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9 08:33:50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三是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为我们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指明了方向。自我服务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务劳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饭、洗筷子、洗茶杯、穿脱衣服、钉扣子、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学习自理方面的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等;卫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方面的劳动没有一样不是镶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规化,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铸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复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长要把劳动习惯在家庭背景下养成要坚持由简到繁的教育策略;劳动习惯的养成尽量不要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化、常规化是孩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源头活水。劳动内容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要有可持续性;自我服务劳动与家务劳动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的家庭劳动精神。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2)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3)

一、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

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习经验,走出误区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三、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更新家长观念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上的识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家长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决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从小培养孩予独立的生活能力。

2.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一是从娃娃抓起,进行劳动启蒙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幼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父母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拿块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长大点后,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三是通过劳动进行家庭责任教育。要让孩子经常帮父母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为家人做饭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炼吃苦精神,学会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种责任。

3.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 转移滞后 原因 对策

一、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人数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人数为2806万,到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3550和3691万人,2006年年底已达到4747万人。不仅如此,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人数占转移总人数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2002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人数占总转移人数的29.89%,2004年达到34.6%,到2006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比例已达到36%。但我们仍应看到,虽然自2002年以来,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人数和比例有所增加,但其转移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男性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的主体仍然是农村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只占总人数的1/3。

二、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低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有女孩的父母,特别是农村父母认为,对女孩的教育或者技能培养是不明智的投资。在这些父母的认知中,女孩将来要嫁人,对女孩的投资是很少甚至是没有回报的,因此多数家庭很少对女孩进行教育方面的投资。很多农村女性劳动力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而辍学之后大量不够就业年龄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过早地加入劳动力队伍,由此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又刺激更多的家庭放弃对女孩的教育,由此导致大多数农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整体落后于男性劳动力。因此,她们的视野不够开阔,外出就业的观念就比较淡薄,就算有外出务工的打算,可供她们选择的职业也会因为自身技能和素质有限而受到限制,进入城市从事的也大多是一些底层的职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种相互交织的过程,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没有完善的保险和信贷体系,在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和市场失灵问题时,农村家庭无法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得到帮助,所以很多家庭为分散风险,会安排部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也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无法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旦没有获得收入或者遇到挫折,则只能以家庭所获得的农业收入作为支撑。所以,农村家庭出于分散和规避风险的考虑,会安排部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部分家庭成员留守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家庭成员的性别和年龄不一样,技能和素质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家庭成员的比较或相对优势将家庭内部资源分配到各种活动中。任何在市场上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应该完全参与市场,而在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则留在家中从事家务劳动。由于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生理上的差异,使得男性劳动力具有从事户外劳动的比较优势,而女性劳动力则具有从事以养育子女为主的家务劳动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从家庭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家庭中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农村男性劳动力会选择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而农村女性劳动力则选择留守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照顾老人和养育子女等工作。

(三)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农村劳动力被排斥到了一个与城市居民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 只能进入那种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属劳动力市场。

其次,在劳动力市场中,在某种程度上“重男轻女”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性导致的,社会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很少有企业能够超脱。比如,在对待两性劳动力的态度和评价方面,几乎所有企业都会认为男性劳动力的生产劳动率水平要高于女性劳动力,且女性劳动力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后就面临着结婚生子以及照顾家庭的责任。因此,一般情况下多数企业会选择直接倾向于男性劳动力。虽然两性劳动力的生理及心理差别影响了他们生产力水平的发挥程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更加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甚至是性别歧视的行为在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想而知,作为女性与农民两个身份的叠加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更难获得就业机会。

三、推动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 努力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首先,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防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女生辍学的现象,防止女性文盲的出现,全面提高农村女性劳动的受教育程度。

其次,在保证农村女性劳动力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大部分农村女性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就业难的现象是因为她们往往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政府和社会应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通过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是农村家庭的惟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一日不解决,农村家庭与土地的紧密依存关系必然存在,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进而造成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难度加大。

(三)消除就业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就业

受传统观念以及我国当前社会进步程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腐朽观念依然残存在社会生活中。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开展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消除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偏见和歧视。建立健全保护女性劳动力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女性劳动力的各种权利,在法律层面上消除劳动用工中的性别歧视,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建立城乡统一、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刘霞.城市化进程中的山东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问题[J].理论学刊,2009(9).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5)

关键词:农户;劳动力禀赋;劳动力配置

中图分类号 F063.4;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13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20

