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13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1)

村镇银行独领,相对优势明显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27个省份,西部地区2367个,中部地区287个,东部地区291个。其中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分布在20个省份。对于一直掣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从目前看,仅依靠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显然不够的。因此,彻底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希望便寄托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及合理布局之上。

而从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来看,从2006年末到2009年6月,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三类型农村金融机构共有118家进入市场,现有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各为11家和7家,后两者总数不到村镇银行的20%,村镇银行优势明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推出,农村金融空白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却呈现出村镇银行独大的局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村镇银行由于在设立方面明确规定发起人或出资人至少有一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使得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可以引进出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既有模式,同时该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优质企业文化对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也起到有效提升,相对由村民自发组织管理的资金互助社和由非大量非金融机构出资的贷款公司拥有巨大优势。在初始资金方面,村镇银行由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出资作为股东设立,资本金雄厚,一旦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等问题,可由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接管处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平均资本金多在3000万元以上,而农村资金互助社方面,除晋州市周家庄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金达1000万元,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农牧场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金为360万元外,其他均在30万元左右,资本金规模较小,使得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从服务实际情况来看,贷款公司方面又大多脱离了支农的初衷。

就发展草根金融而言,农村资金合作社是最原汁原味的合作金融组织,但由于其在经营治理、风险控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固有问题,使得监管风险较大,若能给其自行发展一段时间,待其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就可能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成熟组织,再由政府给予扶持,可能更具生命力。而村镇银行尽管在现今同样不甚成熟,但较之资金互助社更易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政府在政策、税收优惠方面将重点放在更为成熟的村镇银行上,使之成为填补农村金融空白,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互补发展,填补农村金融的空白可能是目前更为切实可行的策略。

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迅猛,问题依旧严重

经过近三年发展,村镇银行在各方面都取得良好发展,在银监会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中,还做出具体安排,将于2009年至2011年间,在全国35个省份(除外)、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为1027家,但在全国范围内村镇银行开展如火如荼之际,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经营环境相对弱势,担保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村镇银行相对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在风险防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由于其经营环境定位于乡镇农村,这本身就决定了其经营的高风险性。

农业经营相对弱势性明显。农业本身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属于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就贷款对象而言,应该说,农民本身是最讲信用的,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以及对市场了解程度不足,农业生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干旱歉收等系统性风险或市场波动,很容易使农民经营出现困难,很难如期还款。如2006年发生禽流感疫情,许多农民倾尽所有积蓄养殖的鸡鸭感染了禽流感,致使部分农民面临破产境地,自然难以归还贷款。农业自身的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完善。国外农村金融的许多东西国内不能直接套用,一大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担保体系尚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相对落后,但就担保物而言,农民手中最大的财产就是土地,而目前由于土地属于国有,农民仅有使用权,即使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也只能在农户之间流转,尚不能成为贷款抵押品,而农民手中其他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不多,且难以变现,加之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尚在建设期,评估农户信用难度较大,使得农业贷款的经营困难种种。

社会认知度较低,服务产品仍显单一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即使如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等第一批成立的村镇银行至今也未达三年时间,相对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形象宣传还尚有不足,加之目前除几家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外,大多数均为单打独斗,社会认知度有限,而其自身资金实力虽较其他两类新型金融机构相对殷实,但与农业银行等动则千百亿资产的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仍显单薄,这也必将增加社会对其风险的担忧。

在具体金融服务方面,村镇银行由于其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很多村镇银行尚未开发理财产品、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卡等业务,

服务产品相对单一,一些村镇银行即使与出资行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出资行也往往通过储户末位账号确认其为村镇银行储户,而拒绝支付。这都使得村镇银行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缺乏竞争优势。

多种风险并存,风险管控能力亟待加强

村镇银行由于在设立时便严格限制其经营地域,仅在乡镇经营,许多村镇银行将其经营集中于当地个别行业,如香菇种植、柑橘种植等,一旦出现地区性型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村镇银行缺乏有效地风险对冲与规避能力,便会造成其整体风险的巨大损失。而在人员配置方面,大多村镇银行除董事长、行长等少数几人由出资参股银行金融机构选派,其他均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由其两三人组成的部门难免会使经营治理制度流于形式,增加操作风险。且其在业务初期,重营销清管理,业务盲目扩张必然会产生贷款不良率上升等风险。

