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6 14:5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篇(1)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传统纸媒;转型

纸媒,顾名思义,指报纸、杂志等利用纸张为媒介的媒体。在古代社会报纸就已经诞生,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纸媒在宣传、传播信息方面在大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但伴随着互联网和便携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信息轰炸时代的到来,公众的信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对纸媒的关注程度逐渐下降,不少行业人士都已经发出“传统纸媒已死”的呼声。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媒体和传统纸媒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探讨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进行成功转型。

一、互联网媒体对比传统纸媒的优势和不足

(1)互联网媒体相比较传统纸媒存在的优势

传播速度迅捷: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捷,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电视受限于节目板块和后期制作,纸媒受限于版面排版和印刷周期,的新闻及时性不及互联网媒体快捷。

信息多样化:传统纸媒的消息形式通常就是图片和文字,电视媒体主要是通过视频和音频,而互联网媒体则具备多样化信息方式,不拘泥与单一的形式,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可以让大众全方位多角度的接收。

信息服务个性化:传统媒体通常是点对面的信息服务,而互联网媒体除了点对面的服务即网站向网民,还有各种推送服务,根据公众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进行不同信息的推送,减少大众在阅读信息时的筛选流程,可以很快的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内容丰富:互联网媒体中的信息包罗万象,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新闻到经济、历史、娱乐、小说、美食、生活小常识等内容应有尽有。传统纸媒受到本身的报纸定位、以及版面设置等制约,内容不够丰富,并且互联网媒体更设置有专门的新闻导航,可以很快速的检索同类信息。

互动性强:互联网媒体读者一般可以在线留言、评论,很容易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渠道,但传统纸媒,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者是电话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

(2)互联网媒体相比较传统纸媒存在的劣势

新闻采访权和记者队伍缺失: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媒体大部分并没有新闻采访权,缺乏专业的记者团队和制作人员,大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抄袭,原创性很差。而传统纸媒在历经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专业化的新闻采编、制作团队,新闻原创度高。

权威性和可靠性差:由于互联网的公开和开放性,各个互联网媒体机构为了追求“噱头”和制造“热点”,吸引公众的目光,甚至于编造假新闻,权威性和可靠性差,而传统纸媒会考察新闻的真实性,报道立场公正,在真实性和权威性上远远高于互联网新闻。

没有良好的品牌:传统纸媒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而互联网媒体,由于发展时间短,水平也参差不齐,尚未在公众当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的转型

虽然面临着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展陷入困顿,但只要能够及时转变思路,顺应时代积极转型,未来的媒体领域内依然会有传统纸媒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如何进行转型。

(1)转变思路,朝两极方向发展

传统纸媒应该舍弃大众传播的市场,一极走向高端小众,另外一级通过服务走向社区大众,在经营过程中,部分纸媒由于自身实力和强项不同,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极发展。走向高端,应该学习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在专业垂直领域内通过内容的绝对影响力,体现媒体的工具属性,通过广告或者是内容产品的售出获得收益,继续扮演高端媒体属性。走向社区,要求纸媒不在以面向广告客户为主体,而是直接面对自己的受众,通过提供增值的服务,实现自我的价值。

(2)操作模式的转变

高端纸媒在内容上向专业化靠拢,力保自身的专业权威形象。行业化、个性化、私人定制、奢侈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低端社区纸媒内容上应该开发本地生活服务,诸如美食推荐、家政服务、租房买卖、超市促销等渠道生活平台,将其开发成为APP客户端,通过报纸的发型渠道进行二维码的推广,开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以服务代替售卖。同时应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新闻采集经验与其它互联网平台广泛合作,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和操作方式。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势必会越来越大,但是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下包袱主动求变,果断舍弃大众传媒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的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才能成功转型,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晓雅.纸媒“寒冬”里的“逆生长”--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理论浅析百万发行量[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篇(2)

在社会城市化、产业聚集化、数据资源化、生态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竞争成为各地区的必修课题。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代表城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数据发展上抢占了鳌头,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上却显得分外薄弱。现有的形象是什么?形象传播得又如何?现存的策略有哪些优缺点?本文将试分析大数据+生态文明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大致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大数据;生态文明

21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传播业界的惯用手段,而从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到2011年微信的诞生,新媒体时代的微传播成为炙手可热的传播新趋势。近五年以来,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本文将分析现有营销策略,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理论的研究添砖加瓦。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d,优良率为86.0%,森林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m2。①在此条件下,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和大数据产业,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诉求点放在了“生态资源”和“互联网+”上。“十二五”期间,累计旅游接待3.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858.65亿元,较“十一五”分别增长127%和245%。②

