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23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1)

关键词: 日本传统住宅 汉子“” 文化内涵

一、引言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虽然这个汉字在汉语里也有,我们简化为简体字“间”,但是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匹配的词汇解释和翻译它。“”可以是一段距离、一个空间、一段空白、一个休止,也可以是一种余韵、一种美感,是一个无法计量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它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影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中具有日本特色的一个特性。本文主要探究空间意义上的“”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的体现。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一体化建筑物,且对非直接居住空间非常重视。比如“玄”、“”、“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是日本传统住宅的特色,也是西洋建筑物所没有的空间。通过对这三大特殊空间的考察,探讨日本传统住宅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165.

②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79.

参考文献:

[1]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2]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3]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4]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5]持武彦.日本人と文化の源泉[M].日本:社,1981.

[6]Augustin Berque.空の日本文化[M].原信.日本:摩房,1994.

[7]马兰英,臧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汉字文化教育;动画;创新

一、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现状

1.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的载体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汉字文化教育与数字媒体有着部分结合,其载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电视;二是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在比较传统的数字传播工具电视中,其结合方式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主,比较优秀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等。电视作为载体的优势是传播面广、覆盖范围大,但是也有明显的弊端就是播放时间、观看地点不灵活。另外受电视模式的影响观众与电视的互动较少且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款应用程序,如:幼儿教育类《我爱汉字》;游戏类《疯狂猜成语》;工具类《新华字典》。手机上的汉字APP一方面可以方便人们学习,另一方面还能使人们更好的利用个人碎片时间。但是打开应用商店,会发现软件质量参差不齐,找到一款优良的、适合自己的APP很不容易。

2.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前面说到的电视和手机两种数字媒体载体,在对汉字文化教育的应用中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发展方向较为单一。电视中目前的汉字文化教育就是前面提到的综艺节目,通过预报名筛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选手,在电视台设定好的固定模式下,通过主持人的带领,选手们通过比赛分出高中低名次。其中弊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互动方面,观众大多只能在电视机前看,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其中,大多以娱乐为主。而且,通过节目学习到的知识也是碎片的、无组织的。手机APP的情况较电视节目稍好,发展方向较多。通过调查统计,我发现手机APP中与汉语文化教育相关的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幼儿、留学生汉字文化教育类应用;另一类是游戏汉字文化类应用;第三类是中文字典工具类应用。虽然这些汉字文化教育相关的应用与新事物“数字媒体”结合了,有着很多优点,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这三大类应用的问题分别有如下几点:立意低,只是以普及汉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将中国汉字文化内涵更深层次的东西表达出来;可玩性低,推广力度小,玩家数量比较少;另外综合前两类应用我们还发现这些应用忽略了除儿童、留学生外更大的汉字应用群体——也就是广大群众;第三类字典类应用缺乏新意,只是将传统纸质的东西数字化。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汉字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

1.多传播平台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富余,电脑也渐渐向手机一样普及到寻常人家。加上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宽带资费的下降,更大屏幕,互动性更强的电脑逐渐代替了电视。人们也慢慢习惯了在电脑上办公、学习。但是在电脑上人们能用来学习的应用程序和网站却非常少。其中少有的几个网站分别是《六一儿童网》《网络孔子学院》是比较大的汉子网站。相对于互联网上其他方面内容来说,汉字文化教育这方面的网站和应用是非常少的,且有部分网站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民间并没有多少优秀网站。可见,我们对于汉字文化教育需要我们大家重视。除了电脑以外,电视也有改进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系列动画,普及中国汉字文化。系统的给大家科普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动画中不要一味的模拟传统,用老旧的教育方式,可以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吸引新一代的目光,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弄的不伦不类。另外,湖南电视台的《汉语桥》节目模式比较好,综合多种娱乐模式,比赛内容也包含汉字、成语、歇后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可以参考电视娱乐节目模式比较成熟的湖南台的经验,应对国人做出更多的优秀节目,鼓励、吸引更多的国人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和动画基本能给幼儿、中老年这两大人群很好的普及,青少年和中年人可以用手机、电脑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合理分析不同应用人群特点,制定特定的方案,这样不同人群才能都方便的学习汉字文化,全民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2.传播内容的改进

在现有的媒体中有关汉字文化教育的传播内容有很强的固定性,大多固定在汉字幼儿教育,汉字文化对外普及上。传播内容浅显没有深度,相关应用、视频等也是以辅助传统课堂为主,帮助应用者强化练习,真正的学习性不强。在传播内容上我们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如汉字相关APP中,我们除汉字笔画练习外还可以加入象形汉字的演变、形声字不同部分的含义和组合意思和不同字体简化对比的动画效果,丰富其应用中的字体库,使观众可以学习和练习。3.应对人群的扩展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过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提笔忘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普遍情况。可见在汉字教育方面并不是没有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这部分青年、中年的汉字文化教育方面的不重视。但问题是这部分人多已步入社会工作,并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针对这类人群我们要制作出质量高的APP,并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大家在娱乐中学习。但是这种游戏不能太过于简单或无趣,可以参考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游戏模式:一种是利用朋友圈发起的“互相挑战”类,如现在比较火爆的“拼步数”“拼闯关数”。大家看到身边人都在玩某些东西也会不自主的想去试一试,同时也要设定学习内容,使人们能在娱乐中学习到知识。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参考各种“方言等级考试”这种地域性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域设定不同相关汉字文化教学内容或把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属名词编入游戏。同样是游戏,靠每个人吸引身边的人进行互动、学习。另外,还可以应对这部分社会主体人群制定相应地拔高类学习软件,让人们能学到汉字、汉语的更深层次的魅力。