自20世纪80年代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广泛确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活动单元逐渐拥有了独立决策的权力。农户可以自主合理配置家庭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参与市场活动并追求家庭整体的效用最大化。对于农户家庭来说,效用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二是增加家庭的现金收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户家庭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劳动力的配置,以求获得效用最大化,劳动力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农户家庭行为决策的差异越来越显著。首先,非同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生产活动参与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农户家庭的劳动力资源禀赋不同,参与农业生产时做出的农业生产决策也不同。目前,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角度,延续了A・恰亚诺夫(chayanov)[1]的分析思路,主要从劳动力数量的角度探讨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的差异,其会导致家庭生产经营决策中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生产方式等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2-4],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农户的总收益[5];二是宏观角度,是对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大多关注人力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6-9]。以前研究从人力资源禀赋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农户生产经营结构现状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内在机理,但存在两个问题:①以前的研究将农户家庭内部的劳动力看作是同质性的,但实际上农户家庭内部人力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在贫困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家庭内部成员受教育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②从数量或者质量单维的角度来考察劳动力资源禀赋,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可以相互替代,但如果在家庭经营决策中增加外出务工的选择,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则不明显(教育程度高的人外出概率较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

具体而言,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提高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流出[10],从而使得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以及平均质量的降低,进一步可能会降低家庭农业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市场不完备,劳动力禀赋的提高可能会使得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率提高,从而可能提高家庭农业生产水平。目前,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异质性较强的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禀赋到底会对其生产经营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

1 理论框架

1.1 农户生产经营决策的基本分析框架

劳动力禀赋对家庭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要素配置和要素替代来实现的。在古典经济学框架下[1-11],无论是对劳动力数量还是劳动力质量的讨论,都是效用最大化目标下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而正是生产要素的差异(如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到其配置决策。生产要素主要分为三类,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短期内设定技术不变)。一般而言,农户在制定生产决策时会受到内部的资源禀赋与外部的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见图1)。

其中,内部资源禀赋包括农户家庭劳动力(H)、资金(K)、土地(N)、技术(其中技术选择又受到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影响)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化发育程度与政府政策调节两大方面。农户家庭会在既定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下,根据家庭的资本要素存量(Kt)、本期可使用的劳动力要素(Ht)与土地要素(Nt)制定当期的家庭经营决策。而家庭经营决策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非农生产与农业生产,其中非农生产包括农户自己开办的自营工商业与被雇佣于农业以外的非农产业;农业生产主要包括自给自足型的传统农业和市场导向型的现代化农业。本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农户家庭劳动力禀赋对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即虚线方框中的部分)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在不同类型生产中的配置结构。

1.2 劳动力禀赋差异与农户家庭经营决策的关系模型

本文从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两方面来讨论农户家庭劳动力禀赋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所说的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是指农户家庭中16-65岁不再进行全日制学习的人。从劳动力数量方面来说,当农户家庭劳动力总数较多且存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时,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水平,户主在与其他家庭成员商量后会做出派人外出务工的决定,但农业仍为农户家庭生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在当地市场发展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劳动力外出务工往往是在保证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发生的,而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农田也越多,农业生产总值自然也越高。本文用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来表征劳动力质量。从劳动力质量方面来说,随着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在工业部门获得工作及高工资的可能性越大,这些人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越大,越愿意向城市迁移。忻海平、任淑华、徐凌[12]通过调研证实教育每增加一年,农民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增加2.2%,收入增加12%。即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概率越小。但如果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其因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农业生产经营收益也更高[1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参照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了农户农业生产函数,表示如下:

Yt=At(Kt)α(Ht)β(Nt)γ(1)

其中,Y为农业产出,K,H,N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土地,A表示技术水平。

关于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测量,Barro和Lee[14]提出了用人们所受的教育年限对人力资本进行估算。其主要想法是: 受教育年限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 受教育年限的多少反映了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本文中劳动力禀赋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因此,用如下的(2)式表示农户家庭的综合劳动力禀赋:

Ht=Labi×hi(2)

h=е(Edu^2)(3)

其中: hi、Edu、Lab分别是该户家庭中劳动者的人均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表示劳动力质量)和劳动力数量,H为农户家庭的劳动力禀赋总量。由于受教育水平提升后,劳动效率会提高。因而,家庭劳动力禀赋H实际上是根据劳动力质量进行调整、折合的有效劳动力数量,Edu为表征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质量调整系数。

如果农户家庭劳动力全部参与农业生产,那么,将(2)、(3)带入(1)式中,得到如(4)式所示的生产函数:

