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59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航空服务;特色建设;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52-02

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物流、商务、形象设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故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它无疑有着强烈的市场吸引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多达百余所,仅武汉地区就有十余所,其中高职就占有7所(湖北省2008年公布的招生信息资料统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由此说明,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各大航空公司大规模的招聘人才,更是将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向高潮。

1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对航空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武汉地区作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中部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密集地区,航空服务专业的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民航局测算,“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左右,机队年增长达到100-150架,到2010年将达到1400-1500架,2020年将达到3000架。机场将由 2005年的133个增到2010年的190个,2020年的230个。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 100 :1 ,而我国民航业平均的人机比是 200 :1 ,这意味着,仅以过去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而如果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要人才 48 万。可见,航空企业每年需要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这些都为航空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我们对武汉地区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时发现,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是甚少。航空企业表示,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航空服务专业正是适应这个社会潮流于2006年兴建的专业。该专业立足于现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和发展自己,为培养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掌握多种先进技术方法的高素质、高质量航空服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前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我们可以预见该专业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2 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及办学思路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理论指南,也是质量标准、评估标准。它决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鉴于高职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性质,为武汉地区培养合格的航空服务人才是我们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目前,随着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空中服务、地面服务、流程派签、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针对武汉地区航空业需求的各类人才,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我们把培养人才的目标锁定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两个方面。即建立航空服务专业和开设航空服务(空乘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我院2008年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航空服务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航空服务工作技能,能从事机场航站楼内辅助服务、航空业务及航空业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我们对新建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 重积累,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院酒店管理的专业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求突破,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工学结合三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弱,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二证二结合”:一是引进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参加考证,使学生的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服务意识增强,从而达到知识积累与服务技能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顶岗实习经历证的教学管理制度,即根据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经过第三学期的教学顶岗实习和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锻炼,取得相关实习单位签发的实习经历证明,使学生的职业经历和岗位能力得到认可,毕业时能够顺利谋到岗位,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专业特色。

3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主要思路是:

3.1 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实用价值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航空服务人员是对顾客进行服务,考虑到目前航空企业的对人才形象上的高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航空礼仪、形体训练、形象设计、播音技巧等课程。一是满足航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使部分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从事单纯的礼仪服务和形象设计工作。另外,由于空乘人员是在空中作业,对于他们的培养就是要既管理知识又具服务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起到组织、协调和沟通的核心作用。为此,我们开设了职业道德、民航服务心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公共关系、民航法律、沟通技巧等课程。但专业培养目标仍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管理为辅的技能性人才。

3.2 强化实训比例,突出动手能力

由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纯理论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了课程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除此外,还有专门的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还给出了四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使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54.8%。同时,还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2007年的“女足世界杯”礼仪服务、“六城会”颁奖礼仪服务,首届湖北省礼仪大赛等,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3.3 增大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培养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不同方向的社会需求,结合我院现有的师资情况,我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进一步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了跨专业的比例。如增加了武汉市市情、中西文化鉴赏、酒店督导管理、导游实务等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入资格考证突出办学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我们为此提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外,还专门针对《南太平洋国际航空公司乘务初始培训课程》所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我院办学的特色。

3.5 加强师资建设突出双师结构

为保证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对教师队伍加强了建设,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100%具有“双师”资格,其中:2人取得民航业资格证书、6人具有相关的形象设计、化妆、营销策划等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为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根据高职的性质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从民航企业中聘请了3位兼职教师,(其中:高级乘务考评员1人、高级乘务安检员1人、高级人力培训师1人)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学课程的质量。此外,我们还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合作研究,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模式,尽快建设一支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 结语

航空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我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施爱平,等.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3]甄贵章.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4]王观玉.民族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2)

民航服务

校企合作

培养方式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旅游业与民航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旅游与航空服务人才,在当今大学业生难以就业的社会现状之下,旅游与航空服务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努力探索两类人才的培养方式,积极与各用人单位开展合作,践行了市场需求、产学业结合、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办学业理念。

旅游与航空服务业是目前服务业中的主要产业,是窗口型行业,对选择人才的标准较高,要求从业人员既有较好的外型条件、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意识,而旅游与航空专业高等教育正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业和航空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吸引优秀的生源就读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分析市场,调整办学理念,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达到招生“进口”通畅和毕业“出口”通畅的良性循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围绕这一理念,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和实施旅游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式。

1.服务类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1.1就业目标不明确

一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封闭生活,死读书,读死书,与外界接触太少,没有思想、缺乏个性,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因同学填报该志愿、家里人或朋友极力推荐、该专业门槛低、听说就业前景好、家庭贫困想获得实习补贴等等原因而填报该志愿,对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爱,进校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没有明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毕业择业时举棋不定,跟着感觉走,拿着自荐材料不是有的放矢,有备而去,而是看哪儿人多就往哪儿投。反之有的同学从人校起就确定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大学三年中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重点,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例如到美国迪斯尼酒店,挑选非常严格,首先根据平时成绩,在毕业生中选拔出20名参加系组织的英语笔试,10位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候选人,准备自荐材料、各类证书,将材料通过网络邮到美方指定邮箱。并强化口语,等候美方的电话口语测试,要求全天候开通手机。准备时间为两周。有的同学热爱酒店服务事业,期望能有更好的就业和学习平台,所以异常珍惜此次机会。在准备期间,她通过网络联系到在实习期间认识的数位美国朋友,请他们帮助指正、反复修改,并仔细询问美国人通常对雇工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假设面试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模拟回答,最终被录用。

1.2职业定位有偏差

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在当今大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局面,“学而优”不一定要做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学而优则白领”的思想在学生中悄然蔓延,就连服务行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甘心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干起,认为那是中专生做的事情,而他们应该一毕业就做管理工作。但没有基层经验的人缺乏感性认识,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行业人才要求与学生就业定位发生分歧。L犬J此,作为服务型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抛弃“白领意识”,从实际Ⅲ发,从基层做起,扎扎实实,锻炼自己,提高真本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只是肓目清高,“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一心一意做“白领”,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方向,还会影响到将来的择业。