三、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的结合给了汉字文化教育更多发展的可能。但是传统的汉字文化教育与数字媒体结合的并不够,还有很多需要进步。只有顺应时展,更好的将两者结合,才能使汉字文化教育发展的更好走得更远。本文我们通过对现有的数字媒体与汉字文化教育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评价不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优缺点。重点研究其缺点,提出修改建议,尽可能地帮助汉字文化教育能与数字媒体更好的结合。

作者:袁小雨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琳.网媒环境下电视传播对汉字示范推广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以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14.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3)

关键词:识字教学;文化渗透;小学语文

一、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对文化的渗透,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生才会主动、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2.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很多时候,教师比较关注汉字的形体结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因此,学生的思想包袱很大,学习质量不高。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古典故事,就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3.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情况。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首先对所学的汉字进行一些直观化的描述,可以适当添加历史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会对该汉字产生很深的印象,如果在其他地方碰见类似的汉字,就不容易混淆了。可见,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汉字,能够降低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频率。

4.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千年前汉字出现的时候,人们便赋予了它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通过文字的形体就可以推测出它的真正含义,因此,把传统文化同识字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客观上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识字教学同文化渗透的结合措施

1.更多地穿插知识和古典故事

基本上每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都很丰富,不同的汉字之间的故事背景也大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点,通过穿插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效果,提高他们对汉字的学习效率。比如,当教授“美”字时,教师不妨先向小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来源以及该字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之下被创造出来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美”字是由“羊”和“大”组合而成的,但如果认为美就是肥大的羊就太狭隘了,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创造这个字的历史背景。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由于人们受文化以及技术的限制,对世界的了解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认为当时的国土很大,很辽阔,“羊”字表示顺从,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顺从,而“大”指的是国土的宽广、辽阔。一方面人民很顺从,另一方面国土很辽阔,这样的国家是“美的”,也就是繁荣、昌盛。通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了解了“美”的真正含义,并且印象还十分深刻,从而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2.使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有时,教师讲解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有时他们难以清楚地了解老师的真正意思。如果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设备就会有效减少这一状况的出现。比如,学习“祈”“祭”等汉字时,即使教师穿插讲解有关祭祀的背景,小学生也难以理解,毕竟这与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但如果教师把关于古代祭祀的文化内容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学生就可以在直观的图像中理解汉字的由来。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理解的问题。

3.教学手法要多样化

如果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恰当穿插形式多样的汉语言文学,可以加快小学生掌握汉字的速度,增强他们对汉字的灵活运用能力。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就像繁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亮。如果教师在教汉字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这些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汉字博大精深的理解,充分体会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如果遇见了不容易书写、构成比较复杂的汉字时,教师可以采用编歌谣的形式,把复杂的汉字构成化解为简单的歌谣,这样既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如,教师可以这样来教授“翻”字:“一个小米人,梳着斜辫子,坐在田野里,学习又学习。”这样,很复杂、难写的一个字就被分解得很简单了,一方面使学生印象深刻,牢牢记住了这个字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的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实质来看,汉字属于传统文化的一大构成要素,只有在识字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4)

巢居干阑建筑的栋、梁、桁、枋、檩、椽等梁枋与立柱相交旋绕的逻辑思维范式,构成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语言文本表达式,它主要包含了巢居干阑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体系,则巢居干阑建筑外部形态结构是通过建筑核心部分的动感线条来连接的。那么,在建筑核心部分的,主要包括了巢居干阑建筑内部空间的大小、建筑基础设施、建筑材料、建筑外部空间结构所表述的情境、与建筑周围自然生态环境,按照这种建筑结构设计表现出一种以立柱中轴与横梁旋绕的纵向表意书写的立体思维范式和语言文本表达式。中国干阑建筑思维立体化,主要是表现在建筑空间结构上的安排、建筑外部形态结构上与其整体结构体系的立体构思上。正如中国建筑学家汉宝德所说的那样:“想到一个角,同时要想其他两个角,在思考内圈的三要素时,处于的其他因素会随时必要的介入。外圈因素如果重要到形成限制,会影响到内圈的构思,因而会有不同的设计样式”。[6]从汉先生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来看,是最能说明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立柱中轴与横梁相交,并构成纵向旋绕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建筑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因为自然生态环境是作为建筑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建筑使用材料,对于建筑设计的决策过程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选择一般适合的材料就可以了。这种纵向旋绕的立体思维方式,是通过多重立柱与横梁相交旋绕的立体思维方式,并构成一种立体逻辑思维模式即指汉语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这研究中国传统干阑建筑语言逻辑思维的起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符号特点。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汉民族逻辑思维方式和汉语言文本表达式的特点。在汉宝德先生看来,虽然对于干阑建筑结构,并没有绝对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但是与横梁相交构成纵向旋绕式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正是中国传统干阑建筑这种立柱纵轴坐标系,横梁与立柱相交纵向旋绕的立体语言逻辑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人的纵向旋绕逻辑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以横梁与立柱纵向相交旋绕的语言文本表达式。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空间结构模式与汉字造型和纵向表意书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干阑建筑主体空间结构和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构件与汉字构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汉字的笔画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而已。正如赵鑫珊研究员所说:“中国人爱好象征思维。汉字便是最大的方块象征,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同汉字是同一个视觉符号系统”。[5]122赵鑫珊老师在这里暗示了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的象征主义,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称谓和逻辑思维方式、其纵向表意书写和语言文本表达式,又是符号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即象征人类学的描述方法和语言哲学解释体系。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在《物体语义学》中说:“意义从来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产物;然而,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一文化现象不断的被自然化。言语令我们相信物体处在一个纯粹及物的境况中,并将意义现象再次转换为自然。实际上,通过物体,我们也处身于一个由意义、理由、托辞所构成的世界中:功能衍生出符号,而这一符号又被重新转化为功能的展示。我相信正是这种文化转换为自然的过程,才确立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7]从四川出土的青铜器“X”符号来看,有一个显示悬空窝棚的象形字“X”符号。徐中舒说“象依树构屋以巢居形”,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原始的建筑形态,从文字中,可以略知巢居建筑起源。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有意味的表象形式。中国汉字造型源于中国先民对中国古代建筑深层语法结构的理解。因此,中国汉字造型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构件象形转换成一种抽象化的、符号化的和艺术化的表意象特征,并且极类似于榫卯间架结构的纵向表意书写汉字。中国汉字始终没有完成西方表音文字符号系统的结构式,这与中国传统巢居木质建筑榫卯间架结构式即中国传统干阑建筑模式有关。与其说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关,还不如说与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模式与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和汉语纵向旋绕思维表达式有关。因此,是它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逻辑思维范式与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结构范式。

