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0:59

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篇(1)

1.课堂观察的魅力就在于聚焦课堂,指向具体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一种基于课堂的校本教研。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为了课堂”、“通过课堂”、“在课堂中”。“为了课堂”是指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校本化模式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每一个教师对模式内涵的理解,熟练运用模式的操作要领,实现模式的教学价值;“通过课堂”,就是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是指研究自己学校教室里,甚至是自己课堂里产生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经历对校本化教学模式实践的总结、提炼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通过诊断性观察,对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提炼性观察,引导本校教师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选出自己认为得心应手、最满意的几堂课,作为分析研究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学校和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范例,归纳、提升形成学校和教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实践的结晶,体现模式构建的校本化特色。

建构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由于学校在总结、提炼模式过程中缺少专业力量支撑,模式本身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被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模式内部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模式的概括程度愈高,涵盖面就愈大,适用范围就愈广,可操作性却愈低;模式的概括程度愈低,涵盖面就愈小,适用范围就愈窄,可操作性却愈强。也就是说,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普适性之间是二元对立的。”要尽可能地消弥这种二元对立,必须在学校总体模式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分化出多种变式,形成学科教学模式群,从而发挥总模式整体功能。学科教学模式群的构建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才能形成一系列体现不同学科特点、反映不同教学风格、针对学生实际且可用、有用、实用的模式变式。

2.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学科模式群的构建,教师的专业合作是保障。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阐述教师的专业合作时说,目前学校教师之间能成为“话友”的比较多,也很容易,但能成为“作为合作者的同事”很难也很少。崔允都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亟需提升以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展示等为主要形式的“典型”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他在分析“典型”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时指出,教师之间缺乏专业合作是提升质量的重要障碍。而课堂观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教师之间合作的专业活动。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可以验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靠课堂观察合作体。

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创新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面对复杂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建立合作体,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在合作中,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一项专业活动,必须提高校本教研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成员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搞运动式,靠突击,必须持之以恒。因此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方案。课堂观察因为有一个固定合作群体,更因为在专业化活动中所享受的成功体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纽带,使研究更加有动力,更有持续性。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言,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3.课堂改革要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的研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对学的时间、内容、方式进程加以深入研究,从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研究模式的有效性。但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应从教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学校教学模式的流程基本上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采用课堂观察技术研究课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教学理念,选择和设计课堂观察工具,这对已经长期习惯了传统听评课方式的教师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就要试图深度推开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建议采用以下两个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观察篇(2)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5-166.

课堂教学观察篇(3)

关键词:小语文;教学;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03-01

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同时,观察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观察的范围;培养观察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或事物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也就是说,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尽可能多地将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或者事物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准确引导学生发规律,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

以下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任何人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去生活、去行动,只能在其原有经验基础上起到启发、激疑、唤醒、发现的作用,促进,教师点燃其内在的创造的智慧。”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教师的个人经验的积累、教学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对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观察,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反思和再实践。“观察、反思、实践”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好此次课堂观察的时间、研究的内容、观察的方式等等,做好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是课堂观察的记录资料阶段,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课堂观察者在这段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课堂观察后,需要整理资料,得出结果。

3.课堂观察的类型。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上述几种类型是课堂观察几种主要表述方式。

二、课堂观察应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观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不仅应看到师生活动交往的过程,更应透过师生的教学行为关注到行为背后的目标设计,包括整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一个个教学环节的目标、重点词句和语言训练点的训练目标等等。课堂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文本的实际情况,确立少而精的富有切实价值的学习专题,再围绕这些专题设立合适的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展开学习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具有强大的人文价值,要难易适中,关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充满热情和动力。

四年级新教材《哥伦布竖立鸡蛋》中有一段话描写达官贵人们当众挑衅哥伦布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明明是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那些达官贵人们却因为忌妒而攻击他,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达官贵人挑衅哥伦布的话,但还是未读出攻击和挑衅的语气)

师:看看这段话,他们是用怎样的口气说的?

