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9 11:09:35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1)

企业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式发展

席卷民营中小企业的债务危机,最初是2011年在温州爆发,而在此之前,我预感危机即将到的来判断依据有两点:一方面是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对整体经济背景、经济走势、经济政策的把握和预判;另一方面是多年来对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温州民营企业的大量调查研究的积累。

在此基础上,我在2011年初就向社会发出了三个预警:一是中小企业将陷入生死危机,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机时还严重;二是民间借贷风险会在下半年集中大爆发;三是明年春节前后,大量中小房地产商会倒闭或被兼并。

尽管当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作为长期研究民营经济的经济学家,我对民营中小企业有感情,也有责任,所以不管别人怎样质疑,我都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帮助民营中小企业防范危机、避开危机、化解危机。2011年10月份,当时国务院总理来到温州考察,我应邀参加了总理主持的企业家座谈会,当面向温总理提出了“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金额对内开放,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宏观调控政策应适度放松;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总局”五点建议。总理说:“你系统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困境的政策建议,你是温州最有权威的发言人。”

如今,时间过去快四年了,企业债务危机仍然在发展之中。正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非朝夕之功可以痊愈。2012年末,中国企业债务大约是65万亿元,占GDP之比达125%。国际上成熟的经济体企业债务一般会达到GDP的50%―70%,中国企业是这个数的2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从沿海向内陆、从个体向成片、从一个环节向整个产业链扩散蔓延,政府和经济界、企业界,绝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民营中小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更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面临更多转型升级的机遇。在“旧常态”下,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正是得益于此,在此期间风起云涌,迅速发展壮大;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经济结构将进行优化升级的调整,这样的转变和调整,对于普遍规模小、资金少、实力弱的民营中小企业,很可能是一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特别是那些受债务危机拖累的企业,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所带来的压力会格外沉重。但是,危机也是商机,大危机也是大的战略机遇期。时代变了,企业也要变,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企业。

化解危机的突破口在企业自身

企业债务危机如何解救?我认为可从两个层面考虑,一个是政府层面的救助,一个是企业层面的自救。第一个层面,比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发生后,温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要求各银行业机构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确保实现年初确定新增贷款1000亿元的目标。但是,银行不是慈善机构,让它做亏本买卖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要摆脱债务危机,从根本上说还得靠自己积极自救。

企业自救的关键是债务重组,这是拯救企业危机的突破口。企业发生债务不能按时偿还时,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债务纠纷:一种是采用法律手段申请破产,强制债务人将资产变现还债。但是破产程序需要较长时间,在债务人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将无法如数收回,结果是“鱼死网破”,双方损失惨重。另一种方法是修改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既可避免债务人破产清算,获得重整旗鼓的机会,又可使债权人最大限度地收回债券款额,减少损失,可谓“两全其美”。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虽然发生严重债务危机但仍有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

具体而言,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债务重组,要根据负债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一些负债企业债务重组的实践看,很少采用单一方式,一般都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如债转股、变更债务偿还期限、转让部分资产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

可以看到,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走出危机,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努力。就我而言,我和中国危机管理理论创始人艾学蛟等已牵头组建了中和正道投资控股集团,通过位于上海的长三角企业危机管理研究院与东方科学管理研究院成立研究与服务中心,致力于提供企业危机管理、不良资产管理、360企业管理、产业整合管理四大方面的整体解救方案。目前这个机构拥有自由资金50亿元,以及超过百人的由战略专家、经济学家、债务应对专家、资深债务律师、会计导师、资深财务内审师、税务导师、税务稽查应对师和风险管理组成的专业团队。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和正道已经累计帮助几百家深陷债务危机的大中型企业重生、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融资并购、重整上市、安乐死,成功解救127家企业,正在抢救39家危机企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约1000亿元。

防微杜渐 把握新机遇

新常态下,企业应学会防范危机,远离危机。首先,企业要洁身自好,尽量避免债务危机。有些快钱不能赚,有些借贷不能背。拿温州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起初基本都靠经营实业起家,赚的是实实在在的钱。但是到了后面,大家看到炒房、放贷等收益更高,来钱更快,就一窝蜂跳了进去。而那些继续专心做实业的,也被越拉越高的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民间借贷、联保互保、亏本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为日后集中爆发的企业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其次,企业要不断进取,壮大自身。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企业经营也是如此,补强自身实力,抵御危机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增强。

同时,民营企业也要认识到,进入新常态后,转型升级是他们避不开的一道考题,也是最难破解的一大难题,解开它前面就是一片坦途,而不思进取或是无所作为,则极有可能在新一轮大浪淘沙中被淘汰。就当前的形势来说,我认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战略,是民营中小企业应该特别注意把握的机遇。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产负债;成因和危害;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85 -02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甚至一些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会计标准认定的“红线”。2011年,国际会计标准调整了对高负债企业的界定,认定标准由原来的75%降低至70%。中国证券会将资产负债率偏高的民营企业及所属上市公司划分为重点关注企业(70% -75%)、重点监控企业(75% -80%)和特别监管企业(80%以上)。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在房地产、建筑、电力、钢铁等行业及投资巨大的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明、市场景气指数持续低位徘徊、物价水平居高不下、金融调控政策日趋紧缩等宏观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合理地控制负债总体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铸牢企业资金链条、规避经营风险,是民营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一、民营企业高资产负债率的成因探究