二、横向栋梁与干阑立柱纵向旋绕演绎出汉语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

从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的主体构件符号与汉字书写笔画的主体构件符号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如:点、横、竖、撇、捺、折、挑、钩等笔画构件。这些笔画构件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字八法,也就是汉字书写的构件符号。这样人们能从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结构符号中,能找到极为类似的建筑原型构件符号,并将巢居干阑建筑横梁与立柱纵轴旋绕相交,转换成为极类似于干阑建筑空间结构的文字符号系统,或者说是从干阑建筑立柱纵轴坐标系,将视觉空间符号的立体艺术转换成为一种平面抽象的视觉艺术符号系统。现在有必要将巢居干阑建筑柱梁构件符号与相似的汉字构件符号体例解析如下:1.点:“点”是汉字的主要构件符号单位,也是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符号结构中最常见的笔画之一。在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中,并不难找到与汉字“点”画符号相似的结构和建筑构件符号。在这里,指的是“瓜子点”即侧点,“瓜子点”在汉字表意书写符号中,显得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实际上,在古汉字中的点,是以“方点”作为汉字构件符号的。“方点”在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构件中是一种短方木块构件符号,如在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中,“瓜枋”如同“方点”符号一样,圆方木块即代表“圆点”构件符号。在巢居干阑建筑构件中的短枋和短圆枋块,就是汉字中的“方点”和“圆点”构件符号,而并非是现代汉字中的“瓜子点”即侧点。即便是古汉字中的瓜子点,人们也能从巢居干阑建筑构件符号中,找到瓜子点的原型构件,如在榫卯间架结构中的垫枋方尖,横枋或桁体上,或者是在柱梁上的“垫枋”小构件,都有可能演化成为后来的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主体结构中的“瓜子点”形式。2.竖:竖是汉字中的主要构件符号单位之一。人们把“竖”视为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符号中的“柱梁”结构符号系统,如“中”字当中的“竖”画,就如同柱梁一样支撑着一个斗箱。根据古文字学家考证认为,“中”字的竖画是神杆柱斗,这是关于“中”字最早的解释。从“中”字构型本身来看,好像是一个人在胸前挂着一个大鼓。据说是远古巫师举行祭祀仪式使用的巫鼓。“中”是指旃旗曲柄即举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的“神杆”。有的学者说,中国神话和原哲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据说“中”字起源于口笛,也是起源于巫鼓。“中”字也是测日的华表,“中”字表现出最原始的巢居干阑建筑结构模式,如同巢居干阑吊脚楼结构模式一样,也如同悬挂在立柱上的太空舱。故孔子的“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即性;庸即道,存于诸心,为中。发诸事为庸,其为一。中即中和之意,如笛如鼓。中庸者,中和之用。中和为华夏美学之极致;中国之名与中庸之道相契合。因此,“中”字是中国传统最典型的是横梁与立柱纵向旋绕逻辑思维结构范式与汉语言文字纵向表意书写的文本表达式。3.横:横是汉字主要构件符号单位。在汉字符号系统主体结构中,横画极类似于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符号中的“梁”、“栋”、“桁”、“枋”、“檩”等。在所有汉字表意书写中的横画,都能从建筑内部结构的原始构件中,找到极为类似的原型构件符号。如干阑建筑中的“+”字架、“上”字型挑梁、“下”和相似的“T”字型抬梁,都能证明建筑立柱纵轴坐标系统与横梁相交纵向旋绕的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形成,并将巢居干阑建筑柱梁立体空间结构转换成为平面抽象的视觉艺术符号系统。4.撇和捺:撇和捺是汉字主要构件符号单位。在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主体结构中,“撇”和“捺”是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群体中最为常用的主要构件符号之一。在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中,如干阑建筑间架结构中的“人字型”梁架结构符号系统,如“人”、“命”、“令”、“今”、“禽”等字,都与建筑“人字”型梁架结构符号有关。由此可见,汉字的撇、捺结构表明了建筑外形是由向心转向离心。干阑建筑结构上的向心与离心正表明了干阑建筑立柱纵轴与横梁相交构成的几何坐标形旋绕,即展现了纵向与横向相交的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的重要特点。