1.3重名利少远见

随着利益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不断加深,一些毕业生的功利心日益增强。他们认为,就业制度的改革,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择业时,价值取向出现了扭曲,就业形成“沿海热”、“j资热”、“高薪热”、“城市热”,只看眼前利益,看单位开出的工资,而不考虑自身的再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用人单位的问题不作细心研究和准备。在一项大学生择业调查中,对“如果单位待遇好,专业不对口并不重要”的回答中,不同意的仅占22.8%。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国际国内就业机会,合作前都会做好充分的涮查考证,确保单位管理有方、对员T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有利学生长远发展。但在动员面试阶段笔者发现,有一些国外就业的机会,往往学生报名很不踊跃,即使参加面试的同学,也有人不是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因为在同学们心目巾,去国外就业一定要是高国内几倍、十几倍的薪水才不枉此行,才不至于白交中介费。而丝毫不会考虑去闰外就业会让他们的专业水平、思维方式、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缺乏长远眼光。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本无可厚非,但在与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前进发展的比较中,把经济利益的多少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显然不妥。大学毕业初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奠基和经验积累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若能主动进行锤炼和磨砺,不避艰苦,不计得失,则会一生受益无穷。

2旅游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培养实证探索

2.1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服务行业高等教育与服务行业发展联系是否紧密,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一是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服务行业发展;二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教育结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不能为单位所用,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影响用人单位的利益获取,导致学校声誉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科专业结构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实现按需培养。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服务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T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为此,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在认真细致地做好服务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原有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时,根据服务业市场的需求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灵活的特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主动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如根据航空业的飞速发展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国家对民营航空公司的准入制,我院设置了“航空服务”专业,重点培养民航服务人员与空中保安;根据在桂林召开的“桂林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传递m来的对会展营销人才的迫切要求及会展经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系数已达1:10的平均比值的市场分析,并派出专业教师到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和学校调研,我们于2006年开办“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建设新专业的同时,我们还加大力度,努力建设好原有专业,如酒店管理专业已申报湖北省精品专业,这极大地推动了我院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同时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明显的专业优势,较好地满足了服务业对服务人才的需求。

2.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是确保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增强师资力量。在师资建设方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与各酒店和旅行社保持密切的行业联系,派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年轻教师到四星级以上酒店挂职半年或一年,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从旅游实践第一线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有较大影响的行业人士,这些具有酒店或导游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的业内人士实践经验丰富,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于航空专业的教师,学院采取的是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2004年设置该专业后就选送了四名骨干教师到北京参加中国民航总局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学习,同时还与辽宁金通航空培训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的合约,由公司在学院设立武汉办事处,公司领导长驻在校共同管理。目前,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过硬、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还聘请服务业资深的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其他高校的一些理论研究者作为特聘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不定期地邀请他ffq~]校给师生进行专业讲座,也邀请业界的一线丁作人员例如航空公司的空姐、旅行社导游员、景区景点讲解员、酒店餐饮服务员等来校讲座,他们了解行业的新信息和新特点,掌握行业选择人才的标准,能有效地推进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建设,以此方式与企业建立更广泛、更长久和更有实质意义的产学研互动合作,使教与学能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也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将一专多能学生推向社会

服务行业是窗口型行业,是服务无中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我们从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1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学院成立有多种社团:礼仪队、模特队、艺术团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学院从社会上聘请相关行业的资深教师为社团成员授课。学院还为各社团成员提供许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参加全省高职高专校长交流会的礼仪接待、全省外籍教师的学术研讨会的礼仪接待、参加全省“贝亮天使”选美大赛的颁奖司仪、到各大酒店进行文艺汇演等。全院的学生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体育比赛、演讲比赛,形成了以航空专业的“航空英语晚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大赛”、酒专业的“实习动员晚会”为核心的校同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大团员青年投身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选派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型旅行社进行专业实践等。所有这些活动均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4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现状;需求分析;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社会交往的频度也在不断增强,对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民航运输由于具有快速省时、机动灵活、安逸舒适、国际性等突出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在对航空运输需求不断增大的同时,人们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北航“5・7”空难以及“6・29”新疆和田劫机事件的相继发生,对空防安全的重视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航安检系统是保证民航系统得以安全有效运转的重要屏障,是确保民航运输体系安全运行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安全防线。

一、我国民航安检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航安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封闭时期,当时中国对乘坐飞机的人有严格要求,这一时期中国的空防形势保持了不错的局面,我国机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多年来一直也没有建立起来。

1980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公安部、民航总局的报告,同意对国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1981年3月15日,公安部了关于航空安全检查的通告,并决定自4月1日起对民航国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11月1日,又开始对民航国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从此我国的安检工作开始了新的发展。

安全检查工作刚开始,只对国际航班实施检查。所以,检查工作就由边防检查站负责。从1981年11月1日开始,全面的安全检查工作展开,此项工作就由民航公安保卫部门负责,但这一时期安检工作还不完善,有漏洞。到了83年7月,武警安全检查站成立,安检工作由武警部队全面负责,这一时期,安检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进入九十年代,由部队负责这项工作已不适应形势了,1992年4月,安全检查工作移交民航,民航机场组建了安全检查站。

二、民航安检的作用

随着国际反恐形势加剧以及国家对民航安全的日益重视,全国各大机场、飞机的安全成为了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民航系统安全的各个环节中,机场安全技术检查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机场安全技术检查,是为防止劫、炸飞机和其他危害航空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旅客、机组人员和飞机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强制的技术性检查,是保证空中安全最直接、最重要的措施,是航空安保的基础和核心。安检工作不仅事关千千万万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安全,是国际反恐的重要前线。

民航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对乘坐民用航空器的旅客及其行李,进入候机隔离区的其他人员及其物品,空运货物、邮件等的安全技术检查;对候机隔离区内的人员、物品进行安全监控;对进入飞行控制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安全监控等。

