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航空专业论文

航空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5:06

航空专业论文

航空专业论文篇(1)

艾博恩(Al Bryant),是波音公司研发与技术部中国区副总裁。 飞机燃油大致有三种: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柴油。民用客机绝大多数使用航空煤油,因为大型客机能在1万米之上高空飞行,其发动机必须适应高空缺氧、气温气压较低的恶劣环境;而航空煤油有较好的低温性、安定性、蒸发性、润滑性以及无腐蚀性、不易起静电和着火危险性小等特点。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的化石燃料,航空煤油又被看作是航空业碳排放的罪魁祸首。英国《独立报》报道说,全球航空运输现在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早前预计要高出20%。据预测,到2025年,该行业的年碳排放量将达15亿—20亿吨。此外,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Platts公司的全球航油价格计算,2008年1—8月航油的平均价格为142.2美元/桶,相较2007年航油支出的1360亿美元,全球航空公司在2008年约增加了910亿美元的航油成本投入,达到2270亿美元。尽管全球油价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大幅下挫,但从长远看,为减少油料依赖、降低成本和实现减排,寻找可大规模应用于商业开发的生物燃料已成为全球航空业的当务之急——作为石油类燃料快捷的替代品,生物燃料不仅可再生,具有可持续性,而且无需对现有发动机进行任何改装。 使用粮食作物作为生产原料的生物燃料被称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尽管第一代生物燃料迄今不过经历了区区几年的发展,并只在很少几个国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是它的局限性很快就显现出来:占用耕地太多而且威胁粮食供应。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着力研发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不会挤占食物资源或水资源所用的耕地,也不会引起森林采伐的行为。在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研发上,科学家们主要锁定了三大类植物:草、树和海藻。草和树生长在陆地上,但需要复杂的处理程序;海藻生长在水里,培育起来比较复杂,但可生产高品质油,可被轻易转化成生物柴油。这三类植物成了航空运输业寻找替代传统航空燃油出路的新希望。 2008年12月30日,新西兰航空在新西兰奥克兰圆满完成了全球首次第二代可持续生物燃料测试飞行。2009年1月7日,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成功试飞了北美第一架采用可持续生物燃料作为动力源的商用飞机。同年1月30日,日本航空公司(JAL)成为首家应用主要由亚麻荠提炼的可持续性生物燃料进行示范飞行的航空公司。一个月之内完成三次生物燃料试飞,让使用生物燃料的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变得不再遥远。 新西兰航空公司所试飞的飞机,由麻风树及Jet A1燃油各占50%的混合生物燃料为其中一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新西兰航空为试飞挑选和精炼的麻风树原油产自非洲东南部(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及印度。 麻风树土生土长在中美洲,是一种高约3米的植物,在热带和亚热带具有良好适应性,树中包含的不可食用油脂可用于生产燃料,每颗种子可产出30%—40%的油分。从拉丁美洲、非洲到亚洲,对于这些贫穷和拥有大量干旱土地的地区来说,麻风树是一个特别的恩惠,它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不仅如此,这种奇迹般的树种也可以稳定和恢复已经退化的土壤。正因为这个原因,2007年《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将麻风树称为“灌木中的绿色黄金”,认为这种植物“似乎提供了生物燃料的所有益处,而且没有什么缺点”。新西兰航空日前披露的生物燃料测试飞行结果显示:按照5050比例混合而成的麻风籽油燃料和标准喷气式燃料减少了60%—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试飞的飞机,则采用了包含海藻与麻风树提取物的混合生物燃料。这是第一次采用包含部分藻类提取物的燃料提供动力的商用飞行。相对麻风树来说,海藻似乎是一种更为物美价廉的替代品。它没有粮食作物原料的任何缺点,无需土地,无需淡水,只要阳光充足,在盐水中就能生长。不仅如此,海藻还能大量吸收碳。因此,从理论上讲,以海藻为原料可谓一举两得,既能生产可再生的生物燃料,还可以吸食化石燃料植物所释放的碳。 日本航空公司的试飞则是首次测试三种第二代生物燃料混合而成的燃油,其成分分别是亚麻荠油(84%)、麻风树油(低于16%)以及海藻(低于1%)。亚麻荠又被称作“快乐的黄金”或假亚麻,含油量高并且能够与小麦和其他谷物交替种植,因此是可持续生物燃料的良好来源。它主要生长在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如

