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18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1)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服务;政策

研究老年人健康问题及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采取科学合理的针对老年人口的社会政策行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口这一特殊年龄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1 发达国家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与保障制度

国外学者对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研究较早,侧重描述老年人及其健康需求、生活质量,如约束与跌倒、压力性溃疡、失禁、谵妄与痴呆、疼痛等领域;延伸至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政策、法律支持与服务体系化、服务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系列成果〔1~4〕,有关老年人的理论研究与老年保障、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现以美国与日本为例介绍其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与制度。

1.1 美国 主要从老年社会保险项目与老年社会服务项目两大体系建构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与保障制度。老年社会保险项目方面,1935年确立相应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老年残疾遗嘱健康保险计划(OASDHⅠ),1965年美国国会颁布医疗保险制度,以帮助老年人支付高昂的卫生保健费用,1974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社会安全补助金计划 (SSI),为65岁以上需要经济援助的老年人或是任何年龄的盲人和残障人士提供补助金。老年社会服务项目领域,1965年美国通过年长老年人法案,通过法律方式确立了服务老年人的各种保障项目、系列的老年服务计划,包括了降低财产税计划、家庭健康服务计划、营养计划、家政服务、日间护理中心、电话确认计划、集中家政设施、生活辅助设施、特殊的公车费服务、年老公民中心、群养计划、寄养照顾家庭计划、住房计划、低价票计划、护理院、持续关心退休人群计划、护理院调查官项目等20多项具体的有关社会系统的老年关怀计划〔5~7〕。各州都建立了老龄机构,一些市、县也建立了社区老龄委员会,许多大学建立了老年医学中心、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培训课程以及大量社会化老年服务机构。以上老龄社会政策与公共产品的出台,与美国老年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密切相关,为解决老年群体的生命维持与生命质量保证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1.2 日本 1970年,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老龄化国家,现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为18.5%。日本的老年社会保障,从开始就走法制化,而且经历了效仿西方模式到构建本土模式的转变。《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法律制度,撑起了日本老人福利保障体系〔8〕。1959年颁布《国民年金法》,根据该法,个人缴纳年金满25年,且年满65岁,便可定期领取养老年金,此外,国家为公务员特设了“互助养老保险”,民间企业雇员还可参加“厚生养老保险”,很多企业设置了“职业养老保险”。 1963年7月颁布《老人福利法》,推行养老社会化。1982年《老人保健法》出台,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这项法律和1989年制定的“黄金计划”,以居家养老、居宅看护为发展方向,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出资,培训10万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设立70亿日元的长寿福利社会基金,推出“银色住宅计划”,开发了一批低价位的“三代同堂”式住宅,对愿意入住的家庭,提供优惠贷款。2000年推出了老人介护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将老年福利制度和老年保健医疗制度合并而成的〔9〕。介护保险制度的推出既保障老年人生活不便时有人照料、有病能及时得到医疗和护理,又尽可能提高劳动人口照料老年人的效率(节约劳动人口的劳动力),而且通过专业人员的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延缓衰老进程,促进和维持健康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费。

2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与制度

2.1 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相关政策 1996年8月,劳动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对老年人群体各方面权益通过了法律上的确认,此外,在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均相应规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中发〔2000〕13号),对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老龄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老龄工作要点作了阐述。同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1部委发出《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确定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确定了福利性、非赢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5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全国总工会等21个中央、国务院有关机构及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5〕46号),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就老年人优待工作出台的文件,也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之后的又一部老龄工作部级政策性文件。《意见》提出,全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优待;对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优待,城市 “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城乡贫困老年人要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机构应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优惠服务,如减免老年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贫困老年人家庭病床出诊费、提供免费体检等;提供生活服务优待,采取多种措施,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维权服务优待;提供文体休闲优待,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同年,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随后,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十一五”期间老龄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做了具体要求,指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以全国老龄委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委发〔2006〕2号),提出在城市要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政策,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要继续巩固家庭养老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要加大对城乡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切实保障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等。 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56 号)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内容、供养形式及监督管理作了界定。

