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5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现阶段;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目前,林业产业正朝着多元化、多种类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

1.1.1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第一产业中成果显著,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下,我国的家具企业正不断增多,很多地板企业越做越大,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此外,林业产业的规模扩大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很多待业人员加入到林业产业的队伍中来,有效解决了目前劳动力就业的难题。

1.1.2新类型产业不断增多。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就是新类型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如食品、花卉和旅游等新类型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外还有制药业等其他类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新品种和新种类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正逐步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林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林业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带,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集群的态势逐步确立。在不同的产业带中,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例如,在北方的林业产业主要形成了林业食品的产业群,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带主要以发展地板产业和花卉产业为主,这也使不同的地带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

1.2 林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1林业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合理,建设质量较低。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很多指标都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总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不均上,此外还存在着林业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很多林业资源都处于幼龄的结构层次上,可供开采和利用的资源较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供应,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形成了我国林业产业中发展的主要矛盾。

1.2.2存在着发展上的误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发展的社会效益,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日趋加重。总体而言,我国现在仍没有摆脱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子,林业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1.3 生态建设亟需加强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多林业管理部门正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的品种和技术。但是,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再加上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破坏、盲目砍伐的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存在着偷伐林木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生态建设,在治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导致生态建设步伐缓慢。

1.4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治理,密切展开相互协作、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林业产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推脱的问题。具体说来,很多部门不能推行出一致性的意见和管理措施,再加上生态建设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绝,林业发展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促进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积极转化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二要转变开发利用的途径,加强人工林资源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种植面积,提高林业资源的总量;三要树立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3结语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同时也不能忽视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砍伐严重、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搏.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2012(0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竹产业;发展现状;多元化产品战略;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14-02

1 引言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6个镇2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总人口 65万人,国土面积2595 km2,2016年森林覆盖率60.2%,活立木总蓄积700万m3。境内水、土、空气无污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优越,是贵州省遵义市的竹产区之一,曾获“中国特色竹乡”“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等称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竹产业在正安县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中地位越来越明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竹产品、笋产品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到海外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

2 竹产业现状

2.1 竹资源概况

正安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湿润的气候特点、肥沃的土壤条件,使得正安县成为遵义市及至西南地区竹种富集区之一,全县共有慈竹、苦竹、方竹、金竹、楠竹、雷竹、平竹、刺竹、水竹、箭竹等,各类竹子分布面积35万亩,分布最多的是方竹有21.7万亩,其次是慈竹有6万亩,楠竹3万亩,其他竹类面积4.3万亩。

2.2 加工与开发现状

正安县竹林面积大,种类多,但竹产业发展单一,笋用竹有加工企业,其他的材用竹如兹竹、楠竹等没有加工企业,只足限于林农自给自足利用于农业生产,或少量的竹编销售。竹产业主要有竹笋加工、竹编和竹材出售等。竹笋加工产业有以水竹、刺竹等为主春笋和以方竹为主的秋笋加工销售产业;竹编有以慈竹、楠竹等为主的背篼产业、竹席、竹工艺品等产业;竹材以楠竹、慈竹等为主的竹材销售产业。2016年全县林业产值19亿元,其中竹产业年产值5亿元,占林业产值的26.3%。在竹产业中竹笋产业的占70%以上,竹材产业占20%,竹编产业占10%。

2.3 企业与合作社现状

全县有方竹笋加工企业1家,有方竹专业合作社10余家,其中,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产值14209万元,销售收入14011万元,出口创汇476万美元,上缴税收192万元,实现利润332万元。正安县庙塘正鑫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09年10月,注册资金108万元。合作社现有会员168户,入社林地3.865万亩,已改造方竹林1.6万亩,新造高标准方竹笋用林0.65万亩,新修林区基地公路35 km,在林区新建800 m2竹笋收购厂房3间,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2016年收购鲜笋620余t,销售收入298万元。曾先后被评为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在2011年评选中国合作经济组织年度成就奖中,荣获“中国50佳合作社”称号。

