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52

课堂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技术篇(1)

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奇、爱动,注意力时间短、不能持久坚持学习,因此会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为教学的手段制作数学教学课件,这样不仅把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且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为数学教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从而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集信息于图、文、声、动、色为一体,以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展示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追求数学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的美感,调动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授“四舍五入”这一课时,我利用flas,将舍去或进一的部分用动画播放,还可以将所学内容编成动画课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相关内容的故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不仅教会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将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的谈话中复习了旧的内容,而且也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动静知识结合的形成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不仅是提高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结合,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数学知识与生活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师生情感、教学态度、学习价值观,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图片与静态的数学概念或公式相互转化,使单板、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将数学规律的解读和训练清晰而形象地突示出来,在动和静的互动下,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高兴趣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如在教授“旋转与平移”这一节时,运用现代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设置动态的物体,然后通过物置的转移,使静的物体产生动的概念,将静的物体通过动态的旋转和平移,用不同的颜色标志物体移动的路线和旋转点,使学生先观察后说出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然后教师再以动态的图片呈现出正确的概念,这样给不仅给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利用信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动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必须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大胆猜测、相互交流。在教学形式上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以满足教学多样化,学习生活化的教学需求。对媒体技术用运到数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法,以新颖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模拟出的现实的生活情景。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呈示文字、图像等,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技术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33-01

2012年秋,笔者参加了攀枝花市仁和区组织的教师置换学习,在成都市青羊区胜西小学跟岗听课,领略了胜西老师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数学课,教学模式形象生动,师生自始至终处于高效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必然的联系反过来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美术技巧的运用

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为学生展示图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我的美术作品实在拿不出手,从来不敢在学生面前展示,即使要用,都是事先准备好,课堂上直接展示。成都青羊区数学教师大赛课,我听了12节,大受启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的很多缺憾,让教师成为学生眼中的“全能选手”。

记得赛课时有一位老师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点阵中的规律一课,主题图出示了一个点阵图。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

生1:有一些点。

师:这些点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一组点阵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点是怎样排列的?

生1:点是按列和行的依次增加而增加的。

师:这就是这些点的排列规律。猜一猜,第五个点阵该如何排列?有几个点呢?

生2:第五个点阵是五列五行,应该有25个点。

……

不用教师再费力地画,用鼠标一点一拖之下,直观、规范,学生一目了然。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辅助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较枯燥,学生不易集中注意力,此时配上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则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魅力所在。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还记得胜西小学陈老师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时的情境:教师用课件作成动画情境: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割补过程是利用数学软件在电子白板上用手操作完成的,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后,很清楚图形转化后,两种图形有什么联系,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进而轻松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针对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可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已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把学生的乐学落到了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在我的数学课堂里,我也尝试着改变教学方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上,我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一节时,我在白板上演示直线的无限延伸,直线相交组成角,再到各种几何图形的组成,利用鼠标进行点、拖、划,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也让学生亲自操作,画出几何图形,用不同的图形组成新的几何图形,整节课下来,教师轻松,学生愉快,教学效果好。

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多元化学科整合,多种教学材料、器具被教师所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课堂教学技术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教好信息技术课呢?以下是个人的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此我上课总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他,即使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六、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课堂教学技术篇(4)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在教学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画,迷人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一分”这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小学生熟悉的分苹果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苹果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分数二分之一的思考。当学生发现平均分苹果竟然与分数有这样的联系时,不禁兴趣盎然。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渴望。

丰富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具体形象感知形成表象,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鲜明生动的概念,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本身及知识背景的丰富材料,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显示出来,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把思维的过程以显性的状态有序地暴露在学生面前,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树叶的周长,笔者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只小蚂蚁沿着一片树叶的边线转了一周,蚂蚁经过的路线用红色线条显示;接着,再播放蚂蚁的录音:“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周长”的概念。

突出重点难点,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画面的强烈刺激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发展的求异思维入手,训练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判定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具有发散的思维方式,从多向、多层次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完“平移”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了如下一道习题: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红鸟站在船头,蓝鸟站在船尾,船行驶一段时间后,红鸟与蓝鸟谁经过得路程长一些?有的同学认为红鸟经过得路程长一些,有的同学认为蓝鸟经过得路程长。正当同学们争执不下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做了演示:格子图上画了一艘船的图形,用红点和蓝点代表两只鸟(这两个点正好在两条线的交点上,这样方便数格子),图形向右平移几格后,让学生数一数,红点和蓝点分别平移了几格。同学们通过数格子发现,红点与蓝点平移的格子数是一样的。接着,笔者让学生找出图形中的任意一个点数一数,看看它们移动了几格。经过数格子学生发现,无论哪个点,移动的格子数都与红点、蓝点一样。最后,笔者概括学生的观点总结得出:同一个物体移动了几格,这个物体上的任意一点都移动了相同的格数。