Yt=At(Kt)α(lab×eEdu^2)β(Nt)γ(4)

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提升,农民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增加。因此,农户劳动力质量越高,参与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农户并不是将所有劳动力都配置到农业生产中。假设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的可能性(Pa(lab))与劳动力质量(Edu)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式表达如(5)式所示:

Pa(lab)=1-ε×Edu(5)

其中,ε为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农业参与的影响系数,且ε×Edu≤ 1。

当农户家庭中只有一定比例的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时,其农业生产函数可用(6)式表示(即(5)式带入(4)式所得):

图2中左图描绘的是受教育水平变化对农业产出(对数)的边际影响,即随着受教育水平提升的边际产出动态变化曲线。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边际产出先下降,到达低谷后,再上升。与横轴有两个交点。也就是说,在教育水平较低时,受教育水平的边际产出大于零,因教育水平提升而扩展的劳动力禀赋投向农业,会引发农业总产出的增加。但达到Edu1后,受教育水平的边际产出小于零,此时,农户不会将劳动力禀赋投向农业,而可能选择外出务工,从而农业产出可能减少。直到Edu2,可能伴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受教育水平变化的农业边际产出变得大于零。此时,农户会将扩展的劳动力禀赋投向商品化、高附加值农业,以增收。

图2的右图描绘的是教育扩展的劳动力禀赋与农业产出的关系,是一个横向反“S”形曲线。但由于Edu1取值较小(小于1,如式(11)所示),因此右图O-Edu1段并不明显,因此,劳动力质量与农业生产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上可以看成正“U”形。

图2的现实含义是:当劳动力质量过低时,其在非农行业中获得工作的机会太小,劳动力无法实现转移,所有劳动力都会投入到有限的农业生产中,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总值比较高,此类农户家庭在农业生产中,用劳动力这一相对过剩要素代替资金等相对稀缺的要素;但随着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其在非农行业中获得工作的机会有所提高,且非农行业的收入往往高于农业,因此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由于过密化生产的劳动力边际产出虽然很低但并不为零,因此出现随着劳动力质量提高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总值减少的现象;但随着劳动力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其在非农行业获得工作的机会、收益水平都会提高,因此他们一方面可能会通过向家庭汇回收益以缓解劳动力要素的极度短缺实现资本替代劳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部分高质量劳动力会从事高收益的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当劳动力质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农户家庭农业总收入不断提高现象的出现。

1.3 劳动力禀赋差异对农户经营决策的研究假说

根据上文中的理论分析,提出下面四个假说:

(1)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其农业总收入呈正相关。由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农业生产投入越多,因此,农业总收入越高。

(2)农户劳动力质量与其农业总收入呈“U”形关系。即:随着农户家庭劳动力总体质量的提高,农业收入减少(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但当劳动力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业总收入将随着增加(由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3)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负相关。由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力流出的可能性越大,非农收入增加越快,而非农产业工资率一般高于农业,因此,从事非农生产的人数越多,农业生产所占比重越低。

(4)农户劳动力质量与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负相关。由于农户家庭劳动力质量越高,劳动力外出的收益预期越高,农户的外出意愿、务工时间、收入也会增加,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重减少。

2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2.1 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对武陵山区的湖北建始县和重庆黔江区的实地调查。首先,从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武陵山区的湖北建始和重庆黔江作为样本县(区);其次,从2个样本县(区)中用系统抽样办法各随机抽取4个乡镇,共8个样本乡镇;再从每个样本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共24个样本村;再从每个样本村中随机抽20户农户,作为调研对象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兴趣可能会增加样本,但是不会改变原来的抽样方案。。然后派员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485份。调查内容涵盖了农户的就业、住宅、农地、种植业生产、作物产出销售、收入、消费、借贷等各个方面。由于问卷中存在劳动力、农业生产这两方面数据缺失的情况,本文选取了其中信息较为完整的446家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确实有农户不从事农业生产,回访也无法获取数据。所以这一部分数据(39户)只好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估计结果。。在样本筛选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①剔除信息填写明显存在大量错误及数据大量缺失的农户;②本研究主题为农户家庭行为决策,其侧重点为农业生产,因此剔除农业生产总值为零的农户;③剔除土地经营面积、资本总量为零的农户。以确保在计量过程中数据可以被进一步处理。关于数据,本文使用了Stata10.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变量选择与描述

