和职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等重要,但具体可操作模式尚未有经验可循,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促进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限制银行机构持股比例

黑龙江省在实施农村村镇银行试点工作中,要注重严格限制银行业机构持股比例,最低要求是将银行业机构持股控制在50%以下,最好是能将其进一步限定在30%-40%之间,并且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应该明确进一步增资扩股的相关规定和银行业机构持股撤出的大致时间及条件,当然这个时间和条件可以设置地相对宽松一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按照银监会规定的银行业机构持股撤出时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保障村镇银行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

同时考虑到36家试点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状况,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注册资本金较少的村镇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即吸收存款较难,黑龙江省在建立村镇银行过程中,要注重鼓励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对村镇银行增资,起到逐步稀释银行业机构持股比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村镇银行的营运资金,在这方面要加强对于村镇银行建设方面的宣传,要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村镇银行和其他银行业机构一样,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商业性银行,并不是所谓的“私人银行”,消除农户储蓄的恐惧心理,增加农户储蓄的积极性,保障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建设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二)坚定服务“三农”的创办宗旨

针对试点的36家村镇银行在行使服务“三农”职能时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更应该考虑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来牵头,改变其他省(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格局,因为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更贴近于村镇银行的创办宗旨,更能保证在黑龙江省这种农村金融发育不完全的省份顺利地开展村镇银行建设试点工作。

同时,黑龙江省在发起设立农村村镇银行之初,应该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在具有特色产业或其他农村金融组织无法有效提供服务的地区进行试点工作,保证村镇银行在设立之初就能有良好开展业务的可能,严格限制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保障尽可能多的资金都投入到“三农”领域,还要求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雄厚一些,黑龙江省财政和省银监局要向村镇银行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来促进其发展、壮大,具体应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的周转贷款、初始设立时的人员抽调与培训、存款保险制度等。有些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可能目前还不具备,例如,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等社区银行发展较好的国家存在,但在我国还是个空白,因此要抓紧时间尽快出台地方性保障措施,来降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保障其服务“三农”的宗旨顺利实施。

(三)摒除外资村镇银行的潜在威胁

黑龙江省这种粮食主产区省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工作是压倒一切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限制外资村镇银行在黑龙江的设立,这种观点不是单纯的排外思想,而是根据黑龙江省的客观实际状况提出的,由于黑龙江省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大,特别是黑龙江垦区生产经营规模更大,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大,如果外资村镇银行进入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领域,在接受农户存、贷款业务的同时,也势必会涉足农业保险领域,相比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相关领域更有实践经验,将会填补黑龙江省农业保险领域的空白,这是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时要注意到,连成网络的外资村镇银行在提供优质的农业保险之后,将会获得更多黑龙江农户的认可,外资村镇银行将会压缩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生存空间,黑龙江农村金融领域有可能会出现外资村镇银行“一枝独秀”的局面,没有了竞争也就形成了垄断,因此有必要在一开始就加以杜绝,彻底摒除外资村镇银行的潜在威胁。

(四)正确定位与其他金融服务组织的关系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发展状况,特制定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服务组织的关系示意图(见图1),可以认为过去在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无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为民间金融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可能,但同时要认识到对于民间金融,法律监管和权益保障是一个难题,即使通过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来开展民间金融,所覆盖的范围还很有限,特别是从试点工作的成果来看,农村资金互助社并没有在全国大规模的建立起来,特别是在黑龙江省这种农村金融发育不完全的省份,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难度更大,所以相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民间金融组织,村镇银行无疑更具优势,对于民间金融组织更应该引导其投身于村镇银行,吸收民间资本作为村镇银行的股金,壮大其力量。

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关系。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状况,农村信用合作开展的并不好,可以考虑在村镇银行设立的初期采取既联合又竞争的原则,在一些地区可以考虑以发展良好的村镇银行来取代经营效益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更广泛的竞争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对于二者可以采取“适者生存”的原则,以最终胜利者作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提供者。

