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16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1)

关键词:古文字构造法;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六书理论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到字,从少到多,从抽象到具体的漫长历程。古人研究文字,有“六书”之说,就是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统一考虑。

什么是“六书”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又作《说文解字序》)中提到: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文将以六书理论为依据,结合甲骨文、金文字例分析汉字的基本构造模式。(转注和假借虽在“六书”之列,现一般认为其实为用字方法,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造字法。在此将不作列举。)

一、指事字

汉字中一小部分是由象形字和一个指事符号构成,而这个指示符号表达汉字的本义。这类汉字称为指事字。指事字中常见的基础汉字有“上”“下”“一”“十”“本”“末”等。

以“中”为例:

甲骨文和金文中()为旗形,代表两军部队,中间部件为两军中间不偏不倚中立地位的非军事地带。又作空旷地面的中央地带,由旗杆标出位置,方便部族聚集。

在讲解汉字“中”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原”(中国)、“中央”以及中国国旗等文化知识给学生予以介绍。在汉语教学课堂中,积极适量地加入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在里面,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欲望,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象形字

汉字源于物形。物,本身有其音,据此物所造之字也就被赋予了读音,由此产生的汉字便是象形字。此类汉字教学中,应该抓住象形表意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由于造字规律所限,常用的汉字中,象形字大概有仅两百个左右。但是这二百多个象形字对于提高汉字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影响。常见汉字如“日”“月”均是象形字。

以“牛”字为例。

甲骨文,以牛头代表牛,突出牛角这个主要特征。文字表达牛这个物的含义。

金文,仍是以牛头为象形。因为金文是浇铸而成,浑厚的笔画使牛头的额形象更完美。

其它类似用于表动物名称的汉字有“马”“猪”“龙”“鸟”“羊”“鱼”“虎”

“象”“鹿”等。实际教学中,可以如上图所示范,结合动物图片演示汉字的出现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印象。

具体的汉字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画”汉字。每个学生选择可不同的汉字进行演示,然后根据画出的“汉字模型”在班级上跟所有师生一起分享其中的故事,故事中可以再次穿插图画把汉字作出进一步演绎。通过“画”汉字和“讲”故事,用编写绘本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课堂展示所学汉字,表达各自的见解,对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含进一步探讨学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以及汉字学习的兴趣。

三、形声字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形声”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然而,由于汉语发展历史久远,古音与现代汉语发音有说不同;古语有云“十里不同音”,区域汉语方言发音有出入,我们在看待形声字声符时,不要纠结于其在汉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

以下是汉字的声符(音符)举例。

常见汉字以“方”为声符的如:芳、坊、纺、放、仿等。

金文常见汉字以“平”为声符的如:苹、砰、评、坪等。

常见汉字以“方”为声符的如:俘、孵、浮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声符发声,意符表意,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可以采用现有的教学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制作视频短片,语音文件,小型话剧表演等方式演绎、诠释汉字含义。抓住汉字读音演变规律,使教学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传统上枯燥的汉字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四、会意字

由两个以上不同物形符号组合在一起,可以从中领会其意思的字,简称会意字。会意字是象形字的发展,不同的象形符号用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含义。会意造字法产生的汉字数量更多,使用更广泛。会意字造字法演变出的常用汉字用“家”“休”“朋”“友”“明”“从”

“森”“胖”“多”等。

以“福”字为例。

甲骨文中,左边“T”形部件意为祭祀用的供台;右边部件意为双手举起酒器。会意为祈福。文献记录中显示“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多钟不同但是类似的写法,归根于古人汉字书写还没有统一规范。但是,“福”字的根源和演变在上面完全可以体现。

教学中,可以将福字在现在汉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入,介绍春节以及春节有关的传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加入书法入门课。

五、结语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对于母语是表音文字的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来说在认知书写上必然是困难的。如何让汉字学习更加有趣,吸引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闻汉字色变”是汉语教学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分析汉字的造字模型,探讨汉字衍变过程和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汉字发展至今,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以及近代的汉字繁简字改革,基本上已经定型。汉字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汉字教学、演示汉字演化规律过程中,适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文化知识的引入也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

汉字教学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教学阶段,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学习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诗词作品的重要意义。音、形、意兼备的汉字在诗词中可以传达深厚的文学意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汉字课程,融入书法、绘画等中国元素,让学生欣赏汉字美,才能真正体会中华文化及文学最品种蕴藏的深厚美学。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2)