从上文中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将根据分析框架设立两个模型,模型一中考察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总产值,模型二中考察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总产值占年总收入比重。而在两个模型中,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与虚拟变量,有关变量的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户家庭农业年生产总值(P)的平均值为23 270.44,标准差为26 482.50, 农户农业年生

产总收入差别较大。农业生产总值占家庭总收入比值(R)的平均值为0.43,说明当地农户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非农生产。当生产规模有限时,农户家庭生产中几乎不存在长期雇工的情况,劳动力一般即为家庭内部劳动力(lab),均值为3.18。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Edu)均值为7.05,说明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也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农户家庭资本存量(K)、土地资本存量(N)、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S)、农户家庭地理位置(D)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都说明了在大样本的情况下,数据的分布广泛,农户拥有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本研究将会有相当强的代表性。调研的农户家庭所在地(A1),湖北建始为1,重庆黔江为0,平均数为0.54,说明两地调研农户差别较小,并以这一变量控制由于两地市场发展水平、政策差异对农户家庭经营决策带来的影响。

3 实证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3.1 模型设定

结合理论分析中基于柯布-道格拉斯扩展生产函数农户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提出以下两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一组模型(模型M1-M4)的形式如下:

其中第一组模型(模型M1-M4)主要分析农户家庭农业总收入的影响因素,第二组模型(模型M5-M7)则重点分析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影响因素。

3.2 估计结果及分析

对两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的结果见表2。

由图3可以看出:农户家庭劳动力禀赋的数量、质量维度与农户家庭年农业生产总值间呈现“瓦形”关系,此图形象地展示了本文的假说一与假说二。通过该图,可以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禀赋与农业生产决策之间的关系有直观全面的认识。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环境下,农民在城市处于“落地未生根”的生存状态,为了保障基本生存,农户一般不会将农田完全抛弃,而劳动力质量――受教育水平则是影响农户是否离乡的重要因素。当家庭劳动力质量较差时,劳动力外出务工能够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较小,因此农户可能全部从事农业生产,存在“过密化生产”[15]的情况,这是边际产出很小但大于零,因此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总值较大;当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农户外出的可能性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表现为: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农户农业生产总收益下降;而随着农户劳动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户资源配置能力提高、技术掌握能力增强,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大大提升,且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实现资本积累,会将部分资金、技术等投入到家庭农业生产之中,因此会表现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总值的再次提高。关于劳动力数量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在贫困地区以家庭自耕种为主的情况下,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中可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越多,农业总产值也越高。

(2)劳动力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总值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M5、M6和M7中,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生产总值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负向显著,这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农业总产值占总收入比例越低,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说三。目前虽然依然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当农户家庭人数超过一定量(家庭农业生产所必需劳动力数量)就会出现劳动力转移,且非农产业收益一般比农业收益率要高,因此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也越多,非农收入比重也越高。

从表2还可以看出,农户家庭劳动力质量(Edu)与农业总产值占总收入比例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质量越高,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大,获得较高工资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说四。由此可见,农户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农业收入,非农收入也将迅速提高。

3.2.2 控制变量对农户家庭经营决策的影响

从农户家庭农业总收入来说,分析框架中的资本存量、土地存量、社会资本量、地区发展差异等变量在统计上均显著。这说明农业年总产值与家庭资本拥有量之间成正向关系,家庭资本越多,农业总产量出越高;家庭土地经营面积与农业年总产值之间成正向关系,一方面说明当地农业生产主要为种植业;模型3、模型4中土地变量的系数表明了土地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社会资本与农业年总产值之间成正向关系,农户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户农业生产、销售信息的获取等,因此农户家庭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农户家庭农业总收入的提高;地区发展差异变量的系数为正,说明建始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更高、农户的农业参与程度更高,这与调研中观察到的现实情况相符合。

从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从模型中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虽然资本存量(LN(K))的回归效果并不非常显著,但系数为负说明资本存量越高的家庭农业生产比率越低;农业总产值占总收入比例与农户家庭土地经营面积(LN(N))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农业生产参与程度与家庭土地经营面积之间成正向关系,即家庭土地越多,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程度越高;社会资本(S)、农户家庭地理位置(D)与农业年生产总值之间回归效果不显著。对地区变量的回归效果显著,说明两地农户家庭农业生产参与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系数为正,说明建始地区的农业生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更高。