强化知识运用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有效途径。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有利于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达到突出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在学了“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笔者用闯关的形式设计了三组练习。第一关是基本练习,要求学生在熟记乘法口诀和掌握了求商方法后,直接在电脑上的指定位置打上得数,如果答案正确,电脑上就会出现“√”,并配有掌声。第二关是变式练习,可以设计成表格填空题,要求学生填出其中一个因数或积,也可以让学生填出被除数、除数或商,学生要通过思考才能完成。第三关是争当小博士游戏,设计成送信游戏,把算式用电脑鼠标拖放进相应的信箱即可。

这样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另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练习,增加了练习的可操作性。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知识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技术篇(5)

关键词:微课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17-01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具有短小而精悍的特点,迅速精准地突破重难点。在普通学校广泛开展微课实验之后,聋人学校也积极引入微课教学,以适应信息化学习的发展需要。在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软硬件优势,在高效的学习时间内积极思维与互动学习中,实现个性自主的高效课堂,促进听障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一、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障碍补偿

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其言语发展,学龄期思维方式长时期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其获取信息主要依赖于视觉方式,视觉的注意观察力主动代偿听觉障碍,所以充分地利用视觉补偿教学是激发思维和高效学习的关键。微课本身就是流媒体形式为主要载体,能以丰富的视觉元素集中呈现知识点相关的海量资源,使听障儿童学习更为直观、更易模仿与内化,更符合听障视觉思维与创新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微课设计元素要直观、新颖,语音、文本要和手语相结合,重难点的处理要以启发视觉思维和实践操作为主。

二、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突破重难点

微课短小精悍,任务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核心就是重要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难点的突破。模仿与掌握已经不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主要任务,知识学习的探究过程形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信息素养培育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不可等于示范操作,微课设计主要在于启自主思维、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微课教学中,以丰富的视觉元素做好知识铺垫,以问题启发与尝试实践贯穿探究学习过程,力求学习过程和交互活动均高效集中指向重难点。

如七年级《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中演示文稿模板学习中,在微课教学中展示丰富的风格迥异模板对比,通过视觉元素的冲击与对比让听障儿童感受到模板设计对于演示文稿表现方式的重要性,提升其审美能力。通过微课展示演示文稿模板自主设计的各个细节,给予大量拓展性的或技巧性的设计创意,学生通过个性学习、探究尝试、创新内化等环节,突破模板风格的选择与个性设计的重难点。

三、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自主学习

微课教学内容聚焦于知识点,学习过程交互性强,可灵活地用于课堂内外多种学习情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可交互的学习。微课学习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精神,可利用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自主学习。听障儿童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是都有不同学习需求,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中可以充分照顾到这种差异,学有余力者课前自主先学,课中积极巩固与拓展,稍有困难学生可反复观看后顿悟学习,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结构。这种分层学习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听障儿童自主学习的差异,提高其信息化个性学习能力。微课教学中所有学习活动均以学生为中心而开展的,学生获得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这其实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培养目标。

四、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课堂高效

微课设计核心是精细化,目标明确,内容精炼,学习活动聚焦于重难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独立而灵活,立足点在于课堂学习高效。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微课设计也应着力于高效课堂的建立,从教学目标直指重难点,学习过程充分预设精细设计,学习策略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诱导、任务驱动、讲授内容与同步演示等多种形式。聋人学校的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在自主先学、尝试操作、交流分享各个环节中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要着力于自主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参与学习过程的分享。根据听障儿童的学习特点,8~10分钟微课学习后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内化,精学多思,多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符合听障儿童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五、 聋人学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重在精心选择

