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2:58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1)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构成教育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对家庭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善恶矛盾及其运动关系,家庭教育的道德理想、伦理规范及其进步机制。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至少意味着一点,即育儿成才。育人成才论一方面强调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培育,使个体实现自然人的进化,成长为体格健全的自然的人;另一方面强调对儿童教化使之成才,使个体实式社会人的进化,成长为合乎教育目的的社会的人。育人双才论探讨的是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儿童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作为儿童最早的也是终生的教育者的父母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具备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家庭教育目的观、价值观、道德观、育儿观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该合乎教育伦理道德,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一、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提倡、弘扬善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善的方面,使家庭教育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格塑造起到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教育的伦理特性和道德要求,家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有的教育伦理学研究者所主张的,“使教育成为善的事业,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使命和必然追求”。探求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以善律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呼唤家庭教育的现代化,也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家庭教育伦理建设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依法治教,即努力调整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教育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使教育服从法律规范;要求以真律教,即按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办教育;要求以善律教,即以正确的伦理观念来规范教育,而后者会对前两者产生明显的积极互动性影响。所以,教育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家庭教育学还只是发展仅仅20年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社会重视普遍不够,因此,人们对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意识和建设就显得更加薄弱,理论研究更是缺乏深度和成果积累。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明显缺乏伦理道德的有效约束,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要求离现实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促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无法容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也无法容纳与时代精神根本冲突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伦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庭教育伦理规范体系,才能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二)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含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还意味着政治制度革新、社会发展、教育的吐故纳新、传统美德的弘扬、家庭伦理的建设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然而,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它对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结果矛盾与困惑重重,教育的实施处于两难境地。除此之外,社会上也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教育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一特殊的教育职能的发挥,使家庭教育处于茫然无措的道德困境。

二、当前家庭教育伦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伦理缺失和不合道德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建立在理性的、正确的、崇高的目的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这一目的和要求,促进个体全面成长,引导个体趋向于真善美,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伦理追求。这对作为教育者角色的父母提出了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等方面的系列要求。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出目的观和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

(一)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怎么样呢?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不断,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和集体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教育中只重智力开发,轻视或忽视思想道德教化不无联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确实在能力、技术等方面给个人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不少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提高竞争的技巧和能力最为重要,道德不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这种“以分为本”,重智轻德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撒谎、懒惰、不尊敬师长,“望子成龙”、“读书成才成大器”成为许多教育者对儿童唯一的价值追求;而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美德,如德育为先、艰苦朴素、热爱劳动、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同情尊重等,在教育者的价值定向上则受到忽视;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更是遭到冷遇。

(二)教育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极端“功利”和“自我”的价值观念从潜意识逐渐成为相当部分家庭的主流意识。“不少家长向子女灌输的学习动机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重点名牌大学,从事热门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份高收人。如果将中间过程加以省略,就变成了—读书就是为了高收人。"家长们将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完全移至到家庭教育中,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势必是价值取向单向度的人;同时,家庭教育往往把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从小灌输给儿童,过分注重个体得失,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社会协作等集体主义价值观走向淡薄与模糊,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关注大大超过对社会价值实现的关注,以至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家庭教育出现道德滑坡,民主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教人向善的功能显得苍白,无论对于个体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或社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可怕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能未来与人格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去契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不当

1.重言传轻身教。所谓言传,是指父母、长辈借助语言活动,用说理的方式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进行的传导和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心理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天长日久,父母的作风、品德、性格爱好、气质特点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前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过度或不及。很多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孩子只是父母期望获得某些结果的任意加工的“原材料”,在亲子关系中只能被动地承受。成人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煎进。有的父母察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间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相反,有些家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有些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心理发展对日后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孩子小,只要不生病就行了。信奉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家长放弃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这类家长有的本身素质就不高,根本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也不会与学校教育很好地配合。使得子女好的素质不能形成,坏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过犹不及,两者都是有害的,必须遵守适度的原则。