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少放贷或根本不放贷,将大量农村资金投入到城市发展中,造成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邮政储蓄应该严格限制其资金投向,甚至取消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吸收存款资格,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堵上农村资金外流的缺口,这也是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资金必须全部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提法的具体实施,所以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是绝对竞争关系,只有邮政储蓄彻底退出农村金融领域,才能有效地保障村镇银行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建立激励性与约束性相融的薪酬管理体系

考虑到村镇银行的多元化出资来源及不同持股份额的股东表决权力大小不一,且法定股份持有人享有的收益权、财产权和决策权依法不可剥夺,因而在建立内部激励和约束性薪酬体系上可按切块分配及权责统一的思路进行。

对不持股普通员工从净利润切出一定比例按各自岗位价值和个人业绩的贡献比例综合实施模拟股份制分配,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没有业绩或业绩为负也代入下式进行计算。员工收入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Rn?Rn×(1-r)+(Pn/∑Pn)×r.Rn挶硎灸吃惫な杖敕峙渎剩琑n表示与地位、级别相关的固定分配率(如固定工资率、岗股比例或法定股份比例),Pn/∑Pn表示员工业绩率,r为贡献分配率(0≤r≤1)。r加权计算公式为:r=∑(tn×rn)=∑(α•k+β•Rn)×rn.α+β=1。一般来说,r值越接近1越公正。但由于r值并不是预先确定每年不变,而是由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来形成,最后达到一个较稳定结果时,各方利益就实现了均衡。所以,通过对r值的调节实际上就能很方便地调节各方利益。

另外,对高管层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也可改进完全按法定股份比例分配导致的激励约束上双重不足,即个人业绩好不能实现同比利益,业绩差也不能使收益同比降低。这样,分红只与总体业绩相关而与个人业绩无关,作为经济人本性流露搭合作者便车也将成高管们理想选择。按照亚当斯公平理论,这也是赏罚不公。而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以所有股东的法定股份为基础,在内部再按各自决策效益和其他贡献率重新分配是完全可行的,从而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相融的机制,使银监会对村镇银行应完善相关分配管理机制的规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佼,杨烨.村镇社区银行: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的选择[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

2.郑艳丽.构建农村社区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

3.陈秀花.社区银行—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J].山东经济,2007

村镇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农村;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94-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农村群众活动也在各地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乡镇党委、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因此,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村群众的共享知识文化,将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载体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动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为基础,展现原汁原味的农民本色,把专业演出和群众自娱自乐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形式和现代娱乐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基层文化活动的经常化、阵地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能聚拢一大批乡镇文化骨干,使乡镇文化队伍趋于稳定,对乡镇的文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鼓励乡镇群众积极参加到文化活动中来,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也使一些有文化特长的群众找到了发挥的舞台。

二、发展乡镇特色文化,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乡镇特色文化是在乡镇这个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的作用。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十分丰厚。做好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利用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如我镇的八牌锣鼓,在民间传习已有1000多年历史。但随着时代变迁,我镇八牌锣鼓的演奏人员,曲牌、演奏技艺及历史资料,目前已处于濒危状况。曲牌现在能经常演奏的只有20多支,如再不抢救保护,将全部失传。因此,保护利用好此项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艺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在2010年经专家组研究同意,我镇的八牌锣鼓在2011年已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镇也命名为重庆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样,八牌锣鼓就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

三、借助文化站阵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要稳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佐;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文化的指引;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开导。有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农村基层文化站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依托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主阵地,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统一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有利于凝聚干部和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功能活动厅、阅览室、培训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满足群众需求。通过我搭台你唱戏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心理需求,活跃农村群众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指导和辅导村级文化业务活动,增强群众凝聚力

村镇建设论文篇(3)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缺乏技术标准。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工作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国家制定的总体标准。在这个总体标准中,它的技术规定主要是针对当代农村的建设,并没有对村镇规划作出明确的指示,这就使得这一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笼统性。在采用这一标准的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也采用了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的标准和内容,这两种标准的结合导致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较之村镇规划的理论发展来说更为迅速,而且目前我国仍未形成一个健全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村镇规划体系,这使得我国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大都采用演进形式。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发展中,主要采用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来进行建设,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脱离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对其作出总体规划,这是不可行的。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村镇存在着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的布局分散以及不够完善的局面。同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人口在农村人口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城市化气息仍十分淡薄,并且,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积蓄功能仍较低,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没得到有效改善。