精心选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精心选择微课内容,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微课来表达的,有些知识是不适合微课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硬要把它弄成一个微课的形式那就适得其反。学习设计要重新分解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要精细,才能高效。二是要精心设计或选择微课素材,微课本身就源于“积件”式共享形式,可以分享别人的微课课例,信息技术的微课素材虽然很多,但要选择适合听障儿童学习特点的微课作品和设计方法。对于低年级听障儿童在微课作品设计中要注意激发兴趣,高年级要选择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好的微课设计。

微课教学广泛开展,反映了信息化学习时代学生移动学习需要,微课是自下而上的主动变革,聋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微课教学会使课堂更为高效,同时培养听障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听障儿童的信息素养,促进各科信息化学习开展,推动听障儿童适应信息化学习时代的变革。

课堂教学技术篇(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教育目标,而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一、重视课堂教学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所以对于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因素。一名合格的教师都会注重导语的设计,一个具有创新的导语设计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这样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追根究底的心态。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喜欢学计算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对计算机产生好奇心理,所以计算机师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排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文字编辑,然而不少学生进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文字编辑无非就是打打字,只要懂得如何输入文字便可以了,一些学生连比较简单的删除、插入都不会,渐渐地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兴趣,笔者在教如何进行文字编辑的时候,将文字编辑看做现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隐形纸,这种隐形纸所具有的特点是存储量大,易更改,用完直接删除,无污染,而且这种特殊纸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编辑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

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就有提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就要提前灌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引用的思想,让他们领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内容的制定上一定要慎重,不能与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接受能力相差太大。

如在学习“画笔”时,学生就可以用它来制作新年贺卡或者节日祝福卡,送给亲人、同学;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学生便可以用它来写一些通知、书信,也可以制作课程表等;对于Power Point的学习,学生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个班级通讯录,把全班同学的联系方式放上去;学生可以在“媒体播放器”播放自己钟爱的歌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对于以后的日常生活太方便、用处太大了,从而达到为了需要而学习。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

小学生具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好奇心强,但缺点是做事情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便开始产生厌烦心里。所以教师应该变换教学方式,应该启发、辅导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讲解和管制。因此,在对小学课堂情节的设计方面,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达到全方位互动,也就是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练。

运用游戏软件进行指法训练,学生大多可以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手指与眼睛的配合程度,评出在指法训练中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加以鼓励。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能者为师”,只要有些学生已经掌握所学要领,便可以鼓励他到台前,将自己所学为同学讲解,担当小老师。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分层次教学这一理论的理论基础也就等同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进行了调和。而层次级教学思想便是从这一理论的设想与需求逐渐一步一步发现起来的,它将传统理论和现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大胆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是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的一次尝试。它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也克服在班级授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它为教学的改革提出新思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法时,要对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基本操作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一次考试或者考查,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进行一次等级分化,分为A、B、C三个等级。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化,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它需要学生去不断想象和创新,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然而不足之处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理解计算机里涉及的概念。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资源,使学生思维上不断得到活跃。并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且富有创新力的学习气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要有创新精神,只要踊跃参与进来,那么就向成功跨进一大步。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一群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且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追求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出小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技术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的教育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来,这种变革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实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互联网不仅可以使师生快捷便利地查找所需的资料,而且也成为师生交流信息和成果的地方。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计算机结合投影仪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不断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能快速的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不再是简单的书籍和印刷制品,而是形成了以课程资源为载体的数据库。信息技术变革了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并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在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教学重点是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因此说,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新教学

(1)激情引趣。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从而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以相关知识为载体,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直观的感受单调性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3.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课堂效果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必选工具,它好用,移动、标注、触摸、回放等等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校实现了以电子白板为载体的多种媒体共用,不断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打破了教材、大纲的束缚。并根据学生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那些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改变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设定学习计划并自我评价。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首先,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自主学习能保证目标具有反馈和激励的作用。

(2)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每个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影响和鼓励,相互间共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最终达到了小组共同进步的目的。

(3)探究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下的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调查来解决教学中设定的一些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讲述者”和“传授者”,教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在新课改下,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并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

3.教学模式的转变

(1)环境变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推动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模式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环境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开创了前提。新课程指出,优化整体设计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状况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教与学的过程,由此,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随之产生,例如:翻转课堂,虚拟实验,微型课等,这些新模式的教学,促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2)教学工具的变化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例如,数学课中的几何画板的出现推动了一种或几种新模式的产生,而这种工具的性质使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促使原有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完整和流畅,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逐步优化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不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而且还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琼.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N].中小学电教,2012(7).

[2]李伟.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