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53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科技计划 信用管理 体系建设 困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A

为加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严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提高科技计划参与和执行主体的诚信水平,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国家科技部先后出台《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部署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为做好科技信用管理工作,贵州省对科研人员、评审专家、项目承担单位实行黑名单制度,做了大量约束性工作,规范管理。但由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市场不景气、承担单位内部人员调动频繁、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黑名单制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亟需寻求新的突破性研究,营造良好的科技计划管理、评价、执行环境。

一、科技信用管理概述

(一)概念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是指科技行政部门对有关单位、个人在参与和执行科技计划项目中`行承诺、履行义务、奉行准则的诚信程度进行客观记录、公正评价,并做出相应行政处置的行为。

(二)国内外科技信用管理情况

国外研究现状。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科技信用评价管理方式,由此看来科技信用管理需结合本国国情来制定相应办法。美国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回溯法、定性法(如专家评价法)、定量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瑞典采用项目事中评价方式,也称“先建后补”;加拿大采用项目进行中、项目完成后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科技动态管理。以美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从科技政策、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五方面较为全面综合地对科研情况进行评价;澳大利亚、韩国主要是对科技政策、科技活动、科技项目方面对科研情况进行评价;瑞典和新西兰等国家对科技项目评价则只侧重对科技项目本身或是科技活动进行评价。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指出,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贯穿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要在科技管理的立项、预算、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建立信用管理机制,评价对象包括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科技信用缺失的问题。李小燕认为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级指标,并赋予各项指标标准值,信用评估分值,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活动产出、科研道德,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个人信用,项目评审专家的综合能力、个人信用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徐华认为科技管理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政务公开及管理规范、人力资源素质、咨询专家数据库、科研项目管理、不良信用记录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科技管理者的信用评价模型。

二、贵州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有力的政策保障。2015年,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印发《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从十个方面全面推进全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此《方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贵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及其任务分工,推进贵州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而制订。《方案》从建立科技(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建立重大科技(知识产权)依法决策制度、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守信践诺机制、制定专利违法行为失信标准、加强科技(专利)中介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和管理、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守信主体激励和失信主体惩戒制度等十个方面,对全省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谋划,明确了各个方面信用建设的具体内容、责任单位及其完成时限。

“黑名单制度”与信息化管理结合。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建立“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电子监察系统”,采用黑名单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及其所系项目、项目评审专家进行诚信备案,建立贵州省科技信用信息数据库,对进入黑名单系统的企业将受到三年内不得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处罚。同时,针对知识产权诚信方面,充分利用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信息平台,加大对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推介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这些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研造假行为,对规范科研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不足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贵州省对于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定性考核,即对查实造假的项目,认定为科研失信,予以备案。其次,对于科研诚信考核主体也只涉及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评审专家,对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部门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评审专家信用考核没有与科研项目形成责任连带效应等。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没有形成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中介服务机构、项目管理部门 “五位一体”的局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及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对失信人员未形成威慑力。目前,贵州尚未形成省、市、县联动齐抓科技信用管理格局,这便助长了存有侥幸心理的违规企业顶风作案,套取国家财政资金,影响政府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这类事件贵州并非个例,全国很多省也存在类似情况。此外,对于失信项目负责人的处罚,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目前一些科研失信的项目负责人换了“一张皮”(指更换项目申报主体单位)后,依然活跃在科技计划项目的舞台上。这是对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诚信制度的一种藐视。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科研诚信“最后一公里”难以突破。政府政策好,还须宣传好,才能发挥好政策的最大效应。据调查,贵州出台一系列的科技和知识产权信用管理政策,并实施强有力的黑名单制度,但企业和科研人员知晓率并不高,这就反映出从政府到科研人员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导致企业财务数据造假、申报资料造假、知识产权造假等事件屡禁不止,科研失信举报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电子监察系统记录数据为14条,涉及企业审计报告造假13家,发票造假1家,审计报告涉事率达92.8%,企业失信也成为科研失信的重灾区。

