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观论文

教育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1:50

教育观论文

教育观论文篇(1)

进一步地,怀特海提出,在动态宇宙中现实实体都融合于事件之流。宇宙就是一个事件场,世界只不过是处于一定时空关系中“事件”组合而成的统一体,事件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在这个不断流动和生成的动态宇宙中,一切都融合于事件之流。事件同时是具体的,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时空关系只不过是事件与作为时空场的广延相分离而产生的。在这样的时空关系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事件中相互交织,所有有限的原子事件的发展都产生于过去事件的因果影响,并继续影响和导致着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而通过进一步引入“绵延”概念,怀特海的宇宙自然得以生成,“绵延”的发生和消逝构成了宇宙自然现象的诸过程。“我们的感觉—意识为直接的识别判定了某一整体,这里叫做‘绵延’;于是,绵延就是一个明确的自然存在物。绵延是作为部分事件的复合体来识别的。”在对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进行了区分并描述了现实实有所存在的宇宙自然是如何生成之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即永恒客体是如何向现实实有转化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已经实现了的永恒客体即现实实有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其他样子的?怀特海的答案即“上帝”。他认为上帝是现实实有与永恒客体相互转换的根本原则,是上帝的选择使得现实实有成为了它所呈现的样子。但上帝只起某种诱发作用,上帝充分考虑人的自由和选择,也尊重潜在的可能性。在怀特海那里,上帝只是永恒客体的一种,“上帝关系着每一个其他的现实存在物,同时也被现实存在物所发生的变化影响着。每一个现实存在物都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但是上帝的作用被设想为引诱(试图说服)每一个现实存在物成为上帝想让它成为的那样”。因此,怀特海的上帝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唯一的、永恒的“推动者”概念,也不同于传统宗教观念中全知全能的“上帝”,他的上帝是一种过程性的,处于生成之中的复杂概念。怀特海所表现的宇宙观是开放的、动态的,相应地,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他所鼓励的教育也是创造性、综合性的。

