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54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1)

【关键词】:生态型园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建设;绿化

随着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态园林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从我国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型园林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型园林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还保护了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景观。

1、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在自然地形基础上运用园林景观技术,通过植树、种植花草等方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最终塑造美丽的园林景观。

与一般绿化园林景观设计相比,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突出的是生态功能与一般绿化的“适用”原则完全不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是:第一,科学的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因地制宜”设计生态型园林;第二,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对景观功能进行设计。

生态型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永恒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园林布局上体现了造景艺术园林中的装饰物品,营造了精神文明氛围,极具观赏价值也具有生态功能。

2、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2.1突显生态功能

生态设计应突出生态配置的合理性。在绿化空间内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注重添加自然生态要素,力求景观整体的生态和谐性。在生态景观中要注意绿量,以强调其绿地生态功能。

(1)设计复合群落结构的植物造景创造小气候环境。通过使用多种植物加灌木、草等提高总的叶面积。在植物挑选上要遵循叶面大、光合效率高植物优先的原则。

(2)利用植物改善污染区。在存在的污染区域应选择抗污染和净化作用强的植物,利用植物覆盖污染物甚至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改善小环境的污染状况捉进城市生态平衡。

(3)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多种生态功能。不同植物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抑菌、清新空气、释放有益气体等。为此,可以发挥植物的保健作用,放松身心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2.2强调物种多样性

2.2.1优选品种。应突出城市特色或区域特色选择地带性植物或其变种作为绿化景观植物。应注意慎重选择国外物种,主要绿植应为性状较为明确,我国培育经验较多的植物。

2.2.2为保证城市绿化植物可以一年四季保持较好色彩,应选择多种植物混植。应在“四季常绿”植物的基础上添加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植物选择方面要考虑其适应性、正常成熟年限等问题。不应抛弃慢生植物,慢生植物本身的生产过程也是富有意义的,这样才能凸显景观的自然性,植物配置不仅要突出科学性,还要注重艺术性,扩大绿地的物种种群使绿地景观更加丰富。

2.2.3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分配各种植物资源,根据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单一物种密植方法,不利于种群繁衍和生存,因利用多种植物间隔种植的方式,构建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绿地。如Mi-naoraki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

2.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由于城市环境系统脆弱,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前,对建设地的土壤、环境、位置进行调查,并结合具体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不应破坏景观所在地的特殊小气候,种植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的植物。当前很多城市的土壤条件较差,可适当种植改善土壤的植物,若本土土壤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可使用人工介质的种植土,为植物创造较好的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性,利用各种修饰的方法,使植物的色彩和整个景观的形态与建筑物交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保留景观地原有的树木在其周围空间添加草坪、小灌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等植物,充分利用景观空间。

此外景观主要使用本地植物,切勿盲目引进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只追求观赏性,而忽略后期的养护。

2.4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是健全区域的生态功能,为此,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的珍惜动植物。可将城市中已经消失的乡土野生动植物重新引回园林景观中,促进其种群繁衍,同时,也满足了市民接触大自然,了解家乡的需求。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可作为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通过建立和保护半自然栖息地,实现生态绿化、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些半自然栖息地中,保留了原有的环境,同时也进行了人工环境营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3、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实例

当前,生态型园林景观在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区绿化中广泛应用,下文以某小区的为例,具体介绍了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

3.1主入口景观

主入口位于园区西部,以绿化墙和石壁水景构建一组简单的景观,突出绿色园区墙的形象。

3.2中心区景观

该景观区全部采用生态型景观,整个区域的主色调为绿色,在突出其生态功能时,也注重居民对景观的其他功能需求。

3.2.1树林通廊。位于园区主道两旁,高大的乔木整齐排列,具有树木纵深感,树的底部还选择一些灌木,合理利用绿化空间。

3.2.2童趣广场。儿童营造的景观区。多种植颜色艳丽的鲜花和彩色树木,如紫叶李、榆叶梅等。同时,投置较浅的锦鲤池,周围种植树木,形成林荫广场,便于儿童戏耍和家长休息。

3.3.3聚景广场。该广场山景、水景相互为呼应,成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为提高景观的观赏点,采用了框景、借景等多种园林设计手法。广场四周不同颜色的绿植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景墙,广场中间装饰了西方现代艺术品,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雕塑喷泉的周围混植了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地,所有植物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3.3.4其他景观。小区各处种植了香樟、石楠、、冬青、乌柏、枫树等,以满足园区绿化需要,同时突出小区园林的特色。

