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16:08:4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1)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却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融资风险的存在使民营企业在获取和使用这一推动力时面临实质性的挑战。在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如何提高融资能力,有效控制及防范融资风险,成为其加快企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分论坛中谈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营企业达到964万家,同比增长70%;从业人员(含个体工商户)突破2亿人;注册资本金超过25万亿元;全国的平均投资增长23.6%,民营企业投资增长达到34%。同时,民营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①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社会服务、增加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就为民营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使得民营企业站在了新的起点,迎来了持续发展的春天。然而,在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环境及其自身因素的制约,融资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尽管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企业融资,如2005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201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各类融资风险的存在却成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障碍。融资,即“资金融通”,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指资金融入。民营企业融资是以民营企业为资金融入者的融资活动。它是指民营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其未来经营与发展规划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源直接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85.4%的私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成员的权益资本融资及企业留存收益融资成为其主要的融通资金的方式。在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内源融资基本可以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仅靠企业积累和家族内部集资已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需要。

(二)外源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外源直接融资形式主要包括股票、债券融资和风险投资。我国民营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其达到股票主板上市条件的可能性很小,股票融资渠道尚不能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所用;创业板市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由于其发展并不完善,严格的上市条件和审核程序也使得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获得证券市场融资的机会大大减少;而风险投资主要青睐于高新技术企业,并对投资主体设立了较高的门槛,且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风险,湖南太子奶集团事件就为民营企业风投方式融资敲响了警钟。

(三)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条件和期限结构限制使民企融资受歧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绝大多数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对于民营企业则规定了诸多信贷条件,如在负债率、贷款归还率、日均存款额、行业性质、股东结构等方面规定了种种标准,加之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抵押资产等自身因素,银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渠道被堵塞。虽然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满足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不少作用,但资金实力不足,仍不能解决民企融资问题。

(四)非正式渠道融资成为民营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非正式渠道融资主要包括民间借贷、企业间以拖欠货款来周转资金、相互担保融资等形式。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缺乏对非正式渠道融资的保护,容易引发非法集资问题,如大午集团的孙大午、德隆系的唐万新、本色集团的吴英、浦江的“影视大亨”张世强、义乌的“文具大王”楼国辉等都是非法集资的实例。加之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会导致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非正式渠道融资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类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复杂多样,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多数从非正式融资渠道获取,这就隐含诸多融资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极为不利。融资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活动而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内源融资风险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以家族企业为多数的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内源融资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几点表现:(1)企业内部集资风险内源融资主要基于家族利益和信任,在融资中很多家族成员都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在不能兼顾所有家族成员利益时陷入融资困境,而家族和企业在财务上的交错与融合又很难避免这一风险。《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显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留存收益较低,加上民营企业自我积累意识淡薄,留存利润的能力不是很强,仅靠内部积累已不能满足企业谋求滚动式的发展模式,从而增加企业持续发展的风险。(2)应收款项融资风险民营企业应收款项融资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和票据贴现融资。由于民营企业间拖欠账款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不得不采用应收款项融资来解决短期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据调查,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超过60%,债务企业的还款能力、双方企业的交易风险以及整个债务链的运作状况都可能成为增加应收账款融资风险的潜在因素。而且,许多交易纠纷也可能导致应收账款抵押无效,增加了融资的风险。再者,应收账款融资有时会涉及银行、债务企业、债权企业等多方主体,债务链往往变的非常复杂,当融资出现问题时,企业权利的有效维护难以实现。票据贴现融资以其成本低廉、手续简单、办理快捷等诸多优点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所用。然而票据“融资化”却存在着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票据的真伪、循环贴现导致虚增存贷款规模等问题。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获得资金融通不惜制造虚假贸易,开具虚假票据,或将融资来的资金投放民间借贷,或用于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一旦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或是投资失利,企业将面临无力偿还欠款、无法弥补损失的困境。2011年9月,温州的郑珠菊涉亿元银行承兑汇票非法融资一案就充分暴露了票据融资存在的巨大风险。2.外源融资风险(1)负债融资风险负债融资风险主要包括银行借款风险和民间借贷风险。银行借款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银行贷款限制,加上民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所需的全部资金。若企业在短期内融通资金采用银行借款方式,其程序的复杂性、贷款门槛的限制等因素很可能造成资金无法按时到位的风险。资金不能到位又会引发一系列的潜在风险。银行借款的诸多限制使民营企业越来越青睐于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如果企业一旦决策失误或经营项目失败,就会面对无法偿还本金和高额利息的风险,从而引发民间借贷危机。此外,由于民间借贷具有门槛低、方便灵活、额度不受限制的优点,许多民营企业“见钱眼开”,大量借贷投资房地产、金融、煤矿等高风险行业,一旦投资失利,实体经济利润又无法承担高昂利息,使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2011年温州频繁曝出的因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导致的老板“跑路”现象,着实印证了民间借贷风险对民企的影响之大。(2)股权融资风险股权融资风险主要存在于即将上市或已上市的民营企业中。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试图通过上市来融通资金,但由于资本市场较高的门槛限制,致使很多企业采用“借壳”或“买壳”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这就面临着壳资源风险、整合风险及融资成本风险等。如果企业不能准确判断壳资源的价值,花费了巨额收购成本,却产生借壳预期与实际的差异,从而产生借壳买壳风险。另外,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整合,上市后的效益也会大打折扣。这些风险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付出巨资却融资失败的后果。尽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较少,但股权融资风险依然困扰着民营企业。第一,上市融资成本较高,且时间跨度较长,市场竞争激烈,很难满足企业紧迫的融资需求;第二,新股东分享公司未发行新股前积累的盈余,会降低普通股的净收益,从而可能引起股价的下跌;第三,股权融资还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的转移,这也成为很多中小企业家的一大心结。(3)融资租赁风险融资租赁是民营企业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租期较长、租金较高、租赁期间市场环境变化引起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会给企业带来以下风险:①企业融资决策风险,包括对产品设备、租赁公司的选择引起的风险,以及企业资金运转能否按时支付租金的财务风险;②租赁公司信用引起的连带风险,即租赁公司不能按期提供租赁资产,致使企业停工停产的风险;③市场风险,即租期内由于资产的无形损耗,企业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造成滞销的风险;④金融风险,即租赁期间市场利率频繁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等。(4)兼并收购风险民营企业为谋求协同效应,实现战略重组,经常采取并购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迅速提高竞争力。但这一方式也蕴含很多风险。一方面,有一些民营企业家为了扩大规模,追求短期利益,对兼并和收购企业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方案,就盲目兼并收购,最终使企业遭受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尽管对兼并收购做了充分的调研分析和前期准备,但有时把握不住时机,在操作中也没有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从而增加了资本成本,最后可能会遭遇反收购风险。(5)其他风险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存在信用危机引发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透明,信息公开化程度较低等自身问题,使信用问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顽疾。一旦采取非正式渠道来融资,又会引发一连串的法律风险隐患,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陷入法律困境。