各省市结合本地实情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措施,积极开展老年人群社会服务工作。如全国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城市——上海,先后在《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务实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本市城镇户籍人员社会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方针、政策中,推出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养老财政补贴、支持养老机构、鼓励到养老机构就业及医疗政策等优惠政策和措施〔10〕。而福建省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2.2 我国老年健康保健服务制度 我国老年人群体健康保健服务可分为医院与社区两部分,以社区服务为主,社区卫生服务部分费用由国家补助。《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6〕61号)决定: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补助,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市(地)级以上政府的有关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有关慢性病预防控制,有关妇女、儿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卫生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列入政府补助范围;规定各省级政府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并统筹考虑各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考核情况给予补助。

老年群体健康保健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老年群体健康保健服务人员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6〕69号)支持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并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要求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和社区基地建设,护理学本、专科专业教育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的配套教材;并对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培训制度作了相应规定。

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财政部等部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的指导意见》(卫农卫发〔2007〕253号)、财政部会同卫生部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8〕17号)等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实正逐步使农村老年人得到基本健康保健服务。

3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存在的不足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卫生政策体系,老年人相关政策法规总体上缺少法律层面的根本保障,多停留在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层面,没有制定出老年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老年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缺少配套和衔接〔11〕;②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构建实践、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实践与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需求难以适应;③现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政策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存在执行难;④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实践与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构建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明显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⑤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实践与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构建城乡间差异巨大〔12,13〕,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覆盖面以及开展的养老服务、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保健服务主要对象多为城市老年人,少有涉及农村老年人,农村合作医疗促进了农村老人健康保健服务,但农村老年人只是其中包含的对象之一。

4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构建与发展

发展、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靠政策先导,且具有长期性〔11,14,1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提出,要积极推动老年健康保健服务的立法进程,将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法规、规章总结概括,提升为法律,制定老年社会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终结城乡社会福利割裂、反差明显的状态,大力发展农村老年健康保健服务实践、构建农村老年健康保健服务政策;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养老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从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等级划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制度。

参考文献

1 Mary G,Andrea F,Joanne G,et al.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mebound older adults,A community based study〔J〕.J Am Geriatr Soc,1996;44:3638.

2 Lee JH,Jeong Y,Park GJ,et al.Needs for home care nursing in the vulnerable elderly〔J〕.Taehan Kanho Hakhoe Chi,2007;37 (2):2017.

3 Dargent MP,Breart G.Epidemiology of falls and fallrelated injuries in the aged〔J〕.Rev Epidemiol Sante Publique,1995;43:7283.

4 Appollonio I,Carabellese C,Fratola A,et al.Dental status,quality of life,and mortality in an older community population:a multivariate approach 〔J〕.J Am Geriatr Soc,1997;45(11):131523.

5 John M,Levy.Urban America:process and problem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0.

6 Kuypers J,Benston V.Competence and social breakdown:a socialpsychological view of aging〔J〕.Human Development,1973; 16(2):3749.

7 Fischer DH.Putting our heads to the “problem”of old age〔J〕.New York Times,1977; (10):33.

8 夏北海.日本的医疗保健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简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6):602.

9 黄 婧.老龄化现实下的日本医疗保险制度〔N〕.学习时报,2006;5:30.

10 台恩普,翟德华.上海陆续出台优惠老年人政策〔J〕.老人天地,2006;1:54.

11 阎青春.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靠政策先导〔J〕.科学决策月刊,2006;4:179.

12 彭 英.“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的政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857.