该小区应用了生态型园林景观后,小区居住环境改善较为明显,整个园区环境变得生动自然、生机盎然,即美观又大气,同时也突出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2)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环境;空间;配置

1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1.1 功能实现原则

生态园林具有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的功能,而园林植物造景应先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首先应根据植物不同的功能进行种类选择和规划,根据不同绿地性质选择不同植物,实现相应的园林功能。不仅要做到植物适地生长,植物物种间互为有益,还应保持景观整体上的平衡。构建良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好城市植物物种环境应用与其他建设内容之间的关系,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充分提高绿地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1.2 地域性原则

不同的地域条件和因素造就了植物分布和生态习性的不同,不同的风景园林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科学确定区域常绿与绿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树种等比例关系,根据城市特点和自然规律,树种的应用形式及绿地类型,通过植物形象、植物文化,利用植物文化创造意境、植物组合与景观结合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并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

1.3 时序景观原则

植物是季相变化的主体,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深入了解植物材料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搭配种植不同花期的植物,使得生态园林在不同时期产生特有的景观,加强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实效性和观赏性,展现时令的变化。

1.4 空间变化原则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应注重规划和设计2个方面,以实现生态园林空间多样性。规划方面应明确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满足绿地对空间要求的同时,搭配植物物种及植物与地形、水、建筑物等造景元素,并熟练运用自然界中植物景观形式。设计中留出透景线,利用植物形态、色彩、大小来布置出丰富生动的生态园林空间。

2 现代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应用现状

当前没有充分利用大部分的乡土树种资源,应用于城市绿化中的阔叶树种超不过50种。基于乡土树种需在栽培和驯化试验后,才能应用到城市绿化中,限制了其应用推广,虽然城市绿化建设中对乡土树种逐渐重视,但是还远远不够,当前我们仍需攻破乡土树种的种植技术难关,深度开发并推广乡土树种资料的利用。现代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普遍存在植物品种相仿且单一,生态系统结构过于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此后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多选择乡土植物建群种,丰富栽培种类。并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针对本地自然条件发展相适应的地被、灌木和伴生树种,并加以组合种植,实现本地季节时令的同时,还展现了城市景观和地域人文特色。

3 针对现代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生态园林施工工艺并做好养护工作是前提

注重植物成活率和景观的维护保养工作是生态园林景观施工的重点,而园林景观的管理工作应尽量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当前园林景观的屋顶花园、垂直绿化、植物造型等施工养护技术逐渐得到了提升,同时页岩透水砖、树池、透水混凝土等新型环保材料也应得到充分应用。主城区内的绿地养护管理工作应落实到位,例如广场、道路、街头、公园、游园等。微喷、滴灌等节水技术灌溉在条件允许时可进行推广。偏僻区域的园林管理工作中也应注重维护工作,行管部门进行落实。

3.2 实现“香化”生态园林景观的转变

“香化”是生态园林景观打造的第三阶段,也是其最终标准。“香化”与“彩化”不同的是,树木的枝、叶、芽、花中的香素会吸引昆虫的萦绕。香化植物有米兰、白玉兰、栀子花、七里香等。“香化”植物的选择应以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为主、集芳香与姿色于一体、兼顾四季,全年芳香、注重功效注重特色为原则,以相对集中、多品种复层化、垂直立体绿化为配置形式,结合公园绿化、彩化景观效果进行设计,为漫步休闲的观赏者提供了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3.3 对地方植物资源充分利用

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使园艺景观丰富多彩,更便于打造出特色城市形象,同时也是打造生态园林景观的一大优势。2013年厦门的海沧湾公园便是将200余种乔灌木、地被、香化植物及时令花草等植物应用到景观绿化中,实现“景随季变,步移景换”的绿化效果,当地人民对此赞不绝口。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3)

关键词:海绵型道路绿化;植物选择;配置方式

道路绿化是海绵型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是道路绿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构成海绵型道路绿化中“海绵体”的重要材料。随着城市海绵型道路的快速建设,对海绵型道路绿化也提出更高的品质要求与标准。

