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2:51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上,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2)

追溯两岛少数民族的童年时期,在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分化不细的历史状态下,部落、氏族的体育与教育综合(混合)实施,体育尤其是萌芽状态的体育,其共有和兼有教育的设施和机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可借用和引用的巨大资源财富。跨入21世纪当今,海南和台湾民族传统体育与时俱进,呈大力弘扬与推进民族体育的大好形势。为民族体育教育的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无限的资源。近年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将其建设提高到新的台阶,总投资近4200万元打造史无前例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推进体育教育资源有效发展,创建了海口经济学院、琼中县和国兴中学三处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其中前者面向全国各地招生了20000多少数民族学生,丰富的生源为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建立并开展各项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中者以黎族苗族运动员为主的琼中体育团队曾在省级、部级和国际体育比赛中荣获佳绩;后者彰显较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7],构成该校一大特色。通过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这一平台铺展了台湾民族传统体育璀灿的历史长卷。2013年4月1日!5月31日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和台湾原住民族图书信息中心主办的《原住民族的传统体育和当代运动》主题展通过相关图书、影音数据、电子数据等文献载体形式,勾稽原住民族从传统体育到当代运动的联系脉络[8]。从这一主题活动折射台湾民族体育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其教育资源是互通有无,互为渗透的共融性,尤为突显,它俩犹如水涨船高,船高水必涨的辩证关系。学校体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必然为校内外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丰富的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2开发前者多项雄厚资源优势,转化与整合成民族经济巨大资源

开发上述五项体育资源,通过发掘潜力,优势互补、交叉利用、转化整合成民族经济的巨大资源,形成两岛体育产业的基础。因而,观光旅游、民族旅游和体育旅游交融一起,各项资源在融合中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旅游客源,增加地区旅游总收入,多项典型实例佐证了上述结论。2011年6月海南保亭获国家批准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该地举办的以彰显黎苗族特色为主体的七仙温泉嬉水节是营造“琼台一家亲”,创造体育文化盛宴[9]和打造独有的欢乐节庆经济,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好实证。2011年的第11届著名节庆品牌嬉水节,使尽显黎风苗韵的县城经济有5倍的增长。颇具黎苗族民习民俗,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的呀诺达、槟榔谷等景区游客相当于平时的三倍;农民农副产品现金收入大增。据调查结果的不完全统计和初步测算:此期间直接经济收入6230万,推动经济收入超过1.5亿元。这在小乡土区域经济是一项可观的数字。由此,扩大到海南全省,2006年海南接待游客160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43亿元[10]。2009年趁建“国际旅游岛”的东风以来,随着饭店、宾馆等物质资源的增加,将推动海南旅游总收入的大增,民族体育产业经济也将更上一层楼,大有扩展的商机。信息显示:到2012年海南旅游总收入达379.12亿元[11],比2008年增长2倍多;接待国内外游客3320.37万人次,同样增长2倍。由于多种资源的综合效应,使旅游经济成为海南经济的半壁江山。目前台湾的旅游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台北进高雄出的西线游;另一条是台北进出的环岛游。细分的线路还有三、五、六、七、八、九、十二日游。在旅游线路汇总中选出属自然风光的主要旅游景点有30多个,其中有相当的比例与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民习以及体育项目有直接和间接相关。属著名的少数民族旅游类有日月潭、阿里山及其邹族文化部落等。据台湾《旺报》2012年8月21日报道:2011年台湾观光外汇首度突破百亿美元,达110.65亿美元(约新台币3260亿元),赴台旅客超过608.7万人次,增长近1成(大陆客约428万人次)[12]。据有关方面的深入探访发现,大陆客的整体满意度为最高达9.8成,均高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的9.3、新加坡的9.2和日本的9成,以及韩国最低的7.3成。若加上台湾居民岛内旅游总花费,2011年台湾旅游总收入高达215.92亿美元[13]。在台湾旅游观光逐年稳定增长态势的诸多成因中,以游客都想赴台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完善与完整面貌为主、为先。随着民众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强身健体,休闲度假的意识大大强化,正因民众旅游热情高涨,为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同时也带旺了体育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3发展两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攻略