三、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党的十以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一度成为“科技最强音”,政府多次在重要大会及政策文件中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就是需要政府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型,管理好科技计划事前、事中、事后三大环节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对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公正性,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科技计划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推动有序的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可靠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积极创建信用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现阶段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三)推进依法行政,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基础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严肃科技计划管理,贯彻落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时刻牢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的重要论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保障,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里,唱好“贵州好声音”。

四、构建贵州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贵州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基本框架

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是发挥信用管理机制作用的重要保障。信用管理基本框架由规范的组织结构、清晰的管理流程、有力的政策保障措施共同构建,见图1。

由框架图显示,首先是确定对整个科技信用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科研征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监督考核执行部门。对于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系统与科技计划业务管理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作用,数据互联互通,即信用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记录结果,将作用于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强行限制失信个人或单位进行项目申报;信用管理系统分别与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中介服务机构、项目评审专家、项目管理部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每个主体对信用管理系统有监督的权利,同样也是被监督者。项目管理部门对评审专家有考核评价的权利,对项目管理系统、中介服务机构有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而项目管理系统又对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有约束和服务的功能。总体来看,整个信用管理框架构成了一个生态圈,彼此既独立又统一。

(二)建立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五位一体”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五位一体”考核指标体系,必须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中介服务机构、项目管理部门的角色分类,并确定考核指标:

项目承担单位。主要是项目申报主体,也是信用管理考核的重点。对它的考核主要指申报阶段、中期检查、后期验收三个阶段。申报阶段考察申报书、财务审计报告(或财务报表)、知识产权、生产规模、资质条件、技术参数等是否真实;中期检查阶段主要是考察项目执行情况,看是否严格按照课题任务书所设置指标进行,同时对科研经费进行抽查;后期验收阶段考核指标包含是否按时验收、逾期时间、项目验收指标完成情况、项目验收材料是否存在造假(包含专项审计报告、知识产权、论文著作、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等)。

项目负责人。主要是科研项目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这一角色对项目是否顺利实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项目负责人的征信考核一是连带责任考核,二是个人征信考核。连带责任考核指项目承担单位信用考核结果的反作用,单位征信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个人项目申报;个人征信考核主要对个人承担科研项目的结题率、经费使用合理性、科研经费使用率、个人廉洁情况、学术能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

项目评审专家。即项目立项的评价者,由相关领域学术能力较高的科技人才构成,从省科技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具体信用考核指标有出席情况、客观公正性、是否早退、学术能力、领域熟悉程度、组织管理能力、会场o律、专家遇利害关系是否回避、不良记录情况等,定性和定量进行考核。

中介服务机构。即项目申报过程中,受项目承担单位委托,协助编制项目申报书或出具《财务审计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专利评价报告》等科技服务的机构。其考核指标主要指是否单方面或受企业委托对《财务审计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专利评价报告》、银行对账单、社会信用报告、知识产权等材料进行造假以满足申报要求,采用定性考核法进行考核。

项目管理部门。即具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的组织和管理机关。对于其信用考核主要是指对其公职人员信用考核,具体考核指标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由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进行反评价。

(三)完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各项奖惩配套保障机制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科技计划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急需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奖惩制度,有助于树立科研征信的权威。要树立权威,必须要做到有奖有罚。对信用良好者,在参与科技活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对科研失信者,将严格管理程序,深入调查确保定性结果公平公正,确认失信事实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予以曝光,并报上一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自行备案);其次,将失信指标记录在信用管理系统,做到信息互通,终生连带。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政策宣传普及

加强政策普及,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政策宣传系列活动,可以通过每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专题培训会,项目申报前在项目管理系统中提交“征信明白卡”“征信明白卡”包含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的征信考核指标及惩罚方式,使申报主体在知晓政策的情况下,提交申报材料,这为后期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扫清障碍。