1海绵型道路绿化的概念与作用

1.1海绵型道路绿化的概念

“海绵型道路绿化”指在常规道路绿化的基本功能上,通过植物配置融合各类海绵设施实现道路雨水径流、滞蓄、净化等雨洪管理,达到提升道路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

1.2海绵型道路绿化的作用

海绵型道路绿地作为道路雨水径流重要的消纳载体,不仅具有常规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还具有渗透、净化、存储、收集利用雨水径流的功能。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实现道路绿化与海绵设施的统筹建设,在提升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同时,减少道路地表径流,降低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发挥海绵设施效能,对改善与保护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目前海绵型道路绿化建设存在的现象

2.1海绵设施设置过于形式,设施功能缺失

在海绵型道路绿化设计中,由于对海绵设施特性

及海绵设施对植物景观功能的影响缺乏了解,过度偏重道路景观美观度与即时效果,不切实际地选用昂贵植物品种,对植物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导致海绵设施的设置过于形式而丧失有效的雨洪功能。2.2植物造景缺少美感,海绵设施功能与植物景观功能相矛盾在海绵型道路建设中,海绵设施的雨洪功能虽有所提升,但缺乏对道路绿化功能的提升和拓展,因海绵型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缺乏合理性,导致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欠缺丰富性与美感。

3海绵型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3.1优选乡土植物,慎用外来物种

本土植物适应能力强,适用范围广,构建的植物群落较稳定,后期维护管理成本低,优选适应场地环境的本土植物。谨慎选用具有入侵性或根系具有破坏性的物种,以避免该类植物破坏已建立的生态系统,给维护管理带来压力。

3.2优选根系发达、枝叶茂盛、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城市道路环境比较恶劣,灰尘、尾气、噪音等不利因素影响道路生态环境,道路绿地应优选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植物,能有效净化空气、吸附尘土、阻挡噪音,创造优良生态道路环境。

3.3优选既耐涝又耐旱的植物海绵型道路绿地在雨水期面临雨水大量汇集和短时间的储存,此时的植物必须具备耐涝能力,在雨水过后干旱期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3.4优选造型优美、观赏性高的植物

根据场地景观美学要求,海绵型道路绿地优先选用景观价值好、生态效益好的植物,通过丰富的植物品种、合理的群落搭配,提升道路景观美感与生态功能。

3.5优选禾本科观赏草及多年生草本植物

禾本科植物种类繁多、适应性与抗逆性强、景观价值高,是较好的海绵型植物种类。选用观赏草与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满足海绵型道路绿地的配套使用,减少植物的更替次数,降低成本。

4海绵型道路绿化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

海绵设施因其滞水时间、种植土性状与厚度、水质污染负荷等特性与设施条件不同,植物的选择种类、配置方式也不同。以长江流域为例,根据海绵型道路绿化设施类型选择与配置植物。

4.1植草沟

植草沟具有转输、滞留功能,运用于植草沟内的植物要有一定抗雨水冲刷能力,植株高度应控制在10~20cm,过高则会因雨水冲刷而引起倒伏现象。

4.1.1植物选择要求。优先选用乡土草本地被类植物。应选择根系发达、深根性植物,有助于净化污染物并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应选择能承受周期性的雨涝及长时间干旱的植物种类;应选择易维护、覆盖力与繁殖力强的乡土植物种类。

4.1.2植物配置方式。根据景观需求,可选用单一草坪地被种类,这类植物覆盖强,景观成效快,后期维护方便。种植时密度可稍大,能增大水流阻力,延长雨水径流在植草沟内滞留的时间。也可在植草沟边缘种植耐涝耐湿的花灌木、草本花卉加以点缀,能改变植草沟单一景观的现象。

4.2下凹绿地

下凹绿地具有蓄积、渗排和净化雨水的功能,选用的植物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植物的耐淹及耐旱特性。

4.2.1植物选择要求。应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且耐水淹、有一定抗旱、耐寒、耐盐、抗污能力的植物种类及群落组合。

4.2.2植物配置方式。下凹绿地深度为10~20cm,与周边区域平缓结合。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灌木+草本+地被3层组合多类群落结构、或草本+地被、乔木+地被2层组合,如禾本科观赏草类与宿根花卉类、禾本科地被类组合种植,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