13 周绍斌.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与健康服务〔J〕.社会主义研究,2007;29(2):702.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2)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世纪之交,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必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解决老龄问题,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为解决老龄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未来十几年,虽然老年赡养比开始上升,但少儿抚养比明显降低,社会总抚养比持续下降,也为做好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前的准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制定对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目标。

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体系。

——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老龄事业的正常投入机制。

——健全老龄工作体系。

(二)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发展老龄事业,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把老龄事业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老龄事业投入,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相适应。把解决现实老龄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长远准备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坚持老龄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发展老龄事业要着眼于体制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老年服务业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3.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个人的自我养老准备,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4.坚持用法制和道德的力量营造发展老龄事业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完善道德规范,重视舆论引导,增进代际和谐。

5.坚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注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老年人的价值,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引导老年人自立自强,积极向上。

6.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重视农村老龄问题和农民的养老问题;解决好老少边穷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困难问题;保障高龄老人、残疾老人、老年妇女、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把老龄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基层。

三、任务和措施

(一)经济供养。

1.任务。

——初步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确保老年人生活水平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2.措施。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老年人中的贯彻落实,并随社会经济发展相应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二)医疗保健。

1.任务。

——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初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健康教育普及率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率达到40—50%。

2.措施。

——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以优质、便捷、经济为原则,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快乡、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努力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老少边穷”地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逐步改善贫困老年人缺医少药的状况。

——重视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在青少年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老年期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注意针对老年妇女的身心特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健康预期寿命。逐步建立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重视老年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康复研究,建立老年人口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县(市、区)要普遍设立老年体育指导站(点),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因地制宜地开辟老年人健身场所;逐步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站,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指导工作。

——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三)照料服务。

1.任务。

——初步建成养老设施网络。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农村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到90%。

——初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建立社区为老服务的有效管理体制和服务队伍。

2.措施。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

——制订和完善各类老年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住宅、道路交通和公共设施建设应逐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大力发展社区老年照料服务。在社区建立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站,依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采取上门服务、定点服务等形式,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籍、家务帮助等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建立老年人紧急呼叫系统。充分利用家庭照料资源,积极探索支持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的有效办法,逐步优化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加强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适应退休人员逐步由社区管理的新形势,积极探索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的新模式。逐步完善老年管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社区老龄工作中的作用。

(四)精神文化生活。

1.任务。

——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

——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校老年学员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倍。

——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措施。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要把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美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敬老教育内容列入中小学教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老龄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大中城市要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综合性的老年活动中心,县(市、区)要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要设立老年活动站,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开设老年活动室。各地要在现有或新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中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同时鼓励部门和单位管辖的文化活动场所向老年人开放。公园、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要优惠向老年人开放。

——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1-2所示范性老年大学,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老年大学,乡(镇)、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有老年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各种成人教育院校应积极开设老年班;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重视做好老年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制定并公布全国老年教育条例,加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别重视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城市,要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报告会,就近就地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老年思想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农村,要积极组织引导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重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老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注意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五)权益保障。

1.任务。

——加强立法、执法工作,逐步形成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

——加强普法教育工作。城市普法教育普及率不低于80%,农村不低于60%。

2.措施。

——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

——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观念。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四、实施《纲要》的保证

(一)加强组织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程,建立和完善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明确任务和职责,核定编制,配备干部,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老龄工作干部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加大经费投入。

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增加对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用于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和老年教育等方面,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在国家发行的收益中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老龄事业的发展。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三)加快体制创新。

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计划、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国土、建设和民政等部门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对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政府办的老年福利事业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并积极探索公办民营等委托运作形式。同时,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对社会办的老年福利事业进行必要的调控、规范、指导和监督,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

(四)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老龄问题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密切注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注老年人口状况,建立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统计工作制度,为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服务。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提高老龄科研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开设社会老年学专业或课程,在医学和护理院校增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教学内容。有条件的院校可设立硕士、博士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和老年医学研究。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3)