加强政策普及,还需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制作政策宣传片、媒体报道、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途径让政策走出办公室,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在全省构建人人是宣传员、人人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五)省、市、县三级联动保障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实施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保障机制,旨在科技系统建立科研失信“零容忍”制度。一旦出现科研失信,相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五年内将不得再承担省、市、县科技计划项目,此项指标参照社会个人征信制度执行,不同的是科研征信没有失信基础数,科研征信只有“零”失信,因为科研失信有可能导致国家财政经费的大量流失,关系重大。此外,根据《贵州省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修订)》(黔科通z2015{188号),项目评审专家出现失信的,将被清除专家库,不得参与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结合三级联动实施,制约专家失信行为。通过建立这样的征信信息互通机制,科研征信直接影响申报人及其单位切身利益,对提升贵州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水平切实提供了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宇山,熊小满,吕亮雯.广东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框架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06):01- 04

[2] 李小燕;广西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07):31- 34

[3] 国家科技部.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J].科技资讯. 2004(112- 114)

[4] 任惠萍.吉林省科技信用管理模式研究[D]. 吉林大W,2007(35- 42)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2)

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标准的总称,1987年正式,其间又经过修订,目前普遍实施的是ISO9001:2000版。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并大量应用于各类组织的质量管理;与ISO9001:2000等效的国家标准是GB/T19001-2000,军用标准为GJB9001A-200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对组织的软件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ISO9001:2000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重视领导作用和全员的参与,采用过程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注重持续改进,并坚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些原则是组织改进其业绩的框架。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实现文件化、规范化、产品形成过程始终受控、可追溯、职责明确,力求通过对组织产品的各个实现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最终通过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帮助组织获得持续成功。ISO9000族标准广泛应用于生产服务的各行各业,既有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又有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系。

高校开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强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高新技术应用开发研究,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了成果推广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相对滞后、部分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自主创新。为了规范科研项目研制程序、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高校有必要尽快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承担科研项目资质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行做法,ISO9000认证为学校参与各类科研生产项目的竞争提供了必要的资质证明,为拓展科技渠道和空间奠定了基础。为保质保量完成好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涉及军品科研和生产的项目,高校需要有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保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事关高校特别是工程性、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的资质确认问题,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部分高校由于未通过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争取。

学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科研工作从项目管理向体系管理迈进,从注重项目的完成到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在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的前提下,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质量意识,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产品认证标志是质量信得过的证明,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能够被广大顾客所信任。因此,取得认证资格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同样,贯彻和实施ISO9000族标准将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为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际就是加强无形的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科技管理的能力建设,建立规范的科研秩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在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的工作要点明确要求2006年底前具备条件的高校要通过质保体系的审核认证。为推进直属高校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2005年3月,教育部组织了部分直属高校科研生产质保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班,确定25所高校作为第一期培训对象。教育部科技司杨东占处长强调指出,各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积极部署质保体系的准备和审核工作,尽快落实人员和组织,争取尽早通过科研和生产质保体系认证。

近年来,一些重点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为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先后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族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一整套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加强了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针对科研项目和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已经通过了认证机构对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现场审核与认证注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质量体系建设,并于2004年11月获得了认证证书。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部级大学科技园。此外,还有少数地方高校,如隶属于地方的江苏科技大学等也根据自身科技工作的特点,开展了科研质量体系建设,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

当然,没有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还是大多数。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但体系颁布与真正实施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虽然颁布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但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有的高校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重硬件条件建设、轻软件制度培育。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科研的整个过程,从工程研制、生产到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到科技管理工作。推行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以整个科研过程为目标,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有关体系文件,大力推进体系运行,使各项科研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策划统筹安排

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策划与安排,确定体系建设的组织形式与覆盖范围,制定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制定了“有所突破、以点带面、从快建设、逐步拓展”的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整合了有关资源,将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组织起来进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认证。这些高校建设体系中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以研究院为依托,首先在研究院范围内开展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在研究院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再向更多的专业推广,争取成熟一批、扩大建设一批,最终实现将学校涉及的专业全部纳入质量体系的范围内。

领导重视事半功倍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学校最高管理层和相关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程度。高校最高管理层对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和投入对体系的建立和持续有效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领导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参与,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才有保证,体系才能持续有效地运行。许多高校的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把它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南京理工大学的校长和主管科技、人事的两位副校长以及体系建设相关单位的领导带头参加学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宣贯学习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积极推动了体系建设。

全员参与广泛宣传

高校要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的培训,广泛宣传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相关人员明确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全员参与,贯穿于整个科技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才能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