(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1.宏观经济政策及体制方面的限制因素(1)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因素由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极不稳定,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它的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势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央行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减少,会使民营企业通过市场融资的可能性降低,风险增大。银行一旦收回部分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要么筹集不到资金,要么筹资成本提高,这必然影响企业资金链的连续性,使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对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就很难规避潜在的融资风险。(2)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与民营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下的产物,一直以来国家政策在贷款上对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缺乏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帮助,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同时政府建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还处于萌芽阶段。此外,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不到位,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成为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制度因素。(3)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限制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仍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我国国有银行垄断了近70%的资金源,但却多数为国有企业贷款提供支持,对于民营企业,则设置了诸多限制,加上民营企业自身财务制度及管理等因素,这就在银行机构限制方面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机会风险。而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如一些地方性的银行,仅局限于为地方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又因其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不能提供民营企业所需的资金支持。(4)资金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在主板市场一直实行额度审批制,这对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极为不利。而且我国政府将现阶段证券市场的首要任务确定为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这必然在上市额度上向国有企业倾斜。据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统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仅为1003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不到。而在二板市场,入市门槛高又成为融资障碍。只有少数大型民营企业能够满足二板市场上市条件,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此渠道融资。股票市场如此,债券市场融资环境更加恶劣,同样设置了诸多融资限制条件。2.民营企业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民营企业自身的内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产权结构的限制[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其出资方式主要是家庭出资,自有资本占权益结构的60%以上,承担责任方也是家族成员,其产权结构与家庭组织交错混合。并且多数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结构简单,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权责业不够明确,管理人员多以自身利益考虑而非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计划和决策,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另外,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比较单一,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其在外部排斥外来资本的进入,在内部劳资关系紧张,内源融资风险增加。而无法推行职工持股,就无法拓展外部融资渠道,外源融资渠道堵塞。(2)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较差,盲目融资和投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在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方面较正规上市公司还有一定差距,在融资方面容易陷入许多误区。如有的民营企业家为了得到资金,不惜过度包装,制作虚假财务报告和担保凭证向银行骗贷,置融资信用风险于不顾;有时又只顾企业扩张,花费高成本不断加大融资,而忽视企业内部整理,使企业难以走向规范化,营运能力降低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投融资方式成为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最直接影响因素。(3)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融资机制多数民营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财务机构不健全,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甚至有些民营企业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虽设机构但形同虚设。这样一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就很薄弱,资金管理不严,对现金、存货及应收账款这些流动性较强资产的管理存在缺陷,往往造成企业做出错误的融资决策,增加企业融资风险。另外,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量资金都用于内部积累以扩大再生产,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吸引人才,导致企业无法形成用人机制。财务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会导致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没有切合实际的财务规划,导致融资决策体系失灵。没有科学健全的投资机制必然会增加企业融资的风险。