除上述经营风险外,村镇银行由于其经营对象农业的弱质性,其经营周期多为春种秋收,相对贷款即为春贷秋还,贷款发放时间上集中度也较高,在村镇银行相对传统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许多村镇银行由于存款不足甚至动用资本金放贷,如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等,使得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大。

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严重制约其赢利性

银行运营成本往往使用“收入费用率”作为重要依据,即经营费用占收入的比率,其一般与银行规模成负相关,即银行规模越大,收入费用率越低,反之亦然。一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收入费用率通常为15%左右,农村信用合作社通常为22%~30%,而村镇银行则高达40%以上。而在贷款管理方面,农户贷款通常为小额贷款,客户管理方面单位成本较高,加之村镇银行信贷人员多为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人员素质问题必然造成贷款管理成本的增加。

除以上这些经营产生的运营成本外,村镇银行的设立费用有的多达千万(如蓟县村镇银行),而运营方面,每年仅大小额支付系统就需支付端口费40万元,成本压力较大,对其赢利性产生影响。村镇银行尽管是主要起着支农作用,但其必定为商业性机构,有赢利性要求,一旦盈利无法保证必然影响其持续经营。

村镇银行应勿离支农初衷,避免成为扩张棋子

银监会批准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无疑是为了支持“三农”,解决农村金融困境,但从具体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业的低赢利性,似乎对此兴趣不高,而大张旗鼓设立村镇银行的除国家开发银行外,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居多。从南充银行设立的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到汇丰银行的全国布局,城市商业行与外资银行似已成为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

二者之所以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尽管有响应国家政策,支持“三农”的主导性原因,但也难逃扩张网点之嫌,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都在施行跨区域经营,而银监会对此要求较为严格,设立村镇银行似乎可成为其变相扩张之捷径。而外资银行在放开准入后,大举进军国内市场,资本金等各方面要求相对较低村镇银行也无疑成为其理想选择。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大举设立村镇银行固然有其可喜之处,但应谨防其成为变向的分支机构重走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方面“吸款不放款”的老路。

村镇银行需吞吐纳谏,方能真正助“三农”解困

存贷两方面开展农业保险,加强银保合作

针对农业经济弱质型,农业信贷风险较高的特点,应积极开展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增加保险服务种类、扩展保险服务网络,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政策互补、风险共担的互动机制。目前村镇银行在存款方面已实施了存款准备金制,在贷款方面村镇银行应与保险公司加强银行合作,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利率和保险费率的杠杆机制,开展贷款担保机制,探索分散农业风险和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的新模式。

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政策型保险,在给予农民保费、保险公司运营费用财政补贴的同时,由地方政府主导构建农户、村镇银行、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联保”加市场化运行双向共举的机制,合理分散农业风险,确保村镇银行农业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为促进村镇银行更好服务“三农”,除在农业保险方面对其给予支持外,在政策上也应加大扶持力度。在初始设立方面,财政应给其予营业税税率降低,所得税3~5年减免的优惠政策,增加其初始期的资金充裕性。同时在经营期,按照其涉农存贷款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奖励;或按照达到存贷比例给予优惠利率空间。

人民银行应成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力量,给予其较农村信用社更加优厚的条件。在存款准备金方面,目前给予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再行降低标准。对村镇银行的再贷款方面也应予以支持,同时适时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增强其资金实力。利率可根据村镇银行所在的农业实际经营情况、乡镇实际经济情况、农户对利率实际承受能力给予调整,给予更为灵活的定价机制。降低结算准入门槛,使村镇银行可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以提高其结算效率。

加强风险防控,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针对村镇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问题,首先应在村镇银行内部建立有效地风险评估体系,对信贷风险审批流程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信贷人员素质或主观性评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在操作中还可引进一些银行的成功模式,如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农户联保模式,增强风险防控。同时加强对员工培训,建立风险问责制,增强其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使村镇银行远离高风险行业。