二、怀特海基于宇宙观的教育观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依据怀特海的宇宙观,我们到底应持什么样的教育观?教育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功效?其一,克服二元对立,享受教育的历险。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教育思想的超越,他反对将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相对立、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对立,提倡多元的后现代教育观,在自由的氛围中,“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他认为这是教育的全部目的。现代教育把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忽视智力的启迪,只注重刻板知识的灌输,这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的知识的传递和大量书呆子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可见怀特海所提倡的是做知识的主人,学会积极的有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怀特海同时列举了作为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科学教育“是训练观察自然现象的艺术”,技术教育“是一种利用知识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技能方面的训练”,文学教育是“沿袭语言”并“表达我们心理状态的方法”。二元对立的思想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只能导致狭隘的专门化。在怀特海看来,应维持三者之间的必要张力,实现其有机平衡。怀特海还提倡教育要具有想像力和创造力,教育的核心问题便是使知识充满活力。在怀特海看来,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伴随着享受与自由的过程,它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现有教育秩序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一种历险。然而,秩序与创新并不矛盾,“进步的艺术就在于既维护旨在变革的秩序,又维护旨在秩序的变革”正是在对传统二元论的批判与超越中,在创新的历险中,教育理念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其二,设立教育的目标,强调独特个体的培育。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开篇便谈到“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他反对填鸭式灌输知识,并认为这些仅被大脑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没有经过融会贯通的知识,只会引起“呆滞的思想”。教育之所以有用,就在于它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因此,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维持一致性,而是利用其灵敏的、灵活的特点,为作为有机体的学生提供培育独特自我的机会。独特个体教育目标的具体应用即培育学生生成自我观点及理想。怀特海认为,变化只有通过心理级的活动才能产生,物理级仅仅产生毫无差别的或相类似的现实实体之间巨大的一致性,因此变化只有通过永恒主体和新颖的非真实命题才有可能实现。而学生新的可能性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优秀楷模,二是对其新颖观念的提出给予充分鼓励。因此,这种新的可能性的实现是教育机构和老师最主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怀特海最有教育实践意义的观点。他认为学生新颖的观点及理想不能仅仅拿来消遣,而是一定要被实现。要实现理想就要强调敏感、启发,创新、想像等特质。同时,怀特海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更是在实践及操作层面对培育学生提出新颖观点和理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对于如何培养能力、责任、专业知识,达到期望的效果、风格、实用性等都有长篇详细论述。怀特海不是要让学生生活在梦想的国度,他的目标是让学生实现梦想。其三,注重教育过程,提倡自我教育。对于怀特海来说,其整个宇宙发展过程是以现实实体的自我创造、以现实实体所组成的更大社会连结的发展为轴心的,在怀特海那里,过程体现在转变与共生这两个紧密相关的环节上,转变即实体与实体之间暂时性的转化,共生则意味着永恒性的生成,在共生中每一个瞬间都是崭新的“现在”。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提供给人们一种对现在的生活的理解。因为,“现在包含一切。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它包含了过去,又孕育着未来”。教育的过程具体地体现在教育的节奏上。怀特海认为教育应是有节奏的,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教育必须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的相应阶段,即根据节奏性来把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他还把智力的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是互相交织循环的,而整个过程受发展中的“小漩涡”影响,同时受其他循环周期的控制,因此,不能过分夸大任何一个循环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之间的鲜明差异。生活的节奏性本质、生成以及创造是对生活资料的理解,这些均包含着我们还未意识到的巨大潜力。相反,无视这种节奏或填鸭式的教育因未经思考或检验,亦或没有与新颖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不仅毫无价值,还及其有害。其四,把握教育艺术,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进行自我发展”。怀特海认为现实实体是创造性原则的个性化体现,它在本质上会去经历生成的过程。类似的,我们应该希望学生通过教育来经历一种自我创生。因此我们可以说,怀特海的教育哲学认为作为过程的教育是自然而然施与学生的,并不是为了社会需求强加到学生的本性当中去的。同样,学生具有求知的本性,具有通过获取知识而达到教育目标的动力,因此对于教育的自然过程存在天然地倾向和需求。怀特海有时将这种天然秉性称之为“知性主义”(intellectualism),因为他认为学生对学习尤其是对世界的系统理论学习具有自身驱动力,并不需要过多强调外部驱动及回报。如果学生本身对知识如饥似渴,那么学校及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的天性、引导并给予学生更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使学生更高效的达至目标。怀特海同时指出这种天性并不是学校或老师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完成的任务,正规教育的作用只是对这种自然过程加以促进。因此,怀特海认为,老师经常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作用,虽然正规教育可以降低资源浪费、提供更优良的环境,可以是诱发式的,可以防止惰性思维,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及其对智性发展的渴求。最后,教育评判标准的完成性特点。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机构均以模式化教育为主,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基于此,但怀特海认为,受教育者及教育机构的评判标准应建立在具体的完成性实现上。教育及其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教育结果的好坏取决于个人完整性的实现。即我们不应该指望个体或课程大纲所含有的某些特殊的或好或坏的因素能够就此影响个人或教育项目的好坏,同时,也不可能有某一种教育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时间、所有地点、所有教育内容。我们应倡导那种能够促进个人及其所处环境良好关系的教育模式。因此,对个人来说,普通学习者要与相关领域专家一起,业余教育也应加入普通教育之列。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整体。怀特海的教育观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教育观。这些如学习的节奏、启发和理解的重要性等观点,与其宇宙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满足多种教育目标。我们不消证明怀特海的哲学观与教育观像赫尔巴特、福禄培尔那样,完全锁连在一起。但他也不像康德那样,如康德的“教育学讲义”与其三大批判几乎毫无关联。怀特海走的是中间路线,他的教育观点来源于其宇宙论的哲学观,但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进。虽然怀特海所提出的具体的教育期望止于一般意义,但却为教育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大纲。如果说怀特海关于教育的著作在一般意义上与其哲学观点相一致,那么他对教育的评价也与这些命题相一致,并且更加具体化。这些命题就是我们从怀特海的宇宙观转向其具体教育著作的桥梁。

三、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教育领域的贡献

教育观论文篇(2)