关键词:汉字;偏旁;演变;表意性;变化

一、灬

(一)表示火的简写:这是“然”的小篆字形。字形的左上部为月,代表肉;右上部为犬;下部为火。合起来表示在火上烤狗肉,这应当是“然”的本义。

(二)表示动物尾部的形状:鱼:小篆的“鱼”如同一幅简笔画,有鱼头,鱼身上还有鳞片,鱼的尾部描摹得也很传神。隶书的鱼写成了“~”,草书的“鱼”成为最后的字形,鱼尾的形象已经没有了。

(三)表示动物蹄或爪的形状:为:这是“为”的小篆字形。字体的上部为“爪”,即手的变形。中间的纵撇表示象鼻。字体的中部如同象耳。字体的下部是四个象蹄。整个字合起来表示人牵着一头大象的鼻子向前走去,引申为“作为”之义。

隶变后,该字形变成“椤保现在的字形是草书楷化的结果,字体本初的表意性已经基本丧失。

二、

(一)表示气息:在《说文解字》中,对“四”的古文有所提及,如同鼻子所出气息之象,后来用以指称数字的概念。

(二)表示网的含义:买:我们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古人用网捕贝,贝是很珍贵的,因此可以买卖营利。

隶变后的“买”为“I”,简化字遵循书写简化的方法,字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字义的联系也就无从考究了。

三、人及相关偏旁

(一)“人”的演变:亻:保字的小篆字形,像一人引领、怀抱一个小儿的形状,从而引申出养育、保护的含义。

隶变后,保字的右半部变成了“呆”,依稀可见小儿状,表意性基本不变。

(二)“儿”的演变:弃:弃字的小篆字形,下部是一双手,上部是一个脚朝前的婴儿,总体表达把婴儿抛弃之义。隶变后的“弃”字,上半部已看不出是婴儿状,下半部保留了双手大概的轮廓,该字的形体与含义相去甚远。

(三)“大”的演变:夷:夷字是少数民族的意思。大代表人形,中间的曲线表示环绕在人身上的D,即带有丝绳的短箭,这正是少数民族的象征。该字简化前后字形变化甚微,表意性不变。

四、手

(一)演变为“寸”:这是“对”的小篆字形。字的左半部分为烛台状,烛台上还有燃烧、跳跃的火苗。右半部分为“寸”,手也。此字表示在黑暗中,拿着点燃的蜡烛去看某种事物,所朝向的方向就是“对着”的意思。

简化后,字的左半部分由于过于复杂,而替之以符号“又”,即使寸的含义不变,该字也难以表示原本的字义了。

(二)演变为“又”:此为反也,是攀的本字。此字的原为“厂”,是山岩的意思。内部为一只放大的手。两部分合起来表示攀登之义。

简化字“反”,偏旁“厂”发生变形,手变为“又”,再加上字义的变化,其表意性流失了。

(三)演变为“”:左图是“受”的金文字形,右图是其小篆字形。该字上部分为爪,下部分为手,中间是“舟”的形状,整体表示用船运送物品,从一处人到另一处,因此就有了授予、接受的含义。

(四)演变为“”:这是羞的小篆字形,从羊从手,即用手抓羊肉进食,表示美味,是“馐”的本字。“手”形上有一纵笔,应当是指事性符号。该字简化前后表意性基本不变。

(五)演变为“尹”:尹,像手持棍状。在小篆“君”中,是用手持权杖表示权力,用口形表示君王的言语的重要。由于简化后字形变化不大,该字表意性基本不变。

(六)演变为“”:兵的本义是武器,如同小篆字形所示的那样,双手持着武器(或为斤)。隶变后的“兵”中看不出手的形状,表意性受到了损害。

(七)演变为“”:弄有把玩的意思。其小篆字形表示的是用双手把玩美玉。隶变后的“弄”中看不出手的形状,表意性受到了损害。

(八)演变为“”:舆,从小篆字形来看,是合力造车的意思,在车的四周环绕着四只手。隶变后,这四只手都发生了变形,表意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九)演变后难以辨认:贵:这是贵的小篆字形,上部分为双手捧起土,下部分为贝。土地与贝壳在古代都是很珍贵的。隶变后,手形与土形合为一体,难以辨认。

五、火

(一)演变为“灬”:此偏旁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此处举“羔”为例字:

该字从羊从火,表示炙烤羊肉,因小羊肉味鲜美,故常烤羔羊,羔字由此而来。

(二)演变为“山”:幽也。该字形本为火上有双糸,以丝线的形状比喻火苗的微弱,后引申为细微、昏暗等义。简化后“火”变成了“山”,如果不明就里、妄加解释,岂不笑哉?

