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师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26

高校教师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篇(1)

1.师德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尤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期,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5月28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要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总的说来,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合格的教师,师德师风是合乎教师职业要求的。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充满活力和朝气,承担了高校很大部分的教学、科研任务。新时期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学历高,视野开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绝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是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教书育人,这是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主流。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少数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其一,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陈独秀曾说过,政治无处不在,没有人不受政治影响,你想躲都躲不过。一般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都具有政治觉悟,有理想,有信念,热爱党的事业。但是,少数青年教师政治冷漠,对国事漠不关心。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缺少远大的理想,例如在笔者所在医学院,一些医学专业的青年教师,一听到“政治”就嗤之以鼻。所谓政治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刺耳的东西,他们更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供政治家们玩弄的,是根本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只需要认认真真地教学、搞科研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教师。真正合格的教师就应该不过问政治,不问时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专业和教学。

2.热爱政治,关心时事则分散了精力,耽误了时间,影响自己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极个别的从事高校“两课”教学的青年教师,虽然从事着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却自己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把“政治”与“马克思主义”画等号,认为搞政治就是搞马克思主义那一套,主张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该远离马克思主义,远离政治。实际上这是对政治的误解,其态度是不正确的。其二,道德修养还有待提高。由于我国教师聘用过程并没有思想品德考察这一关,因此,有些缺少良好道德品质的青年进入高校青年队伍。他们在单位招考过程中往往成绩优秀,凭着自己考试成绩很顺利地进入高校教师行列。但是,进入单位后,一些品德的缺陷就暴露出来,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利益特别看重,漠视集体和他人的,有利益必定力争。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当然无可厚非。马克思曾说过,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跟其利益有关。我们党也坚持“人们的利益高于一切”,人们有权利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但不应该过于看重利益,更不应该唯利是图。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应过于看重自己个人利益。自私自利是与师德不相容的。在市场经济经济利益原则和贫富差距现象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不满足于自己的收入,表现出心理失衡现象。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认同所谓金钱至上主义,一切向钱看,事事讲报酬,只做有报酬的事,专挑报酬高的事,无报酬的任务则尽力推脱。这些状况显然不是一个高校教师所应该有的。其三,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作为高校教师重要群体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社会大环境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也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此外,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以及社会不良现象大量存在,结果导致许多青年教师成了“愤青”。这些青年对社会失去信心,工作热情不高,既不愿意严谨治学,也不愿意认真教学,工作上只求完成任务,不顾质量高低。对学生漠不关心,这些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现象,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教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更高层次的凝练和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深层的、最核心的部分。“核心价值观奠定着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该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新论断和新要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应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首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青年教工师德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保证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青年教师,才能使广大青年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预防不良价值观的侵蚀,从而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而不是其他教育事业,因此应当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首先要求广大青年教师能够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伟大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就应该让广大高校青年教师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高校青年教师不应该失去自我,而应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高校教师论文篇(2)

1.职业素养。

关于职业素养这一类,主要设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体育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有70%的学生选择表示认同。二是在“下列哪些行为造成了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问题中,有27%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经常不备课就开始上课,有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在上课时接听电话,有9%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无故缺席和与其他科任教师换课,还有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并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在逐渐降低吗?”有接近87%的学生认为没有,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有7%学生的保持中立态度。通过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还是存在教师采用比较散漫和随意的心态上课,并且这种教学观念有可能会继续存在。

2.道德品质。

关于道德品质的调查设立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不平等地对待、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存在”,只有5%的学生认为存在,还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95%的学生认为并不存在。二是“体育教师待人真诚,能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吗?”,有93%以上的学生一直认为体育老师平时待人比较热情、诚恳,并把体育老师树立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三是“下列哪些行为影响了你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评价?”其中认为教师在评判学生时用语不文明的占6%,教师的形象(举止、着装等)不具有表率作用的占14%,认为教师社会公德心不强占10%,还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形象较好。四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在逐渐降低吗?”9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降低。通过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调查发现,虽然从总体上看,教师的道德品质还是不错的,但还是存在少数道德观念较低的教师,并不能通过教学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和思想意识方面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推动等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