民营企业高资产负债率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引起的,既有其历史形成、行业特点等客观因素,也有增长过快、经营策略失当等主观原因,综合考虑不外乎有以下五大成因:

(一)由自身发展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不少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和企业改制过来的,家底薄,承担着大量的改制债务负担。企业固有资金本来就比较少,长期以来主要靠银行贷款等方式维持企业生存,经过长年的日积月累,企业负债水平不断攀高。

(二)由业务过度扩张引起的

近几年,受做大做强意识的驱动,民营企业投资与兼并重组的力度不断加大。业务的快速增长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投资资金来源大多依靠银行贷款甚至是短期债券,使得还本付息的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投资的项目由于受到政府调控和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实际效益与预想的效益差距很大,不可避免地推动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三)因经营管理失误而产生的

债务结构不合理,长短期借贷资金失调,存在短贷长用的情况;内部资金使用分散,资金使用效率较差;应收账款及存货快速增长,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成为坏账;大宗原材料及燃料存货库存增加以及过程中成品、半成品储备上升挤占了企业大量的现金等。特别是垫资、带资业务给企业资金回收埋下隐患,致使民营企业负债水平“雪上加霜”。如,一些建筑类民营企业这两年大量实施BT项目,结果政府却想方设法不兑现“回购”承诺,垫资的项目难以及时“变现”,BT变成BOT,不可避免地导致资金链出现紧张。

(四)因经营成本上升而形成的

受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逐年提高,具体表现为:原料与燃料价格上涨过快,人力用工成本的节节攀升,运输费用大幅度提升,财务成本不断增大,环保、安全、土地等非生产性支出增多等,让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加大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压力,使民营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更是“难上加难”。

(五)因经济环境改变而导致的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2008年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迅速出台了四万亿元投资规模,带动了矿产、钢材、水泥和通信等需求大幅上升。随着投资拉动效应的逐渐减弱,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不振,产能大量过剩,一些民营企业产品出现滞销,效益下滑,现金收入减少,但是企业对现金的需求并没有减少,致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境。

二、民营企业高资产负债率的主要危害

高资产负债率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关系企业的声誉及未来发展,特别是经济动荡时期,甚至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一)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高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危害是侵蚀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企业的负债率越高,财务费用就相应越重,利润就会被“吃掉”,特别是在目前融资成本正处于上升通道中,使企业盈利能力受到直接冲击。有的中小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在15%,财务费较重。如果负债规模不能显著下降,将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

(二)降低企业的品牌信誉

品牌信誉是企业的立身之本。高负债最直接的表现是资金短缺,无力按期偿还货款和借款本息,急需用的生产资料难以及时购进,施工项目不能按时完成和交付,容易引发违约风险,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被打断,使企业的品牌和信誉大打折扣,并形成恶性循环。

(三)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是各种风险的“聚合体”,往往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特别是在持续的通货膨胀期间,国家必然要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资金成本持续升高,加上企业经营日渐困难,“三角债”越来越多,资金回笼的难度加大,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最终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

(四)制约企业的战略发展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根,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步伐,然而这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与财力支持。高资产负债率的企业由于固有资金的短缺以及外部筹融资的困难,没有力量进行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市场竞争力将越来越弱,从而使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

三、民营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主要措施及对策

民营企业降低高资产负债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从长计议,并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与创新。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或对策。

(一)将降低高资产负债率提高到战略高度

首先,民营企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必要性,将其纳入到集团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在确保战略顺利实现的前提下尽快将负债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切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其次,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经营业绩考核的需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趋势、行业的发展状况及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上不同阶段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降低负债水平的实施方案和目标,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分步实施,确保资产债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最后,要结合民营企业成员单位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提出有针对性地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措施和目标,并将其纳入该企业年度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真正将降低资产负债率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搭建内部资金管控平台

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集团及本级财务部、资金结算中心及财务公司各自的资金管理职能,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合作银行搭建满足自身管理需求的资金管控平台,通过与预算、核算及其他业务的横向集成,建立一体化的内部资金计划、拨付、往来结算管理体系,实现跨区域、跨成员单位资金的统一归集和封闭运行,达到资金存量、流量的实时全程管理的目的。该管控平台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账户管理为主线,各成员单位只能在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设立内部账户,然后由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在指定的合作银行开立外部账户,内容涵盖以账户为核心的收付款交易管理、以现金集中控制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以创造现金流量值为核心的理财管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实现内部资金的统一调度、集中管理和合理使用,避免资金的体外循环,最大限度提高内部资金使用率。

(三)重视存货及债权的管理

一方面,要强化对设备与存货的管理,尽量避免资金的重复占用。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对大型专用、通用设备可组建设备租赁(管理)中心,集中调度与使用,避免重复购置,对主要物资材料、设备备件尝试建立统配中,实行统一管理和供货,降低采购成本。要优化库存结构,对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材料、燃料实施信息化管理,设定库存警戒值和最大值,防止因库存过高而占用大量资金、造成资产减值的风险。另一方面,加大债权的清收、结算力度。因产品销售、工程结算款不及时造成的大量债权资金难以回笼,也是造成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重要因素。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债权清收方案,创新债权清收机制,健全清收责任制,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清收,尤其是要加强对3年以上的坏、呆账清理,必要时可动用司法手段、采取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此外,还要建立对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避免形成新的坏账而陷入恶性循环。