(三)演变后难以辨认:赤,本从大从火,用火的颜色指代赤,即红色。隶变后,“大”变成“土”,火也发生了变形,难以辨认。

总的来看,偏旁的演变,使汉字的表意性破坏较大或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

作为汉字的组成部件,偏旁长期以来不断变迁;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在形体方面还是在意义方面,偏旁的演变使汉字的表意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往往把汉字当做简单的符号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只会书写简体字,而不懂得去分析汉字蕴含的表意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传统的漠视和对简化字的过分推崇,汉文字学可悲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断层。

事实上,汉字的演变就是偏旁的演变,很多偏旁的演变遵循汉字简化的方法,汉字简化的方法也是从偏旁的演变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待这一批简化字,必须追根溯源,依据其本有的形体,才能和它们要表达的含义一一对应起来。

汉字学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却是打开传统宝库大门的钥匙。故传统文化之衰,根在汉字学之衰;欲振兴传统文化并为现代所用,必先振兴汉文字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杨树达.文字形义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3)

一、注意象形识字,感知形象美

在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中,象形字是重要特点之一,也称为绘画文字。在古时候,人们常常运用一些简单线条描绘出自然界中的物体形象,这些图画符号约定俗成变成了地域文字,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如今的汉字。正所谓“书画同源”。若细细观察象形字,我们则会发现这些汉字有着实物影像与画画的痕迹,融现实性、抽象性于一体的象形美。正是由于汉字在图形、表意方面的凝练、概括、美观的特点,汉字也是美术设计的重要元素,富有艺术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发掘汉字蕴含的形象美,结合绘画形式巧妙组织识字与写字教学,既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也遵循了语文本身特点,给字词教学增添趣味与美感,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热情融入到字词学习中,在美的氛围中既学习汉字,也提高鉴赏与审美能力。

如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最早接触的通常是象形字,比如“土、田、火、水、石、月、日”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字词特征来组织教学,并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可展示汉字的原始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和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教师简单介绍从图到字的演变过程,说明图形和字形之间的关联,而后综合讲解字义、字形、图形的关系。最后,还可指导学生将这些象形字还原为图画。这样,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体悟汉字形象美,形成审美意识。比如教学汉字“日”字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呈现“圆圆的红日”图画,诱导学生们形象感知“日”的字义,而后教授字音。然后,教师可出示古时“日”的卡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告诉学生们在古代时根据太阳特点――圆圆的,在天空高高挂起,发光发热,因此,人们将“日”简画成圆形,并在中间加上一点,又经过漫长演变则变成了今天的“日”字。最后,可让学生们动手画画,动手写写。这样,既让学生轻松学习汉字,也感受到了汉字的艺术感与美感。可见,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掘象形文字蕴含的美育因素,既可激活学生积极情感,也可让他们在识字学习中熏陶美感,热爱汉字。

二、运用字理识字,体验字义美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字理识字法是有效方法之一,即运用造字原理与构形规律,结合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展开汉字识字教学。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可将抽象复杂的汉字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们把握汉字结构,认识汉字的读音、字形与字义,让他们初步感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汉字文化的自然熏陶,从而提高汉字学习兴趣,并有效记忆汉字。同时,字理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过程,由汉字外在形象入手,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形象美,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

在“字理识字法”中,教学指事字或象形字时,通常采取“溯源――对照”教学模式,先找出汉字的所指或所像事物,而后分析字形演变过程。而教学形声字与会意字时,其教学模式一般是:分解+溯源+组合。具体而言,即把汉字分为若干基本意义,而后找出其代表的读音或本来意义,接着分析结合而成的新读音与新意义。

比如“灾”字的教学,语文教师可向学生分析与讲解:“灾”属于会意字,繁体是“”,其中巛同川,代表水,因此“”可表示火灾或水灾,简化为“灾”,其中, “宀”代表房子,屋中起火则是灾害。

