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持续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40

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产业持续发展篇(2)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个人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农五师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运而生,由弱到强,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1997年以来,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房地产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农五师相继开发了黄河小区、新苑小区等精品小区;近两年,又增加了低价位住房供应,平抑房价,使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购房有更多的选择。

多年来,农五师通过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住房商品化和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住宅投资和住宅建设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了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房地产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二是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搞活,企业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后,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难度较大。三是房地产企业开发行为尚待规范。个别开发商为争抢工期,在前期基建手续不全的情况下,擅自开工,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隐患。四是在房屋经营销售过程中,一些企业做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五是房地产二级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存在交易手续繁多、渠道不畅、门槛过高、老百姓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等问题,相关配套政策和专业机构有待健全。六是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需进一步提高,须减少不必要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尽可能多地争取工期。

这些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房屋拆迁和商品房销售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房地产秩序综合检查。联合房产、土地、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等违法行为;从严治理虚假广告、中介不规范、物业管理混乱、收费不合理以及商品房销(预)售中虚报房屋面积、销售不规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一批信誉差、经营行为不规范的企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经营、中介等主体市场行为,努力改善消费环境。

二、建立企业信誉档案。要求各房地产企业建立客户服务中心,认真受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切实起到协调监督企业经营行为的作用。客户服务中心必须由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不能虚设。客户服务中心根据群众投诉及解决投诉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受理投诉的企业、投诉的问题及处理的情况。

三、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企业中开展“放心房”、“放心中介”承诺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规范销售行为,培育企业信用。大力扶持好企业,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提高企业的自律意识,使老百姓真正能够放心买房,切实改进住宅产品在公众中的形象。

四、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大力开展项目管理情况检查,继续落实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资本金达不到规定的,或已开发建设项目严重拖欠工程款的,不予审批其新的开发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标投标,委托工程监理,依法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凡未进行备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对于住宅小区等群体开发项目应进行综合验收。严格开发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有代表性的工程质量问题,依法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对好的开发项目或小区进行评比、表彰。

产业持续发展篇(3)

1、林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这种抽象的环境意识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台老百姓很难理解和实行。那么,林业生产就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进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治理和恢复方面也是发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的步伐和速度。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依旧需要加强。如果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林业产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不仅对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应当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投资项目。比如说,新开发或者是新规划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旅游区,都可以进行风力发电,将道路两边的传统路灯换成顶端可进行风力发电的装置,也可以变成是太阳能发电。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煤炭等资料的消耗,也给大气污染排放减轻了负担。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把一些老旧的没有发展的老式企业进行淘汰或者是重组,比如说锅炉厂,纺织厂等等。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垃圾、农作物秸秆和低热值废弃物生产电力、热力;鼓励、支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

二、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肯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面积的滥砍滥伐,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土地沙漠化趋势加重,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要想林业产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是当下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进行合理采伐,从而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扩大林业的总体面积,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要想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的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合理的进行林业采伐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山区地带

森林资源管护在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从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区管理。而我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林区面积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就是在这贫穷而又落后的地区却也是我国森林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经济比较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此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一定要落实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报纸或者是书刊等方式进行基层的宣传工作,让与林业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关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药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到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带领大家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4、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还包括了生物物种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组成的。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环境。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然保护。这里所说的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一直处于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状态,人们通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还有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建设和保护工作,珍惜稀有物种并对其保护,从而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平稳向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单纯的为了木材的取得而进行的林业建设,转变到对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建设中,先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而后逐渐演化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有利的结合,从而实现双赢的结局。

作者:刘建荣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189

产业持续发展篇(4)

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南方好于北方,沿海好于内地。近十年来,浙江省人均GDP一直居于全国首位,除了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外,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温州的皮鞋,绍兴的纺织,宁波的服装,慈溪的家电,义乌的小商品等等,无不彰显着中小企业的雄厚实力和勃勃生机。浙江中小企业取得巨大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地理区域的集中和相关产业的集中来取得的规模优势,即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取得优势。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波特,1998)。

一、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态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能够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三种形态上:1、空间集群。主要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扎堆”在某个较小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2、专业集群。区域内出现大量的配套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协作网络、中介服务体系和区域产业链基本形成,区域品牌初步树立。3、系统集群。专业生产的系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

1、自然资源带动型

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生产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福建安溪县围绕茶叶产业,构建一个以茶叶加工销售为主体、以“铁观音”茶叶为龙头,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服务为一体的茶业加工产业集群,年产乌龙茶3万多吨,产值达10多亿元。

2、核心企业带动型

是指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带动周围的众多相关中小企业,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同时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湖北十堰市围绕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配套生产基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3、商业模式带动型

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相同或相近,聚集在一起,紧密合作,共同创造和拓展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浙江的义乌以小商品为中心,围绕小商品开拓国际市场并把义乌打造成世界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集生产、销售、贸易于一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

4、产业园区带动型

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划定的区域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江苏常州市根据产业优势,在横林规划了地板工业园,吸引强化木地板生产企业入园,形成了木地板产业集群,入园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过了1.5亿平方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左右,成为全国强化木地板行业的龙头。