航空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空管;双语教学;可行性;阀限理论

[作者简介]刘继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空中交通系副主任,培训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江苏南京210016;王冬青,民航华东空管局福建分局管制员,福建福州350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83―04

一、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近几十年来,我国民航业迅猛发展,成为令人瞩目与期待的朝阳产业,并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我国民航日趋与国际接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辟国际航线,国外航空公司的航班也大量涌入我国,空中交通流量急剧增加,考验着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因管制原因造成的危及航空器安全的事件不断增加,许多都来自管制员自身的失误。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能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机组进行正常的陆空通话,提供管制服务,但是一旦遭遇特殊情况,不少管制员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无法正常地指挥或是协助处于危险中的航空器脱离险情。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技术性强,这就要求管制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和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在听、说两方面),而在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未来优秀管制员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既能使管制专业的学生从不同层面上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思想库模式视大脑为思想库,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总是保持各自的特征,但是两种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大脑中共同的语言能力;两种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发育。第一,尽管两种语言没有融为一体,但是它们的运作方式源自同一个“思想库”,或者说,源自同一个“中心”;第二,两种语言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成长发育。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都能促进整个思想库的发展。

根据思想库理论模式可以得出:(1)思想库同时作用于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是汉语与英语的共同基础。(2)实行双语教学共同刺激和促进了思想库的发展。(3)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人具有精通母语和一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能力。同样,我国学生具有精通汉语和英语或两门以上语言的能力。

现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对空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空管专业学生的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专业现有学生294人,均是以本科一类校成绩录取的理科学生。另外有“3+1”班学生22人,是从各个学院选的品学兼优、适合从事空管工作的学生。从学生所达到的英语水平分析,除去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二年级共有学生51人,其中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为41.18%,大学英语六级的通过率为15.69%;大学三年级共有学生80人,其中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为95%,大学英语六级的通过率为61.25%;大学四年级共有学生123人,其中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为75.6%。如表1所示:

从双语教学的理论上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就可进入双语课堂学习。根据以上表格所列数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的考试,具备进行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空管专业师资水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空管专业共有教师18人,从学位方面来看,其导2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3人;从职称方面来看,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在18名教师中,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有11人。如图1、2、3所示:

由于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对专业知识都有较深的造诣,同时英语水平也相对较高,加之国外学习经历,所以他们具备实行双语教学的资格和能力,进行适当的双语培训便能着手从事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工作。

(三)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目前,高校空管专业主要安排四个方面的课程。一是通识教育课程,按国家教育部关于理工科大学课程设置的要求,主要安排数理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二是学科基础课,主要安排飞行性能工程学、空中领航学、交通运输导论等;三是专业教育课,包括陆空通话、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航空气象学、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航空电子设备等;四是实践能力培养课,主要有程序管制理论与模拟实验、雷达管制理论与模拟试验、机场管制理论与模拟试验等。对于以上课程进行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及学科基础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不宜实行双语教学;在专业教育课中,陆空通话、航空气象学和航行情报学应用性强,在实际管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国际性,这类课程应重点实行双语教学。

(四)空管专业现有的双语教材(以南航大为例)。目前使用双语教学的教材有《陆空通话教程》(吴土星编写)、《航行情报学》(刘继新编写)、《航空气象学》(房春花编写)、《航图》(彭瑛编写)等。这些教材现阶段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空管专业现行的教学方式。南航大空管专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时理论结合案例,必要时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短片。以陆空通话课程为例,教师授课时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根据陆空通话的特点采用英文授课,强化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搜集素材,制作课件,上台示讲;教师演示由于管制员的话语失误而导致空难的真实案例,播放根据相关案例制作的短片,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南航大空管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双语教学。