监管部门也应建立地区征信体系,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并对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加强对其审慎运营的监督,帮助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大力开发金融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村镇银行目前仍以传统存贷为主要经营业务,在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仍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模式下,村镇银行要想从其手中争夺贷款资源,扩张市场份额,除需增加宣传力度外,监管部门也应放宽审批标准,准许其增设网点机构,而其自身也应努力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在其定位明确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贵州省;村镇银行;贵州省村镇银行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分析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贵州省银行业新兴而活跃的群体。自2008年12月诞生首家村镇银行以来,经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村镇银行有了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有的甚至开始扩张,花溪建设等村镇银行就已在周边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是在县域、乡镇及村镇设立的,为当地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级银行法人机构。目前,贵州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客户数、市场定位、业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村镇银行针对的是分散、小额、个性化的农村市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的多是“短、频、快”的业务,很好填补了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匮乏。本文从设立时间、注册资本、资金来源及股东构设立地区、经营业务共五个角度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1设立时间角度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和下发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指导。从设立时间上来看,在六家已营运的村镇银行中,有两家村镇银行,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龙里国丰村镇银行设立于2008年,贵阳花溪村镇建设银行设立于2009年,平坝鼎立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铜仁丰源村镇银行成立于2011年3月。

1.2注册资本角度

花溪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其他五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均在千万元以上。这6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都较为充足,远高于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

1.3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

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为独资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由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包商银行等8家股东出资筹建;龙里国丰村镇银行由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贵州柏强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君之堂药业有限公司等12个股东出资共建;花溪村镇银行由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建立;织金惠民村镇银行由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广东天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织金黔贵水泥厂等11家股东及村镇银行员工出资筹建。可见,资金来源较为分散,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1.4设立地区

六家村镇银行集中在贵阳周围,毕节地区2家,铜仁丰源村镇银行,黔南布依苗族自治洲一家即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安顺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从分布的范围看,分布依然分散,由于贵州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镇银行应遍及全省9个地州市,以便满足地区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但遵义地区、六盘水地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没有村镇银行设立。

1.5经营业务

信贷产品趋于多元化。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为满足不同贷款对象的需求,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主要有: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等。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政策。

审贷机制灵活。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等优势。“小而活”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优势,在贷款发放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对信贷较好的农户无需担保,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据调查:村镇银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为5至10个工作日,其中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审批发放期限一般在3个工作日以内。

截至2010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到4.55亿元,贷款余额2.05亿元,业务经营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目前,我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它们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这六家村镇银行服务宗旨是面向农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服务,发行、兑付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为地方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灵活、高效的特色金融服务。以花溪村镇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0年6月末,资产总额66160.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3080.93万元,长期资产3079.15万元);负债总额56896.51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5457.84万元,长期负债838.67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9863.5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8280.3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239.6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372.5万元)。

2、贵州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支金融机构少。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贵阳GDP450.4亿元,分布一家花溪村镇建设银行;遵义地区和黔东南州(凯里地区)没有村镇银行分布;毕节地区已设立两家,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六盘水地区正在筹建水城蒙银村镇银行;黔南州一家龙里国丰村镇银行;黔西南州待建一家兴义万丰村镇银行;铜仁和安顺各一家,即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安顺鼎立村镇银行。各地区村镇银行网点分布少,不便于满足该地区农户融资需求。截至2011年3月贵州省仅开设有6家村镇银行,2家待建,遵义和黔西南地区村镇银行属空白区,网点覆盖严重不足,且这些机构仅有一家网点,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资金需求。

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截止2010年6月末,贵州省4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龙里国丰、花溪建设和平坝鼎立)按贷款对象划分,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615.3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2.01%,其中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最高,为78.88%。而个人贷款中的农户贷款的比例却低很多,全省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余额为1483.3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7%。

资金筹集困难,服务产品仍显单一。贵州村镇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段,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服务产品相对单一,目前,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均暂未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及现金供应等与银行业业务有关的系统,结算、提现渠道不畅,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很多银行业务不能正常开展,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行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经营与监管存在空白,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不足。银监会在《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又相继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上述规定仅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未上升为法律法规或条例。同时在现行的《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及《商业银行法》“总则”或“附则”中,仅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予以明确适用相关条文,而对村镇银行是否适用并未作任何规定,也无相关兜底条文,无论是自身经营还是监管均存在法律风险。