正因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法方式等方面不合规范,造成了当前家庭教育实效低靡,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和教育者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儿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如逃学厌学、心理疾病、道德低下等系列困惑,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美德,在现时一代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微弱;相反,当前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当前社会违法犯罪的主体,他们被称为“幸福的年代里不幸福的儿童”。总体上说来,当前家庭教育效果低下,教育现代化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失落。

三、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途径

家庭教育的现实道德矛盾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那么,现代家庭教育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遵循什么原则?“总体上说,现代教育的道德进步,既依赖于整个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教育系统自身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一)首先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需要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倡导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伦理价值体系,清除那些残留的、不合时代精神的旧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提升家庭教育的道德境界,应该作为总的、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例如: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以天下为己任等等,一向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十分崇尚这些关系间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首先就是培育、启发个体的这些道德性,追求家庭共同体的幸福、和谐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基本伦理准则。挖掘这些家庭教育伦理价值的精华,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富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应该成为当前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其次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

“现代教育应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它要求现代教育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同样应该被视为现代家庭教育最高的伦理追求。家庭教育现代化对家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从封建传统的家庭本位换位到现代意义的儿童本位,把自觉追求和全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个体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因而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是对儿童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教育,其具体内容应该是教儿童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三)最后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一、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

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阐明了家国关系以及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家庭建设包括家庭、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目标。高度重视和加强家庭建设是党中央立足长远,顺应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建设,家教、家风,是构成“德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史,当曾经与中华文明一起相互辉映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相继解体,这些曾经放射过耀眼光芒、星汉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相继断层,纷纷逝去或陨灭时,中华文明却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

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以其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历经生死存亡的考验,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坚?靠的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精神凝聚和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人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

回望是为展望。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两相依,密切不分离。我们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时候,就寄托了中华民族家国一致的和谐理想、家国同辉的大同情怀,奠定了家国关系的社会目标。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在其稳固发展中与西方国家以宗教维系社会发展不同,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常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基点作用。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社会才会繁荣富强。

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多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仁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家庭建设,中心环节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家庭成为传播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养、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人社会人生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家庭不仅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点。

二、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然而,时下,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压力也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汲取中华传统优秀家教文化精华,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文化、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就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并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中。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情怀,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不胜枚举。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和蒙学教材。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著名传世家训、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代家长的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教,因为家教是人生的第一课。为了让儿女立足家庭,胸怀祖国,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教育,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结、积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精华。举其大端有: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等等。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后代,重言教,更重身教。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而要以身作则等,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也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体现。家训影响着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这些不仅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优化全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塑造伟岸的人格,都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因此,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强本铸魂的重要基础作用。

三、树立新时代的家庭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进程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加强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青少年是国与家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纵观我国时下的社会道德风尚,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升,而道德滑坡、腐败严重的现象,尽管有各种因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苦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常教育常新。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此。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提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实现引领民族复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深远影响。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站、出发地,家风是家庭的软实力、营养剂。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家庭家风开启,建立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正如所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庭;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基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这一阶段的家庭,不光是简单为子女提供衣食住行,还更应积极地在智力、思想意识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和引导子女,使之健康成长,其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早环境,家庭具有血缘、供养、共同生活、亲密交流等特点,家庭的亲子关系,使得成员间的交互作用有着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殊性。未成年人从家庭获得心理支持,学习生活态度及其相关技能,形成带有家庭烙印的人格,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中自然包括思想教育的因素。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去在不同层面上片面注重人的物质利益满足,有些体制性安排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纯粹把培养教育人的责任直接抛给了学校,学校成了“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只身力量。加之家庭作为思想教育的传承正在市场化的生存危机下被无形削解和逐渐弱化,部分家长们往往陷于“面包”问题而不能过多关注子女的德行问题,使得学校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孤立化,许多家长自身也认识不到位。如何切实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进而实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承接互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的基本范畴

通常来说,家庭思想教育是指家庭主要成员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规范,对其年幼成员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他们初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它囊括了家庭思想教育、家庭政治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这三者同为家庭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属性,但又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特殊的领域和属性。