三、民营企业如何加强融资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2)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论文百事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新晨

3、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商业银行一是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改善金融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加大操守诚信的宣传力度,努力重塑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使逃债赖债者无立锥之地;二是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积极推进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和接口,将客户生产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有价值信息及时登录系统,共同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增强实用性;三是每年精选一批诚信度高、操守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融资客户的财务审计,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四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都要既知法、依法、守法,又互相理解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1(3).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3)

市场经济是用脚投票的经济,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能够迅速发现市场机会、抓住机会,更能充分利用机会,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和活力源泉。与此同时,信用缺失也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暴露出来,银广夏虚构利润、蓝田股份欺诈上市、新疆德隆违规担保融资、科龙虚假注资和会计造假等失信事件频发。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导致外部投资者对出借资金的各种限制更加严格,加剧了企业的融资困境,信用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阶段,信用风险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硬约束”,如何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增强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Diamond(1991)认为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是企业在借入短期债务时提高信用等级所带来的好处和短期债务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之间的权衡。由于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预期到信用质量低的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信用质量低的企业最终会被驱逐出长期债务市场,而只能发行短期债务。Guedes、Opler(1996)用两个变量作为企业信用质量的变量:一个是描述企业发行的债务是否为投资级别的虚拟变量,另一个是企业收益的波动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包含所有债务的样本中,发行长期债务往往是投机级别的企业,收入变动越大的行业中企业越倾向于发行短期债务。Leland(1998)在权衡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有信用风险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价值随债务比例的增加存在一个最大值,超过这个比例,负债融资带来的信用风险等坏处将超过其带来的诸如避税、增加股东收益等好处,公司价值下降。

国内雷锟(2005)依据权衡理论和成本理论,分别建立了引入信用风险的股东财富最大的资本结构决策模型和成本下引入信用风险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模型,模型均得出信用风险大的企业应该降低负债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同时作者利用张玲(2003)构建的信用评级指标Z值判别模型实证检验得出信用风险与负债比率呈反向变动。陈晓红等(2006)以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认为尽管债务融资会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信用风险,如果企业忽视信用风险隐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过多的信用风险将使企业出现“成长幻象”。刘建勇、朱学义(2008)以家族企业为样本,综合考虑信用风险与控制权基础,构建了家族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融资模型,认为债务融资达到最佳点后,信用风险过大有可能危机到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权衡理论和成本理论假说及国内外学者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发现,信用风险是负债融资的单调递减函数,或者说负债比率是信用风险的单调递增函数,企业当年的信用风险对下一个年度的负债融资起关键作用,信用风险低的企业信用质量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乐意向这样的企业放贷,反之,银行等将控制放贷比例,甚至拒绝提供贷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民营企业特殊的治理结构,信用风险低(信用质量高)的企业愿意将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向市场提供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信号,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控股股东有动机采用高的负债比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以达到实质性操纵企业的目的,在破产清算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由于现金流量权较低,承担的破产风险也较小。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信用风险与负债比率呈“U”型变动,即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负债融资比例较高,而信用风险居中的企业负债比例较低。

Diamond(1991)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的流动风险与债务期限模型,认为与长期债务相比,使用短期债务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如发行成本、频繁发行债务的管理成本以及流动性风险成本等。信用质量高(流动性风险低)的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被清算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在再融资时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信用质量,从而可以继续支付较低甚至更低的利率,相反,信用质量低(流动性风险高)的企业很有可能在项目实施途中被迫清算,并且在再融资时不得不披露自己的高风险而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甚至被拒绝融资。因此,信用质量高的企业倾向于使用短期债务,而信用质量低的企业倾向于借入长期债务。Scherr and Hulbert(2001)在中小企业样本中同样发现了支持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风险等级之间非单调关系的经验证据。但袁卫秋(2008)、何靖(2008)研究均表明,信号传递理论对国内的上市公司是不适用的,上市公司并不利用债务期限的选择来向市场传递其质量。可以看出,信用风险对企业负债融资期限有显著影响,且呈非单调变动,但不同环境及不同性质的企业所受影响程度不同。