(四)不断优化资金筹措方式

在目前贷款利率上升、筹资成本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要切实改变目前过分依赖银行借款的筹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一是高度重视股权融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进行IPO、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不但能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而且没有到期日和固定的利息支出,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大量民营企业先后通过IPO方式募集到大量的资金,降低了整体负债率。二是认真做好债券融资,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及可转换债券,实现银行债务融资与市场债务融资的有机结合,切实改善债务融资结构。三是积极尝试新的融资产品,结合业务经营特点,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票据融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保理和信托融资等新型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借助其成本低、审批程序简化等优势,丰富融资品种,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费用。

(五)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及再融资工作

一是合理把握投资的节奏。民营企业近几年资产负债率迅速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规模过大、摊子铺得过快、过宽,导致对资金的需求直线上升。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降低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是一句空话,必须从源头上刹住企业的投资冲动心理,将投资重点放在主业和投入产出高的项目上,切实避免无效投资。二是加强资产的剥离与变现。尽快将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的非主业资产通过公开出售、转让等形式剥离出去,能变现的则变现,不能变现的则无偿转让,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加大债务重组的力度,根据企业经营实际,通过破产免债、债权变股权、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修改负债条件等形式,达到降低企业债务水平、盘活闲置资产、减缓企业偿债压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新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2]王俊霞.民营企业如何迎接“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挑战—基于西部某省民营企业的调研[J].国有资产管理,2010,(09).

[3]沈建山.国有企业高负债率—偶恙抑或痼疾[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2007.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3)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市场经济的运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有企业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最终消亡。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企业破产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财务危机的关注,洞悉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危机采取相应的策略规避危机的发生成为了企业良性持续运作的重要保证。

一、财务危机

1.财务危机的内涵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也可将其定义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无力支付到期债务的一系列状态,其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宣告破产的方式。它的发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连续的过程,并非跳跃式完成的。但是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将财务危机等价为破产,因为企业是否发生了财务危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危机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以度量。国外预警模型在实证研究中主要以破产公司作为样本,国内目前对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以主要将上市公司里的ST(Special Treatment)企业为对象。

2.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的发生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度量,企业规模的不同造成同一现象的出现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导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不相同,但是下列现象的出现应该引起管理者对财务危机发生的高度注意:

(1)资不抵债。资不抵债指的是企业的资产总额小于负债总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负值,它仅从数量方面考虑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关系而并没有考虑企业清偿债务时的信用和能力等因素的作用。资不抵债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发生财务危机,发生资不抵债的企业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信用和能力清偿债务。然而,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大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资不抵债也成了评判危机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2)现金流量持续低于安全水平。现金流量是企业清偿债务的主要来源,持续性的现金流量低于安全水平将给企业清偿债务带来困难,同时债权人有权以申请破产的方式请求债权的实现。

(3)企业发生亏损。一般而言,亏损不意味着发生财务危机,盈利也不表示没有危机。财务危机的发生与否主要取于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亏损企业可能有比较好的现金流量也就有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相反有的企业虽然账面利润较多但大多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难以在短期变现或者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无形中也就加剧了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风险,引致财务危机的发生。但是亏损本身已经说明企业在经营运作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而经营中任何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就应该引起管理者的警惕。

二、由财务风险引致的财务危机的因素分析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因素的多样性。从企业自身与所处的环境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处的环境,内部因素指由企业自身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主要指企业的财务风险。内部因素在危机的发生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内部因素中财务风险又是造成财务危机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概括起来,由财务风险导致的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产负债率过高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是衡量负债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比值越大反映了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特别的,当其比值大于100%时表示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此时所有者权益为负值。通过举债经营虽然可以起到“借鸡生蛋”的作用,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不能偿还的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举债越多债务利息也就越高,造成财务杠杆系数变大。财务杠杆本身是一个“双头鹰”,在带来高额效益的同时又带来了加大了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大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应变大。

2.应收账款回收率过低

目前很多企业的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这种情况造成在财务账面企业虽然赢利甚至是高额赢利,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支持从而缺乏清偿债务的能力,企业的账款能否回收取决于债务企业的经营情况。当众多企业的之间相互欠款形成了一条债务链的时候,链上一个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时将波及整条链上的所有企业,尤其当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降低的时候企业账款不能回收的风险就更大,进而为财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资本成本过高

资本成本是企业使用借入资本需要付出的代价,又称为最低可接受的收益率,主要包括债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资本成本在数量上等于各项资本来源的成本按其在公司资本结构中的重要性加权计算的平均数。资本成本是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的首要指标,当投资项目的内涵报酬率低于资本成本时该项目应该被放弃。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盲目扩张,进行多元化战略,在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对项目的评价不足,造成实际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负担,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三、预防财务危机发生的对策

财务危机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对财务危机的预防也应该采取全程监控的策略。

1.牢固树立财务危机意识

企业生存的环境异常复杂,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又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影响,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危机意识,善于利用财务数据,具备发现危机的能力。