两岛同根同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线路和走向以及支撑力度面临共性的政策选择:(1)走多种资源协调发展、配套开发、综合利用的发展线路;(2)从田野化走向科学化、普及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面发展;(3)少数民族体育政府政策支撑与社会环境、产业经济体制支撑相结合。但基于两岛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不同,发展两岛传统体育的攻略必各有特异。下面就两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提出构想建议。

3.1海南岛体育发展攻略

围绕逐步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总目标,实现民族体育整合发展模式,把休闲活动的需求、民族体育的特点与旅游市场的供给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与规划好海南体育旅游项目的蓝图[14]。3.1.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在高度发挥海南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充分展示宝岛的民族、地域、气候特色这一原则指导下,整合资源、调整东、西线,尤其是黎、苗族民俗、民风聚集区为中轴的布局,保护利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3.1.2强化城乡并进发展。由走马看花到住下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化,为留住客源(人),应逐步建立和健全景区的消费配套体系;多种形式创建休闲度假时代的村镇旅游模式,在海南儋州和山区,应着力构建村寨———小镇民族体育聚集型等模式。以滨海休闲———旅游和进岛过冬、组建“南国冬宫”、“夏宫”为契机,促进整合模式开发与利用。3.1.3加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营造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的旅游———休闲———民族体育的人才机制;把掌握几门学科基本知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引入该模式的培训制度。3.1.4敢为人先,多元化拓展。充分用足特区(立法)政策,加大对传统体育的扶持力度和理论支撑;力争在国际旅游岛的东风中,使民族体育资源总量、类型、知名度、品位、产值计量、可持续利用、社会价值等多方面有较大的扩展,逐步完善供求的市场体系,将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有效结合[15]。在实施整合模式的步骤上,先初定五指山区,保亭县和三亚市为实例调研对象。先行先试,着力开发休闲度假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品牌资源。

3.2台湾岛体育发展攻略

3.2.1加大经费投入。“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应整合相关资源并编列充分经费。当今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纷纷前往都市发展,较少有机会学习并熟悉本民族传统文化,加上原住民专业艺术社团不多,难以保存与传承;推广及发扬其传统文化,又因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支付原住民文化艺术祭典活动。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正面临传承的危机,其中,经费的缺乏是占重要的因素之一。鉴于此,国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已逐年编列预算来化解此危机,拟定具体政策,落实施行。如教育优先补助区计划的拟定等措施,对台湾原住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维护与发扬,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3.2.2改革民族运动会。已举办近20年的台湾原住民族运动赛会,应做改革,修定竞赛规程并立即回归“原味”,以台湾原住民传统体育文化为竞赛主轴,相关竞赛活动为配套。3.2.3加强民族文化发展。在政策方面,应加强发展少数民族部落社区,将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等项目重新构思、开发、包装及行销;并抓紧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创造产品之“差异化”,发展文化观光产业。3.2.4多角度发展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之调研及重点补助研究,刻不容缓,政策上应持续性支持。台湾原住民传统体育及文化之传承、维护与发扬,一方面依赖政府、教育单位、民间团体及部落本身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应整合共识,共创多赢,落实多元文化教育政策。3.2.5联手推进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海峡两岸学者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两岸少数民族相关研究课题,提供借鉴,诚如人类学者所论述之“涵化”理念,互相学习、相互影响,以树立两岸学术界研究之“新典范”。推广,使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当代全民健身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走进民众生活。向世界推广,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将鲜明竞技特征的项目赋以奋发、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与现代体育接轨,让世界参与,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

4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3)

【摘要题】体育研究

【关键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1植根深厚的精神物质文化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它涵盖生产、狩猎、渔业、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成员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不属于那个民族”的归属感。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特性

1.2.1娱乐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4]。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大型文体生活广场,把体育融汇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1.2.2竞技性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5]。竞赛活动是自黄帝以来为报答神灵赐福的宗教庆典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已有一定的发展。以民族、以地域构成封建割据时代的国体政体,为生存,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为争夺地盘,兵事纷争;为扩充势力,就得练兵黩武;全民尚武成为弱小民族理所当然的习俗。这种在战争中孕育与创作,在生活中扩大与丰富,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在交往中维系与承传的习俗有着独特的技击、练武和特点,是古代体育竞技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产生于该民族,又流传于该民族,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练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