扎实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稳步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科研的整个过程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逐渐纳入到体系要求上来。许多高校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开始时,困难重重,许多人员不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有的人员虽然学习了标准,也掌握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但没有真正按要求执行并进行整改与完善。高校要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纠正一些不规范的习惯做法,由点带面,逐步展开,把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好、规范好,要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丰富文化提升层次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群 教材体系 学科基础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2月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6月公布)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3月公布)等物流政策相续出台,物流作为新的专业领域和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关注的热点,因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物流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业务领域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才能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是实现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载体和途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

1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1.1 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专业群的特征是: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在教学上各专业可以利用同一实验或实训设施、设备完成各自实训任务。二是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我国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和分布并不一定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1.2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物流管理专业群,就是由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物流管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可由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6205)、水上运输类(5204)、港口运输类(5206)、经济贸易类(6203)、市场营销类(6204)、计算机类(5901)和电子信息类(5902)的下级子类有关专业进行组合形成。“横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生产物流和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组合形成;“纵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组合形成。究竟采取“纵向”组合还是采取“横向”组合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和物流服务水平等内容来综合决定。

2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学科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建设主要载体和表现方式, 所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专业教材体系建设,需要我们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由于组成物流学科的知识技能要素很多,虽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物流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的物流学科研究缺少对物流学科发展的理论构成、发展条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研究;二是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不是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三是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物流技术,使物流各个功能环节共享总体物流信息,把所有物流功能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物流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物流客户服务。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或全行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具有一定困难,造成各个高校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构建自成体系的物流学科,其优点和不足一样明显,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3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3.1 国内现有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韦克俭等在《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月)一文中,在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提出、内涵和外延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围绕专业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张钦在《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2.2)一文分析了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及注重对内容的研究等对策和建议。周艳军在《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探析》(科学咨询,2006.11)一文中认为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前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一支教材编撰的精品队伍,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物流教育的新时代需求;引进、借鉴国外物流教材的成果和经验,推进物流教育的国际化。杨嘉伟在《高职类企业物流管理模块化教材编写初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三期)一文中认为企业物流管理教材的编写应重点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规模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编写。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定位来合理设置编写内容,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分析与研究,又要防止与社会上短期操作培训相雷同。

3.2 国内现有研究空白

以上有关物流管理群及其专业教材建设的代表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但是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充实。一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导向实施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以岗位技能要求和业务流程为主线的高职物流教育目标体系,以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实用,课程体系规划不合理,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现有教材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没有较好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如许多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点在港口物流管理、交通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连锁物流管理(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而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和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所以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就没有能够把这些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教育给学生。三是没有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岗位群进行教材建设。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不仅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物流信息技术、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和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如冷链物流知识技能、国际物流知识技能、物流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国际商务知识技能、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等,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内容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和特色化,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专业,而这些目标也需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建设为载体来实现。四是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调整。高等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都是为物流行业领域或某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专业物流人才,因而物流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因此高等院校要根据本院校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构建相应的教材体系,才能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提高知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4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框架体系

4.1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一般由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区域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区域产业(链)所需人才结构的层次与内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定位,使专业群的战略规划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实现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产业(链)是为区域经济产业提供相应物流服务的,因此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发展水平、物资流向、货物特性、货运通道和流通方式等内容决定了所需物流服务的岗位群结构和相应知识技能。由物流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条件,可制定相应的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因此,由我国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采用“纵向”组合方式,满足我国现行物流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横向”组合方式重新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某高职院校为例)如表1所示。