三、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面临的困境

1、品牌建设的困境

通过强有力的品牌建设来控制全球市场,是当今著名企业的制胜法宝,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加工生产为主,现有的品牌建设仅限于区域品牌如大唐袜业,和企业品牌如宁波的雅戈尔等,像意大利中小企业的统一品牌、分散生产的形式在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

2、核心竞争力的困境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中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对企业规模、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进入门槛低,产品档次低,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产业集群难以具备核心竞争力。

3、技术创新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主,技术简单。电子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的企业多以组装为主,研发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意识,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

4、无序竞争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以及集群内部各企业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产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发和加剧同业间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5、资源短缺的困境

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已开始严重制约依赖资源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空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已近乎枯竭,土地价格暴涨;水、电、煤、运紧张,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如浙江绍兴的土地最多只够5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其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应对措施

1、制定产业集群国家竞争战略和政策

政府应将产业集群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要把培育跨国企业和培育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作为两个同等重要的战略加以实施。将产业集群政策上升为与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等同的水平上。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

2、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扶持和服务体系

政府应积极推进和落实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体系;地方政府要改变偏重大企业的税收,而忽略中小企业对就业、对财富的分配等的积极促进作用,积极鼓励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针对集群的专项发展基金、成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等。

3、壮大集群核心企业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发展,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发挥其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同时加强跨行业和跨区域的融合,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4、加快品牌特别是名牌的建设

品牌特别是名牌建设是众多跨国企业采取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中小企业在依托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时,应着力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甚至是统一品牌,以品牌力量来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努力占据价值分配制高点。

产业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措施

在破坏性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和损害环境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虽然无可避免地走了一段资本主义社会的老路,但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更早地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定义,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经过中国的消化吸收,最终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策。林业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常年受到过度的采伐,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国策,促进我国林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始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后果的担忧。世人对其的定义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并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而提出的亡羊补牢式的政策[1]。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持环境适宜居住的重要自净装置。世界最大的森林亚马逊被称为“地球之肺”,正是由于森林特有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功用,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保护环境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可持续发展现状

在我国,林业经济距离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准的可持续发展还很遥远。虽然国家已经下了足够的力气、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建设林业,但成效尚不明显。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并没有足够高的思想觉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对后世影响的人大多拥有相当高的学历,经过了系统的教育,见识和理解力都经过了系统的培养,但越是大面积的林业存在的地方就越接近于地广人稀的农村,拥有高学历的人不多,往往无法理解为何要将能够用于经济建设(商业、工业或住宅)的土地去发展林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拉长了利益链条,能见到投资的回馈效率太低,很多收入是无形的,令很多思想觉悟低的地方政府对此产生了抗拒感。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措施

2.1改变评价方式

常言道,对君子则以义诱之,对小人则以利诱之,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评价和考核地方政绩的方式。如果能够加重可持续发展一项所占据的比重,地方政府就会积极推动包括现代林业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2]。这样有利于推动林业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生态和经济2方面效益。

2.2优化产业结构

阻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理由在于林业发展的周期长,前期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多,收获成果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农业的盈利方式,商品化之后的价值偏低,因此,重要的改变方式在于优化产业结构。这需要在地方发展林业之初严格规划种植树木的数量和种类,加强调整异龄林和同龄林的结构,尝试达到完全调整林的标准,进而保证实现林业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发展包括旅游、有氧运动等在内的服务业,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将社会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2.3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资源的再生产、再开发和有效利用,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提高林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从而保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依靠科技进行林业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林业和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推动林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2.4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林业和森林资源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没有法律法规规范秩序的市场注定混乱,相关法律法规最接近通过保护和科学发展林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是2000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经过了相对漫长时间后,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极快,已有的法律存在很多执法程序甚至内容上的不足。有些条款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晓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生产措施[J].现代园艺,2015(6)

产业持续发展篇(6)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要素可持续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因为动漫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动漫产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文化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动漫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动漫产业的发展是需要靠动漫文化作为主导的。制度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动漫产业制度。而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动漫企业区别与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竞争能力。在要素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要素是值得一提的,因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动漫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它需要我们从作为知识和技能 “承载者”的动漫人力资源入手,来保持动漫企业持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二、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包括发展、协调和持续三大系统,揭示 “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发展系统牵涉 “发展度”,即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发展度”。这其实是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也就是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真正地发展,同时是否在健康地发展,甚至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的一个系统。协调系统牵涉 “协调度”,即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它其实是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甚至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以及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持续系统牵涉 “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它更加注重从 “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由此可见,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离不开上述三个方面。简洁地说,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是三维的,即数量维上的发展、质量维上的协调和时间维上的持续。数量维度上的 “发展”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