总之,无论从理论或空管工作的实际分析,还是从空管专业现状来分析,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都是可行的,而且势在必行。

二、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具体实行方法

(一)选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阀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把学生的双语水平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阐述了各个层次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1.低级层次:没有精通两门语言中的任何一门语言,对认知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2.中级层次:精通两门语言中的一门语言,对认知发展既不产生正面效应也不产生负面效应。

3.高级层次: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对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

根据阀限理论,只有同时精通汉语和英语的学生才能很好地接受双语教学,从而使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性质决定空管专业教育应当是一种精英式教育,要对进入空管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尤其要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因此,可借鉴法国等民航发达国家选拔管制员的方式,对学员的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英语水平和心理能力等进行测试和检查。英语水平的测试应该侧重于学生听力、口语方面的考查。从阀限理论上来说,英语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空管专业双语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同时也是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无论教师的专业知识如何精通,教学方式如何多样化,教材如何精心地编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听懂教师用英语所教授的内容,无法使用英语与教师、同学交流,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而在实际管制工作中,英语作为一种重要技能是管制员的必备素质。因此,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应当是使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使用英语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既精通专业又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教师。双语教学的教师可有两个来源渠道:

1.依托本校空管专业现有的师资,安排英语程度相对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中青年教师大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到民航业发达的国家学习深造,可以接触到空管专业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及最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自身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尤其是英语技能,这样回国后以便更好地从事空管专业的教学工作。

2.积极引进英语能力强而且硕博攻读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能力,在课堂上能自如地使用英语授课并能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而硕博的研究对象是空中交通管制,又弥补了其在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知识的空缺,甚至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深,更广。值得一提的是,空管专业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学,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应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了解双语教学的性质、特点等,从而准确、合理地实施教学。

(三)精心选择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在选择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课程之前应明确双语教学的内涵,以免在选择课程时走人误区。双语教学中的“双”指的是整个专业所有课程中一部分课程用中文教学,一小部分课程用英文教学,从而培养“专业性”的跨国人才,而绝非在某一个课程中进行中英文夹杂的教学。因此没有必要对空管专业的所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而应该选择专业性强、难度小、与国际接轨并与实际管制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而对于基础性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仍应用中文授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现行的空管专业课程来看,符合上述条件,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有:陆空通话、航行情报学、航空气象学、航图、程序和雷达管制模拟实践等。

(四)采用合适的教材。面对高校双语教学在选用教材方面突显的问题,许多研究双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提出英语原版教材的“本土化”:即对英语原版教材进行增补、删减、比照、简化等方法重新修订并且自编教辅配套使用。双语教学在选用教材方面应格外讲究,要把握好所选用教材在专业知识上的深度和广度及在英语语言方面的难度。另外,在英语原版教材“本土化”的过程中,若能在所新编教材的附录部分编有言简意赅的中文纲要及少数重难点的中文解释,会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课程以及在微观上对于本课程所涉及的重要内容有更加明了的认识。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的缺点是由于民航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变化,有些内容没能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院校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出精品双语教材。

(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实行双语教学时,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如以译代讲,并且少与学生互动,导致双语教学收效甚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其他非语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求知欲”。著名的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也阐明了积极的态度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一模式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更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态度关乎动机。双语教师应特别重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交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制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压力、无拘无束地开口说英语。能说一口流利、清晰的英语对于空管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其次,由于管制行业是个特殊的应用行业,必须把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用案例与实际充实教学。例如在陆空通话教学中,双语教师能列举由于管制员的话语失误而导致飞行事故的真实案例,或是播放一些由于管制员的疏忽而酿成空难的短片,一定能增强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当精心备课,准备各种必须的实物教具,编写实用、有趣的情景对话材料,从而真正发挥出双语课堂的优势。