再如 “雨”字的教学,语文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图,而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像什么呢?通过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学生会初步认识到“像天空下雨。”师:同学们真聪明,回答对了,刚才老师所画的正是古时候人们通过图画形式而写下的“雨”字,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变成了如今的“雨”字,补充:“雨”属于象形字,古义是像天上下着雨,以“雨”作汉字偏旁时代表所有大气层的变化现象,比如霜、雷、雾等。思考:那古时候的“雨”字与如今的“雨”字有何区别呢?这样,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雨”字的字形与字义,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字体美。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4)

[关键词]顾炎武;《唐韵正》;古韵研究;阳部庚韵字

[中图分类号]H1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77-03

在《唐韵正》中,顾炎武根据不同时代的韵文资料和《说文》谐声材料,将《广韵》的下平声十二庚离析为两部,其中“庚、更、p、羹、l、坑、盲、{、m、横、蝗、、拧㈠、、a、p、、y、觥、铩⑴怼榜、U、s、蒡、亨、瞠、、j、铛、枪、、A、英、瑛、磅、烹、京、、、明、盟、■、、■、兵、兄、l、鲸、迎、行、t、桁、衡、蘅、珩”等字,顾氏归入其阳唐部;平、苹、@、鸣、荣、莹、生、笙、牲、甥等字,顾氏归入其耕清青部。在结合诗文用韵实际,离析庚韵的同时,顾氏还对庚韵中个别字所在韵部的历史演变作了探索和分析,下文将着重对此进行讨论。

笔者对《唐韵正》中《广韵》下平声十二庚韵的音变材料作了广泛的搜集,现摘录如下:

横 陈第曰:“横音黄。《说文》:‘横,从木黄声。’”按,横字自汉傅毅《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始与倾声并@轻清冥为韵。?q?

p 按,p字自魏王粲《思亲诗》“咨于靡及,退守祧p”,始与宁征婴为韵。?r?

亨 按,亨字自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荷天衢以元亨”,始与精宁为韵。?s?

英 《说文》:“英,从H,央声。”按,英字自班固《西都赋》“轶埃怪混浊,鲜颢气之清英”,始与荣生嵘茎刑庭宁为韵。《白雉诗》“发皓羽兮奋翘英”,与精成为韵。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骈密石与琅\,齐玉与璧英”,与嵘冷@精为韵。《琴操・处女吟》“变化垂枝,含蕤英兮”,与荣名并清生为韵。袁山松《后汉书》“天下忠贞魏少英”、“天下才英赵仲经”,此为变韵之始。?t?

烹 按,烹字自魏陈思王《矫志诗》“芝桂虽芳,难以饵烹”,始与名为韵。?u?

京 按,京字自汉韦孟《讽谏诗》“乃眷南顾,授汉于京”,始与宁征平为韵。韦玄成《自劾诗》“致我小子,越留于京”,与形声为韵。班固《西都赋》“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与情为韵。“乃眷西顾,惟作京”,与灵成为韵。《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与灵声为韵。崔S《河南尹箴》“茫茫天区,画冀为京”,与营为韵。?v?

明 按,明字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始杂入平清等字为韵。然古文中亦有一二不拘者,此篇明兴二字亦可不入韵。《六韬・奇兵篇》“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乃音之始变也。汉世之文,自王褒《四子讲德论》“天符既章,人瑞又明”,与精灵为韵。班婕妤《自悼赋》“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与灵庭成为韵……蔡琰《胡笳十八拍》“@鼓喧兮,从夜达明”,与城生惊情营成平为韵。自此以后,庚耕清青四韵中字杂然同用矣。?w?

兵 按,兵字自魏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始与清呈形灵为韵。陈思王《孟冬篇》“武官诫田,讲旅统兵”,与清停为韵。《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与清城名声营经为韵。明帝《苦寒行》“虽有吴蜀寇,春秋足耀兵”,与龄缨为韵。?x?

兄 按,兄字自汉韦玄成《自劾诗》“茅土之继,在我俊兄”,始与形声为韵。?y?

卿 按,卿字自魏陈思王《精微篇》“关东有贤女,自字苏来卿”,始与倾生零名颈为韵。???

行 《释名》:“两脚进曰行。行,伉也。伉足而前也。”按,行字汉以上唯《淮南子・说林训》“兔丝无根而生,蛇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入后人清青韵。后汉则曹昭《东征赋》“维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兮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其始变也。???

衡 按,衡字自《庄子・l箧篇》“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始入耕清韵。???