三、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随着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国际恐怖活动和国内违法犯罪分子对空防安全影响不断加剧,国家航空安全已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高度,民航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民航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就被突显出来。目前我国各大机场的安全检查工作相当繁重,以我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白云机场为例,它的安检部门每天检查出港旅客人数近8 万人次,监护国内外进出航班近420架次。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航空安全形势,民航安全检查工作质量的保障最终要依靠一支具有高超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的安检人员队伍。民航各大机场以及航空公司对能够熟练掌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民航安全检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专门为民航机场、航空公司安检岗位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是受到了广泛的青睐,甚至出现了各大航空公司、机场争相抢定的火爆场面,成为了中国高校毕业生中的极缺人才。

为满足民航一线对安检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先后开设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适应民航安全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空防安全,民航安全检查政策法规和民用航空知识,具备安检人员所需要的基本警务专业技能,熟练使用各类安检器材和设备,具有应对和处置民航旅客通过安全检杳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能力,能为国家民航空防安全事业服务的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和自我提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航空港安全检查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设置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都为高职专科,学制三年。

四、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需求分析

2012年9月12日,国际民航组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部召开为期三天的高级官员会议,为全球航空业寻求更有效、更可持续的保安措施。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主席冈萨雷斯在大会开幕式上说,随着各种威胁的演变,国际民航界必须继续调整保安战略,加强安保措施,改进协作水平,以继续保持航空是一种安全、高效、经济实惠的人员和货物运输方式。会议提出要对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的航空安全保卫工作进行评估,不合乎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和要求的将被取消国际航线的运营资格。因此,当前世界范围空防安全形势要求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的航空港安检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大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航空港安全检查人才。

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航空港安全检查人才目前主要来源于各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场和民航运输服务部门的安全检查服务行业,从事安全检查、安全监护、安全监控、安全护卫等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同时随着机场、车站、港口、展馆等设施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增建和运营,对安检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据统计,在未来3到10年间,全国各大中城市将需求安检专业人才近20万人。由于各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有限,而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又很大,所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在民航安检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设建设这个专业。

五、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民航安全技术检查工作。民航安全技术检查是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授权的专业安全技术检查,是民航空防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障航空安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乘坐民航班机的中、外籍旅客及物品以及航班货物、邮件进行公开的安全技术检查,以防范劫持、爆炸民航班机和其他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保障国家和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强制性和专业技术性。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要求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一)业务能力

1.掌握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必备的安全检查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

2.掌握民航安全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国际公约以及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3.了解安检设备的原理知识,掌握安检设备软硬件的操作技能和运行维护方法。

4.掌握各种危险品的基本常识以及应急处置方法。

5.具有证件检查、物品检查、人身检查、隔离区监护、飞机监护、控制区管理的基本能力。

6.具有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安检工作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有安全防范、治安事件处置和重大事故临危应变的基本能力。

8.能够取得民航局安全检查员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岗位资格证书。

(二)应用能力

1.具有制定完善工作计划的能力。

2.具有独立收集文献、资料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能够了解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善于自学,不断更新知识。

4.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5.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工作胜任能力。

(三)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4.具有民航安全检查工作所需的英语听说能力。

5.具有较强的安全、服务、责任和质量意识以及勇于开拓创新能力。

六、总结

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安全技术检查也不断趋向专业化,对安全技术检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安检人员成了相关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据安检作用、人才现状、社会需求及核心职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参考文献]

[1]宋晓燕.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中国成人教育[J],2012

[2]林泉.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国民航学院学报[J],2003

[3]胡璐施.安全检查方向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研究.网友世界[J],2013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逐步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但由于校企双方在组织文化、价值观、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要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融通,缩短毕业生进入职场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就必须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使学生通过先进企业文化熏陶,熟悉热爱专业,提高职业素养,将观念与行为方式融入企业,为将来顺利进入职业领域,成为企业合格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素质教育,按企业员工的标准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办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批适应民航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一、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中

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途径,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原则,以培养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为核心内容,以争取企业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先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学校应加强对与专业相应的企业文化的研究,重视对学生企业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神渗透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有效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教学模式的创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专业课程的教学等方面的全面参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聘请各大航空公司专家,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于校企共育的“主体定位、多向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定位”是指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适应民航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空中乘务员和民航地勤人员,“多向分流”是根据本专业学生不能全部满足在民航相关岗位就业的实际,在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就业意愿与特长,实施分流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个“一体化”、校企密切合作的教学过程及分流教学、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校企共同建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反馈教学科目、教学重点,按合格企业员工的标准教育培养学生。

2、将竞争、优胜劣汰等企业原则引入空乘专业招生、就业工作中

在武职校企共育的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从招生、实习到面试都由航空公司全程参与,共同培养,实现学校与航空公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招生时对有志报考本院的学生进行提前面试,由国航、东航等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和学院专业教师组成评委团,实施专业面试,面试严格按照航空公司招乘流程,按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对适合做空乘和地面服务的学生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合格证,获取报考本专业的资格,高考后按分数由高到低录取,单招学生也按此标准面试。这样,学生一入校便能感受到竞争、优胜劣汰等先进企业文化氛围,大学期间本专业也将以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按这种标准多次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这样,学生就业时就能从容应对各个航空公司的面试,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成长。

3、校企合作进行专业介绍与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入校完成军训后,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来自航空企业的专家,资深民航乘务员等)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告知学生在校三年的培养方案,并聘请行业专家做诸如“我的空乘职业生涯”等形式的讲座,邀请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现身说法,告知学生如何利用三年在校学习时光,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顺利进入就业岗位,进入企业后又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如何获得晋级和优厚待遇,如何可持续发展等等。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加强对学生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这份职业,让其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导向性,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在校就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4、营造具备浓郁先进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吸取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元素,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武职空乘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企业派员常驻学校,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其中企业按照民航企业的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加强先进企业文化熏陶。学校则以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建立职业素质养成平台,实施职业养成教育,促使校园文化与先进企业文化对接。