【关键词】 中老年;健康教育;疗养院;方法;效果评价

国际上把由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最终身体发生一组慢性进行性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病(life style related disease)[1]。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这组疾病目前又以中老年居多, 军队疗养院是部队干部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来院疗养的对象以中老年干部为主, 疗养院应通过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促使老年患者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对2007年9月~2008年1月来我院疗养的2 500名中老年疗养员, 重点开展了各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自2007年9月~2008年1月,来院军队疗养人员2 500例,其中男1 354例,女1 146例;男性平均年龄(58.5±1.2)岁,女性平均年龄(56.9±10.5)岁。

2健康教育的方式

2.1制定个体化方案来院疗养人员的疗养时间一般为15 d~1个月,为尽快了解疗养员的健康状况,每批次疗养员都要进行1次入院的常规体检,包括血液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等基本检查项目。根据体检结果,对疗养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和护理常识的讲解,使其获得个体化的服务。并将结果进行分类记录,在疗养员出院时进行健康状况的对比和后期指导。

2.2集中授课疗养初期, 召开介绍会向疗养员介绍疗养院的一般情况和昆明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使疗养人员尽快消除陌生感并适应疗养院的气候。根据中老年军队干部工作的特殊性质、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的种类和治疗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时间为1次/周,4 h/次,具体讲授该批疗养员常见的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的防治知识,包括中老年人饮食营养新标准,运动锻炼方法, 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保健方式等。在疗养中后期通过宣传栏、播放健康教育录像、召开健康教育座谈会、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

2.3因地制宜的教育充分利用疗养院的温泉资源和森林氧吧对疗养干部进行健康教育和物理治疗。首先集中讲解我院的温泉资源的化学和物理治疗作用,如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并且温度适宜,饮用和泡浴可治疗前列腺炎和便秘,辅以水疗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鼓励疗养员每天在游泳馆进行1次温泉浴,并由科室护士和医师为疗养干部介绍游泳前的准备工作和自我保护等注意事项。组织疗养干部在森林氧吧进行身心调适,在丰富的负氧离子的作用下,调节身体健康状况,舒缓心理压力,并在整个过程中为疗养干部讲解有关健康知识。最后根据疗养干部的个人意向和身体状况,每周分批组织疗养干部去昆明市内做短途游览或市外的较长路线的游览,一般为1~2 d,并有随车的护士和医师,为疗养干部提供健康咨询和护理,使疗养干部在疗养期间身心得到放松和调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模式。

2.4心理健康教育疗养员中有50%以上是军队的离退休干部,由于退休后社会地位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交往的减少,心理上易产生失落等情绪,加上生理上正处于更年期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目前我国的中老年人,由于特定的成长历史背景及我国心理学发展滞后等因素,使这一代人大都缺乏心理学知识,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我院主要采取单独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对疗养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护士和医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建立与疗养员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一对一的关心、讲解和开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由于维持心理健康是长期的过程,所以我院着重建议和培养疗养员的自我疏导意识,如鼓励并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讲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业余爱好使其丰富离休后的生活。结果表明,疗养的中老年离退休干部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拥有了乐观平和的心态。

2.5亚健康咨询亚健康咨询安排在出院前,首先让疗养员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亚健康指数,再通过亚健康血液分析仪器来观测疗养员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疗养员的血细胞形态、血脂、血黏度以及各重要器官和系统的健康状况,可以更直观了解他们的状况,并在观测的同时为他们讲解正处于的健康状况和如何改善亚健康状况。医师通过检测,给疗养员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和保健建议,并把结果和建议以书面的形式在出院时送到疗养员手里,作为他们出院后的长期健康保健的建议,达到长期健康教育的目的。

3效果评价

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后,中老年疗养员的健康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分析和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对疗养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表1)。

4讨论

健康教育[3]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主要来源于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健康状况得到提高。其目的是“知、信、行”,“知”就是普及健康的科学知识;“信”就是使人们相信科学知识有益健康,并建立获得健康的信念;“行”就是把信念转变为行动,落实健康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我院通过对中老年疗养干部实行多形式、全方位、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对健康保健的认识和保健技能都有极大的提高。有研究证明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方法,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有害的基因。对健康管理进行干预,可使中老年的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得到有效的减少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袁冰.远离中风、远离生活方式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5