(以上为庚韵演变材料)

永 按,永、景二字自晋潘岳《秋兴赋》,始与冷屏省领骋炯静为韵。???

(以上为庚韵之上声梗韵演变材料)

庆 按,庆字自汉韦玄成《戒子孙诗》“群公百僚,我嘉我庆”,始与盛为韵。班固《白雉诗》“永延长兮膺天庆”,与精成为韵。《汉书・叙传》“景十三王,承文之庆”,与轻k声盈为韵。宋黄震《日抄》曰:“韩退之铭刘昌裔之墓云‘维德不爽,后人之庆’,爽音霜,庆音羌。今江西人呼庆字作羌音,《礼部韵》平声十阳中有羌爽二字。???

(以上为庚韵之去声敬韵演变材料)

经笔者统计,在庚韵中,顾炎武明确指出某字演变时间的材料凡11条。其中,最早的材料当属“蘅”字,演变时代较早,约在战国末年。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事实,即《l箧篇》属于外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时间晚于内篇,创作者为庄子后学,???创作时间大约在秦统一前。所以我们只把它当做个别现象去看待,或者从方音的角度去看待,此处暂阙疑。最晚的则在魏时,如上述材料中的“p”、“烹”、“兵”等字。其余7条的演变时间大多为汉代(其中多为东汉)。顾氏还在此韵末总结说:

按,以上诸字及耕清青三韵,古人无与阳唐同用者。《易》、《诗》之文固已截然不紊。又如《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春为发生,下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尤可见二韵之不相入也。西京以下则杂矣。然若《汉・郊祀歌・景星篇》“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百末旨酒布兰生,春尊柘浆析朝酲。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穰穰复正直往甯,冯P切和疏写平。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魏鼓吹曲・初之平篇》“初之平,义兵征。神武奋,金鼓鸣。迈武德,扬洪名。汉室微,社稷倾。皇道失,桓与灵。阉宦炽,群雄争。边韩起,乱金城。中国扰,无纪经。赫武皇,起旗旌。麾天下,天下平。济九州,九州宁。创武功,武功成”,二篇用韵最多,而无一杂。又如李陵《h别诗》用生鸣等凡一十字,蔡邕《王子乔碑辞》用灵贞等凡一十六字,《胡根碑铭》用灵莹等字凡一十四字,蔡琰《悲愤诗》用精零等凡二十七字,苦县《老子铭》用清营等凡二十七字,魏陈思王《弃妇篇》用青荣等字凡一十七字,亦无一杂。其它用韵少者,不能具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在汉代,阳部庚韵字开始演变。详考上述材料,其中以东汉时代的诗文居多。由此可以认为,顾氏所说“西京以下始杂然矣”,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可以从合韵的角度予以理解。顾氏在“明”条下,又追引道:

蔡琰《胡笳十八拍》“@鼓喧兮,从夜达明”,与城生惊情营成平为韵。自此以后,庚耕清青四韵中字杂然同用矣。???

顾氏认为,阳部庚韵字开始与耕清青韵合韵较早,最早始于战国末年,后又在西汉开始“杂用”,到了东汉以后与耕部字同用。自此庚耕清青同用,经过魏晋一直到《切韵》时代又分为四韵,但仍与耕清青同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阳部庚韵字的演变轨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即为(古韵)阳部―庚耕清青(东汉)―(广韵)庚部。

罗常培、周祖谟两位先生在《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之《两汉韵部分论》一章中论及汉代阳部的演变时说:“西汉韵文本部字(阳部)都在一起押韵,是和《诗经》一样的。惟有庚韵一类字,像京、明、行、兄等字偶尔和耕部字押韵。到了东汉,这一类字大半都转入耕部,惟有‘行’字或跟本部字叶,或跟耕部叶,没有一定的属类,只可两部兼收。这种转变正是东汉音和西汉音不同的一点。不过在东汉一个时期内也还有少数用阳唐韵字和这一类庚韵字在一起通押的例子,甚至于同一个人的作品有时这样押,有时那样押,没有一定,这正代表转变时期不规律的现象,等到三国以后这种现象就很少了。”???两位先生还认为:“魏晋宋时期这两部跟东汉相同,没有什么变化……这一时期之内,晋代还有少数作家,如傅玄、张华、陆云、左思等人间或把庚部‘明京庆衡横兄羹景’一类字和阳部字押韵,这种现象跟东汉时相似。这说明‘明京兄’等字的韵母读音和阳部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到了宋代(刘宋),除颜之推把‘衡’字和阳部字押韵以外,再也看不到这种现象了。”???王力先生在谈及古韵阳部庚韵字在汉代的演变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汉代“阳部的范围缩小。先秦阳部‘英京兵明萌庚兄行卿衡横庆亨羹迎彭趴遇《p竟病景’等字转入耕部”。???相比之下,顾炎武对古韵阳部庚韵字演变的考证,显得有些笼统,不太精确,但对于这类字演变时间的考证,大体上是可信的。