1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语文教育的灵魂和当前语文教育的观念中最致命的欠缺都是创新。语文教育观念,是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形成思维定向和心理定势,控制着语文教育行为。众所周知,高科技发展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因为传统的旧的教育观念不是能轻易根除的,而树立新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使教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纠正长期形成的语文教育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2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必要性

常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当年我们只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上课,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差,现在我们既可以上图书阅览课,也可以在微机室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却不尽人意。”不少人这样埋怨学生:“当初我们用很多时间读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课余都懒得读书,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为此,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情况有所认识:

自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适龄儿童都可以就近免费入学,导致受教育人数猛增,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了不可避免地负面影响。

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时,老百姓家的孩子大多被剥夺了受教育的资格,只有家境较好且比较聪明的孩子才能接受学校教育,这样的受教育群体素质相对高得多。面对高素质的教育对象谈语文教学,当然显得轻松;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能上学了,这时,受教育者的智商和家教修养客观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在此基础上谈语文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语言学习尤其是母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相比的。

学习科目增加了,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学生从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不可能再和过去一样专一投入了。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和语文科学发展迅猛,一些新发现、新成果为基础教育增添了不少门类,充实了许多教学内容,以现在为例,仅在小学三至六年级阶段,就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等十余个门类学科;人的能力是一个常数,传授知识的门类增加了,某一方面钻研的程度必然受到影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只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科技的发展十分需要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地接受科普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让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既要学全每一门学科知识,又要精通每一门学科知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3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途径

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形式看: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的场所,时间和教学形式不再受传统授课的束缚,师资也不受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渠道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看: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从教学效果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在课堂上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知识,体会文本情感。

如教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片断,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地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在学习之余,我又让学生欣赏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语言的伟大魅力。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情绪带入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4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凡是对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有用的,就要继承发扬,凡是有害的,必须否定、抛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现代语文教学观念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更新、完善,以符合时展的需求。

教育观论文篇(3)

家庭教育观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内容。

二、简述各阶段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种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在各自内容上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趋于科学。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但由于其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所以人们权衡教育质量时便带有浓郁的封建色彩。例如“三纲”“五常”教育思想在很多时候成为对个性的束缚和人性的摧残。但仍有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慈幼”思想,以及重视子女“独立、惜时”教育等,在如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现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到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在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个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理解、发展儿童个性的主张,很多观念已成为指导家庭教育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新的变化:1由成才教育观念转变成人教育观念;2由学龄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观念;3由灌输、体罚转变为兴趣引导的教育方式;4由学历教育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质量因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也是良莠不齐。从以上对现代家庭教育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积极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局限性。1缺乏正确的儿童观,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和牺牲品;2家长的教育观还存在轻视劳动的旧思想意识;3家长对教育目标、方法、内容等问题的重要性问题认识不够;4未能对孩子形成全面的认识,没有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三、未来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趋向

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即强调家长要尊重儿童、关心、理解儿童、关注儿童的主体性和自由。其次,应树立竞争观念。“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要求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摒弃“与世无争”的思想。但这种竞争并非“弱肉强食、尔虞我诈”,而是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所以家庭教育要培养下一代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树立竟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观念,提高竞争的自觉意识等。第三,树立开放的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而我国也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家庭教育也应树立开放的观念。对子女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适应世界潮流。

四、综述及意见

教育观论文篇(4)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另一方面就是根据突显出的问题,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而本文研究如何在建筑工程专业技术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调查分析、整合教学内容,提出情景式价值观教育模式,研究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二)研究意义

1.教育理论改革的要求。

本文的研究对深化教育理论改革,构建的完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更重视内容和技能,忽略了发展学习者基于各自的价值观与信仰进行抉择和行动的能力。传统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育者被视为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价值观的模范;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局面,仅仅学习手头现成的资料以及枯燥无味的理论。同时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多数通过思想品德课向学生传授,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分离,造成学生在工作中无法将课堂学到的正确的价值观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中。