2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策略

2.1建立统一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规划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得确定好规划的层次以及内容,有针对性的突出村镇建设的重点问题,并促使规划的技术标准能够与村镇的实际建设情况相结合,从而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规划理论体系。并且,国家应继续对一些村镇规划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新农村建设的村镇规划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在村镇规划管理中,我们还需要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一个城乡统筹规划处,并在乡镇地区建立规划管理所,以此来对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实施,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2.2坚持理论规划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

就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情况来看,其所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太过依赖于城市的规划内容,甚至完全照搬城市规划的内容来进行村镇规划,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缺少了一些应有的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划的建设和发展更够推动村镇的规划力度,但并不能完全促进村镇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应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个适合农村发展特色的村镇规划,在民俗民风方面体现出村镇的特点,从而确保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当地农村居民的生产需求相符合。

2.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始定,但设计人员有时对村庄的地形地貌的缺少深入了解,无法切合实际进行建设选址,而村民、村干部则缺少对污水处理技术的了解,在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部分选定地点不恰当,使得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增加,或污水收集、处理效果差。污水管网系统问题多。有的管网连接不到位,未接入农户化粪池,漏接时有发生。部分接入支管的农户,化粪池底部未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存在自然渗漏。汛期,雨水、河水倒灌污水处理设施,大大影响处理效果。污水处理日常运维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人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以后,普遍缺乏日常管理和维护,导致污水处理率低、水质达标率低。

3对策与建议

村镇建设论文篇(4)

1.职能定位不够科学合理。从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来看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以及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公共服务乡镇政府都不能够供给,存在职能缺位的典型问题,这突出反映了乡镇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举例而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要求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但是很多乡镇管理重心就是经济,忽视文化建设。除了职能缺位之外,乡镇管理中还存在越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全能政府特点明显。

2.乡镇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乡镇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县级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双重管理部门较多,这导致各个组织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而是追逐自身的利益,结果就导致乡镇管理协调难度大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工商、税务、农推、文化等机构之间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反之则会拖累新农村建设。

3.乡镇政绩考核模式比较落后。政绩考核模式存在误区也是乡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绩考核的目的在于发现乡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但是反观目前乡镇绩效考核基本上陷入了一个为了考核而考核的误区,数字出干部、数字出优秀成为了绩效考核的直接表现。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内容层面,新农村建设相关指标没有被纳入到乡镇管理范畴之内,乡镇考核基本上就是以经济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法落后,考核结构使用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二、乡镇管理改革中的困难分析

1.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管理提出的更多要求,乡镇政府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也必然会遭遇到预料之内的巨大阻力,这些阻力处理利益阻力之外,还包括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阻力。利益阻碍是指在乡镇管理改革中可能受到利益损害的工作人员对于改革会进行的阻挠,文化以及理念层面的阻碍是指乡镇行政文化非常落后,带有严重的官本位、人治色彩,乡镇政府官员都是高高在上,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政府服务理念,而新农村建设要求行政文化的重塑,这意味着对文化阻碍必然乡镇管理改革。

2.改革遭遇动力不足困难。从改革动力来看,乡镇管理改革缺少足够的动力,首先就是乡镇上级政府动力不够,在乡镇管理改革动力方面,基本上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存在动力层层递减的问题,出于种种考虑乡镇管理改革总是踯躅不前。其次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其对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推动力比较弱,经济发展是推动乡镇管理改革的重要动力,经济落后自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动力。最后是农村公民社会尚不成熟,广大农村居民在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村民自治水平比较低,这也影响到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推进。

3.改革基础条件不够充分。从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来看,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的不具备同样给乡镇管理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乡镇政府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的孤立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做好的配套制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乡镇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反之在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改革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很难达到预期改革效果。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不够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或者缺失,从而成为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拖累。

