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众文化的性质

大众文化的性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5:57

大众文化的性质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1)

关键词:群众性文化;妇女素质;提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了对精神文化的新追求,加强群众性文化的建设及大范围普及,是推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1]。妇女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在文化学历上需要不断提高,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化素质提升,才能发挥女性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1 群众性文化在妇女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群众性文化的广泛普及,有效的促进了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带动更多群众开始了对文化服务的一种享受。同时,在社会建设发展的大方向下,群众文化建设成为重要的环节,带动了全国各地多种文化机构、设施的建设与扩展,大大推动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效率[2]。当然,在群众性文化大力建设下,还能有效的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而妇女作为社会群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性文化建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通过群众性文化的广泛普及,提升妇女的文化素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当下,许多妇女最热衷的“广场舞”,就是一种群众性音乐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妇女的社会生活,也能展现出中国独有的民族张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然,在利用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妇女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没有准确的定位,群众性文化活动混杂

虽然我国许多地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不断的悄然兴起,但也远远还没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境地。从某一方面而言,主要是因为很多地方在群众文化建设上定位不准,开展的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过于混杂,不利于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引起广大妇女参与的积极性。

2.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

我国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但就体系而言,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时,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特别是边远地区政府缺乏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建设社会文明的重要性的意识,没能给予群众性文化活动财政支持以及政策鼓励,使得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力度远远不足,无法让更多的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体真正了解相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不具备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想确保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可持续长远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支撑[3]。但从实际看来,全国多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功能在慢慢削弱,设施也略显陈旧。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难以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全面发展进步。

2 加强群众性文化普及对妇女文化素质提升的作用探究

1.精准定位,打造品牌性妇女文化活动

很多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都是依靠当地地方特色而形成,如何激发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自成具有代表性的妇女文化活动品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定不能少。首先,要加大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结合当地文化地域特色,让更多群众重新认识相关文化活动,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中去。

其次,应当大量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方式,展开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宣传,让妇女等群众全面了解文化活动建设的内容、时间、地点等[4]。例如:可以由乡镇文化站定期组织举办妇女健康知识讲座,或是法律相关知识宣传、舞蹈比赛、书法参观、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歌唱比赛等,一步一步的丰富广大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有效的提升妇女的文化素质。

同时,为了进一步带动广大妇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相关部门可以匠心独运的为妇女打造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逐渐的扩大其影响力。

2.以政策支持为基础,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对提高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还能有效的提高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应当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对于这些利于社会建设发展的活动,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与鼓励。首先,政府应当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并逐渐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政策应当给予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定的财政支持,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让功能逐渐被消弱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重新“活”过来,并发挥极大的熏陶作用。最后,当地政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加快当地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资源共享,扶持乡村基层建设。

3.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般来说,群众性文化活动都需要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例如:我国广东佛山其粤剧、武术等是比较出名的艺术活动,因此在举办群众性音乐艺术活动时,可将其作为基础,举办一些“魅力佛山”文化活动、佛山武术文化节、琼花粤剧艺术节等,不仅发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宣传了当地文化特色[5]。

在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时,还能有效的加强群众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的整合妇女文化素质培训机构,快速有效的提高妇女文化素质。还能与周边城市地区加强合作,不断将各地的群众性活动进行整合,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建设。

3 结语

群众性文化的广泛普及对妇女整体文化素质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在建设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应得到政府、群众、社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彦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14):10.

[2]史维涛.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18):19-20.