4.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在非降雨期间是一个干燥静态的花园绿地,而在降雨期间是一个湿润动态的低洼绿地,因此选择的植物既要适应较长时间的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时期的抗旱能力。

4.3.1植物选择要求。所选的植物应根系发达、茎叶肥大、生长较快速;抗逆性较强,能满足抗污染、抗病虫害、抗冻、抗热等要求。

4.3.2植物配置方式。根据雨水花园的不同功能区,结合不同的环境条件、雨水径流量的控制、水质净化目标及不同景观效果的体现,植物的选择种类与配置方式也各不相同。可运用多种类、多层次植物的合理搭配,提高植物群落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以形成良好的净化效果与景观效果。如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地被、观赏草)等。可将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的灌木(球)与宿根类植物及质感明显线条粗狂的观赏草搭配组合,能创造极具吸引力、自然有趣的景观效果。如灌木+地被+观赏草等。

4.4生态树池

4.4.1植物选择要求。生态树池具有渗蓄、排放功能,因位于道路人行道上,所以选择的植物以能耐水湿、耐旱、抗污、浅根系且单体树形优美、观赏性高的乔木为主。

4.4.2植物配置方式。生态树池根据种植形式,分为单穴式生态树池与连续式生态树池。单穴式生态树池以单一行道树乔木种植为主;连续式生态树池则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三层组合、乔木+灌木(地被、观赏草)2层组合。

4.5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占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具有滞留+拦截的功能。

4.5.1植物选择要求。应具有发达的根系、浓密的树冠,耐旱、耐湿、耐污特性,应选择有一定抗冲刷能力和净化能力的乔灌草类植物。

4.5.2植物配置方式。根据植被缓冲带宽度,配置方式可采用单一种类的乔木缓冲带或草本植物缓冲带,也可以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植物群落组合搭配,如乔木+灌木+草本+地被4层组合、乔木+灌木+地被3层组合或乔木+灌木(地被)2层组合。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4)

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3.1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生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地形条件、气候的特点和造景要求,结合造园题材,力求适地适树。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基础[3]。

论文关键词 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5)

关键词:亚热带居住区,绿化植物,形态布局,生态组织

广西.南宁林业新村总用地面积389662.44m2,项目用地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凤岭段北面。整个林业新村的用地呈不规则形态,周边邻接市政道路,规划市政道路――玉兰路穿越用地中部,将用地划分成四个区,每个区相对独立,各自有出入口,管理方便。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场地立地条件和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前提下,以广西.南宁林业新村景观绿化设计为例,研究植物布局设计和生长演变对园林景观空间构建的影响,兼顾将植物生长习性和方式作为种植设计中的考虑因素,使得植物生长能够达成设计师的初衷,形成功能适宜、空间丰富、景观优美的园林景观,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

一、 亚热带居住区绿化植物的形态布局

1、中心绿地植物配置

中心绿地是居住区主要的休闲活动场地,也是绿化的重点,其绿化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满足各种活动功能的需求, 还要全面考虑植物的生态要求以及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从而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受。要在总体艺术布局上取得协调,就要从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大元素来考虑绿化设计, 以达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统一。

广西.南宁林业新村的中心绿地集中在四个区的中央, 结合各个区的水体和大面积铺地设计,提供人们活动交流的中心场所空间, 植物配置选用乔木、矮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使空间在人们视线和行为尺度上通透开敞,形成开敞性空间,另一方面选用庞大树冠的阔叶树能起到遮荫防晒的作用,为居民生活创造舒适的环境,营造“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有机形成空间。

亚热带居住区常用乔木有:栽植白玉兰、樟树、扁桃、红花紫荆、火焰花、盆架子、八月桂、秋枫、樟树等杆形直立,清新典雅的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同时可配置凤凰木、黄槐、大花紫薇、美丽异木棉、幌伞枫、铁刀木等冠形宽大、遮荫效果较好的乔木树种。

2、水景空间植物配置

南宁地处的亚热带地区水源丰富,景观规划构思中以人工水景结合微地形,来营造富有南国水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将自然的水系融入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居住区水景的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自然山水的缩影来组织水景,通过石、树的有机过渡,形成自然堤岸,水、石、植物连成一片的景观;二是人工砌筑的喷泉水池,周边的植物配置考虑到对水质的影响和根系对水池构造的破坏,离岸边有一定的距离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亲水性地被植物。本居住区的水景植物配置中主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1) 岸边植物配置