三、乡镇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乡镇管理改革的路径,乡镇政府在具体职能定位方面,要加快转变步伐,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与内涵,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针对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越位以及缺位问题,有计划的制定职能转变路径。

2.完善管理考核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割据情况,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之下。在考核模式方面,则要将新农村建设内容纳入到乡镇管理考核中去,完善考核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村镇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反规划”理论; 平湖地区; 村镇体系规划; 运用

Abstract:“Negative Planning”theory is one of the core themes in the field of planning.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appear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own planning, take the Pinghu area of Wangcheng county as the example, intend to find the solutions for the area's town planning and to broaden the planners' horizon in their course of making the plans.

Keywords:“Negative Planning”theory; Pinghu area; town planning; exertion

1引言

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第三次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央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作为规划工作者其责任义不容辞,但是村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平湖地区的村镇规划也不同于山区及丘陵地区的村镇规划。通过对望城县平湖地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地调查。以下几个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规划建设中出现大量政绩工程。村镇建设的一个原则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节约,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建设。但规划工作者却仍在沿用过时的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镇规划,在村镇中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建设中出现很多的形式主义建设、政绩工程。

其次,湖南村镇规划一些编制办法和方法仍不完善。虽然长沙有自己的编制办法和成果要求,但是对具体的村庄做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加上村镇建设的时间和经济要求,使得规划设计人员对平湖地区村镇认识有限,也导致后期工作投入不足,助长了村镇破坏性建设。平湖地区村镇建设更需要对基本农田和生态的保护,使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得到协调发展,而非单纯的形式改变。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我们规划者应换一个角度去规划平湖地区的村镇,本文以望城县靖港镇为例,对 “反规划”理念在村镇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2“反规划”理论

2.1“反规划”理论释义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提高,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又面领着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人居环境的适宜性逐渐降低等。为了寻找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学院的俞孔坚教授提出了“反规划”的规划设计理念。

“反规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反规划”强调的是一种逆向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是对传统规划的一种校正,而不是反对传统规划,其规划的思维是辨证的思维,是反思的思维,是可逆的思维。

“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乡村道路问题、乡村特色以及乡村功能形态等问题。

2.2“反规划”工作方法

“反规划”工作方法应该从村镇非建设用地入手,优先规划和设计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等。也就是建立一种乡村生态及人文景观安全格局的过程,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民族文化身份、宗教信仰、土地信仰、民间草根信仰的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反规划”理念在平湖地区村镇规划的运用

传统村镇规划总是先预测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有关规范确定用地规模,从村镇建设用地入手,划定村镇建设用地红线,确定居民点位置及规模,村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被动点缀,是后续的和次要的,本次规划期望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们认为“反规划理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思路。

3.1 项目简介

靖港镇属大众垸区域,绝大部分为平湖地带。根据《望城县靖港镇总体规划(2006 -2020) 》,镇域现状人口33570人,镇区现状人口6600人(含老镇区2900人,新老镇区相距约6km),规划城镇人口近期9000人,远期15500人。镇域总面积约45.8km2,现状建成区面积40.6hm2,规划建成区面积143.9hm2。

3.1.1城镇的性质与职能

根据靖港城镇自然特点、发展目标和城镇职能的综合分析,将靖港镇性质确定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辐射镇域各村、服务“三农”的旅游服务农贸型集镇。新镇区紧靠古镇旅游区,主要为旅游接待及旅游产品加工服务,是镇域旅游服务后勤基地。

3.1.2城镇生态基础设施构成

城镇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山、水、乡村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地系统等等。对于靖港镇来讲,建立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就是建立“以一江一河一湖(湘江、沩水河、团头湖)及其周边生态控制区域为生态链,以农田、林地、湿地为共生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它是实现靖港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空间安全保障。

3.2 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2.1中心镇区、古镇区及各村庄规模确定和职能分工;