假设2:信用风险与负债期限非单调相关。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沪深股市2004~2007年176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为被解释变量,信用风险为解释变量,控制企业规模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ADR=α0+α1QUA+α2QUA2+α3SIZE+α4CYi+?着1 (1)

LDR=?茁0+?茁1QUA+?茁2QUA2+?茁3SIZE+?茁4CYi+?着2(2)

其中:资产负债率ADR=总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率LDR=长期负债/总资产;QUA为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信用风险替代变量;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CY 为产业虚拟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见表1和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信用风险与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均呈现“U”型关系,其中模型1中信用风险指标均在99%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中信用风险指标在95%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转型经济时期,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均使用了较多的负债,信用风险对企业选择外部融资没有形成“硬约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最近几年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平稳发展有关,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融资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信贷市场仍受管制,利息率非市场化,由中央银行决定,而不是由诸如借款者偿还能力、资信等市场力量决定。同时也说明中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破产程序不合理,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和企业破产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资产的替代效应较明显,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肖作平,2005)。从两张表显示的回归结果不难发现,规模在99%水平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产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我国信用评级不完善阶段,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任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信用风险替代变量,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信用风险与负债融资呈“U”型变动,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负债比率均较高,而信用风险居中的企业负债比率则较低,且信用风险对负债融资影响表现不稳定,进一步说明了其负债融资能力较弱。第二,信用风险与长期负债比率并非呈倒“U”型变动,否定了Diamond(1991)的理论,即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并没有选择短期债务,说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并不适用。第三,在我国负债融资以银行为主导的特殊背景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信号传递的作用,对企业负债融资有正向影响,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任程度较高。第四,产业对负债融资影响不显著。民营企业在各行业的分布差异较大,加之各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弱化了行业的影响程度。

转型经济时期信用风险对企业负债融资并没有形成“硬约束”,二者均呈现“U”型变动。因此,提升民营企业信用、优化负债融资对促进民营企业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一是量化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构筑合理的融资结构:三是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增强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 创业版 联盟融资

一、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策略的SWOT分析

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成长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中,这一境对其发展既有推动、又有障碍,民营高技术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发展的强势和弱项,这些必然对其融资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

资料来源:周航,原庆生 《高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战略资源及战略对策》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1

从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外部威胁来看:直接融资障碍;担保基金规模狭小,银行信贷体制不健全,信贷资金向大企业集中,融资中介服务不健全等导致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方式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但是从外部机会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成功运作以及加入WTO等都为民营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民营高技术企业的自身优势,包括技术资源、人才、产品优势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对其融资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民营高技术企业自身的融资弱项的消除,融资素质的提高,也将会对其融资态势形成良好的基础。

二、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方式的战略选择

民营高技术企业在融资方式的战略选择上应该发挥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因此在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中前期可采取风险投资的融资方式,充分发挥其内部优势来吸引风险资本,使两者达到共赢;当其发展到中后期,则运用创业板进行融资,实现高技术与资本高效结合,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另外,联盟融资也是一种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规避自身弱势的融资选择。

(一)风险投资——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的首选

风险投资广义上是指向风险项目的投资;狭义上是指向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潜力、高科技项目的投资。目前比较通行的风险投资定义“是一种投资于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风险企业并为之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权益资本”。

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机制是由风险投资公司融通到创业资金投向经过谨慎筛选的风险企业或项目,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直至风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正常的市场运作,然后退出投资,再去寻找新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了以下三种重要的作用:

首先,“资金放大器”的作用。风险投资通过吸收社会上包括私人、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企业等在内的资金组成更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将分散的资金积少成多,组成更大的资金量,而后又通过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对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获得比投入高出许多的收益。

其次,“风险调节器”的作用。风险投资的对象虽然是具有较高风险的项目或企业,但由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这些项目或企业的风险就由各个投资者分担了,另外,风险投资公司采取组合投资的形式,从而进一步降低与分散风险投资的运作风险。

第三,“企业孵化器”的作用。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与创业资本的运作相匹配形成的有效机制,它们直接参与创新企业的管理,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评估、市场分析和资本营运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支持,促使创新企业从萌芽、成立、成长直至产业化市场运作。

(二)创业板市场——实现高技术与资本高效结合的最佳融资模式

创业板市场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证券投资市场,是为未成熟的风险企业服务并提供资金融通变现的新兴股票市场,是主板市场之外专为中小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筹资途的一个新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机制,弥补了民营高技术企业在这一过渡期间内的资金缺口。它从风险投资家接过接力棒,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在我国,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是解决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渠道。