以临水的垂柳、串钱柳、水杉、池杉、南洋杉等乔木为主,一株或一丛的形成有特色的构成主景,利用水面对光的反射使植物朝向水中伸长,营造一组婀娜多姿的画面;再选用耐水湿的花灌木栽于水边,如迎春、春羽、黄蝉、紫薇等,加强水景的趣味,丰富水边的色彩。

(2)水生植物配置

水生植物的配置要注意有断有续,疏密有致,切忌“满植一池或沿岸一圈”,并根据植物习性因地制宜的选择品种,当几种水生植物混合配置时,要考虑它们生长在一起的主次关系,抓住形体、姿态,叶形,叶色的特点,在花期、花色上产生对比协调。本住区设计时采用的亚热带常见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千屈菜、水葱、芦苇、浮萍等。

3、道路的植物配置

住区中的道路分为两种:一种是交通性车行道,一种是游憩性步行道。

(1) 车行道绿化

由于汽车通行产生噪音,不仅影响了住区内的安全,对住区内部景观环境也会带来干扰,所以设计交通性道路的植物配置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原则:

采用列植行道树的方式,宜选用树冠整齐、枝条广被、下枝较少、生长迅速

耐修剪的乔木。亚热带地区能选用的常绿树种有:小叶榕、火焰花、白玉兰、樟树、扁桃、八月桂、秋枫等品种。同时,在乔木底部种植绿篱,可以防止噪音、人行防护的功能,可选用四时常绿、枝叶稠密、下枝伸长的植物品种。亚热带常用绿篱植物有:黄素梅、红绒球\红背桂、杜鹃、女贞、朱槿等。

(2)游步道绿化

居住区内的游步道既是道路又是景观,其布局自然灵活,变化万千,随地形

地势自由伸展与起伏。在游步道的路缘附近种植花草,可以使步道显得优雅实用,缓解道路旁的土壤被水冲散。游步道绿化通常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皮等多层次组合的形式,以构成具有一定情趣的景观,并用广西本地的林业特色植物强调某些节点、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亚热带居住区游步道的植物配置选用的树种十分广泛,应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主题来选用,可选用的常绿或叶色鲜艳的花卉植物有:花叶良姜、花叶鹅掌柴、茉莉、花叶假连翘、希美丽等。

4、景观小品的植物配置

景观小品是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如休憩亭、廊架、坐椅等不仅有美化环境的景观价值,还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例如,根据人们的行为心理,坐椅背后一般要以稠密的植物作为依托、从而具有一定的私隐性和安全感;花架的设置更是离不开植物,各种攀缘植物随着花架的形式,可营造出绿意盎然的休闲空间, 亚热带住区常用的攀缘植物有:爬山虎、蔷薇、紫藤、常春藤、葡萄、百香果等。

据上述分析,居住区的景观园林绿化形态布局中,应以丰富景观园林植物,大力开发、利用亚热带的乡土植物为主;并充分利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攀援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来创造园林景观,充分开发和利用富有本地特色的园林植物野生资源, 培育优良新品种;根据植物形态、色彩、气味的不同、考虑不同空间性质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才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亚热带居住区绿化植物的生态组织

尽管亚热带居住区绿化的“艺术观赏性”越来越强,但“生态实用性”却没有增加多少。有些居住区一味追求绿化覆盖率或异国情调、广铺草皮、种植灌木和花草及棕榈科植物。虽然这些处理见效快、但仍然没有提高人们最终需要的居住环境的质量。所以,在本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对各种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进行生态组织的分析,力求合理地配置与组织成为“园林植物配置”, 使在园林植物之间及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过程中, 充分发挥出各类植物的形体、线条、姿态、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 以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1、绿化植物的生态性

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住宅区绿化的着眼点。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设置以鸡蛋花、桂花、木芙蓉、柳叶红千层、羊蹄甲作为主调树种,并配置赏形的白玉兰、七叶树、八宝树,色叶的金丝李、火力楠和铁力木、玉桂、红椿等,林木栽植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植物结构一般控制为乔木(含竹类)与花灌木的比例为3∶1,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为8∶1,地被草坪覆盖率达85%以上。