综上所述,顾炎武在继承陈第古今音变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易》等韵文材料,《说文》谐声、经传异文等材料,就唐韵以求古韵,将《广韵》下平声十二庚韵离析为阳唐部和耕清青部,结论基本正确,也为后来研究者所接受和继承。就古韵阳部庚韵字的演变情况而言,如果我们对比顾氏和后人的研究成果,会发现顾氏对此类字所在韵部演变的研究,尤其从先秦到两汉时期这一阶段的演变考证分析,基本上和后来者的研究情况相合,符合当时的韵文押韵实际,得出的结论也基本正确。当然,相对后来者研究的逐步转精,顾氏对此类字演变的考证还只是初步结论,其考证过程也相对简单,结论还比较粗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顾氏所引材料虽然已经很翔实、丰富,但由于他在处理材料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所以在结论的精确度上受到了影响。另外,由于顾氏著述此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就唐韵以求古韵,对韵部演变的研究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在考证阳部庚韵字演变时未能更进一步的一个原因。总之,顾氏对于《广韵》下平声十二庚韵的离析,以及他对古韵阳部庚韵字演变的研究,无论在结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为我们全面考证汉语韵类系统及其古今韵类系统间的演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注 释]

?q??r??s??t??u??v??w??y??????????????????????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6页。

?x?《音学五书・唐韵正》第286~287页。张民权先生考证过此字的演变,并加按语指出,兵字,傅毅《窦将军北征赋》与“旌形廷”为韵,不始于王粲。见《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页、第329页。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参考文献]

[1]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王力.诗经韵读・楚辞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曾运乾.音韵学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5)

一、象形字的字理识字教学

1.字理图识字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的“舟”“竹”“石”“泉”“川”,学生了解一些现代字由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如教“川”字,先看实物彩图,再看抽象图,依据它的主要笔画线条与小篆文字对照,在此基础上学习楷体的“川”字,此时的“川”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 “川”了,孩子们发现了三者的相似之处,就很快记住了这个字。

2.丰富想象感受象形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学用结合。”为此我把那些独体字形象地写出来。如在教学“寒”字时,看字理图: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铺的是冰,盖的是草,会觉得怎么样?岂有不寒之理!学生会感到汉字很有趣。

二、指事字的字理识字教学

对于指事字的学习,可以借助学习象形字的方法,使抽象的意义形象化和具体化,利用图画、简笔画,追本溯源,增加对字义的理解与把握,最终认识记住这个字。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问学生:“树木的下端是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这一短横特指“木”之根部所在,从而知道这一横有“指事”的作用。

三、会意字的字理识字教学

1.意义合成法

(1)同体会意字“品”是用相同的字组成三个口,表示多的意思,类似字有很多,“磊”三石相垒,“森”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林”两木并立,表树木丛生。

(2)异体会意字“采”是由不同字组成的,由“爪”和“木”组合而成。“尖”上小下大为尖。

2.字谜猜测法

会意字非常有趣,可以让学生猜猜这些分别是什么字。学生动脑猜到了,自然记得很牢固,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道理,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3.图画明晰法

因为会意字也是表意的字,我们也可以用图画明晰法去感知字原本的意思。教《月亮和云彩》这一课,教“明”字,课件先演示出“红日图”“明月图”,日月交相辉映,让学生看着课件中的图画以及字理图,表示白天与黑夜发光的两个天体(古人以为月亮在夜里发光)。日月同辉,说出“明”字的由来。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理解了字义。“暗”是会意字。“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黯”的省略,表示颜色深黑。暗,篆文 = (日,代白昼的天色)+ (音,即“黯”,完全无光)。

4.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就是在教学中,按照汉字的构形理据恰当运用实物演示,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轻松愉快地掌握汉字。如教“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笔”字上面是竹字头,是竹子做的,下面是动物的毛做的,所以是“毛”字,这样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笔”字。