2张志立.论构建和谐社会与老年人的心理保健问题.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资料,2006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11月14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万年的带领下,就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及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卫计委、规划局、老龄办、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先后深入泰宁、沙县,听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市国德老年康养中心,泰宁县老年活动中心、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县社会福利中心,沙县城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庄园养老院、富口镇姜后村乐龄学堂、镇老年服务中心等,召开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了解“一法一例”实施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一例”,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加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推进力度,注重营造“政府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切实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大病医疗互助范围逐步扩大,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符合低保和五保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有所提高。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由特惠向普惠转变,高龄老人补贴实现全覆盖。

(二)老年人救助水平有所提升

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救助工作原则,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明确了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等供养内容。加大对经济困难和生活无着落老年人的救助、供养力度,在生活、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救助,将特困人员供养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老年人救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养老服务工作积极推进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初步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

在社区养老方面,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61个。在机构养老方面,加强农村幸福院、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机构建设,养老床位数量逐步增加,探索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全市现有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624处,养老床位数达15031张。

(四)老年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基层老年学校、老年协会、体育组织建设,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开展以满足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需求的老年教育活动。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泰宁、沙县等地开办的乡村乐龄学堂,深受群众欢迎。

(五)政策支持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十三五”xx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十三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齐短板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通知》等惠老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一法一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一是社会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认识和理解不深,个别部门和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存在法律宣传盲区,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优抚政策不了解,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养老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按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工作仍有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老旧小区,多数没有闲置房屋用于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照料中心、社区养老中央厨房等项目刚起步,政府购买“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比较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尚未开展。二是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受场地、人员、资金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不多、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开展的养老服务项目多数只是提供日常送餐、看护、打扫卫生等基础性服务,项目拓展面不大,且缺乏行业服务质量标准。三是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主要为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以上人员,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外来人员,普遍存在护理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四是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虽然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养老机构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空床率较高的情况,入住率不足50%,有的不足30%。

(三)医养结合难题亟待破解。一是对高龄、失能老人医疗护理保障不足。护理型养老机构的一些护理项目,如床位费、护理费等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二是家庭医生签约、社区用药和报销、医生多点执业等制度不够完善。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牵头部门尚未明确,工作推进缓慢。三是专业护理机构发展较慢。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不断增加,对护理型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市仍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机构或康复疗养机构。

(四)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不够到位。一是子女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打骂老人的行为依然存在;

以直销、传销、电信网络诈骗致使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子女截留养老金、高龄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政府扶助资金难以起到实质作用。三是老年人渴望子女亲情慰籍、社会价值认同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远不能够得到满足;

“空巢”、独居老人不断增多,不同程度造成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心理健康较差。

(五)老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基层老龄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部分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依托在老年人协会,从事老龄工作的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影响老龄事业的发展。二是部门工作合力不足。法律赋予政府的职能分散多个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经费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推动老年人法律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增强全体公民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帮助老年人提高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和道德环境。二是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孝老的社会风尚,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对家庭成员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规定的宣传,促使全社会正确认识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推动家庭落实赡养、扶养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加大关爱力度,着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健全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制度,培育发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队伍,积极探索和实践关爱方式方法,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关爱服务。

(二)强化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养老设施规划,充分发挥现有养老设施作用。加强福利院、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二是完善和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在用地、税收、财政、金融、床位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逐步形成跨行业、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培训,支持引导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大力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养老服务就业扶持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加大医养结合的研究探索力度,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与医护服务的便捷对接。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和老年病门诊,增加老年病床的数量,配强专业医护人员,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委派医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康复治疗服务。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5)