2、绿化植物的保健性

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运用拟生造林学原理,配置生态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配置按照产生不同的功效分为几种组团形式。

① 可产生体疗功效的植物群落。住户在活动场所内面对某些特定的植物进行呼吸,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如种植罗汉松、樟树、银杏、枇杷等,人们在不同的绿色植物空间锻炼休息后可达到防病健身效果。

② 可产生嗅觉香味功效的植物群落。将特定芳香气味的植物种植在住区的场所,香味能消除人的疲劳紧张,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工作与生活的质量。住区中采用的植物有:白玉兰、桂花、朱槿、栀子花、月季、红花酢浆草等。

③ 可产生视觉功效的植物群落。植物对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各种不同色系的植物在人的视野中所占的比例,如种植浅蓝色的花对发高烧的病人有镇静作用,种植红色的鲜花能增进病人的食欲,种植白色花朵能使人变得清爽,种植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能使人心旷神怡,神清目爽。

④ 可产生听觉功效的植物群落。不同的植物种群在风雨作用下可发出不同的声响,如在竹林内静坐,萧萧之声有镇静解热的作用,荷洁蝉鸣雨打芭蕉就能让人的心理获得美感和满足。住区的设计中考虑了听觉类的保健型生态群落,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叶片经大自然风雨因素撞击后能发出优美声响的树种,并种植一定的规模与数量,才能具有声响效果。

3、绿化植物的环保性

针对住区中央的玉兰路和周边交通流量大、有一定污染的现状,在玉兰路和周边道路的景观营造和植物栽植时,注重选择植被有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削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的品种,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选配主要树种时,基调树种可选择垂柳、合欢、紫薇、白玉兰、羊蹄甲、棕榈科植物等,骨干树种可选择鸡蛋花、桂花、柳叶红千层、黄蝉、桅子、杜鹃等,搭配以常绿树种为主,并考虑与落叶树种的组合;并在林下布置流畅的曲线步道和休憩空间,在增强林带的生态环保功能同时,又能兼顾景观的效果。

4、绿化植物的亲水性

人都具有亲水的特性,并喜欢与水景设计的互动,设计中利用自然湖池与住宅庭院的相得益彰,结合南北水系蓝色景观带的景观营造,以水脉为中心串联景观,寓居于景,景居相融。为营造风光清秀雅致的水岸,种植的水生植物与水边的距离注意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留出必要的透景线,并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形成倒影的效果。水生植物的选择上,力求做到即兼顾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栽植荷花、睡莲等睡莲科属的多年生挺水植物,起到美化水面、点缀亭台的作用;采用片植芦苇的形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在自然式的水岸边产生一定的野趣。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6)

关键词 园林;绿地;景观

1.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宏观城市系统,发挥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2.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始终坚持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是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景观,功能,建议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在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后,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在我国兴起了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等评比活动,所以植物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些都表明园林植物在现代园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 城市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

园林植物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塑造空间,包括形成空间的领域感和在空间内部对空间的强调与界定等。植物是作为一种软质材料进行空间的分隔的。相比于墙体这种硬质分隔材料,植物的好处在于使人感到亲近和可以弱化空间的边界,所以植物是园林中用于分隔空间的最重要材料。在园林的序列形成过程中,园林植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入口处,高大乔木的对植可以作为入口处的强调,是为起。在承的过程中,植物通常是郁闭的,是要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为了不使承的过程感到单调,可以加入一些配植的手法,比如在道路的转折处或视线的焦点处种植彩叶植物等。在转的部分常常视线开阔,并通过植物的配植着重突出重要节点。而对于尾声的处理,若空间的结尾是直接与外部相连的,则应该植物茂密郁闭,走出空间方觉豁然开朗; 若空间的结尾是需要一定转折再与外部相连的,则应该在视线的结尾处种植高大乔木作为尾声。植物因为可塑性强,易于与环境相融合,在增加景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空间内,沿着预定视线方向错落种植植物群落,可以增加可见层次。而近处种植高大乔木,远处种植低矮植物,则增加透视感。

园林植物作为一种生命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其光合以及水土保持等能力体现生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生命体还可起到创造动态的观赏景观、衬托;作为区域的观赏主题体现意境、创造随机的效果;通过园艺技术对植物塑形;作为其它设施的模仿对象等作用。园林植物可以用来衬托园林建筑。首先是色彩的衬托,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来衬托建筑的人工质感和规则的形体。另外,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有自然的显露作用,依照显露出来的比例,可以表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2 关于园林植物应用的建议