5.动作演示法

在识字教学中表示动作的字,教师可选择形象活泼的演示法,通过体态语言再现动作,使学生对汉字字形印象深刻,逐步培养他们洞察汉字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

如会意字“拿”“掰”等,这类字动感十足,用动作演示十分形象。拿“合、手”会意,表示双手牢牢对握,掌控、掌握。如“开” 像一双手抽拉门栓。

四、形声字的字理识字教学

第一,以声符为中心。例如“狻笔歉錾旁,与不同的形旁,会组成许多字,如“峰、锋、锋、烽、蜂、汀保而我们一见形旁便可知道该字与什么有关,如“蜂”形旁是“虫”,则该是蜜蜂的“蜂”了。

第二,以义符为中心。义符相同的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相同义符的可以比较识记。如“口”作义符的字有“吃、喊、呼、吭、喝、喘”等,均表示人或动物的口部动作。

第三,以部件为中心。当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后,知道了它们的表义,就能学会这一类字了。

在教学“领”字时,明白这个“页”字旁是由“首”字变化而来的。“首”是头部的意思,因此,“页”字旁与头部有关。学生再练习给这个字“找朋友”,还有哪些字有“页”字旁?学习“烦”字有“页”字旁,之所以这样写可理解为脑袋发烧时很热,像火一样,很难受、烦躁。学习“顶”字,因为人的顶部是头,所以是“页”字旁。学到“项”“顶”“须”等字时就能与“人头”联系起来理解。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6)

摘要:古诗文的学习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以及中小学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古诗文的“教”与“学”的矛盾是很突出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恰当造成的。本文主要就近些年汉字“字形分析法”谈谈字形分析对古诗文教学的功用。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字形分析;功用

古诗文是对古代的口语进行修饰加工的书面语形式,我们所见到的古诗文都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由于古代距今时代久远,古代的书面语更是不好理解,而古人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表达方式有着千差万别,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导致包括词汇、语音、语法在内的语言系统的演变,汉字字形自然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的汉语和今天所使用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普通话和相比,我们已经很难直接通过字面读懂和理解古人的意思了,这种演变给现代人阅读古诗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使用“灌输式”教学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理解,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追究其原因,问题不外乎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当,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应该把重心放到字的字形分析解释上。

清代以来,随着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说文学”的兴起,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到“字形分析”的重要性,借助字形分析探讨古诗文中字词的意思。传统的字形分析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六书”理论,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探求本义的字书,字形分析是指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解释其意义,即分析汉字结构部件。”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有据的,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其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才叫有理据。” 那么怎样进行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呢?

现代汉字由于形体的演变已经看不出原始的“笔意”了,语文教师应该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然后把汉字拆分成偏旁,构件并分析字素。具备这些能力后利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和 “六书”理论分析字形并探讨字义,如李白《静夜思》的“思”字为一个形声字,现代汉语有思想、思念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个应该怎么给学生解释呢?思字上面是一个田下面是一个心,怎么能有思念的意思呢?这时就要根据《说文解字》来分析这个字了,“思,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俳源铀肌O⒆惹小保ā端滴摹肪硎),“囟,囟,^,Dw也。象形。凡囟之俳源迂叮或从肉宰。”(《说文》卷十)囟的甲骨文上面像刚出生小孩的头盖骨,没有长合,下面是个人,代表人的头,那么人为什么是心在思考呢?古人认为在杀动物的时候,把动物的心拿出来它还在跳动,人们就认为这个东西在思考,后来就发现不对了,思考是用脑子在想东西,心又不长在头里,而囟是头,心是在头部的下面,所以造字时就在囟的下面加个心,表示思考的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思念的思古文上面是囟,而并不是田,年代久远把“囟”误写成“田”了。这就造成今天我们阅读古诗文时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了。

从汉字的性质来讲,汉字是一种由声符、义符和记号三种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就文字所记录的词来说,在意以上有联系的字符是义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声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因此汉字被称为意音文字。 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纯表声和纯表意的g文,是独体字,合体的表意字只要是会意字,而且汉字意符和声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成系统的字符,是按照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合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分析汉字时要看整体系统,不要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掌握和了解字形分析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功用:

一是对教师教学的作用,由于汉字部首具有很强的象形性特征,根据字形分析字义,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避免了课堂枯燥乏味。比如讲“率疲弊之卒”中的“率”,课文注释“率”是“带领,率领”的意思,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讲时说现代汉语与率组成的词语都是统率,率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今天,为了口语表达韵律和谐但是通过查阅《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率,率,捕鸟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说文》卷十三)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捕鸟时我们要拉网,网的两边有比较粗的总绳,把这根绳一拉网就收紧了,这根总绳是网的统率,所以引申为率领、带领的意思,仔细观察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这样一讲,就生动形象多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对学生使用操作的作用,客观上利用字形可以准确地判断和确定这个字他说记录的字义,并加深印象,提高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例如在小学识字阶段,讲老鼠的“鼠”,如果老师给学生这样教:鼠,小篆字形为鼠,老鼠最具有特征的是它的牙齿,上面的臼就是牙齿,下面左边的那一部分是老鼠的爪子,右边长长的斜勾就是老鼠的尾巴,学生自然就会在脑子里进行联想,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能力,对汉字字形构造就会充满兴趣。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学习繁体字,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探求字的本义,了解它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学生就有了自主阅读和学习古诗文的能力。主观上,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古诗文本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些困难自然不是问题。

可见,分析汉字字形构造对正确了解和掌握其用法和意义,对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除了讲授字义、词类活用、语法结构,还要给对学生讲清楚汉字意符和声符的系统关系,还有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等有关汉字常识,把重心放在利用分析字形探求字义上,打好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但是,不能直接把这种方法用于现代汉语简化字的分析上,教材上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定型了的,有些已经看不出原始的样子和造字意图了,失去了它原本的表意功能,经过简化了的汉字的偏旁部首与古字关系不明确,甚至没有关系。因此在根据字形讲授字义时,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这个字的繁体字形,再从历时的角度推它的字体演变过程,然后根据“六书”理论和现代偏旁部首分析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具体探求造字r的本义以及通过本义引申演化而来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将其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1]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6页.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1页.

[3]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页.

汉字演变的方法篇(7)

一、通过字形演变,引发学生识字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所产生的兴趣有两种,一种是由直观形象引起的感性认知兴趣;一种是由事物之间联系所引起的理性认识兴趣。对于小学识字教学来说,缺少了直观形象这一特点,“形义”结合识字正好弥补了这一欠缺,利用汉字字形的演变来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识字教学中,配合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汉字的演变过程,对学生的感官形成视觉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形义”结合,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1.通过母体字的讲授,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占汉字总数95%以上都是合体字,它是汉字构成的主体,也是学生识字的重点,而一百多个派生能力强的母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也是识字的逻辑起点。母体字是指在汉字繁衍过程中具有派生能力的字,那么由一个母体字加上相应的偏旁组成相应的子体字,构成以母体字为核心的一族字,讲解好母体字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则是学生识字的重点。

2.通过“声旁表义”的特点,挖掘汉字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语音是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声音不能算是语音,正如陆志伟先生所说:“只有有意义的声音才是语言学的材料。”在古代《说文解字.叙》中也提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些都说明了汉字声旁表意的特点。

三、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中,通过“形义”结合识字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这样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象形字的讲解,理解字义

象形字是最能体现汉字演变的汉字,对象形字的讲解为学生今后学习、理解、运用汉字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象形字200多个,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字义。

2.进行部件分析,为学习合体字打好基础

在教学形声字时,重点让学生分析理解偏旁、部首的含义,为下一步教学合体字的音、形、义打好基础,教学生会根据偏旁推知相关含义。相同的部件所在位置不同含义也有所区别,如:“人”在上一般指人字形的,如:全,表示人字形的屋顶。“人”在下一般是指“儿”如“兄”。

3.分析字形,区别形近字

学生错别字多的一个原因就是形近字易混。字形分析法,就是对字形结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讲解的一种识字方法。运用字形分析应当抓住字形特点,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分析。又如“鸟”和“乌”,“鸟”:小鸟是有眼睛的,鸟字里的一点就是小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乌”字没有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漆黑,连眼睛也看不见了。

这种“望形生意”的分析法生动形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又牢固地掌握字词。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能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合理的想象发现字族字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挖掘汉字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意识。

1.利用小组合作,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生掌握一定分析母体字的方法后,可让学生独立分析相应的子体字,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在不脱离字的本意的情况下得出汉字的合理解释,提高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石本无光,相击而发光,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而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启迪智慧,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