营销手段和传播渠道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①营销对象定位不准,受众细分不足。没有准确定位目标人群,导致了拳拳出击,次次不中的现象。②营销手段陈旧,模式单一化。除去传统的新闻媒体发稿,虽然政府也通过召开了各类发展研讨会、论坛等,但会议本身缺乏主动性,很难长期形成影响力。③传播渠道过窄,忽视新媒体影响力。陷入了与时代脱节的泥淖。很多宣传只坐在纸媒和电视媒体上,没有做到全媒体覆盖传播渠道和目标受众接收渠道产生了偏差。怎样在有限的资源里实现后发赶超,是这类偏远地区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了解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上出现的问题以及上诉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我大体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准确城市定位,明确目标

受众城市正是由人为所打造的某种兼具实体功能和精神服务的产品,当然也需要有自己的受众群,自己的营销对象。根据的现有营销策略分析,应该在现有营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分析,认真细分市场,重新分配城市的营销策略。

2击中传播诉求,做好城市产品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对于城市形象的传播也是这样。只有弄懂了受众想要什么,才能给他什么。拥有很多特色资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受众需求,帮助他们挑选适合他们的诉求点,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3跟上媒介步伐,更新传播渠道

现今新媒体大行其道,传播方法日新月异,消费者从哪里接收,我们就应该在哪里宣传。未来的五年,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的五年。现在迎头赶上还为时不晚。传统媒体,甚至过去的“两微一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年轻人们正以光速更新换代他们的信息接收渠道。以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公关活动混合形成的3D全媒体营销将成为传播的主流。

4大胆创新手段,开启“后受众时代”

受众时代的营销都如同计划经济,先调查清楚受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再根据受众的需要来生产产品。而现在,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教授需求才是发展主流。不管是引导人们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还是用大数据提供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基础,都需要“后受众时代”。所做的事情是走在受众需求的前面,发掘受众内心渴望。受众,诉求,资源,渠道。这些可能还远远不足以概括当今城市形象塑造与发展。更多的变化在不断产生,每一秒都有新的变化。我们只有保持求知的心态,严谨的态度和大胆的创新,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让城市形象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陈喜波.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学[J].城市问题,2001(6):46~48.

[2][美]菲利普•科特勒.俞利军,江春,译.国家营销:创建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康宇航,王续.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市场细分[J].城市问题,2003.

篇(3)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4)

我们都知道,男女最大的差异来自生理方面,因此,传统的幼儿性别教育是建立在介绍生理差异、渗透传统性观念的基础上的。主要内容包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男孩和女孩在体貌上的不同;教育孩子“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正是在这种教育下,幼儿完成了其性别化的过程。

传统的性别教育在使幼儿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确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也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例如,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教育从家庭、幼儿园到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强加于他们的社会期待,如童话中处于弱势的总是女孩,而男孩则总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这无疑使男女幼儿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了不平衡。

以上事例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除了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认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的,但却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其实,只要孩子愿意,让男孩玩玩娃娃,让女孩摸摸手枪又有何不可呢?男孩为什么就不能在伤心时掉眼泪,女孩又为什么不能蹦蹦跳跳呢?我们不能让生理的差异束缚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而应该给男女幼儿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体验,让所有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树立双性化教育观,建构新型幼儿性别教育体系

1.开展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意义及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树立现代幼儿性别教育观,重构现代幼儿性别教育体系应该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了。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就是要通过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氛围,冲破传统性别壁垒,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从而发展良好个性品质。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比传统性别教育来得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从而完成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的跨越。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培养出兼具两性优点的儿童,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在现代社会,男女性的差距应该逐步缩小,男性也需要有女性的细心温柔一面,而女性也不乏男性的坚强独立。这也为我们的幼儿性别教育指明了道路,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既要鼓励男孩的阳刚,又要培养他们刚中带柔,而女孩则应柔中见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和创造“双性化教育”的时机,从而塑造幼儿的完善人格。

三、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实践

1.家庭中的双性化教育

家庭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改变教养方式的差别,对孩子进行方式一致的性别教育。

首先,父母要克服自身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不要对幼儿过分强化性别角色,而要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喜欢并愿意尝试,只要没有危险和害处,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以性别为由阻碍他们的积极探索,如鼓励孩子玩异性特点明显的玩具和游戏。父母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如不要过分保护女孩,也不要过分压抑男孩情感的宣泄。同时要保持一致的要求和评价,既要培养女孩的勇敢果断,又要培养男孩的细致耐心。

其次,要为孩子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新的相互作用模式。要改变传统的父亲养家糊口,母亲只能照顾家庭的观念,就要使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趋于平等,角色趋于相似。父母既要履行自身性别角色的职责,又要避免典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倾向。父亲在工作之余,也要为母亲分担家务,抚养孩子,与孩子游戏,指导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偶像”和榜样,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善良友好的处世心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智力和道德环境。而母亲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和思想。只有如此平等宽松的氛围,才能为孩子的双性化教育提供有利的家庭条件。