[3]吕波.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神州(上旬刊),2013(12):260-261.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2)

关键词:职工文化大讲堂;群众文化建设;作用0引言

群众是具有推动国家创造和发展能力的最基础团体,而群众文化建设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及繁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广大基础群众中弘扬先进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文化家园氛围,是我国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群众热切的愿望并受到广泛赞誉。

1群众文化建设概念及其社会意义

群众文化建设是指群众在工作之外,自我参与、组织、开发的社会性文化。[1]群众文化建设具有群众性、多样性以及自娱性的特点,能积极调动群众的意识及思维活动,使群众在参与各种社会性文化活动中获取一种积极性情绪,进而满足思想、文化以及感情的共同需求。群众文化建设包涵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以及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等重要概念,能有效地教育和熏陶群众,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娱乐群众、传承文明以及引领先进文化。[2]群众性文化活动具有群众性和基层性两种特点,能有效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文化面貌,承载着民族特色文化以及地区特色的群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群众文化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而群众文化活动包涵群众喜爱的文化元素以及特色文化内容,使群众受到教育和熏陶,广泛受到群众的赞誉。

2“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对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2.1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扩大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影响

“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充分采用各种媒体活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场景的布置营造出社会文化建设的氛围,进而扩大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影响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呈现的问题日益加剧,例如,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使我国群众意识信念淡薄,迷失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群众心态的失衡,导致群众逐渐迷失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意识。“职工文化大讲堂”充分发舆论宣传的作用,积极宣传群众文化建设,从而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2.2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群众文化建设是民族的血脉,是群众的精神家园,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群众的精神文化力量起着重要作用,是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社会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既要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充分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2.3培养职工群众艺术造诣,提升群众整体文化素质

“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通过义务培训和讲座,培养职工群众的艺术造诣,塑造一大批文艺人才,在实践中体现出职工群众“学校和乐园”的作用。“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是业余职工群众文化队伍的及时雨,为职工群众提供提升自己的机会以及展现自己的机会,从而积极推进职工文化素质建设和知识层次的提升,提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

3“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未来发展前景和展望

3.1融合企业、工业及社会文化,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及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角度,坚持融合企业、工业及社会文化,培育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树立社会新风,从而繁荣发展我国特色文化建设。“职工文化大讲堂”活

动形式方面也要拓展创新,注重文化联动。坚持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多层面和普及性、广泛性,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以大型节日、欢庆会、百姓大舞台系列的文化活动为龙头、“走基层”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3.2“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从城市群众文化建设走向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城市群众文化建设是指在城市地域内形成的以适应非农业人口多层次文化消费需要的一种社会性文化。[3]“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不单是先生坐在台前,下面是群众的关系,更是一种提升自己及展现自己的舞台。“职工文化大讲堂”活动通常都在密度高和具有很好条件的企业集团开展,然而,在优越条件下开展出色活动的同时,更应满足偏远山区及城镇边缘的村落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村提供科学知识、医疗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农、林、渔等各种生产谋生手段,发挥其应有的能量。

4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广大基础群众中弘扬先进文化,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文化家园。“职工大讲堂”活动充分发挥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扩大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影响,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培养职工群众艺术造诣,提升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使广大群众受到教育和文化熏陶,对推进群众文化建设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未来“职工大讲堂”活动要融合企业、工业及社会文化,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并更多关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进而全面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参考文献:

[1] 骆昭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域下职工群众文化建设[j].湘潮(下半月),2011,12(02):5556.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3)

关键词:乡镇 群众文化 特征 意义 合理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17-01

如何理解群众文化呢?原文化部长高占祥指出:“我们要建设中国文化的一座高高的金字塔,专业文化是塔尖,而群众文化则是塔基。只有塔基宽阔而坚实,塔尖才能高耸入云。”群众文化的肥沃土壤为专业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专业文化的发展基础。当前,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作为广大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必须在新时期、新起点上着力打破各种发展瓶颈和束缚,加快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丰富广大乡镇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着力促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征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专业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1.群众性

群众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都必须以群众为主题,失掉了群众,也就不能成其为群众文化,这是它的本质属性。我们所开展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群众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居住环境的人,都有自己需要的和适应各自情况的群众文化活动。每项文化活动都能涉及或吸引大批的群众。