3.2.2镇区的发展及居民点的选址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3.2.3村镇各项生态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3.2.4古镇特色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3.2.5构建园风光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建立乡村都市特色。

3.3 “反规划”理论具体运用

3.3.1 村镇性质及职能分工上“反规划”的运用

由于整个镇域处于大众垸中心腹地,耕地面积较广,所以也被纳入长沙市百里水产走廊的范围。一方面,镇域的老镇历史悠久、新镇交通区位较好,另一方面,镇域还不得不面对辐射力度不大的问题。

基于这些因素,规划中考虑运用“反规划”理论建立乡村生态及人文景观安全格局,并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城镇性质及职能分工上提出了总体发展框架,利用靖港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古镇旅游和“百里水产走廊”等产业为经济发展依托,形成开放型的结构体系。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使靖港镇的经济全面提高。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重点加强中心集镇的建设,增强中心集镇的集聚与辐射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古镇旅游基地,重点建设好“百里水产走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完善农村居民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各村分工协作,发展重点突出特点,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村镇体系。

本次规划依据靖港镇村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自然条件和现状基础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地区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目的,在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和城镇经济区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镇域各村及主要职能。

本次规划将靖港镇村镇分为三个职能层次:中心集镇区(靖港新镇及古镇旅游基地)、中心村(复胜村、农溪村)、基层村(金星村、福塘村、前榜村、新峰村、石毫村)。

3.3.2土地利用上“反规划”的运用

靖港镇现状总面积为45.8km2,其中全镇耕地面积24.8km2、渔业养殖基地6.5km2,可见耕地占整个镇域面积一半以上,并且耕地都是高产优质水稻农田。

在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刻不容缓。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划定生态敏感控制区,特别是应当保护生态农田区,禁止非农建设;

(2)城镇建设用地选择,以尊重场地因素为原则,对原有村庄进行整合,结合生态农田采用组团结构布局模式;

(3)严格控制居民点建设用地,并组织部分地区退宅还耕,对分散住宅进行集中建设,将处于地势低洼小自然村迁出并入中心村或集镇区,将退出的土地重新改造为耕地;

(4)建立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系统,对区域的各类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为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3.3.3运用“反规划”构建村镇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土地安全和健康及城镇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镇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

靖港镇地处大众垸,属典型的平湖地带,更需要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安全格局。我们在规划中把廊道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框架,景观生态学里的廊道指的是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元素,其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由于有特殊的地形条件,靖港镇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势非常明显。镇域中道路、水渠、农田防护林带纵横交错,构成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1)交通廊道:沿高乔大道、靖格线、中格线等发展的道路交通绿道,既能降低和缓冲交通给城镇带来不利影响,又能为生态城镇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2)河流水域廊道:靖港镇水资源丰富,水面广阔。规划建议沿湘江、沩水哑河、团头湖、百里水产走廊、灌溉水渠等建立生态防护绿带和游憩绿道。

(3)农田防护绿带廊道:靖港镇为长沙市的优质水稻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农田防风林旨在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同时也是建造靖港镇大地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

(4)其他基础设施如煤气管道、供水供电等两侧设绿道,通过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人工基础设施,来维护当地的自然生态并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

3.3.4古镇特色的保护上“反规划”的运用

靖港古镇位于湘江与老沩水交界处,与新镇区相隔仅6km,属千年古镇,2004年就已经确定为长沙市历史文化名镇,且纳入到2005年全市十大旅游经典景区(点)进行开发。

靖港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

(1)唐李靖平萧铣,曾国藩惨败太平军历史事件。

(2)繁荣的民间文化。饮食文化:靖港香干、火培鱼、八大碗、庙会小吃、南粉等;传统手工艺:纸伞、木屐、剪纸、棕编、湘绣等;传统艺术:皮影戏、舞龙、竹马灯、地花鼓、渔鼓、弹词、花鼓弹唱、花灯等。

(3)“八街四巷七码头”的传统建筑布局形式。

(4)靖港老街、紫云宫、杨泗庙、观音寺、八音堂临河戏台、宁乡会馆、宏泰坊、梁宏发纸伞厂旧址、江西会馆、育婴堂等现存的传统建筑。

古镇保护规划是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镇以“反规划”理论为依据有利于建立乡土文化的安全格局。为了达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的效果,首先要建立古镇历史文化生态安全区,在区内禁止新建民居民宅,重建部分古建筑,保持传统的街道和地区风貌。其次应当加强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自然和人文景观元素,将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并与生态功能和游憩、教育、审美、启智等功能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反规划”理论在平湖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使我们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能充分保证平湖地区广大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平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

[4] 俞孔坚.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J].面对面,2006.