3.高尚情操。

体育教师是否具有高尚情操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会经常发牢骚,比如在课堂纪律不好或是其他情况下”,其中有28%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平时上课确实会发一些牢骚。二是“体育教师以家庭背景好坏来对待学生”有10%的学生选择了同意,75%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剩下学生保持中立的态度。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高尚品质在逐渐降低吗?”有27%的学生认为是的,有73%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降低。通过上述问题,可以了解到虽然体育教师在情操方面的表现不算差,但是学生却对教师今后情操的提升抱有不看好的心态,因此,体育教师的高尚情操培养也是不忽视的问题。

4.教学能力。

这里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丰富,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才,其中有15%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缺乏丰富的体育知识。第二,“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率高吗?”,有83%的学生经常与老师互动交流,17%的学生很少与体育老师交流甚至一次都没有交流过。第三“,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是体育教师最为欠缺的?”有1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氛围的制造,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还有10%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而有63%的学生则认为并不欠缺。第四,“当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时,教师最常用的方式”,其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探讨式交流,有35%的学生选择了说服学生,有6%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忽视,还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各存争议。第五“,你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必要进行提升吗?”有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85%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有些教师还喜欢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上课敷衍,浪费教学时间,因此,对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改进和加强是很有必要的。

二、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不端正,比较敷衍和散漫,个人品行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及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本文立足产生的问题,将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体育教师个人对师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缺乏教学责任心,部分体育教师仅将教学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并没有把将学生培养成思想品行端正、技术水平高超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认为只要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完就算是完成任务,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将体育知识点消化理解,体育技能掌握熟练与否,而且缺少更新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因此频频出现工作态度较差、职业素养较低的现象。二是思想认识程度不够,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德能影响到学生,只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书,锻炼好学生的体能和提高技能即可,不具备以身作则的思想理念,因此,当学生不好好学习时,就采用严厉的语气和粗俗的语言来评判学生,这种行为为学生所诟病,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2.学校缺少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提升的监管体制。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学校给予监督和引导,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因此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个人品行的监督不到位。另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缺乏具体措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国家和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法规也没有真正落实,从而造成了教师师德修养水平逐渐下降的现象。

3.社会不良风气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造成的不良影响。

虽然这一因素在影响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较小,但是社会的腐败思想和消极生活态度,对于部分立场不坚定、思想觉悟差的教师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意志薄弱,对职业的认同感低,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职业道德败坏行为。

4.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措施。

4.1学校要积极开展增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的意识。

首先,学校要定期让教师学习师德修养课程,如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等,了解教师师德修养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次,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从而能自觉更新知识体系和观念,并自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必要的师德修养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达到师德规范的标准。

4.2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师德修养考核机制,首先,必须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实现客观和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称晋升或是涨工资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最后,考核内容要从备课、言行举止、着装、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以做到全面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客观公正的评选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个人修养的养成。通过一定的制度及规范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教师自觉完成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3体育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来促进师德修养的培养。

友好的教学气氛不仅能让教师轻松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状况,而且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从而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等。教师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更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结语

高校教师论文篇(3)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成为世界上其余的人们实行节制、仁爱、谦逊、慈悲、严肃、忍耐和克制的榜样。”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道德应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全面的要求和更强烈的典范性,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骨干人才的重任,他们是全社会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更应该在思想道德方面严格自律。首先,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他们每个人都应当是遵纪守法的模范,这是对一个大学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其次,他们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他们不会过多计较个人名利和待遇的得失,却愿意在平凡的工作中“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其三,他们应该在思想、情操、品行、作风等各方面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来自教师的自律性,就是说,教师的言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场合,无论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陌生人面前,都应该做到表里如一、严于律己。

古人云:“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以为信。”这说明虽满腹经纶,但道德低下,自古就不配成为教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这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学问是高校教师的教书之本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有博学的知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教师素质的重要要求。对于大学教师,学问的问题更显得重要。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知识面,是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在高校教师知识的“一桶水”中,除了要精通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外,还应包括其他领域的知识。教自然科学的,应努力提高人文科学的修养,教社会科学的,也应多学习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要尽量开阔自己的视野,做到博学多才,一专多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大学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把最新的科学信息尽快地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总之,学问是教师的教书之本,学习、学习、再学习,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座右铭,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做“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的……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三、高校教师要多几分爱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理需要的相互印照过程,师生的心灵沟通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此时教育的可接受性力量最强,效果最好。要使师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就要以情动情,真诚地热爱、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师德之魂在“教育爱心”,爱学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来自于教师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根植于对自己肩负使命的自觉认识。只有真诚地热爱生活,向往祖国美好未来的人民教师,才会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自己整个身心献给培育下一代的伟大事业。