2.当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要求。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至关重要。然而,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许多消极的因素,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3.建筑行业规范化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建筑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在当今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建筑市场存在大量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当出现建设高潮的时候,工程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近年全国发生工程倒塌事故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性质严重,影响恶劣。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管理。对于学校等教育部门来说,要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强化价值观教育,完善相应的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施工现场一线的人才方面担当重任,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建筑类人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工程高质、有序进行。因此,在高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对建筑行业良好秩序的形成可以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特点,结合校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所开设的各门专业核心课程,学校要酌情增加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培养技术强、素质高的建筑市场从业人员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课堂专业技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阻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

专业教师往往认为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影响专业技术知识的讲解,影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即使采用一些方法进行结合也是牵强附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有的教师认为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学任务,不应该放在专业课程中学习;还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的编写中已经穿插了价值观教育内容,直接按照书上内容进行讲解与授课即可,没必要额外考虑。鉴于这些原因,专业技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学推进缓慢,流于形式。

2.缺乏计划性。

随意性和无准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渗透效果。在价值观渗透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认真研讨或计划,对于具体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内容无法做到“无缝对接”,使得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当讲到某部分内容时,无法与价值观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而是中断专业知识的讲解,直接进行价值观教育,这样不仅教育效果差,还严重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

3.缺乏系统性。

部分专业课在考虑价值观渗透教学时,各自独立制订教学计划,各自实现学科中的价值观教育,忽视整体性特点,抵消了力量。例如“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中讲到的人际观与“建筑结构”实事求是的职业观之间有不协调的内容,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专业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

笔者根据实际,选取了建筑结构、建设工程监理概论两门课程为试点学科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研究,探讨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技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研究了各学科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渗透的内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1“.为他人着想”内容教育。

建筑结构课程中,在“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计算”一节中,当进行截面设计时,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钢筋面积为As=620mm2。在选配钢筋时,根据钢筋面积表格,并满足施工间距要求时,可取414或者316。在讲到钢筋选取的时候,虽然从理论上讲两种选择都可以,但从正确价值观教育的角度出发,应该引导学生“为他人着想”,在选配钢筋时考虑到现场工人师傅施工的方便,选择3根直径16mm的钢筋可以比4根直径14mm的钢筋工作量会大大降低。钢筋选择的过程,也是实现“为他人着想”的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2.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在建筑工程建设监理概论教学中,当讲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关系的时候,加强监理人员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做到公正、科学、独立。公正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则,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公正的处理争端,既要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又不能损害和侵犯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科学即建设工程监理是为业主提供的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这就要求从事的建设监理活动应当遵循科学的准则;独立性是公正性的基础和前提,工程监理企业如果没有独立性,公正性便无从谈起。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实现价值观的渗透教学。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评价

将价值观教育效果纳入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由原来的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改革为过程性评价,建立“全过程”课程考核体系,“考讲”相结合有利于专业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有效进行。在过程性评价中,增加学生“正确价值观接受度”的评价,即在教师对价值观的教育后,给出蕴含相同价值观内容的案例,通过提问、讨论、答题、情景模拟等形式考核学生处理同类问题的态度及价值观取向。当然此项评价应建立在融洽课堂气氛基础之上,这样能启发学生表达出内在的真实想法,使得教育深入化而非停留在表面。

五、结语

教育观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小学体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小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教师的个人形象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要从教师形象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在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但切忌低级趣味。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的态度。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侮辱谩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组织中的教育时机

1.课前准备。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与学习习惯。

2.调动队伍。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教育。

3.分组教学。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良好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必须反对对别人的缺点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的不良习惯。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的前要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一实事求是,在规则上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耐久跑教学。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在纵箱分腿腾越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可他们就是不敢过箱。在跳跃练习中过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还可以把横杆升起不少,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

教育观论文篇(6)

接下来,结合《花瓣飘香》一文,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实物感知,激发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在《花瓣飘香》一文的教学中,首先呈现出实物,让学生用心观察,感受月季花的美丽。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使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月季花的形状美、色彩美,还感受到花瓣绒布般的柔软,更闻到了月季花那缕缕清香。