5.折:“折”是汉字主要构件符号单位之一。在汉字符号结构中,“折”也是一种主要构件符号。同时也是巢居干阑建筑结构的构型范式。“折”画极类似于建筑主体构件中的举折结构如方形梁架结构,如“门”、“窗”的原型结构,是极类似于“門”或“门”的折叠结构,与“門”和“门”有关的字多达167个。当然,它也与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的立柱纵向结构极为相似。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汉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中的“斗栱举折式”立体和平面设计构造,巢居干阑建筑柱梁式立体设计图和平面结构设计图都极类似于古体“華”字即“中华”或华夏,“華”字栱,所表现的是一种“华栱结构式”。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巢居干阑民居建筑多以古“華”字立柱式为主体结构,人们称之为“華”字式主体结构即按照汉族巢居干阑建筑文化逻辑表述为“华栱式”梁架语言符号系统。实际上,汉族巢居干阑建筑主体内部构件重叠的“斗栱式”梁架,极类似于古汉字“華”栱结构式梁架。“華”栱结构式同样会表现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巢居干阑建筑结构中,特别是公共建筑如鼓楼塔式建筑的栱体结构上。只不过汉字笔画是通过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形成了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构件符号和汉字表意书写结体如同巢居干阑建筑主体构件符号极为相似的建筑结构形态,并且将建筑的不同构件符号,使之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前面提到“中”字是最典型的巢居象形表意文字、也可以说是古代巫师胸前挂着的巫鼓或者是挂在立柱上的“太空舱”,而古“華”字则是巢居干阑建筑上面的斗栱举折结构,同样是一个最典型的象形表意文字。通过古“中”字和古“華”字的历史起源的考察,似乎更靠近了对“中華”一词的命名与理解,也似乎知道“中華”一词命名来源,也知道了中国古代巢居干阑建筑的结构范式。实际上,人们从中国古代巢居干阑建筑起源或巢居建筑起源,能深刻地理解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当然,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古代“中華”文化的历史起源。杨鸿勋先生认为“巢居”建筑部首本身就是一个象形表意文字,这是人类最早的原始建筑形态。据统计,在古汉文字历史文献记载中,所涉及到古代建筑的象形表意文字大约有50个左右,其中表示房屋实体有三个重要的名词:1.“宀”(音绵),其相关的汉字有宫、宗、室、宅、家、穴、宇、寓等,这些文字本身是建筑或与建筑结构符号有关;2.“广”(音俨),其相关的汉字有席、店、库、庙、庑、庐、庭等,这些文字本身同样是建筑或与建筑结构符号有关;3.“厂”(音罕),其相关的汉字有厅、厢、厨、厦、厩等,这些文字本身也是建筑或与建筑结构符号有关;“宀”字形态结构是对古代双面坡屋顶形状的直观描述,“广”和“厂”后两个则是古代崖居类居室的直观象形的表意文字,或者是那些单面坡屋顶的敞屋。杨鸿勋教授同样发现了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与中国汉字表意结构符号极为相似的规律。为什么中国称之为华夏民族,原以为“龙”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而称之为“华夏”。实际上,“华夏”一词来自人们对巢居干阑建筑结构研究的揭秘。通过对巢居干阑建筑结构的研究,证明了古“華”字源于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的“華”栱结构式,并且是通过“華”栱结构来支撑起建筑的主体结构,也就是说“華”与“夏”、“夏”与“厦”都与原始巢居干阑建筑结构形态有关。不论是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苗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和土家族巢居干阑民居建筑,还是汉族巢居干阑建筑的重叠“華栱”式联结,都是呈“華”字结构式,并且后来在建筑屋脊上或屋梁上面都绘有“龙”图腾吉祥物,也就是通过华夏建筑构成华夏民族大同统一的标志,这也就意味着华夏民族有共同的血统,都是一家人,更通俗地说华夏民族是一个屋里面居住的人,有着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巢居干阑建筑文化逻辑表明了汉族语言文化逻辑的内在联系。华夏巢居干阑建筑通过对“龙图腾”崇拜,表现了华夏民族对龙具有共同崇拜和共同的信仰。龙图腾也是通过巢居干阑建筑形式表现出来的。龙图腾说明了华夏民族的种族延续。华夏则体现了整个华夏民族这个大“家族”,从巢居干阑建筑文化逻辑到语言逻辑思维方式,再到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的文本构造,杨鸿勋先生认为“巢居”是一个象形表意文字,通过古汉语表意文字书写,记载了这种最原始的建筑形态。中国最古老的表意文字符号系统,保留了中国原生态文化景观,其中就有最原始的巢居干阑建筑语言文字符号系统。