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财务危机陷入困境进而宣告破产,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建立一套能够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的方法也就成了一种必需。财务预警系统指的是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评价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大小,以事先通知利益各方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国外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也相对成熟,很多企业已经将财务预警系统投入实际运用。最早的财务预警系统是由Fitzpatrick于1932年建立的单变量预测模型,其后相继出现了多变量判定模型和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于其分布式信息存储和良好的容错能力以及自学习能力,具有根据不同的企业环境进行自发调节的能力而备受人们的关注,也成为了近年来进行财务预警的主流技术,国内众多学者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国内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也鲜有企业将财务预警系统投入实际运用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的企业并没有树立危机意识,没有对财务危机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有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但是受自身技术水平所限难以开发出适合企业自身的预警系统。另外尽管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电算化,财务软件和ERP系统的应用已经普及,但是财务预警系统并没有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财务系统中,用户的财务系统中没有包含财务预警的功能,因此很有必要将财务预警系统以子系统的形式集成到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它通过对财务系统中数据的访问利用自身的预测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反馈给用户,以此达到预警的目的。

3.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它的编制原则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这里的现金是广义上的现金,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均会引起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向企业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的流出和流入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原料的采购到债务的清偿都需要足够的现金流量的支持。企业应该及时编制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的变动进行分析。当现金流量低于安全需求量时应采取措施增加现金流量,尤其当企业接近清偿期限的债务时更应该密切关注现金流量的情况,保证在债务到期时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

4.利用债务重组缓解清偿压力

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来自清偿债务的压力。据统计,上市公司中发生财务危机(ST公司)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约为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的2倍,如何成功的解决清偿债务的问题成了企业能否安渡财务危机的关键。当清偿到期债务发生困难的时候,企业应积极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缓解清偿压力。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3]。债务重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债务的清偿,另外债务重组的显著特征是清偿方式、清偿金额以及清偿时间的修改。对债务企业而言,债务重组往往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无疑也对清偿压力的缓解起了极大的缓冲作用。因此,当清偿到期债务发生困难的时候,债务企业应积极与债权企业协商进行债务重组。

四、结语

目前,财务危机已经成为造成我国大多数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财务风险又是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内部因素。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危机的发生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在财务危机的预测技术没有成熟的情况下,企业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预警。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对财务危机发生的监控力度,另一方面迫切需要研制出移植性更强的财务预警算法,将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企业的ERP系统中,为用户提供预警的功能,这也是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比尔・维特:风险管理与危机解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5~37

[2]吴世农 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4)

关键词:经济下行环境;经营困难;债务重组;路径

一、美国通用汽车破产重组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迫于近年连续亏损、市场需求萎缩、债务负担沉重等多方压力,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向美国曼哈顿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公司向法院提交的破产申请文件显示,其总资产规模为822.9亿美元,而总债务规模则达到172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210%(正常企业为50%-70%),公司的债权人数超过10万。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同一天,法院批准通用汽车公司在破产期间继续维持生产和销售的请求,因此按计划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继续维持日常经营,并保持对关键供应商的支付能力。

美国政府认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大而不能倒”的企业,强力介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债务重组。美国政府先提供194亿美元的借款,实际上仍然杯水车薪,通过谈判,在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方案的前提下再提供300亿元美元借款。通用汽车公司希望将破产后通用公司的品牌、海外子公司、少量负债等资产转移到一家新公司(即“新通用”),由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和该公司多数无担保债权人共同所有,而原通用公司则包含将要被终止的公司业务。实际上就是对老通用公司的资产剥离,“原通用”包含无效资产进入破产程序,“新通用”包含全部有效资产进行债务和股权重组。美国破产法院通过原债务重组和新通用的股权方案,美国国会通过政府的拨款计划。新的股权和债权方案如下:一方面新通用公司的股东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美国财政部门、加拿大政府、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健康基金以及多数无担保能力的债券持有人,它们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0%、125%、175%以及10%。另一方面,新通用公司也拟定了债券债务的重新处理方式,一是破产前原通用公司向银行抵押贷款的60亿美元将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偿还银行;二是原公司的无担保所得债券约2738亿美元将初步转化为新通用公司的股份,持股比例为10%,同时新通用上市之后还可以以低于市场股份的价格购入额外的15%的股份,也就是说,当新通用公司市值价格达到150亿美元时将增持75%股份,达到300亿美元,还可以继续增持75%的股份。三是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约205亿美元的基金将会建立一个独立的信托服务机构,形成工人的退休医疗基金,为退休后的工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此项资金一部分来自新通用公司分三次付款且面值为25亿美元的债券,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机构本身所持有约65亿美元的现金分红。除此之外,该信托机构还将获得新通用公司175%的股份及购买额外25%的认股权,机构可以具备自己的主管人员,但不具备会议的投票权。四是美国政府投入资金约194亿美元及后期拟追加的破产清算投资约300亿美元都将会用于购买新通用公司的负债与优先股权,面值约为88亿美元。与此同时,政府也将获得新通用近60%的股份,除上述信托机构外及加拿大政府任命的主管人员外,美国政府还将有权任命新通用公司的首批高管人员。

2010年11月18日通用汽车重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普通股集资约231亿美元。通用汽车在2011年度全球销售903万辆汽车,比2010年增加了76%,超越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汽车重新夺回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地位。2013年9月24日通用汽车公司将斥资约32亿美元,从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回购12亿股优先股,每股作价27元。2013年12月9日美国政府清最后一批通用汽车(GM)持股,最终亏损105亿美元(约819亿港元)离场,为历史性拯救该国其中一家最知名企业的行动画上句号。