师爱有多种形式:关心、理解、尊重和严格要求都是师爱的体现。教师爱护学生,不是只爱个别学生、少数学生,而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教师尊重学生,不是只对学生提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尊重,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大学教师的师爱,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上,体现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上。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的快乐与欣慰也来自对师生情谊的深切体验。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进取心的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与人民的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学生。

四、教师应该掌握授业解惑的基本技能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从总体上说,他们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授课技能,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

教师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说、写和运用几个方面。在大学里,教师传授的知识一般都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的特点,这对教师的“说”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问题、一种观点,如果教师自己说不清楚,即使“肚里有货”,也不能达到解惑的目的。高校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要学会用丰富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枯燥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在讲课过程中,还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方法上多采用启发讨论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的“写”也十分重要,板书要规范条理,不能有错别字。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中,经常要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书面形式发表出来,用以进行学术交流和理论争鸣,因此,在写好各种教学计划、实验报告、科研总结等应用文的同时,经常撰写学术论文,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没有一定程度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样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另外,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要学会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用具,能带领学生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笃行”使各种书本理论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真知。

总之,教师的素质修养关系着育人兴国。要传道,自己应该是一个有德之人;要授业,必须是个专家;要解惑,应该是个知者、能者。要成为有德之人、专家和能者,着实不易。高校教师应该在德行、学问、爱心和授业技能等多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担负起自己的光荣使命。

高校教师论文篇(4)

作为个体,高校教师的发展可视为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特定的职业群体,教师发展特指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整体提升。Adams(2009)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种范式:理性主义(rationalist)、行为主义(behaviorist)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3]。理性主义强调科学,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R-S),认为只有引起行为的变化才能获得发展;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创生,重视新知识在大脑中的建构。

(一)教学发展———高校教师发展的前提

教师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生涯发展、个人发展[4],还包括管理能力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等方面,其中教学发展居于高校教师整体发展的核心地位。而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本学科的知识方面较为精通,但在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方面则较为薄弱。正如Edger-ton(1990)形容的,如果谈到学科知识,大学教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谈到教学知识,他们则是站在地面上[5]。因此,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前提,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教学发展,促进自身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技能———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

高校教师技能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技能、科研技能、指导技能、交流技能等。高校重视教师的技能发展,技能的发展是有效的教师发展内容,而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主导性的,有效教学是高校教师内在建构并受社会调节的过程,其中的社会调节主要来自学生、其他教师和学校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重构教育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获得共识,进而创生新知识,并指导教学行为。教学技能发展应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接触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策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获得新的教学视角,学习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等。

(三)教学行为———教师教学发展的途径

教师发展的行为主义范式更重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学实践是一种行为哲学,对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起着指导性作用。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对知识产生非常重要。因而教师要不断地经过教学实践来提升教学技能,教学行为的改变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指导(mentoring)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改进与发展方式。新教师能够通过指导改进技术、形成合作关系、认识地方学术文化和获取资深教师的默会知识[6]。从操作层面看,首先,对高校教师解释某种对他们来说是新型的教学技术,在教师实施具体的教学行为过程中,他们试图把该技术运用于实践;然后,在专家观察并评价该技术的使用效果后,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并进一步修正该技术在使用中的不足;接着,再进行进一步的尝试,确保对该技术掌握达到合适的水平,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熟练灵活地运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发展机制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学科基础理论、学科专业理论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拓展;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情感与师德的提升———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创新精神、人文情操等[7]。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校开展教师教学发展活动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以培养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技能、科学的创造能力和时代的奉献精神。

(一)多元合作机制

合作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教师的学习不是“私事”,而应以学习作为社会参与(learningassocialparticipation)来审视学习。教师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团体的发展,教师发展的态度和过程受制于组织环境的影响[8]。教师教学发展的多元合作是那些具有共同目标、信念系统和实践活动的教师之间的双向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合作模式,如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教师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等。多元合作可由同个学科中多层次的教师融合在一起,由教授带领年轻教师发展,互帮互助。新成员在参与团体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9]。多元合作也可由多学科的教师互相融合,形成跨学科团队,不同学科间相互弥补本学科知识的不足,分享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技能的实践。