三、干阑建筑符号是凝固的活态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木质建筑榫卯间架结构,是一种框架式空间结构。通过这种间架结构模式模塑出中国方块型汉字符号系统,这种纵向表意书写文本如同建筑间架结构,也如同巢居干阑建筑榫卯间架连结体,构成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型汉字符号系统,它既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风格,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纵向表意书写文本表达式和建筑文化逻辑思维范式,它完全符合于汉语思维逻辑表达式。汉语和汉字结体如同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一样,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它的弹性和可塑性来自于汉字的线性化、时间化、符号化、抽象化和艺术化。汉字的同一笔画放在不同的位置,构成了汉字符号的不同形态,而且这些最基本的构件符号要素在重复构建出不同的汉字符号。汉字如同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式,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式如同汉字空间结构式。因此,汉字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线条运动感极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旋律和视觉节奏。黑格尔和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西方学者对建筑与音乐深刻而独特理解。那么相对巢居干阑民居建筑而言,这是对巢居干阑建筑审美艺术最准确而又最精深博大的表述。这不仅仅只是对建筑形象的表述,更是对汉字表意符号的一种最形象的表述。它如同英语二十六个字母重复构建出不同表音文字一样,前者一直未脱离表意文字符号系统,而后者构成了表音语言文字系统,其实无论是表意文字系统,还是表音文字系统,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文字符号系统最终只是一种视觉艺术符号系统或者说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符号信息系统。虽然说人类所有的建筑不一定都是“家”,但是与家有关的建筑都能从汉字中找到,如“宀”的汉字有穴、家、宫、宗、室、宅、宇、宙和寓等等。人们从这些表意文字结构构件中,不仅能找到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甚至还能找到与中国传统干阑建筑相似的或相同的原型空间结构,特别是对巢居干阑建筑的历史演变,比如说从穴居到巢居,表明了人类居住方式的改变,同时也表明了人类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从家到宫与室,再从宫室到宗族社会制度的形成,一方面人们通过对传统建筑结构构件符号系统与汉字纵向表意书写符号系统的联结关系,可以考察建筑结构演变与汉字符号结体的演变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建筑结构与汉字符号结构来探讨自然宇宙结构的关系,从建筑符号到语言符号、再到人类对“天人合一”自然生态宇宙观的深度描述。这不仅仅只是建筑符号系统向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类从语言符号系统发展为中国符号哲学的宇宙观认知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外观形式,而且还是通过建筑外观形式决定室内环境和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结构体系又与建筑设施有关。了解西方建筑线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第一步,首先要搞清楚主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建筑师常常称之为“Program”。即建筑师设计建筑的各项内容,大多数是指经过整理各项空间需求。日本最重要的一门建筑课就是建筑计划,也就是Programming,建筑设计就是建筑计划。而美国人的建筑观同中国人一样比较重视立体与整体逻辑思维表达式,也比较近似于艺术逻辑思维的表达式。建筑艺术逻辑思维表达式就是将建筑整体空间结构抽象化、符号化、艺术化和观念化。抽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主要是把建筑空间结构语言逻辑化、符号化,或者说是建筑语言逻辑符号系统空间化,一方面语言空间结构化即观念逻辑化。所谓观念逻辑化是指建筑理论系统化和思辨逻辑哲学化即指建筑符号系统哲学化;另一方面是空间结构语言符号系统化,即所谓符号系统化是指对巢居干阑建筑空间结构抽象化、平面设计化和汉语言文字纵向表意书写文本化。因此,西方建筑空间结构同样与他们的横向表音文字造型书写文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此,人们完全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巢居干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进行比较。西方建筑模式是一种横向直线表音书写的三段论式文本,实际上它完全符合西方建筑语言逻辑表达式。那么,正是这种建筑逻辑思维表达式,表明了这个民族的语言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西方建筑文化是一种线性思维逻辑表达式,其性状是一种直线三段论推理思维方式。那么,建筑空间结构主体同样是一种直线三段论表达式。

四、结语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字 中越 文化 交流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汉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居,两国的语言,同属于单音语系。根据语言家所说,在越南词汇中半数以上是中国语或源于中国语言的词。其中政治术语基本都来源于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大量的传入越南,对其文化、文字、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影响。长期以来,越南文化吸收和保存汉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自身文化特点。而中国在输出的同时,也领略了许多越南文化独特的魅力。作为中越文化交流的桥梁,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渊源流长。

1 汉语言文字传入越南的情况

在越南立国之前,越南和中国就已经开始交往。汉语言传入越南,依据文献记载,古代西蜀的语言是最早的和影响比较大的。其次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一世纪,伴随着秦汉时期的人民迁居越南时,将汉语言带到越南,至今越南还保存着古代遗留下来的语言。在差不多同时代,汉文字也传入越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文字也统一了。中国北方人赵佗,依靠秦人和九真的力量击败安阳王,派了两名使者管辖当时被称为交趾的越南。并且“以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随着人民的迁移和政治上的需要,越南人也逐渐习得汉文字。

2 各个时期汉语言文传播的情况

2.1北属时期

公元前207,秦亡。南海蔚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都番禺”。从此时到939年正式建国之时,越南史称“北属时期”。秦汉之际,是汉语言文字传入的初期。赵佗在位期间积极鼓励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其在越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交州外域记》曰:“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月南旧风,变易俱尽”,正是最好的解释。公元1年,汉朝在南越设立交趾部,下辖九郡,汉中人锡光任交趾太守,公元29年,南阳人又任任延九真太守。他们积极传播汉语言文字,建立学校,以礼仪教育人民。南越史籍《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属西汉纪》亦云:“岭南文风始二守焉”。“二守”上承赵佗,下启土燮,土燮是苍梧广信人,三国年间任交趾太守,当时许多名士如程秉、刘熙、薛综等人来到交趾避难,他们和土燮在汉语言文字传播上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土燮,被越南史学家称为“土王”和“南交学祖”。

汉语言文字随着战争、名士交流和居民迁移等多种方式不断传入越南,从而形成了一个高潮,另一个高潮则是隋唐时期。此时,越南被称为“安南”。隋唐在安南推行文教制度,如公元845年明确规定,安南每年可选送进士和明经入仕中央,并在安南开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越语系统地、全面地吸收了汉语词汇,直到现在,越南语中存在许多唐代进入的汉语借词。