2.抓提示语,读中悟情。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悟。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去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对话中的提示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抓住了这一点你就能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在课文《花瓣飘香》中,教学的重点段落是第三至十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小女孩在摘花时同“我”的一番对话,从中得知小女孩之所以摘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因为妈妈生病了。在教学中,我紧扣人物对话的提示语,让学生真正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去体会;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读懂人物的情感。

3.紧抓课题,感悟“飘香”。学生对课文“花瓣飘香”的品读不单单是指月季花的花瓣本身所飘出的缕缕清香,更重要的是透过花瓣所体现出小女孩的懂事与孝顺。作者为此深受感触――她将一盆月季花送给了小女孩尽其孝心,另外一盆送给自己的母亲。

由此可见,感染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而“花瓣飘香”真正的喻意也更加清晰了。

4.以感促情,迁移写作。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求“真”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作文教学也需要“真”,写出真文,才能成为真人。

在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中小女孩及作者都能对自己的母亲那一份深深的孝敬之情时,我及时让学生去回忆:平时,你是怎么样爱自己的妈妈的呢?又有哪些表达爱的举动呢?好好回忆一下,再用几句话概括并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当妈妈生病时,我给妈妈准备好她最喜欢吃的东西,还守在妈妈身边给妈妈捶捶腿。不仅如此,我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衣、扫地、买菜、倒垃圾……为妈妈分担一些劳累,让妈妈不再为我担心,使她的心灵得到最大的安慰,妈妈的病也会好得更快!

在《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我先播放桑兰参加比赛时那不幸的一幕,并动情地讲述,让学生对桑兰的不幸表示同情。然后以“面对这一切的不幸,桑兰会怎么做呢?”的疑问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我追问道:“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个个饶有兴致地提问,学习兴趣高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微笑着承受一切,那她到底承受了些什么?她又是如何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紧接着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从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意在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浓厚兴趣。

2.精读课文,体会形美。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读中思考,解决了学生在最初接触课文时所提出的疑问,使学生对桑兰有了新的认识,她的形象自然在学生心中变得越来越丰满起来。

首先,我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一切”指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抓住文中重点的语句品读,从而对桑兰的遭遇与不幸有了清晰的认识:她曾经是优秀的体操队员,如今再也不能在赛场上驰骋,失去了运动事业;遭遇不幸后,年仅限1 7岁的她接受康复治疗,需忍受剧痛,失去了生活的轻松;瘫痪后,后半生也许要永远在轮椅上度过,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不会刷牙、穿衣、吃饭,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桑兰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切不幸。接着,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感悟、体会桑兰的坚强不屈。

3.积累内化,仿写片断之情。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现在,很多学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实践很少。于是知识讲了一大堆,该掌握的理论都说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仍得不到提高。语文教师必须要排除一切干扰,引导学生学好文章中的语言,使学生在获得较强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得到实在的思想教育和深刻的人文熏陶。

教育观论文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的继承,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引导力,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学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特殊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荣辱观上,除了具备高校大学生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字也在不断增长。要使高校荣辱观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时代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第二,民族性。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在个性中体现着一种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征,即民族性。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特定的民族关系、民族群体中,该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习俗等必然影响人的荣辱观中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使人的荣辱观深深打上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印迹。

第三,多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多种多样,在人生态度、政治观念、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上,也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在逐步成熟中向多方面发展。

第四,两重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表现出两重性:他们既有务实、自主、积极的一面,也有盲目、短视、消极的一面。如自我意识增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观念和规范不能在实践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拥护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方向性不够明确、坚定,甚至存在错误的、模糊的认识;追求知识,也追求金钱;崇尚节俭,也推崇享乐;热爱家乡,却不愿回到家乡;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却自信心不足。这些变化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的不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可塑性。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形成的原因

第一,环境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三个转变:一是农村向城市转变,二是闭塞环境向开放环境转变,三是单一民族独处向多民族聚居的转变。随着人际交往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和社会的进一步接触,各种信息的增多和渗透,伴随改革而产生的种种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也不断更新与调整。应该肯定,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他们的思想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也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劳而获、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现象和假冒伪劣、、贪污腐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在人生追求、价值选择上出现矛盾、困惑和不知所措。在“什么为荣,什么为耻?”的问题上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