3 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体系欠发达,资源开发停滞不前,资源利用率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竹产业以鲜笋和笋干销售为主,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以深加工,销售,服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建设严重滞后,竹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谈不上科技含量,资源增值的潜力未开发;二是资源优势利用不够,没有发挥竹类品种应有的潜力。能拿得出手、有一定效益的就是方竹产业,兹竹、楠竹等资源根本没有开发利用。三是以竹产业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基本是空白。目前,仅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有万亩竹海,但都没有真正的发挥其景观效益。

4 竹产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通过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实施分区突破战略,搞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竹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推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4.1 明确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构

全县要把竹产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使产业脱贫一批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这条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竹产业,将竹产业作为全县优势林业产业,作业脱贫攻坚产业脱贫一批的重要载体。农村基本家家都有竹子,房前屋后,竹林成片,尽快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4.2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竹产业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上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扶持,更需要资金上的投入,首先,要充分利用全县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竹产业。其次,是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要以林业重点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为载体,大力发展竹产业。

4.3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提质升级。

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骨干生产加工企业和大批稳定的专业农户;全县顶箐方竹笋公司专门负责方竹笋系列产品加工,但加工规模仍然不大,加工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资新建或扩建加工生产线,扩大规模。要在巩固已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方竹笋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要为加工企业的新建或扩建提供技术支撑,为加工规模扩大后的产品品种、质量及市场销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成龙头企业加产业大户的生产结构模式,实现产业的整体提质。

4.4 挖掘竹产品加工,优化竹产品结构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更多的竹产品,竹笋加工企业要加快产品研发,提高竹笋的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多元化产品战略,开发竹编、竹刻和竹工艺品等精加工产品。

4.5 抓好以竹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全县森林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将成片的竹海打造成竹海公园、在农村引领开发农家乐,发展竹林人家等。

4.6 加大投入、整合科技力量

加大优惠政策的投入、资金投入和标准化生产项目的研究等投入,除上级财政已安排的项目资金外,县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方竹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以及方竹笋加工企业倾斜,确保方竹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制定主要品种的行业标准,加大市场信息研究A测的力度、确保信息畅通。

参考文献:

[1]谭方友,吴德辉.贵州省竹产业发现状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8,28(3):127~130.

[2]高艳平,董文渊,熊 壮.赤水市竹产业开发现状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3(3):76~78.

[3]李 岚,朱 霖,朱 平.中国竹资源及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南方农业,2017,11(1):6~9.

[4]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2(4).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商业地产;风险;对策建议

房地产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值得关注。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希望借此有效的遏制房价的不断攀升,促进房地产行业回归理性化发展的道路。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的遏制了西安市场上投资性和投机性的购房需求。

而商业地产由于不受限购令等政策的影响,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开辟新市场的香饽饽,本文从目前西安市商业地产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原因以及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些许促进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西安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建立起了红星美凯龙、大唐西市、骡马市步行街和万达广场等一大批商业地产项目,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添加了活力。“十二五”期间确立的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规划的进一步推进,将为西安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商业物业新开工面积创新高,成交量大增

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住宅市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步步收紧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却迎来契机。特别是浐灞新区、曲江新区等新兴开发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更是加速了市场上对商业地产的需求。截至2011年底,西安商业物业的成交量达到87.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达到127.5亿元,创2005年以来的新高。

(二)购房者投资商业地产热情高涨,推动商业用房贷款增速迅猛

由于“限购令”的实施,很多投资性和投机性的购房者没有资格购买商品住宅,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没有受到限购约束的商业地产。从“新国八条”出台前后的个人购房贷款来看,2010年全年新增个人商业用房贷款9.32亿元,政策出台后,个人商业用房贷款迅猛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年新增贷款19.44亿元,同比增长了108.62%。