(二)非正式合作机制

非正式合作(informalcollaboration)是一种“休闲”的合作模式。教师间以轻松的方式进行互动,是一种比正式的工作轻松,以非正式的途径来寻求发展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依靠相聚而融、彼此敞开、相互走近、相观而善、相谈而清、相呼而应、相互切磋和相互借鉴实现教学上共同发展[10]。非正式合作模式促进教师在对话(dialogue)中走进彼此,互相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难以独立解决的教学问题,创造愉悦、友好的微文化氛围,能吸引教师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断地进行自我重建。如果教师主动地开展互动与合作,在共同参与、集体思考、思想碰撞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吸收更多的教学知识,领悟更多的教学智慧[11]。非正式合作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式是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建构,集体思考、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是这种教师教学发展模式采用的基本思考方式。另外,教师间要建立发展型关系,即在参与活动的教师、互相辅导的教师、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朋友关系。发展型关系要求教师愿意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经验和教学问题解决过程等进行回顾与总结,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与其他教师分享,以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三)个性化服务机制

新教师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会产生焦虑和困惑,进而缺乏工作动机,对职业生涯产生迷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因此,要充分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对教师个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将教师的教学发展与个人发展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此外,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专业特点、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需要对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为了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为了促进每个教师健康的发展与成长。如可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知识辅导,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咨询,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等。

(四)教师发展“护照”制度

教师教学发展护照的理论基础是Fessler(1985)提出的教师职业循环(teachercareercycle)理论[12]。该理论把高校教师的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教师教学发展“护照”正是对应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设置的。护照以学分的形式反映教师的教学发展情况,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学分,修满学分才算完成本阶段的教学发展任务。护照可分为教师教学成长护照、教师教学发展护照和教师教学导师护照。教师教学成长护照适合新教师或刚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求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年、师德、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以老带新,多种渠道地拓展教师教学发展项目,让新教师尽快适应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发展护照是针对入职超过3~5年并已通过高校教师系列初次职称评定的教师。这类教师主要完成的教学发展任务是教学实践类的和社会服务类的发展模块。在取得高级职称后,教师便可换取教师教学导师护照。持有本护照的教师主要担任新教师或年轻教师的培训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在职业规划、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长。

三、多通路的教学发展模式

高校教师是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职业的特殊群体。在其教学生涯中,许多教师在职业道德、工作满意度和专业发展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易导致教师群体或个体士气低落、固步不前、创造力锐减[13]。因此,针对教师在教学发展与成长阶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发展项目。

(一)新教师研习营

高校新教师会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新教师一般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教学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二是身份的转变让新教师对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困惑;三是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缺乏有效指导。新教师研习营能为新教师快速融入高校氛围,适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各种服务。研习营以讲授和研讨为基本形式,对象主要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或从校外转入的教师。对刚进入本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学校情况介绍,教学理论的普及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研习营可邀请校内各部门的负责人讲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让新教师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还可邀请校内外的教学名师,为新教师们讲授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围绕教师职责、敬业精神、教学理念等开展培训活动;还可定期举办新教师联谊研讨会,为新教师搭建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教师教学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工作坊可为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人们提供思考、探讨、交流的机会。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中可引入工作坊的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讨,创新教学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应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选取一名志愿者就本主题召集感兴趣的教师,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既可针对话题展开讨论,也可邀重点发言人进行发言,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法。工作坊要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资源,对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工作坊的最后阶段,参与的教师对本次工作坊活动进行信息反馈,包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活动的心得体会、对活动的建议等方面,方便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者及时总结工作坊的成效和不足,为下次工作的改进提供指导。

(三)校外挂职实践

高校教师论文篇(5)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应主动适应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立足地方,履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职能,保持和发展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大学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必须将优秀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与中小学进行深入合作,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数量充足、高素质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为本地区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职后进行培训,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1.2专业发展的需要

师资队伍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场域上,由封闭的学校、单一的理论课堂走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体现社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要求,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中谋求发展.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是可以言说、表达的“符号化”客观的显性知识.而教学能力、教育智慧等这些无法清晰表达的隐性知识,不能通过理论学习获得,需要回到教育教学情境中去,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获得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教育智慧,尽快进入教师角色,适应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工作,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职业,增加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

2发展中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适切性偏失

我们应看到地方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本地方培养体育师资的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相对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需求而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培养目标和模式数年不变,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呆板,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等诸多问题”,导致“新教师不能适应一线教学工作的种种窘境”,这与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优质的师资是不相符合的,其主要在于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实践的割裂.