1.2.3广适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人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男性可以赛马、摔跤、举石锁,崇尚惊险,夸张力气,体现勇武精神;女性可以从事秋千、跳板、抓骨头,淡雅、平静、细腻,推崇心灵手巧;青壮年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生力军;老年人由于自己的经验和声望,可以充当竞赛的评判者,并以曾经是竞赛的参加者身份对青年进行指导;儿童则可充当学习者[6]。这一特点既与各自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也与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角色、任务相联系。舞狮、赛龙舟,拔河、叼羊等是群体对抗的竞赛,摔跤、角力、赛马是个体对抗的竞赛,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现实中显示的自己的本质。

1.2.4地域性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朴野,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养了勇武精神,赛马、摔跤、角力、驰逐,拖冰床、赛力竞技较发达;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游泳、潜水、赛龙舟活动历久不衰。除南北两大差异外,还有风俗习惯、社会进程、文化繁荣、心理素质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会因地域关系,其传统体育开展水平又有多样化的特色,并受民族心理意识的影响。

2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

2.1民族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

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的最高层次的抽象,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普遍性。

人类从特定的地域中产生出来,自然地形成人种和族别,类聚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民族就创造出一定民族文化,并寓含着民族文化特征上的不同精神形态。但民族性或民族的精神形态乃是为特定民族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因而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之后,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神志的特殊标志,内化在民族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又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演化的,时代的风雨不断地谱写着民族文化的续页,一些已有的文化因素在演化中消失了,有些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在发展中出现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应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同的规律和内容,而且还应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民族形式[7]。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特性,它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这种内涵在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传承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它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而实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规定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选择的自由度,也规定了先哲们对于先进思想进行诠释的性质。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原始的民族体育活动在生产方式演变和各民族互相交流、冲突及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原始的活动方式,也借鉴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动内容,不断地传承、变迁、回馈、融合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这种传承既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又加入了不少现代成分,民族体育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它要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一种民族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发展中变异充实,但其核心和主旨因袭的内涵和形式,代代延续,这种传承性对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8]。

2.3共适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所在

共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形态的活化石,又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的源泉[9]。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类别繁多,结构多元,兼具表演和竞赛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同,动作结构不同,技术要求不同,运动风格各具差异,并不受时间、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人们可以选取简单易行,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项目进行健身养生活动。从而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所在,决定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共适性,使其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人的身心完善展开和全面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化场所,并为一定的文化内涵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定势。

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文明向高级阶段进展,民族体育的共适性越来越大,交通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世界的距离,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把世界各地从信息上连接为一体,色彩斑斓的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带有人种和地域的特征,宏观把握和综合思考的思想观念随着劳动频繁的交换而产生,扩大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这类精神产品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一趋向必然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的共适性不断增大,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尺度在文化共适的前提下走向统一。

2.4凝聚力是传统体育发展的思想动力

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已逐渐形成一种极具个性,颇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推动本民族发展的一种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辅以其他众多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国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内而形成的认同感,也就是由于长期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共同的生活、斗争而形成的对于共同利益密不可分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建设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共同愿望[1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格。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民众。不必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条件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11]。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发展特性,使它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附了大量的观众,一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举行,使它成为民族文化的盛会,各民族群体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状态往往是民族文化盛会成败的关键,即使是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涌入到民族群体成员当中,为竞赛欢呼鼓劲或沮丧。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竞赛,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迹,整合为一种带有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从而激励广大民众释放深层能力[12]。

2.5经济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调节杠杆

经济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更多地是以生产、生活为根本,与各自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依懒于经济活动方式的支撑。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与发展,为民族主体强化其利益动机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机制强调公平、有序和守法的原则,而民族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也弘扬公开、公正和平等的精神,它们之间的运行法则、表现形态和内在本质规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加之人们自身的主动介入和不断深化,在步入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轨道中,形成了“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地方民族体育特色。特别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在不定期地发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农牧民的家庭收入增多,文体活动多以“家庭为龙头”而举办这一体育形式,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屡见不鲜,它必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个模式。同时,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民族团体传到另一个民族团体,向上向下,朝前朝后。其间,既有文化大潮的碰撞,也有润物无声的浸淫,既有压力下的灌输,也有合意中的对抗,使之在经济的建立和成熟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渗透和精神重塑作用,在改造和创造人类自身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充当了两者结合的天然使者。