(三)商业地产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

随着西安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地产的建设越来越快,对商业用地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从2008年以来,商业地产用地需求量逐年增长,截至2011年12月末,商业用地成交均价为750万元/亩,楼面地价为168.34元/平方米,虽然,在2011年,全市土地成交面积受调控影响大幅下降,但是,商业用地成交面积在总成交面积中的占比处于不断上涨趋势。

二、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西安市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除了西安市在西北地区拥有的独特区位优势和龙头作用以外,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趋紧以及投资客的不断追涨也是造成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原因。

(一)西安区位优势明显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大发展必将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力的促进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大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主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这一举措,为大西安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拓展了空间。随着各种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关天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必然为西安地区商业地产的发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趋紧,纷纷转战商业地产

国家不断颁布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力的遏制了市场上的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一些中小开发商逐渐感觉到住房市场项目开发难度加大,建设资金明显偏紧,特别是一些定位在高端楼盘、别墅区楼盘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出现资金回笼紧张,项目进展缓慢的情况。面对住房市场的不景气,房地产企业纷纷将发展项目转向商业地产,谋求在商业地产中的利润,以期安然度过难关。

(四)投资者、投机者不断追涨

西安颁布的“限购令”并没有对公寓楼、写字楼和商铺进行限购。这样一来,原先很多将拥有住房作为保值、增值手段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再没有资格购买二套,三套以上住房,而商业地产等由于不在“限购令”的限购范围内,在资本的逐利性影响下,投资者就将手中的资金转向商业地产,无形当中也推动了商业地产迅猛发展。

三、商业地产发展的隐忧分析

商业地产的快速建设和投入市场,并没有考虑到市场对其的接受能力和商业地产发展所需要的后期的运营能力,在经过近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些隐患。

(一)商业地产的集中开建,增加了市场消化商业地产的负担

商业地产的集中开工建设和投入市场,一度造成西安市场商业地产供大于求的局面,有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末,西安市商业地产结转可售量已达到476.23万平方米,其中商服用房为343.89万平方米,写字楼为132.34万平方米;而其消化能力却十分有限,商服用房与写字楼月均销售量分别为7.27万平方米和5.26万平方米,存量消化周期分别为65.38个月和18.2个月。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人参产业;吉林省;GEM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6-2

人参是东北三宝的第一宝,更是中药材宝库的瑰宝。人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国的85%,占世界的70%,年总产值约为6-7亿元人民币。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关注着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自2000年以来研究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方面的期刊论文大多是从人参产业发展、人参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人参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而对吉林省人参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相关报道尚未发现。

1 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人参生产技术落后,以生产原料为主

吉林省人参在生产加工方面历史悠久,但加工工艺没有太大变化,人参生产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参农们的生产技术大多是相互交流学习取得的经验,80%的工人是临时招聘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加工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吉林省人参只是进行原料参的加工生产,对人参的多元化发展不够重视,而原料参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又很低,这给人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1.2 市场活力不足,自主出口能力弱

2010年吉林省人参总量在全国的份额达三分之二,鲜参的年产量是1.5万吨,约为干参4000吨左右,50%左右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以上,但从吉林省直接出口的却很少,造成自主出口能力低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市场活力弱,打不开产品的出口通路;参农经营目光短浅,出口价格掌握不好;中型骨干企业经营思想保守,出于为躲避风险心理减少出口量;小型企业经营思想受订单和销售渠道的束缚,不能自觉扩大出口量。

1.3 品牌意识淡薄,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吉林省人参有很多品牌,例如新开河、皇封、神农、康龙、长白等,但在国外市场上却没有吉林省人参的著名品牌,这是企业对品牌意识淡薄导致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人参品牌的重要性,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强,消费者的大脑里印象不深,认可程度不高,这样品牌就没有打造出去;再加上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市场上有许多制假贩假的商户贩卖人参,使品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难以发挥效应;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品牌竞争力衰退,最终甚至有的企业倒闭,品牌消失。