2.1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与基础教育实践脱节

在教学内容上,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一方面,体育教育理论课教学以抽象的系统化知识为主,过于理论化,缺少案例教学,教学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联系较少.另一方面,体育教育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反应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新内容、新思想.许多学生依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改革新在哪里等基本问题.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没有充分发挥培养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学习者进入教育者的中介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一线机会少,以“书斋式”研究居多,就理论而理论,“田野式”研究欠缺,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趋势了解和深入研究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操作练习,导致学生学了理论知识却不会运用,没有达到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如学生学了《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等诸多理论课程还不会备课、写教案,教学思路不清,不能有效组织教学等.许多学生往往凭自己已有的运动训练经验,将体育课上成专项训练课,难以适应具有丰富、复杂教学情境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要求;而《运动生理》、《运动解剖》等运动人体科学等课程,缺少“体育”特点,联系基础教育实际更少,许多学生学了后仍不会处理简单的运动损伤,更不会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处方等;导致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对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形成低下,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

2.2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结合不密切

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容忽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和集中实践性教学.一是课程实践性教学机会较少.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等理论课结合其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作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在实际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意或无暇进行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是理论课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因大班上课,组织实践性教学费时、麻烦,教师不愿过多付出,另外,某些教师自身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历,无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教育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因没有足够的见(实)习基地,体育教育实践课程缺少真实的教学情境.校内的见习或实习,其教学对象是同龄的大学生,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中小学不同,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化的“在场”感,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提高不大;至于教育实习,中小学对实习的接受处于被动满足高校“学”的需要,少有与大学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高校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无明确的要求,且学生由过去的统一实习,因近年招生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实习指导教师过少,学校对实习进行“分散”,以致有的学生找所学校盖个章以应付,使得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不强,从教适应期延长,不能很好适应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2.3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少有基础教育参与

体育教师教育职前教育注重的是对未来体育教师基本知识、能力、素质的培育,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锻炼、不断积累经验,感悟实践,几经历练才能逐渐成熟.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就明确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三大基本理念,确定了涵盖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的三维目标体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重申“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育教师标准,共同一致的是“强调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放眼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空间模式已由大学为本的模式向以大学为本和学校为本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我国部分高校也在试点,大学与中小学的协同合作,以逐渐成为教师培养的主流.可见,培养合格体育教师不是体育师范院校能独立做好的,将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通力合作,发挥基础教育在体育教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体育教师培养主要以师范院校培养为主,局限于大学课堂培养教师的封闭模式,少有中小学教育共同参与,这种单一、封闭的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3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互动的挑战性

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管理者,不同主体面临着与基础教育对接的适应性转变.

3.1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认识上.教师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课堂为平台,“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开创性学习;认识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就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显得空洞和抽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将理性的理论感性化,在理论课讲授中,结合中小学实际的进行案例教学.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适应发展的需要.投入上,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投入,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设计、实践的安排等等.教师相对于单单只是课堂理论课的讲授,则需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是在理论课教学环节的投入,为精选案例,备课量的增加;最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化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无论是分组、看课、评课,尤其是高校扩招后的大班教学,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需要教师周全考虑,才能让教师教育课程在与基础教育对接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指导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理论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这对缺少实践背景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从宏观上了解基础教育改革,还要深入到进行一线,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高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如何应对.引导学生建立对体育教育的职业热情.围绕着能力培养改进教学.