生:挑衅。

师:对,挑衅(教师板书并指导书写);挑衅的口气中就可能充满了――

生1:忌妒。

生2:讽刺。

师:达官贵人们就是要激怒哥伦布,以此来挑起是非,这就叫――挑衅。

(师再指名生读,生读出了达官贵人们的忌妒和挑衅)

师:我想你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些达官贵人的挑衅根本就是在――

生1:无理取闹。

生2:无事生非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讨论,汇总,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学生兴趣高,而且效率也高,学生记忆的会更加牢固持久。

2.明确问题的指向。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十分重视提问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性十分重要。

四、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观察篇(4)

对此我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教材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的文字结论性叙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49个“观察与思考”资料及后面的讨论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资料,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平等讨论后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的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因此观察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环节和学生应具有的生物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便看一下,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讲解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题,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人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程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模型还是生物界的某一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我设计的观察程序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观察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最后全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又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文字叙述,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图片,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的变化,后展示桦尺蠖群体体色的变化,再展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的变化,最后进行群体变化过程的展示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地进行观察。

三、教师根据观察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思考题

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叶的结构”教学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又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850年和1950年两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时环境有何变化?桦尺蠖群体体色有何变化?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在环境变化之前还是在环境变化之后?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有何意义?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什么影响?试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多媒体视频资料后,分组讨论,采取抢答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作用。。

四、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做好学生思路的疏通引导

课堂教学观察篇(5)

关键词:课堂观察;初中英语;教学作用

课堂观察主要是指观察人员带着明确的目的,根据自身的感知与相关的辅助工具,直接或者是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课堂观察的过程就是一种技术实施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并且及时对课堂情况作出教学评价。课堂观察的过程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方式融入教育界的行列中。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概述

(一)对象

课堂观察的对象具有流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出现不同的观察对象。依据不同的观察者与观察对象来确定不同的任务内容。教师自身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时刻关注自己的形态、教学方式及肢体语言等。并且也可以将学生视为对象,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对授课的情况反馈等。如果是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观察者,他们所关注的成果更加全面,既可以是教师的上课情况,又可以是学生的听讲情况,这种观察的方式更加客观也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

(二)方法

课堂观察主要分为定性观察及定量观察,定性研究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并且由教师对学生的相关情况做出详细且大量的记录,并且还应该记录好自己本堂课的表现、感悟,及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定量研究需要观察者通过一定的目的设计好相应的观察图表,然后根据实际内容参与到具体的观察行动中,由此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报告。

二、课堂观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在课堂开课之前,观察人员需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观察,并且根据实际的观察任务确定不同的观察位置。如果所观察的对象是教师,那就应该选择较为靠前的座位,如果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进行观察,则需要选择距离学生较近的位置,这样既方便了观察过程,又容易得出观察结果。

保证学生的自然状态,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好动的特征,对于很多新鲜事物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在课堂观察工作的进行中,应该注意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观察,避免影响学生的正常情绪及学习心态。只有通过正规的观察途径才能保证观察的结果具有客观性与精准度。观察者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该保持自己的工作姿态,真实地记录课堂情况,并且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要做好记录,在课下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沟通,帮助其进步。

三、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一)及时发现问题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很多问题都会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显现出来。例如,教师时常面临学生升学的压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会忽视学生的语法能力,导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比较传统的语法翻译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忽视了语法技能与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如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升,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通过课堂观察对这一问题及时查找根源,并且让教师可以发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增进师生感情,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观察的过程就是改善教学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课堂观察中能够正确了解教师的授课水平与能力,同时也能针对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教师现实的教学状况,帮助他们更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对相关的教学活动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修改。通过观察的过程能够让教师积极改进平时上课的不足之处,有经验的教师也会通过整个观察的过程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相关的英语教学过程进行改善,学习更优质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课堂观察能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改善起到巨大作用,课堂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复杂的情境,因此,需要观察者按照相应的观察目的及观察提纲,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与补充,更加真实完整地反应教学情况。

参考文献:

[1]毛秋萍.优化教学环节 促进学习目标达成:基于一节初中英语公开课的课堂观察[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9-103.

[2]擎面.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10.

课堂教学观察篇(6)

关键词 行为;观察;探索;课堂;有效

由于《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性质,学生在课堂中是由感知到感悟,最终到笃行。其中知为基础,行为关键。教师应对学生课堂各个环节行为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诊断、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根据课堂观察不同目的、出发点而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对教师学生行为进行观察。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目标侧重点进行不同的课堂观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课初观察,抓住关键

在《品德与社会》课初(即导入环节),教师常常利用实物、创设情境、生活现象呈现、课件展示等形式来进行,听评课教师可以对课堂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情况分别进行观察。

(1)在教学导入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道德水平,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本《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当教师提到“一米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的学生马上就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银行、车站排队买票窗口、机场安检等;有的能说出一个或几个;而有的学生却对“一米线”这一说法茫然不知。在这里学生的行为展示反馈就表现出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教师可以及时改进教学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改进教法。