2 吉林省人参产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GEM模型简介

GEM模型源于加拿大的学者。在这一模型中,将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认为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等六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把这六个因素分成三个因素对,每对中的成分在所划分的因素中比邻的因素两两相关,依次为基础对;企业对;市场对。该模型认为,这三对因素共同作用于产业的发展,且在每对因素内部的各要素间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的性质,即若设施方面具备优势,对资源缺乏的问题可弥补,若资源方面具备优势可弥补设施劣势,在其余因素对中都可依此类推。

2.2 利用GEM模型分析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产业基础不健全。吉林省人参的产量、面积、单产、总产、人工栽培均居世界首位,但仍然以伐林栽参、还林栽培模式生产人参,人参吸收土壤里的营养,被种过人参的土地几年内寸草不生,这种模式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

种植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尽管吉林省的人参品种较好,但是与韩国的高丽参相比,由于资金、政策、技术等因素使产品存在着许多的差异,造成价格上的不可比性。韩国种植加工人参技术已相当成熟,如在种植玉米的地块进行人参培植,这种做法和我国使用林地的做法相比,既比我国人参培植成活率高,又保护了山林资源不被破坏;韩国对人参的田间管理也比我国科学,从施肥到改良土壤,再到常规管理都形成了先进的经验,产出的人参在质量上、形状上都优于我国,且不残留农药,而我国缺少使用于人参生产专用肥,高效低毒的农药和生物农药几乎没有。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足。吉林省人参企业有上百家,但是生产规模小,实力较弱,绝大多数仍以生产原料参为主导,经济效益低。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小企业不能做大做强,有的甚至因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倒闭。

产业的企业水平较低。许多人参生产者只顾生产加工,不去做市场调查,不了解当前人参市场的供需情况而盲目生产,这样导致市场信息不流畅,没有做到以市场需求来加工产品,不知道市场上什么样的人参制品需求量大价格高,而是先加工后找市场,这样不仅会积压货,对经济效益也形成了一定的风险。

市场成为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人参企业主要是以生产原料参进入市场,产品种类单一在市场中没有活力,无法与韩国大品牌抗衡。

3 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生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

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标准化统一化生产,从而提高人参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要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要经常对工人进行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企业应该建立好符合自身的良好的管理体制,企业要想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好的管理体制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管理水平提高了,从生产、加工到销售都可以井然有序的完成,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生产。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人参产品的质量,人参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也将会不断增大,这为提升吉林省人参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竞争力

2010年吉林省出台了《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文件要求全力实施人参品牌战略。经过企业申请、品牌管委会和专家组的评审,确定以“长白山人参”品牌来冠名吉林省人参品牌;确定13家企业享有“长白山人参”品牌资格;确定“先发展、后规范”为工作原则,对吉林省人参产品予以认证,企业的产品只有符合认证标准才许可生产、加工和经营这一人参品牌;确定建立该品牌生产基地和管理委员会,将“长白山人参”品牌宣传好、生产好、加工好、监管好。加强对这一品牌的保护,尽快申请“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的马德里注册及相关国家注册,防止国外恶意抢注商标。据悉,被批准的“长白山人参”品牌企业受到严格管理和规范管理的约束,都在认真组织品牌产品的生产及营销,尽快将品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3.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吉林省人参生产加工企业大多是以中小型为主的,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生产流程等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人参产业是我国比较有资源优势的朝阳行业,人参产业中若有一个具有领军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相信吉林省人参产业将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人参产业也必定会走出一条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3.4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功能

政府的导向是发展好人参产业的主导性因素,从吉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对人参产业的管理力度看,正在给予这个产业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为推进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开端。接下来,需要在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在实施人参产业做大做强工程上下功夫,在发展战略上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并付诸实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吉林省人参管理办法》,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扶持人参生产和经销,对人参生产规模和种植结构予以科学的调控和布局,对人参进入食品的试点经验予以认真的总结,以点上的经验来推动“长白山人参”品牌在面上的广为普及,要积极启动人参基因组的计划,在研究和宣传上加大力度。在政府的积极指导下,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形势必将呈现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范英,孙成贺.中、韩人参产业的比较分析[J].特产研究,2010,32(1):73-75.