3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趋向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的象征

我国形成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共有55个少数民族,91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民族自治地方面积61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其中,大部分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非常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家统一还是分裂,国力强盛还是贫弱,民族和睦还是纷争,都与边疆的稳定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人类跨入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中国正在走向空前的大统一,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在我们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加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兴边、康体、强国、睦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走产业化的道路,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族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首要因素,这个因素能否发挥作用,由人们的最基础的素质决定,即国民综合素质。在多种素质构成的综合成分中,人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除了抓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州”战略、抓好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外,重要的一点是抓好人口质量,要求劳动者身体健康、体力强盛、精力充沛,具备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能力,使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达到增值的作用[13]。第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推动民族地区民族服饰、活动器材、运动训练等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批大、中、小等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民族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促进交通、邮电、商业和饮食等行业的兴起;组织精彩的民族项目比赛活动,设立竞赛场地的广告和电视转播,既可以增加民族地区体育职能部门的经济收入,缓解经费不足的现象。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业需求和推广生产发展的作用;协调体育与有关部门的利益问题,使民族体育与民族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谋求赞助,发售民族体育邮票,开设民族体育网站,咨询结果,这是民族地区通过民族体育产业来提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

3.3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1953年、1982年、1986年、1991年、1995年和1999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高潮,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就56个民族而言,在开拓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时,与现代体育互相辉映,在人民的体育生活中,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绚丽景观。民族传统体育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接作用,就在于它树立了民族形象。鸦片战争以后,屈辱的民族心理,羸弱的民族体质,以致被扭曲的民族外观,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如同阴云笼罩着整个国家,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出抗击外夷,报国图强,誓死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内涵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解放事业有着天然、血肉般联系[14]。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动力来自民族的忧患意识,而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加之中国现代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的震撼了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无论在奥运会夺取奖牌,还是在挖掘和继承民族遗产,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15]。中国有近千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先后对武术、围棋、象棋、划龙舟和摔跤项目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改造,已成功举行了国际龙舟赛,围棋、武术比赛。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目前,中华武术体系渐成规模,龙舟竞赛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运动会定期举办,中国民族体育在实践中走向空前发展的新时期[16]。只有体育文化上繁荣和所蕴涵的内在实力,才会使一个民族在世界体育交流中有真正的尊严和自信;一个民族体育文化实力和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不仅是该民族强盛的基础,也是该民族强盛的最终表征。

4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41.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1.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1,95-96.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66.

[5]刘雪松.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27(4):32-33.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72-373.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2.

[8],韩佐生.论现代体育运动人才的地理分布[J].体育科学,1998,18(1):45-46.

[9]胡小明,胡英涛,刘靖南.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10]龚学增.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1998.64.

[11]熊志冲.民族体育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17-20.

[12]倪依克.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18-20.

[13]李桦.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1999,19(4):25-27.

[14]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07.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4)

[关键词]体育文化 文化互补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93. 25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资源;价值;开发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论文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财富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文化资源”是从文化的功能上说的,意味着它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可以对拥有它的主体产生影响并制约其活动方式及活动的广度,这是它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方面。考虑到文化的内涵,可以将“文化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一、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层次,即观念层次,主要体现为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层面;二、文化生产的层次,体现为各类文化活动,大致包括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技术的生产两大类;三、文化品的层次,包括各种器物和成品,文化品是可以直接供各主体消费的对象[2]。上述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界限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也互相依赖,紧密联系。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应涵括非主流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3]。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条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4]。为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设备、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2.1 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以“仁”为核心思想,蕴涵丰富的东方哲学、宗教、道德、医学、习俗、艺术等社会文化因素,它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高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5],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它拥有自身的内核和特征,拥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我国民族体育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