第二,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我国引起了方方面面思想观念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他们变得思想解放,视野逐渐开阔,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意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树立与增强法制观念。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平等观念。但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贫富的悬殊,收入上的差距等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追求、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并强化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表现了出来,他们开始对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不以为然,毕业后不愿到艰苦地区工作,多数选择到经济收入高、条件好的地方工作。

第三,文化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荣辱观状况受到当前消极文化事业和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首先是消极文化事业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商业繁荣、躁动起伏的社会环境,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文化事业受到利益驱动和消极因素冲击,表现为黄色书刊屡禁不止,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电视、电影、录象、电脑中充斥着低劣内容和精神垃圾,不健康的电子游戏泛滥成灾,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许多未经鉴别乃至完全消极的文化思潮也正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与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超前消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开始渗透到大学生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其次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大学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对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这种隐性作用既有科学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科学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如各民族族体意识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传统,自强不息、敢于适应并改造恶劣环境的民族精神和正直、诚实、刚毅、勇敢的品德等等,赋予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朴实无华、诚实可信的优良品质;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如财产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观念,由长期单一自然经济所形成的轻商鄙商观念,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所造成的因循守旧、黑守成古规、怕担风险的观念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我满足、盲目排外的观念,以及听天由命、靠天吃饭、不思变革、缺乏竞争的观念等等,表现在荣辱观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封闭、狭隘、不思进取的一面。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性。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民族性的继承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科学知识等丰富内容,在教育后代、传授知识、娱乐身心及其它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在荣辱观的问题上,有很多积极的和正确的教育作用。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民族性特点,在继承与创新其积极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它们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进步作用,帮助它们完成由传统荣辱观向现代荣辱观的转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吻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第二,重视社会性、系统性的荣辱观教育。首先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社会舆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制,要通过电视、报刊、电影、书籍、电脑网络等媒介宣传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要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途径的配合。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教育和影响的过程。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应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社会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协同力量,为其创设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气氛,为学生荣辱观健康顺利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是学生了解社会的起点,家长的处世哲学、思想观念、品德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其协调和主导作用,使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荣辱观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实行荣辱观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第三,加强师德建设。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加强师德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闭塞的农村,知识视野的相对狭窄局限了他们的发展,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形成一种融洽的、彼此尊重的、没有任何偏见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反之,会损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制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敢与老师、同学交往,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少数教师本身政治观念淡薄,学风不严,个人利益至上,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等现象,反而跟学生做了坏榜样。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首要大事。要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职工特别是铺导员及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和思想楷模,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行为规范,有利与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水平,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

第四,加强课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怎样培养人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如何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其丰富内容,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做到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脑”、“入心”,在同学们心中生动、丰富起来。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对英雄典型人物易建立崇拜心理,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典型的正面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通过抓典型、树典型,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新时代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他们向先进人物看齐,同时就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失衡现象,以及市场经济导致的双重效应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和精髓有深入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五,加强实践教育。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而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问题上有脱节现象,在理论上认同的观念和规范不能在实践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例如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有政治热情和政治敏感,但认识模糊、错误;热爱家乡,有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不愿回家乡工作;有理想、有目标,但意志力薄弱,短期化目标明显;渴望尊重,渴望知识,渴望成才,同时又封闭自我,自信心不足等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重在实践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还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以人性化教育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生产劳动、主题教育参观等,通过和社会的深入密切接触,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多面性、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反思和改变自我价值观上的某些模糊认识,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实践中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开展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以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互联网作为最先进快捷的传播媒介已被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校园网上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园网内容,把最新最快的资诉传递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让同学们愿意上自己的校园网,并能从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参考文献:

[1]孙晓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王金豹.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04).

[3]韩露.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4]刘珍.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6,(12).

[5]李小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J].宁夏党校学报,2006,(09).

[6]许盈,刘永峰,徐宏志.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初探[J].岱宗学刊,2006,(12).

[7]吴明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6,(12).

[8]施鹏.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增效原则与方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9]黄羽新.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09).

[10]买买提·吐合提.浅谈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