[2] 赵文洋,孙琛.吉林省人参龙头企业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商都,2009,(30):56-57.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 老龄化 湖北省 养老产业

引言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国务院2011年颁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显示了中央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态度。老龄化是目前中国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合理有效地进行养老安排,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历来就有“九省通衢”的称号,贯穿东西,连接南北,既可以作为东部地区发展的经济腹地,又可以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因此,选择有效的老龄化应对措施,对发挥湖北省中部枢纽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湖北省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值得关注。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1865年法国第一个成为老龄型国家后,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持续发表了多篇相关报告,以使各国了解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持续关注,杨宗传(2000)对居家养老进行了探讨,朱青(2002)从财政税收的视角分析了现收现付制的可行性,王德文等(2004)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姜向群(2008)论证人口老龄化可能给养老保险带来的影响,刘昌平(2011)指出养老产业的定义,杨博维等(2013)探索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

一、湖北省老龄化及现行养老安排困局

(一)湖北省老龄化现状

总的来说,湖北省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呈现出数量上老龄人口规模大、进程上老龄化速度快、结构上区域差异化的特点。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意味着该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的统计,湖北省以5723万的常住人口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九,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1%,比全国高出0.2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上看,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见图1)。农村老龄化较城镇更严重。

(二)湖北省养老现存问题

就全国而言,老龄化速度快、结构变化时间短、未富先老,养老安排仓促,动力不足,湖北省也不例外,湖北省现行养老安排出现困局主要表现为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社会养老资源有限和养老资源规划零散。湖北省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2.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相对于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政府的养老工作财富不足,而社会养老工作发展滞后。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2010年末参保退休人员的增长比例为10%,而年末参保职工人数增长的比例仅为7%,缺口大,政府负担重。

湖北省老龄办2013年《湖北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对策》指出:湖北省农村老龄化情况较城市而言更加严重,2010—2035年之间,农村老龄化比重始终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但是湖北省城市养老资源却远远多于农村。郭义友、沈昭才、田莹(2008)指出,根据对除武汉市以外的11个地级城市的调查发现,湖北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不均衡,88.4%处于城市地区,11.6%处于农村地区。

二、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必要性和可能性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多,老龄化的加剧和现行养老安排的困境要求湖北省在养老安排上急需进行改革,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就湖北省的情况而言,老龄人口规模大、速度快,意味着养老需求大,高龄老人对医疗护理需求增多,以护工需求为例,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湖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在院人数中,不能自理的人数占总在院人数的比重为9.86%,在湖北省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之下,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比重增加,对护工的需求成上升趋势,概括而言,现代社会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为资金、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

养老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设施、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性产业,是一个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影响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包括养老住宅市场、养老服务市场、养老用品市场三大主体,其中每个主体下又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包括养老服务市场、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老年卫生保健市场、老年日常生活用品市场、老年住宅市场、老年金融市场、老年保险市场、老年文化市场、老年教育市场和老年咨询服务市场在内的十大市场。

养老产业是从单一地以养老而养老向以养老促发展的转变,以养老需求为中心,养老产业将与养老需求有关的子市场紧密联合起来,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了市场的力量,减轻了养老事业对政府财政的依赖,为养老提供了动力,缓解了养老投入不足的问题和政府的养老压力,带动各项产业发展,使养老从社会负担转化为正动力。

实际上,湖北省养老产业中的细分市场里,有些市场早前就做出尝试,当前最活跃的是养老住宅市场,如2011年合众人寿投资蔡甸养老社区。老年保健品市场也有所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老年保健以滋补品和药酒为主,到90年代初,保健品市场非常活跃,红桃K、劲酒等品牌熟为人知。