3、贵州村镇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覆盖面积。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总体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积。将仅有的县城办公场所延伸到乡镇,吸引更多乡镇(村)的农民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资金,做大做强信贷业务。同时要不断开发贷款新品种,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

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提供更多的、比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更低的支农再贷款。在风险可控、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凡村镇银行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可按照其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余额的3到5倍(约为其一般存款余额的30%至50%)发放支农再贷款,为其提供支农资金支持。

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不断创新基于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贷款技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村镇银行应加速完善支付结算渠道,尽快加入或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等与银行业务有关的系统,切实解决严重制约业务发展的系统支撑瓶颈问题。不断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二是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第三,针对“三农”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三农”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4、结论

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和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系统性分析了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并分析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网点分布不均、农户贷款难担保体系不健全以及资金筹集难等方面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以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J].武汉金融,2008(04)

[2]吴玉宇.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3]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4]谢卫星.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业工贸,2009(11).

[5]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6]李京刚,沙中强,李长楼.关注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纵横,2009(4).

[7]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 对策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

(一)有助于填补农村金融空白,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历来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并以及贷款权限的上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失,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设置大量营业网点,但其只吸收存款而极少投放贷款,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作为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村镇银行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打破垄断,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产品单一,受众面小的不利局面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唯一可以用得到的银行。村镇银行成立以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村镇银行的成立,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广大农民在选择金融服务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村镇银行的设立还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内部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改善服务质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各类民间资本健康、合理、有序发展。调动一切因素服务三农,为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由于个人和民营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入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资金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一起,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民间非法借贷的发展。使我国的农村金融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目标,服务范围难能“一心为农”

村镇银行的成立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村镇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必然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而受到整体金融环境的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村镇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也呈现“不村镇”趋势,部分村镇银行的工作中心也开始向县城倾斜,服务对象也更倾向于中小企业。

(二)吸储困难,营运资金紧张

首先,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社会认同度低,缺乏品牌价值,农村居民普遍感到陌生,更愿意将钱存在知名度更高的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少,很多村镇银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网点,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最后由于费用有限、系统落后,产品单一的因素影响,村镇银行很难吸引储户的眼球。

(三)监管力量薄弱,监管难度大

村镇银行“低门槛”特征给“严监管”要求带来了很大障碍,一方面,我国县一级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随着村镇银行数量和网点的增加,这种严峻的局面会越发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监管法规滞后,监管手段单一,而各村镇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要根据每一个村镇银行的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则更是难上加难。

(四)人才、技术、系统相对落后

由于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农村,又是新鲜事物,因此在吸引专业人才方面有着较大劣势。这导致对一些专业要求高、收益大,但同时风险也大的业务难以开展。受技术落后的影响,银行卡和贴现方面的业务也无法办理。此外,大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和账户管理系统,无法办理异地资金往来等业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一)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带着支持农村经济的帽子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应在财税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优惠,应和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样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支持农村经济有突出贡献的村镇银行则应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是优先给与财政性存款等,以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切实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监管部门要将村镇银行的支农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村镇银行业务向农业领域倾斜,大力改善支农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吸储力度

首先,村镇银行应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特点,提高社会认知度,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而且村镇银行还应积极参与到积极参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等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中来以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第二,村镇银行应积极开发更多融资渠道,如发行债券、票据等。第三,制定长远规划,逐步扩大规模,增加网点数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三)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金融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村镇银行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银行的这种高风险特性,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薪酬,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审查股东成分,建立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加强村镇银行贷款投向监督,对偏离“三农”的市场定位及时纠正。

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和市场定位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李树生.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应宜逊.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考察.浙江金融,2009(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风险;小额信贷;免费论文

 

2007年,县以下的存款有10.12万亿,但是贷款额度仅有5.72万亿,存贷之间相差4万多亿。从供给的度来说,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覆盖率低,有的甚至是空白。竞争也不够充分,在针对农户的贷款方面,现阶段只有农信社在做。邮储银行的农户贷款也才起步。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需求之间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质量低下,服务效率低,或者服务质量与素质相对比较差;服务种类也比较少,信用环境不好,信用制度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九十多家村镇银行已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一方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可以有效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而另一方面,又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更关键的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村镇银行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之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涉农贷款不良居高不下以及其发放不足量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 