性专业目录(试行)》;(2)2011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

4.2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框架体系

(1)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思路:首先引入物流行业标准,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然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论证会,把物流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成熟的经营管理者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实证研究,把经过业务员岗位、业务主管岗位、业务经理岗位等3个阶段完成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类和提炼,校企合作编写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培养知识复合型的适用性人才,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2)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系列: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内容是由专业群的组合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决定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横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内的知识技能的优化与提炼,形成“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纵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优化与提炼,形成“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不管是“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还是“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按照专业群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基本内涵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都可划分为三大类,即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构成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系列、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教材系列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教材系列。三大系列的具体教材内容构架,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由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5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内涵界定、学科基础和建设框架的研究探讨,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并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才能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优化发展,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5.1 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目前我国物流前沿热点和先进物流技术往往通过国家政策形式明文颁布、推动实施和推广应用。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冷链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体系、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物品编码体系、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等。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2011年3月公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城市配送、城际配送、绿色物流、物流模式创新、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其他热点知识技术还有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运营等。以上这些热点物流知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这些物流知识技术纳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相应教材体系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体系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5.2 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对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以通过物流系统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2011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完成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共收集了我国已颁布的现行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601项。按其内容分为基础类标准(包括术语/导则/图形符号与标志)、公用类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专业类标准(包括冷链物流标准/汽车物流标准/医药物流标准/家电物流标准/煤炭物流标准/粮食物流标准/邮政物流标准/出版物物流标准/木材物流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四大部分,在每部分中又按基础性标准、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及管理、物流信息进行分类。随着系列物流标准相续颁布实施,目前现存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内容需要根据最新物流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调整和修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也需要相应改动。只有使用融入系列物流标准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5.3 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1992年之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出现“物流管理专业”。1992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同意,1993年北京工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物流业务过程中,导致物流服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涌现出很多全新的物流服务领域和全新的物流专业技术。原先“物流管理”的专业内涵和发展定位越来越显得模糊,而全新的港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已经申报获准开设或准备申报新建招生的相关物流领域专业学科,其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方面比较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其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和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和适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提高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L芑鹣钅浚罕疚氖枪阄鹘逃蒲А笆晃濉惫婊翁狻侗辈客寰们咧霸盒L厣放谱ㄒ到ㄉ柩芯俊罚ü鸾炭蒲А?010〕8号,2010C203)课题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课题(桂职院[2009]20号,项目编号为092203)交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韦克俭等.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韦克俭.关于物流定义、分类、岗位技能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科研,2006(3):17-20.

[3] 兰必近.北部湾经济区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7(14).

[4] 兰必近.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5] 兰必近.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1.8(8).

[6] 兰必近.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7.

[7] 兰必近.南宁市物流地产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8).

[8] 兰必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发展战略研究.时代金融,2011(17).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4)

近年来,江西省联社信息科技建设为全省农信机构各项业务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银行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业务结构转型、业务流程再造以及经营效率和管理有效性的整体提升。江西新余农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在依托省联社科技信息系统平台的同时,与省联社“大平台”和谐互动,自主创新开发多套软件系统,填补空白,在提升自身科技竞争力的同时,也延展了省联社科技系统的“大平台”。

突破: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省联社的集中化管理对新余农商银行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江西省联社信息化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新余农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满足自身的发展与管理需要,新余农商银行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科技管理体制,主动寻找突破口,创新信息化服务手段。在江西省联社的支持下,新余农商银行信息科技在制度建设、设备管理、机房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性空间。可以说,充分发挥自主性空间和开展软件自主创新,是新余农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

与其他许多农合机构一样,新余农商银行在信息科技建设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矛盾。比如,科技建设需要健全的体制,但内部制度尚不完善;科技建设必须实施规范化管理,但长期积累的问题造成内控制度落实不力;市场业务竞争对银行提出更多的科技化要求,但科技投入受困于自身实力而难以满足;信息科技安全事关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但员工科技安全的意识淡薄;金融电子化及相关业务迅速发展,但专业科技人员匮乏,等等。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新余农商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地逐步补齐自身短板,多管齐下,走出了一条“小银行”信息科技建设的特色之路。

实践:延展出一个更大的科技平台

科技制度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新余农商银行首先发力进行科技制度从零到整的梳理和建设。参照银监部门、省联社和行业标准,按照流程银行建设要求,新余农商银行一共制定了16项科技管理制度,建立了7类登记簿,覆盖设备管理、耗材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优化后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流程,保证了流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联动,建立起了集科技信息、运营、服务、安全和成本控制等体系于一体的信息科技制度和规范化管理体系。