三、政策建议

(一)发展重点领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尽管养老产业包含多种产业及细分市场,但是发展包括老年住宅、老年护理和老年保险在内的重点领域,使得老人有地可居、有钱可买、有人可照料,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老年住宅,扩大市场供给,缓解床位不足的压力;[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 服务,dylw.net]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减退,特别是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大,发展老年护理,进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上岗,既是满足老年需求的举措,也是增加社会就业的推动力;老年保险则是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养老产业的发展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力量,如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落实对包括民办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减轻税费负担,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阻力,结合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投入,减轻政府压力。

(三)加大信息交流,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发展养老产业,需要提供完善的养老产品及服务来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但是对应于每个老人个体,其需求有着差异性,做好老人的信息整理工作,建立每个老年人的信息档案库,如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信息搜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整理并整合,从而节约养老机构信息成本。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针对性地对老人提出建议,满足其需求,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高新产业 产业集群 资本运作机制

一、引言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近几十年来具有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经济载体,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培育产业集群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又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以陕西省高新产业为例,对高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熊彼特就发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现象,并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波特教授进一步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思想,指出产业集群是在以某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动力,而产业的集群能够促进创新。高新区建设的目的是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条件下,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三、陕西省高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一)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构成高新产业的基本单位,陕西省高新企业大部分是由专利技术或者非专利技术孵化而来,企业规模往往比较小。目前已拥有1025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及留学人员企业共380家,毕业企业105家,转化科技成果近500项。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有20%左右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陕西省高新企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快、规模小,这使高新企业发展具有灵活性,却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功能,比如大多数高新企业缺乏信用记录、品牌、营销能力等等,甚至缺乏现代化的专业管理。

(二)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是国内产业布局和科技力量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以西安高新区为中心,以渭南、杨凌、宝鸡、咸阳高新区和示范区为骨干,陕西省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聚集在这里,带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以西安为例,在长安科技产业园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完成了多处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高新产业发展基地,比如西安部级软件产业园、西安光电子产业园、西安新材料园、企业l号公园、西部电子工业社区、西安医药园等;政务和金融服务体系也比较完备。同时,省市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扶持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高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的问题:一是资金供给仍然紧张,资本的不足限制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政府的行政和服务功能尚未理清,政府的角色还未得到准确定位;三是园区内企业的管理人才缺乏,具有财务、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职智的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才寥寥无几;四是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总体看来,布局上还缺乏较为统一的规划。

四、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高新产业集群的结构体系,完善高新产业集群的功能

产业集群不仅仅局限于空间位置上集聚,更是相互补充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不同企业在功能上的聚合。作为构成高新产业集群的基本单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往往是以技术发展为核心,大部分企业功能不全、规模小,因此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的辅助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金融、财务、法律、管理咨询、ci设计等。如何完善辅助系统,则需要产业集群进行恰当的操作,在这里产业集群是作为一个人格化的整体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制度供给的高新区管委会,在集群内部的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起主要作用。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人才流失现象却非常严重,尤其缺乏管理型的人才,这必然造成辅助系统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建设优良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系统论观

来看,产业集群源源不断地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二)理清政府在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在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规范市场交易机制的制度安排;二是引导并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功能发挥。政府应当制定规范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赋予市场交易以确定性规范。政府的全局战略在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是很重要的,全局战略主要是指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应当避免重复建设开发,在充分考虑资源、技术的分布状况的条件下,在各个高新区引导建设不同特色的产业集群。

当然,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权力,政府并不能够强行行使,政府应当引导并促使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政府也不宜直接干预高新产业集群主导技术和主导企业的形成,但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完成,比如成立投资公司或产业投资基金或者信托基金。综合考虑陕西省高新产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目前可以考虑在比较成熟的电子、软件、医药等产业分别建立西部电子产业投资基金、西部软件产业投资基金、西部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待取得经验后在其他产业推广应用。