2.2 自由时期

唐末,藩镇割据,唐室衰微。公元968年,丁部领锄平十二使君,统一安南。越南封建国家正式建立,称为“自主时期”。建国以后,越音汉字或汉字越音开始出现,越南人将汉语言文字本土化,淡化其外来性,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普及。同时,越南统治者为巩固封建政权,主动学习汉语言文字,从而学习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越南儒士更是将学习四书五经作为修身之徳,汉字至今被越南人称为“儒字”。明朝驻交趾总兵张辅曾先后三次遣送交趾的优秀人才一万六千多人到南京,明成祖派官员教他们读书和研究中国经史。

公元1070年,文庙的建立标志着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在越南的一个顶峰。文庙以儒家思想为主,尊孔子,推崇汉学。公元十三世纪,一种借助汉字创造的越南语读音的“喃字”产生。由于统治者推崇汉语言文字,“喃字”并未得到普及。当时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都以习得汉语言文字为荣。有几个朝代更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官方语言,用其编撰史书,创作文学作品。1839年(道光十九年),越南国王阮福皎奏请清道光帝赐予《康熙字典》,以便越南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字。越南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一直持续到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为止。

2.3 殖民时期至今

公元17世纪,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西方传教士制定出根据越南话的发音按拉丁字母设计的“国语字”。越南人开始普及这种语言文字。法国殖民者为巩固其统治,禁止越南人学习汉语,自此汉语言文字在越南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千年以来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越南语中有许多汉语词语,这些并未换掉,而是换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即以国语字书写汉语借词,从而继续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同时,随着越南社会的发展,在引进新的词汇时,仍以汉语言文字为主。同时,许多汉文著作传入越南,特别是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爆发之后,不仅有维新思想著作,还有中国古典诗文、散文、戏剧作品和武侠小说等被译为国语字文本。借助于上述中国著作,汉语言文字继续传播到越南。到了20世纪,越南人开始认识到汉语言文字是研究越南史学的关键,它在越南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越南开始着手恢复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

3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文化交流

汉语言文字是汉文化的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至今越语中保留大量的汉语词汇,这是中越两国人民合作的产物。同时它也承载了中越两国文化信息,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联结着两国的文化,对中越两国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3.1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物质文化交流

中越自古为邻邦,两国在物质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文观止》中记载到“交趾之南有越裳过。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而献白雉。”可见很早之前,越南的物产已经进入中国,其后两国物质文化交流更是丰富多彩,汉语言文字的文本材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字在越南具有崇高的地位,为了学习它,统治者数次向中国求书,如李朝皇帝李仁宗曾遣使,向北宋“乞市书籍”,宋朝统治者决定除了卜噬、禁书、兵书、阴阳、历算、敕令等书外,“余书许买”。同时,越南则以其特产换取书籍,如1457年,越南国王黎浚的陪臣黎文老曾泰表:“诗书所以淑人心……本国自古以来,每资中国书籍……今乞循习,以带来土特产味香等物,易其所无,回国资用。”除此之外,中国也赐书给越南。赐书始于景德二年,据考证之后宋朝向越南赐书络绎不绝。明清时期,种类开始增多。明代以儒书为

主,清则均为御定小学类书籍。求书或赐书前,越南人民已经了解了汉语言文字,而之后更是深入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也为中越双方留下了许多物质文化遗产。

3.2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制度文化交流

越南作为汉文化圈的一个部分,在制度文化上难免不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汉语言文字传播的作用以及其在越南独特的地位,越南在学习它的同时也充分地运用它。越南仿效中国建立典章制度,考试内容同中国一样用八股以及诗、赋和财务策。同时开办学校,教学内容,即以儒家经典著作和中国王朝历史。除此之外,483年定制《洪德法典》,它是参照《大明律》,按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制定的法律条文,从而确定家庭、村舍和整个社会的等级尊卑关系。越南接受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又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同时反馈到中国,即深受中国典章制度影响的本土汉喃典籍。他们代表着越南文化流回到中国。这些汉喃典籍使我们了解到越南的制度文化特色,如《越南史要》卷三中记载了黎中兴而至西山,涉及历代管制、兵制、课税,对李太祖至莫朝的功臣、名儒、史家、名医等做的简述。

3.3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精神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最高层次是精神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在汉语言文字传播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带给两国在精神文化方面交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直到现在,在越南人的婚礼上都有大大的双“喜”字;过春节时,在门上要倒贴“福”字;祝寿时,也要用“寿”字。在越南还有一些年岁很高且具有汉字书法基本功的老人,逢年过节,他们都忙于写春联、喜丧事、建房、求子题名等,他们被称为“儒学老人”。同时,由于历朝越南皇帝在遣使向越南朝贡时,也会要求赐予佛经。已经习得汉语言文字的越南人对佛经的理解也就和中国人相去不远,佛教经典的传入深刻影响了越南的宗教信仰,至今许多越南家庭的神桌上或寺庙里都有写着汉文字的佛经。

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已经熟练的掌握它们,因此,从李朝到陈朝末期,就有人用汉字写书、写诗。如陈朝末期进士陈睿宗的《奉赓冰壶相公寄赠杜中高韵》:

城中几度斗炎凉,漫送悠悠岁月长。散质岂堪便世用,娇心羞把妒时妆。

寒松晚菊渊明径,独树孤村子美堂。贤相倘怜门下士,肯容群作白头郎。

这首诗描写了陈朝末期的官场及其政治的腐朽,以及作者的郁郁不得志。又如元言禅派的第九代祖的杨空路的《言怀》:

择得龙蛇地可居,野情终日乐无余 。

有时直上孤峰顶,长啸一声寒太虚 。

禅诗中,我们看到中国六朝、隋唐的禅学对越佛教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李朝禅学自己开朗的独特性质。

这些作品都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在写的过程中难免不受中国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例如:李朝太祖李公蕅写的《迁都沼》,“表现了越南汉语言文学作品如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又因这些汉语诗是越南人所写,因此在传入中国时,其内容和风格也带着越南人的思想和特色。总之,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精神文化信息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有可能被运用或激活,为中越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4 结语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1世纪初近两千年间,汉语言文字在不断传入越南的过程,同时也承担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学习汉语言文字。它不仅是中越文化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但已经成为越南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也成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为中国了解越南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 沈立新.中外文化交流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张秀民.中越关系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2.

[3] 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4] 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陈重金.越南通史.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黄国安,杨万秀等.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7] 刘玉珺.越南汉喃字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8] 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科学出版社,1959.

[9]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71.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汉字;汉字书法;平面设计;视觉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71-01

一、汉字产生于象形文字,其视觉表现力优于拉丁字母为特征的西方文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便是“依类象形”。这昭示出汉字的前身经历过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亦即原始具象造字的阶段。汉语的“一”、“二”、“三”,任何老外都懂其义,“凹”“凸”两字也能望文生义而不必明言, “笑”就是一副笑的样子,“哭”则是哭的模样,最近因网络而复活的“囵”字,更像一副无可奈何的窘态。加之,如同样的字正体就有宋体、仿宋、楷体、黑体和各种变体,所有这些变化是汉字所特有。因为汉字有那么多的字体使我们在平面设计特别是书体排版上比以拉丁字母为特征的西方文字更具表现力,因而,用中国文字排版的书刊提供了其设计美观的更大可能性。加上汉字是“表意”型文字的特点,故汉字对信息的诠释速度很快,汉字的阅读吸收率很高,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较之于西方的拉丁字母,具有更高的信息密集度,因而也更具优势。

二、汉字书法的运用使平面设计增加表现力并蕴含传统文化因子

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就为人们感情的宣泄提供了一种可能。书家凭借文字点画和字体本身的形象,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形式不表现具体事物的形象而具有显著的抽象性。抽象思维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到远离具体物象的符号,使其符号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剥离物象过程中依附在符号上的思想流程,汉字具有很典型的此类特性。汉字的意象思维是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意象思维就是汉字的艺术表象和由此所产生的艺术情趣、艺术境界或艺术精神等相统一的过程,其产生深受中国传统意象思维影响。

三、汉字的视觉表现形式

(一)文字与平面设计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分为主体文字与说明两个部分。主体文字一般为文章和商品名称,字数较少,在视觉中处于重要位置。主体文字要围绕主体内容和整体形象来进行选择和设计。主体内容文字一般字数较多,一般采用规范的印刷标准字体,所用字体的种类不宜过多,重点是字体的大小、位置、方向、疏密上的设计处理,协调与主体图形、主体文字和其它形象要素之间的主次与秩序,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减少视觉干扰,以避免喧宾夺主,杂乱无章。如果把文字当做设计的主体形象来运用时,这时对文字字体要进行适度的变体处理,注意强调形象的表现作用,力求醒目、生动,并突出个性特征,使其成为塑造设计形象的主要元素之一。

如果把文字当作辅助图形来运用,在设计中仅起装饰作用时,这时文字的作用已转化为图形符号,它的可读性和可认性降为第二位,只须注重它的艺术装饰效果。字体设计应反映设计的特点、性质、独特性,并具备良好的识别性和审美功能,文字的编排与装祯的整体设计风格和谐统一。

(二)书法形式

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借线条、形体结构表现人的品格、情操、气质的艺术。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节奏化、哲学化了的自然,是借‘隋动形言取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来营造舞动着的线条形象,继而传达书法家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的独特艺术。书法艺术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以“线条”的形式进行表现,直接呈现书者书写时的心灵动态过程,最大限度保留其精神活动的轨迹,并且这种轨迹具有不可重复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的内涵,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具有高度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外在形象,达到”形”与“意”的和谐统一。书法是运用最为基础的造型元素,采用最为巧妙的、构思相对繁杂的造型手法,创造出稳固而简练的汉字形式元素,而且被创造出的这些汉字元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相当完美的结构框架、拥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和深远的影响。

(三)汉字图形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各种可视传媒应运而生,对于汉字传递信息的识读功能已不再是它的唯一目的,开始注重汉字作为图形元素的造型美感和象征寓意,从而形成一类新的视觉语言――汉字图形。汉字图形既涵盖“汉字”本身的信息功能,又表现出“图形”的审美功能,它具有如此独特和丰富的视觉表现力。汉字图形是借用已定型化的汉字作为主要创作元素,结合当下时代文化背景,打破原有书写模式,强调汉字的形式美感和象征寓意。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字体设计 平面设计

汉字字体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汉字的字体是依照人们的审美变化而不断改变、完善的。当今社会,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越来越广泛,对于中华民族信息的大载体不再满足于传统字体,汉字字体的设计也更多元化、个性化。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潮流,对传统字体的再创造是每个平面设计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一、汉字字体的发展