二、某县困难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

2014年下半年,某县部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与全国经济下行的环境变化基本一致。是否是经济环境变化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呢?回溯一下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第一步企业小规模经营不依靠外部融资,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第二步很少的股东权益资本加一定的民间借贷资金扩大生产能力,修建厂房和购置设备,这个期间支付民间借贷资金利息。第三步投产后经营规模扩大,用厂房和设备银行融资,这个期间支付银行和民间借贷资金利息,由于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现有资源无法消化现有的生产能力,企业出现亏损。第四步由于弥补亏损更大的资金需求,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多的民间资金,更多的财务费用,企业的资金主要在融资活动中循环,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一旦融资链条断裂,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中,不能偿还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同时,处于不同阶段的权益资本、民间资金以及银行融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第一步处于创业阶段,三者比例为1:1:0,此时的债务与权益的比例为1:1。第二步处于扩大规模阶段,三者比例为1:3:0,此时债务与权益的比例为3:1。第三步处于企业的正常投产阶段,三者比例为1:2:3,此时债务与权益的比例为5:1。第四步是企业陷入危机阶段,三者比例为1:3:4,此时债务与权益比例为7:1。

正常的债务与权益的比例在1:1到2:1之间,在某县出现财务困难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开始过高的杠杆率,甚至少部分企业几乎没有权益资本。

在这个资金结构中,民间资金始终不是最大的,但是民间资金的资金成本是银行贷款的三倍左右,几乎是绝大部分企业中财务费用最大的部分,快速侵蚀了企业的权益资本(相当于企业没有任何权益资本),现有银行实际融资成本在10%,民间借贷实际平均融资成本在30%左右。

总的来说,企业开始不稳定的财务结构,加上民间资金的高成本压力将企业快速陷入财务困境。

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相关利益方较多,主要是创始人及股东、银行债权、民间债权人三方的博弈。

银行债权是受到保护最多的一方,绝大部分银行债权是抵押贷款,但是一旦进入破产程序,银行的损失较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特别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资产变现价格大大缩水,但是重组对银行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重组后经营失败银行损失更大。

民间债权基本上没有什么保护,能抵押的资产全部抵押融资,如果破产清算,抵押财产变现银行优先偿还,民间债权基本上无法受偿,破产对民间债权是最坏的结果。剩下的选择就是继续经营、债权重组、股权重组、债权和股权重组结合。但是所有的选择不包括支付任何高息的资金成本。

公司创始人和股东最坏的情况是股权重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创始人和股东出局了。他们最理想的情况是继续经营咸鱼翻身,同时公司的债权人最大限度让步。

三、困难企业债务重组的路径选择

我们在观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破产重组中,有以下启示:

1.美国政府强力界入企业的债务和股权重组。美国历来崇尚自由竞争,企业破产是自由竞争的结果,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对“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伸出援手,包括“两房”和美国通用。后危机时代,美国重新重视实业主要是制造业,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

2.在破产重组中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在这场破产重组中,如果不进行债务和股权重组,银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不作为破产财产先拍卖偿债,可能不到50%偿债率。而无担保债券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相当于我国普通债权人)偿债率可能不足30%。这是普通美国投资者和美国通用工人的养老和就医的保命钱,涉及的家庭和人数可能几百万,通过债权换股权的重组计划,也挽救了美国几百万人。仅就这一点,美国政府最终损失一百亿元也是值得的。

3.美国政府的救助是通过市场的手段。美国政府营救美国通用的行动中投入500亿元,收回400亿元,也是债权换股权的方式,通过上市适当时候转让股票收回投资。

4.通过破产保护保证企业在非常时期能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通用公司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破产法院宣布企业在破产期间继续维持生产和销售,按计划美维持日常经营,并保持对关键供应商的支付能力。老通用病入膏方,但是通用的核心竞争优势还在,为后来的重组提供了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破产申请真是一个保护。

5.没有任何保护原通用股东的利益。整个重组没有原通用换新通用的换股计划,新通用只是与原通用核心资产的交易,原通用股东随着老通用的破产自然消失。

我们通过上述的困难企业相关利益方的博弈分析,事实上银行债权、民间债权人、创始人和股东三方类似于三个子弹上膛的持枪人相互瞄准对方,谁先开第一枪,三个人同时玩完,这一枪就是破产。要三个同时安全,必须三个人一致同意改变游戏规则,协商新的规则。这个新规则就是原来的银行债务和民间债务必须进行重组,所有试图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初步考虑以下债务重组的路径:

(1)银行债权和民间债权同时展期并减少甚至减免一定期间的债务利息费用,企业继续经营并拟定分期还款计划。

(2)银行债务展期并减少甚至减免一定期间的债务利息费用,民间债务转换为企业的股权。适当考虑企业创始人和原股东利益。

(3)效仿新通用,剥离企业核心资产,民间债权人和银行债权人放弃部分债权,民间债权人在新公司持股,银行债权人剩余债权作为新公司的债权。

(4)引入战略投资人,直接经营原来的公司,银行债权人和民间债权人和新的投资人达成新的债务协议。

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经营困难企业债务重组的最佳途径应该选择产融结合,我国企业数量较多,且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加之大中小企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解决债务重组的方法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产融集合主要是将普通经营企业与金融企业在资金、股权等方面维持一种稳定密切的联系,达到共同促进,相互融合的目的。企业可以参股于金融业,金融业也可以直接投资企业,使产业资金与金融资本相互结合。产权融合需要特定的经营环境,融合过程不能强制执行。