2.2 内容的民俗性

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又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毕业论文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之一[7]。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于2000年1月19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太平鼓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2.3 文化的同质性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的古老东方大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具有华夏文化同质性的特征。中国文化重人伦、重道德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保健术在整个体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归位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显现出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种可供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但是光有继承而无创新,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特别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已经站立起来了,经济上也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但在文化上能否立起来,关键在于文化上的创新。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保护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因为只有不同文化的互识、互补、互证,硕士论文 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8]。民族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其多元化的特点。国际奥委会2000年委员会提交的改革方案指出:“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取决于它能利用的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文化资源越多样,越丰富,其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将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人文奥运”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彰显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和谐,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说文化是“人文奥运”的核心内涵的话,那么,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是中国实现人文奥运的基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延续至今,完全依赖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资质和功能价值。她的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健身娱乐性等,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费孝通教授为“文化自觉”作的定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方可在文化转型期取得自主能力,方可得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多元化世界文化之构建。与此相应的是传统体育文化也要自觉地实现现代转换,以抛弃民族传统体育中不适合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东西。针对“文化自觉”,首先对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中华体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优秀文化呈献给人类社会,赋予传统体育一种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续,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交汇在一起,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民族传统体育也需要推广和传承,让国际社会广泛认知,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去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回归

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其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13],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其三,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一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主张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强调统一之中的差异、和谐之中的多样,在寻求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对于奥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弱势文化的强势压迫与侵犯,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与补充。今天,奥林匹克文化更应强调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与对话,尊重文化身份、文化个性、文化多元化,这在全球化时代有着重大意义。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4.1 注重优先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高速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遇到或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医学论文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导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的冲突,奥林匹克全球化在削弱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奥林匹克的“共同体”现象日益加剧。特别在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横向交流与传播中,东西方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背景,造成了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伦理观等方面的冲突。然而,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为此,需要唤起人们对体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以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体育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仅仅具有一种符号象征的意义,而是民族存在的内在基础,是维系民族生命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含义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行为实践的创造物,其核心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实价值。奥林匹克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归宿感的消除,因为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首先要更加重视中华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内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认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涵义。其次,必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更为清晰和明确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优先建立、健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将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结合起来。

4.2 注重层次性、适应性

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风俗各异,民俗风情资源相当丰富。各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其鲜明的民俗民风是维系民族发展的内核。当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不是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创造性、开拓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层次,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包括知识、道德和宗教)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等等,它是无形的。因此这种资源是无形的。2003年少林寺启动了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在我国文化界、宗教界以及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二层次,即文化生产的层次,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产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依照项目的内容、功能、形态,过滤筛选确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不断将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推广,以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换。“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委托上海体育学院严格按照科研课题方式编创的健身新功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第三层次,即文化品的层次,主要指人们的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传统体育文化铸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地域民俗特征。1995年国家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民俗风情游”大型活动,依托已有的风格独特的民俗节庆,为传承中华文明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当前,许多地区非常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以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和娱乐表演活动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成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制定适宜的文化政策刺激、激励、促进、创造民族地区新文化价值的扩展,唤醒人们对新文化价值的需求。为使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选择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以突出民族化和地方传统格调,进一步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形成区域内的优势。政府和社会应该利用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来培养民族感情,重拾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感,实现文化上自然的传承。例如,湖北屈原国际龙舟节,以端午节、屈原、龙舟为主题找准了民俗文化最为活跃的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3 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开创了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则用这个素材拍摄了动画大片《花木兰》,并融汇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资料,又将这张“中国牌”打向世界市场,仅在上海的票房就达230多万元。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 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14]。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2002年旅游收入为200亿人民币,而到2004年旅游收入攀升到360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预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费将支出4.1万亿美元,占居民个人总消费支出的12%[15]。

当今的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职称论文 因此,要站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对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优惠政策,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不仅要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扩大,而且要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

4.4 注重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而且构成了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空间。随着中国发展步入小康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假日经济、休闲经济、观光旅游、健身娱乐业应运而生,迅速成长,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诠释的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的,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当代世界,面临由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性危机,每一种文化都有义务从自身的传统出发,积极寻求克服危机的途径。奥林匹克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解,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化的。在一个人类生态受到巨大破坏的当今时代,自然和人的和谐的共存与发展,也成为奥林匹克紧迫的课题。对此,我们应深入发掘传统理性,展开对人性、对体育的哲学上的判断和思考,排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努力适应一个技术先进的社会,而又不放弃千百年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共同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诠释[16]。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加快立法,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观念,福建省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安全防范意识,应从社会发展、民族未来积极倡导、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珍视传统,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化向往力。

5 结束语

一种民族文化尽管有其自恰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既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17]。我们应站在全人类文化的高度,从人性与人生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认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有利于实现“奥林匹克文化共同发展”的资源,中国传统的一天人、合知行、兼内外的和谐自然观,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作出生动的补充,与自然和谐,与人类自身和谐相处,成为社会走向现代和谐的思维基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性的回归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7.