三、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学安排

一方面,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应注重专业知识的衔接。学生在接受双语教育之前应该对空管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为了双语教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加强英语(包括专业英语)的学习。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讲究的是长期积累。管制学员应强化英语听力、口语方面的训练,并熟练掌握大量的民航英语词汇,为以后的双语学习打好基础。

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应适当延长。部分高校双语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安排十分有限。当学生刚刚适应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或已经结束。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空通话》学时是56,《航行情报学》是40,《航空气象学》64,《航图》40。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适当延长学时。如通话的学时可增加到64小时,在开始的3~4个学时,教师可以用中文将所要讲授的课程作简单的介绍,列出与课程相关的重难点及课程所涉及的重要专业英文词汇,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程在总体上有所了解,接下来的英语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课堂复习和课后巩固也是双语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复习和巩固,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能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

由于管制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行双语课程的考试中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测试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锻炼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以陆空通话课程为例,考试可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侧重听力,可采用听写、填词、表格或选择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辨音能力和反应能力;口试则可以采取朗读、提问和情景对话等形式,考查学生英语的语音、语调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神圣而充满挑战的行业,航空安全是民航的生命。21世纪需要的是素质过硬的空中交通管制人才,而双语教学是培养未来空中交通管制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既加深了学生对管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茅顺平.关于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训练的分析与思考[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2).

[2]孙永华.双语教学误区评析[J].工会论坛,2007,(1).

[3]邓俊.论高校双语教学原版教材的本土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4]田睿.空中交通管制员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l,(3).

[5]梁曼.法国民航管制员培养体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航空专业论文篇(3)

Abstract: It shall be favorable to the bringing up and education of the skilled professional talents whom are being in urgent need and shortage of the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s.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campus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外实训;实训基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off-campus training;field 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8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对航空维修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步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发展。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②具备良好的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中。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深化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通过与军用航空修理企业和民用航空维修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让航空维修类专业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训,是学生紧密结合生产和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本文以我院航空维修类专业校外实践经验为例,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模式、管理和运行等问题进行探讨。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而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特殊性。航空器价格昂贵,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比较快,受限于资金和场所条件,一般院校都不可能拥有成套的在役航空设备提供给实训教学。往往是以退役航空器材作为实训设备。受实训设备的制约,实训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和行业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有些方面甚至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院航空维修类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四合”系统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突出矛盾。因此,规划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航空维修类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1.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我院自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开始全面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时间和实践时间要达到1:1,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要体现仿真性、现场性,使学生能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没有校外实训基地是无法实现的。

1.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实训教学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也就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

1.3 校外实训基地是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教学与监管相结合、科研工作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师资素质和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及学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应用课题研究、相关项目合作等途径,为社会提供将创新教育、创新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的广阔舞台。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完善。构建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应严格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完善的思路形成集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思路建设。我院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制造技术、民航特种车辆维修、无人机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将校外实训基地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型校外实训基地。

航空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成长关系模型;成长规律;政策建议

一、引言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国防实力,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在特定体制下关键要靠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根本要靠各级各类航空专业技术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在我国经济包括航空工业的转型发展期,由人力资本[1]向人才资本[2]转变,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适应新常态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系统探讨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概念关系模型

本文通过对中航工业集团各个不同板块不同地域的26家厂所727位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调研,通过文献提取、开放式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初步构建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般概念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内容:个体素质、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外部环境、时间维度、综合能力。以下结合对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对图1的一般概念关系模型进行具体的阐释。