首先应积极实行企业重组计划,调整现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资本的优势集中,保证可以在高效率产业下实行债务重组。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规模较小且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较小,多数为相互竞争。同时,企业重组还需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提高产品的集中度。当前企业重组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政府参与企业的产权划拨;二是企业应进入专门的产权市场进行交易;三是企业在股票市场购买股票实现控股目的。企业重组很好的规避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利于优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真正实现了市场机制下的优胜劣汰。企业重组实际就是债务重组,优势企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力促进主要行业的新生,债务必然也会一直维持。

其次,重组后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化解银企间的债务关系实现产融结合。重组后的企业一般被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它们大多为民生经济所需,对于这类企业国家可以通过改造股份结构,使之变为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实现资金的回笼。另一种则是发展前景较好但目前效益较差的企业,此类企业银行可以将债权转股权、退税还债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国家、金融行业以及企业三者的共同努力,降低企业目前的债务比例,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单一现状。

最后还应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扩大融资规模,优化银企间的债务关系,促进产融结合的进一步形成。一是应扩大目前的直接融资规模,实现企业的股份制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银企间的债务纠纷应引起我们的对债务重组的高度关注。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稳步推行证券的发行机制;出台有关证券发行、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二是应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支持企业重组,利用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实现资产的优势集中。

四、政府在债务重组中的角色和作用

美国政府在通用的债务重组中强力介入,作为政府一是没有财力,二是没有股权退出通道,因此没有办法以直接介入重组。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一是搭建重组平台,让相关各方充分协商达成共赢的重组方案;二是出台鼓励支持重大债务重组的政策措施。

我国企业债务重组时,政府的介入将会有效制止内部混乱,进一步推进了债务的清偿与化解过程。首先,企业面临破产时内部将会出现一系列的混乱问题,例如员工讨薪、债务上访、资产查封等。政府的介入将会有效震慑各种不法行为,有效保证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其次,政府还可以快速清查企业的资产债务情况,得出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债务金额以及产品与职工的滞留情况,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损失。再次,政府的介入也有效维护了中小股东的根本利益,中小股东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将会进一步稳固我国的经济市场,政府会与企业股民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为其及时披露债务重组的相关风险信息,不但可以及时制止不法内幕行为,而且还可以为中小股东提供充足的投资信息,充分保证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最后,政府介入也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大大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使重组后的企业经营状况获得了实质性的提升,实现了效能的最大化。

结语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资产债务问题,不良资产的大量堆积将会大大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降低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债务困境出现恶性循环,经营障碍也随之而来,企业债务重组途径将会出现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加之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中国经济一直处于经济下行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营困难企业应逐步确立适合自身状况的债务重组方式,做到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债务重组的成功经验,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依靠政府作用完成债务重组过程,相信在政府机构的协调作用下,企业债务重组将会出现新的操作方法,既存的债务重组路径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良。(作者单位:开县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王媛.探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债务重组事项[J].中国市场.2015(07).

[2] 赵汝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市场制造业为例[D].吉林大学.2012(04).

[3] 刘嘉,徐寅.伍上市公司有效债务重组的分析[J].会计师.2015(05).

[4] 吴志秀.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04).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5)

关键词:债务危机;应对策略;中国

债务危机指的是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直接或者间接债务的风险。欧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增加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难度。

一、欧美债务危机的演进和成因

1、美国信用评级下调

美债就是以美国信用为担保而发生的借贷。2011年8月5日,“标普”将美国信用由“AAA”,下调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美爆发债务危机不是突发事件,是美国经济内在“痼疾”长期积累的结果。众所周知,“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施高保障和高福利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府为保障高福利和高保障的实施,财政支出和压力也不断增大。高保障和高福利政策导致劳动力成本高和税负高,促使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不断流向新兴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进而导致其自身税基萎缩、政府收入减少,入不敷出;失业救济负担加大,从而举债维持。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实施一轮又一轮的“赤字”财政政策,导致政府债务规模越滚越大,造成恶性循环,犹如吸毒者。

2、欧债危机持续发酵

欧洲债务危机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2009年12月,全球三大信用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随后,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出台了许多协议和措施,危机反而愈来愈严重。欧债危机既有人口老龄化、世界发达经济缺乏内在经济增长动力等客观因素,也有高福利、欧元区货币和财政制度不协调等体制机制因素,还有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将私人债务转为债务,过度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欧元区部分经济体过度升值等短期政策因素。

3、世界经济面临滞涨

欧美债务危机的集中爆发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延续,这次危机冲击了资本市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急剧动荡,并进而冲击到国际贸易和各国实体经济部门。受其影响,欧美等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持续下滑、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短期内难以出现强劲复苏的势头。欧美债务危机的暴发不仅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而且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它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大大延缓了复苏的进程。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

二、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1、外汇储备风险加剧

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3.197万亿美元,其中约71%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并且大部分是美国国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让中国左右为难:如果大量抛售美国国债,美债会下跌,未抛售的美债损失更多;不抛售美国国债,美国政府可以多印美元来还债,以货币还债务,持有的美国债务仍然会贬值。不论减持还是继续持有美债都有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即使不持有美元国债,持有欧元风险也不小。从2009年12月到2011年10月16日,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10.25欧元贬值到8.7651,贬值了近20%。何况,我国持有的欧债,流动性比美债还要差,风险性也更大。