【关键词】老年人;营养保健;生命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99-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怎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人口居世界首位,随着多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正在逐步回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成为新的矛盾,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通过对各国老年人营养保健的工作经验来看,提高老年人的营养保健意识可以增强其身体健康,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特作此项调查研究:即对我社区服务站2011年5月份至2012年5月之间200名老年人的膳食状况和营养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对老年人营养和保健的正确干预手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1年5月份至2012年5月份之间,在我市社区服务站中随机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200名,其中:男性110人、女性90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100人,男性58人、女性42人;干预组100人,男性52人、女性48人。

1.2 方法

对两组老年人群的保健知识、行为、营养知识和信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所有老年人的身体和思想状况;对干预组的100名老年人采取集中讲课、小讲课及发放宣传材料和入户指导等方式,对其讲解营养卫生知识和运动常识、保健常识等知识,指导老年人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饮食规律、适当运动等。并在一年后对其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人员不变,因搬迁和死亡的原因,第二次调查的人数为160人,其中对照组84人,干预组76人。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本次对社区内200名老年人的研究实验当中,实验组和干预组老年人在性别、年龄、家庭人数、婚姻、文化程度、疾病、职业、经济状况、体育锻炼等状况的均衡性很好。在干预前,两组老年人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和饮食习惯差别都没有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实验设计完全符合统计学要求。干预组的老年人在进行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干预之后,干预组老年人的营养卫生知识,如对膳食纤维的作用和米面加工的认识、六大营养素的知晓率、我国膳食指南和膳食金字塔结构以及合理运动、戒除烟酒等对健康的影响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说明社区健康宣传干预对老年人的营养知识和保健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营养相关习惯、饮食态度经过工作人员的干预之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和以下的原因有关:(1)有些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是几十年长久形成的,难以通过短时间的健康宣传教育就能发生变化,需要长时间地宣传指导才能使他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对身体所产生的重要性。(2)老年人通常都普遍重视营养及膳食健康。他们对合理配膳、合理营养等方面的常识具有很浓郁的兴趣,再加上社区老年组织活动比较多,供老年人交流的机会也很多,也有利于营养知识的宣传。(3)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形成,对居民沟通及健康教育的指导,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干预效果。

对于老年人的饮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既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要求,还要确保各项营养均衡,在对老年人进行营养保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食物多样化,营养搭配合理,这是预防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每天必须适量摄取以下五类食物:①谷类主食,并注意适量搭配一些粗、杂。食量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定。②蔬菜水果类,这是一些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和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每天应摄入不少于300克蔬菜和100克水果。③动物类食物,包括鱼、禽、蛋、畜肉类等优质蛋白质及矿物质元素如铁、锌、铜、硒等。④乳、豆类。每天喝一杯奶多吃豆类食品可提供丰富的钙、磷及维生素和蛋白质。⑤纯热能食物如酒、精糖和烹调油等食品摄取量不宜过多。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老年人一年后进行调查,身体健康程度比对照组要明显提升,说明合理的营养保健措施有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国内文献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而且为了能够避免老年人患病,就需要增加其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膳食习惯,合理营养结构,使老年人有较高的健康教育理念,能够较完整的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并科学的进行健康规划,保持有益的生活习惯,良好饮食状态,充分补充所需营养物质,避免早衰,减少疾病发生几率。

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老年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减轻家庭负担,才能使年轻人更好地工作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 茜,陈 红,张晓艳.老年人管饲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020(01):9-10.

[2] 闫洪风.裴云环,王风侠.社区老年人营养支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26(06):573-574.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6)

【关键词】 老干部;疗养;心理治疗;心理保健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疗养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也显著增加,因此疗养院不仅要帮助疗养员促进生理健康的恢复,而且要积极应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疗养因子,使其在疗养员心理健康的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军队老干部往往面临离退休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巨大改变,加之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疗养院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保健和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尽早对有心理不适应的疗养员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帮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达到生理、心理的全面康复。