汉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从其形成发展至今,汉字的字体形态依旧在不断改变着。起初的汉字并不与语言一一对应,先是用简化的特征图形表达事件,后来根据人们审美的不断改变、对图形的不断简化,当语言与其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完善,在殷周时期出现了金文,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对文字进行规范,简化为偏长的小篆,到了汉代,隶书兴起,魏晋之后出现了端庄优美的楷书,楷书之后,又演变出了行书、草书、宋体等各具特色、典雅多变的字体形式,到如今,仿宋与黑体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体。不难看出,字体是根据人们的审美不断变化的,当今字体也不会成为汉字字体的最终形态,字体继续发展是必然,是顺应社会潮流的。

二、字体设计对平面设计及文字的重要性

文字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大小、颜色、亮暗均能体现出文字信息的重要。优秀的字体设计可以将整个设计画面相融合、同一,自然体现出整个情调与感情的倾向。可见,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形象元素。在文字设计中,依照不同的语言文字结构、字体形态、文化内涵,结合内容,赋予美学魅力,设计出巧妙的字体,可以令人记忆深刻、久久不忘。

三、传统文字在平面设计上的可创造性及创造方向

想要在字体上创作,必须先弄懂文字本身的特点。我国传统字体较为常用的有宋体、楷体、隶书、黑体。黑体字形端庄、笔画直平、笔迹均一样粗细。由黑体的创造与广泛应用不难看出,现代字体审美在向更为工整、有力、表达效果强的方向发展。汉字字体匀称,又被称为方块字,其构造原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种,其在表意上有多个字根组成,且空间配置亦对字义有影响。可见,在再创造字体时,可以从字的“形”“音”与“义”三方面寻求突破口,根据词汇意思可单个设计或统一设计。结合设计者对内容的理解,全面把握,抓准审美趋势,通过对传统字体的改变使设计作品更有情感,如冷漠、优雅、浪漫等。另外,还要注重作品整体的和谐性。

下面,笔者介绍几种传统字体再创造的突破方向。

1.在汉字“形”方面的再创造

汉字字体的“形”体现在整体外形、结构、笔画、大小、线条粗细等几方面。先说汉字字体的整体外形。汉字字体的外形可分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六边形等,不同的字形轮廓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如正方形的黑体字,给人的感觉敦厚稳定,富有力量;长方形的瘦金体字高耸挺拔;三角形为字体增添灵动变化之感;菱形显得更加精致。由此可以对汉字的字体外形加以改变,使字体变方、变圆、变长、变扁,以传达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信息。

再看汉字字体的结构。汉字字体的结构是指汉字跟部分字根间的大小、高矮、上下、左右等空间结构关系。传统汉字字体的结构安排讲究上松下紧、主次分明、整体协调呼应。而一旦打破这一传统认知规律,字体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会变得更强烈。重组汉字结构、转移汉字重心、改变汉字各部分字根的比例都会吸引人去探究这一汉字的变化,从而给汉字字体的整体设计留下深刻印象。

汉字的笔画是汉字的基本结构,不同字体的笔画有着细微的差别。这些细微差别体现在,如方向、粗细比例、点和线的形态,哪一点的改变都会对字体的整体改变造成很大影响。笔画改变在平面设计中通常在对笔画粗细、收笔起笔时形态以及笔画的连接、笔画的转折做出改变,使整个文字变得更具有个性,表达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汉字字体的大小设计包括整体大小设计与局部大小设计。整体大小设计就是把每个汉字看做一个小单位,在整个设计中将不同的汉字置于不同的比例,区别出文字信息的重要性;局部大小设计是指以每个字根看做一个小单位,通过改变字根在汉字中的大小位置,突出文字的个性,使文字更加吸引人们眼球,从而体现信息的重要性。在同一平面设计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字体的大小比例可以取得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大尺度的吸睛优势。

线条粗细改变视觉效果是文字的一种非常古老的设计方法,但时至今日依旧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早在字体演变出行书时,人们就应用同一文字的不同笔画的粗细或同一作品的不同文字的粗细传递出设计者想表达的强烈情感。细的笔画给人的感觉优雅端庄,粗的笔画给人的感觉厚实有力。在同一作品中,较粗的字体通常占有视觉优势,较为醒目,使人印象深刻;字体较细的文字起补充作用,使整体设计较为丰满。合理地把握文字字体的粗细应用可以创造出极有层次感的设计作品。

2.在汉字“义”方面的再创造

在汉字“义”方面的再创造一般有结合图片、花纹装饰这两种。在字体设计中,将与文字信息相关的图片穿插到字体设计中能使设计更加显得图文并茂、生动异常。如做节约用水方面的题材,有的设计者会将水字设计成手的形状,更具设计感,更容易让人产生关注的兴趣。

花纹装饰也是文字字体设计的常用手法之一。一般,人们用边框、线条、纹样等装饰文字,从而营造出设计者想要的情调主题,如在设计中国特色时,设计者通常会采用在文字中添加中国祥云纹样来体现中国风特色。

3.在汉字“音”方面的再创造

汉字的“音”的再创造通常体现在读音上。一段信息的重点之处在读音中会较重一些。基于音波的灵感,一般在重要的文字信息的字体上应用重影、打散等手法来突出文字。

结语

汉字字体的创造与改变是对汉字本身发扬、传播的推动机。在今天信息飞速膨胀的时代,人们的审美变化越来越多变。设计者需顺应时代潮流,以视觉的形式吸引人们的兴趣,赋予文字思想,使汉字更具有生命力,将中国的汉字文化推向国际。

参考文献:

[1]罗真如.平面设计[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