(三)健全高新产业发展的资本运作机制,培养主导企业和主导技术

培养高新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和主导技术,不仅需要政策导向,还需要资本导向。政策导向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和发展战略,而资本导向依赖于高新产业集群和金融制度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培养资本导向,主要是外部金融支持,目前在我国民间资本缺乏直接投资渠道,外部金融支持仍然是指间接金融。以西安为例,资本供给的状况是:一方面,民间资本的投资欲望很强,民间资本又似乎很充足,金融机构发行信托凭证和委托贷款后很快便销售一空;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是很多企业的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在信用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往往不能使集群整体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资本导向思路的关键是建立民间资本的直接投资机制。

参考文献

[1]蓝海林等.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1).

[2]季敏波.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唐中赋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

[4]王宏起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功能分析及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 沈阳;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样板城

中图分类号X-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54-02

1 环保产业概况

1.1 环保产业的具体定义

环保产业是相对比较狭隘的概念,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体制中的一种解释,主要在环境保护领域中,进行污染防治、生态改善、还原自然本貌为主的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等内容,进行利用、流通的再次产业链,而形成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环保产业的直接定义并没有完全形成,但依据经验而言,环保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应对更广阔的空间,要进行最终的定义,需要更多的研讨和开发。

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与其他产业比较,如何进行界定,还需要讨论,而且在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模糊性不大,渗透性相对比较大,百家争鸣,各有见解,主要针对现状进行分析。

1.2环保产业的相关内容

环保产业的内容颇多,首先,资源综合再生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同的废物要有自己的利用价值,进行再开发和利用再绿色环保产业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以商业为主,要进行环保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和再经营;最后,环境交换服务,对环境领域提供第三方的服务,主要进行产业链的末端,开展相关帮助,为其他两方面奠定基础。

环保产业内容包括具体售卖,比如水、大气、土壤、微生物等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防治监测设备的生产与再经营,环境监测设备、药品检定等方面;还有大型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的设备处理,以及对环境服务提供的技术和管理等。

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2.1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概述

我国环境保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们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门技术问题。可是技术并不是全部内容,单单掌握技术并不能解决我们全部的问题。我们靠技术不可能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更不可能控制到自然。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认识到了技术的片面性,让我们意识到技术要和其他层面的东西想结合,才能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环保产业,成为适合中国发展的环保产业,才能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保问题。

第二个阶段,人们走到了把环境问题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的阶段。这个时候,人民发现经济和技术是息息相关的,只掌握技术不能提高经济,而经济发展要有技术做支撑。在这个时候,政府做到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起到了外部作用,采用“碳交易”等,把环保产业中的虚拟物品作为实体商品进行贩卖,构成一个实体的环保领域,使人们意识到如何进行这样的交易其实就是环保产业形成的关键,即环保产业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要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栓管其下,打造最佳适合中国的绿色环保产业。

第三个阶段,人们把环境问题纳入到发展问题。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加强只是短暂的,不是可持续的、可循环的,我们要的环保绿色产业是持久的,是应该从长远角度审视的。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环保产业,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单一的提高技术手段或是追逐经济利益的脚步。

第四个阶段,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不是单一技术能够解决的,不是只左右经济能够解决的,不是只要发展着就能解决的,要是各个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在环保中嵌入经济、在经济中嵌入文化、在文化中嵌入制度、在制度中又嵌入经济,这样形成一个互相嵌入的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才是我们环保的可持续的道路。

2.2 中国环保产业中的环境发展和政策如何解析

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紧跟着国际步伐,近30年中,从开始的无到现在的有,从开始的小到现在的大,从开始的幼稚到现在的成熟,基本形成了适合我们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模式,进行着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相互嵌入的发展要求,达到了最基础的发展规模,形式自己的特有风格。所谓环保产业政策,泛指,以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相应的行动准则,比如法律、法规、政策等。我过在1990年就已经对环保产业进行界定,可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是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颇多,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包括以下重点领域:第一是环保高科技与装备、绿色药剂和绿色环保材料;第二是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第三是环境服务。