[2]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7,(7):10-13.

[3]王铁新.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1-4.

[4]芦平生,杨兰生,郭层城,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2,22(1):18-21.

[5]周爱光,宋享周.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0-12.

[6]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走向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57-58.

[7]喻学才.旅游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203.

[8]乐黛云,(法)阿兰·李比雄.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卷首语.

[9]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60-461.

[10]于先涛.全球化与体育政治功能转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48-449.

[11]冯惠玲.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ol]./12/13/article211621312.shtml.

[12]胡春雷.“人文奥运”的使命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9-31.

[1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

[14]宗 体.体育旅游,燃起新渴望[j].体育博览,2004,(1):38-39.

[15]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19.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 传统体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85--0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响应国家的号召,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培养特色民族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闲暇、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角,民族地区高校应该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也是响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我国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发挥高校的时代教育功能。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形式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并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反映各民族形成发展的文化底蕴。其具有养生、健身、交往、娱乐、竞技功能的体育活动,是不断创新、继承发展的体育文化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在农耕时期是我国各民族主要健身、娱乐、交流、祭祀的手段,随着生产形式、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变迁,传统体育在各民族生活中的祭祀功能已经淡化,以其健身、交流的手段也被其他的形式取代,只是在一些民俗活动、节日中开展,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重视。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如武术、棋类、歌舞表演、游戏、竞技等种类,既有观赏性较强的铜鼓舞、芦笙舞等,也有身体接触、对抗激烈的抢花炮、珍珠球等,还有具有养生的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

2 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的功能

2.1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丰富学生的健身手段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主张修身养性,以健和寿为目的,是愉人、愉神的手段。不仅如此,还具有艺术价值和娱乐、教育功能。

运动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健身理念的同学的健身需求,民族传统体育能拓宽校园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丰富现代体育的育人方式。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可深化学校民族人文气息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是彰显民族地区校园文化魅力的催化剂。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又拓展学生休闲、娱乐、健身的方式,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2加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不尽相同,众多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

少数民族地方高校生源组成以本地区生源为主,面向全国招生。许多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再者新一代学生对流行文化、西方文化接触得多,了解得多,而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甚少,不同民族学生在同一环境里相处必然存在因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不融洽的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体现形式,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平台,促进同学和谐相处、构建和谐校园的催化剂,也是在校园层面上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

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把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己任。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的层面来完成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不能离开学校,只有广大青少年热爱、喜欢、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够有其生命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由来已久,可是在各级学校中的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大都在喊着如何保护、如何传承的口号,而不是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让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发芽。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校园,增加学校体育趣味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让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有效传承。

民族地区高校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了民族传统体育指导人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做出贡献,还能促进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层面的传播、保护。

3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传统体育校园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3.1是符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有理由在校园文化中予以开展。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而且还会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宽大学生健身、娱心、交往的手段,同时又能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和睦相处。

3.2是创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高校的需要

身处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形成有特色、有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地区高校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就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

民族学生间的团结、和睦与稳定,对民族高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它来自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贵州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挖掘传承,并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可丰富校园文化,彰显民族特色。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在校园文化中构建传统体育文化可借鉴西南民族大学的成功经验,该校在每个周末都安排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的舞蹈、歌曲等,既增加了同民族学生的交往,也展示该民族的文化,同时其它民族学生也可以学习,增进交流,和谐相处,实现民族认同感,发挥了民族高校自身优势,彰显了民族高校的魅力。

3.3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功能的体现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来自本地区的学生居多,培养具备丰富文化底蕴、先进技能、传承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人才是其教育功能的体现。来自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受到本民族各种传统思想、劳动技能、文化生活等的教育和熏陶,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耳闻目睹,具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条件和基础。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技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保护者。

4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的构建

4.1在大学体育健康课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

大学体育健康课担负传播体育知识、技能的职责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的任务。

大学体育健康课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学校保护和发展,使学生在体育课中接触、了解并且参与其中,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技能,进而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开展。