(一)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周期

关于人才成长周期理论,郭樑[3]认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三个阶段:方向选择与基层实践积累期,资源整合期,创新期或平台停滞期。张新跃[4]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航空工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按年龄可以分为基础、成熟、发展和收获四个阶段。袁曦临、曹春和[5]提出科研创新人才成长经历四个时期:初创期、稳定期、创造期、衰退期。本文把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划分为比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即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准备期。准备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另一个阶段是刚入职后的准备。这个过程一般经历1年左右。成长期。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独立工作能力的成长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会出现人才的分流现象,一部分人可能转入管理岗位,还有一部分可能会离职或跳槽。这个阶段一般经历3—5年的时间。年龄在30岁上下。稳定期。大部分人在40岁前后,会出现职业生涯的平原现象,或者遭遇职业生涯危机,对职业生涯进行再次评估之后,强化或者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一部分人突破职业生涯危机阶段,进入更高层次的岗位,一部分人则会进入职业发展的停滞期[6]。这个时期,是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年龄大约在30—45岁(或者30—55岁)期间。衰退期。这个时期属于技术成果的全面收获阶段。但随着生理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作用,综合能力与科技产出成果进入一个衰退阶段,产出成果呈递减趋势。这个时期,主要是技术元老和导师角色,年龄大约在55—65岁之间。

(二)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7]提出“人才成长三因素论”,沈春光[8]认为科技人才能力成长受个人、教育、社会三大因素影响,罗兰青[9]则把影响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宏观的制度层面、中观的组织层面以及微观的个体层面。在本文提出的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概念模型中,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体素质、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按照各自的特性,从两种可能的方向对人才的成长发挥着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和工作成就。第一,个体素质。成长成才,首先取决于个体自身。个体素质,包括个体的兴趣、志向、专业方向、品质、意愿和能力。对航空事业及技术岗位工作的兴趣、责任感,持之以恒、不惧困难的顽强品质,这些都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岗位。工作岗位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平台,“人职匹配”是成才的必要因素。多岗位轮换,有利于历练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视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和岗位层级,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职位序列之间、岗位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影响岗位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第三,组织环境。就中航工业来讲,组织环境可以分为集团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团队层面三个层次。集团层面的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因素、企业体制因素、集团发展战略及政策。航空工业技术具有周期长、多学科、多因素、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长、培养要求高、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从航空工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航空工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处于由仿制到自主创新研制的过渡期,对自主创新研制飞行器的技术攻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制因素方面,中航工业集团的体制,本质上依然是国有为主的体制,国有企业文化的体制特点是目前航空工业专业人才生存和成长的基本体制生态。从战略来看,中航工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家和军方是最大和最主要的客户,这就决定了其运作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从政策层面来看,集团下属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保密制度、沟通渠道等因素,会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速度和成长效率。企业层面的环境,包括企业的主业、所在地域、企业文化以及人才管理制度。企业主业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在地域和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的成长环境会有影响。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态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会对人才的成长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团队层面的环境。航空工业技术的复杂性、多学科性,决定了团队工作是航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基本形式,因此,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群体,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非常重要,第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航空工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航空工业的国内环境,包括航空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和水平、社会风气等。航空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重要,航空工业发展的需求越强,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成才的机会就越多;国家基础工业体系越完善,整体发展水平越高,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就越有基础;社会风气,主要影响员工的时代心态;航空工业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我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我国航空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航空工业先进的国家对我国实施了技术封锁[10]。总之,个体因素、工作岗位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和成才。

三、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

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具有自身的行业、技术及职业特点,有其独到的成长规律,根据对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访谈调查,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规律。

(一)个体努力优先规律

要成才,首先取决于个体。个体的兴趣、热爱、努力、执着、定力、志向、方向、耐心、执着、成就欲、责任感、荣誉感、甘耐寂寞、淡泊名利、持之以恒、协作精神、沟通交流、学习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若没有个人对航空事业的兴趣和努力,成长历程将会发生中断或停滞。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第一规律”。

(二)环境培育拔萃规律

如果说个体的因素决定了能力成长的可能速度和高度,而环境则决定了个体能力成长的现实速度和高度。这个环境包括行业、组织以及团队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宽松的环境(时间宽松、考核宽松、闲杂事务干扰少)、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自我掌控的节奏、公平的制度环境(机会公平、待遇公平)、良好的工作平台、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培训体系、畅通的发展空间、导师引路等。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优苗优育规律”。

(三)长周期、慢积累规律

航空工业的多领域、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性,决定了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是一个慢积累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慢成长的过程。所谓“十年磨一剑”,十年后,才可能独当一面,担当重任。如果要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就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考核就必须考虑人才能力和态度的提升,必须有长周期的规划,长周期的考核和长周期的措施。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累积爆发规律”。