按照“重素质养成、重能力培养、重语言提升、重形象塑造”的思想,建立标准化职业素质养成体系。以礼仪训练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切入点,做到学生着装规范化(统一着空乘制服,化职业妆)、礼仪训练日常化,从课堂环境、生活环境、仪容仪表跟踪检查等方面,进行建设,并以一名合格空乘人员所需综合素质为标准,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职业素质塑造,逐渐形成本专业独特的标志识别系统,形成一种渗透空乘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5、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文体和社团活动,营造先进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这几年,本院空乘专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民航总局与金通航空培训公司主办的全国空乘院校空乘技能大赛,每次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参加的“爱在蓝天”等全国空姐大赛活动,成绩斐然。同时自己组织了湖北省空乘专业技能大赛等赛事,通过大赛历练,使学生不断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让其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通过第二课堂、社会服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本院学生积极参加世界杯女足抽签礼仪活动、城运会礼仪活动、亚运会引领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服务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二、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改革中

1、校企合作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邀请民航人力资源部领导和空乘出身的企业专家参加,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直接主持,进行空乘及民航地面服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空乘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行动领域,并将这些行动领域按照教育学有关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构成空乘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每一学习领域在对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后,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进行整合,建立主体学习单元,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为依据,设计模块化学习情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突现民航先进企业文化特色。

2、素质教育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空乘职业特征,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通过空乘形象塑造、民航服务礼仪、形体训练、社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气质,礼仪规范,彰显民航企业对员工形象气质的要求。其次,第一年基础应用英语的学习,第一、二年专业英语的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满足民航企业服务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旅客的要求。再次,通过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机场要客服务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通过世界历史文化、航空运输地理、客源国概况、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美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3、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中渗透先进企业文化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通识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普遍适用的知识与能力;专业课程培养胜任某一职业(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拓展课程是培养从事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工作的能力。

通识课程也要注意渗透先进企业文化。以思政课为例,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家提出压缩思政课的要求,本专业老师与专家研讨,并与思政课老师进行交流,要求思政课也要与专业相适应,要培养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学生,走工学结合之路。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比如人品、敬业精神、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同时,也要将先进企业文化渗透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教师应立足学生的专业、职业的实际,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组织、职业规范、文化氛围,然后将其融汇到思政课理论教学之中。再以体育课为例,空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能胜任繁重的航班工作任务,因此应将体能训练纳入体育课教学中。

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先进企业文化

在客舱设备、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实训课程别注意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先进企业文化内容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保证飞行安全”是民航企业的第一要务,实训课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操作飞机设备和实施机上安全检查的良好习惯,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更要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素质。在客舱服务课程实训中注意培养学生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接受先进企业文化教育。聘请国航、南航、深航等国内大型航空运输企业的技术骨干指导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是专业课程的最后一项,也是企业工作的开始,学生将进入全面真实的企业环境,以实习员工的身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接受企业全方位管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在这个阶段学校要积极配合企业,教育学生遵守员工纪律、接受企业管理、提高职业技能、爱岗敬业,以便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5、聘请企业专家授课,直接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聘请企业的技术权威、技术大师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技能演示观摩课。东航武汉分公司、南航湖北分公司客舱部的经理、书记,天河机场领导受学校邀请,每学期定期给学生做讲座,举办技能演示观摩课,将企业对民航客舱服务员、民航地面服务人员的要求,对员工的成长规划及日常管理,通过这些讲座与课程告知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民航资深乘务员讲授实践技能课程。聘请国航、南航、深航、天河机场等各大民航企业及管理机构的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比如,本专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盛美兰(原海航客舱部总经理),每年集中给本专业学生讲授客舱服务课程,她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课堂和日常生活管理,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班级划分为乘务大队,各班再每六人划分为一个乘务组,以乘务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活动,每个乘务组展开竞赛,各个乘务大队也进行比较,完全按企业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课堂和日常生活管理。

6、将先进企业文化要求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在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训考核中模拟企业业绩考核办法,将形象气质、礼仪礼貌、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服务质量等纳入实训课程考核中,综合评定学生实训课程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实行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多元化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标准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总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空乘专业以来,特别重视对民航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注意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因此,该院空乘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尤其是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认同。

【参考文献】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 航空产业 职业教育 发展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2010GXS5D263)和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优势产业的陕西航空类职业院校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1JK0318)的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期间,陕西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极大地推动了陕西潜在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的转化。在陕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航空职业教育近年来异军突起,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等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对陕西由“航空大省”向“航空强省”转变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陕西省航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1.航空职业教育机构在陕西职业教育院校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入新世纪,经过院校合并和调整,陕西航空职业教育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职教机构,均获得较大的发展。总体上看,陕西目前以高职教育为主导的航空职业教育院校有8所、中职院校4所,高职院校分别是西安航空学院(前身是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职工学院、西安航空职工大学、西安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陕西蓝天民航技术学院、西安海棠专修学院,占陕西高职院校总数近1/4。中职院校分别为陕西航空技术学院、陕西航空工程技术学校、西飞技术学院、陕西航空医科职业技术学校等。其中,有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1所,部级重点技工学校2所,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因此,陕西航空职业教育机构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均在陕西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2.航空类专业发展迅速,对航空产业技术门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各类教育在为经济培养人才中的分工,陕西航空类高职院校开设的高职专业和中职专业基本涵盖了航空制造、维修、管理和服务等航空产业一线技术岗位,如涉及飞机制造类的专业有飞机制造技术、飞机钳焊电、飞机钳钣铆、航空机械加工、航空通信技术、航空电子电气、航空热能动力应用、航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航空液压控制;涉及航空维修类的有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发动机维修、民航特种车辆维修、航空检测、飞机钳电(机修)等;涉及航空材料类的有航空材料工程技术、航空检测、航空复合材料;涉及民航运输服务类的有空中乘务、航空服务、工商企业管理(民航方向)、航空服务与酒店管理、民航运输、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机场安检)、航空港管理(机场服务),其他还有如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类专业等。另外,由于航空产业链条非常长,涉及的专业门类非常广泛,越是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技术和专业越具有通用性,所以航空类职业院校的其他专业也以服务航空企业为办学方向,广泛涉及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物流、管理等领域和专业。