2.自发性

群众文化的自发性是以自娱自乐为基础的,是以满足群众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分地点,场合,甚至不受时间等限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之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特别是目前各大中城市与乡村流行的坝坝舞搞得非常活跃,适应中老年身心健康和交流心灵的一个平台,真正起到了你健康我快乐的目的。

3.社会性

群众文化的社会性是指其活动的地域广阔,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方式灵活。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受地域的限制。从辽阔草原到湖乡海滨,从繁华闹市到偏僻农村,处处都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群众文化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一切文化活动都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如宗教活动,祭祀活动,节日活动,欢庆活动,集市活动;通过人人参与,从而也体现了对文化事业的观注,文化活动共性是精神生活必然需求,也是社会一个转型。

4.业余性

业余性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时间所参与从事的文化活动,它不占据人们的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群众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学习之外进行的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涌现了各种文化机构和群众文化骨干力量,特别是农村兴办的一些民间职业剧团,民间乐队,老体协等,他们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结合农村地方习性传播精神文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二、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

加强群众性的文化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建设群众性文化工作,把握群众文化的内涵,是构建良好人文环境的关键。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因此,群众性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身文化发展进步的要求。因此,群众性文化工作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后盾,是增强群众凝聚力、生命力的保证,是促进社会稳定繁荣的支柱。因此,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力量源泉和支持,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尺度。

2.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对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时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利益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造成的社会不安情绪,我们不仅需要在政策外部进行调整,还需要消除群众心理,文化活动的作用就日益重要。通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加深群众对国情的认识,架起群众之间心灵的桥梁。对调和各种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有重要作用。

三、合理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

1.充分认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文化工作历来是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十均把文化建设内容写入了党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全党要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2.制定乡镇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是要找准合理定位,从领导机构、文化经费、阵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盘考虑,制定出符合乡镇实际的文化建设发展目标。二是要拓宽思路抓好落实,重点抓好原有的文化设施更新改造,对已建成的文化站应发挥其功能作用,决不能“建而不管,闲置不用”。三是接受县文化馆的文化业务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

3.加大乡村群众文化基地建设

首先要建立农村群众文化基地,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基地为中心,辐射到周边乡镇群众文化的效果。乡村本身要有效利用现有群众文化硬件资源,实现务实为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质量。把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要提档升级或改造,而且还建立一支健全的农村群众文化干部队伍;把村计生专干归为文化计生专干,加大村级领导班子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也提高了员工待遇,要尽量将乡村文化丰富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文化中心。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3-01

人类文化滥觞于原始社会,起源于生产劳动。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遍布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直接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创造性,是他们完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普通老百姓通过他们喜欢的文化活动获得人生幸福感,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国泰民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满腔热情求真务实地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是党政部门、专业文化部门、尤其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崇高职责。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因此,群众文化工作,首先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尽可能普及到社各阶层各领域。群众文化活动,应以农村文化活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军营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家庭文化活动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覆盖全社会。同时活动内容也要具有普及性,要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把握,易于操作,避免过高的专业化要求。群众文化,重在参与。当然,群众文化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小儿科的水平上,要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向专业化水平发展,甚至可以为相关专业队伍输送人才。总之,群众文化活动,在规模上要追求遍地开花,在内容上要易知易行。

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办好群众文化这件事也是如此。主动性,即哲学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有了主动性,才会有积极性,进而才会有创造性。创造性最终体现活动及其成果的成效,但创造性源于主动性。凡事贵在主动。对于群文活动参与者来说,要我活动和我要活动,其活动状况不啻霄壤。群众文化活动,贵在自主参与,自由活动,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地域、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等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尤其是个人的爱好与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切忌强赶鸭子上架。一旦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群众文化工作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开展得有声有色。以爱好和兴趣为基础,主动参与,积极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成功的秘诀。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5)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文化;文化功能;文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42-02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包含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在内的具体概念,认识、教育、审美等是其最根本的社会功能。群众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以文化艺术的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子,推动人们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如何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