首先,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双重要求。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民营高技术企业壮大的瓶颈在于资金匮乏,因而融资成为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发展后期,风险投资已经不能满足资金要求,国内主板市场不能满足所有民营高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而香港和境外创业板上市条件过于苛刻。因此,创建我国自己的创业板市场,疏通融资渠道,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改善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环境的明智选择。

其次,这也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的需要。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与动机是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往往在企业发展到规模化阶段就撤资以实现增值,并将套现资金投入新项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风险投资的三种退出渠道 来看,通过创业板市场来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是最理想的。一方面风险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风险投资者可以得到增值数倍的资本回报,从而进一步投入更多资金到高技术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业板市场上股权的分散化和股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和增强金融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

由此观之,创业板市场的创建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出口”和回报实现机制,可以促进高技术投资的良性循环,可以提高风险资本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同时,创业板市场的创建也为处于扩展后期和成熟期的民营高技术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可以提高它们的资本实力,从而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联盟融资——切实可行高效的融资方式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单个的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数额小,融资成本高,融资中介难觅,融资信息不畅。既然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倾向于大企业融资,那么若干民营高技术企业按区域、按行业、按资金需求的共通性等结成融资联盟,共享融资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共承融资风险,共拓融资途径是高技术民营高技术企业融资的一种可行的对策,是一种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规避自身弱势的选择。

民营高技术企业的联盟融资是在一定的组织层面上运作和完成的,根据战略联盟理论的实践,民营高技术企业间的联盟融资可采用多样性的方式:战略联盟、动态网络和虚拟组织等。它们通过其中的某种形式的联合,形成一个融资的共同体,或者与大公司联姻探索上市融资之路;也可以共同出资成立互助基金、担保基金等,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参加联盟融资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生产费用贷款、商业周转贷款等周转性贷款,或中长期贷款时提供信用担保。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高技术企业都可以其融资战略联盟为依托来实现其融资意愿。

参考文献

[1]戴淑庚著 《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p44-48&p79-92

[2]蔡宁著 《中小企业竞争力与中小企业板市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p69-82

[3]王铁军编著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p21-26

[4] 朱润楠 《恰当的模式选择:对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思考》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4.3

[5]邓向荣主编 王凤荣 杜传忠副主编 《投资经济学》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p245-253

[6]严淑宁,庄唯为 《 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中国集体经济 2004.8

[7]江小毅,李银宝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财会月刊 2002.10

[8]刘华 《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02.5

[9]张惠忠,袁志明 《 高技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和融资策略》 四川会计 2002.8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5)

【关键词】金融市场;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我国还是“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越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甚至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就消失了;抑或一时显赫;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是在“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民营企业所处金融市场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依然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的间接融资体系。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在发放贷款等金融服务中不可避免的把追求质优的、有发展潜力的国有及大中型企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忽视了大量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银行从成本、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时,也往往把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发展前景不明、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民营企业排斥在服务范围之外。在信贷管理上,商业银行推行授信授权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放贷更加谨慎。对信贷人员实行以资产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就形成了在贷款管理上只有责任而没有利益,从而使得银行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产业“惧贷”心理。依法收贷环境差,削弱了银行放贷积极性。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自我积累的内部融资为主。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预在国内上市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股票上市额度),但存在着银行信任度低或是贷款担保条件苛刻的问题。现实往往是商业银行即便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也存在金额小、期限短的事实,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由于贷款期限过短,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另外,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较少,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外部担保,通过资金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艰难。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原则上只能到国内主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融资或海外上市融资,但主板市场上市对中小民企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内质要求过高,一般民企无法企及;海外市场更谈何容易,不但要满足海外市场较高的上市要求,而且受到国内一些因素的阻挠。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信用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这样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①欠息,无偿债能力;②贷款用途不大;③不守信誉;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经营无固定场所;⑥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⑦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⑧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的一个数据表明,6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信用等级偏低,难以满足外部融资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与国有企业相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范围较广,风险高,权益资金比较低,对贷款具有“急、频、少、大、高”(贷款急、频率高、额度少、风险大、成本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成本,加之经营业绩不稳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亦加大了经营风险。信用的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也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内信用体系刚刚出现,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个人信用较为落后,商业信用遭到破坏,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贷款手续多、限制严,人为增大融资成本。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可抵押物少,银行对抵押物的条件又比较苛刻,也导致民营企业贷款困难。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机构不放心