3.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局面

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其中既有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航空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也有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的职业院校。在陕西航空高职院校中居于龙头地位的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率先完成了办学体制的转变,分别于1999年、2001年前后由航空工业部、空军装备部移交陕西省人民政府。还有由中航工业旗下的子公司举办的高职院校、企业技术学校,如西安航空职工大学、西飞工学院等,形成了高职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岗位认证培训等为一体的办学模式。由于近年来陕西乃至西部民航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民航类相关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办学资本的进入,使得陕西办学模式日趋多元化。2008年,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陕西航空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4.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陕西航空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仅在省内职业院校中居于前列,而且在国内同类职业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专业上看,目前陕西航空类职教专业已达30多个。从课程建设上来看,随着近几年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在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引导下,这些院校的课程建设均呈现良好的势头,就高职精品课程看,截至2009年,共有部级精品课程7门,共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近70门院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成为强化陕西航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资源。

从实训基地建设来看,近年来,这些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向专业性的航空教学与实训方向发展,如西安航空学院的飞机制造技术实训室,西安航空职院建成西安航空科技馆,还有试飞院工学院建成了机务维修实训基地等。陕西各类航空职业院校在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支撑下,普遍建立了技能鉴定中心,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各种专业资格认证,普遍推行了“双证制”,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这些院校与陕西乃至全国的航空企业的合作不断加深,对航空产业的人才服务能力日益提高。西安航空职院2007年~2009年被航空企业吸纳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24%、30%、35%;陕西航空职院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89%、96.68%、96.16%,近两年,该校在国防军工及航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达到14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毕业生到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对口率70%以上。

5.服务陕西航空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

陕西航空职业院校以航空产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和办学依托,同时兼顾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服务。航空职业院校除了做好人才培养这一最重要的办学功能之外,近年来,一些院校探索多种形式融入并服务航空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如2008年,陕西航空职院、汉中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组建汉中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航空职院设立了“飞机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所”,其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共建的航空馆,发挥了航空科技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航空人才培训和航空旅游四个方面的功能,被中国航空学会定为“全国航空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完成了39个班级的现场教学或航空实习实训,共接待各类参观人员52000余人,已经成为推进航空职业教育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空企业、航空科技界深层融通的桥梁和纽带。

陕西航空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本分析

1.航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形成有机互通的现代航空职教体系尚需时日

陕西航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院校规模发展不平衡,个别学校办学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内涵建设、提高质量,而一些院校特别是企业办的职业院校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二是专业覆盖面不平衡,比照航空产业超长的产业链和技术链,航空职教专业目前大部分集中在航空制造类和航空维修类,航空物流、航空材料、民航运输管理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在标志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院校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因而反映在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尽管,陕西具有航空工程技术、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等“高、中、初”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作为稀缺的航空工程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院校之间无法形成有机培养机制和办学联系,所以,形成与现代航空产业相适应的航空职教体系需要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2.航空职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具有航空产业高技能特色的培养模式探索仍需深化

就陕西整个航空职业教育院校而言,面向航空、服务航空的办学特色仍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整体办学理念滞后,教育与产业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二是“短平快”的热门专业受青睐,航空特色专业建设缺乏后劲;三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在航空类专业建设上缺乏坚持、专注和细分,“同质化”倾向显现;四是航空类专业建设和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无法跟踪航空技术的“高、精、尖”发展趋势。航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不足,无法真正形成满足航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职业岗位变迁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反过来又制约办学特色的生成和凸显。西安航空职院的航空高职人才培养的“工学四合”系统模式,为航空技能人才培养上给出了系统思考和系统策略,但如何真正转变成职业教育系统化、制度化、机制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还需要走更长的路。

3.航空职教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与航空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仍有差距

航空企业对于合作办好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除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遍难做的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以下特殊原因:一是办学体制的转变使航空院校与行业的行政纽带被切断,在市场条件下如何搞好校企合作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二是航空企业对安全性、保密性的要求较高,客观上阻滞了航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融合度;三是航空技术和服务的高门槛性,一方面限制了航空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进行培养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使“实习”变成了“见习”,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技术服务能力本来就很弱的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在技术层面、产品层面深度参与企业中;四是航空产业和技术越到末端,对技术和技能的通用性要求也就越强,航空企业对航空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供给依赖较弱,与院校合作的主动性也就大大减弱。

4.航空职教发展主体不确定,全方位服务行业经济的综合能力需要下大力气提升

陕西的航空产业资源基本上集中在中航工业旗下,地方政府对其统筹能力有限,因而无法在制订促进航空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中统筹考虑产业配套问题。理论上,在航空产业资源集聚的区域搞航空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应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局面还需强化,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发展航空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责权严重不对等。政府严重缺位,对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配套规划不足,政策不明;行业企业急功近利,对专业性的航空技能人力资源长期规划不足,人才培养参与度较低;航空职校在发展航空职业教育上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小马拉大车”,投入少却要办航空教育。近几年,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正在为入驻航空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其中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一项,即根据基地的发展战略和入驻基地企业的发展要求,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列入到基地规划中,主动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了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并引入西安航空学院建设新校区,着眼于基地未来发展需要。如果这种有益的探索能在更高层面上实施,那将会大大提高航空职业教育在发展航空产业经济中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王有存等.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2]曹卫国,张蓉华. 论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3]李桂华,赵鹏程.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科技广场,2008(6).