2、出口和利用外资受阻

欧美债务危机的爆发,造成欧美经济增速减缓,随着美欧外需的急剧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增加,中国出口贸易风险和隐患增加。同时,欧元、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快速下滑,不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还将提高外资进入成本。出口和利用外资受阻将严重制约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恶化我国投资环境和内需市场,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3、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由于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欧美债务危机通过减弱中国外需,削弱中国对欧美的出口来降低中国的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推动力。同时,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和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等,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很多经济实体,给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再者,债务危机引发国际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而消费市场萎缩,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很多企业可能会为逐利而将资金投入虚拟经济,推高资本价格,造成资产泡沫,为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尽管如此,欧美债务危机未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从全局上看,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增强,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外需在GDP占比中的份额呈下降势头,所以,目前欧美债务危机并不影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

三、应对欧美债务危机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客观上,欧美债务危机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对我国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欧美债务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显现出欧美各国三大需求结构比例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对危机原因的反思使我们再次审视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以及结构平衡在经济稳定增长中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将近1/3的GDP来自于外需贡献,所得收入70%~80%又以美元形式回到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一旦国外市场发生变化或者国际金融动荡,都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应对欧美债务危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着力处理好投资、出口、消费之间的替代关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外需导向型转向内需导向型,从依赖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发展经济,转为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发展经济,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当前,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外需,大力稳定出口增长,形成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改变现有的出口战略,引导出口大户细分市场需求,扩大与中东、非洲、拉美、东欧等市场的经贸交流合作;调整产品进口结构,利用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市场疲软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关键设备、零部件和紧缺资源;培育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把积极利用外资与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结合起来,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要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要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保持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的支持,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这样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国际金融冲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统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有机协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中孕育出来的,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高于虚拟经济。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先进的技术优势,极大地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不断增强,金融衍生品不断增多。近年来,美欧等国产业空心化愈发严重,虚拟经济快速膨胀,矛盾累积演化为系统性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恰恰是那些片面强调发展虚拟经济的国家,而工业产业链完整、长期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德国、日本,受到的冲击影响就很小。欧美债务危机使各国再次深刻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再工业化”、回归实体经济成为许多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重建竞争优势的战略方针,发达国家政策关注点再次转移到制造业上,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从大型企业化向发展中小企业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对欧美各国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且经济回升向好较快,这与我国长期重视实体经济有关。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弱化已出现明显的苗头,特别是中小实体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了资本大量抽离实体经济的“去实业化”现象。我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高度关注实体经济,切不可走上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要拿出让“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智慧和决心,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同时,受危机影响,欧美等国经济社会环境恶化、不稳定因素增多,政府会放松一些产业的转移限制,我国可以利用自身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等优势,更多地吸引欧美国家的高端产业、高级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市场需求收缩,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企业内外部成本压力加大。企业如果还继续生产附加值低的大路货,是难以为继的,这逼迫企业的产品走向高端,通过高附加值来摊销高成本。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一定要通过技术创新去消化,现在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最大的问题就是研发不足。以同是百年企业的上海家化和宝洁公司相比,宝洁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在20亿美元以上,上海家化每年的研发费用不足1亿元人民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要加快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沿海发达地区曾引以自豪的来料加工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会逼着企业走创新的路子,扩大研发投入。经营规模的差距不可怕,关键是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研发是否存在差距,成功的研发成果能够迅速地缩短经营规模的差距,并有效抵消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欧美债务危机倒逼我国企业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来启动需求,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和对冲成本上升压力。

当前,我们既要密切关注欧美债务危机新动向和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更要借助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利用欧美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经济成长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机遇期,吸引国际信息、生物和材料等新技术产业,提高中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着眼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可能出现的新变化,突破制约创新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在关乎未来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力争赢得更大的主动权。要着力培育和健全创新驱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搞好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关键技术突破,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规避竞争冲击,抵御市场风险。

4、实施“走出去”战略

欧盟是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土。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0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为59.63亿美元,这一数字和欧盟对华投资65.89亿元已经相差不远,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7%,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当前,一些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形势严峻。对中国企业而言,则蕴藏着投资机遇。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存在巨大潜力,要把握机遇,在收购问题国家国债的同时,尽快提升国际并购能力,抓紧时间积累合作经验。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争取国际市场份额以及提升企业技术的必然举措,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企业日益壮大的标志。“走出去”使中国企业更贴近外部市场需求,能够获取和建立国际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对欧并购的数量和价值量都有明显增长,范围涵盖英、法、德等多个国家,并购对象以拥有良好技术的中小企业、品牌和战略资产为主。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35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76亿美元,同比增长59.9%。

诚然,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顺利,面临政治、市场、金融、法律、劳工、文化等多方面的风险。国家要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大境外收购兼并和投资合作,以技术先进和资源富足国家为重点,提升境外投资质量;适时国际贸易信息,建立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和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抵御未知风险。企业必须提高自身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法律制度,熟知西方国家的商业规则,构建全面的海外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贾根良.中国外向型经济需作战略大转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05)(《马克思主义文摘》全文转载.2010(03)).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6)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变化,加剧财务风险的产生