(一)家庭思想教育:初步的认知教育

思想是指一定的认识与观点体系,包括宗教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是行为的基础,好的行为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人的思想来自环境影响与自我成长。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成长的重要基地。家庭思想教育要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能力,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其中不仅要解决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问题,还要解决主观如何符合客观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观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的思想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不仅要形成反映客观的思想观念,而且要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因此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们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教育,是认知性教育。然而家庭思想教育并不是全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它不像学校那样有组织、有序列,而更多的是与家长的个人期望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背景与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家庭的思想教育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色彩。对未成年人而言,他们的宗教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更多是带有自发性,自发的途径就是模仿与经验的途径,即以个人的和直接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以各种思想的自发影响为中介,形成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根本看法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种通过自发途径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往往具有直观性、朴素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由此可知,家庭思想教育更侧重于对儿童加以直观、朴素的思想教育,只是初步的认知教育。

(二)家庭道德教育:初步的人伦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是指家庭为了使成员接受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对未成年人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确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等。由于它以传输道德伦理及道德规范为主,故称之伦理规范教育。道德人伦教育是我国家庭品德教育的传统内容。《颜氏家训》曾以教子、兄弟、后娶、治家为题,论及家庭中对未成年人的人伦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书中主张“叫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可见家庭道德教育较侧重于家庭亲情、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与熏陶,使未成年人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熟悉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遵循道德准则,形成规范性的行为,使之获得初步的道德社会化。

(三)家庭政治教育:初步的倾向教育

所谓家庭政治教育,是指隶属或依附于一定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家庭潜移默化地向其成员传习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使之获得能初步适应政治倾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通过家庭政治教育,要增强未成年人对国家、政党的依附性,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故称之为初步的倾向教育。从根本上说,家庭政治教育是让未成年人获得初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是家庭将关于政治知识、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影响下一代的基本方式。家庭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经济对应政治,因而各个家庭具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观点,这必然会对其家庭成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一定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少父母其实并意识不到对子女进行带有初步政治倾向的教育,以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这是需要加强的。

(四)家庭心理教育:照亮孩子的心灵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改革释放了大量红利,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一系列变化正不时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认知心理和价值信仰体系。改革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机会,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日益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中。许多家庭能够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也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矛盾、挫折和失败。这一切无时无处地不在打破家庭成员原有的心理平衡,从而造成浮躁、焦虑、失落、迷茫、紧张、愤怒乃至绝望,危及心理健康。与此同时,不少家庭内部矛盾和纠纷现象,包括父母离异现象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未成年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父母应当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倾听与沟通交流,以积极引导子女释放内心负荷,快乐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从出生到成年之前,个体都可视为未成年人,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范畴。未成年时期是孩子身体发育,人格成长,思想品德塑造的重要阶段。家庭作为未成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具有与学校、社会全然不同的特点。

一是情感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亲子之间强烈的情感性。由于血缘关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表现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求索取,只愿付出。从受教育者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受教育者的每点进步都凝结着教育者的心血和辛劳。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不仅给予了其生命,给予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更是受教育者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向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的、最亲密的,正如我国古语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在教育中,这种情感的感染效力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情感的感染力,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在家庭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家庭思想教育来说,这种情感的感染性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家庭中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与爱集体、爱祖国等高级社会性情操在内容、境界层次上不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心理结构,其所引起的爱的情感在脑神经加工方式、在感受状态方面也是相近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发展受教育者的同情心、仁爱、关心、责任感的情感品质,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灵活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是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思想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习惯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但人的成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要从习惯培养开始。要形成某种习惯,必须经过连续不间断的反复训练,因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靠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摸索,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连续性的第二层意思是受教育者接受的是贯穿他一生成长的、全程的、连续的家庭思想教育。无论受教育者接受了多么完备的学校教育,总是阶段性,即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他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里,时时受着家庭生活的熏陶;即使真正走向社会,他可以从身体上脱离家庭生活环境,但却不可能从心里上脱离父母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讲,家庭教育是真正的“终身教育”。