自古以来,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群众文化。这是因为人类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没有物质生活,人类就无以生存;没有精神文化生活,人类将永远处于野蛮状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是不会终止的,而且是极为广泛和多样的。但是,在物质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们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文化生活需求在总的需求中比重很小;而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文化需求的比重才会越来越大。这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断印证的客观实际,因为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即文化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立于一隅的。任何新形态文化的诞生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和发展创新,既保留了原来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并能促进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从而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并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动态上看,文化积累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新时期群众文化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它不仅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从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因此,群众文化是与社会发展携手并进的,具有鲜明的发展性特征;而新时期群众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最大区别就在于开放性上。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不断为建设和谐文化开辟了的优越条件;越来越先进的高新技术更是把和谐文化快速推向全球范围内的广阔空间,也使群众文化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有吸纳整合能力的系统。从根本上赋予群众文化开放性的特征,给群众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范围日益拓展。进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统一、协调有序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和领会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去探讨挖掘和发挥群众文化的各项功能,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把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向高潮。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文化的地位,进而决定了其思想教育、文化娱乐、知识传播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倾向和审美能力。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处于被动享乐的低级阶段,主要体现为文化的自娱自乐功能。群众文化功能显现出娱乐性大于知识性的特征。而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进入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文化功能的性质也会随之进入一个高级阶段,知识性将会逐步大于娱乐性。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向人民传播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的新功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和发展人们理解自然和社会中美的事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使人们的理想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引导人们“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具有积极地创造美的意向”。这种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会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使人们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力量、理想、愿望、意志、智慧、才能等物化到对象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群众文化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

群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教育(知识)性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性是它的思想内容,娱乐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教育性就会无所依托而不复存在。过分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忽视娱乐性,文化活动就只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这也有悖于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愿望。没有娱乐性的群众文化是无人问津的,非但其教育性无可发挥,群众文化也会由此衰竭,甚至死亡。同样,缺乏知识性(教育性)的文化活动必定是低级庸俗、腐朽落后的,必然也是短命的。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娱乐性和教育性(知识性)的辩证关系,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办好群众文化这所社会大学,应用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成为有文化、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也在逐渐增大,正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文化的内容、范围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人们对群众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从而在文化生活上有了多样的选择。这就在客观上对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摆在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性和科学性,也就是既要坚持与时俱进,更要坚持科学发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

其一,娱乐功能的拓展。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从历史的角度看,群众文化是人天性的展示和心理宣泄的升华过程,娱乐是群众文化的原始功能,其基本效果就是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当然,这种效果也非一成不变,如果使人们“愉悦”的对象、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不随着社会变革而变革,就会由于滞后于人们的时尚心理和时代需求而失去效果,直至为时代所淘汰。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节奏日益加快,对情感心理调剂调整的要求更加强烈,希望通过最便捷的艺术形式,在充分感受“愉悦”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他们日益表现出将自身创造性活动作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最高追求。变被动享乐为主动参与,变自我封闭为广泛交流,变单纯娱乐为丰富多彩,这就是群众文化的新趋势。它提醒我们,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文化教养越高,人们自我娱乐欣赏的兴趣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人们自身的艺术活动和包括自娱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娱乐功能将会日益强化。这种功能也必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使人们在自娱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教化和艺术熏陶,从而要求我们从陈旧的观念与方法中解放出来,运用完整、科学、进步的新观念去升华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使其更加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群众文化应当坚持“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一种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性是群众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群众文化的根本要求。因此,无论从繁荣群众文化创作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角度来说,都必须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宗旨,把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喜欢什么做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服务群众是群众文化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只有做到服务群众,才能够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服务群众是党的文化工作方针的基本要求。从“双百方针”到“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历来坚持群众主导的原则,强调群众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群众文化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现象,落实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就必须坚持服务群众的宗旨。

(三)服务群众是群众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群众文化本身就是群众自发创作、自发传播的文化现象,离开了群众支持就无法发展。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开展文化创作和文化管理,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实现群众文化的价值。