再次,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让孩子认识和接受自身性别的优缺点,让孩子了解现代社会对双性化角色的要求,帮助孩子超越自身性别的局限。

家庭是幼儿双性化教育最直接且针对性最强的环节,在家庭中进行有意识的双性化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成长有利,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2.幼儿园中的双性化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因此也是幼儿接受双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了解男女幼儿差异的表现及原因,了解教育活动中的性别角色特点,自觉反思师往中的性别偏差,主动消除性别刻板认识和行为。

其次,教师要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有意识地进行双性化教育。要谨慎选择幼儿教材和读物,尽量选择一些反映性别角色多样化的材料。要精心设计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材料不要有过多的性别化特征,如服务员的头巾不要都是鲜艳的花布,避免给幼儿带来性别角色上潜意识的影响。同时,还要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允许幼儿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异的行为,指导男女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性别的合作活动,如让男孩也参与到“娃娃家”中去照顾“娃娃”,女孩也可以拿手枪开汽车,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共同的游戏中,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总之,教师既要做到因性施教,又不能因性别而有所不同。

再次,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多是接受一些符合女性特点的影响。虽然,女教师的体贴细心让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呵护,但女性教师也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来对待不同性别儿童,如: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的儿童,抑制攻击性强的儿童,从而可能造成男孩对幼儿园的不适应和逃避。因此,女教师应使自己不断向着心理双性化努力,而幼儿园管理者则应引进男幼教,平衡教师队伍性别结构,让幼儿接受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教育和影响。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幼儿园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和协作,指导父母进行家园一致的双性化教育,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3.社会传媒中的双性化教育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媒介上,我们看到的女性多被刻画成温柔、软弱、羞涩的,是被帮助、被伤害的一方,而男性则多勇敢有力,是助人的、强悍的一方。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传媒在无形之中会扩大幼儿对于两性角色认识的偏差。因此,我们应呼吁大众传媒,尤其是针对幼儿受众的媒体,在宣传时更多注意两性的共同点,让幼儿意识到男性和女性一样伟大,一样具有创造成功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幼儿时期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将会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那么,就让我们在共同的努力中期待人类和谐之音的早日奏响。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丛中笑: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8.

[3]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教育评论,2000,6.

[4]戴斌荣: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教育评论,2006,2.

[5]彭燕、杜学元: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篇(5)

【关键词】职高语文 生活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95-02

一 职高语文令人担忧的教学现状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妨碍了职业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就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做以下分析。

1.重专业轻语文,语文课无用论

很多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加之学生们都清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学会一技之长就行了。对于语文,他们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就业时,用人单位主要看你专业技能如何,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语文书里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没用,不学语文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

2.学习缺少兴趣,远离生活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上语文课就是听老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然后把老师要求记的笔记写在书上,考试时背一背。语文就是一门考试工具,就是写,远离了生活,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

3.课外阅读少,没有生活的积累

职业高中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作业少,平时有很多的空暇时间,但遗憾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本不阅读,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是在玩手机或是在网吧,他们根本没有多读课外书的意识。

二 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依据

1.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

《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职高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社会的生活需要。

2.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

第一,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吕叔湘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里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第二,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回归于生活。语文是最重要的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交际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是与人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性能。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又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展示学生的个性。

3.时代的发展要求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

我们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语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某单位招人,你作为应聘者首先要写出应聘材料,这离不开语文;当你参加笔试时,完成卷面上的答题,离不开语文;当你参加面试时,表述自己为什么要应聘这个岗位,离不开语文。这只是对应聘者而言,其实时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合作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学紧跟时代,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三 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每位老师都有良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学生学得好,但学生好像并不了解老师的苦衷,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个人认为,学生认为学这些东西没用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制订了“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等目标,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加强写字课和普通话课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每次语文课前都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讲一件小事情,每人有一星期的准备时间,要求语言流畅、态度自然,讲完后其他同学打分,并指出优缺点。这样使学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胆识。

2.改革评价体系,采用竞赛式考核

近两年我校对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评价进行了探索式的改革,将这些基础课合并在一起考试,取消了书面考试,改在多媒体教室考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人,考试题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每生必须回答一定的必答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必答题较简单,抢答题较难,考试时学生从六十个题号中先行选号,然后点击才能出现试题。这种考核方法新颖,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同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更贴近生活实际。而对应用文的考核,则采用实践操作式,去年就这一方式考核,学生完成得很好,其兴趣浓厚。