四是潜移默化性。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班图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家长的政治信仰、思想观点、道德行为无形中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榜样。家长平时在吃饭、休闲、购物时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有人说,在未成年人身上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确实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是差异性。学校思想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重要前提。

三、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的策略分析

基于家庭思想教育的上述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家庭思想教育应注意到如下几点:

首先,以身作则并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家庭思想教育主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即父母的示范感化教育。怎样算是示范?不妨以例说明:成年人在别人面前或饭桌前打喷嚏时,用手捂嘴或把脸扭过去。子女看了开始是无意识地跟着模仿,时间长了成为习惯,成年人的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规范行为就是示范。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是未成年人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条件。父母示范是包罗万象的,它又以子女对父母信赖为基础,其示范行为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要求家长以人教人,以实际行为感化子女,首先家长要具备良好的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规范化的社会行为。

其次,坚持适时说理与行为训练。家长遇到未成年人的问题,首先不要着急。一急可能就不讲道理,未成年人往往压而不服。对未成年人要注意进行日常训练,一个好的行为往往是经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家长应注意“长善救失”及时发现子女的合符规范的行为,并对他们的优化行为随即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促进其合理规范行为巩固化。若得到的是负强化,要么未成年人信心锐减、胆怯、害怕,要么表现出与成人要求相对立的思想和行为,两种结果,均不利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优势诱导、适时教育。

再次,坚持防微杜渐与循序渐进。家长应做有心人,应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规范行为,并迅速不断加以纠正。未成年人出现不规范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在矫正时必须避免粗暴、急躁和放任自流两种态度,要发扬“教育者的忍耐”。控制未成年人不规范行为,预防比矫正更为重要。未成年人成长进步是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对小时的放纵久而久之却会铸成大错,家长也要因此而遗恨终身。家长应该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时刻以“小事不小”自警。要敏锐地抓住某些错误思想的苗头予以教育和引导,预防在先,禁于未发。对不同发展水准的未成年人,家长应有耐心,给未成年人成长的空间,对他们的教育要求应放在未成年人能够接受的水准之上。任何超越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惩罚与吃着,只会逼迫未成年人离家出走,逾日不归,造成更大的损害。

最后,做到严爱相济原则。在家庭思想教育中,要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中有爱。在培养子女方面溺爱、娇宠、迁就将导致家庭悲剧。家长在心理上必须明确“惯子如杀子”的道理。溺爱会使孩子自私、任性,容易造成孩子的娇气、惰性、骄横、庸气等心理弱点。长大后,其社会适应性、自立性、自制性都十分脆弱,干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实践证明,被溺爱的孩子个体社会化不健全。真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二是对孩子精神方面的严格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中外许多深通爱子之道的家长不无重视后者。有爱就有严,一个家庭应该有一个权威。首先是父亲的威严,而父亲的威严来自父爱,这是家庭思想教育中权威力量的源泉。家长的权威来源于严格要求与自身的威信。严格要求要有说理的基础,威信则要一点一滴培养,家长应充分注意到严、爱的统一与和谐。

此外,还应坚持经常沟通与统一要求的原则。家长应与未成年人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注意经常沟通思想、情感,亲子的心灵对话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父母之间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要求应该统一,使孩子的成长有好的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年第5期。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家庭伦理道德 传承 家庭伦理道德标准

一、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一)父慈子孝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甚至被视为比夫妻、兄弟关系更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张履祥《训子语))传统家庭伦理强调的父慈子孝.既注重子女对长辈行“孝”。也强调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慈”德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养子、爱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内涵主要有孝养、孝敬、孝顺等。孔子说:“为人父。止于慈。(《札记·大学>)一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精神上关爱,呵护,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是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在儒家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谐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兄弟问的手足深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主要是指兄弟间的团结友爱。兄弟团结友爱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絮,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随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系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相对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言,兄弟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其道德规范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应在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中加以发扬。

(二)夫义妇顺。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十分注重的。《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没有夫妇之间的婚姻便没有后代的延续,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妻子处于服从的地位,是~种主从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当然在传统的夫妻伦理中也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伦理准则,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同干共苦等。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孑L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札记·礼运》)传统家庭伦理十分强调夫妻合义而顺,男女婚配要考虑双方的性情和修养是否般配,追求“夫妇和顺,相敬如宾”,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夫妻双方的互敬互爱,以求家庭和谐。