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3.所有制的歧视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三、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一)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6页)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可以解决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民营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资金,企业作为会员向基金出资),其目标是向那些业务经营良好,具有发展潜力但是缺乏财务担保的民营企业提供信用保证。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担保(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进行风险贷款,同时将获得第三方担保人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充当第三方担保人的通常是政府所属的非盈利机构,还包括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另外,可以鼓励建立民营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互助担保基金由一定区域内的民营企业组成,具有民间自质,互助担保基金会员可以利用联合信用的方式向银行取得融资。为解决大力发展小额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多渠道为民营企业融集资金。尽快推动设立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门资金,建立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进一步增加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帮助担保机构规范化发展,并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项目备选库。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已是普遍现象,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弱肉强食的今天,资金问题往往能使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法立足,已趋于消亡。而在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我外部制约因素,适时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则会助民营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6)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融资难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以生命周期为基础,探讨了民营企业各个生命周期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效率;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快,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但是,融资效率低下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绊脚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效率低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民营企业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优化经营者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资本结构配比合理,引导国家有关部门调控好企业融资,从而有效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一、民营企业及融资效率概述

从广义角度看,民营企业指的是非国有独资企业。从狭义角度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本文的民营企业主要从狭义角度加以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融资效率”代表性研究即:融资效率是经营主体做出的能在有效节约融资成本同时,使融入资金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进而降低融资风险以谋得最大利润的融资性活动安排。

二、民营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初创期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由于刚脱离技术研发瓶颈,主营产品逐渐成形并开始进入市场,对资金需求尤为迫切。深入剖析初创期的资金来源发现,民营企业初创期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特点,很难吸引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者会慎重考虑是否投资,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较其他周期是很低的。投资者对企业的不确定性,对其以后发展前景的考虑,会选择保守投资。所以,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其次也有政府扶持的技术创新资金,还有少许风险投资。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膨胀的资金需求导致企业自有资金难以自足,从而扩大融资效率的基数,拉低融资效率水平。总之,初创期的高融资成本、高经营风险、低财务风险和低负债率的融资结构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效率。

2.成长期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成长阶段是民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黄金时期,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凭借自有产品已具备盈利性和组织成长能力,往往会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并在分工和管理制度上加大调整力度,整体运营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处在成长期的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快速增长,管理体制的日趋规范及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融资效率水平,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不断的增多。与初创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金融机构往往乐于发放贷款给成长期企业,风投机构也会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此外,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经营实力也会吸引很多民间借贷机构,为今后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其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较初创期来都有所提高。

3.成熟期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经历了初创期和成长期后,民营企业进入较稳定的成熟阶段。由于企业的产销链和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主营产品定价和销量也趋于稳定,负债比率处于中等水平,财务状况良好,管理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企业应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能力增强,后顾之忧主要是资产重组或置换可能引发的转型风险。此外,处在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往往也成了行业的标杆,以其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不仅能实现自身经营活动预期效果,还会对企业以外的组织甚至行业整体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因此,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有稳定的融资成本、适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日趋合理的融资结构,会对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为避免衰退,企业在此阶段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加快开展包括技术、产品、组织和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活动,降低企业衰退速度,维持企业稳定状态。

4.衰退期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会面临转型或提前进入衰退期。经历成熟期后,企业如果能成功转型,能不断巩固并扩大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但转型具有一定分险,如果转型不成功,则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最终陷入资金退出或清算境地。转型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转型成功,企业走向另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如果转型失败,更多风险不是来自经营风险而是财务风险,高负债比率的融资结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水平。总之,负债比率比较高的衰退企业,由于高融资成本、高财务高风险、低经营风险和高负债率融资结构将导致其以债务为主的融资决策,大大拉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效率对策

1.初创期要积极参与信用评估,强化内源性融资

根据企业融资的信息传递理论,信用差的企业获得外部资金能力明显弱于信用好的企业。对初创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必须树立诚信意识,应积极参与信用评估,并纳入社会信用系统,增强企业从外部获得资金的能力,有效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效率。同时,由于初创期阶段特殊性,内源融资是企业融资最优先考虑的融资方式之一,加强内源融资,节约内部资金利用率,可大大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2.成长期要重内控、重研发、重风险防范,引进新型融资方式

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应克服自身优越感,认清自身不足,在完善企业治理、融资成本控制、资产管理制度,增强技术创新实力和产品研发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二是重视新产品研发,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树立品牌意识,以更容易获得信贷资金。三是树立经营和财务上风险意识,加强对信贷资金等融入资产的监管和配置,降低财务风险,节约融资成本,努力提升每笔资金的利用率。要利用多元化融资手段,对资产进行更合理支配。