[5]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 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村镇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综述

一、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改善了我国经济结构。自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以来,特色村镇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特色的旅游资源、多变的活动方式等吸引了很多的旅游者。

针对特色村镇旅游业来说,解决特色村镇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特色村镇旅游业的品牌建设、经营管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分类、开发模式、开发原则等理论,为今后形成我国特色村镇旅游的理论体系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研究各个特色旅游村镇,为今后我国特色村镇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 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分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搜索,搜集资料。搜集好与题目有关的参考文献之后,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分类阅读和归纳整理。

在查阅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时,笔者选择以“特色旅游村镇”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为主题,以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进行检索。截止到2013年,从CNKI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到文献有23篇,论文很少。

为了从整体上对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笔者重新输入主题,分别从“历史文化名村(镇)”“新农村建设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景区依托村镇旅游”等主题进行搜索,时间限定为2009-2013年,共搜出684篇文献。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266篇,新农村建设型旅游100篇,民族村寨旅游267篇,景区带动村镇旅游20篇,查阅的所有文献的年度趋势图如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笔者通过对特色旅游村镇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考虑到每种类型的村镇背景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也不同。故认为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比较合理:整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和具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分类研究。具体对特色旅游村镇进行研究时,根据特色旅游村镇资源的特色将特色旅游村镇分为:历史文化名村(镇)、新农村建设型、民族村寨型和景区依托型。

三、 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整体研究

(一)概念研究

方明提出,特色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1]

(二)性质研究

赵晖提出特色旅游村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并指出特色旅游村镇应具备三个基本性质:一是乡村的(或小镇的);二是当地的;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还指出特色旅游村镇的基本要求:一是安全;二是便捷;三是舒适。[2]

(三)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对特色旅游村镇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特色旅游村镇的影响因素、品牌、开发与营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郭娜指出了影响旅游村镇特色化建设的五大影响因素:资本要素、资质要素、市场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竞合要素。[3]胡金林、金治中等人探讨了特色旅游村镇在开发中应该遵循的原则。[4]杨艳等人对特色旅游村镇中的广告、节事活动、人际沟通以及网络传播品牌宣传进行详细的研究。[5]朱灶芳、吕华鲜、秦潇等通过分析婺源、涠洲岛、黄姚特色旅游村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8]但是整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比较少,学者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

综上,学者们对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等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者们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

四、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研究

学者们对于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研究很多,如评价体系、开发与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一)评价体系

历史文化名村(镇)本身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供考古学家们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游客可以感受下古镇的气息,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学者们对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价值进行了评价。如邵甬等人分别从评价因子的确定、层次结构、评分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试图建构适合于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体系。[9]但是,随着历史文化名村(镇)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镇很容易受到破坏,并且不容易恢复,需要进行严加保护。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针对这方面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如周铁军等人在建立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10]

(二)开发与保护

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因其景观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在促进村镇的发展的时候也会给村镇带来破坏。关于如何在开发中保护村镇,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宁多等人提出历史文化村镇的五种保护模式:整体原貌保护模式、更新利用保护模式、异地迁建保护模式、仿古开发保护模式和地产开发保护模式。[[11]]李欣华、杨兆萍等人指出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的保护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对相对完好的文物古迹采取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与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12]

(三)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在给村镇带给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村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权衡村镇的开发与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黄奕等人认为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理念,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旅游,调整村镇产业结构,尊重业态,协同环境,实现村镇的可持续性发展。[13]