二、群众文化的性质是群众自我性

群众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不同之处在于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出于群众生产劳动之余丰富自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自主创作、自我欣赏、自觉传播达到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消除身心疲劳、获取自身满足和快乐的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的的群众自我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是人类文明时代的产物,除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外,每个人都有精神生活需要,这正是群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二是现实的社会需要,社会要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纽带,正是群众文化的存在,才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鲜明的公益色彩,群众文化没有过度的商业运作、没有激烈的利益之争,无论是创作者、表演者,还是组织者、观赏者,都把自我满足、自我愉悦作为最根本的参与因素,这也是与专业文化、商业文化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三、群众文化的功能在于促进社会和谐

在实现生活富足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的精神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使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是一个有效的纽带,群众文化以其广泛性、基础性,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通过群众文化的开发、传播,使有着共同爱好、共同审美观的人走到一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享受群众文化成果。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群众文化虽然很大程度上处于自我、自发状态,但人们的价值取向却总是惊人的相似,越是体现积极向上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就越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同。因此,在群众文化开发、传播过程中,也蕴含着正确价值观的传递,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励着人们敬业、勤奋、创新,源源不断地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动力。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普及。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并无高下之分,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群众文化在群众接受程度方面更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普及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全民族素质。

四、群众文化必须倡导“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

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自我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这不并是说可以任由其发展,不受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从政府和群众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引导和支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使群众文化提高群众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既不能在价值取向方面赋予更多的道德要求,又不能使之偏离社会公德之外,群众文化工作应当倡导“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求知,就是以鼓励群众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知识、传播文明;求新,就是鼓励创新,紧跟时展,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带给人一种新的感受;求乐,就是发挥群众文化愉悦身心的功能,使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灵上的快乐;求美,就是传播正确的审美观,以优美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美的熏陶。

大众文化的性质篇(7)

(一)创建群众文化的发展环境。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空间,而应该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二)创新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比如,长期以来,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人们往往能想到各类文艺比赛,省级城市搞省级大赛,市级城市搞全市大赛, 县级城市搞县级大赛,而在群众眼中,这些大赛是最缺乏观赏性和可看性的,因为这些大赛很难在外在环境上为观众提供集中于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特殊氛围,所有的大赛程序都是雷同的,而且在演出过程中,组织者要开题演讲,评委要频频亮分,工作人员在场内来来往往,最后还有领导的颁奖环节等等,这些很难激发观众再次欣赏这类艺术的活动的欲望和情绪,像这种严重缺乏欣赏性的各类文化大赛活动应当得到彻底的改革。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

开发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将之引入到现代社会视野。贴近群众文化的舞蹈艺术,一定也是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民间舞蹈资源是舞蹈文化中值得开掘的瑰宝,具有走向文化市场的价值。然而在现代物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刷下,不少民间舞蹈艺术都濒临消失的处境。要合理运用公共舞蹈资源,应当要重视民间舞蹈艺术,让之得到与群众接触的广阔空间。举例来说,比如,我县各乡镇组织群众,积极推广锣鼓秧歌这一舞蹈艺术形式,通过创办锣鼓秧歌协会、参加舞蹈比赛、组织公演等手段宣传锣鼓秧歌艺术,让这一古老舞蹈资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民间传统舞蹈资源重新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心位置。

群众文化的开展还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比如,根据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抓住国人的怀旧情结,举办清明踏青、植树、端午龙舟竟渡、“七夕”集体音乐舞会等。对群众自发组织的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活动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三)创立群众文化的优秀队伍

事在人为,人的因素第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也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敬业精神好,而且又热爱文化工作的队伍,否则,再强的财力,再好的设施,再优惠的政策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业务讲座,分期分批对现有群众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人员业务素质,并有计划的从大专院校和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一批热爱群众文化工作、文化水平高、懂业务的专门人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