3.拓展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要求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我要求学生每学期看一本好书,学期末让学生谈谈看完后的感想及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将此项评分记入学期末语文成绩,学生看书积极性很高。

4.利用多传媒,丰富教学内容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电视、网络资源成了语文课程取之不竭的宝库。我校新建了两个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室可以给学生放一些优秀的影片、演讲视频、幻灯片等,这样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接近生活,了解社会。

5.整合语文教材,研发校本课程

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由语文组共同研究对语文书进行了整合,去掉了一些实用性、文学性相对较弱和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的文章,还共同商量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对每一课都设置了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试题,题型各种各样,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等,都用电子板存入电脑,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加以补充。这样教学更接近我校学生的实际,学生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

参考文献

[1]龚浩怡.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教、学、做合一”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

篇(6)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青春期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虽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会带有一定的性,如漠视、破坏、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的痛苦为快乐。当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篇(7)

关键词:女大学生;成才;影响因素;教育

一、导论

21世纪,是一个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时代,各个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呈现着冲击与碰撞的特点。如今,生活中流行着“女汉子”等新词,体现了“女子不是不如男”的思想观念,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尤其在2015年的全国719所高校里,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的高校占49%,女生比例达到50%的高校占51%。可见,女子成长成才与高校教育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将以安顺学院作为研究切入点,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现状,分析当代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提升大众对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视,关注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女大学生成才的现状分析

1.人数比重的提升。通过对安顺学院校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个年级的女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女大学生人数在班级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过半的班级不在少数。表明女性受教育者在高校中占有较高比重。

2.女性受教育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高校女大学生的当面访谈了解到。家庭方面,有大量的家庭表示重视家庭成员中的女子教育;社会方面,鼓励女子接受高等教育。70%的访谈者谈到,地区对考上大学的新生提供的奖助学金中,对女大学生的资助略高于男大学生,以此来鼓励女性接受教育。

三、当代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1)自信心不足。调查显示,38%的女大学生在“是否自信?”的问题上回答只是“偶尔自信”。交谈中,她们谈到“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外貌、交际能力等方面原因,导致自己很多时候存在不自信的心理”。甚至还有11%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很不自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知识竞赛、专业技能竞赛,你会积极参与吗?”的调查里,部分女大学生直接选择跟从身边同学。反映出跟风的心理状态,也是不自信的表现。这些不自信、跟风的心理,不仅会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女大学生的成才起到阻碍作用。

(2)对未来表示迷茫。了解女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对未来设定明确的目标,是关注女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当面访谈。其中75%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表明当代的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并未对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反映出女大学生对未来发展表现迷茫,这种情况对女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会造成阻碍。

(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不盛行,但这些传统观念还对当代女性的成长产生影响。“家庭第一,事业第二”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女大学生之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女大学生的成才与全面发展。

2.外界因素

(1)学校环境。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比重的增长,高校教育对其自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讲,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处于这个“小社会”中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学校中的物质环境以及硬件设施,还包含着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等软件方面。

(2)社会环境。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大量的因素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向钱看”等低俗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进行传播,不同程度上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费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等造成影响。

四、促进女大学生成才的教育途径

1.增强自信心。提升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首要条件是增强自信心。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了明确的了解,做到扬长避短,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2.提升社会性别意识。提升社会性别意识,有助于让高校女大学生摆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通过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能,独当一面。并找准自身的能力定位,在擅长的领域里展现自身才华。 女大学生在对以上所述有了清楚地认识,能够不断提升社会性别意识,促进成才与全面发展。

3.与人为镜,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注意倾听,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在生活里学会以人为镜,首先能够通过他人更好的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其次,能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人为镜”是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4.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女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检验所学知识的牢固程度。鼓励女大学生参与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散思维,收获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能力。

5.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受个人抗压能力、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高校要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进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海报,展板等形式来宣传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通过心理咨询室,并聘请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为在生活中受到困扰的女大学生提供帮助。

6.呼吁高校增加女性教育课程建设。当今高校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在逐步提高,这些年轻的女性受教育群体,不久将成为各行各业中的女性职员。高校开设专门的女性教育课程,如《女性成才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于女大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帮助女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7.提升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女大学生在校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社团组织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在这些组织与比赛中,会接触到许多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以及不同性格的人。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更好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呼吁女大学生多加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明确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结语

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成才的自身因素以及外界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女大学生成才的教育途径与对策。文章最后达成促进女大学生的“成才”、让高校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引起重视,引起社会人士对女大学生关注度更高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闭燕转.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 传承,2010(33).

[2]李玉兰.社会性别视野下的90后女大学生成才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4(6).

作者简介:何菲菲(1995―),女,海南澄迈 ,安顺学院,本科在读,所学专业: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