队伍建设和自主创新成果斐然。新余农商银行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专职科技人员,每年安排他们到省联社进行业务及专业技术培训或学习,以提高专职岗位人员的专业职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软件开发,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系统。专职科技人员能够针对业务需求,对省联社业务系统或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省联社的协助与支持下,新余农商银行自主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完成了绩效考核系统的改造,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开发上线了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管理系统,满足了客户多元化的融资要求。特别是表外不良贷款管理系统的开发,有效强化了以剥离类贷款为主的表外不良贷款的电子化管理和技防管控,提高了系统数据采集质量,增强了辅助决策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系统的上线运行大大提高了业务部门的统计分析效率,为表外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持。此外,新余农商银行自主研发的大额企业贷款管理系统,为进一步监测和掌握大额企业贷款客户的动态提供了管理依据,同时更方便了对大额企业客户的管理。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科技体制 改革开放 自主创新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二、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利益要求和积极性,保障全社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资本、技术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和人才储备。我们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当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学科和队伍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自主选题研究对科研机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四要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五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确立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形成国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三要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四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注重对人才的奖励,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爱国.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思考[J].软科学,2003,(6):83- 86.

[2]曹庆萍,田大山,方力维.美国与英国公益性科技管理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4-49.

[3]常林朝,郭洁莹.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

[4]科学技术与体制改革——三论建设创新型国家.edu.cn.2006-02-08.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6)

1科学管理信息化内涵

科技信息管理基础的管理信息叫做科技管理信息。重新整理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科技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等处理,让科技管理自动化,给科技管理创造了信息管理技术模式。在实施过程当中,科技人员进行网络会,将科技政策并及时的更新,社会各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把科技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在一起,在各个环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建立并优化管理系统,并且要不断地提高高科技的管理效率。

2科技管理息化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助于实现管理规范和科学化,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还能节约成本。为追求科技的进步,各单位都要重视,怎样管理好这些项目是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必然的信息要求,为其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手段,这种改变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果,更有利于提高行政能力。信息技术作为灵魂和手段,有规范工作的作用,大大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资源可以共享,间接地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科技管理信息化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各个部门都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管理和流程的组合,从而提高了管理以及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还能节约成本。

3科技管理建设存在问题

3.1对管理认识不足

有意识才会有行动,很多科技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所在,管理意识欠缺,管理部门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较轻,更加缺乏科学的规划,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2缺乏管理人才

科技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才能使管理信息化更快的发展,但是现在管理部门远远缺少管理人才,虽然有对计算机精通的人,还不足以达到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科技关系信息化无法正常进行就是缺少了这种人才。

3.3设施不齐全、软件开发力不够

科技管理信息化要有先进的配置和硬件设施,要提高软件的开发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最终使设施不健全,不能开发出所需要的软件,使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的进行。

4转变管理意识

管理的意识可以推进科技化管理信息的发展。领导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意识直接影响到了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使领导对建设的热情度不高,重视度不够大,所以改变领导的管理意识,能提高对建设的重要程度,是顺利发展的前提。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需要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精通和掌握,要具备较强的写作水平,还会通过网上处理系统处理相关事物。还要积极地开展培训,让他们能更快的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网上的处理能力,从而来提高综合素质。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也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当前已经解决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但是内部隐患还存在,这也影响了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给科技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避免了系统资源风险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5结语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信息技术所提出的重要要求。要不断地加强互动型合作,更快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总之,树立现代化的办公理念可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管理时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深深体现管理的意识,才能更快的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当今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也是不可终结的潮流,需要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研究进步,信息化建设是松散的,没有固定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来提升管理水平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作者:冯笑 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敏.浅谈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2).