4 结论、政策含义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CD函数,构建了劳动力资源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决策的影响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与农业产出、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的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非线性模型对武陵山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贫困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总收入主要受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资产存量、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农户拥有社会资本存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受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农户经营土地面积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中,需要对家庭所有劳动力、资产、土地、社会资本、市场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出农业生产决策,而在从事非农生产中,农户更多地考虑家庭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及市场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

贫困地区农户家庭的劳动力禀赋与农户家庭在农业上劳动投放以及农业产出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力质量越高,家庭总收入就越高。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可能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也充足,农业总产值也越高,但农业总产值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会下降;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平均质量越高,农户从事非农工作的收入预期越高,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的可能性也越高,但与此同时,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也会上升,因此劳动力质量与农户农业生产总值呈正“U”形关系,而与农业总产值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负相关。因此,在贫困地区,包含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的农户家庭劳动力禀赋变量与农户家庭农业年生产总值之间呈现“瓦型”关系。

4.2 政策含义与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对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该一方面继续实行农业生产的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比较收益,激励农户将更多的劳动力禀赋投放到农业;另一方面要激励农户家庭提升农业劳动力尤其是在家务农劳动力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一致的。但更进一步的是,对目前留守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更为重要。未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也正取决于是否有知识型青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领域。因此,需要加强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对留守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质量的异质性程度,提高家庭劳动力总体的边际产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地区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对我国未来农业与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贫困地区留守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和农村非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比较,以及大样本面板数据的获取,将成为本研究进一步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65-77. [Chayanov A. Farmers’ Economic Organizations [M]. Xiao Zhenghong,Translation.Be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1996: 65-77.]

[2]史清华.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比较:以山西和浙江两省10 村连续跟踪观察农户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0,(8):58-61. [Shi Qinghua. The Comparison of Farm Househol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e and Its Configuration Directional:Based on 10 Villages in Shanx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Continuous Tracking Observe Farmers [J]. Chinese Rural Economic, 2000,(8):58-61.]

[3]卫新,胡豹,徐萍.浙江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10):49-56. [Wei Xin, Hu Bao, Xu Ping. Farmers Produce Operating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Zhejiang Province [J]. Chinese Rural Economic, 2005.(10): 49-56.]

[4]石智雷,杨云彦.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J].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Shi Zhilei, Yang Yunyan. Family Endowment, Family Decision and the Returning of Rural Migrants[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2,(3):157-181.]

[5]Dean T J , Jacques V G. Education and Earning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7, 6(2): 161- 166.

[6]钱雪亚,张小蒂.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J] .中国农村经济, 2000,(3):25-31.[Qian Xueya,Zhang Xiaodi. Rur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ts of Return Characteristics [J]. Chinese Rural Economic, 2000, (3):25-31.]

[7]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Hou Fengyun. Chines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the Employment Research [M].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8]侯风云,李焕龙.山东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07):38-40.[Hou Fengyun, Li Huanlong.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J]. 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 2006, (07) :38-40.]

[9]李勋来,李国平,李福柱. 农村人力资本陷阱: 对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5,(5):17-22.[Li Xunlai, Li Guoping, Li Fuzhu. The Trap of Rural Human Capital Existed or Not: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 [J]. China Rural Survey, 2005,(5):17-22.]

[10]王丽娟,刘彦随,翟荣新. 苏中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135-138.[Wang Lijuan,Liu Yansui,Zhai Rongxin.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Mechanism of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Conversion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J]. China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6):135-138.]

[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41. [Theodore W S. Transformation of Rraditional Agriculture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2003:20-41.]

[12]忻海平,任淑华,徐凌.新农(渔)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57-65.

[Xin Haipin, Ren Shuhua, Xu L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 [M]. Beijing:Ocean Press,2010:57-65.]

[13]方松海. 劳动负效用、要素收益与生存发展适应: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2-45. [Fang Songhai. Labor Disability ,Factor Return and Adaption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Management Behavior [M]. 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9,42-45.]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人才 走向成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了对孩子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责任。

1.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

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

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

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

“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

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

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

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

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

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

[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篇(7)

1.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既然生活即教育,则生活之场所便是教育之场所。社会是生活场所,社会亦是教育场所—学校。“社会即学校”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建构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书本、教材,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一方面,社会的每一个地方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另一方面,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2.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操作方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认为,“做”是发明创造,是生产建设,是探寻出路,是具有新的理论价值的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要注意手脑相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在教学中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给家庭教育的启示是:我们要善于通过行动的教育来培养孩子,鼓励孩子多动手,边做边学边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真知。二、职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启蒙教育。为了解当前我区职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笔者针对所在学校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家庭教育的抽样调查,共面向学生发放问卷68份,回收问卷65份,所收集到的家庭教育基本情况如下:1.家庭教育所关注的内容。表1显示,家长关注较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和身体是否健康,均占60%以上;其次是对孩子道德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占50.8%;而只有29.2%的家长会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2.自主劳动意识的培养。从表2和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三分之一不到(27.7%)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而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孩子仅占18.4%。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3.教育期望。表4显示,超过一半(58.5%)的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期望值并不高,反映出职校学生的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上存在某种消极情绪。