3.2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上课习惯带着耳朵去听,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是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学生头脑中的体育课非常好上,就是整队、集合、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等,学不学理论都能上体育课,且普遍认为理论课对实践的指导并不大.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对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在真实的教学情境实践中,体验体育教学实践,体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步骤,体验体育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近距离感受体育教育教学,得到教师和基础教育体育一线教师共同指导,在体验中自我感知自己知识的不足,在运用中自我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的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原来上好一节体育课并不是那么简单”.进而,反思自己的学习,主动去思考,作为教师如何上好课,思考如何去改进自己的学习,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转变管理者人才培养理念

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在认识当前时代背景下,关注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人,研究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基础教育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为指导,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的紧密联系,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从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思考如何围绕学生发展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开放办学,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如何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等,这都需要管理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才能做精体育教师专业,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师资,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4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适切性互动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互动与适切,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中促进高师体育教师教育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结合基础教育实际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重申“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未来的教师教育要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走出以“教师教、课堂教科书”为中心,走向以“学生学”为中心,采用讨论、启发、参与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以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体育教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式教学.专业教师要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将理论与中小学实际结合,结合案例教学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促进学生在案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习中去,发挥其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次,在体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中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相联系,如目前体育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等,增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体育理论课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即不放弃对理论的学习,完善教师教育发展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实践技能熟练,专业知识全面,能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构建完善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标准,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加强实训案例库建设,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的体育教师教育

以基础教育改革对新型体育教师要求为指导,建立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入合作,发挥基础教育在体育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适合当地体育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做体育教师教育品牌专业,形成地方特点,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基础教育签订双向教育合作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双向教育合作的核心工作,在邀请基础教育高级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体现“校地合作,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学生,突出加强学生从业能力培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到中小学学校调研,分析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素,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制定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二是根据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所需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三是根据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的需要,确定实训和实习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未来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既解决了体育师范生培养问题,同时解决了在职教师的新发展.与基础教育建立多个的实践基地.为避免实习进行流于形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基础教育建立紧密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借助一线的教学资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助学生能力提高的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实际教学的流程和对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老师与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学生见习、实习过程的要求细则,指导教师的职责.

4.3建双能型教师团队,体育教师教育者与基础教育教研联系互动

高校教师论文篇(6)

(一)教师敬业意识的淡薄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师具有非常良好的素质,教师是为教育献身且无私奉献的人,为中国高校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青年教师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这个行业对教师提出了积极服务以及具有敬业精神的要求。有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因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所以造成了敬业意识的淡薄。如果教师缺少最基本的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学时不认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会对学习不上心。教师如果只会教书,而对学生漠不关心,将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学生在教室上课时也会不认真学习,对教师也会很排斥,教师也会满足于现状,不会积极进取。

(二)教师价值观的倾斜

有些青年教师过分注重于个人得失,只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个人的名利,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和领导以及同事友好相处,这样会导致价值观的倾斜。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行为,将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起到表率作用。有些教师过分热衷于发展第二职业,而不注重自身本职岗位,教师错误的价值观念,会带给学生不好的影响,也许这类教师会把学生看做是自己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在教学方面,只会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忽略自己本身的职责所在,在这样缺乏诚信的观念下,有可能会利用自己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

(三)教师学术诚信的缺失

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行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诚实守信这也是为人师表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现在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太过于放松,不注重自己个人形象以及影响,对自己个人的言论不加以重视,在上课时的言论太过于偏激。还有一些青年教师有不文明的言行,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准则,这不仅会对学校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在科研工作上作假,剽窃并抄袭别人的成果,这样做会有失学术道德规范。

二、现在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新内容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行业之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以及思想品质,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以及规范都有所不同。随着当今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思想教育也在不断的转变。现如今,师德的建设应当不断地适应并融入现在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之中,并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建设。当今社会中,教师师德建设容易走进误区,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当以身立教,师德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人格,教师不仅应该有高学历,更要以身作则,教师需要将自身的职业道德情操与教学水平完美的结合。教师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品格之后,才可以将学生教育的更好。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敬业奉献。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伟大的,因为需要具有爱岗敬业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要热爱教育这个岗位,这也是教师师德之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博学精思。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知识渊博、真才实学以及博学精思。青年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学术上要有高水平的造诣以及精湛的理论专业知识。诚实守信。在现在社会之中诚实守信是社会各界所共同维护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这也是作为衡量教师称职与否的一个准则。教师的诚实守信具体体现在科研、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上,是重要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要有执教的标准:学风要端正、治学要严谨、在学术上绝不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和剽窃,诚实守信是现在青年教师教学之中的道德底线。团结协作。在一个团队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要以团队的利益为主,团结协作要在集体中才能体现出来,而集体是作为团队凝聚力、生命力以及战斗力的表现。教师在进行学术以及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合作完成,所以青年教师在教学以及自身师德建设时需要加强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影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大致有四种:社会原因、教育原因、高校原因以及个人原因。在现在的社会之中,许多人只会重视金钱,也有很多人觉得付出与收入不合理,也有一些是青年教师对收入的多少产生了迷惑,只会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这样会削弱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也可能会出现腐败现象。在教育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师资比较匮乏,所以没有对青年教师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就直接上岗,这样的青年教师会缺少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师师德建设缺乏规范性以及系统性。某些高校只是一味追求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科研成果,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及师风都是基于形式,并没有对青年教师严格执行校纪校规,这样不仅忽略了教师师德建设,还有可能会让教师在学术上出现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行为。当今许多青年教师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过于优越,使他们在工作时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耐力以及刻苦钻研的素养。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直都在校园里,缺少实践能力,这也对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结语