(2)在教学导入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同在这一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观察到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师的教学语言导向行为等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仍然是“一米线”的案例,学生对“一米线”的差异性不仅在知识中展现了出来,还在行为中展示了出来。当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一米线”,因为我没见到过。原来这个孩子是刚由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转来的。此时,有一位男生不屑地说:切,土包子。声音不大,但大多数人都听到了。当时执教教师在侃侃而谈:其实,“一米线”就是……听到执教教师的小结,我当下十分失落:要是有观察到这个孩子的行为反馈,不正是这节课中的文明素养的教学目标之一吗?……

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能引导从学生身边例子的形象感悟到了课本中的感知,也就成就了这节课的精彩,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所以这一环节对教师行为的观察是了解教师亮点的开始,是一节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有效的基础,是关键。

二、课中观察,重点落实

“感悟”是纽带,教师在课堂中突出对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展示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行为的观察和探究是重点。在课中部分,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悟是有效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就像是一条纽带,牵连着“知”与“行”。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的体现,着眼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现象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

如:许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常常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交流等行为展示,在这个环节也给听评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时间和空间。然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有的同学善于表现自我,则有的是不爱表现,有的是不会表现,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有的小组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有的小组会发出争吵的声音,有的小组全员

行动,而有的小组会出现个别学生在旁无事可做的情况。因此,观察学生在这时的行为,是了解学生对知识学习、领会的程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与学习的探究能力,更是了解对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重点突出“悟”的落实。

2.在教学过程课中教师行为的观察。这一环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展示行为的观察,是为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合理性和有效性检验以及对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学生调控能力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一方面是发现教师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怎样下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素养的了解,教学特色的体现。通过观察和反馈,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快速成长。

如;在观察《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当中,一个小组汇报时提出不文明的现象之一是随地吐痰,此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马上呼应:我刚刚就看到下面有一位听课的教师有随地吐痰。执教老师瞬间处于尴尬,停顿一下说到:这说明许多人都拥有这个不文明的习惯,哪些同学还有发现生活中其他不文明行为吗?这样顺势利导,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的教学设计能积极落实教学目标达成。从而教师素养得以体现,更是教学特色的发现。以及了解教师的评价艺术的巧用,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教学设计的效度,学生思维的激发等,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创造良好平台。

三、课末观察,提升内化

笃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偏向于检验运用及更好的引导、提升。

课堂教学观察篇(7)

首先,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状态。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之所以需要我们反思“独白式教学”,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对话欲望,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和创新能力匮乏,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上课懒得听,教师也就成了光杆司令,一个人在讲台上发号施令,而学生只顾做自己的事情,对老师的讲课不理不睬。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对话,即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平等交流,不再视课本知识为绝对经典,不再视教师为绝对权威。同时,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依学生的参与状况动态地调整教学,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合理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交由相应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求知欲强烈,充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

其次,观察学生听课时的思维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这些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过二项式定理后,我在重点班讲过这样一道例题:求4的展开式中各分式项的系数和。由于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并顺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给以适当的引导,课堂效果很理想。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二项式定理并观察所给题目的特征,发现它不是二项式而是三项式,不能直接套用二项式定理来解决问题,怎么办?学生们先是沉默,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直盯着黑板,一阵子之后,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但没一个举手的,看来没人能找到思路。

我问:“能否划归成二项式的形式呢?”

这一问给善于思考的学生打开了思路,有几个学生争相举起了手,在我的指示与引导下,他们相继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我继续追问:“还有法子吗?”这一问又激起了争强好胜的学生继续探索着,但似乎已是山穷水尽了。我提醒大家看教材,从二项式定理这一节中去找解法。在我的暗示下,终于又有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

在比较紧张的氛围中,课堂教学继续进行着,学生继续积极地思考着。整堂课由于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能使学生追求一种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多层次的思考、多方面的表达,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三,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状态。

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看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

在人为地、不适当地强化竞争的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不想也不会与人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会强化学生的失败感。同时,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发笑声,而后又戛然而止;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专注地聆听,这些都表明,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我们的教育宗旨中全面发展的要求,绝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平均发展,终身教育需要的基础也绝不是平均基础。因此我们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上课时一定要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听、能想、有机会参与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重视课堂观察,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运用和选择适应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关键性的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重视了课堂观察,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课。

【参考书目】

1.柳菊兴主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学数学教学》杂志,2009年1月-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