所以大学体育健康课中传授传统体育技能是构建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4.2创办传统体育社团

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作用,又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有一个学生了解、从事的平台,而民族传统体育社团恰好能提供学生了解、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空间,通过吸纳不同民族的学生来推广他们所了解的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培养更多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通过这些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陶冶情操,为贵州民族地区高校突出民族校园文化提供实践平台。

4.3设置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节

我国传统节日体育萌芽于先秦,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定型于隋唐两宋,发展高潮于元明清。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

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苗族的“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等,这些节日都离不开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术活动,通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祭祀、交往交流、经济活动等来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节日气氛更加活跃,丰富了节日色彩。

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与其相应的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背景、少数民族的思维、行为方式及心理、性格特征等,促进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此来健身、愉心、保护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4增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演比赛,扩大参与面

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生活的文化氛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被广大师生认可、从事,必须有一个实践平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演比赛,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它给广大师生提供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机,进而进行训练、排练,参与表演比赛,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解、观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机会,以点带面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促使广大师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并提高欣赏能力。

5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篇(7)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热潮中层出不穷,但是与之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宄却比较滞后,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用理论的研宄、市场开发和推广。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角度和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高度来看,用现代科学研宄的方法,逐步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使人们在认识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演变的规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启发,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正确认识历史、把握现实、开创未来,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意义深远。

 

1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

 

民族传统体育应具有三性,即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由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在世代相传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各项活动是以健身强体为主要目的。其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几种:①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②民族传统体育是继萌芽体育之后,在古代体育基础之上延续下来的农业时代的产物,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体育传入之前,我国各民族己有的体育活动内容|21。③凡是目前在一些民族体育地区仍在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都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围。对于古代典籍或历史文物中反映的己失传的古代体育项目,也应看作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1。

 

2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分类2.1竞技比赛类

 

竞技比赛类主要指以突出竞技比赛为目的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方式、方法、规则一般根据不同的民族特点、项目特点有所区别,但是均能体现很强的竞技性,也反映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如武术、摔跤、赛马、龙舟竞渡等活动项目。

 

2.2养生健身类

 

养生健身类主要是指以养生、健体为目的的运动项目。通过锻炼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长寿和健康,创造了许多健身和养生方法。这类项目体现了各民族的养生观念和民族精神。如导引、气功、太极拳等项目。

 

2.3艺术表演类

 

艺术表演类主要以强烈的动感、优美的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优美的意境来诠释其特点,给人带来美感,并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舞龙、舞狮、冰嬉等活动项目。

 

2.4游戏娱乐类

 

游戏娱乐类主要以娱乐游戏为主,目的是愉悦身心。根据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特点,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体现民族风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此类项目不必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人们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情感抒发的体验,如风筝、秋千、抢花炮等活动项目。

 

3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

 

3.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①民族性与传统性。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民族之间由于历史、宗教、语言、经济、心理因素、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与自己生活情趣紧密相关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各民族世代相传、长期沿袭的结果,在传袭中具有稳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民族性、继承性等特点。②教育性与娱乐性。自从教育形成独立的体系以后,体育始终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教育中融入娱乐特色,体现以人为本。③地域性与季节性。人们往往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地域特点进行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如南方水网纵横是水上运动的用武之地;北方冬季寒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各种冰雪活动的理想场所;山区宜登高,平原好骑马。气候的不同,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种体育形式找到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地方。④交融性与渗透性。许多挖掘、整理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民族传统体育如同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一样,会受到一定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3.2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进行体力、智力、心理活动的特殊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崇仰和价值观念的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是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3.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我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文化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又不断构建新的民族文化精神。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而又稳定的民族文化体系,由此造就了各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风俗习惯、人的社会化方式以及人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生产、经济、文化的不同,孕育出体现不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瑰宝,同因为各民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大千世界。

 

3.4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简史的追溯

 