3 沈阳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家政策与沈阳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概况

当前,沈阳市在环保产业方面做了较多工作,最重要的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最初的基地建设到最终的示范,最终形成一个强有了的循环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规划设置、具体实施、引资招商、后续处理等相关环节,现今老工业基地已经完成了相关产业43个,已经是国家该产业中的佼佼者。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绿色环保产业道路上,大力希望走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模式,形成一个可以复制的最根本、但沈阳特色的环保产业。

3.2 全方位打造部级环保样板城——推进新兴产业

环保样板城在沈阳市已经名列前茅,不是单纯的依靠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主要是沈阳的基础非常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积极推行了绿色机制,让环保在沈阳形成了特色。比如,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生态文明建设等七大新兴科技产业。沈阳正在集中力量进行高端样板城的相关项目,旨在形成聚集区,打造沈阳特色产业结构地。

在环保节能方面,大力开展审计工作,对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年耗3000t标煤以上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对于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确保日处理量能够达到3万吨以上,并针对乡镇开展污水处理点的建设,虽然日处理量较少,仅有0.2万t左右的处理量,但总体采用高新科技,进行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等。大力推经了沈阳环保产业的建设,并积极组织制定相关环保产业园的招商限免优惠政策,本年内再次引进高新科技环保产业企业50家,其中有许多外资企业,将会带来更新更有利的环保理念,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使沈阳市的环保产业的相关指标,包括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率、产品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指标达到50%以上。

3.3 大力打造部级环保样板城——深化绿色行业

提高沈阳市管理水平,重点推行绿色生活,建立特色绿色体系,开展绿色交通、机关、采购等相关内容,不断形成政府良好的引导作用。

沈阳,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在绿色建筑方面,启动星级绿色建筑模式,包括一级、二级,针对各等级和类别进行开展相关评价,要确保能形成老东北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并进行强有力的示范和推广,按照达标进行总结,确保绿色建筑的发展。力争年底前建成一处工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并进行达标总结。一定积极打开沈阳环保样板城在绿色行业中的深度,在沈阳全运会中进行实行,建设配套服务,初步进行嵌入式环保产业新模式,形成最基础的纠错环节,让全运会及其配套服务能够成为沈阳环保产业最有利最根本的基础。

4 沈阳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于环境污染最末端以外,在其他领域,比如生态保护、绿色农业、超低公害产品、绿色服务业、等相关绿色领域,都蕴涵着非常大的市场机遇,如何分析该机遇并把此机遇和沈阳当地现状和其进行结合,深刻分析出沈阳环保产业的发展道路。

依照历年环保发展经验,于沈阳而言,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以下:

1)拓宽环保产业领域,从狭隘的环保产业像更广义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道路,将环保产业渗透在各个领域,充分体现环保能带动其他各个环保产业的进展,拉动社会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保产业中把握时机,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为主导,在环保产业中,作为单独面为绿色产业打造新的科技,具有颇大的潜力;

2)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发展潜力。现在对于环保污染产业正在社会的整合阶段,目标方法还不够名曲,市场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虽有一定,但对于此方面的关注度还将继续成为热点,对于规模小的企业,在此领域增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总体的科技水平,势将成为领先的发展趋势;

3)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的概念将会被更新,此将成为长久的产业巨人。由于资源再生利用与综合利用与研究较早,所以目前发展较快,已经构成了中国绿色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但,该产业应该应对国家政策,配合当今中国的市场驱动,打造属于中国自己制度体系下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沈阳绿色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利用,资源为主,以再生和综合利用为导向,潜在发展为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曾宪淦.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保产业[D].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

[2]张敏.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趋势与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0.

[3]水华,王明飞.创建沈阳环境样板城[J].中国环境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