[2]章力.关于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5(5).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篇(7)

摘要:落实廉洁自律建设,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廉洁自律意识淡薄、廉政制度建设滞后和廉政措施落实不规范等三个方面,分析廉洁自律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后,提出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廉洁自律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高校;科技管理;廉洁自律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科技活动涉及领域不断拓宽,科技经费不断增加,面临的党风廉政建设压力也不断增大。近年来,各级科技管理系统所滋生的腐败现象屡见曝光,腐败案件和腐败教训引起高校科技管理深刻的警醒。

一、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廉洁自律建设的必要性

1.廉洁自律建设是科技管理部门党支部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支部是党的建设工作和战斗的第一线,在全党构建惩防体系中,党支部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前沿基础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自觉担当起廉洁自律教育的核心任务,筑牢预防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1]。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党支部必须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密切联系。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不仅要围绕建立科研组织、协调科研组织与人员关系,还必须合理组织与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掘有限科技资源的生产潜力,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科技成果最大化,真正实现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落实干部廉洁自律责任制,既要讲“系统论”,也要讲“两点论”,更要讲“重点论”。统筹兼顾,突出高校科技工作重点,抓住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解决牵动科技工作全局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系统地研究筹划,积极推进廉洁自律建设工作。

2.廉洁自律建设是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品格与道德情怀。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全体学习讲到腐败问题时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指出腐败由党员干部自身为官不廉引起。“打铁还需身硬”,科技管理人员是服务和管理高校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应增强廉洁自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自身廉洁做起,增强拒腐防变意识,提高廉洁自律主观能动性,具备识别和控制科技活动中各种风险节点的能力,才能释放出强大的正面能量。有效行使各种职能,提高科技管理效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也能为科技管理人员构筑自我保护的坚实屏障。

3.廉洁自律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保障

当前是科技创新抢占机遇、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如何确保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已引起全社会关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将廉洁自律融入到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弘扬廉洁理念和创新精神,积极营造清正务实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引领科研人员保持勇于创新的激情与斗志,不断提高科研任务完成质量,取得突破性成果。廉洁自律也是更新科技管理理念,推进科技创新思想解放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扫除现实存在的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真正激发劳动、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创新要素活力,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科研信任度”,确保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和注入,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廉洁自律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1.廉洁自律意识淡薄

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任务繁重,时效性要求高,个别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进取精神,对科技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涉及科技活动中各种风险节点未能明确区分和有效控制。部分人员重视科技创新指标绩效,而忽视科技管理过程的廉政工作,认为获批重要科技项目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是工作的主要目标,对廉洁自律理解模糊,放松了政治理论、党章党纪以及相关科技管理的政策制度学习,对自身党性修养不够,容易导致思想麻痹,警惕性不高,缺乏主动防范意识,对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渗透的防范能力与科技创新所需的管理能力不相符,需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和学习。

2.廉政制度建设滞后

廉政反腐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跟不上新形势需要,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对高校科技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腐败漏洞进行预测评估。有时履行职责不到位,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保障机制,与处于科技创新一线的科研人员交流沟通不足,无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项目申报、各类科研成果奖励申报、科技平台申报评估等专项活动中,缺乏制定具体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未能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挥支撑促进作用。

3.廉政措施落实不规范

在科技项目立项、审批和实施中,对上级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理解不够透彻,对制度执行情况与制度实际要求存在偏差,致使科技项目及其他工作的组织管理不能按期保质完成。受社会关系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纪现象。或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对相关科技管理人员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导致科技管理人员行为失范,构成失职渎职或“权钱交易”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3]。对在科技项目评估评审、检查验收、科技奖励评审等环节中出现的违纪行为惩罚力度不足。

上述薄弱环节的存在,不利于高校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我们应提高警惕,进一步充分认识廉洁自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科技管理部门党支部必须将廉洁自律作为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坚决反对腐败,实施有效遏制,提前预防控制。

三、加强廉洁自律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建设,提高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夯实党支部廉政基础。党支部廉洁自律先进性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全体成员廉洁自律先进性的提高和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党支部书记作为领导者和第一责任人,其个人廉洁作风直接影响到整个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应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全面提高自身科技管理服务能力,树立廉洁表率,保持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成员共同遵守廉洁纪律,才能有效带领全体成员围绕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大局共同努力。同时,党支部应重视团队廉洁基础建设,运用角色途径和任务导向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党支部的廉洁团队形象。结合团队成员个体的特点,优化科技管理工作角色和任务的分配,帮助团队成员提高自我效能感,让每位成员在廉洁自律氛围中,激发积极的工作动机,发挥自身优势。应注重对取得积极效应的成员及时给予肯定,使其自觉保持先进性,提升支部整体战斗力。同时,对于出现的廉洁自律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影响作用。而对于支部内出现的反面典型应落实相应的惩罚措施,及时促进改正和完善,并强化其警示作用。