第一元素是寻求 “发展动力”,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去调适动漫产业的生产关系,通过教育优先和科技创新去促进动漫产业的生产力,它们共同完成我国动漫产业对于发展动力的要求。第二元素是寻求 “发展质量”,就是通过制定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战略,达到节能减排,实现动漫产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健康。第三元素是寻求 “发展公平”,就是如何将动漫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动漫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处。质量维度上的 “协调”,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建立一个 “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这是动漫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也是对整个动漫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高认同。尤其在当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各种矛盾和瓶颈约束都是最为严重的阶段,动漫产业基本上处于 “经济容易失调、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效率与公平应当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建立这样的环境,体现 “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从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发,动漫产业的财富积累不仅在于生产总值数量大小和增速高低,关键更在于是用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何种成本生成的动漫产业总值。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在构成关系而言,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漫产业能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这就是时间维度上的 “持续”。它需要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的 “品质好的动漫产业生产总值。为此,既要求破除我国动漫产业的粗放式生产和非理性生产的弊端,也要求破除以资源投入的过度消耗为代价去攫取财富,更要求破除以削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的畸形增长,最终要求破除以动漫产业的系统劣质化与动漫受众心理异化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的动漫产业财富的增速和总量。

三、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伴随国家对动漫产业扶持力度的增强,尤其是黄金时段的开辟为国产动画片的播放留足了宝贵的空间,动漫企业自身也很努力并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如 《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影视动漫作品获奖无数。同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对动漫衍生品的需求达到 2000 亿元,并且正以年均 40%的速度递增。但是我国动漫企业仍受到传统经济遗留问题的困扰,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追其根源,这些问题几乎跟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相关。收购价因子。我国电视台对实拍真人电视剧的收购价,最低也几万元一集,而收购动画片却只有几百元一集,但实际上动画片制作耗时长、用人多、投资大,十多分钟一集质量稍好的动画片,成本约在8 ~12 万元,这就直接导致了动漫企业制作单位播放量越多,亏损就越大。面临如此窘境,动漫产业链固然是一剂良方,但若是全面铺开、连年滚动的开发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和 5 ~8 年的时间消耗,几乎没有一家动漫企业能承受得了。无奈之下,很多动漫企业选择了制作低成本 Flash 动画片或外带做加工动画,这几乎成为动漫企业求生过渡的普遍之举。甚至可以说,动漫作品收购价的低廉是影响动漫产业无法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因子。资金因子。

产业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炙手可热。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如何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探析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我国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林业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法律法规、营林生产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提升营林水平,增强经济收益,促使我国林业实现长久发展,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增添助力。

1我国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

林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森林资源是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而森林资源的开采和生产就是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林业资源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增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为了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体现其价值,必须杜绝滥砍滥伐的现象,确保采伐的合理性,强化林业资源的保护。这既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营林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的营林生产已不再是粗放造林模式,而是呈现出集约化造林模式,营林管理上也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只造不管”,而是实行“封、造、管”三个生产管理步骤[1]。提高营林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幼林、中幼林、低产林及高产林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

2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是营林生产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说,营林生产的良好发展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营林生产工作能够顺应时代变化、符合自身特点,确保营林策略的有效性,就能够使林木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营林规模不断扩大,营林生产水平得以提升,自然也就能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营林生产能够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收益,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使这种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得,并且使得这种经济收益不断增加,提升经济价值,更好地体现社会效益,继而促使营林生态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林业的发展需要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相关部门应当以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为林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根据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策略实施,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技术,充分利用良好机遇,根据自身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充分体现高层次的生态建设水平。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从林业树种着手,着重提升林业树种的质量,以确保营林生产成效。在造林种植前,需充分了解相应地区的种植情况,尽量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在培育以前当地从未栽培过的树种时,应当多查阅资料,并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要确保所选择的树种在成活率、适应性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保障其成林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应当着力加强林业相关产品的开发,在深加工方面逐步强化,使林业产品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加强林业产品的开发与升级,减少林木以低层次原料出售的现象,挖掘林木资源的最大价值,务求实现物尽其用,避免有限的林木资源被浪费,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2]。另外,还可以将林业资源和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借助丰富的林业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过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对林业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既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够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2强化林业保护的资金保障

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资金保障。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深化营林生产科技理论探究,使营林生产更为科学化,也需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提升造林技术和营林管理水平。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够为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科学理论的研究方面更游刃有余,在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也能更为高效。同时,也能为引进更多现代化营林种植方法提供便利。凭借专业的新型技术人才,对培育良种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可引入一些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培育而成的林木产品,运用扎实的科技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培育方法,在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下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强化对营林生产的监督管理,为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3完善林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

从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要真正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林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对于林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国现有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一套完整的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有些林业方面的法规不够完善,在林业资源的保护方面约束性不强。这就导致人们对林业生态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乱砍滥伐,浪费林业资源,使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这些破坏行为的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处,这也是滥砍滥伐现象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林业生态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极为必要的,有了完整的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自然就能够提高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重视程度,约束林业资源的开采,减少滥砍滥伐的现象,促使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3.4提高营林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营林生产管理水平对林业发展至关重要,结合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来看,在营林生产管理中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营林生产成效,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是营林生产管理方式上,应当避免粗放管理。还要注意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在树种的选择上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国家对造林树种的要求进行选择。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培育技术,着重探究新的种植技术,强化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在森林抚育工作中应遵循适量采伐的原则,摒弃价值较低的树种,多植优质树种。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种植情况,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除了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要适时适量,结合林木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之外,还要注意森林火灾的预防,加强对林区的管控,为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