3.教育方法。表5和表6显示,孩子很少向家长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心事或感兴趣的事,只有8%的孩子会把烦恼的事告诉家长,6.1%的孩子会与家长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恰当,因为有57.1%的孩子认为家长应该改进交流方式。

4.亲子关系。表8显示,能经常与孩子一起活动的家长很少,只占7.7%;有时候会与孩子一起活动的家长占32.3%;很少甚至从不与孩子一起活动的家长占到了60%,可见,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或其他因素忽略了亲子关系的培养。从表9中可以看出,孩子与家长关系较好的只占一半不到(44.6%),超过一半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存在一定问题。根据调查数据和平时家访所得材料,笔者发现所在职校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家庭教育仍侧重于“抚养”,而缺少真正的“培育”内容;忽视在劳动实践中进行自主意识及责任意识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不高,对孩子就读职业学校存在某种消极情绪,甚至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教育方法不当,说教仍占据主导地位,平等的精神交流很少;由于工作原因或文化水平等因素,大部分家长疏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所采取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对一些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家庭的访问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长往往注重说教,却很少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实际操作、亲身经历。其中的原因有:首先,说教方式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其次,一部分家长受教育水平低,不知道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而那些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家长则因为工作忙碌而很少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探究其他教育方法。第三,对孩子的不信任,认为他们做不好事,能针对孩子所做的事发表赞扬性言论的家长少之又少,而大部分家长一旦得知孩子犯错,则马上予以批评。基于此,很多职校学生事实上早已被剥夺了体验生活的资格。他们很少有独立做主的机会。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长大、渴望独立、渴望被理解,可惜的是,很少有家长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并鼓励他们去探究世界。于是,在冲突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显现出来—叛逆、缺乏责任心、自信不足、抑郁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早已成为家庭教育者和学校教育者共同关注的内容。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以及对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职校生家庭教育的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家长转变观念,树立生活教育观。一直以来,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学习,轻德行;重脑力,轻体力;重物质,轻精神。只要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一切都好。即使在重技能学习的职业学校,家长问及孩子的情况,不是问技术学到多少、学得怎样,而是打听成绩高低、排名多少。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生活的教育意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琐事渗入孩子的心灵的。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充分揭示了劳动的价值。社会劳动对于人的成长、人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干家务活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活的孩子长大后失业率比为1:15,犯罪率比为1:10,平均收入前者比后者高出20%左右。因此,家长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到生活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参与生活,参加家务劳动,在劳动中获得认知体验,这种教育方式必然比单纯说教来得有效。同时,家长也必须明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职能。教育也不是学校的独立行为,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关联的行为。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社会这所学校能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也能让孩子体会更多的人情冷暖,所以,放手让孩子走入社会、体验生活才是明智的选择。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既然生活决定教育,那么过好生活便是受好教育,过坏生活便是受坏教育。这里好坏的衡量标准自然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和情感生活。家庭环境的构成涉及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家庭情感背景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成败。家庭教育可以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家庭教育,指家长直接促进子女身心发展的活动;广义家庭教育,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生活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现实中,广义的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更大,而且往往具有持续性和隐蔽性。因其总在潜移默化中起持续作用,广义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注意和重视。比如,有的家长素质低下,举止粗俗;有的家长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有的家长人际关系恶劣……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的就是坏的教育。因此,想让孩子受到好的、正面的教育,家长必须努力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根植于生活,是人人都会且都可以操作的方法。作为家长,首先一定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只有做过,才知教得对不对,学得好不好。职校生在学校注重的是技能学习,而所学的技能又往往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将所学的技能用在实际生活中,既能作为一项实操训练,又可以为家庭服务,更能改善亲子关系,同时,教过学过之后实实在在地做过,这才是一次完整的教育活动。其次,鼓励孩子边做、边学、边思考:这件事情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可以操作,这次没做好的原因是什么,下次又该如何避免?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种收获,都是为下一次的学与做铺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