推进党支部廉洁文化建设。强化党支部廉洁自律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发挥良好廉洁文化氛围的熏陶功能,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廉洁自律精神,引导科技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守廉洁理念,培养廉洁情操,增强廉洁服务的自觉性,才有利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积极探索扩大廉洁文化辐射面途径,促进科技管理部门党支部、科技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的全面联动,使廉洁文化更好地融入相关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筑牢高校整体科技廉洁反腐防线。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创新廉洁文化建设,根据高校科技管理需求,把握好科技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提高科技创新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注重与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借助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科技管理工作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廉洁文化活动,使科技管理人员在党支部组织环境中受到教化和启发。注重与科技管理效能建设相结合,转变工作作风,规范管理服务行为,切实增强科技管理人员队伍的创造力和执行力。

2.高度重视,强化科技管理人员意识

高度关注科技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致力建设廉洁科技服务队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4]。坚持与时俱进地用这四大理论体系指导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用科学理论武装科技管理人员头脑,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腐败行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强调创新服务理念,使服务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会等形式,实现科技管理人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必要的科技管理形势教育和科技系统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科技管理人员看到党和国家反腐信心和决心,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5]。使每位科技管理人员都能将学习政策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相结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用最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切实提高自我防腐能力,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3.规范程序、健全科技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廉政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做到科技管理部门内部成员之间责任分工明确,定期考核廉洁自律情况,对管理过程执行监督检查。责任机制用于规范科技管理部门内部职责与义务,做到上级领导有力,下级服从规定,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与服务宗旨。灵活运用考核机制,围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评和衡量科技管理人员工作绩效和日常廉洁自律行为,对科技管理人员实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完善科技管理监督机制,使其成为约束科技管理人员行为的有效手段。科技管理人员应自觉接受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加强对各项科技管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跟踪问效,重点对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项目进展和实施质量进行监督,提高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针对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必须以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态度进行妥善处理,及时落实限期整改,才能有效预防腐败发生。

完善科技业务制度,建立健全既满足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又适应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和规律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监督检查,构建上下衔接内外结合的闭环监管体系。修订科技项目、各类科研成果奖励、科技平台组织管理专项工作的廉政管理办法,切实落实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规范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成果奖励、平台等校内评审和科技经费配置工作,围绕“自主申请、承诺竞争、专家评审、择优推荐”原则,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证各项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强化业务监管责任,建立便于问责的管理体系,组织签订廉洁服务承诺,推进科技管理工作全过程在阳光下规范高效运行。切实履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和责任追究制。清晰的科技管理服务工作流程图,明确科技管理业务进程间的协调及协作。加强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传递重要科技信息,通过QQ群、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交流平台。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创建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组织落实高校学术道德、学术伦理规范,着力完善学术道德风尚建设,严明学术纪律,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堵住可能存在的腐败漏洞。围绕科技管理工作容易产生不廉洁行为的节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对科技管理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防控。清查科技管理部门内部风险点和人员岗位风险点,根据职权划分确定风险岗位等级,制订相对应的防控措施。提高高校科技管理风险预警能力建设,致力排查高校科技廉洁管理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治理和清除隐患,提高廉洁风险防范能力。

高校科技管理廉洁自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持续性工程,依托基层党支部为载体,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创新,常抓不懈,积极探索和建立科技管理廉洁自律长效机制,提高科技管理人员廉洁自律能力,自觉地把廉政建设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创新强校建设的工作全局中,增强科技管理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开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廉洁从业教育优势[J].武钢政工,2007(6):31-32.

[2]张乐平,付晔,盛佩珍.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建设的探讨:兼谈科技管理与服务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115-117.

[3]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处.科技处廉政风险点初查情况公示[EB/OL]. kjc.swust.edu.cn/s/84/t/443/a/28035/info.htm

[4]李全喜.首都高校科技工作者党建工作的6条经验[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