综上,历史文化村镇在旅游开发中破坏很严重,可以看到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特色、客源市场、游客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期望之后的学者能够多针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

五、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民族村寨作为特色旅游村镇一直吸引着很多的游客,它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者们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涉及了开发模式、保护方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成为一种趋势,鉴于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比如石坚从运作管理角度探讨西南地区民族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他认为开发模式主要有“社区自主型”、“政府主导型”、“企业主营型”、“政府+协会+农户”复合型四大类型。[14]而廖军华根据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特点,在已有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 5Cs 模式。[15]

(二)保护方式

黄继元通过分析石林县大糯黑村的非物质文化现状,提出生态博物馆这一最佳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利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16]

(三)可持续发展

鉴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环境、文化等很容易遭到破坏,为了民族村镇得到完整的保留,很多学者探讨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廖军华提出保护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7]丰燕等人指出民族村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走和谐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8]而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了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针对此从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能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19]

综上,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由于民族村寨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对开发、保护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关于民族村寨的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希望之后的学者能够针对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六、 我国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乡村以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客源,在景区内部或者景区周边开展乡村旅游。同时,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模式、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一)开发模式

由于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不同,开发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如李冠英等人在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20]刘彩玲以南召县大石窑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从开发类型、开发方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民俗娱乐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了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的开发思路。

(二)可持续发展

在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进行研究时,学者们更多的是利用具体的案例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比如谢莉通过分析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诸多优势,提出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条策略。林辉等人通过探讨大别山区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旅游过程中保持原真性的问题,以期对大别山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王祖良基于社区参与的视角,以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乡天目村为例,通过分析农家乐经营者对社区参与的感知度,提出景区依托型农家乐的社区参与策略。

综上,学者们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研究某一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展旅游时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笔者认为之后的学者在研究时可以多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开发原则、经营管理、利益相关者等方面。

七、 我国新农村建设旅游的研究

关于新农村旅游学者们研究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比如陈海鹏分析了新农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新农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新农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企业主体开发模式、农民主动开发模式。李亚娟通过SWOT分析法剖析了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钟凤、谭慧英等人探讨了长岛等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综上,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旅游的研究比较少,并且研究多从个案出发,学者们应该多从总体上把握新农村建设旅游,并指出新农村建设、社区关系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八、 总结与展望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涉及了各个层次和角度。包括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等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研究;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结合特色旅游村镇的现状研究来看,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亟待着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上局限于从某一具体的案例出发,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保护措施。而从整体上把握对特色村镇旅游的研究较少。

2.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特色旅游村镇定性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特色村镇旅游的定量分析,以统计数据和模型为基础,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得出切合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结论,更好地指导特色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特色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创新。应该加强对社区关系、经营管理、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应该加强对特色村镇旅游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特色旅游村镇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特色旅游村镇“特色”不明显。学者们在对特色村镇旅游进行研究时应加强村镇的特色研究。

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从旅游的视角对特色旅游村镇进行研究,缺乏创新。由于特色旅游村镇本身具有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多重价值,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应该与各学科的成熟理论相结合,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引入到特色村镇旅游的研究中,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明.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研究中心方明主任谈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工作重点[J]. 小城镇建设,2009,06:26-31.

[2]赵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色要求和基本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赵晖副司长在海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小城镇建设,2009,06:10-13.

[3]郭娜. 影响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6:17-18.

[4]胡金林. 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江苏商论,2010,03:70-72.

[5]杨艳,朱飞,李泽华. 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优势分析[J]. 商,2013,12:297.

[6]朱灶芳,于海漪.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11,01:100-104.

[7]吕华鲜,莫英. 北部湾地区特色旅游村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北海市涠洲岛为例[8]秦潇. 广西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179-180.