二、当代青年的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及伦理分析

(一)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缔结了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家庭的成立。然而作为婚姻主体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样化。在社会转型期前,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然而现在的青年男女双方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导。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重个人条件,个人素质,把双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观念较为开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内在动因。传统社会对性的看法是性行为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忽视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市场经济带来了平等、自由观念,反映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愿望,更加注重个性的和谐.强调爱情是婚姻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经济观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在各自财产的支配权上,夫妻之间有平等的财产分配权、继承权,注重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同时,在家庭消费方面,青年人主张夫妻双方有平等的财产支配权。青年人的生育观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多数青年人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当然也有青年人为了自我的个人实现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谐现象选择了不生育孩子。即“丁克家庭”。以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总体上,当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观有其进步的因素,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旧思想。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爱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观念。

(二)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伦理分析。根据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由自由恋爱引起的婚外情,由性开放引起的婚前性行为等。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首先在婚恋观上要端正恋爱态度,提倡文明交往,新时期的恋爱道德要求人们在恋爱中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真正高尚的爱情和婚姻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与和谐。同时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现代的恋爱不文明现象、婚外情、第三者等。

其次是在家庭经济关系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准则运用到家庭中来,如婚前财产公证还有“啃老”方式等。这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一个挑战,在新时期我们要公正和合理的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严格遵守“孝”的原则来处理在奉养老人的经济问题,以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在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孝”的传统文化。最后在生育观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减少社会问题少年的出现。

三、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5)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6)

一、立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个人的德,但归根到底是个人的德,这种德既包括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信”,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与“悌”,立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立世做人”为目的,许多家训都将“做人”作为子女学习第一要义。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为做人之首,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符合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或无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是一个人的为人之基。这样的思想在传统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如明代思想家薛?u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行,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既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外在社会规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则,并使之内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会关系下生存和发展自己。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家训大力倡导传统价值观念,将正直、善良、友爱、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作为个人必备的品行。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③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这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相通,时代变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德为本的教育原则始终值得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所坚守。重视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更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性读本的家训将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致的。

二、修身齐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修身是人身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觉过程,这里所讲的修身主要是指培养个人的人伦道德观念,也就是家庭伦理观念,即以孝悌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等。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之后,才能齐得了家,才能在与他人相处时以德规约自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另外,修身齐家还必须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修身、齐家、尚礼,包含了“孝、悌、礼”等道德品质,可以说是成为一个道德社会人的主要标准,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私德”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成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说是公德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因势利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修身为道德之根。传统伦理观认为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一个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调节,他同他父亲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够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响、感化他人,使整个社会趋于向善,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修身的整个过程就是寻求丰富自我、增强其力量、升华其认识,以便他能够诚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谐的生活氛围,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扬儒道,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齐家为治国之基。《礼记》中指出:“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⑥。一个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感情真挚;兄友弟恭,兄弟之间友爱相处;夫义妇顺,夫妻之间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满幸福,家道长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这个家庭必然家道衰败。古人将齐家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能维护好家庭秩序,在国就能维护好国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亲、尽孝,在国就能事君、尽忠。一个人在家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此即仁义、忠爱,即蔡元培先生所讲的“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为人处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在当代,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处世伦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长去深思并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可以说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与私德相对应,一般来说,个人与外界接触的表现,即属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资源,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都属于公德的内容。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为人处世教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弟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要与人为善,积德仁爱。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⑦。要求我们对待别人时要仁爱、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做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对待他人;在进德修业、求学读书方面要谦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自谦”,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同时学会“谦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时要谨交慎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个人年少时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引导他们结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颜之推家世业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孙”时,仍期望以儒业世传其家,能掌握知进知止的处世哲学。颜之推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谋其政,守职尽责,不要徒“费人君禄位”,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不“侵官”,不随便进言、谏诤。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利益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以己为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独立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学入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劝学勉学教育,其实治学的过程便是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但无论哪种教育,归根结底是个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学入世多是为了让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现在我们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学的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儒家伦理主张以积极处世的态度立志勤学,其劝学之文多不胜举,如《礼记?学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⑨。孔子通过对知识获得途径进行归类,指出常人学习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⑩。虽然一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这种人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诩自己属于第一类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认为自己知识的获得,仍然是好学的结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过自觉学习获取知识的人,就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说,自觉学习这类人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子弟的最佳期许,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门教科书上,或由某些专业的老师对我们进行理论性的灌输,而是渗透在各科的学习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所以说,治学入世教育,不仅是古代乃至现代人们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论语?学而》。