(四)历练磨砺成才规律

航空工业技术,说到底是工程实践,需要了解工程的细节、工程的部件、工程的流程、工程的系统以及工程的总体结构和性能,这一切,只能靠工程实践历练成长,包括在工程失败中磨砺。从熟悉点到熟悉线,从熟悉线到熟悉面,从熟悉面到熟悉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的“干中学成长规律”。

(五)理论实践交互成长规律

航空工业技术是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融合的产物。没有理论指导,单靠摸索,单靠经验,技术创新就会事倍功半。没有工程实践,理论就会是空中楼阁,无法对工程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所有航空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实质上都是个人的专业技术理论体系与航空工程实践的交互融合,并且相互促进。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两面一体规律”,即通过人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

四、政策建议

根据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周期划分以及影响因素理论,在遵循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等人才理念,对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树立“人才优先、技术至上”的发展理念

营造“人才优先、技术至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基石,平衡技术发展线和管理发展线人员的地位、待遇和价值,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机会、平台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制定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及培养计划

针对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类别、结构和规模,制定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级、长短结合的人才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招聘、引进和培养措施,分解目标,落实到基层用人单位,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并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中航工业发展的技术知识管理体系

师承制,是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长的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成长路径[11]。由于人才成长具有“最佳年龄期”和“用当其时”的客观要求,因此,建议在全系统实施航空专业技术知识管理,通过老专家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文字化,把零散经验和知识系统化、可复制、可传承,从而让更多的新航空人的成长成才有一个强大有效的知识技术体系的支持和滋养。

(四)构建系统内畅通开放的知识情报交流体系和平台

人才成长和知识创新有赖于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技术交流不畅,相互保守,结果造成重复研究,严重影响了航空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因此,要在尊重发明、专利、首创知识权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让技术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乐意展示。另外,在全系统建立情报信息知识系统,情报共享,创造良好的情报信息条件,提升科技攻关资料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方便性。

(五)营造宽松自主友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航空专业论文篇(5)

航空航天类包括哪些专业 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航空航天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技术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掌握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数学、物理、动力学与控制、空气动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热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总体设计、航空电子系统、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结构与系统设计分析的能力。

3、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研读4年,毕业后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航空航天专业的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这个专业从曾经的“小众神秘”,到现在让许多理工类人才都怀揣起了“航天梦”,其就业前景宽广无限。

航空专业论文篇(6)

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空气动力学、航空机械、航空电子、空中交通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韩愈《师说》有言,“术业有专攻”,如果采用单一教师授课的方式,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人很难专擅机械、电子等所有的相关知识,所以对课程中自己擅长的内容可以讲解得很详尽,而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内容,授课过程必然流于泛泛,很难深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分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段后,安排擅长此内容的教师主讲。“分段式”教学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简单的分段、分人授课,而是对原有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又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全新的调整和组合[2]。首先要对航空概论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在明确其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确立该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广泛调查研究校内外的教师资源,了解每个人的专擅领域和优势所在,然后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分析探讨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梳理归纳后分段,每一个团队人员的优势资源与分段后的教学内容相匹配,进而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学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高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综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建立起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由于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启发法,不直接讲授定理的内容,而是设定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让学生每人拿出两张纸,向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相吸的现象。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两张纸相吸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纸中间的空气的哪个参数减小了?等待学生回答出答案“压强”之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压强代表的是空气的哪种能量?等学生回答出“势能”之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压强减小的同时,由于你的吹气导致空气的哪个参数变大了?当学生回答出答案“速度”时,继续提问: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自然会回答“动能”,此时做最后一次提问:速度增加的时候为什么压强会减小?引导学生思考势能与动能的关系,联想到能量守恒定律,继而得到伯努利定理的相关知识:①该定理是能量守恒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②定义的是速度和压强的关系;③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航空专业论文篇(7)

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2.学际型模式。“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