1老干部常见的心理变化

有调查显示,老干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焦虑老干部年老体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无能为力,情绪消沉、忧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体谅和鼓励,更会加重症状,出现焦虑不安、心情压抑、急躁易怒、嫉妒别人等[3]。由于得不到及时防治,约1/3的老年人因此发生了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1.2多疑有些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如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在对一些生活小事斤斤计较,甚至情绪低落,态度消沉,猜疑心重。长期以来,这些不良因素产生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心身健康极为不利,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导致心理疾病的过早发生。

1.3孤独很多老干部疗养员是一个人来疗养院,远离家人。其中一些疗养员已经丧偶,子女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在外地疗养期间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表现在老干部对医务工作者不熟悉,不愿交流,甚至不配合相关治疗,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喜欢独处等等。这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都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冲突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

1.4抑郁有调查显示,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65岁以上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离退休干部[4]。对于年龄愈高、丧偶、身边无子女或独居、肿瘤术后或有残疾的老干部要加强预防,他们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好发人群[5]。据有关文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7左右,76.8%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诱因。

1.5好强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在职时大多是领导干部,职务高、级别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丰富,所以自尊心理明显,高层次的需求比较多。尤其是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更为明显,表现为不服老,担心被冷落嫌弃,猜疑多虑,对是否得到尊重特别在意[6]。

2疗养期间心理保健措施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性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疗养期间,采取正确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离退休老干部纠正心理失衡状态,使其保持乐观的、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2.1尊重老干部,消除陌生感疗养前3 d是疗养员入院焦虑的好发期,此期间,护士和工作人员应多给疗养员人文关怀。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值班护士主动迎接疗养员,营造温馨良好的生活氛围,使老干部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和温情,让他们感觉如同到家一样,从而使之尽快消除陌生感,促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此外还应告知疗养员疗养期间的日程安排,并向疗养员说明入院检查治疗的程序及配合要点。让疗养员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具有安全感和自我控制感,减少诱发焦虑症的因素。

2.2加强了解和沟通老年干部疗养员大多有慢性病、老年病,对自身疾病常有恐惧感。医护人员平时应经常到疗养房间巡诊,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注意察言观色,与之谈心交往,了解其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避免精神刺激,回避死亡、抢救等话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惧,从而消除老干部疗养员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关注其身体状况,及时解决老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另外坚持个体化原则,针对其所患疾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给予正确的生活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他们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目的。

2.3安排舒适的生活在生活上给予体贴、周到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疗养员的自信心,改善心肺功能,削减和抵制产生消极情绪的大脑兴奋灶,使人精神和躯体放松,同时便于疗养员结交新朋友,获得新的信息,增加感情交流的场所,充实活动空间。这样,在提高了躯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老年疗养员外出要集体组织,清点人数。冬要防寒,夏要防暑,派医护人员随同,备一般用品及急救用品,以防止发生意外。

2.4引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干部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活动,及时宣传老年期科学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的知识,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上的失衡,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空虚,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充分享受晚年的幸福,以利心身健康[7]。在疗养期间医护人员应经常组织老干部参加各种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娱活动,以愉悦情绪、陶冶性格,可根据个人爱好,组织书法、绘画、垂钓等活动以活跃疗养生活。

3应用心理治疗方法

老干部疗养期间,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对于产生的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使疗养员得到整体疗养,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3.1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通过解释、启发、疏导、安慰来帮助疗养员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心理,改善心境,增强康复的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通过改善各系统的功能调节心理平衡。有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及进行个人咨询等方式,使疗养员正确评价自己,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角色变更,从而面对新的生活,所以心理干预是改善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8]。

3.2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生物反馈仪器,把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显示出来,使病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内脏器官功能反应,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患神经症和心身疾病(高血压病、偏头痛、心律不齐等)的疗养员均可用此种方法辅助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3.3景观疗法景观是一种良好的疗养因子,选择恰当的景观地点,既可达到医疗保健的作用,同时又具娱乐性,通过景观治疗,使疗养员消除疲劳,调整心态,振奋精神,是一种综合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有效方法[9]。美丽的景观,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发生转移,能够消除疗养员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稳定情绪,增强体质,增加食欲,改善睡眠[10]。对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疗养员起到调理、疏导作用。