② (明)姚舜牧:《药言》转自翟博等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③ 黄侃:《孔丘?孝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论语?学而》。

⑤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⑥ 《礼记?礼运》。

⑦ (明)姚舜牧:《药言》,转引自张艳国编著:《家训辑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⑨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美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55

1 前言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每一个大的国家都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的,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家庭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家庭美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整体的家庭美德观念是好的,他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很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和国家应负的责任。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都表现得很好,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减轻家庭负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欠佳,存在挥霍时光,不努力学习,有时甚至会出现伤害亲人的现象。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具体阐述。

2.1 言行不一,欺骗亲人

很多人都明白家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很多同学都是来自于外省,离父母比较远,大多数学生都能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也越来越能明白亲情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很多同学不能做到经常和父母打电话,甚至一两个月都不会和家人联系,这样很不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更严重的是,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虚度光阴,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挥霍时光,很多人都不怎么去上课。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男生身上,很多男生在应该上课的时候却呆在寝室或者网吧打游戏,一些同学存在着攀比现象,虚荣心太强,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拥有,却忽略了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目前很多青少年的消费宗旨是:“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文化消费跟着时尚走。”这时部分同学就会欺骗父母,告诉父母自己需要一笔钱来学习或者报补习班,父母为了孩子通常是有求必应。当然,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大多数学生都是踏实好学的,孝敬父母,珍惜时光。而且,很多高校对家庭美德教育都不重视,很多时候,只要给学生点拨一二,就能让他们迷途知返。

2.2 美德教育流于形式,不重视内在修养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大学生自觉加强家庭道德修养,就是在家庭道德意识、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国家提出的家庭美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但是部分同学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他们在给父母打电话时通常会大喊大叫,只要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或者提出了什么质疑,就恶言相对,伤害父母。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思想道德课程,但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学生学习也只是应付考试,不能把这种美德深入心中。家庭美德教育也是社会美德教育的反应,因此家庭美德缺失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也不是特别强,他们不能团结同学,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就太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因此,为了提升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家庭美德的教育。

2.3 没有正确的家庭观和恋爱观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价值观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在恋爱时最看重的是对象的财富状况,据有关调查表明,很多女生都特别希望和高富帅交往,结婚时也是,对方必须要有房子、车子才会同意结婚[1]。可能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岗位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其实,一个家庭中最主要的就是爱与温暖,两个人之间能互相包容、理解与支持才是最主要的。

3 加强大学生美德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的亲情观念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亲情教育首先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他们明白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通过这些教育,让他们更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父母对子女的爱。古人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父母的牵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是青春,也给予了深刻的厚望,因此,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应对我们的父母心怀感恩之情,要经常拿起手中的电话给父母报个平安[2]。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他一定不爱自己的亲戚朋友。要在自己空闲的时候多多陪陪自己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给自己留下遗憾。

3.2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提高,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就盲目消费。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却是十分有害的。大学生本身没有赚钱的本领,他们需要父母的血汗钱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如果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攀比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他们会把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在大学期间多学习真本领,用知识武装自己,把自己的大脑丰富起来,使大学生树立一个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克服攀比心理,不盲目追求高消费。除此之外,还要让大学生学会理财,多多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勤工助学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又能减轻家庭负担。

4 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美德教育又是社会美德教育的基础,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起来,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在进入社会之后就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在社会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