村镇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村镇规划体系;研究对策;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村镇规划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村镇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人口大国,现阶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人口基数较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率高,1983年农业人口为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的62.3%,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因我国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人口分布范围较广,目前,村镇建设仍处于自然演进的状态。我国恢复村镇规划与村镇建设管理已长达20余年之久,但村镇规划技术理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跟上村镇建设发展的步伐,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村镇规划发展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村镇建设过程中,需要规划指导的内容远超于上述规划所涉及到的。那么,在村镇规划实践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应在村镇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加以运用。

1.2 实施过程缺乏完整的村镇规划标准

在我国村镇规划过程中,目前,国家以《村镇规划标准》为依据,从制定的针对性与内容看,《村镇规划标准》的技术规定是基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来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应根据《村镇规划标准》实施。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我国应加快村镇规划的各类标准,使理论与实际能够及时、充分的结合起来,用来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1.3 村镇规划中存在不合理的收费情况

我国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还未制定出一套相关的收费标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城市规划的收费标准为参考对象,这样就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造成一定的困难,也使很多不重视规划的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若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不仅给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当前村镇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的感想

在近年来接触村镇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有些单位和领导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似乎走入了一种误区,对现状农居布局和建设模式缺乏细致的分析与归纳,“一刀切”地强调整齐划一,使得以住的农村自然印象逐渐弱化。与之相反,当今欧美国家则提出应重视和学习古老的村庄布局模式,因为这是人类良好的居住模式的原型,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多年形成的,对自我生存空间环境建设的一些认识。

2.1忽视了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特点

新建的空间布局依据严格的功能分区,变的机械且乏味,缺少生气,简直像是城市住宅楼的翻版;整个村落可识别性减弱,以往村头巷尾的交流空间被压缩甚至消失。

2.2过分强调兵营式的院落布局方式

这样的设计不仅弱化了农村的自由感,同时,使农村群落空间的趣味性逐渐消失;以往宅前屋后那绿树成荫、儿童嬉闹的空间变成了统一化的规则绿地;超过屋顶的树冠所形成的天际线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农村一些特色生活方式被强行调整并规范,这是违反新农村建设初衷的。

2.3损害了个性的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违背了中国民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以简单的体型进行灵活的组合,从而形成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反之,少部分豪华小别墅用地开阔,个体造

型繁复张扬,地位孤立不群,材料应用与众不同,虽然算是百家争鸣,但也与规划指导相违背,显得不伦不类。

2.4在规划过程中对原有聚集空间不够重视

在规划过程中,贸然改变其用地性质或将其转移,进而改变了原本良好的交往模式。正如北京的天桥、苏杭的沿湖风光,我们保护的地方特色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应包括地方习俗和生活风情,一些著名历史文化名镇的风情保护意识也应该融人大部分普通的村镇设计之中,这些就需要我们规划工作人员细心的品味与体察。最后,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规划的理念能更加的深入人心并受到重视,同时,提高我们自己的责任感,将我们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为自己留下一份满意的回忆,也为他人留下一方晴朗的天空。

三、村镇规划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完整的村镇规划体系

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拥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村镇的规划建设同样关系着整个村镇未来的发展与大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来指导。

3.2制定出统一的收费标准

完善村镇规划的收费依据、指标和程序,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村镇规划中的收费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统一的收费标准,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行规范,

并严格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标准收取相关费用。

3.3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

《村镇规划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上的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内容的要求几乎到达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内容的深度。但是规划期限却远远超出了城市详细规划期限。因此,有必要对规划期限作出适当的调整。

3.4充实环卫规划内容

现阶段,我国许多村镇都拥有专门的环保人员,而且这项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环卫工作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全;人员和工具、设备不足;未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等。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居住与生活,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5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目前,绝大部分村镇规划管理队伍涣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欠缺,这就使管理工作无法高效的完成。因此,要增强广大干部的规划意识,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从而改善管理队伍的管理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镇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创新手段,改变传统观念,继续深化和完善内容与方法,加强对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使村镇规划设计切实对村镇建设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宗秀. “旅游资本植入”下的村镇规划探讨[J]. 中华建设,2012,09:138-139.

[2]张永超. 织补理论在河南郏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规划中的应用探析[D].郑州大学,2013.

[3]吴小红.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与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