3.4矿泉浴疗法利用医用矿泉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叫矿泉浴疗法。充分利用临潼的丰富矿泉,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皮肤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感受器,冷或热刺激后,由向心神经传到中枢引起各系统的反应,温热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发挥镇静作用[11]。故温水浴和不感温浴可降低兴奋性,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缓解紧张的情绪,调节心理平衡和促进健康。

4加强辅治疗方法的应用

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辅治疗,使治疗效果提升,并达到促进心理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

4.1应用物理疗法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他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进行良性刺激,促进大脑的整合作用,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抑制神经兴奋性,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使焦虑、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消除,如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色光疗法、高压静电疗法、空气离子疗法等,可促进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4.2中药调理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人体的阴阳平衡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中药既可对身体进行调理也可对心理进行矫正。中医将人的负面情绪聚合分成两大类:阴性和阳性。阴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悲哀、抑郁、恐惧、消沉、畏缩等,主要采用阳性的药物治疗,根据辨证可以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阳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痛苦、愤怒、暴躁等,在食物上多吃阴性的食物,比如苦、酸、甜味的食品,也可多吃富于汁类的水果和蔬菜等,中药根据辨证可以采用龙胆泻肝丸、一贯煎等。

5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学习

5.1注重医德医风培养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技术、周到热情的服务和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来赢得老干部的信任,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5.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选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养心理医生,开设心理咨询室,为老干部提供合适的表达场所和倾听对象。

5.3掌握交流技巧美好的语言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我们应掌握与老干部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交谈时应寻找对方乐于接受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拉家常,增进工休之间的了解,并耐心听取老干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及时解决他们在疗养期间遇到的生活困难,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疗养员要学会倾听、揣测他们的心理,注意言语适度、吐字清晰并留心观察对方的反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5.4加强关怀,善用心理疏导要注意心理状态的观察,善于从老干部的言语行为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和疾病变化迹象,及时解除心理上的障碍。对害怕孤独、自尊心强的老干部,要做到嘴勤、腿勤、多问候、多巡视,增加与他们的接触和交谈,对非原则的问题要尊重和尽量谦让老干部,谅解他们的言行,多加语言的劝慰,不要冷言激惹。始终保持微笑及热情相助的态度。

5.5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医护人员在“说”、“教”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保健技能,如太极拳、关节操、老年健身操等,懂得指导疗养员如何配合和实践。来院疗养的老干部都是为部队作出贡献的功臣,自身素质高,对健康保健知识掌握较多且需求高,所以要求疗养院工作人员要打牢专业基础理论、技能的同时,还要多学习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时事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与疗养员进行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和睦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进行。

随着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和老年疗养员的日益增多,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调节心理平衡与稳定,做好心理保健和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心理保健疗养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十分繁多,如何更好地完善疗养内容,将心理保健疗养贯穿于疗养工作中,全方位地提高老干部的整体疗养质量和效果,无疑是疗养院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卫兴,欧阳定保.关注健康做好疗养卫生保健工作[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197-198.

[2]徐青华.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2007,25(1):46-47.

[3]李新颖,孙洁.老干部疗养员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2):134-135.

[4]田径,廖忠友.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情绪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3):189-190.

[5]吴以武.军队老干部抑郁问题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4):50-51.

[6]叶凤萍,宋杭梅.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635.

[7]史启旺.实施心理治疗做好老年保健工作[J].保健医学杂志,2006,8(2):112.

[8]刘海莹,吕欣,白丽梅,等.心理干预对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健康作用的对照研究[J].护理杂志,

2001,18(2):10-11.

[9]李亚红,李亚男,郑阁萍.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疗养中的景观治疗作用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36-137.

[10]吴成金,田艳.浅析开展老年人心理疗养的做法和体 会[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1):25-26.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7)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