4)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 

 

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一些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多数农户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

二、村镇银行自身优势 

 

1、小法人优势。村镇银行是处于银监局监管下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它“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关系链条非常冗长,基层机构中还有部、处、科等部门。政府赋予各商业银行总行以法人资格,分支行则在总行法人的授权下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央政府、总行法人分支行之间形成了层层的关系,层次过多,造成了贷款审批方面形成“时滞”,容易错过最佳的发放时间从而影响资金的盈利能力。 

2、发起条件宽松。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而最低要求的“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相对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给了很多有识有志人士以“银行家”的鼓舞,从而也使得村镇银行更加贴近“草根”。 

3、根基明晰,无不良背景 

农商行是由农信社改制而成,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顽疾。而村镇银行一般由优质的商业银行发起,产权明晰,无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运作非常灵活轻巧,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能够轻装前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障碍和困境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 村镇银行 融资渠道 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1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项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收付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务主要覆盖在城市地区,村镇银行起步晚。2006年银监会创新性的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实现了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紧接着,2007年银监会相关规定,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和经营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这标志着我国村镇银行的正式起步。随后我国提出加速村镇银行建设的三年规划,制定开放性政策,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步伐,2009年,村镇银行数量破百。至此,村镇银行进入迅速扩张阶段,据统计,包括分支机构,2013年村镇银行数量突破1500家。

2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存在的问题

2.1支付的便捷性有待提高

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的行列,异地、跨行取款都需要通过其他银行,与此同时,村镇银行的现金调拨也需要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手续上的繁琐降低了村镇银行的效率。

2.2业务的经营项目种类少

截至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能够办理的业务种类远远少于城市银行,电子银行、投资理财等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银行,业务种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发展,无法满足客户对业务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很多客户有需求但村镇银行无法办理。

2.3融资难,资金来源不足

农民的资金对于村镇银行来说数额小、很分散。相较于市民,农民的闲置资金少,存款能力有限,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往往离家远,因此难以吸引农民去村镇银行进行储蓄。从银行自身的角度讲,村镇银行业务种类少,效率低,融资渠道少。这些因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融资难。

2.4存在信用风险

由于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受天气和市场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民的收入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农户由于缺少固定资产,因此在申请小额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小额贷款又是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因此,这些因素导致村镇银行的收益存在很多潜在的信用风险。

2.5金融监管力度缺乏

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监管,虽然相关部门制定了严格地政策和法规,但由于村镇银行发展时间短,没有形成区别于城市银行适合自身结构和经营范围的监管体系和运作机制,使得村镇银行监管存在机制不健全、农村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村镇银行缺乏监管力度。

3完善村镇银行经营的对策

3.1拓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

3.1.1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理财意识

(1)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建设与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有效规避风险,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重大损失,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有效保护村镇银行的利益,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2)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低,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村的教育与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农民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另外,地方媒体应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增强其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了解村镇银行的相关业务,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从而拓展村镇银行的业务渠道。

3.1.2发行村镇银行金融债券

村镇银行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扩充本金,通过发行形式、期限各不相同的金融债券来吸收农村各类闲散资金,这种方式不仅能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同时也改善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总量波动的问题,保证了村镇银行资金的稳定性。

3.2提升管理水平,防范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与城市呈现二元化趋势,其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并且,农村与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农村的现实条件,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等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重视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全面提升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来防范信用风险。

3.3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部门应从政策上建立健全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为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供指导方向和具体方法。如,规定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要严格审核、规定村镇银行的准备金率高于一般水平等等。

4总结

2006年以来,村镇银行从起步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时间短、扩张速度快也使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面临一些困难。本文描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出村镇银行经营存在支付便捷性差、业务经营范围小、融资渠道小、存在信用风险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景浩.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04).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村镇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 2006年末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空间和业务上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严峻的挑战,如果缺乏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可能稳健的发展。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村镇银行的产生主要由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决定。

1.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大体上分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四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服务的。但是由于受 经济 发展二元理论的影响,发展

3.信用风险较高。 金融 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 经济 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2.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 企业 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 文献 :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23).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篇(7)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是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村镇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等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力求做到其他银行机构不能办的业务,我能办,其他银行机构不愿办的业务,我愿办,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