作为园林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 “植物”,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力,为城市园林绿化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景观盛宴,在未来的园林植物应用中,应该合理地发挥不同观赏特性的园林植物,运用好园林植物的色彩、形态和质感,在园林植物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其改善环境的生物功能作用和美化环境的景观作用。

2. 1 回归自然,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园林绿化的主要宗旨是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各地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树种,不但节省养护费用,栽培管理较粗放,节省造价外,对于维持地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 2 注重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现代城市中,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频繁出现,钢筋混凝土的硬质景观逐步取代了原始、自然的大面积绿地,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为了增加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在园林绿化中,除了 “见缝插绿”地充分利用空间营造绿地系统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外,还应增加诸如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绿化覆盖面积,创造多维的城市植物应用空间。

2. 3 注重彩叶植物的应用

彩叶植物是园林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弥补一般植物在色彩方面的不足,极大的丰富城市色彩。彩叶植物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但如果应用时不注意彩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就会适得其反,失去其应有的观赏效果。因此,建议彩叶植物在应用配置时,应在符合其生态习性和美学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完美的植物景观,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时,还要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因为彩叶植物通常是作为模纹图案的植物材料,应该经常修剪、定期养护,延长其观赏期。

2. 4 注重芳香植物的应用

相较于彩叶植物,芳香植物在园林植物中的应用则更不被大众所关注。虽然我国是芳香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大多集中在对其香精的提取和应用上,较少关注其在园林设计方面的应用。在未来的园林植物设计中,若能适当将一些兼有园林植物功能的芳香植物应用到植物配置中,如一二年生草花、地被等,将弥补我国园林植物设计在嗅觉上的欠缺,从而使得植物培植具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相融合的多维美感。

3 植物景观的营造与生态美

植物景观的营造还有一种当今社会条件下必须重视的,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生态园林,本文中称其为园林的生态美。近几年由于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楼大厦林立,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加之汽车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基于以上原因,园林绿化中的植物景观营造仅仅满足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除满足以上几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让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这样对园林的景观要求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要求现在的园林不仅要做到形式美、意境美,同时还应做到生态美。生态美的创造就是利用植物的各种生态功能,如: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某些植物的能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调节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功能及降噪防风滞尘杀菌功能等等。因此园林工作者在对园林绿地进行设计施工时除掌握植物的季相色彩的变化,植物体的形态特点及寓意外,还应掌握植物的各种生态功能。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城镇中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数比公园绿地中多7倍以上。夏天悬铃木树荫下的温度要比阳光下的温度低4.3℃。城市绿化与不绿化湿度相差14%。另据调查显示,辽宁省古榆镇通过“三北”防护林建设、126骨干带建设、东辽河护堤林建设等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实践,选择沙棘、旱柳、傅杂2号杨、1号杨等抗旱性强的树种,在古榆镇建成了一条东西宽30千米,南北长27千米的“三北”速生林体系,有效遏制了风沙的侵袭,春季风速减缓了1.7米/秒。从而使被防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未来人类优良生存环境的获得主要靠植物的生态功能对现有的环境进行改善和提高。

4 植物景观的营造与植物生态习性的关系

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把握的到不到位对所营造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植物的生态习性把握的好,植物景观的营造就能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植物的生态习性把握的不好,那么营造的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及其相关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可能是所有功能的丧失。因此在设计时,应做到充分了解所选用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做到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这样才能使栽植的植物得到健康的生长,使所营造的植物景观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使植物各方面的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物景观的营造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重要性不言而喻,植物材料的应用不是在园林绿地中杂乱无章的简单堆砌,应该是利用园林的审美规律和植物造景手法,在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态功能等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结合用地环境准确的选择园林植物进行设计施工。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是将植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于植物材料是有生命的建设材料,因此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要想使一件园林作品做到完美,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各个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设计到施工及以后一定时期内的养护管理都应做到全程跟进。在城市的建设中尽可能的将每一块园林绿地都建设成美观、舒适、宜人的生态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峰.园林种植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54.

[2] 程波.园林种植技术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1,(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