3.成熟期要建立成熟战略联盟和产业经济区等合作经营模式,树立创新意识

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应在合理定位基础上,积极开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战略联盟合作,提高成熟企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成熟期企业战略联盟和产业经济区等其他合作经营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规模报酬。今天,技术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大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成熟企业在行业内屹立不倒的生存法则。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树立技术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各项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设备、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投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知识发展规律的新型科研机制,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衰退期要积极推进衰退企业并购重组,设立民营企业专项基金

并购重组作为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的一种,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价值。在民营企业内实施的兼并收购,对企业在短期内增加整体经济规模,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扩张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站在政府立场上,为衰退期民营企业建立“专款专用”特别基金,设立开展基金业务专业机构,能极大程度支持民营企业恢复生产,实现长足发展。通过以国家信用为保障的专项补助措施,处于衰退期的民营企业,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解决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速活动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邹丽.中国农业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

[2]高山.基于DEA方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J].会计之友,2010(3).

[3]李芳,王超.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2).

[4]初立苹,栗芳.我国寿险公司融资效率的测度及改进[J].保险研究,2013(10).

[5]倪浩嫣,刘晓红.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J].会计师,2013(1).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7)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难 信用担保

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就业人数占75%,进出口总额占69%,开发新产品占82%以上。

浙江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对全省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60%。然而,融资难却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暴发金融危机以来,依赖产品出口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持续恶化,融资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分析。

1、市场角度

(1)信息不对称。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相对不健全,造成与放贷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旦中小企业不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信息,银行就会“惜贷”;同时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对自身的不利影响,银行会更加严格地审查贷款者的信用状况,分析信贷风险。

(2)机制不完善。我国是银行主导型的融资体系,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且滞后于经济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我国缺乏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市场。

2、企业角度

(1)经营管理水平差,财务制度不规范。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较为混乱。有些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严重,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规范的会计账目体系,给银行的信贷资格审查造成极大的困扰。同时,决策者由于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重视规模扩张而轻视风险控制,企业缺乏完善的费用核算、成本分析机制,容易出现经营行为短期化,抗风险能力低。

(2)负债沉重,资信差。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粗放,自有资金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以致其负债率往往过高,这样的资信就很难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核。长久以来,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不良行为,造成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整体信贷的信心缺乏。为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自身经济效益,银行大多不愿意冒风险向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

(3)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国的证券市场处于不稳定的成长阶段,而民营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金融风险极大,政府不得不对此实施严厉的监管。在美国,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企业债券等途径直接融资高达50%以上,我国仅占3%左右。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私募或定向私募来融资,而我国类似的融资方式应用范围极其有限。

(4)贷款特殊性。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的计划性比较差,所以其贷款一般具有要的急、频率高的特点,而且每次所需金额相对较小。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首次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需要三至六个月,即使是老客户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时间急的特点不协调。

3、银行角度

(1)服务对象。出于对提高信贷资金安全性及降低成本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的眼光多投向国有大型优质企业,虽然近年来在发放贷款的政策上有向中小企业倾斜,但总体依然秉承“抓大放小”的观念。在当前银行进行市场化改革、加强风险管理的大环境下,各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2)信贷管理成本。由于每笔贷款的经办程序大致相同,而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较小、频率高、呆账坏账概率大,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前的调查成本、贷款单位交易成本和贷款后的监管成本都较高。综合以上因素,商业银行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管理费用的“经济性”出发,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4、政策角度

(1)法律法规不完善。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家对其金融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同时也缺乏约束民营中小企业市场行为方面的机制,造成其发展极不规范。

(2)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民营中小企业资信低,经营风险大,因而很少有人愿为其提供担保。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经营机制的转化,企业的担保风险意识不断强化,一些效益好且具有担保资格的大企业不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虽然近年出现了一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但其规模偏小,资本不足,加上我国的担保体系与信用评估机制不完善,依然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同。

(3)对民间资本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受政策上的限制,我国虽有数目庞大的民间资本,但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金融监管十分严格,以致中关村的中小科技型民营企业很难从民间金融渠道取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创新担保模式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从上世纪末开始发展,在市场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近年来,浙江省担保机构数量不断增多,担保业务发展迅速,推出了不少新的担保模式。

(1)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据浙江省银监局的资料显示,从2009―2010年9月末,温州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的城市之一,在两家银行机构试点开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累积已向8家企业发放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2笔,共11150万元。2011年这一数字还将有所增加。

温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运作模式符合市场化规律:由政府牵头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由银行控制风险具体实施;通过引入第三方模式来减小知识产权质押中巨大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损失。此外,温州市财政每年还会拨付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区范围内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的贴息。

(2)动产质押。据统计,目前生产型的民营小企业平均每1000万资产中,有不低于300万的是企业动产,主要是原材料和产成品,而贸易型企业的库存商品往往就占总资产的40%以上。这些动产无疑占用着民营小企业的大量资金。