[4]陈万强,贺建锋.践行工学四合 创立开发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6)

(一)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际海运业发展迅猛,船员需求量突增,船员队伍更新速度飞快,新船员不断加入船务公司。但船员的职业理想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职业道德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

1.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部分船员认为上船工作能赚钱就行,不用太讲职业道德,而船务公司对新进船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2.担当不够,责任感不强

不少船员看行情吃饭,基本上都是劳务外派,感觉自己上船是为船东打工,只要按照签约合同按期完成即可,容易产生值班不在岗、航行?t望不认真、定期维修保养检查马虎、装卸货物不在场甚至违章操作等现象;这些都是担当不够,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3.功利主义严重

目前,船务公司基本上与船员签约期为60个月海龄或8年工作期,部分船员只看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随意跳槽,只看哪间公司工作轻松、工资高,就完全不顾原公司前期的悉心培养而单方面中止合同,甚至切断所有联系以逃避相关赔偿,造成公司损失严重。

(二)“有技能没文化”现象严重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船员工作,都要获得船员适应证书,他们在校期间专注专业知识学习,较少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不重视文化熏陶,实操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涵养不高,这就是典型的“有技能没文化”现象。

(三)英语应用能力差,涉外能力弱

航海工作属于艰苦行业,现在学生都是95后,家庭环境较好,家长不愿孩子报读航海类专业,入学时第一志愿选择航海类专业的很少,大部分是高考入学成绩较低、被调剂到航海类专业,尤其是英语基础特别差;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下苦功不够,有些中途放弃英语学习,涉外能力较弱,因此培养高级船员从事远洋航行的数量较少、质量较低。

(四)船员适应证书通过率低

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差,底子薄,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操训练,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固化为学生自身知识。因此,大部分航海类专业学生都是临时抱佛脚,突击死记硬背适任证书考试题库,理论理解不透,加上考试题库更新快,因此,考试通过率比较低。部分毕业生就算通过证书考试,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容易造成准船员“有证书,无能力”的尴尬局面。

(五)职业发展规划不明晰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怕苦怕累,眼高手低,大部分意愿在船上工作三至五年,工作五至八年不多,十年以上很少,虽有想做船长、轮机长、高级电子电气员的抱负,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少部分毕业生因多次参加适任证书考试未通过,灰心丧气,放弃考试,另外从事其他工作。

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职业道德教育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证书考试,对于其他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职业道德教育;航海教学过程只注重专业理论,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航海类知识无人文素养或人文素养较低。在《海员职业道德》课程教授中,也只当一般的课程教学,没有真正与毕业生以后从事船员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船务公司对专业毕业生整体的职业道德评价较差。

(二)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在航海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技能教育,只按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而课程设置是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现在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如金工工艺、水手工艺,但因教学实训设备配套不够,很多显功夫的“船舶电站”、“柴油机拆装”等实训科目很难开展,或是设备陈旧没有更新,或是安装了新设备但没有耗材维护不到位、实训受限。

(三)专业生源为沿海艰苦地区,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航海类专业生源大部分为沿海艰苦地区,农村生源较多,客观上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比较薄弱,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进入大学后,学生也不重视英语学习,特别口语训练不够,部分毕业生虽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但是英语会话能力不足,这也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四)招生基础底,大部分为调剂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航海类专业新生,高考第一志愿并非报考航海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该类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行业比较艰苦,家长也不赞同孩子报考,因此录取的专业学生基本上是低分数段的,即刚跨过招生学校的最低分数线,或因第一志愿没有录取而被调剂到航海类专业。由此种种原因,导致航海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后劲不足;也导致在三年级时放弃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即大证考试)或考了部分科目因基础差也中途弃考,少部分学生干脆不报考,直接改行从事其他职业。

(五)船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船员生活是比较枯燥,现在的学生很多是家境优越或是独生子女,真正下决心从事航海事业的不多,而且职业发展的途径不多,基本途径是水手三副二副大副船长,机工三管轮二管轮大管轮轮机长,每条船上的基本编制是固定的,晋升空间靠的是海龄和获取证书等资历,上升空间单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海龄超过十年的寥寥无几。

三、做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并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结合航运业发展现状和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计划中应深入开展海员职业道德教育,讲授好《海员职业道德》课程,在过程培养中,注重培养毕业生成为爱国爱海爱岗敬业、严把安全崇尚环保、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遵纪守法维权履责、优质服务降本增效的高素质船员为目标。

(二)加强航运文化协同育人

1.政校企共同制定航运人才培养方案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既要取得专项培训证书,还要获取三副或三管或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和通过评估考试。所有适任证书(大证和小证)均由国家海事局主考,学校自行教学,学生参加考试,实行考教分离。为了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应加强政校企合作,邀请海事局、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聘用政企人员为兼职教师,共同制订航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合格的航运人才满足社会、航运企业适用的需要。

2.加强校园航运文化建设

校园航运文化活动是培养专业学生具有航标灯精神的一种必可缺少的有效载体,除了专业课程教学外,应开展具有航运特色的活动,主要有:一是围绕传统与当前航运文化内涵,创设航运文化共享平台;二是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航运文化特色品牌活动体系;三是围绕校友资源的系统挖掘,建立常态化校友协同交流平台;四是围绕航运企业、行业特点及需求,建立校内外实践新基地;五是以航运行业夏令营活动为载体,建立校际师生协同交流平台。通过推动“三平台一品牌一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准船员)文化素能。

(三)创新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目前,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由七门考试压缩为五门,但基本内容没有变。究其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主要是航海英语、轮机英语等科目通过率低。因此,要想提高船员适任证书的通过率,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上下功夫,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通过教学改革,编写合适本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二是采用先进的英语教学设备,用于口语训练、听力会话等;三是提高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选择既懂航海,又懂英语的教师,可让航海类专业教师进修航海类专业英语或让英语教师学习航海专业知识。现时在海事局设定的评估项目“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等,存在试题数量少、内容不广泛,难以真正提高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想促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以后能成为高级船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创新航海教育,加大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航海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航运业发展和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积极探索航海教育创新方法,努力提高专业教师授课水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与实践丰富结合,全面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英语应用能力、实际技能。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项目教学法,每位专任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授课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与绩效考核挂钩,促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展航海英语口语大赛、船舶甲板工大赛、水手工艺大赛、航海模拟大赛等具有航运特色文化活动;从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双线推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硬技能、软文化双线模式培养,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毕业生成为“有技能有文化”、“有证书有能力”的航运类高级人才。