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宏观调控要求。国家的一系列信贷、外汇及税收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引起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金短缺、资本结构不合理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若资金短缺,又不能及时筹措,企业不能购进生产资料,只能停产,对外投资经营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并且偿债能力下降,产生债务危机,影响企业信誉,使企业陷入危机。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风险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民营企业向银行借款,银行主要考察的指标就是偿债指标;长期借款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标过高,则说明企业长期的偿债能力薄弱,民营企业很难向银行取得贷款。

(三)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决策层普遍是积累经验决策型和主观判读决策型。民营企业决策方法的不科学,往往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投资巨大的江苏铁本清理整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江苏铁本作为钢铁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设备,企业在购买机器设备时,要负担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些税额只能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去慢慢弥补。依照税法规定,固定资产需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而且折旧年限一般都在10年甚至以上,企业购买固定资产不但占用了大量的现金资产,而且丧失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同时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给民营企业带来潜在的危机,使民营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机构内部关系混乱,流动资产管理不善的影响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式经营方式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创立者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和企业管理水平,加上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流动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有周转期短、形态易变的特点。如存货周转率偏低,表现为仓库积压无法实现销售,企业要承担存货跌价损失,或者原材料等物资保管不善造成变质,造成资金无效占用。

在资金合理配置问题上,民营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存在着权责不明的现象,例如,企业对赊销对象不进行信用度调查,各部门没有明确划分责任。为了销售业绩,盲目扩大赊销金额,产生大量坏账,加大了财务风险。

二、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冲破家族式管理模式

首先,遵循创新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的道路,初步走上现代化企业集团的轨道;其次,企业制度在建立资本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由资本所有权衍生股东表决权及最终控制权,由法人财产权衍生公司相对独立的经营权。没有资本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就没有公司经营者的独立决策、独立经营、独立管理。第三,要让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参与经营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屏障。内部控制制度包括:

1、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降低财务风险。

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健全内部审核制度

财务收支严格按照企业章程、董事会决议和企业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审批,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提高财务风险认识,树立良好防范意识

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意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同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充分重视他们提出的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四)构建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增强抗风险能力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恶化的结果是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国际上,一般通过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来评判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可能性,通过全面分析反映企业内、外部经营情况的各项资料,将企业潜在的财务失败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同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以及其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控制甚至杜绝危机。因此,民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来设计符合实际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2、加强企业的风险转移处理机制,增强风险抵抗力

由于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是不确定的,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风险防御机制管理。一般可采取以下办法:

转移法:通过参加社会保险等方法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分散法:通过关联企业,多种经营及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回避法: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通过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篇(7)

[关键词]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统计,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为50%,预计在未来5年,我国全部民营企业将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民营企业缺乏对财务危机的认识及防范、化解的对策,导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这势必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留下隐患。因此。对我国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当期可抵债资产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而形成的支付危机,严重者将导致企业破产。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下,财务危机已是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之一。依据我国初创民营企业独特的内外生存环境,可将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为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两部分。

(一)内部成因

1 企业创建资金有限。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本人或民间借贷,资金数量较少,而初创期的企业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资金紧张。对企业造成整体压力。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2 创业者素质不高。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风险意识不足、经营理念落后。而且创业者对市场的了解不多,整体把握性差,从而容易产生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或重大决策失误,使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营销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企业销售收入减少,直接导致现金流入的减少;再加上创业者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均可引发财务危机。

3 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漏洞一般较多,系统化程度较差,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很容易造成企业管理存在真空、重叠、家族统治或目标不明确、企业资金流失、浪费严重,为企业留下财务危机隐患。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给企业贷款等。也容易引发财务危机。

(二)外部成因

1 融资渠道狭窄。一方面,由于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外界对企业信任程度不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信贷政策环境来看,初创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过高,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易引发财务危机。

2 同行业竞争激烈。在目前同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与同行业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比,初创民营企业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一旦销售不畅,资金链条极易断裂,导致生产经营中断,最终引发财务危机。

二、防范、化解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对于初创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防范、化解是必然的选择。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化解可分为三个阶段:财务危机的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及事后处理,而且,事前防范最为重要。

(一)财务危机的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指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依据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该阶段具体对策如下:

1 全面提高创业者的素质。(1)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要明确企业的目标、使命及市场定位,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应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2)创业者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能够读懂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避免发生财务危机。

2 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不能一直盯着整个企业,更不能做到事必躬亲。因此,创业者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尤其是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使整个企业无论创业者在与不在都能按管理体制的要求正常运转,使员工的忠诚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均得到提高,以防止企业资金流失和浪费,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3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及方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可以使初创民营企业更容易筹措资金,从而缓解资金压力,能够更好地防范财务危机。国家应制定更优惠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初创民营企业融资;建立更多的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初创民营企业本身也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融资租赁、供应商信贷和投入资本等筹资方式。

4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一旦危机发生。可以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财务危机。避免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

(二)财务危机的事中应对

财务危机一旦发生,尤其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必须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并化解财务危机。具体对策如下:

1 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发生的财务危机是事前估计到的类型,企业就应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依据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使企业度过难关,最终化解财务危机。

2 制定危机处置对策。如果发生的财务危机是事前未估计到的或未遇到过的类型,企业应尽快查明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危机处置对策,以寻求债权人、债务人、银行、供应商和战略伙伴等多方面的理解及援助,加强内部控制,稳定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减少企业内部的非必要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