各大银行早就有对国有企业的大宗物资办理动产质押的业务,但民营中小企业的存货数量少、种类多、交易频繁,一向不符合银行质押的标准。针对此情况,杭州银行推出了民营小企业“仓储贷”融资业务,不仅妥善地将民营小企业的存货纳入到了动产质押的业务范围,还保障了其正常经营的存货流动需要。

为了让民营中小企业能更便利地利用企业自有的存货动产获取银行贷款,目前杭州银行联手仓储公司,在已有的动产质押业务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业务――仓储单质押。这将使杭州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到“凭企业自有的存货到仓储企业换仓单,然后持仓单到杭州银行办理仓单质押,从而获取贷款”的便利融资方式,最快3个工作日就可拿到贷款资金。

(3)联合担保。联合担保是指借款企业通过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组成互助联合担保小组,互相提供贷款担保,银行根据其联合信用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这一方式由杭州市科技局在国内首次设计并推出,旨在搭建新型担保业务平台以有效解决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联合担保业务充分发挥了各单位的优势资源、提升了联合担保集体的可信任度、有效地分散了风险并大大拓宽了贷款企业范围。

据统计显示,从2006年8月开始启动联合担保业务至2007年,联合担保平台已经进行了总计21次的联合担保业务,总担保额为2740万元。截至2006年12月,被担保企业共实现累计销售收入增长额4606万元,利税增长额1278万元,总利润增长额417万元,新增就业职位约100余个。

2、建设融资平台

近年来,浙江省一直努力营造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构建多层次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2006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联合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在国内首次建立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有效整合了市场性与公共性两个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了政府、国家开发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各方的资源,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有效的控制体系,有效解决了银保合作不畅的难题,为解决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拥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该平台成功运作的一大亮点,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和国开行浙江省分行,通过设立风险评估决策委员会对平台成员进行审查推荐、让平台成员之间进行担保和反担保、设立风险准备金等一系列措施,为融资平台装上了三道安全闸门,以保证信贷资金高效、安全地使用。

数据显示,2009年通过省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国开行浙江省分行共发放基准利率贷款19批,总额39135万元,受益的民营中小企业达242家。截至2009年12月30日,通过省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国开行浙江省分行累计向成长型中小企业发放基准利率贷款达9.7亿元。

此外,浙江省正在搭建中小企业信用社会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积极探索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机制,力求通过政府引导,将更多的社会担保机构纳入到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体系中来,并鼓励更多的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提供支持。

三、进一步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必须拓宽其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主要可以通过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利用民间资本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社区银行以及对小额贷款进行风险补偿等方式来实施。

(1)发债融资。探索建立民营中小企业上市育成系统,稳步推进民营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首先,要积极推动民营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荐上市。其次,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适时发展为其服务的小额资本市场。

(2)小额贷款。有效利用数量庞大的民间资本。浙江的民间资金十分充足,但由于管理不善,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资本优势,这就需要政府在民间资本与民营中小企业之间搭起桥梁。小额贷款公司和社区银行就是很好的尝试。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但其利息率必须小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4倍。对于那些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无疑是他们的“福音”。国家批准在浙江进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后,浙江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纷纷成立。

相对于大银行,社区银行扎根当地,易于了解附近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放贷之后也能相对容易地监督贷款使用情况,减少了资金风险,降低了对民营中小企业放贷的管理成本。在浙江这样的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相对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浙江的泰隆银行、稠州银行就是很好的范例。

(3)小额贷款风险补偿。为解决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浙江省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面的沟通交流,建立了民营中小企业风险贷款补偿机制。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正式出台了《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行办法》,安排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民营中小企业贷款而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也可以用于对民营中小企业增加贷款较多、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奖励。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61个市县承诺出资开展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各地方承诺配套出资金额进一步增加,进行风险补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浙江省2011年将改进民营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考核办法,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制度,以增强银行向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2、构建合理的征信系统

广泛的征信系统可以降低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中国人民银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截至2005年4月底,共收录借款企业462万户,人民币贷款总额16.3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近90%。

我国目前主要只有人民银行的公营征信系统,由于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限制,系统中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相对不健全,虽然也出现了私营征信公司,但数量有限,并未形成有效竞争。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营征信系统,积极构建私营征信系统,并加强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的联系,消除民营中小企业与外部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 金雪军、卢绍基: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合政府与市场之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宏:敢问钱在何方:中小企业融资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 杨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 辜胜阻、易善策:破解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对策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9(4).

[5]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五年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与2008年工作重点[J].中小企业简报,200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