(五)协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工作事关高职院校办学,就业质量高低影响学生报考率、报到率,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规模。因此,协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航海类专业新生入学时非第一志愿报读和专业调剂原因,学校应在入学时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两门课程教学中,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明确毕业后的工作目标,愿意为航海事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送派参加职业指导师等各种职业指导培训,提高就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对个别有困难的毕业生,应做“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点面结合”,取得实效。邀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轮机长进行航海形势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海洋观;举办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友好合作企业进校园举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邀请优秀校友进校园讲座并厘清准船员的盲区。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航空服务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与实践 空中交通管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28-03

空中交通管制(以下简称空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障航空器运行安全,维持快速高效的空中交通流。[1]空中交通管制属于特种专业,其从业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以下简称空管员)需要具备特别的素质和能力。[2]目前,我国开设空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民航广汉飞行学院三所高等学校。

空中交通管制又是一个国际化特点非常鲜明的行业。空管人员的教育培养需要与国际标准要求一致,这样才能适应国际民航发展的需要。因此,空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对人员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还需要研究国外航空运输发达国家的管制员培养模式,找出存在的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从而为进一步制定空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和院校评估管理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一、世界航空运输发达国家的管制员培养模式

根据世界航空运输发达国家空管专业基础教育的不同,可以将空管人员教育培训分为三种模式:学历教育模式、职业培训模式和混合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为法国、瑞典和俄罗斯;职业培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德国和新西兰;混合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一)法国的高等学历教育模式

法国的空管教育培训体系采用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基础技能培养并行的模式。法国的管制员主要分为两类:军航管制员和民航管制员。管制员赴岗位之前的学历教育阶段都由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培养。[3]学生要进入ENAC学习,首先需要参加高中会考。成绩优秀者进入科学类预科班学习两年,然后再参加“法国高等工程师学校”入学考试。在经过航空基础知识、数学、语言能力考核及身体情况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ENAC就读。法国每年招收管制员180名左右,一旦被选中,作为学员就可享受正式的公务员身份和待遇。

ENAC的空管专业的学制为36个月,学生在此阶段内轮换在ENAC和各空管运行单位分别接受教育。ENAC和空管运行单位各自负责不同的教学模块,一般来说,ENAC承担初始管制员的基础教育,空管运行单位承担见习培训。培养出来的民航空管员成为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师,毕业后拥有工程师资格和相关的高等教育学历。ENAC负责的教学内容包括:空管基础知识教育、空管法律法规、基础管制技能、英语和实习等,历时18个月。管制单位负责的教学内容包括:陆空通话、管制设备使用、区域管制、终端管制和机场管制实操,负责具体的管制技能的培养,直到管制执照的考试。

(二)英国的职业培训模式

英国的空管教育采用了职业培训模式。目前,英国民航局认证的培训机构有NATS培训学院、资源集团公司和国家航空培训服务公司。这些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之前须向民航局提交培训计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管制员的选拔由国家空中交通服务公司委托职业心理测试公司完。选拔程序充分考虑了空管工作的具体需求,主要包括机械理解记忆力、速度感知能力、空间理解能力、心算能力、注意力分配和警惕性等。

NATS的空管基础培训学制为一年半。培训的规格是根据执照标准制定的,执照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机场管制、程序管制和雷达管制。在每个执照等级培训后都有部分学生被淘汰:在第一个执照等级淘汰的学生就终生告别了管制职业;第二个执照等级被淘汰的学生只能作机场管制员。以此类推,其累积淘汰率在60%左右。

教育培训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教育,分为机场管制员培训和区域管制员培训。机场管制员培训内容包括机场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和雷达管制;区域管制员培训内容包括区域管制、区域雷达管制和雷达数据自动化处理技术。第二部分是为在职人员提供的进修培训。

(三)美国的混合教育模式

美国国家空域系统内的空中交通服务统一由联邦航空局(FAA)提供,所有军民航飞机的运行管制服务均由FAA签约的管制员负责。由于美国空域辽阔,飞行繁忙,需要数量众多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因此,美国管制员的选拔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1.拥有管制经验的申请者,如拥有管制经验的退伍军人;2.无管制经验的已获得学位的美国公民;3.参加AT-CTI项目学习,考试合格的申请者可以成为FAA的管制员。

AT-CTI项目是FAA为了招收合格的、数量众多的管制员而与36所航空类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管制员的一项教育培训项目。这些学校提供两年或四年的空中交通管制基础知识,合格者授予非工程类民航学位。[4]这些学校负责两年或者四年的空管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必须通过空中交通管理基本课程考核才能毕业。毕业生可以进邦航空局培训学院,学习管制技能。学生入校后,根据与FAA签订的工作方向,全面接受工作岗位强化训练。其中的内容主要有:1.37天的终端管制初始资格训练。2.62天的区域管制初始资格训练。在结束培训并考试合格后,管制学院才能进入一线管制运行单位成为见习管制员,接受岗前见习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以管制模拟机操作训练为主。培训中注重实践环操作节,按照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

概括起来讲,36所签约高等院校进行空管基础知识教育,联邦航空培训学院统一进行初始管制技能培训和考核。这种混合教育模式整合了教育资源,达到了提高培训质量和统一考核标准的目的。

二、国外空管员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大多数国家采用非学历教育,即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管制员培养与培训,从学员初始选拔、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直至毕业获取初始执照,整个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职业技能培养特色,课程设置完全以国际民航组织(以下简称ICAO)标准为依据。只有法国等少数国家与我国相似,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但其培养过程中仍与空管运行一线岗位联系紧密,职业教育的性质同样非常突出。

(二)统一的培训规范标准

如对于美国的AT-CTI院校,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针对空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制定了统一的教学目标,此教学目标与FAA学院提供的空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从而保证了各AT-CTI院校与FAA学院之间的无缝隙对接,使学生获得进入下一阶段培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整个空管员培养过程得以有序进行。每年由FAA下属的空中交通技术培训部负责对FAA学院和AT-CTI院校的课程和培训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院校教学和技能训能够达到FAA制定的相关标准。