高校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师德为先。2011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国家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拥有一批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专任教师153.5万,其中40岁以下(包括40岁在内)的青年教师人数高达95万,所占比例超过了60%。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和高校规模的跨越式发展,较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就直接进入了高校教师队伍,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青年教师学历高、年纪轻、知识新、干劲足、潜力大、易沟通,且多数教师注重师德修养,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追求。但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下,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中师德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人才培养质量。

1.价值观念失衡,注重个人功利。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受到很大影响,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功利与奉献、竞争与谦让等问题。有些青年教师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考虑个人名利多,理想信念动摇,不能正确对待工作、对待领导和同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浮动,行为选择上只注重个人的利益,一心利用学校资源发展自己。

2.育人观念薄弱,为人师表欠缺。有些教师只注重讲授专业知识,不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分裂开。有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对自己放松要求,不注重个人形象与影响,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3.奉献精神缺失,敬业意识淡薄。部分青年教师仅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一种谋生手段,淡漠了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减退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教师利用学校资源,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追求个人利益,热衷于出国、跳槽或搞兼职,而将本职工作作为“第二职业”。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013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专门问题提出,充分反映出党和政府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特别是在入职培训中将师德规范落实作为重要内容,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青年教师所特有的蓬勃朝气能够感染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也给高校教师队伍营造了活泼向上的氛围。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克服自身缺陷和不足,让他们更全面地发展自我、服务社会,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青年教师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兴趣和工作热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好地促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品德高的高校教师队伍。

2.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其思想与心态以及所接触到的事物与大学生相仿,其言行很容易让大学生引起共鸣。具备高尚师德的高校青年教师,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高校办学宗旨和理念。“德是师之魂”,一所学校的师德状况是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能够促进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

社会道德风尚。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青年教师是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敬业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能够感染和激励着学生,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能够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重要的道德指引。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好这份工作,必须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组织以及髙校青年教师自身明确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具体应该从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环境塑造和自身建设等四个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引导。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能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教育引导,有助于他们对所从事行业的特殊性有深入的了解,培养其职业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理想,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教育青年教师明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明确高校青年教师的根本职责,增强育人意识,要尊重学生个性,真心关爱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以生为本。其次,明确教师的社会责任,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爱国情感和法律意识培养;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做好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再次,明确教师的示范作用,增强师表意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高校要引导青年教师注重自身的作风仪表,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以优良的师德师风赢得学生的尊重,促进学生良好作风的形成。最后,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标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优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社会、自身、制度政策、监督激励机制等方方面面,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将教育宣传、政策制度、监督激励这三者整合起来,完善这三者“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保障。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教育、完善制度、落实监督,要发挥师德建设体系的强大力量,多方位、立体化培养和引导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总体系中,教育宣传、政策制度、监督激励缺一不可,教育宣传是基础,政策制度是保证,监督激励是关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统一于师德建设工作的整个实践过程。要坚持三管齐下,三者并重,注意手段的综合性、运作的整体性和工作的衔接性,坚持标本兼治,把教育宣传、政策制度、监督激励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入部门、单位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之中。

3.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工作生活环境时刻都与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发生联系,构建良好的师德建设人文环境,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学校应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师德的良好环境,营造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和谐、勤奋、敬业、创新为特征的良好气氛。学校要从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尽可能地给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广大青年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社会和高校都应该承认和兑现教师的劳动付出,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加强师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