①原始社会体育的萌发。从原始群居时代人类的劳动、自卫的活动和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找到一些体育活动、器械或某些类似技能最早发源的某些迹象和线索。随着原始人类生存技能的发展,原始体育活动获得了萌发的机会。②氏族社会中萌芽状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新石文化”、“峙略人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此阶段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两次飞跃。首先,人们的生活来源由以采集为主转为渔猎为主(旧石器时代)其次,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由渔猎发展为畜牧,由采集发展为农耕(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原始的生产工具、文化、艺术、崇拜和文字符号(结绳记事)有所发展。③夏商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夏朝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时期,生产工具由石器逐步进化为青铜器,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货物交易逐渐兴起。夏初多战乱,并且形成了当时社会尚武的风气。将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如弓箭和射,转变为战争的武器。新的防御兵器“甲”的出现标志着兵器和战斗技能的新发展。军队普遍使用青铜器——斧、戎、戈、矛、刀等装备。商代后期出现了战车,使长武器得到发展,也出现了战马,并由步射发展到骑射。武器质量和性能的变化,为武勇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④西周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丰富。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西周的统治者提出了“德”与“礼”的观念,主张“敬德”、“尊礼”而且重武。在此思想的影响下,西周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了新发展,出现了野舞和乡射的雏形。教学内容的六艺中,就有“射御'此外,奔跑、舟楫活动在西周受到较高重视。《易经。周易。序》和《周语。尹逸》从饮食和主静尚俭两方面表达养生思想。有关民族体育方面的活动,除射箭、舞蹈、田猎、跑跳、舟楫、游泳和养生以外,还有角力,以及各种兵器武艺等。⑤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战争促进了兵器的改进和使用,加快了攻防技术的研宄、总结与发展。医学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射、御、拳勇、角力、武艺、奔跑、跳跃、举鼎、拓关、操舟、游水、弄丸、投壶、舞蹈、棋类、牵钩、秋千等。⑥秦汉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共同的文字,划定共同的区域,促进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秦始皇销毁兵器,严禁民间操戈习武,使秦代体育少了武的色彩,但是角抵的发展使秦代体育娱乐色彩增加。此外,兵器由铜制兵器转为以铁制兵器为主。自汉代起蹴鞠作为练兵的手段,开展较普遍,竞赛体制比较完备。汉代百戏盛行,许多民族体育活动因素始于汉代,如舞龙、舞狮、高跷等体育活动历史相当悠久。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体育的发展。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对体育活动的重视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三国军事对峙的形式,使统治者必须要强兵重武。当时剑师较多,剑法甚精,武艺较高,剑术理论和实践有进一步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角抵、蹴鞠等民族体育活动己经衰弱,而那些为统治阶级享乐的歌舞、百戏、投壶、弈棋等却兴盛起来。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重文轻武的风气形成,压制了尚武图强的正气。道、佛、玄以唯心主义的神学,发展了封建主义的宗教意识,使之为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服务。然而,这一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范围扩大,技艺有所提高,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⑧隋唐五代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佛教在隋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少林寺僧以健身为目的的角力、腾越和拳勇,与僧兵的军事操练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少林武术。唐朝的强盛、统一和安定,了社会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繁多,具有多样化、广泛性和规范化的特点,显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⑨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两宋时期,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艺的发展。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路歧人”、元代戏剧中的武戏矛T十八般武艺”、戚继光撰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作、宋代出现娱乐场所“瓦肆”、宋代的火药和印刷业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兴盛起来。宋代的蹴鞠、击角氇、水球较为流行。元朝时的“诈马”是贵族的赛马活动,明清时期球类运动的形式有所演变,如“竿球”、“冰上蹴鞠之戏'

 

3.5建国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重大措施,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单项运动会,并形成制度。各级民委、体委和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加工,对优秀项目进行了改革与提高;各级民委、体委及学术组织先后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问题。②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把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实现各民族团结、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做过多次重要指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国家民委曾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座谈会,会议指明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方针和任务。方针是:积极提高、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近代体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6民族传统体育应用理论的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应用理论的内容大体分为(见图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研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学理论的研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学的理论研宄、民族传统体育管理学理论的研宄、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开发理论的研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传播)理论的研宄。

 

4结论与建议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理论三大方面。应用理论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为基础,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起源与演变||持点与作用|功能与价值+|传统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系构成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研宄各民族体育现象在中国从古至今发生发展的概况,它不是孤立的只研宄作为锻炼身体方法本身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而是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对民族体育的全部物质精神财富做综合的研宄。

 

3)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应重视发现、开发、宣传和应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健身、养生养生和竞赛领域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