(三)明确的培养目标

空管员培训课程安排以“专业基础课程+管制岗位课程”的模式开展教学,按照学生的目标管制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种定向培养的优势是人才培养效率高,专项学习效果好,但也存在学生对其他岗位工作方式不甚了解,只能胜任单一的工作岗位,不利于在工作岗位上与其他岗位管制员进行协调安排任务。

(四)极高的培训效率

ICAO关于空管员初始培训有一条重要建议,即课堂理论教学应与单位岗位实习培训紧密联系,穿行。通过分析发现,以上国家几乎都采纳了这一建议,这些国家在管制员初始培训过程中,先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随后将学生送到单位进行岗位培训,如此往复穿行。这种做法能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可以验证理论,培训效率很高。

(五)良好的校企合作

如美国AT-CTI院校的空中交通管制模拟实操课程都是聘请在职管制员或管制教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院与FAA的合作极为顺畅,保证了模拟机课程的教学质量。FAA学院的模拟机实操教员同样来自一线管制单位,并且均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经过学院的考核、面试,合格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听课才能独立担任模拟机教员,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对模拟机实操教员聘请工作的高度重视。其他国家院校机构在管制员培养过程中也都与管制一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理论学习与岗位实习可以保持良好的交叉与对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六)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

学生进入到FAA培训学院以后,在学院期间的所有培训费用均由FAA承担。其他国家的民航局也都意识到管制员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提高经费投入的必要性,因此,他们都建立了合理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如在购置先进的模拟机设备、开发CBT软件、聘请运行一线管制教员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经费支持,从而提高了管制员教育培养的质量。

(七)科学的选拔机制

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建有科学、严格、复杂的管制学员选拔机制。虽各不相同,但一般包括基本条件、能力倾向性和面试三道关口,特别是能力倾向性测试,很多国家都采用科学的测试软件,测试题目丰富、类型多样,充分保证了选拔的科学性。科学的选拔机制保证了空管员初始培训的高成功率和高成本效益。

(八)严格的淘汰机制

严格的淘汰机制是高质量“出口”的保证。这些国家在管制员基础教育过程中,均有较高的淘汰率。例如美国的累计淘汰率约为40%,德国的累计淘汰率约为50%,而是英国的淘汰率累计高达60%。在严格的淘汰机制下,教育培训机构对教学管理也更加严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也得以端正和保持,这种精英式教育培训为高质量空管人才的输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完备的软硬件培训设备

各国管制员培训机构都拥有种类齐全、用途明确、功能强大的培训设备和系统。除了高逼真度的空中交通管制模拟机以外,还配备大量、先进的CBT软件,从而满足各种课程、技能的培训需求,为管制员的进阶式培养提供了科学的训练平台,对于管制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严格的教员指导

模拟机操作是管制员培养的核心课程,各国的教育培训机构在组织模拟机课程时均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模拟机教员均为具有多年运行一线工作经验的资深管制教员,这样充分保证了操作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学员可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我国管制员培养与国际对比分析

(一)我国管制员培养模式与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管制员培养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融合职业教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管制员培养模式。总结我国民航管制员学历教育模式下的培养经验,可以发现我国管制员的院校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学历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必须经过高考筛选才可以进入院校学习。这样,可以保证进入管制行业的人员都具备较高的文化基础。在四年本科学习中既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学习,又要完成民航局对管制员培养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因此毕业生能够达到本科学历的各项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与单纯职业教育下的毕业生相比,我国的空管员培养有明显的知识和能力优势。

2.有效的空管“通才”教育。由于用人单位选人机制的原因,学生在院校期间无法事先确定未来从事的管制岗位,因此学生要在院校把三大管制课程(机场、终端和航路管制)全部修完。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相比,这种方式增加了培训周期,但此方法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空管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空管运行体系知识。这不仅增加了学生毕业进入空管单位后可以从事管制岗位的选择余地,也为今后工作中的管制协调能力打下基础。

(二)与国外管制员培养的差异分析

1.管制员培养模式的差异。国外空管人员的培养模式多为职业教育,其主要优势是针对性强、培养效率高。而我国目前以学历教育为主辅以职业教育的模式必将导致毕业学生的空管职业化特点不强,与用人单位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存在差距。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加、工作压力和难度的提高,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管制员培养人数的差异。近年来,民航运输快速发展,我国三所民航院校每年培养管制学员也逐年扩大,目前年毕业生共约1000余人,占世界管制员年培养总量的25%。[5]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师资力量和管制模拟教学设备数量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仅三所院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无法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为学生提供精英式的职业教育,造成了管制模拟机实际操作课程时数有限,师生比偏低等问题,无法做到“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直接影响了学生管制技能的提高。

3.管制员培养机构体制的差异。我国三所民航空管院校与空管用人单位之间并无直接的隶属关系,高等教育特色更为明显。因此在招生招聘、协调协作和培训对接等方面势必存在一定的“缝隙”。然而,国外大多培训机构隶属于民航管理当局,这种机制保证了从管制员选拔、培训直到上岗工作的整个流程可以顺畅进行。

4.院校之间的差异。由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广汉飞行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历史背景、资源条件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长期教学过程中缺乏规范标准的情况。国外大多数国家只有一家培训机构从事管制员的培训工作,即使同为学历教育的法国,也只是由一所学校(即ENAC)实施管制学员的教学与培训,因此培养规范体系的制定和施相对较为容易。

四、结束语

民航运输是国际性的事物,空管人员的培养需要从国际化的视角,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本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管制员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以国际视角,认清自身、寻找差距、探究根源,为下一步制定我国空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和院校空管专业评估管理办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 注 释 ]

[1] 董襄宁.空中交通管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

[2] 王凯丰.浅析管制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华东科技,2012(6):445.

[3] 梁曼.法国民航管制员培养体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